蓴菜
![]() |
|
蓴菜 |
![]() |
|
蓴菜 |
太湖蓴菜從明末清初開始人工栽培,生長繁殖快,每年“清明”前後水底的地下莖開始萌芽生長。在這個時節採摘的蓴菜嫩片稱為“春蓴菜”;“立夏”之後,氣溫上升,蓴菜生長旺盛,到“霜降可大量採摘,稱為“秋蓴菜”。目前,以東冊財團湖區和西冊消夏灣的蓴菜產量最多。每年夏秋,那里大片地佈滿了一簇簇蓴菜,連綿數華里,彷彿給碧清如鏡的太湖湖面繡上了翠綠的“花邊”,美不勝收
蓴菜味甘、性寒,入肝、脾經,蓴菜的黏液質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有,具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的功效,能抑制細菌的生長,食之清胃火,瀉腸熱。蓴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它是細胞生長分裂及維生素細胞髓鞘完整所必需的成分,對於防治噁心貧血、肝炎、肝硬化、熱痢、黃疽、癰腫、疔瘡等病症有一定功效。豐富的鋅含量使蓴菜成為植物中的“鋅王”,是小兒最佳的益智健體食品之一,可防治小兒多動症。蓴菜含有一種酸性雜多醣,它不僅能夠增加免疫器官——脾臟的重量,而且能明顯地促進巨噬異物,是一種較好的免疫促進劑,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預防疾病的發生,對某些腫瘤也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清熱解毒,殺菌消炎:
蓴菜的粘液質含有多種營養物質,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抑制細菌的生長,食之清胃火,瀉腸熱,搗爛疔瘡;
防治貧血、肝炎:
蓴菜中含有豐富的B 族維生素, 它是細胞生長分裂及維持神經細胞髓鞘完整所必需的成分,臨床上可用於防治幼細胞性貧血、肝炎及肝硬化等病症;
益智健體:
1. 因其滑軟細嫩,特別適合老人、兒童及消化力弱的人食用;
2.蓴菜性寒而滑,多食易傷脾胃,發冷氣,損毛皮,故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多食;婦女月經期及孕婦產後應
製作指導
3. 蓴菜可炒食,更可與鯽魚、豆腐等一起做菜做湯、其色、香、味俱佳。
4.由於含有較多的單寧物質,與鐵器相遇會變黑,所以忌用鐵鍋烹製。
5. 不可加醋食用,否則損傷毛髮。
適合人群:一般人皆可食用。因其滑軟細嫩,特別適合老人、兒童及消化力弱的人食用。
適用量:每次30克左右。
注意事項:蓴菜性寒而滑,多食易傷脾胃,發冷氣,損毛髮,故不宜多食。
蓴菜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稱 | 含量 | 成分名稱 | 含量 | 成分名稱 | 含量 |
可食部 | 100 | 水分(克) | 94.5 | 能量(千卡) | 20 |
能量(千焦) | 84 | 蛋白質 (克) | 1.4 | 脂肪 (克) | 0.1 |
碳水化合物 (克) | 3.8 | 膳食纖維(克) | 0.5 | 膽固醇(毫克) | 0 |
灰份(克) | 0.2 | 維生素A (毫克) | 55 | 胡蘿蔔素 (毫克) | 330 |
視黃醇(毫克) | 0 | 硫胺素(微克) | 0 | 核黃素(毫克) | 0.01 |
尼克酸(毫克) | 0.1 | 維生素C (毫克) | 0 | 維生素E(T)(毫克) | 0.9 |
