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莊姓                 
拼音:zhuāng xìng
莊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23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38位。

 

莊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君主戴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資治通鑒音注》等記載,兩周之際的春秋初期,宋國君主名叫子撝,字武莊。
  子撝在位期間,由賢臣正考父輔佐。子撝愛民如子,深受萬民擁戴。
  子撝在位三十四年(公元前799~前766年),是横跨西周、東周兩個時代的少數幾個諸侯君主之一。他於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當時宋國擧行國葬,四面八方的人都長途跋涉湧進都城,在其靈柩邊長跪不起,周平王特賜其諡號爲“戴”,即歷史上著名的宋戴公。
  在宋戴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諡號爲姓氏者,稱戴氏;有以其名字爲姓氏者,稱武莊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莊氏、武氏,世代相傳至今。
  莊氏族人中有一部分尊奉宋戴公爲得姓始祖,且不與羋姓莊氏合譜。
 
  第二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王族之後,屬於以諡號爲氏。
  據史籍《姓氏急就篇》、《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君王羋旅(熊侶,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即位後,申張王權,並采取果斷措施,大力平定了權臣若敖氏家族的叛亂。之後重用賢臣孫叔敖改革内政,興修水利,加強戰備。由於楚王羋旅知人善任,終使楚國迅速強大起來。
  周定王姬瑜元年(楚莊王八年,公元前606年),羋旅揮兵北伐陸渾之戎,僅吞其境,之後陳兵周郊,使人問九鼎輕重。周定王十年(楚莊王十八年,公元前597年),羋旅在邲地(今河南滎陽)大敗稱霸一時的強大晉軍,迫使鄭、宋等諸侯國歸附,成爲代晉而起的春秋五霸之一。
  羋旅在周定王十六年(楚莊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91年)去世,繼位的楚共王熊審給其上諡號爲“莊”,即歷史上著名的楚莊王。
  在楚莊王的一支庶支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諡號爲姓氏者,稱莊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莊氏正宗。莊氏族人大多尊奉楚莊王爲得姓始祖。
  戰國末期,當秦昭襄王贏稷指揮強大的秦軍横掃諸侯之時,有一位楚莊王的貴族後裔莊蹻(亦稱莊嶠),在楚頃襄王熊橫執政時期(公元前298~前263年)爲大將軍,受命經略巴、黔中以西諸地。莊蹻是一位非常有作爲的將領,他在公元前299~前276年之間把楚國的勢力一直擴展到雲南滇池一帶,以兵威震服滇地部族民,讓楚國的勢力範圍抵達雲貴高原。
  之後,他力推“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即是將屬下的軍士悉數本土化,變易服飾,更改習俗,均在滇池定居下來,娶妻生子、繁衍後代。這樣一來,由於莊蹻堅持了民族融合的先進政策,因而不僅給滇地帶來了楚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加速了滇地的經濟進步與社會發展;同時也加強了雲南少數民族與中心地域經濟與社會的聯繫,並且爲此後中央政權進入西南邊疆,置郡設官而解除了民族隔閡的繁籬。
  在莊蹻把這塊地方納入楚國的版圖,准備歸報這番功績時,正好楚國的巴郡和黔中郡都被秦昭襄王贏稷的十萬大軍所襲奪,完全阻斷了他的歸路。不得已,莊蹻隻好率其眾在周郝王三十九年(楚頃襄王二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76年)自稱滇王,統治雲南滇地。
  一直到秦始皇嬴政滅諸侯,統一中原之時,楚國的這一支後裔仍然是西南夷的一方割據勢力首領,逍遙於暴秦的淫威之外。後來,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莊蹻的世襲後人滇王在漢武帝劉徹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歸顺於中央政府,漢武帝正式冊封滇王,並給莊蹻的後人頒賜滇王印,以其地置益州郡(郡治在今雲南昆明晉寧),從而奠定了今昆明市建城的歷史。
  自莊蹻稱滇王起,兩千零九十七年後的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遷徙至福建漳州的一名莊蹻後裔族人渡海至台灣島,首次墾拓了基隆沙連堡的大水堀莊,大水堀莊時屬台灣府台北廳,後人深切紀念這位開拓性的先人,立有開山廟於大水堀湖畔,志念其德澤。不過,大家卻都不敢呼其名諱,僅稱爲莊開山公,一百八十餘年來,反而非常遺憾地失去了他的真實姓名。至此,整個鹿穀鄉(今台灣南投)幾乎已完全墾拓。
  這段歷史,說明了在史籍中的“西南夷”之中,有一部份族人是楚國軍隊的後裔,而且是由莊蹻(莊嶠)將軍帶過去的。
  莊氏族人的一半大多尊奉楚莊王、莊蹻爲得姓始祖,並不與子姓莊氏合譜。
 
  第三個淵源: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文獻《中國回族大辭典》中的記載:莊氏,是回族的姓氏之一,現主要分布於海南省三亞市一帶地區。
  數十年前,馬來西亞邦咯島大丸小學附近的馬來人都能講海南話,他們到咖啡店喝茶聊天,除滿口流利的海南話外,還閱讀中文報紙。這些人平日身穿“沙龍”,頭戴紅色“宋穀”,自稱海南人,來自“三亞”。他們是真正的海南島人:海南回民。
  海南回民早期從海南島移居邦咯,整批二百多人,全是男性。因爲是回教徒的關係,生活習俗與馬來人大同小異,都娶馬來女爲妻,他們被稱爲“三亞番”或“海南番”,最終同化在馬來社會中,第二代變成真正的土著。
  三亞莊氏回族主要居住在羊欄鎮的回輝村和回新村,他們多才多藝,尤其善經商。海南三亞羊欄鎮的穆斯林,目前人口七千餘人,自雲祖先分别來自古波斯國(今伊朗)、阿拉伯半島和越南占城。當年中東的商船來中國貿易,多途經海南島,或遇海搶劫,或遭台風襲擊,被迫登岸羈留落戶。至於越南占城的回民,則因境内連年戰亂,隻好結伴駕船來海南避難。
  三亞地區的回民是以波斯、阿拉伯人爲主體,其先民一部分是唐、宋時期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入華經商的阿拉伯穆斯林蕃客,一部分是宋、元兩朝從越南占城入居的穆斯林,還有少部分是來自大陸的回族後裔。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他們陸續從島内各處向今回輝村、回新村所在地區遷徙,逐漸形成今天的回族集聚社區。
  有意思的是,三亞回民的語言不同於祖國大陸内的其他任何一種民族語言,其方言也不同於海南本島各民族語言,而與沙特阿拉伯語音頗爲相近,類似古大食語,今語言學家把它確定爲“回輝話”。與大陸回族同胞完全相同的是,其“開齋節”與“古爾邦節”等節日,也同樣是他們的主要民族節日。
  三亞的回族人依從《古蘭經》每日五次向真主祈禱,每周五集中在清真寺做“主麻日”,講《古蘭經》,傳授聖訓。三亞回族仍然保持着祖先諸多的傳統,他們不僅是海南省伊斯蘭文化的唯一代表,而且保留有重要的人文景觀,其古蹟有《正堂禁碑》、《梅山古墓群》、《海棠灣古墓群》和清真男寺與清真女寺都十分著名,平均不到一千人便擁有一座寺院,做禮拜十分方便。
 
  第四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烏紮喇氏,亦稱兀劄喇氏、吳紮拉氏,族系龐大,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内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錫伯族、卦爾察女真引爲姓氏者,滿語爲Ujara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滸(今遼寧撫顺東部)、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黑龍江口俄羅斯廟街)、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爲吳氏、烏氏、武氏、莊氏等。該支莊氏鼻祖爲薩哈爾察部的烏紮喇·莊機達,滿洲鑲黄旗人,承襲兄烏紮喇·高赫德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平叛有功,越級晉授二等男爵,累官至副都統,其後裔子孫中有以祖名字首字的諧音漢字爲漢姓者,稱莊氏。
  ⑵.蒙古族阿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内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Arute Hala。明、清朝時期即冠漢姓爲金氏、莊氏等。該支莊氏鼻祖爲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皇帝)的妃子莊和皇貴妃,她是大學士阿魯特·賽尚阿之女,也是後來清孝哲毅皇后的姑母。到了清光緒年間,莊妃晉封爲皇貴妃,直到清宣統年間逝世,賜諡號爲“莊和皇貴妃”,其後有族人在民國初年以先祖母諡號爲漢姓者,稱莊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烏雅氏,亦稱吳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延部,在金國時期稱女真兀顏部,以部爲氏,滿語爲Uya Hala,漢義“豬”,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東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區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是滿族、錫伯族眾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多爲吳氏、烏氏、穆氏、包氏、鮑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莊氏等。該支莊氏鼻祖爲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皇帝)的妃子,筆帖式烏雅·靈壽之女,初入宮爲常在,累進至琳貴妃,所生之子即著名的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貝勒愛新覺羅·奕詥、貝勒愛新覺羅·奕譓。到了清鹹豐年間,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鹹豐皇帝)尊其爲皇考琳貴太妃,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皇帝)尊其爲皇祖琳皇貴太妃,在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逝世後,賜諡號爲“莊顺皇貴妃”,其後有族人以先祖母諡號爲漢姓者,稱莊氏。莊顺皇貴妃的族人享恩三世,在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一朝(光緒年間)封三代,皆一品大員。
  ⑵.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滿語爲Tatara Hala,漢義“眾多”,世居紮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安褚拉庫(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紮克丹(今遼寧撫顺)、薩爾滸(今遼寧撫顺東部)、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占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以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東希占河畔希禪屯)、烏蘇(今吉林伊通)、伊蘭木(今蘭州皋蘭)、海州(今遼寧海城)、十方寺(今沈陽市西北石佛寺)、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區等地,所冠漢姓爲唐氏、譚氏、舒氏、勞氏、莊氏等。該支莊氏鼻祖爲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鹹豐皇帝)的妃子莊靜皇貴妃,主事他塔喇·慶海之女,清鹹豐元年以秀女入宮,初爲貴人,累進至麗妃。到了清同治年間,清穆宗尊封其爲皇考麗皇貴太妃,逝世後賜諡號爲“莊靜皇貴妃”,其後有族人以先祖母諡號爲漢姓者,稱莊氏。
 
  第六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土家族、壯族、彝族、苗族、裕固族、藏族、台灣高山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莊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

  宋戴公、楚莊王(羋旅、熊侶)、莊蹻、烏紮喇·莊機達、莊和皇貴妃、莊顺皇貴妃、莊靜皇貴妃。
 

 

遷徙分布

歷史分布

  莊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約一百九十六萬九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2%左右。
  先秦時期,莊氏族人就已經向各地播遷。當時齊國有莊暴、莊賈,越國有莊舄,楚國有莊豹、莊足喬、莊辛、莊善,宋國有蒙人莊周。這些史實表明當時齊(今山東)、楚(今湖北)、越(今浙江)、宋國蒙(今河南與安徽之間)都有莊氏人物居家生活的蹤蹟。據《史記·西南夷傳》記載,莊王苗裔莊足喬(一作莊豪)率軍略巴蜀黔中以西,直至滇(今雲南滇池),因黔中被秦軍攻占,已無歸路,莊足喬遂在滇稱王,直到漢武帝執政時期始歸顺漢朝,時任滇王者皆率其家族入益州(今四川成都)。這說明,莊氏族人在先秦時代已經傳播到西南地區的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秦、漢之際,莊氏族人依舊以湖北、河南爲其繁衍中心,此際莊氏族人有莊青翟入朝爲相,另有吳人(今江蘇蘇州)莊忌,爲莊氏族人中的傑出代表。
  東漢時期,曾因漢明帝名劉莊,莊氏族人避諱改莊爲嚴氏,自莊光(後改嚴光)開始,莊氏族人長時間爲嚴氏所掠美。
魏、晉以後,有嚴氏族人複本姓,從此莊、嚴二氏並行全國。
  十六國時期,莊氏族人紛紛從今湖北、河南分散各地,先後遷居今甘肅的天水、浙江的紹興、山東和江蘇間地,後來發展成了莊氏天水郡望、會稽郡望和東海郡望。
  唐朝末期,河南光州固始人莊森(王潮外甥)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落籍永春桃源里蓬萊山,是爲莊氏族人入閩始祖。
  宋末元初,莊森長子莊韋之後裔莊詔遷廣東陸豐上沙鄉開基;四子莊甲之後,入閩第八世莊元吉爲桃源錦繡本派始祖。另有裔孫莊哲遷居同安,哲弟莊光徙潮陽。莊元吉長子名翼,其重孫莊孫遷居青陽開基;三子名晦,其重孫莊同遷惠安雲頭鄉開基;四子莊夏,其孫莊彌淵遷潮安開基;彌淵重孫莊才翁遷同安開基。
  明朝初期,山西莊氏族人作爲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甘肅、湖北、湖南、河南、北京等地。
  明、清兩朝,莊氏族人渡海到台灣者,以南靖莊三郎派下居多,其中農民起義軍首領莊大田由福建漳州平和遷居台灣鳳山(今高雄縣治)竹仔港莊。亦有莊氏入遷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莊氏宗親在世界各地分布甚廣。在古代思想家莊子故里陝西民權縣,當地縣志辦公室專門成立了研究莊氏宗親的組織,由楊惠民、楊子建、王春德三位老人組成,對莊氏的起源進行刨根問底。而目前在海内外有數十個莊氏宗親研究會,其中以廣州莊氏宗親總會、泰國莊氏宗親總會、香港莊氏宗親會、澳門莊氏宗親會、新加坡莊氏宗親會、越南莊氏宗親會、澳洲和法國莊氏宗親會等較爲著名。
  作爲莊氏族人的發源地之一,民權縣曾多次擧辦百名莊氏尋根拜祖和莊子國際研討會活動,邀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莊子研究會和國内莊子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到莊子故里探尋莊子思想的祕密,領略莊子故里的風光。
如今,莊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東、江蘇、浙江、台灣等省爲多,上述四省之莊氏約占全國漢族莊氏人口的60%。

