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
![]() 漢字系列條目 | ||||||||||
---|---|---|---|---|---|---|---|---|---|---|
字體風格 | ||||||||||
|
||||||||||
字形 | ||||||||||
|
||||||||||
派生文字 | ||||||||||
則天文字 · 合文(合字) · 注音符號 方言字(吳 · 粵 · 川) |
||||||||||
多音字 · 通假字 · 隸定字 · 古今字 · 錯別字 · 書法 · 輸入法 | ||||||||||
漢字文化圈 | ||||||||||
中國(臺灣•大陸)、越南、韓國、琉球、日本 | ||||||||||
日本國語國字問題 | ||||||||||
日文舊字體 · 日文新字體 | ||||||||||
當用漢字 · 常用漢字 同音漢字書寫規則 |
||||||||||
檢·論·編 |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Unicode擴展漢字,若遇此情況請參看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8/Treatise_On_Calligraphy.jpg/220px-Treatise_On_Calligraphy.jpg&width=220&height=364)
草書(別稱:藁書)是漢字書法中的一種手寫字體風格,因字跡潦草而得名。
目錄[隱藏] |
[編輯] 發展
它出現較早,從漢代初期,書寫隸書時有時才「草率」地書寫而形成的,由於漢章帝喜好草書,因此被稱為「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章草字字獨立,接近於行草,但對難寫之字簡化不多,書寫不變。後來楷書出現,又演變成「今草」,即楷書草書,寫字迅速,往往上下字連寫,末筆與起筆相呼應,每個字一般也有簡化的規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時不易辨認。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草書稱為今草。
今草簡化的基本方法是對楷書的部首採用簡單的草書符號代用,代入繁體楷書中(儘管草書出現得不比楷書晚),往往許多楷書部首可以用一個草書符號代用,為了方便,字的結構也有所變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較難辨認。草書符號的整理可以查閱《標準草書》。
到唐朝時,草書成為一種書法藝術,因此演變成為「狂草」,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減弱,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講究間架、紙的黑白布置,是否讓人能認清寫的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詞聯」符號,就是把兩個字(常見片語)寫成一個符號。由於當時書寫多是從上到下地豎行書寫,詞聯符號的設計也類似。「頓首」「涅槃」等都有草書詞聯符號。
現代人學習草書一般以今草為起點。普遍認同的草書寫法有于右任先生編著的標準草書(有同名字帖)。
[編輯] 分類
[編輯] 章草
章草,由隸書直接演變而來,「凡草書分波磔者名章草」[1],起於西漢,成熟於東漢。
章草的起源,按照唐朝張懷瓘主張,「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因章帝所好名焉。」[2],認為章草起於史游所做的《急就章》,得名於漢章帝。另有因《急就章》得名和因用於章奏而得名的說法。
[編輯] 今草
今草,亦稱「小草」。相傳起源自東漢末年張芝冠軍帖,由章草演變而來。東晉之後逐漸成熟,以王羲之、王獻之的《十七帖》為聖品。
[編輯] 行草
行草介於行書(行楷)與草書間的字體,相較於行書比較草率,但相較於草書又較易辨認。 綉於壬辰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