aE | 0.84 | (β-γ)-E | 0.06 | δ-E | 0 |
鈣 (毫克) | 42 | 磷 (毫克) | 17 | 鉀 (毫克) | 2 |
鈉 (毫克) | 7.9 | 鎂 (毫克) | 3 | 鐵 (毫克) | 2.4 |
鋅 (毫克) | 0.67 | 硒 (微克) | 0.67 | 銅 (毫克) | 0.04 |
錳 (毫克) | 0.26 | 碘 (毫克) | 0 | 異亮氨酸 | 44 |
亮氨酸 | 86 | 賴氨酸 | 81 | 含硫氨基酸(T) | 18 |
苯丙氨酸 | 45 | 酪氨酸 | 41 | 蘇氨酸 | 49 |
蛋氨酸 | 9 | 胱氨酸 | 9 | 芳香族氨基酸(T) | 86 |
色氨酸 | 6 | 纈氨酸 | 61 | 精氨酸 | 71 |
組氨酸 | 31 | 丙氨酸 | 78 | 天冬氨酸 | 276 |
谷氨酸 | 122 | 甘氨酸 | 48 | 脯氨酸 | 56 |
![]() |
|
蓴菜基地 |
2、培植蓴菜高產栽培田塊,是蓴菜優質高產的重要措施。蓴菜喜溫暖水濕,生長發育過程需要適宜強度,澄清水質,肥沃底土等環境條件。栽植田塊要選在無工業污染,能排能灌一年四季不於水的田塊。首先要加固成型田埂,深1米,做到不滲漏水,修築好灌排水堰;二是田裡培植加厚土層。要求肥沃疏鬆的土壤10一14厘米,含有機質2—3%,PH 4—6。每畝用腐熟堆厩肥1500公斤或熟牛羊糞1500公斤,腐熟餅肥50公斤、複合肥20一25公斤作底肥;三是消毒滅菌。用硫酸銅、草木灰、殺螺、菜籽餅等對栽培田進行消毒;四是採用化學除草。在蓴菜移栽之前,畝用二鉀四氯150—200克水25公斤噴霧栽培田一次。
3、適時移栽。蓴菜一年四季均可栽植,尤以春季萌發前移栽成活率最高,又可當年收穫。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為最佳時間。移栽時起苗剪成每段2—3節,採用穴栽,每穴一株,穴距30厘米,將植株插斜水中。
4、肥水管理。蓴菜移栽當年,基肥充足就一般不需追肥。但在貧瘠土壤或基肥不足,發現葉小、發黃、芽細、膠質少時應及時追肥。一般畝施尿素5—10公斤,並與粘性河沙和搓成湯糰狀泥團,將泥團塞人水下蓴菜穴土中,使其逐漸溶解,供植株陸續吸收。之後,每年冬春萌芽前畝施草塘泥1500公斤或腐熟餅肥50公斤,並加過磷酸鈣50公斤。搞好水質、水位的控制管理。水位控制:初栽期水位深10—30厘米,由淺逐步加深;立夏后,水位逐漸加深到60—80厘米以上,但不超過1米。水質控制:透明度宜在40厘米以上,一旦過濃應立即換水,以保持清潔,以微流動的活水更佳。如為靜水池塘,應經常換水,以增加水中氧氣。
5、及時防治病蟲害,確保豐收。蓴菜的主要蟲害美甲蟲。食根金花蟲、螺螄、組以等。菱甲蟲發生初期用25%殺蟲雙5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噴霧;食根金花蟲每畝用呋喃丹2-3公斤拌細土25-30公斤,做成核桃大小的藥丸施人士中;螺螄和蝌蚪用具螺殺每畝0.5-l公斤,拌製毒土或用菜籽餅第畝5-10公斤撒施。葉腐病是蓴菜的主要病害,主要是採取預防措施:保護水質清潔、流動或經常換水,不使用未經腐熟的有機肥,移栽前用生石灰清田,生長期及時清除水綿和雜草,發病初期及時剪除發病病葉、病枝,並集中深埋或銷毀,防止其漫延和擴張。
6、適時採收。蓴菜春季移栽後,到7月中下旬,蓴菜葉基本蓋滿水面時即可採收。以後每年的5-10月份間分次採收。當年栽植的應少採多留,以養為主,為第二年高產打基礎。採摘蓴菜必須掌握標準,即在捲葉基本長足,但尚未散開時連同葉和嫩梢一齊採摘。採得過嫩,花工大,產量低,效益差;採得老,葉鬆散,纖維和單寧成份增加,苦味重,品質低劣。所以,要視其植株生長快慢,一般隔5-10天採收一次。