莊改嚴後的分布

  關於莊氏改嚴氏後,一部分維繫嚴氏的族人的分布狀況,按學者嚴峻、嚴一剛的調查,對在支系居住附近的鄰省(市)各縣(市),他們倆采取上門走訪的方式,其交通工具主要是兩輪摩托車。
  嚴峻、嚴一剛二人結伴出行對貴州省的印江、松濤、思南、德江、沿河,重慶市的黔江、秀山、酉陽、彭水、石柱、忠縣、萬州、湖北省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宣恩、鶴豐、來鳳、鹹豐,湖南省的龍山、保靖、花垣等二十多縣(市)有嚴氏居住的地方進行了走訪,行程上萬公里,各種道路,好的壞的,甚至是勉強可通行的路都走過,各種天氣都遇到過,有時奔走一整天才能找到一二戶族人,有些時侯也被誤導,找到的不是他們倆這個“嚴”,而是“顏”或者是同音的“闫”、“連”、“年”等。
  他們倆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向年長者查詢,請族人回憶,蒐尋文字資料。對有文字資料的(如墓碑、家譜、經單簿)進行複印或抄錄,他們倆所接觸的族人都給予他們倆熱情的接待和支持。對其他較遠的地方則利用各種通訊手段(書信、電話、互聯網網絡平台)進行聯繫和溝通,在各地族人的熱心支持下,逐步蒐集到一些資料,通過整理綜合後編成《嚴氏居地簡介》,供我族人參考。
  他們倆走訪的大多在西南地區山區縣市,主要是兩大支系,一是從浙江→江西→貴州再分遷各地的嚴陵支系。一是從浙江→江西→湖南→湖北荆州地區再分遷各地嚴武一支。其特點是分布地域較廣,居住分散,每一居地人口相對較少,且多居高山地區。但沿海各省區的嚴氏居地就相對集中一些,一個村莊少則數百多則上千人。就他們倆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各地嚴氏的譜諜介紹和曆代口傳其遠祖都上溯至漢時名士莊光(後改姓爲嚴光、嚴子陵),大多數族人對嚴子陵的傳說都知道一些故事,如“嚴子陵釣台”,“客星犯帝座”“富春釣漁”、嚴先生祠堂等,他們倆調查知道的姓嚴的都是嚴子陵後裔。對莊氏改嚴氏的歷史許多支系都知道“莊嚴二姓是一家”的說法。
  在蒐集到的家(族)譜中,有的的支系對嚴氏得姓有較詳盡的叙述,並把改姓嚴從嚴光起上溯姓莊的上五代,從莊助(嚴助)寫起。但各支系族(家)譜重點在叙述本支系的歷史,對旁支提及不多,比如湖北江陵、監利、等地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嚴奉權主持編纂的《客星堂嚴氏族譜》在嚴光二子嚴定、嚴實之後接下來就隻記載與支系有關的嚴實之後,對嚴定一支就沒有記述了,這樣從一本族譜上就很難找到各支系的結合點。且多數支系前段族史已失傳,幾經遷徙後自成體系,各序班派。有記得原用字派的,也各自表述,音同字異。有的記得原派幾字,後面自議增補接續班派。有少數族人因各種原因已經不知所出,本源皆失,家史已經無從可考。
  從近幾年他們倆在各地走訪嚴氏居地的情況來看,各地宗族間缺少聯繫和溝通,比如他們倆鹹豐縣分散居住有幾支從貴州印江縣遷出的嚴氏族人,在他們倆編纂《富春堂嚴氏家譜》前,相互了解得並不多,也從未相互交往過,相見多不相識,對家族來源也是隻憑一些零星的傳說和記憶。通過編纂家譜,仔細清點家史,各自方知本是一個支系,分支並不太遠,住地也並不是遙不可及,隻是不知而已,通過編譜,大家都知道是一家人,本應和睦相處,相互幫扶,就有了來往,有了交流和溝通。
  在沒編家譜的地方,同在一個縣内居住,本是同根卻互不知曉,比如荆州地區嚴氏一支系進入恩施後散布在各個縣,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荆州編譜聯繫了巴東、建始的族人,但住在恩施、利川、宣恩的族人就沒聯繫上,有些想編個資料卻無從下手,有些本是從荆州上來的卻說不清道不明,他們倆走訪到他們時,看了他們倆帶去的資料,才有了一點明白。所以宗族間的交往和溝通是十分必要的,黨和政府提倡創建和諧社會,宗族也算是社會的一個基礎,宗族和,鄰里親,社會和諧。宗族在教育族人遵紀守法,培育家族美德也是一不可低估的。這就是他們倆編此《嚴氏居地簡介》,加強宗親交流溝通的初衷和目的。
  貴州省印江縣城峨嶺鎮是貴州嚴氏主要集居地,進入貴州始祖嚴 陵,明朝因避兵燹從江西省分宜遷入貴州省思南荆條林居住,至八、九世時九世嚴容於天顺初年(公元1457年)遷貴州省印江縣峨嶺寨(即今印江縣城)定居,至今五百多年,世族繁衍已曆二十三代,現有人口數千餘,並先後有不少支系遷湘、鄂、川、鄰近各省謀生定居,世系繁昌。印江嚴氏先後建有兩處宗祠,現屬貴州省文物保護並整修好的“嚴氏宗祠”是兩祠中後修的一祠,該祠規模宏大壯觀,占地兩千餘平方米。印江縣境現仍有保存完好的祖墓數十座,保存有康熙版手寫本《嚴氏族譜》,對貴州一段族史有較盡記述。
  湖北省鹹豐縣尖山鄉大水坪村和朝陽鎮落馬灘村一帶住有從貴州印江縣遷出的一支嚴氏,現有數百戶,兩千餘人口。首遷祖是嚴琅,號子善和其子嚴啟智等先在二仙岩居住過一段,因地勢太高,冬天寒冷,後尋址於大水坪龍洞定居,世系繁衍甚眾,在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族人集資籌備修建嚴氏宗祠,派人到印江祖籍考查,並依據印江“嚴氏宗祠”爲藍本,在龍洞選址按其實際地形改圖成型,伐木興工,於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基本建成,是當地現仍保存完好的集石木裝飾工藝爲一體的典型古建築。以前這里是嚴氏族人春秋祭祖的聚會場所,屆時嚴氏族人齊聚一堂,莊重嚴肅,親情融融,祭祀祖先,商議族事。閑時興學教育子弟。
  改革開放後,“嚴家祠堂”成爲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族中原保存《貴州嚴氏族譜》在解放後杳無下落,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族中有心族人,尋得同宗族人所保存的貴州“嚴氏族譜”,整理複印保存,並組織續修了1993版的《嚴氏族譜》。2000年後,族中在嚴峻、嚴一剛等的主持下再次對族譜進行了一次較詳盡的續修,加入了一些新的與嚴氏相關的内容,並命名爲“天水郡富春堂嚴氏家譜——湖北鹹豐、來鳳,重慶黔江部分”,並首次發行了印刷本一百七十餘冊。按其譜序記載,這支嚴氏遠祖追溯至東漢時改姓始祖嚴子陵,後由江西省分宜縣因避兵荒嚴陵祖遷徙貴州思南定居,至第八世祖嚴容時再遷貴州省印江縣峨嶺寨定居,並先後有支系外遷鄰近各省市謀生居住。該支系始遷祖以下四代現都有保存仍較完整的墓碑。
  湖北省鹹豐縣清坪鎮高峰村居住一支嚴氏,也是從貴州省印江縣遷出的,始遷祖爲嚴啟遠和其子嚴九仁、嚴九仕。此一支系和大水坪屬貴州十一世嚴英俊後裔,現居地有幾百人口,其嚴啟遠、嚴九仁墓保存完好。存有老譜,新修譜和龍洞同稿。沿用字派也相同。
  湖北省鹹豐縣尖山鄉卷洞門居住一支從貴州省印江遷出的嚴氏,和龍洞、清坪在貴州九世祖嚴容下分支,二十世嚴爾慈遷居現址,後分成忠塘嚴九顺一支,來風百福司嚴九榮一支。該支系保存有前代經單簿爲歷史依據,沿用字派同龍洞一支。
湖北省來鳳縣百福司鎮、綠水鄉五台等地居住從貴州省印江遷出的嚴氏,該支系和上述忠塘同支,曾在鹹豐落腳後在九榮時遷居來鳳,沿用字派同上,家譜同編。
  湖北省鹹豐縣清坪鎮碑埡口、老鴰坪、三角地一帶居住從湖南省保靖縣遷出的嚴氏一支,遷來鹹豐清水塘定居,已曆一十一代。該支系曾和本縣龍洞嚴氏合族,2004年起修編了家譜。
  湖北省建始縣花果坪金盆村住有一支嚴氏,有幾十戶人家,一百多人口。支系支譜從嚴永春爲始祖序代,其續譜又以嚴交諒爲始祖起序。按其嚴平子所撰譜譜序,始祖從嚴(莊)助,字義興公起,嚴(莊)光,字子陵公爲第六代。上一遷徙地是從湖南華容至湖北省江陵一帶。
  湖北省建始縣三里壩鄉嚴家埡居住有一支嚴氏一百餘戶,二百來人口,從荆州江陵遷移進山始祖爲嚴超、嚴一中,現可見老墳爲嚴克美,有碑記,由曾任當地村支書十八年的嚴欽宗保存有“嚴氏族譜”,他們倆見到的是由其長子嚴奉偉(大豐村新華小學教師)手抄的附本,内容和江陵譜基本相同。
  湖北省建始縣長梁鄉陽坡嚴氏進山始祖嚴守科,嚴守臣,清康熙年間從四川巫山碌水遷入建始,現居此地仍有數百人,二零零四年由嚴伯玉編纂有“客星堂建始陽坡嚴氏族譜”。
  湖北省恩施市魯竹壩嚴家槽住有五十餘戶,一百多人嚴氏後裔。進山始祖嚴克倫,曾先後移居恩施、利川等地,至嚴先疇時基本在恩施魯竹壩定居。該支系由嚴奉堂保存有湖北江陵老譜手抄本,系由嚴奉堂的爺爺手抄,字體工整,保存完好。其譜序對嚴氏姓源和先祖嚴子陵有較詳叙述,其世系從子陵公起上溯五代至始祖義興公,均由莊氏改爲嚴氏。
  湖北省宣恩縣沙道溝住有兩支嚴氏,現約有五百餘人。其中一支始遷祖爲嚴金榜、嚴金銘兩兄弟在清乾隆年間因受災,由原籍湖南辰州北上到湖北施南投靠族人,行前居在辰溪河姑慈廟借得盤費北行,到達沙道溝兩河口時因盤費用盡,寄身於桃子岔路旁一個名叫陽洞的山洞,以挑販土陶度日。一日路遇一老婦啼訴兒被官府抓丁,孤身無靠,榜銘二公便拜老婦爲義母,將其接至陽洞奉養,三人相依爲命。後來在一溝旁偶然挖得金銀各一鐔,便以此資在沙道溝購置田產,創立家業,成現居此地約三百餘人的嚴氏。另一支系始遷祖爲嚴天佐、嚴天佑從原籍湖南省辰州來到沙道溝的金堂坪落戶,現也有三十餘戶,一百多人口。這兩支嚴氏現保存有家譜殘本半冊,其前列譜序,家族讚詩,排行字派等尚可辨認。
  湖北省利川市汪營鎮馬鞍山村龍鳳寺居住一支嚴氏,據八十多歲的嚴世國回憶,本支系來源於湖北荆州,是湖廣填四川時遷入,中途在建始縣落腳,在嚴開擧、嚴開祥時才遷入利川,族譜已失。
  湖北省利川市團堡鎮官田壩村一組嚴家灣居住有一支湖北省監利遷入此地居住的嚴氏。所用字派和江陵等地同,按其最早的劉氏祖母碑記,在“一”字輩時祖孫三人遷入此地落腳,劉氏祖母湖北荆州府長陽縣鹽井張家埸人。其媳陳氏墓碑載,陳氏爲湖北省荆州府監利縣朱葛里唐謝四莊生人,先年隋其母劉老夫人遷居利川。
  重慶市秀山縣居住嚴氏一支原籍貴州省印江,其嚴松祖時於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遷秀山幹川(屬龍池鎮)居住,現有數百人口,嚴易陶保存有嚴克明手抄《嚴氏族譜》”一冊。該譜與《黔南嚴氏族譜》大體相同,因黔南譜始作於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嚴九讓於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續修,而秀山存譜是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重抄,其中增加了清朝著名書法家印江族人嚴寅亮題序,印江“嚴氏宗祠”示意圖和祠堂部分詩聯,對嚴氏來源也從楚莊王記起,比黔南譜多了一些内容。
  重慶市酉陽縣境内居住有幾支嚴氏,主要分布在龍潭鎮井崗園,麻旺和小壩界上一帶,都是從貴州省印江遷出來的,在縣城附近白鹿莊有老墳一座,存有老譜待查,所用字派同黔南譜。據嚴循德介紹,該支系族人中已經六十多歲的嚴循信,在常州駐軍任過軍長。
  重慶市彭水縣鬱山鎮現仍住有一支嚴氏,據街上(南京街63號)嚴明駿記載的資料,他父輩傳說:本支是從浙江餘姚姑蘇來此地的,嚴憲章時在當時四川鬱山當鹽務使在此地落戶,現已曆一十三代。他們用的字派是在鬱山和另一支從浙江餘姚沙堰村遷來的嚴竹森支系合族時議確定的原來此地嚴氏較多,現已遷往别地居住,目前隻有十餘戶,幾十人口。
  重慶市彭水縣蓮湖鎮樂地村曹家溝居住有一支嚴氏,2005年9月13日嚴峻、嚴一剛倆人走訪了嚴方書、嚴方海、嚴方文等人,據他們回憶,上輩傳言此支系來源於江西,首遷彭水縣鬱山鎮南京街落腳,曾住過普子鎮的老廠坪,三義鄉的木溪灣這些地方現仍有嚴氏居住,永字輩共八弟兄,分别名爲:富、貴、發、達、福、祿、壽、喜,在嚴永祿時遷曹家溝定居已七十餘年,其家譜失於火災。
在江西南昌城東有一片美輪美奐的湖水,於是四百多年前,一群嚴氏村民幾經周摺,選擇此地定居,在這里世代繁衍,於是形成了嚴家自然村。並與當地人溶爲一體,同耕共織,過着和諧的生活。嚴家自然村,隸屬南昌高新技術開發區艾溪湖管理處艾湖村管轄。現有八十二戶人家,村民二百五十餘人。據艾溪嚴氏族譜記載,嚴氏受姓之主乃漢微士子陵公(嚴光),浙江桐廬爲遠祖。
  嚴光以下六百餘年間世系多不可考證,但從唐朝大理評事嚴正安以後,舊譜詳明,系嚴氏第一世祖。六世嚴堯夫曾任黄梅縣尉。十六世嚴漢興在洪都(今南昌)任禦使誦管。嚴漢興之子嚴京扶柩,羨慕鄱陽湖磯山之勝景,仿佛先祖嚴光之富春,就此定居。磯山位於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南側,現爲南磯山候鳥自然保護區,那里距南昌城東七十公里,風景優美,二十四世嚴曰潤、嚴曰戰三兄弟或漁於艾溪,或耕於艾溪其實不得而之,相傳,三兄弟愛其山清水秀,而漁耕可樂不減磯山,逐在此世代繁衍,此三公遂爲艾溪嚴氏之始祖。

