痲疹
痲疹 | |
---|---|
分類系統及外部資源 | |
ICD-10 | B05 |
ICD-9 | 055 |
DiseasesDB | 7890 |
MedlinePlus | 001569 |
eMedicine | derm/259 emerg/389ped/1388 |
MeSH | D008457 |
痲疹病毒 | ||||||||||||
---|---|---|---|---|---|---|---|---|---|---|---|---|
病毒分類 | ||||||||||||
|
痲疹(拉丁語:Morbilli;德語:Masern;英語:Measles 或 Rubeola),是兒童常見的急性病毒傳染病。第一個解釋這個疾病,並將它與天花作出區隔的科學家是一名波斯醫生穆罕默德·伊本·扎卡里亞·拉齊(波斯語:محمد زکریای رازی,拉丁轉寫:Muhammad ibn Zakariya al-Razi,860年-932年)。1954年,引起麻疹的痲疹病毒(Measles virus)首次被分離出來,麻疹疫苗於1963年起正式使用。 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每年仍有麻疹病例約4000萬,其中100萬兒童死於麻疹及其併發症,在疫苗可預防的病毒性疾病中死亡例數最多。
痲疹病毒屬於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uirus morbili),型態為球狀,直徑140~250nm,單股RNA,無分節,外層有包膜,上有血液凝集素(HA)和溶血素(HL),共六種結構蛋白,僅一種血清型。[1]
傳染途徑[編輯]
痲疹病毒存在於被感染者的眼、鼻、口腔分泌物中,經由飛沫傳染,潛伏期約10~11天。未患過痲疹、未接種疫苗及接種疫苗失敗者,是痲疹的高危險群。 全年均有病例產生,以春、冬為主,流動人口或免疫空白點易造成城鎮局部易感人群累積,導致局部或點狀痲疹爆發流行。
病理[編輯]
麻疹由副粘病毒科的一種病毒引起。麻疹病毒一般通過直接接觸和空氣傳播,先感染粘膜,然後擴散至全身。 可檢查出多核巨細胞和嗜酸性包涵體。
臨床症狀[編輯]
- 臨床症狀有發熱、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紅暈的灰白小點(Koplik’s spots斑)。單純麻疹預後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較高。
- 典型的痲疹臨床表現共分三期,卡他期、出疹期、恢復期
疫苗預防[編輯]
疫苗是由組織培養後的減毒毒株製備。預防的方法是接種活性減毒麻疹疫苗,台灣的新生兒在出生後第九個月,會接種一劑活性減毒疫苗,十五個月後,接種MMR疫苗。麻腮風三聯疫苗(MMR Vaccine) 所針對的疾病包括麻疹、腮腺炎和德國痲疹。
風疹
Rubella | |
---|---|
分類系統及外部資源 | |
ICD-10 | B06 |
ICD-9 | 056 |
DiseasesDB | 11719 |
MedlinePlus | 001574 |
eMedicine | emerg/388 peds/2025derm/259 |
MeSH | D012409 |
風疹又名德國麻疹,由風疹病毒所引起。風疹之所以常被稱為德國麻疹,是因為此疾病最先於十八世紀中期,由德國的醫生確診。孕婦如果在懷孕首3個月感染風疹,會令胎兒出現異常情況,所誕下的嬰兒可能會患上先天性德國麻疹綜合症,導致失聰、眼部缺陷、心臟畸形及智力發展遲緩。
病徵[編輯]
患病兒童會全身出疹及耳後淋巴結脹大,患病的成年人則會先出現頭痛、疲倦、輕微咳嗽和輕微發燒達1至5日,然後像患病兒童一樣皮膚出疹。出疹的情況會維持3至5日,但有些病者可能沒有這個病徵。
傳播途徑及潛伏期[編輯]
風疹傳染性極高,風疹可透過接觸病人的鼻喉分泌物或飛沫而傳播,而潛伏期由14至26日不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