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夢麟[編輯]
出生 | 1886年1月20日 大清 浙江省餘姚縣 |
---|---|
逝世 | 1964年6月19日 中華民國台灣 |
學歷 | |
|
|
經歷 | |
|
蔣夢麟(1886年1月20日-1964年6月19日),原名夢熊,字兆賢,別號孟鄰。浙江餘姚人。教育家。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國立北京大學校長。
生平[編輯]
蔣夢麟早年在家鄉浙江餘姚蔣村成長。1898年前後,在紹興中西學堂求學兩年。
1899年隨家人到上海生活近兩年,於1900年遷回故鄉。
1901年,到杭州求學,入浙江省立高等學堂,其間於1903年初秋赴紹興參加科舉考試,被取為餘姚縣學附生(秀才),之後返回浙江高等學堂繼續學業。
1904年赴上海入南洋公學讀書。
1908年暑假參加浙江省官費留美考試,未被錄取,於是由父親資助,自費到美國加州深造。
1908年秋季到達加州伯克利,補習英文。
1909年2月入柏克萊加州大學農學院。在朋友勸告下,於1909年秋季轉入社會科學學院。
1912年,以教育為主科,歷史與哲學為兩附科,榮譽畢業於柏克萊加州大學教育學系。旋赴紐約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取得教育學博士,導師為哲學家約翰·杜威。
1917年6月離美返國。
回國後到上海進商務印書館當編輯,同時兼任江蘇省教育會理事。一年之後從商務印書館辭職,與朋友開始發行《新教育》月刊,任主編。其間幫助校閱孫中山所著《實業計劃》原稿。
1919年五四運動後,蔡元培辭去北京大學校長,退隱杭州,並同意由蔣夢麟前往北京大學代理校務。蔣夢麟於是在7月與學生會代表張國燾赴北京就任。蔡元培於9月重返北大復職校長。蔣夢麟擔任教育學教授。
1922年作為國民代表出席華盛頓會議。
1926年4月,因為擔心遭軍閥抓捕,躲入東交民巷六國飯店三個月,同時躲入東交民巷的還有北大政治學教授李大釗。後趁機逃往上海,轉赴杭州。
1927年,國民革命軍佔領杭州後,被蔣介石任命為浙江省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浙江分會秘書長,開始黨政生涯。國立浙江大學成立後,省教育廳取消,出任浙江大學校長。
1928年出任教育部長,兼任浙大校長。10月3日 - 10月24日兼任國民政府大學院第二任院長。
1929年,辭去校長兼職,在南京專任教育部長,他是國民政府教育部首任部長。
1930年,因為與吳稚暉等元老們意見相左,被迫辭職,10月返回北平。12月被政府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遷往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1月1日復課。蔣夢麟任校務委員會委員。
1938年2月,隨學校遷往昆明,長沙臨時大學改稱西南聯合大學。
抗戰期間曾出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也曾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長兩年。1949年到台,致力推動台灣建設,任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2年(民國41年)時任農復會主委並引進美國四健會運動,由政府機關與農會合作進行,目的在訓練今日農村青年將來具備科學知識和技能的農民。
逸聞[編輯]
- 蔣夢麟是北京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校長,代理及在任長達17年,自嘲曰「北大『功狗』」[1]。
- 毛澤東在北大任圖書館館員一事,即有賴時任校長蔣夢麟的批准[2]。
- 蔣夢麟在北大好友高仁山被殺後,對其妻陶曾谷關懷備至,蔣妻病故後,便與陶結為夫婦,蔣夢麟對賓客說這樣才對得起亡友。
著作[編輯]
- 《中國教育原理》
- 《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
- 《書法探源》
- 《西潮》
- 《孟鄰文存》
- 《談學問》
- 《文化的交流與思想的演進》
- 《新潮》
- 蔣夢麟在《西潮》裏記載:「政治犯和激烈分子在租界裏討論,發表他們的見解,思想自由而且蓬勃一時,情形足與希臘的城邦媲美。」
後代[編輯]
蔣夢麟原配孫玉書,遺有三子一女。1949年,僅攜小女兒蔣燕華赴台灣,三子均留居大陸。
- 長子 蔣仁宇:德國柏林大學(今洪堡大學)經濟學博士,民國大陸時期曾在揚州、無錫等地擔任銀行經理。解放後赴北京任職於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後調任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德語翻譯。1996年,在北京過世。蔣仁宇遺有一子三女:次子 蔣仁淵:山東工業大學(今山東大學)教授,終身未娶,居濟南。
- 三子 蔣仁浩:湖北省電力實驗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居武漢,有二子:
- 長子 蔣偉,美籍華人;
- 次子 蔣凌,上海飛機製造廠工程師。
參考文獻[編輯]
- ^ 蔣夢麟:北大「功狗」. [2008-03-15] (中文(簡體)).
- ^ 歷史不會忘記——蔣夢麟與毛澤東. 浙江在線. 2005-12-27 [2008-03-15] (中文(簡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