魯南莊氏

  學者杜樹景也曾考察過山東莒邑望族大店莊氏,明洪武初年,莊氏徙自江南東海郡,已六百餘年。其始祖爲莊瑜,二世分五支,除世居大店外,長支海後,分住西北莊、河灣、林後、墩後、灘井子、老龍腰、西小莊、大官莊、薛家窖、孫家略莊、趙家樓、東莞、陳村、沂水清泉莊、城西鄉波頭汪、三山、馬鬃窯文家山後、碥山、齊家莊子、馬家莊、蘭墩官莊、塔巷、劉家石溝、宣文嶺、中泉莊、竹園、範家柳葉、南道口、寨里河、朱家莊子、王家垛莊、莒州城里、諸城賈窯街、盛京(沈陽)、盱眙縣等。二支漣後,分住紙房,莒州南關、將軍山前、朱家莊子、井子、仕溝、灘井子、夏家溝、塔巷、雞山、毛家堰、南小官莊、西小官莊、巷莊、田家村、水溝坡、沂水鶴水莊、山西、南京三河南、河北金家屯等。三支浩,失考。四支秀後,分住莒州城、石城、宣文嶺、沙埠子、莊家莊、莊家埠墩、陳家埠墩、史家坡子、街疃、薛家窯溝西、小公塾、解家莊、周家坡子、王家坡子、四角嶺、十字路、相邸、坪上、何家店、將軍山前、仕溝、莛賓集前、水磨、小官莊、蘭墩官莊、磚疃、南道口、墩莊子、下河、營子官莊、時家莊、老龍腰、沙汪頭、店頭、略莊、龐家垛莊、田家村、吳家朱流、朱樓、孫由集、雲里莊、紅溝官莊、西安莊、青州府、前横山、河陽河東、黑澗莊、雙石頭莊、北大崮莊、前葛杭、後葛杭、七寶山、山頭淵、河南莊、匣石頭、寨西莊、招賢西北汶村、三十里鋪、嶽家溝、城北堆子河、沂水司馬莊、坦埠、珠寶莊、劉家店子、薛家孟堰、趙家孟堰、日照邵家溝、關東老城桐家莊子、埠寧縣二套孫家崖村等。五支伸後,住汲家莊子。
  在明、清兩朝,山東莒邑莊氏族人科甲連第,是四百餘年的仕宦望族。族人中有進士七人(其中翰林一人)、擧人二十八人、歲進士十人、拔貢十二人、歲貢十九人、副貢三人、恩貢與優貢各一人、庠生九十三人、國學生與太學生、監生等二百零四人,所授官職巡按一人、道台二人、知府八人、知州六人、知縣十六人、翰林院編修一人、縣教諭十六人、訓導二十六人、守備二人、兵部主事一人、工部主事三人、兵馬司副指揮三人、禮部主事四人、刑部主事一人、内閣中書六人,其他二十五人,受朝廷封典三十三人。
  山東莒邑莊氏族人中爲官者比較著名的的有十世莊詠,清乾隆戊申科進士,曆任縣知縣、滄州知州、河間府知府等還著有《學庸固知錄》、《杜津淺說》等,收入山東文獻書目。十一世莊瑤,清嘉慶丁丑科聯捷進士,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等職、鄉試童考官、河南河北道等。十四世莊陔蘭,清光緒甲辰科進士,授翰林編修國史館協修,晉侍讀學士,後東渡留學日本,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任山東省議會副議長、國會議員、省圖書館館長、孔子第七十七代嫡裔孔德成的國學老師等職,書法善顏體,在整個魯南地區有較大影響。
  明朝至今,山東莒邑的莊氏譜牒保存狀況良好,多次續修,連續性、延續姓皆較好。