7、罐藏保鮮。目前加工保鮮方法一般是採用的罐藏保鮮。其主要工藝流程是----青----冷卻----分級---- 加保---鮮劑----包裝---滅菌---檢驗---入庫。
西湖蓴菜湯
主料:新鮮西湖蓴菜150克,熟火腿25克,熟雞脯肉50克。
調料:精鹽2.5克,味精2.5克,高級清湯350克,熟雞油10克。
烹調過程:
1、將熟雞脯肉、熟火腿均切成6厘米長的絲。
2、將炒鍋置旺火上,舀入清水500克燒沸,投入蓴菜,沸後立即撈出,瀝去水,盛在湯碗中。
3、把高級清湯和精鹽、味精一起放入炒鍋內燒沸,澆在蓴菜上,再擺上熟雞脯絲、熟火腿絲,淋上熟雞油,即成。
特點:“西湖蓴菜湯”,又名“雞火蓴菜湯”。系用杭州西湖特產蓴菜與雞脯絲、火腿絲合氽成菜,色彩和諧,湯純味美,蓴菜鮮嫩潤滑,膾炙人口。
雞皮蓴菜湯 (地方風味菜餚)
主料:蓴菜。
輔料:烏雞皮、金華火腿。
加工:蓴菜制淨,“飛水”;烏雞皮切絲;金華火腿絲泡軟待用。
烹製:勺摻備用清湯,下火腿絲再熬香,續下雞皮絲、蓴菜定味出鍋。
蓴菜鱸魚羹 (歷史文化菜餚)
![]() |
|
蓴菜鱸魚羹 |
主料:蓴菜。
輔料:鱸魚、竹筍茸、火腿細粒。
制法:鱸魚治淨,蒸熟去骨刺,將魚肉剁碎,鍋坐火摻湯,下筍茸、火腿細粒,放入魚肉、蓴菜,下胡椒、玫瑰露酒,找味後生粉勾芡,推轉裝湯窩上桌。
蓴菜荔枝羹 (現代創新菜系列) 主料:蓴菜。
輔料:新鮮荔枝(或簡裝荔枝)。
制法:鮮荔枝剝殼去核,淨肉一分為四;蓴菜“飛水”備用;礦泉水入鍋燒沸,下荔枝、蓴菜、桂花糖,勾二流芡,推轉裝湯窩上桌。
《齊民要術》: “魏,性純而易生。種以淺深為候,水深則莖肥而葉少,水淺則莖瘦而葉多。其性逐水而滑,故謂之藥菜,並得葵名。”
《日華子本草》: “治熱疽,厚腸胃,安下焦,解百藥毒。”
《醫林纂要》: “除煩,解熱,消疾。”
《本草匯言》: “藥菜涼胃療疽,散熱痺之藥也。此草性冷而滑,和薑醋作羹食,大清胃火,消酒積,止暑熱成痢。”
唐· 白居易:“猶有路鱸魚蓴菜興,來春或擬往江東。”
宋· 蘇軾:“若問三吳勝事,不唯千里蓴羹。”
宋· 陸游:“店家菰飯香初熟,市擔蓴絲滑欲流”;“小艇湘湖自採部',“攜友菜採湘湖路”。
宋· 徐似道。《花羹》:“千里餐絲未下鹽,北遊誰復話江南。可憐一著秋風味,錯被旁人舌本參。”
元· 黃復生。《蓴菜》:“被人繡滿水仙裳,地軸天機不敢藏。水穀冷纏瓊縷滑,翠鈾清綴玉絲香。江湖美味牽情久,京絡思歸引興長,欲剪吳松縫不得,謾拖秋思繞詩腸。”
清· 宋革。《摸魚兒·蓴》:“露葵生處春洲遠,翠葉紫莖鋪水。輕摘起,見說道,參差莕菜渾難比。”
歷史典故:據《晉書·張翰傳》載,齊王眼周闢張翰為大司馬東曹椽,在洛陽。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蓴菜、蓴菜、鱸魚膾,說:“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官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後人常用“蓴羹鱸膾”為辭官歸鄉的典收。又據《世語新說·言語》:王武子問陸機江南有什麼東西可以與北方羊酪相比,陸機答复,“有千里蓴羹,但未下鹽豉耳。”當時人譽為名對。
民間諺語:“摘老菱當心觸刺,採藥菜當心滑脫”。意指做任何事情都應小心謹慎才好。
中國食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