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編輯]
摩洛哥王國 المملكة المغربية(阿拉伯語) | |||||
---|---|---|---|---|---|
通稱:摩洛哥 | |||||
|
|||||
國家格言:الله، الوطن، الملك (阿拉伯語) 「真主,國家,國王」 |
|||||
國歌:《摩洛哥頌》 (法語:L'Hymne Chérifien) |
|||||
![]() |
|||||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 |||||
|
|||||
首都 | 拉巴特 | ||||
最大城市 | 達爾貝達 | ||||
時區 | UTC+0 | ||||
人民生活 | |||||
人口 |
以下資訊是以2012年估計 |
||||
官方語言 | 柏柏爾語[2]、阿拉伯語[3]、法語[a] | ||||
官方文字 | 柏柏爾文、阿拉伯文、法文 | ||||
民族 | 柏柏爾人-阿拉伯人(99.1%)、其他(0.7%)、猶太人(0.2%)[4] | ||||
主要節日 | 獨立日:1956年3月2日 (自法國獨立) |
||||
政治文化 | |||||
政治體制 | 君主立憲制 | ||||
國家領袖 |
|||||
經濟實力 | |||||
|
|||||
|
|||||
|
|||||
貨幣單位 | 摩洛哥迪拉姆(MAD) | ||||
其他資料 | |||||
國際域名縮寫 | .ma | ||||
國際電話區號 | +212 | ||||
a. ^ 法語雖不具官方語言地位,但仍運用於政府官方文件、商業活動中。 |
摩洛哥王國[6](i英語發音:/məˈrɒkoʊ/; 阿拉伯語:المغرب al-Maġrib, 柏柏語:ⵍⵎⴰⵖⵔⵉⴱ[7] Lmaġrib, 法語:Maroc[Notes 1])是非洲西北部君主制國家。其東部與阿爾及利亞接壤,南部其實際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區與茅利塔尼亞緊鄰,西部濱臨大西洋,並向北隔直布羅陀海峽和地中海與葡萄牙、西班牙相望。1979年摩洛哥佔領西撒哈拉,但其在西撒哈拉的權利要求一直未被國際上任何國家所認可,但阿拉伯國家聯盟明確承認西撒哈拉是摩洛哥的領土。摩洛哥認為其接壤的休達及梅利利亞應為其領土,但由西班牙實際管轄。除阿拉伯語外,在摩洛哥境內還有許多地方語言,而法語和西班牙語也被同時使用。
歷史[編輯]
自50萬年前以來,摩洛哥所在的地方就是非洲和歐洲之間的交通要道。考古發現證明這裡很早就有人居住了。最早在這裡定居的柏柏爾人的來歷已無以考證。7世紀時,阿拉伯人到來,並在8世紀建立王國。中世紀時期在這裡統治的朝代有些是柏柏爾人,有些是阿拉伯人。中國古籍中有關摩洛哥的較早記載,有宋人趙汝適《諸蕃志》「默伽獵國」。
從15世紀開始,摩洛哥受到多個西方國家的入侵。20世紀初期的摩洛哥危機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之一。1912年3月,法國佔領摩洛哥。1956年3月,獲得獨立[8]。
現今摩洛哥阿拉維王朝是在17世紀開始的,今日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其祖先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因此和約旦國王、汶萊蘇丹是遠房親戚關係。
政治[編輯]
摩洛哥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多黨制的國家,國王擁有比較大的權力。議會分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眾議院325名議員由國民直接選舉而出,任期為五年。參議院270名由地方代表選出,每三年更換三分之一。
穆罕默德六世從1999年登基後加強國家的民主化,對內試圖緩和貧困和保證社會治安,對外持比較緩和的伊斯蘭國家政策。摩洛哥是中東與歐美對話的一個重要中間人。2004年6月,美國總統布希宣布給予摩洛哥非北約成員主要盟國地位。
自2011年2月20日起,摩洛哥民眾展開民主示威活動。2011年3月9日,穆罕默德六世國王宣布將進行全面的憲政改革,內容有首相產生方式和權力、提高國民的自由和人權、建立獨立的司法體系等各個方面,以真正實現民主政治。[9] 6月17日,國王提出政改計劃,將自限權力建立一個民主的君主立憲體制,計劃將在7月1日交付公投。方案內容:將國王許多權力交給總理和國會;未來將實施直接普選,政府首長由勝選政黨組成;由總理指派政府官員,包括行政部門和國營企業首長,總理並且將有權力解散國會等。[10]
2011年7月1日,摩洛哥舉行新憲法草案全民公決。2日凌晨,摩洛哥內政大臣沙爾阿維公布草案以98.49%的贊成票獲得通過。這標誌著該國家以和平方式邁出了憲政改革的重要一步。
新憲法草案的主要內容:
- 將議會的許可權擴大,特別是加強了兩院中眾議院的主導地位。眾議院在五分之一議員支持的情況下即可對重要官員展開調查,或在獲得三分之一議員支持的情況下對大臣進行彈劾,同時還將取代國王行使大赦權力。
- 新憲法草案同時強調司法獨立,國家的司法體系將由一個由法官與全國人權委員會共同組成的最高委員會掌管,而司法大臣被排除在委員會之外。