閩浙地區莊氏

  學者莊孝趙亦曾認真考察過閩浙邊地區,即閩東和浙南部分縣(市)莊氏淵源與近代遷衍之況。在閩浙邊地區地處福建省東北部與浙江省之南部,分别隸屬於寧德市和溫州市管轄。閩浙邊地區部分縣(市)主要是指福建省福鼎市、霞浦縣,以及與之毗連的浙江省平陽縣、蒼南縣和泰顺縣。莊氏散居於該五縣(市)有四十餘個鄉鎮,上百個村落,總人口近三萬人。
  福鼎市位於福建省東北邊陲,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置縣,1995年撤縣設市,轄十二個鎮兩個鄉。莊氏主要分布於該市的前岐鎮熊嶺、梨山、羅唇、彩嶴、三坵田,沙埕鎮的緬竈墩尾、黄岐,店下鎮的彭坑、才堡、日嶴、水井頭、茶塘,硤門鄉的鬥門頭,點頭鎮及其馬冠、後坑、洋心、牛垟,管陽鎮徐陳、後嶺、乾頭、西陽,桐城鎮資國、後膽、山前、百勝、三門里,白琳鎮坑門里,磻溪鎮金穀,叠石鄉登坪,嵛山島東角,以及市區桐山鎮等。全市莊姓人口約四千人,較爲集中的有熊嶺、彭坑、後坑、馬冠、緬竈、羅唇、徐陳等。
  霞浦縣唐朝稱長溪縣,元升爲福寧州,清爲福寧府,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留縣,其建制至今未變;1990年轄十四個鄉鎮。該縣莊姓主要分布於牙城鎮的後山、過家洋、雉溪龜山、田頭岩,沙江鎮的南屏、涵江,長春鎮洪江、漁洋、小京,下滸鎮赤岐,三沙鎮南靖,西洋鎮西洋,鹽田上坪園、洋子頭,崇儒、左嶺的梧桐洋、後山,以及縣城松城鎮等。1990年人口普查時,全縣人口一千人以上五千人以下的姓氏五十二個,莊姓列於二十六位,估約三、四千人,較爲集中的大體爲牙城鎮雉溪龜山、後山,沙江鎮南屏、涵江,長春鎮洪江、漁洋、小京等。
  蒼南縣原屬平陽縣,1981年從平陽縣劃出設縣。1990年有十個區、五個直屬鎮、七十六個鄉(鎮)。全縣五千人以上不足一萬人的姓氏十七個,莊姓列於十六位,約有六、七千人。主要分布於靈溪鎮大觀,藻溪鎮家針坑、照嶴山後、小洋新、九保、蔗嶴,馬站鎮霞關、鼻頭、漁寮、澄海嶴内、南坪,橋墩大龍鄉蔡坪山、過溪、鳳村,滬山鄉台下,鳳池鄉白水,錢庫鎮括山岩頭,龍港鎮前路,宜山鎮江山都口、樟樹腳,金鄉鎮石坪、梅嶺腳,水頭浦尾山、九保,蒲門鄉龍眼、小漁,南麂島,以及縣城靈溪鎮等,人口較集中的主要爲大觀、藻溪、岩頭、台下、靈溪等。
  平陽縣於西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置縣,現轄十六個鎮,十八個鄉。該縣莊姓分布大體爲:水頭鎮鬧村、蒲山下,鼇江鎮及其一沙、四沙、墨城、梅源水碧、珍珠岩,長山,肖江鎮街後,鶴溪鎮南嶴,山門鎮大坑内,南雁小施,樹賢鄉沿口,錢倉鎮,以及縣城昆陽鎮等,其人口約五千人,水頭、鼇江、昆陽等鎮人口較爲集中。
  泰顺縣於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建縣。1990年轄九個區,六個鎮,五十四鄉。莊姓主要分布柳峰鄉新莊、垟溪鄉富家洋、過路坪,洲嶺鄉洲邊,東溪鄉秀溪長垟,雅陽鎮雅陽溪,泗溪鎮,章成鄉林垟、雙神,以及縣城羅陽鎮等。全縣莊姓人口三千餘人,較爲集中的有新莊、富家洋、洲邊、林垟等。
  閩浙邊地區莊氏源出天水,來自閩泉,系莊森、莊銳之後裔,莊翼、莊夏之孫,同出一源。
  當地《莊氏族譜》均載,莊氏源於羋氏,始於楚莊王,肇於桃源,並同奉楚莊王爲太始祖,森公、銳公爲入閩開基之始祖。其譜中皆列有上述之世系,並有《森公入閩》、《錦繡山之來曆》和夏公或翼公、古山公傳略之叙述。其郡望爲天水(今甘肅省通謂縣西地區)。
  莊森,字文盛,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唐光啟二年(公元860年)入閩。其弟莊銳亦幾乎同時入閩。莊銳定居於泉州永春桃源里,爲閩泉州一帶及移居海外莊氏開基之祖。莊森生四子,長莊韋、次莊章、三莊中、四莊申。莊申八代孫莊裳生四子,長莊翼、次莊果、三莊晦、四莊夏。莊翼裔孫爲青陽莊氏始祖,莊夏爲泉州始祖。閩浙邊地區莊氏大都爲莊翼、莊夏之派下分支徙入,並遷衍各地。
明朝年間,爲避閩亂,莊翼、莊夏派下分别從閩泉遷徙於浙江省平陽縣(今蒼南縣)之大觀、藻溪等地,而後繁衍轉徙於福鼎、泰顺、今平陽和霞浦部分地區。
  ⑴.由莊森世祖長房莊翼曾孫青陽莊古山派下遷入:
  ①蒼南縣大觀莊氏:
  明嘉靖乙醜年,青陽三房莊古山後裔,即莊森二十三世,莊古山十二世孫莊士顯從晉江青陽遷徙於浙江蒼南縣大觀南山腳白葉坑口,土名樹腳,是爲遷平(今蒼南縣)之始祖。其世系:莊森→莊申→莊述→莊軫→莊蓀→莊珦→莊觀→莊裳→莊翼→莊元郎→莊彌吉→莊祐孫(號古山)→莊公茂(莊古山三子)→莊復智→莊天祿→莊震顏→莊廣祖→莊拱池→莊崇敬→莊春彩→莊奇齋→莊蘭池→莊士顯。
  明朝未年,青陽莊古山四房莊公望(莊古山四子)後裔,即莊森二十三世,莊古山十二世孫莊我池同兩胞弟由漳州龍溪二十五都汰口遷入蒼南大觀嶺腳,亦爲遷平之始祖。清道光八年(1828年)修的當地《莊氏族譜》中“遷平宗譜序”雲:“我池公胞弟曰瑤池、曰愛池、當明季之世,遠抱親骸擕率幼孫,自漳同徙溫昆陽二十九都大觀嶺腳居位。”其世系:莊祐孫—莊公望(莊古山四子)—莊守圻—莊得進—莊財第—莊均和—莊奇—莊周恩—莊遵義—莊拱亭—莊恂直—莊我池、莊瑤池、莊愛池。
  ②福鼎後坑莊氏:
  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莊森十九世,莊古山八世孫莊法琚從晉江青陽五店市,隨父莊拱理遷居福鼎後崑(今後坑),爲福鼎莊氏之始祖。其世系:莊森—莊申—莊述—莊軫—莊蓀—莊珦—莊觀—莊裳—莊翼—莊元郎—莊彌吉—莊祐孫—莊公茂—莊復智—莊天祿—莊震顏—莊廣祖—莊拱理—莊法琚。
  ⑵.由莊森九世祖四房莊夏派下遷入:
  ①蒼南縣藻溪莊氏:
  明萬曆年間(公元1572~1619年),爲避閩亂,莊森公十一世,莊夏派下長房十三世莊學絅率子莊賜敬、莊賜福、莊賜讓、莊賜勸、莊賜可和孫莊仰渠,由閩安溪遷入浙江;莊賜敬及其子莊仰渠遷於蒼南縣藻溪燕坑,均爲遷平之始祖。
莊學絅之胞弟莊學綬,先世居泉州晉江二十七都吳店市,曾大父莊拙庵遷居安溪,明季由安溪率弟侄來遷溫州平陽二十七都藻溪内,亦爲遷平之始祖。
  莊學絅、莊學綬世系:莊森—莊申—莊述—莊軫—莊蓀—莊珦—莊觀—莊裳—莊夏—莊夢說(莊夏長子)—莊彌約(遷仙游霞霄莊垅)—莊承—莊世瑞—莊秉禮—莊文盛—莊福信—莊慶—莊璋(號拙庵,遷居安溪)—莊天明—莊大節—莊學絅、莊學綬、莊學紹。
莊夏派下長房十六世孫莊穆,於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擕子莊聖經,由仙游霞霄徙居平陽(今蒼南)藻溪山後。其世系:莊夏—莊夢說—莊彌約—莊承—莊世瑞—莊秉禮—莊聞盛—莊福信—莊慶—莊珍—莊天相—莊大俊—莊萬鍾—莊有國—莊胤弼—莊穆—莊聖經。
  ②蒼南縣蒲門莊氏:
  莊學絅四子莊賜勸,於明季由閩安溪,遷徙於溫州平陽五十五都埕溪廈譜山(今蒼南縣蒲門)。
  ③平陽縣北港(今水頭鎮)莊氏:
  莊學絅五子莊賜可,號玉泉,初居平陽大觀,複徙北港蒲山下。
  莊學綬之胞弟莊學紹之子莊賜程,由安溪遷徙平陽率北港(今水頭鎮)清街。其世系與莊學絅、莊學綬相同。
  明萬曆年間,莊聞盛次子莊時重,號玉泉,由晉江縣吳店市擕家遷平邑北港四十四都(今水頭鎮)蒲山下。
  莊聞盛四子莊時麟,由閩南遷溫平邑四十九都(當時並屬北港鎮)鐵店。
  安溪雙溪莊氏九世莊際乾,移居溫州北港。
  ④蒼南縣台下莊氏:
  莊森二十一世,莊夏十三世莊乾允,於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由南安縣二十六都黄甲園後徙平陽三十三都(今蒼南縣)台下。其世系:莊夏—莊夢說—莊彌明—莊友容—莊玄明—莊欽—莊恕—莊顯良—莊佛養—莊潘—莊智元—莊繼德—莊乾允。
  ⑤蒼南縣大觀莊氏:
  莊夏後裔莊聞盛,世居漳州龍溪汰口,明季間擕家航海而來,初居溫州平邑金鄉炎亭倒橋坑,繼徙二十九都(今蒼南)大觀南山邊石埕,亦爲遷平之始祖。
  ⑥南港莊氏:
  莊夏後裔莊思寬,遷居溫平邑南港靈峰。
  霞浦縣莊氏何時何地遷入未予記載。據蒼南《莊氏宗譜》記載,莊明池五世孫莊某於明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3年),由泉州五店市遷居霞浦南屏;又載“夏公五世孫英孫公,一作英祖遷霞浦。”而《福寧府志》載,霞浦南屏人莊行成於宋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已中進士,可見早在此之前便已遷入。該志又載,霞浦人莊元龍於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中進士,並記“居泉州”,可見實際上從泉州遷入。清初之後,蒼南、福鼎莊氏亦相繼遷入。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口的繁衍,由泉州遷入閩浙邊地區莊氏爲謀生創業,又漸轉徙各地。
  ⑴.莊翼派下之遷衍:
  ①蒼南大觀莊氏始祖莊士顯,生子六,明未清初,其子孫遷衍如下:
長子莊以雄之子莊允承,徙於福鼎前岐鎮彩嶴。次子莊以硤之孫莊公,遷居於福鼎硤門,後移居霞浦半山;四子莊以福之長子莊允富,遷於福鼎管陽鎮乾頭、七蒲;三子莊允慶,徙居台州太平縣古城;四子莊允鴻,移居江南象崗;五子莊允貴,遷居蒼南蒲門龍眼。四子莊以福之長子莊允富,遷於福鼎管陽鎮乾頭、七蒲。五子莊以智,遷蒼南蒲門車嶺腳,至三代轉遷城内;六子莊以公,徙遷平陽縣北港四十七都(今水頭鎮)鬧村西垟。
  ②莊翼十五世孫莊士賢,由大觀遷居福鼎十九都五鬥崗,再移遷福鼎後膽。
  ③莊翼十六世孫莊仲裕,擕子莊淑財、莊淑濤與侄莊貴官,由閩而泰,莊清先至泰顺坑兜,而莊貴官仍居蘇家山;莊淑財於清康熙年間由蘇家山複遷泰邑洋邊坳頭仔。
  ⑵.莊夏派下之遷徙:
  ①莊大節三子長莊學絅、次莊學綬、三莊學紹,均遷於平陽(今蒼南),三公子孫繁盛,陸續遷衍於泰顺、福鼎,以及“南北兩港,岱山鬧村、蒲門龍眼、樂清靖江”。
  莊學絅之孫、莊賜敬之子莊仰渠,生子六,其三子莊望初徙北港南湖,後同族兄徙居蒼南金鄉;五子莊望(莊福祐)徙居平陽南港廖家嶴;六子莊望庚由藻溪遷於福鼎二都梨美樹(今前岐熊嶺梨山),爲熊嶺梨山之始祖。
  莊仰渠次子莊望慎之三世孫莊士貴,徙居平陽五十五都蒲門龍眼,士斌、士賦於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4年)徙居處州,從藻溪遷居處州又轉居士顯蒲門下方,後居後嵯。
  莊學絅之四子莊賜勸,生子六,其長子莊仰欽遷處州,其孫仍回蒲門;次子莊仰西之子莊望佛,遷居埕溪嶴内,時際遷界徙入南港士升麻洋;三子莊仰耀往福鼎秦嶼;六子莊仰曾之孫莊元補,住北港蒲山下。
  莊學絅之孫莊仰曾之孫莊元補,住北港蒲山下。
  莊學絅五子莊賜可五世孫莊士禮,由八港蒲山下移居樂清石鼓壋。
  莊學綬之孫、莊賜位之子莊挺秀“見其地窄煙稠,遂興遷徙,以拓其基”,於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奉母同弟莊拱秀由蒼南藻溪遷於泰顺八都梧村(今柳峰鄉)新莊,爲新莊莊氏一世祖。
  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895年),莊拱秀之孫莊珠官之三子莊公僑,率子徙居福鼎徐陳清水垅,爲徐陳莊氏之一世祖。
  民國時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莊挺秀之部分後裔,因外出讀書或經商、做工,先後遷於福鼎桐山、雲南宣威、浙江雲和、霞浦鹽田,以及泰顺泗溪、羅陽、雅陽等地。
  清康熙年間(1622—1722年),莊學紹四世孫莊顯彩同弟莊顯玉,由北港清街移居平陽二十二都(今蒼南)金鄉岩頭,爲岩頭莊氏一世祖。莊學紹四世孫莊顯旺,遷於霞浦縣小京。
  ②時莊麟四世孫莊士博兄弟,由平陽縣四十九都鐵店徙居福鼎九都(今秦嶼)彭坑,爲彭坑莊氏一世祖。
  ③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莊元補次子莊士瑞之子莊是發,由平陽北港蒲山下遷居泰顺縣八都梧村(今柳峰鄉新莊)下垟,爲下垟莊氏一世祖。

台灣莊氏開基

  南靖奎洋莊氏大宗:開基祖莊三郎及派下先祖。有祀宗詩:“山從錦繡,一開詩禮由來遠;水接桃源,千載衣冠特遠尊;開水衍汪洋,一派宗支流祖澤;桃源開龜島,萬家錦繡屬孫林。”
  開台漳籍宗親,除返鄉抄譜外,有的還踴躍參與祖地的修譜活動,兩地共修族譜,使遷台宗親也無一遺缺載入祖地族譜中。
  南靖縣龜洋(今奎洋)莊氏從開基祖莊三郎於元延祐七年(1320年)入籍開基,到明宣德年間五世宏茂始修族譜,明景德年間六世朝賓、明正德年間七世廷敏、明嘉靖年間八世伯勩伯義、明萬曆年間九世望南等續修,清康熙年間至民國十一年又有十三次增補。其中,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續譜是由十六世裔孫、庠生莊景溫從台灣回鄉主持的,莊景溫於“嘉慶戊寅年往台”,在台灣生活幾十年,致意於修譜有三年,對宗親在台情況頗有了解,故《莊氏族譜》對族人涉渡台灣的記載較爲詳盡。有的記到街道、村莊,有的連從事的職業也予詳錄。
  據其譜記載,莊氏在清朝外遷之族人,以遷台者居多,計近三百餘人。其中,第十三世~第十七世最多,而這段時間,即清乾隆~道光年間,正是從大陸向台灣遷民之際。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穀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穀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颺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爲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醜,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爲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爲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顺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爲紹興縣。今爲浙江省紹興市。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一是治所以郯(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爲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爲“東夷”之地,太嗥氏爲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爲黄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爲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爲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二是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複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複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三是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爲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會稽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南華堂:戰國莊周,著《南華經》。與老子同爲道家之祖,世稱“老莊”。
  武強堂:漢朝莊不識(《漢書》作莊不職,茲從《史記》),封武強侯。
  錦繡堂: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莊森隨王審知入閩,擇居永春桃源裏蓬萊山。第九世莊夏,居官有德政,南宋甯宗皇帝賜其建第於泉州府城,將其故鄉鬼笑山禦筆賜名爲“錦繡山”。這是莊氏堂號“錦繡”的由來。
  錦湖堂:資料有待補充。
  淋鬱堂:資料有待補充。
  深垵堂:資料有待補充。
  一簣堂:資料有待補充。
  秋水堂:資料有待補充。
  靜觀堂:資料有待補充。
  寶繪堂:資料有待補充。
  樹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報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惟敬堂:資料有待補充。
  天寵堂:資料有待補充。
  德星堂:資料有待補充。
  願賢堂:資料有待補充。
  富春堂:資料有待補充。

 

莊姓家譜文獻

家譜

  金沙帶莊嚴氏宗譜十卷,(民國)嚴炳耀等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富春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鎮江莊氏族譜,(清)莊昆蘭、莊養亭、莊孚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
  江蘇武進莊氏宗譜,(清)莊殖等續修,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願賢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武進莊氏增修族譜三十卷,首一卷,(清)莊斯才纂修,清道光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武進莊氏增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追遠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七~九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江蘇武進毘陵莊氏增修族譜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莊壽承纂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武進毘陵莊氏族譜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莊清華續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鉛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哈爾濱師範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江蘇武進晉陵莊氏續修家譜,(民國)莊锺等纂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願賢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哈爾濱師範大學圖書館。
  江蘇金壇金沙莊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莊榮生等續修,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8年)德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江蘇宜興荆南莊氏宗譜十卷,(清)莊林初主修,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天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江蘇常熟虞山莊氏續修世譜六卷,(民國)莊士禎等纂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惟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鄞縣蛟西莊氏宗譜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莊繼梁莊子愚纂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報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諸暨莊氏宗譜十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稿本十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諸暨莊氏宗譜八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樹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金華履湖莊氏宗譜二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八卷、第二十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所。
  安徽徽州新安莊氏族譜六卷,(明)莊歙纂修,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福建閩侯侯官莊氏支譜,(民國)莊琳纂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共有四部。
  福建沙縣松洋莊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十一卷。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
  廣東陸豐莊氏宗譜,(清)莊雲壬纂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台灣省。
  四川廣漢莊氏族譜四卷,(清)莊氏崇雅祠後裔續修,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南京大學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
  新加坡莊氏公會金禧紀念特刊,著者待考,1989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晉江市檔案館。
  浙江蒼南莊嚴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複印件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晉江市檔案館。
  福建安溪雙溪莊氏族譜,著者待考,1950年手寫本複印件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晉江市檔案館。
  福建晉江錦繡莊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複印件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晉江市檔案館。
  福建晉江青陽莊氏古山公派家譜,著者待考,1993年計算機排印本複印件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晉江市檔案館。
  福建晉江青陽莊氏古山公派家譜,著者待考,1999年複印件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晉江市檔案館。
  福建晉邑青陽莊氏族譜序,著者待考,民國年間稿本複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晉江市檔案館。
  福建晉江青陽莊氏軒内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複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晉江市檔案館。
  福建晉江晉邑莊氏族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複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晉江市檔案館。
  福建晉江青陽莊氏族譜(青陽科田肇基莊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複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晉江市檔案館。
  福建晉江松洋莊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複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晉江市檔案館。

族規

  奉祖先、孝父母、親兄弟、和姐妹、睦鄉鄰、教子孫、修德行、戒惡習、獎名節、講勤儉。
 

 

莊姓字輩排行

  貴州印江莊氏字輩:“聖世英周漢國君士典良吾中思尚志道德爾而剛”。
  貴州思南莊氏字輩:“茂首循天易克開應有章時維清風若子啟久傳昌”。注:該支字輩循環使用。
  貴州江右莊氏字輩:“茂首循天一克開先有章時維清風若子啟九傳昌學純裕長大積厚自流芳值之原誠正優超發文祥”。
  湖北鹹豐莊氏字輩:“運吾師宗永祖太必興隆國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湖北江陵莊氏字輩:“夢首循天一克開先有章其文欽奉若定得久全昌紹宗敦孝敬振緒啟賢良時遠知傳述立徵祖澤長”。
  湖北恩施莊氏字輩:“茂首循天一克開先有章其文欽奉若定得久全昌紹宗崇孝義振緒啟賢良示遠能相守曆徵德倍光任應爲終書詩詞運天長同享福壽喜潤月時年光”。
  湖北利川莊氏字輩:“一克開先有百世永遠忠興家治國保光華顯榮東”。
  湖北黄梅莊氏字輩:“元亨利貞登科紹啟選颺先德光耀宗芝本從忠厚世代昌旗”。
  湖北建始花果坪莊氏字輩:“汝國應交一克開先有章其文欽奉若定得久全昌傳家敦孝友輔佐在賢良正大光明遠榮華丕澤長”。
  湖北建始長梁鄉莊氏字輩:“志希國守重玉有遠超章奇文欽奉若定得久全昌泮林輝主鑒藻樹照圭銘汝極熙階錄泰來燦執鈞”。
重慶秀山莊氏字輩:
    原派:“國君思明聖因有應吾正佳士我元典子啟九修顺”;
    新派:“茂首循天一克開先有章時維清風若子啟九傳昌”;
    轉派:“學純裕廣大積厚自流光致知原誠正操守發祥長”。
  重慶彭水莊氏字輩:“素極典常輝先少志清平承家明經濟世忠誠修萬代永紹方茂雲光前登德學朝庭人文啟大吉世泰普安寧進國天心顺福壽久康明”。
  山東冠縣莊氏字輩:“喜爲大獻春福祿增享壽清風雲雨霞”。
  山東臨沂莊氏字輩:“子會乾緒新”。
  山東威海莊氏字輩:“壽永世紹……”
  廣東陸豐莊氏字輩:“德才光三國”。
  廣東潮陽莊氏字輩:“敦厚盛名儒清勤啟福基”。
  江西南昌莊氏字輩:“曰廷撫昌運四海洽時雍閑永長江水湛然心蹟同懷仁以輔義百世仰高風”。
  福建晉江莊氏字輩:“祖武丕成詩書禮振宏進家聲”。
  四川成都莊氏字輩:“文迎紅開成瑞景元良大振運時光雲朝中正重家德青福將華永傑冒”。
  浙江蒼南莊氏字輩:“孔孟千載慶”。
  遼寧大連莊氏字輩:“熙煥延殿廷春”。
  江蘇沛縣莊氏字輩:“瑞祥永福壽”。
  莊氏一支字輩:“守興應德存”。
  資料有待補充。

 

莊姓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天水;源自春秋:全聯典指莊氏源流和郡望。
  滇池坐鎮;定山隱居:上聯典指戰國時期的楚國將領莊蹻,頃襄王時率軍通過黔中向西南進攻,越過且蘭、夜郎,直到滇池附近。後因黔中被秦國攻占,與楚國斷絕了交通,便在滇稱王。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江浦人莊昶,字孔暘,成化年間進士,曆官檢討、吏部郎中,因直諫被貶謫,後隱居定山,學者稱爲定山先生。
  歌吟東越;經著南華:上聯典指戰國時期的莊舄,在楚國做官,不忘故鄉,病中思念越而吟越地歌樂。下聯典指戰國時期的哲學家莊子,名周,宋國蒙人,曾任漆園吏(管理漆園的小官)。生活貧困,卻拒絕了楚威王的重金禮聘。其哲學思想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後世影響很大。著作《莊子》又稱《南華經》,爲道教經典之一,文章汪洋恣肆,想像豐富,多用寓言故事形式,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的價值。
 
  五言通用聯:
  父子雙進士;明清兩狀元: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萬曆進士莊起元,其子清朝乾隆進士培因,俱有文名。陽湖人。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萬曆狀元莊際昌,字景說,永春人;清朝乾隆狀元莊有恭,字容可,號滋圃,番禺人。
  能除一切苦;照見五蘊空:此聯爲莊繁詩自題聯。
  祥和明廣宇;露潤毓英賢:此聯爲福建省廈門市海滄祥露莊氏宗祠題聯。
 
  六言通用聯:
  獻詩博詞林譽;鼓盆留蒙吏歌: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莊有恭嚐獻詩文,數蒙獎勵。下聯典指戰國時期的莊周,其妻死,周箕踞鼓盆而歌。
  肇於閩源於粵;作於祖述於孫:此聯爲菲律賓島馬尼拉莊氏宗祠撰聯。
  南華秋水遺韻;錦繡桃源流風:此聯爲菲律賓島馬尼拉莊氏宗祠撰聯。
 
  七言通用聯:
  有可讀史二千遍;莊周著經十萬言: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諸生莊有可,亦名獻可,字大久,武進夫。博通經史,自言讀至二千餘遍。有《春秋注解》等。下聯典指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莊周,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一說今河南商丘),做過漆園(今渦河北岸)吏。楚莊王聞其名,用厚幣相聘,許以爲相。他表示寧爲“孤豚”,不作“犧牛”,甘願逍遙物外。著書十萬餘言,號《莊子》。漢志列於道家,與老子並稱爲道家之祖。唐天寶初,詔號爲《南華真經》。
  獻詩博詞林之譽;築陂利福清之民: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番禺人莊有恭,字容可,號滋圃,乾隆年間狀元,曆官修撰、侍講學士、光祿寺卿、兵部右侍郎、江蘇巡撫、江南河道總督、刑部尚書、福建巡撫。風度端莊,爲官清勤。工書法,風格圓勁,片紙隻字都爲人重視,爭相珍藏。曾在翰林院獻詩文,數次穫嘉獎。下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莆田人莊柔正,元符年間任福清知縣。曾改築天寶陂,在陂帝大榕樹下辦案,凡投訴者都要背一塊石頭,理曲者則搬運石塊贖罪。陂以石爲基,又熔鐵加固,數月完工,改名元符陂。可灌溉數萬畝農田,百姓得其利。
  福令溥百年之利;翰林標四直之名: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莊柔正事典。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莊昶事典。
  源來錦繡無雙本;派衍青陽第一枝:此聯爲福建省廈門市海滄鎮祥露莊氏宗祠楹聯。
  天馬回頭穇上路;文山挺秀奠莊江:此聯爲福建省廈門市海滄鎮祥露莊氏宗祠楹聯。
  菲島思恩業耀祖;青陽懷祖名光宗:此聯爲福建省廈門市西溪鄉祥露莊氏家廟楹聯。
  青陽衍派開祥露;錦繡光輝照西溪:此聯爲福建省廈門市西溪鄉祥露莊氏家廟楹聯。
  青陽流派源流遠;錦繡傳芳世澤長:此聯爲台灣省台南市佳里鎮營頂莊氏宗祠楹聯。
  華夏無山賜錦繡;五洲有土播芳馨:此聯爲福建省晉江市錦宅莊氏宗祠楹聯。
  青陽梅樹根株老;菲島椰林枝葉榮:此聯爲菲律賓島馬尼拉莊氏宗祠撰聯。
  天水源長承雨露;永春澤厚占晴暉:此聯爲菲律賓島馬尼拉莊氏宗祠撰聯。
 
  八言以上通用聯:
  山嶽鍾靈騰蛟起鳳;人文薈萃濟世經邦:此聯爲福建省晉江市錦宅莊氏宗祠楹聯。
  永春桃源錦繡故里;南海椰島瑉城新風:此聯爲菲律賓島馬尼拉莊氏宗祠撰聯。
  經演南華,潦園遷吏;節高東淳,光武故人:此聯爲台灣省台南市佳里鎮營頂莊氏宗祠楹聯。
  錦書南華,道諧春秋義:繡綴北鬥,光照天地心:此聯爲台灣省台南市佳里鎮營頂莊氏宗祠楹聯。
  天朗風和,人文長衍慶;水深流遠,祖德永留芳:此聯爲台灣省台南市佳里鎮營頂莊氏宗祠楹聯。
  家廟重輝,西溪添異彩;子孫發奮,祥露展宏圖:此聯爲福建省廈門市西溪鄉祥露莊氏家廟楹聯。
  清水朝堂,世代源流有意;陽光有彩,子孫發達可期:此聯爲台灣省台南市佳里鎮營頂莊氏宗祠楹聯。
  桃源肇蹟,開閩宗之丕基;錦繡流芳,傳世祥之鼎榮:此聯爲菲律賓島馬尼拉莊氏宗祠撰聯。
  翰苑能臣,直諫内廷張火;漆園名吏,高隱南華著經: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名臣慶昶的事典。下聯典指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莊周事典。
  錦棟彫梁,宇壯堂華宗祖德;繡山繪水,地靈人傑振家聲:此聯爲台灣省台南市佳里鎮營頂莊氏宗祠楹聯。
  錦繡禦墨,龍輸殊恩光闕北;銀城蔔居,馬蹄佳簽應西溪:此聯爲福建省廈門市西溪鄉祥露莊氏家廟楹聯。
  祥煥雙村,海驕西溪開國族;露滋七朵,芝蘭玉樹茂庭階:此聯爲福建省廈門市西溪鄉祥露莊氏家廟楹聯。
  山從錦繡,一開詩禮由來遠;水接桃源,千載衣冠特遠尊:此聯爲福建省南靖縣奎洋鎮莊氏大宗祠聯,祠祀開基祖莊三郎及派下先祖。
  天水溯流風,派衍桃源歸一本;青陽蕃奕葉,地鍾祥露發千枝:此聯爲福建省廈門市海滄鎮祥露莊氏宗祠楹聯。
  根紮桃源青陽,衍派五秀繁茂;支分銀邑祥露,兩梓七蓮芬芳:此聯爲福建省廈門市西溪鄉祥露莊氏家廟楹聯。
  開水衍汪洋,一派宗支流祖澤;桃源開龜島,萬家錦繡屬孫林:此聯爲福建省南靖縣奎洋鎮莊氏大宗祠聯。
  同廷中植王晉,三槐奕葉重光七朵;古山下種竇燕,五桂並根先占一枝:此聯爲福建省晉江市錦宅莊氏宗祠楹聯。
  勝地占青陽,門對三台,台光永耀;本支分錦繡,源流百世,世澤長綿:此聯爲福建省晉江市青陽鎮莊氏家廟楹聯。
  跡肇宋時啟我後人,允見規模擴大;祠興明朝繩其祖武,幾經閥閱增高:此聯爲福建省晉江市青陽鎮莊氏家廟楹聯。
  二千年箕裘傳承,神州世系源流遠;一萬里海島開拓,菲國光華事業興:此聯爲菲律賓島馬尼拉莊氏宗祠撰聯。
  天水源,錦繡脈,俎豆千秋福柞久;南洋志,椰子情,馨香百代海天長:此聯爲菲律賓島馬尼拉莊氏宗祠撰聯。
  宗族菁衍,欣瓜瓞綿綿,枝葉蔚蔚;祠宇軒昂,望海波盪盪,白雲悠悠:此聯爲菲律賓島馬尼拉莊氏宗祠撰聯。
  祥開百世,海嶠溪西,各奠方隅聚國族;露濡七朵,蘭芽桂萼,永蕃奕葉爲馨香:此聯爲福建省廈門市海滄鎮祥露莊氏宗祠楹聯。
  天水源頭,錦繡峰阿,山高水源思先德;菲濱島上,瑉尼市間,葉茂枝繁禱後蔭:此聯爲菲律賓島馬尼拉莊氏宗祠撰聯。
  天水流芳,青陽衍派,七系雙村承玉露;古山祖德,勤勵宗光,千支百世占禎祥:此聯爲福建省廈門市海滄祥露莊氏宗祠題聯。
  祥臨文圃,福蔭鄉民,村增廣宇人增壽;露潤海滄,澤滋梓里,社湧英才地湧金:此聯爲福建省廈門市海滄祥露莊氏宗祠題聯。
  自唐發祥以來鼎甲簪纓,蟬聯錦繡無雙地;入閩著姓而後吳齊浙鄂,派系桃源總一家:此聯爲福建省永春縣湖洋鎮莊府始祖家廟楹聯。
  承祖德由永春跨海而來,披荆斬棘創基業;展宏圖憑菲島迎潮而上,破浪乘風向未來:此聯爲菲律賓島馬尼拉莊氏宗祠撰聯。
  承恩禦墨親頌,自宋至明,奕世簪纓誇錦繡;先祖宏圖大典,由閩遷粵,本支派瓞溯桃源:此聯爲廣東省潮陽市庵埔莊壟公祠堂楹聯。
  培百世忠厚之基,積德無窮,開於閩、衍於粵;冠一榜英豪之首,大魁有種,作以祖、述以孫:此聯爲福建省永春縣湖洋鎮莊府始祖家廟楹聯。
  賜第沐皇恩,前少師、後家宰,五邑衣冠推錦繡;入廟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孫,一朝簪笏半雲礽:此聯爲福建省永春縣湖洋鎮莊府始祖家廟楹聯。
  禦墨香流,錦繡山燦,百代之文章,後見孫繩祖武;仙鑪瑞壓,明光殿煥,千秋之作述,還誇奧紹閩京:此聯爲福建省靖江市馬洲莊氏大宗祠楹聯。
  錦繡恩濃禦墨,自明溯宋,寵賁千秋,頻惹禦香依王闕;桃源瑞藹春光,分晉入潮,本支百世,共道春色滿青陽:此聯爲廣東省潮陽市庵埔莊從公祠堂楹聯。
 