- 在新憲法草案中,摩洛哥國王仍為國家元首、陸海空三軍最高統帥和宗教領袖,並分別擔任「大臣委員會」和新成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掌握著重大決策的最終決定權,同時仍擁有重要地方長官和駐外大使的任命權等。[11]
地理[編輯]
位於非洲大陸西北部,直布羅陀海峽南岸,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門戶,海岸線1700多公里。地形複雜,中部和北部為峻峭的阿特拉斯山脈,東部和南部是上高原和前撒哈拉高原,僅西北沿海一帶為狹長低暖的平原。由於斜貫全境的阿特拉斯山阻擋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熱浪的侵襲,摩洛哥常年氣候宜人,花木繁茂,贏得「烈日下的清涼國土」的美譽,還享有「北非花園」的美稱。
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和加那利寒流影響,形成乾燥的熱帶沙漠氣候;阿特拉斯山脈橫貫全國,其中圖卜卡勒峰(4165米)是全國最高點。
行政區劃[編輯]
根據2003年9月10日通過的調整行政區劃的法令,摩洛哥全國(包括西撒哈拉)共劃分為17個大區,49個省和12個省級市,1547個市鎮。
主要城市[編輯]
主要城市有:
- 達爾貝達(舊稱卡薩布蘭卡)——321萬人(2007年)
- 拉巴特(首都)——172萬人(同上)
- 非斯——100萬人(同上)
- 馬拉喀什——87.2萬人(同上)
- 梅克內斯——38.6萬人
- 丹吉爾——31萬人
經濟[編輯]
摩洛哥最主要的經濟部門是旅遊業、漁業和磷酸礦的出口,磷酸鹽儲量1100億噸,佔世界首位。農業與牧業也比較重要,但受氣候影響比較大。摩洛哥在許多方面依靠外來資助,法國是其第二大援助國,西班牙是其第一大援助國。國民經濟發展緩慢。
2010年摩洛哥國內生產總值為917億美元,人均2839美元。經濟增長率3.2%,通貨膨脹率則為1.4%。
交通[編輯]
陸路交通較發達。在國內運輸業中佔主導地位,90%的客運和75%的貨運通過陸路交通完成。
鐵路:投入運營線路1907公里,其中複線483公里,電力化鐵路1014公里。另有765公里磷酸鹽運輸線。2003年,摩洛哥與西班牙達成協議,兩國共同修建一條穿過直布羅陀海峽的海底複線鐵路。該工程預計2010年開工,將是連接歐、非兩大洲的首條鐵路線。
公路:總長64452公里,其中一級公路15907公里,二級公路9367公里,三級公路39178公里。至2009年中,高速公路916公里,有拉巴特-丹吉爾、拉巴特-卡薩布蘭卡-塞達特、拉巴特-梅克內斯-非斯等多段高速公路。根據摩第二個全國鄉村公路10年計劃(2005-2015),每年將新建1500公里公路,屆時將使全國80%的農村地區通公路。
水運:現擁有港口30個,其中11個為多功能港口,11個為運輸、捕魚用港口。主要港口有卡薩布蘭卡、穆罕默迪耶、薩非、丹吉爾、阿加迪爾等,2009年全國總吞吐量6682萬噸。其中卡薩布蘭卡為全國最大港口,佔全國港口總吞吐量的37%;丹吉爾-地中海港一期已完工,正在擴建二期,將成為非洲和地中海最大港口之一。
空運:全國共有機場28個,其中國際機場12個,如卡薩布蘭卡穆罕默德五世國際機場、拉巴特-塞拉國際機場、馬拉喀什-邁納拉國際機場等。摩王家航空公司有飛機33架,開通75條航線,航線通往四大洲32個國家,總航線30多萬公里。2008年客運量1060萬人次。2005年,摩與歐盟簽署「天空開放」協議,摩航空市場對歐洲航空公司開放。
1996年12月,經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至西班牙、葡萄牙的馬格里布-歐洲天然氣管道正式開通。管道全長1385公里,初期每年可輸送天然氣90億立方米,摩每年可獲10億立方米天然氣。2005年起,摩首次將該管道的過境天然氣截留配額用於發電,可滿足全國17%的電力需求。
人口[編輯]
摩洛哥人口[12] | |||
---|---|---|---|
年份 | 人口(百萬人) | ||
1971年 | 15.7 | ||
1990年 | 24.8 | ||
2009年 | 32.0 | ||
來源:OECD/World Bank |
摩洛哥80%的居民是阿拉伯人,20%是柏柏爾人,2006年文盲率為38.4%。大多數是遜尼派教徒,此外還有少數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
文化[編輯]
阿拉伯語為國語,伊斯蘭教為國教。1993年8月落成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坐落在卡薩布蘭卡的大西洋海濱,通體使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宣禮塔高達200米,是僅次於麥加清真寺和埃及的阿茲哈爾清真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設備之先進在伊斯蘭世界首屈一指。
日期 | 中文名 | 當地名 | 備註 |
---|---|---|---|
3月2日 | 獨立日 | ||
7月30日 | 國慶日 | 國王登基 |
軍事[編輯]
摩洛哥於1956年獨立後即開始創設國家軍事力量,2010年代時全軍現役人數約19.5萬人[13],除皇家陸軍、皇家海軍、皇家空軍之外,尚包括皇家憲兵、皇家衛隊和後備役部隊。海軍是各軍種中成立時間最晚者,直至1960年才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