  福建省永春縣湖洋鎮莊府始祖家廟
  永春縣湖洋鎮錦繡山南麓的“莊氏家廟”,又稱“莊府”,原爲閩南莊氏開基始祖莊森故居,曾爲少師莊夏府第,迄今已有一千一百餘年的歷史。聽說,湖洋莊府出了四位狀元,兩位榜眼,成就當地一段佳話,令人神往。陽春三月的清早,我隨同該鎮的宣委志軍前往“錦繡山莊”,一睹先人俊傑的風采。熱心的村民聽說他們倆要來采訪,自發在前面引路。車行數里,拐過村里的一個岔口,前面兩棵數百年的老松樹伸展腰枝,猶如村民般熱情地迎接他們倆。再往前數百米,一座巍峨的閩南古大厝安然而立。
  閩南莊氏開基始祖莊森,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蔔居永春桃源里。九世孫莊夏,是南宋孝、光、寧宗的三朝元老,官至兵部侍郎,封永春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卒贈少師。其祖墓在湖洋鬼岫山,寧宗爲之改名“錦繡山”,遂有桃源莊氏“禦墨錦繡”、“錦繡傳芳”之譽稱。寧宗又賜莊夏建府第於泉州城,泉州莊府巷即因莊府而得名。千年來,莊森的後裔繁衍昌盛,播遷海内外,總數達百萬之眾。英俊輩出,自五代至清登進士第者就達九十六人,其中文武狀元四人,榜眼兩人,堪稱盛族。
  莊夏開府泉州後,子孫星移,經元至明,永春故宅盪棄殆盡。到明朝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吏部尚書莊欽粼等裔孫合資重修永春府第,稱“蓬萊堂”。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於舊址建祠,是爲“莊氏家廟”。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修,請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毁於火,同年複建。1948年重加修葺。1985年遷居晉江青陽、惠安山腰的莊氏裔孫集資再爲翻建,家廟煥然一新。
  莊氏家廟爲五開間,二進深,單檐歇山頂磚石木結構,猶存宋明建築和雕塑風格,頗具名祠風韻。祠門前左側壁,豎嵌着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修祠時所立《示禁碑記》,由甘肅西寧道台莊俊元撰,當時永春州府出示,碑文細述桃源莊氏家廟及先祖墓葬變遷情況,告示周邊居民保護文物之戒例。大門前石柱刻聯曰:“自唐朝發祥以來,看鼎甲簪纓鵲起蟬聯,靈鍾錦繡無雙地;由閩中著姓而後,任吳齊浙粵支分衍派,本溯桃源總一家。”正門兩旁壁垛均用精雕岩石作花框型砌築。牆中垛皆由細雕之白色花崗岩石板砌成,與輝綠岩之窗雕相映和諧。兩旁下壁垛用整塊白色花崗岩石板浮雕一對麒麟。右邊門額匾題“禦墨”,左邊門額匾題“錦繡”。正中大廳兩邊壁書莊氏家訓“忠孝”、“廉節”大字。廳中柱聯曰:“賜第沐皇恩,前少師,後塚宰,五邑衣冠推錦繡;入廟思先德,左三子,右九孫,一朝簪笏半雲仍。”誇耀桃源莊氏的顯赫歷史。廳上懸掛着莊安世、莊際昌、莊有恭、莊培因“狀元”匾共四面,莊奇顯、莊存與“榜眼”匾共二面。
  遍觀各地家廟,恐無如此榮耀也。清朝邑人邱人龍游莊氏家廟,賦詩《湖陽莊少師祠》:“三台翠堪,松柏青綿綿。古廟半村路,荒橋群壑煙。斯人竟千古,風雅緬遺篇。落日空台望,春愁叫杜鵑。”莊氏家廟於2002年1月被列爲永春縣級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莊姓典故、趣事
  涸轍之魚
  源於《莊子·外物篇》,出自一個寓言故事。相傳戰國時期,著名學者莊周家庭生活非常拮據,經常向别人借糧。有一天他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是一個既吝嗇又愛面子的人,他假惺惺地對莊周說,不用說借給你糧食,就是借給你三百金都可以,但是要等到秋後我收到租子後才能借給你。莊周聽後非常生氣,他講下面這個故事。莊周說他在來監河侯處所的路上,聽到呼喊聲,回頭一看,發現在地上的車轍中有一條鮒魚,他好奇地問鮒魚爲何呼喊。鮒魚說他是東海龍王的大臣,不幸落難於此,想讓莊周給他一升半鬥之水,這樣就可以救他一條命。莊周聽後說:“可以,我將要到南方游說吳、越國王,到那邊後引來長江水救你,好吧?”鮒魚聽了以後生氣地說:“我失去了水就無法自下而上,這是你所知道的。如今,我隻求你一點點水,而你卻許諾這樣的大話,等你引來江水,我早都渴死了,你還不如把我送到幹魚店里讓我等死吧!”監河侯聽了非常尷尬。後來,人們就用“涸轍之魚”來表示身陷困境,急待援救。唐朝王勃的《滕王閣序》里就運用了這個典故:“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亡羊補牢
  源於《戰國策·楚策四》。戰國時期,楚襄王整天淫逸享樂、不理朝政,奸臣州侯、夏侯等又不離其左右。當時有一個名叫莊辛的大臣勸諫楚襄王,如果再這樣下去,楚國一定會滅亡的。可是楚襄王不但不聽,反而把莊辛大罵一通。莊辛於是率領全家到趙國去了。果然沒過多久,秦國就大擧進攻楚國,楚國内部空虛,無力抵抗,最後楚襄王被迫逃到城陽。這時他才意識到莊辛的話不錯,於是派人到趙國去請莊辛。莊辛回來後,楚莊王内疚地對莊辛承認了錯誤,問莊辛現在應該怎麼辦。莊辛誠懇地回答道:“我聽見人們說,看見兔子而回頭招呼獵犬,還不算太晚;羊跑了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遲。”楚襄王聽從了莊辛的建議,果然收複了淮水以北的失地。後來,人們用“亡羊補牢”來比喻事情出了差錯,如果及時補救還有希望。
 

 

莊姓名人

莊姓歷史名人

  莊周:(公元前369~前286年待考),尊稱莊子;宋國蒙人(今安徽省蒙城,一說今河南商丘)。著名戰國時期思想家。
 
  莊舄:(生卒年待考),亦稱越舄;越國人。著名戰國時期的楚國大臣。
 
  莊蹻:(生卒年待考),亦稱莊嶠;楚國人。著名戰國時期的楚國將領,第一代滇王,在位時間從公元前278~前?年待考,終年歲數待考。
  楚頃襄王時率軍通過黔中向西南進攻,越過且蘭、夜郎,直到滇池附近。後因黔中被秦國攻占,與楚國斷絕了交通,便在滇稱王。
  公元前三世紀初葉,楚頃襄王派莊蹻率兵通過黔中郡(今湖南常德)向西南進攻,溯沅水而上,攻占且蘭(今貴州平越),征服夜郎國(今貴州西部地區),一直打到滇池地區。後因黔中郡被秦軍占領,莊蹻歸路斷絕,便留居滇池地區爲王,變服從俗,融合於滇人之中,建都於今雲南省的晉寧縣附近。
  據典籍《中國歷史大事年表》記載:楚將莊蹻於公元前276年入滇稱王;至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歸顺於中央政府,漢武帝正式冊封滇王,並給莊蹻的後人頒賜了“滇王印”,以其地置益州郡(郡治在今昆明市的晉寧縣),從而奠定了昆明市建城的歷史。
  這里靈山秀水,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有煙波浩渺的五百里滇池,雄奇壯麗的山川湖泊,絢麗多姿的彩雲流霞;水色山光、田園村舍,蒼林翠樹,怪石奇崖,以及寬闊的滇池和漫長的湖岸線,形成了豐富的人文景觀和雄奇壯麗的自然風光。
  作爲滇文化發樣地,晉寧縣石寨山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發掘的西漢6號墓中,出土了金質“滇王之印”和一大批漢代文物。這枚金印的出土,曾被考古界譽爲中國三大出土奇蹟之一、是在滇文化探究中里程碑式的一個重發現。
  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述:“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莊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近年來,研究滇文化的優秀學者黄懿陸經仔細考證、研究,認爲楚將莊蹻及其所率領的大軍“至滇池”的時間,應在公元前299年“莊蹻暴郢(在郢都邀集部眾、囂聚鼓噪)”至公元前276年之間;其後,因歸路被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所致,無法回歸楚國,於是才居留於原地,以兵威建立了古滇王國。
  在春秋戰國時期,巴、蜀分别是地處今重慶市、四川省的兩個諸侯國:巴與楚時有聯合,而蜀與秦則聯繫緊密,它們各自雖然也會出現矛盾、發生戰爭,但依然還是分屬兩個利益集團。公元前316年,秦國伐蜀平巴,其後設置了歸屬自己的蜀郡,派張若爲郡守。自此,秦在軍事上領先於楚,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
  公元前308年,秦將司馬錯帶領十萬大軍從巴蜀乘船沿江而下,攻占了楚地黔中。隨後,黔中雖被楚軍奪回,但楚國之戰略劣勢已無法扳回。
  公元前301年,齊、韓、魏三國因痛恨楚懷王反複無常、撕毁反秦盟約的背信棄義之擧,合兵伐楚。垂沙(今河南唐河)一戰,楚軍在三過聯軍合攻之下敗績,楚軍大將唐蔑戰死。公元前299年,秦國誘騙楚懷王應約赴秦議事,楚懷王抵達武關,即遭軟禁,由此而發現中了奸計。秦國要挾懷王,如果不答應割讓楚巫、黔中郡於秦,就不得歸楚。在戰略地理上,黔中郡對楚國的安危十分重要,被秦拘留的楚懷王雖然昏庸,也懂得守土有責的道理,他寧死不屈,決不讓地,於是再也沒有返回楚國。
  公元前280年,秦國再度發兵,一邊派司馬錯從蜀郡率戰船萬艘、軍兵十萬,顺江而下,大擧伐楚;一邊派白起由山西揮師南下,攻打的西北邊境……雙方不依不舍,拼命爭奪。在這場戰爭中,楚之巫郡、黔中郡被秦軍所占。
  爲了鞏固戰略後方,楚國將軍莊蹻於公元前279年主動請纓,向頃襄王提出,要反攻黔中,以保家衛國。《史記·楚世家》記載:“襄王乃收東地兵(莊蹻統率的軍隊),得十餘萬,複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爲郡,距秦。”當楚頃襄王批准了這一方案後,莊蹻馬上西征,一擧收複“江旁十五邑”,戰功赫赫。
  次年,秦軍大將白起攻陷楚國郢都(今湖北紀南城),楚國王室東遷;莊蹻因退路被秦軍切斷,就隻好率軍繼續前行,來到蠻荒渾沌的雲貴高原。向西進發的莊蹻征服了夜郎部落,到達滇池地區。當時,這一帶分布着“勞浸”、“靡莫”等數十個部落,其中以“滇”部落最大。楚軍抵達這里後,當地各部族紛紛歸顺,莊蹻及其部下既然無法歸返故國,於是隻好留下來,與滇池地區的土著居民一道從事開發和生產,建立了遠避中原帝王統治的自由的滇王國。
  莊蹻在滇地最早建起來的城,叫“苴蘭城”,這里地處滇東、滇西交通要道,又三面環山,南臨滇池,地形險要,適於築城固守,扼守滇國門戶,更兼之土地肥沃,農業生產已達一定發展程度,從此,莊蹻就在這里當了滇人的王;苴蘭城,也就是後人所說的“莊蹻故城”。
  至於“苴蘭”得名,應該是“且蘭”的異寫。據史籍《後漢書》的記載:“莊豪(蹻)從沅水伐夜郎,軍至且蘭,椓船於岸而歩戰。”看來,正因爲莊蹻非常看重這進入雲貴高原的第一仗,所以後來將所築的第一座城,也叫“苴蘭”。
  按照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的說法:“莊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據文獻考證,他是楚莊王之後,故即以莊王之諡為姓。可爲什麼像這樣一位王室子弟,還會發生前面所提及“莊蹻暴郢”的嚴重事件呢?這還要從楚威王時楚滅越之戰說起: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利用齊、越矛盾,發兵討伐占據着長江三角洲一帶的越國。越王被殺,其宗室子弟互不統屬,皆臣服於楚。此前吳滅於越,越又被滅於楚,故吳越之地均歸屬於楚之疆域。據長江大學魏昌在《楚國史》中考證,越人與楚人同源,羋姓,最早生活在古雲夢澤的楊水流域,後來因戰亂遷諸長江三角洲一帶以及華南廣闊區域内,被稱之爲“百越”;楚滅越之後,越人歸降之兵因來自於楚國的“東地”或“東國”,因而被稱之爲“東地兵”。
  東地兵即是由指百越民族歸降於楚軍隊,驍勇善戰,由於楚威王非常信任莊蹻,所以就派他統領這支部隊“循江而上”,也就是讓他們駐守於長江沿線。
  公元前301年,齊、韓、魏三國伐楚,楚軍大將唐蔑戰死;次年,齊、秦聯盟,准備再度進攻楚國,楚懷王大驚失色,派出太子熊横入齊作爲人質,離間齊國退出齊、秦聯盟。接下來,懷王被秦國所拘,太子又被作爲人質扣留於齊,致使楚國的局勢十分惡劣。
太子熊横之弟子蘭亟欲想乘亂登基,但遭到昭睢、屈原等大批正直大臣的反對,眾人呼籲趕快赴齊索回太子,歸國理政;太子眼見王位難保,也急於回國,於是不惜與齊國草簽協議,允諾割讓楚國東地六城、合計五百里於齊,以求脱身。
  公元前299年,太子熊横歸國,就在其即將登基之前,齊國派出戰車五十乘,陳兵於邊境,威逼楚國兑現割讓東地的諾言。鑒於楚國當權者所割讓出的土地都是東地兵的世居家園,所以他們憤慨至極,紛紛反對。
   不久,熊横登基,是爲頃襄王。楚國將要割讓給齊國的東地六城,幾乎占去疆域的一半領土,於是在是否割讓的問題上,爲楚頃襄王建言獻策的謀臣各執一說,同意者有之,反對者有之,認爲楚守不住東地,主張向秦求助者也有之……作爲東地兵的統帥,莊蹻對於楚國當局這種擧措失當,有辱祖先的喪權失地之罪責非常憤怒,於是聚眾起兵,據地自治,颺言不再聽從頃襄王的號令。這就是典籍《荀子·議兵》上說的:“唐蔑死,莊蹻起”那段歷史。
  然而,莊蹻畢竟是楚莊王的後裔,在他的身上,永遠流着楚人的血。所以到了公元前280年秦國兵分兩路,分别從蜀郡、山西以鉗形攻勢大擧進犯之時,他依然放棄“暴郢”中所作出抗拒當局、據地自治的決定,進而從大局出發,出兵抗秦,肩負起了收複黔中、保衛楚國後方基地的重任。
  十餘萬東地兵士在將軍莊蹻的率領下,對江南、巫郡、黔中郡沿長江一線溯流發起反攻,在當時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郢都即將失陷的危局;而楚國王室的東遷,又使莊蹻“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戰略的設想化爲泡影,但這一壯擧,終究是楚國史上軍民一心、同仇敵愾抗擊強秦不容抹殺的一次重大行動。然而,由於這一擧措事實上維護了楚國的利益,所以後來維護秦國利益的商鞅和韓非子都在其《商君書》、《韓非子》中,借助於曾有過的“莊蹻暴郢”事實,厚誣莊蹻爲贼爲盜,在他身上潑下了一盆盆髒水。
  在我國歷史上,莊蹻是第一個統一開發西南邊疆的歷史人物,而“莊蹻王滇(作動詞解,意爲稱王於滇)”的歷史功績,是其在滇地延展了楚文化的脈流,並使之通過與古滇文明的相融合而愈加燦爛輝煌。
  作爲一名楚國的大將軍,由莊蹻率領的數萬名餘東地兵,堪稱文明之師。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以兵威定屬楚”,即以和平進軍的方式,威服滇地部族民,讓楚國的勢力範圍抵達雲貴高原;其次是“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即是將受到楚文化之人文教化的男性軍士悉數本土化,變易服飾,更改習俗,均在滇池定居下來,娶妻生子、繁衍後代。這樣一來,由於他堅持了民族融合的先進政策,因而不僅給滇地帶來了楚國輝煌燦爛的文化,加速了滇地的經濟進步與社會發展;同時也加強了雲南少數民族與中心地域經濟與社會的聯繫,並且爲此後中央政權進入西南邊疆,置郡設官而解除了民族隔閡的繁籬。
  莊蹻的歷史功績,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得到了中肯的歷史評定,這正如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所說:“太史公曰:‘楚之先豈有天祿哉?在周爲文王師,封楚。及周之衰,地稱五千里。秦滅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漢誅西南夷,國多滅矣,唯滇複爲寵王。’”這也就是說,正因爲莊蹻在我國西南邊疆開發史上功不可沒,所以使得楚在先秦時期的各諸侯國中被認爲是唯一受上天特别眷顧的國家;即使是到了司馬遷生活的時代,漢武帝幾乎誅滅了湘、粵、桂、黔、滇等地各個裂土分疆的小國,但對於作爲“楚苗裔”的滇國也格外寵愛!
  現在看來,莊蹻在祖國受到侵略時奮起抗爭的志士仁人。雖然由於其生活閱曆、氣憤秉賦、行爲方式,乃至人生歸宿都大相徑庭,然而卻都以各自的生命閃光,爲中華民族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如果說二人還有所區别的話,那隻不過莊蹻的故事沒有得到廣泛流傳而已。所以,時至今日,由於受《商君書》、《韓非子》等古代典籍的影響,還有不少人認爲莊蹻是個跛足的(蹻字本意爲蹺、即是蹶子)神祕人物、是個一度糾眾囂聚、抗法“暴郢”的江湖劇盜。
  莊蹻入滇立國,最初是爲了回救楚國,故對秦實施防守戰略:他在東邊的曲靖布下重兵,防秦進攻;在西邊進軍楚雄,以擴大滇國地盤;其勢力北抵東川,聯合同種同族的僰人;南達蒙自,結交滇東南的土著越人,自己則在滇池東岸建都立國,乃是據中心觀望八方,以靜制動。與此同時,莊蹻還以其統領的東地兵軍士,爲西南邊疆人民帶來了楚國超卓的青銅器鑄造技術,以及已經開始出現的鐵器以及生產技術。
  雲南考古學界在位於滇池東岸的天子廟古墓群第41號墓出土文物中,發現有一具巫師紋銅鼎;其口徑五十釐米、底徑三十八釐米、通高三十二釐米,爲雲南文化出土物中所僅見。春秋戰國時期,鼎一直是國家重器。據文獻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在這里,鼎代表着國家。這具青銅鼎的三足,均鑄有巫師浮雕。那巫師一手持法器,一手持兵器,突出其上通天神,下助蔔王權的神奇魅力,這顯然是楚地巫文化的孑遺。
  莊蹻紮根邊疆,思念故國,更重要的是在政務管理上體現出了楚國人崇尚自然、突出個性、開放自由的崇高理想。據古文獻表明,由莊蹻所管理的滇王國,人們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各族群眾在漁獵農耕之餘,盡情地享樂歌舞,由於政務管理上的寬刑簡政,輕徭薄賦,同時也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經濟形態和社會狀況。
  這里還是西南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這條路起自郢都,西抵南亞次大陸摩揭陀王國的華氏城(今印度巴特那),也就是說,它連接起了長江中游和恒河中游當時世界上經濟最爲發展的兩大地區。自此,多國商人、南北民族在這里匯聚,商貿帶來了文化交流,過往商人也沉醉於古滇國歌舞的海洋中,古滇國對外交往頻繁,人民熱情好客,使這里的茶馬古道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
  郭沫若生前在留宿雲南楚雄時曾寫下了著名的《七律·莊蹻通滇》一詩:“莊蹻通滇肇鍚名,楚威遠振古邊城,濮髳北會無遺蹟,諸葛南巡有舊營。民族塤篪真協睦,農田禾黍好收成,海椒到處紅成串,百貨欣看彩色駢。”今天,人們應當歷史地、公正地評價莊蹻。
 
  莊青翟:(公元前?~前115年待考),漢高祖時大將、武強侯莊不識之孫。著名漢朝大臣。
  漢文帝時襲爵武強侯。武帝時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漢元狩六年夏農曆4月,被任命爲丞相。
  任相三年,在漢元鼎二年冬,有人盜挖了漢文帝皇陵中陪葬的錢幣,莊青翟上朝的時候便與御史大夫張湯約好一起向漢武帝請罪。可是到了漢武帝面前,張湯卻沒有請罪。
  漢武帝命御史大夫追究此事,張湯便上奏說“丞相早就知道是何人所爲”,莊青翟因此很害怕。
  丞相的三位長史朱買臣、王朝、邊通素受張湯斥責而萌生怨恨,於是便與丞相謀劃,上奏道:“張湯向皇帝奏請施行法令時,商人們總是先知道而能囤積居奇,賺了錢後又分給張湯。”
  漢武帝於是問張湯,而張湯卻裝做不知道,此時又有人上告說張湯誣陷前御史中丞李文謀反,於是張湯上書道:“陷害臣的,是丞相三長史。”之後便自殺了。張湯爲高官數十年,死時家產還不到五百金,他的兄弟們想厚葬,他母親卻說:“張湯身爲天子的大臣,卻遭受惡言中傷而死,何必要厚葬?”
  漢武帝聽說後,便殺了那三位長史,又將丞相莊青翟逮捕入獄。當年農曆12月25曰,莊青翟於獄中自殺。
 
  莊忌:(生卒年待考),亦稱嚴忌;會稽吳人(今江蘇蘇州)。著名東漢道家、文學家,嚴氏鼻祖。
  莊忌的思想傾向老莊學說,提出退身窮處,除累返真的人生哲學。他認爲現實生活混濁黑暗,一無是處。後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名嚴忌,常與鄒陽、枚乘等唱和,是梁孝王門下著名辭賦家。
  遺憾的是,莊忌的許多重要著述皆湮滅於歷史長河中,僅留有《哀時命》一篇,爲騷賦。
  莊忌在《哀時命》中,感歎屈原生不逢時,空懷壯志而不得伸。此賦純屬騷體,保持了西漢早期騷賦所具有的文學特點,感情真摯,篇幅短小精悍,是所有詠屈賦中的極佳之品。
 
  莊徽:(生卒年待考),颺州江都人(今江蘇颺州)。著名北宋官吏。進士出身,曆任徽猷閣待制、平江太守等職。居官有令名,無秋毫之累,以通奉大夫致仕。
 
  莊柔正:(生卒年待考),福建莆田人。著名北宋官吏。宋元符年間任福清知縣。曾改築天寶陂,在陂帝大榕樹下辦案,凡投訴者都要背一塊石頭,理曲者則搬運石塊贖罪。陂以石爲基,又熔鐵加固,數月完工,改名元符陂。可灌溉數萬畝農田,百姓得其利。
 
  莊綽:(生卒年待考),福建泉州惠安人。著名宋朝官吏、學者。最高職任過鄂州、筠州知府。其學有淵源,多識軼聞舊事。有《雞肋篇》、《杜集援證》、《炙膏肓法》、《本草蒙求》等。
 
  莊夏:(公元1155~1223年),字子禮,福建泉州永春桃源里湖陽人(今福建泉州永春湖洋鎮)。著名南宋大臣、學者。
  莊夏生於宋紹興二十五年。少年時喪父家貧,跟兄莊晦學習,弱冠精通禮經,入太學就讀。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考中進士,出任寧國知縣,後調贛州興國知縣。任内施政重教化,興學校,清賦税,剔蠹弊,息爭訟,剖疑獄;對貧赤戶欠税逃亡,則給錢代納,政聲卓著,民均感其德。後曆任太常博士、轉運判官、尚書郎、軍器監太府少卿、漳州知府、宗正少卿(兼國史東宮直學士和太子侍讀)、兵部侍郎等官職。
  莊夏在任兵部侍郎時,史彌遠爲宰相,朝内官員都不敢言談邊境及宮廷祕密大事,獨莊夏直言“西蜀潰卒,宜討宜招;江淮制閫,宜分宜合;山東忠義,宜剌宜汰”。請詔令“侍從兩台諫自爲議狀,大臣類聚以聞”,忤史彌遠之意,言皆不用。莊夏即一再上疏引退,朝廷授予寶謨閣待制奉祠,進煥章閣待制。自此,他退歸閭里,閉門著書,自號藻齋老人。
  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莊夏被封爲永春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並賜建府第於泉州古城内,始自所居永春蓬萊山遷往泉州府第住居。
  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逝世,贈少師。宋寧宗爲其像題曰:“天生美質,學業逍遙。堅冰志操,曆仕三朝。忠言逆耳,書史所標。宗祀繁衍,百世不祧。”其優遇如此。莊夏對經學深有鑽研,著有《禮記解》、《國史大事記》、《典故備志》、《遺文》二十卷。
  莊夏在泉州古城賜建府第所在的巷,就被人們稱爲“莊府巷”。莊夏府第後改爲莊氏祠堂,即現泉州酒店所在地。莊夏的府第、祠堂遺址現雖不存在,但人們習稱的“莊府巷”卻一直被沿用下來。而今的莊府巷已拓寬爲商業性大街,泉州市人民政府駐地也在莊府巷。
 
  莊昶:(公元1437~1499年),字孔暘,號木齋,晚號活水翁,學者稱定山先生;應天府江浦孝義鄉人(今江蘇江浦東門鎮)。著名明朝官吏、學者。
  莊昶“自幼豪邁不群,博嗜古學,文采過人”,於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鄉試中擧人,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中進士,改庶吉士,後授翰林院檢討。當時主考官劉定之、柯潛閱卷時讚歎曰:“江浦何如山川而生斯人耶?”
  莊昶熱愛人民,不滿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對民間疾苦充滿同情。他在《端午食賜粽有感》一詩中寫道:“蓬萊宮中懸艾虎,舟滿龍池競簫鼓。千官曉綴紫宸班,拜向彤墀賀重午。大官角黍菰蒲香,彩繩萬縷雲霞光。天思敕賜下丹陛,瓊筵侑以黄金觴。東南米價高如玉,江淮餓莩千家哭。官河戍卒十萬艘,總向天廚挽飛粟。君門大嚼心豈定,誰能持此回凋殘。小臣自愧悠悠者,無術救時真素餐。”這首詩通過端午節時,皇宮中觥籌交錯、鼓樂升平和江淮一帶米貴如玉、饑民遍野的強烈對比,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然而無術回天的複雜心情。
  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農曆11月,明憲宗朱見堔不顧國庫空缺,擬於元宵節大張燈火,令朝延文官獻詩進賦,歌功頌德,粉飾太平。莊昶與翰林院編修章懋、黄仲昭一道上《培養聖德疏》:“……今煙火之擧,恐非堯舜之道,煙火之詩,恐非仁義之言……”,觸犯皇帝,庭杖二十,貶謫爲桂陽州判官。章、黄二人也同時被貶。此前,他們的好友羅倫也因言事被黜,轟動京城,時稱“翰林四諫”。由於群臣力諫皇上,爲莊昶求情,乃將莊昶改調南京行人司左司副。
  明成化七年,莊昶父母相繼亡故,按封建禮儀“丁憂”,回到原籍浦口。喪除,他不願再爲官,隱居定山二十七年,以詩書自娛,教授生徒。
  隱居期間,他生活清貧,潔身自好,有時以野菜充饑,卻經常省下錢糧接濟貧民。明成化十八年,浦口鬧饑荒,莊昶不但自己賑濟家鄉百姓,還勸有糧者在寺廟中施粥,以救饑民。他從不接受官僚的贈與。莊昶房屋破漏,江蘇巡撫王恕欲贈白銀十五鎰,他拒絕說:“私室可官辦乎?”當時,過往但尚未上任的官吏拜訪莊昶,他在别館接待,已經上任的,他概不接待,因此自號“木齋”。
莊昶隱居定山,建有定山草堂,在草堂左右以石堆壘假山,植以青竹數千竿。莊昶自己寫道:“予在定山種竹,天峰閣左右各千餘竿,有若屏然。每大雪,竹更蒼翠,予坐其間,意甚適也……”草堂旁有天峰閣、半雲亭、霽月溪等,還建有春風亭、谿雲亭、活水亭、鳶飛魚躍亭、回海亭、天地一我亭、東顧亭七亭。因在“珍珠”、“卓錫”二泉合流處建“雙泉橋”、“活水亭”,莊昶又自號“活水翁”。
  莊昶對定山珍珠泉景區的建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人傑地靈,美麗的景觀吸引着無數名士騷客光臨。明朝奉父命從師莊昶的江南四才子之一文徵明多次到定山草堂拜訪莊昶,曾寫下《謁莊先生留宿定山草堂》詩。詩曰:“十畝青松四面山,草堂宛轉亂流間。若非清福安能到,百訪高賢暫得閑。竹圃氓雲秋濯濯,水舂供枕夜潺潺。就中何事獨堪羨,國事人非不可關。”莊昶爲官清廉,爲人正直,不與封建統治者同流合污,是封建社會一位開明的士大夫,也是一位詩人,可稱是一位優秀的歷史人物,深爲當時及後世敬仰。
  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後的明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被明熹宗帝追諡爲“文節”。
  著留有《定山文集》,被收入《四庫全書》。
  如今,莊昶墓位於定山寺後山東側,土堆墓塚高3米,直徑6米。墓前原有明嘉靖時南京國子監祭酒湛若水撰寫的“定山先生墓碑”,現僅殘存半片。今有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年吏部尚書楊巍撰寫,南京戶部貴州清吏司郎中沔陽傅作霖刻石的莊定山詩碑,詩曰:“此老平生鐵作腸,詩篇每帶梅花香。若知出處惟漁父,自信粗豪過楚狂。江海高風雲滾滾,乾坤正氣尚堂堂。至今人到墳頭上,松柏常時有雪霜。”詩碑至今仍完好無損地立於墓前。
 
  莊際昌:(生卒年待考),字景說,號羹若;福建晉江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萬曆年間狀元,因不願依附魏忠賢,還家不出。後起爲國子祭酒。
  明朝近三百年,泉州出了六百來個進士,但隻有莊際昌一個中了狀元。這是指人在泉州的,不包括泉州籍的擧子,和說梁克家是泉州的頭一個狀元同款。
  莊際昌才思敏捷,寫詩寫文很緊手,字也寫得很好。萬曆乙卯年,四十來歲時,會試得會元,殿試欽點狀元。
  那一科共取進士三百四十五人,其中有很多人後來成爲歷史名人,像崇禎皇帝死了明朝滅亡,擁立福王建立南明政權的大臣馬士英,明末抗金名將袁崇煥等,讓人稱做“名榜”,就像開八閩文運的歐陽詹,同榜的有韓愈等一批名人,讓人稱做龍虎榜。
  别人中狀元就做官,偏偏莊際昌中狀元卻出了問題。《泉州府志》内面記載說因爲“對策訛一字,爲忌者所摘,不受職而歸”。到底是錯什麼字,有人說是將“醪”字寫做“膠”字。這個說法較難成立。將“醪”寫做“膠”則大謬,按現時語文教師的說法叫做出現錯别字。科擧制度非常嚴格,試卷有差錯絕對不取,何況是殿試,人就會上綱上線說是“欺君”。
  而在民間傳說就很詳細了,說莊際昌已經是皇帝欽點的頭名狀元了,但是有人紅目嫉妒、找空找縫,發現狀元卷内面一字“馬”字寫錯。按古早馬字的繁體字寫法,下面應該得點四點,就是“馬腳一下踢,馬屎泄四節”。莊際昌金殿寫策論,因爲文章寫很長,時間沒夠用,趕趕緊緊將馬字的四點寫做一劃,交卷的時節時間伫伫到。本來咱平時寫字,行書草書,四點都會做寫做一劃的,沒算錯,但試卷要求是得寫正楷,一筆一劃一點都得規範,做得濫滲的。告的人又借題發揮,說什麼馬有四腳,四個馬蹄縛做一下就走,試卷字寫不對,哪會做得頭名狀元呀!告的人當然不敢說是皇帝目珠沒金,而是將罪過推給主考官,說主考官史繼偕和莊際昌都是泉州人,徇私舞弊,護自己的門生和同鄉。雖然告的人說呀振振有詞。但是皇帝已經欽點的狀元,既成事實,若隨便讓人告倒,皇帝自己也沒體面。況且,主考官是皇帝派的親信大臣,皇帝也沒去責備伊,追究伊的責任,所以莊際昌的狀元原是狀元,隻是沒封給官職,皇帝也沒讓莊際昌狀元游街,而是叫他去游學。
  莊際昌做人很樂觀,豁達大度,將游學當做參觀游覽佚佗,青衣小帽,在京城四處行四處看光景。他來到一座府第頭前,看見張燈結彩,鼓樂齊鳴,正在咧辦桌請人客。莊際昌不管三七二十一,進入去看見大廳主桌的大位沒人坐,就大搖大擺地落坐在主位了。
大位邊頭已經坐兩個朝廷命官。人說沒到京城不知官小,整個京城,皇親國戚,王公貴族密密群群,三兩步就會撞着一位“大人”。不過從邊頭這兩位官員的官服看,沒超過五品,在京城算是孫字輩的芝麻官。狀元若是有封官外任,常常是四品的黄堂知府,在京城做官常常是翰林院修撰,還是東宮侍讀,莊際昌根本就沒將這兩個放在目内。
  這兩個官員不知莊際昌是什麼角色,敢來占大位,聽他說官話外地腔,“是不是”說做“戲不戲”,就將他當做内山松,要將他趁索。三個人在大廳主桌例不相讓。文人冤家去相罵相打,最後總是比詩文做對來見輸贏。
  莊際昌合這兩個官員行酒令抽鬮來做詩。頭一個官員抽着一個“其”字,先念:“同其也是其,添水就是淇,去掉淇邊水,添欠則是欺——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將莊際昌比做狗。
  莊際昌抽着第二字“奚”,對嘴念說:“同奚也是奚,添水就是溪,去掉溪邊水,添鳥則是雞——鳳凰本是天上鳥,飛落凡間當做雞。”兩個官員聽了,猜說一定是游學的新科狀元了,真實是沒力伫着虎,要怎麼辦?
  第三個抽着“相”字,就念說:“同相也是相,添水就是湘,去掉湘邊水,添雨則是霜——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意思是合莊際昌講和,各人煞煞去。莊際昌笑笑,坐例大位咧飲吃一頓飽
  據記載,莊際昌中狀元卻沒官做,回倒來這厝吃自己,但是他很會樂觀對待生活,愛開玩笑,對青年人也以鼓勵爲主。到明天啟元年,明熹宗才補封他做了翰林院修撰,參加修國史,後來又叫他寫“起居錄”。
到明崇禎帝上台,又升莊際昌做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莊際昌忠於皇家,破病沒請假,勞力辛苦沒休息,五十八歲時在北京病逝。
  莊際昌未死的時候曾在家鄉起一座墓壙,題四字“羹元真息”,自己做一對聯:“百年忙半世,四大本歸虛。”泉州府文廟泮宮内還有一座莊際昌狀元祠。今經過重新修繕,已成爲文廟建築群的一個組成部分。
 
  莊一俊:(生卒年待考),字君斐,號八石山人;晉江青陽人。著名明朝大臣、文學家。
  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擧人亞魁,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考中進士。
  曆官戶部主事、山西主考、擢吏部驗封司員外郎,升浙江布政司左參議,里人尊稱爲“吏部天官”。
  莊一俊爲官精強其職、剛正不阿、廉潔奉公、文行兼優,在泉州諸山水名勝留下大量詩詞墨蹟,加載《晉江縣志》,名列“文苑”。
 
  莊臻鳳(約公元1624——1667後):女,字蝶庵,三山(今颺州)人,清初著名琴家,師從徐上瀛。莊臻鳳不拘於虞山一派,兼采古浙、中州等各派之長,在藝術上具有一定的造詣。莊臻鳳作有十四首琴曲,各具特色,代表作是《梧葉舞秋風》。莊臻鳳幼年隨父居南京,因體弱多病,從虞山請來白雲先生醫病兼教彈琴。以後,又就正於當代名家,攻琴近三十年。他不拘泥於其師所授的虞山一派,而是兼采白下、古浙、中州各派琴家之長。因此,在藝術上具有一定的造詣。他在琴曲創作上,反對雷同,強調創新。認爲每譜一曲,必須“費盡構思”,這樣才能費盡構思”,這樣才能使作品的“音律句讀,弗類他聲”,如果一首樂曲沒有作者自己的“發明”,那就沒有資格作曲。莊臻鳳非常喜愛西湖的山水景色,經常到那里客居。"暇則屏居蕭寺,臥起禪榻。弄弦作響,木葉紛墜,冷風作響,木葉紛墜,冷風西來,薄寒中衣,蝶庵俯而思,仰而嘯",進行琴曲創作的構思。他彈琴近三十年來,所作的十四首琴曲,收在《琴學心聲》中,大部分是有歌詞的,都各具特色。如《太平奏》是“緩洪高潔”;《雲中笙鶴洪高潔”;《雲中笙鶴》是“綽注蒼老”;《鈞天逸響》是“斷續新奇”;《梨雲春思》是“淡以神全”;《禹鑿龍門》是 “節奏從容”;《臨河脩褉》是“柔處蓄剛”等。還作有的《梧葉舞秋風》和《春山聽杜鵑》流傳更爲廣山聽杜鵑》流傳更爲廣泛。所作十四首琴曲均收在《琴學心聲》之中。所作十四曲比較流行的是無詞的《梧葉舞秋風》和收在《松風閣琴譜》中的《春山聽杜鵑》(《琴學心聲·自序》、《思古堂集·王先舒序》)。
 
  莊有可:(生卒年待考),亦名獻可,字大久,或字岱久;江南陽湖人(今江蘇武進)。著名清朝學者。
  博通經史,自言讀至二千餘遍。有《春秋注解》等。
  莊有可沈粹内朗,喜讀書,無歧好。迨長,淡於名利,不以世故攖心,惟抱遺經,寢食與共。當其凝心冥求,耳目僅廢,塊然不複知有形骸,數十年如一日。兩游京華,爲侍講孫公、大學士劉公所知,延校中祕,考核翔審,見者服其精博,自以爲學問中粗蹟也。
  平居取諸經傳研窮義禮,參考禮制,句櫛字比,求其異同損益之故,使如軌轍之合,浩然無滯於心,然後合諸儒之書正其是非而自爲之說。首撰《周官指掌》四卷,族祖方耕侍郎大加歎賞。
  群經多有纂述,獨於《春秋》功力爲最摯。凡成《春秋注解》十六卷,《春秋字數義》一百四卷,《春秋天道義》九十四卷,《春秋人倫義》五十六卷,《春秋地理義》十六卷,《春秋物類義》六卷,《春秋字義本》四卷,《春秋小學》七卷,《春秋異文小學》一卷,《春秋地名考》二卷,《春秋人名考》二卷。其說謂:“孔子作《春秋》,屬之以詞,系之以事,其蹟也,非義也。若其義,則以字准數,以數集字,經之以天,緯之以地,而人物之倫類亦無不寓於其中。是故刪《書》百篇,所以觀政也;讚《易》十翼,所以窮理也;皆數也,皆與《春秋》相發揮而旁通者也。”又謂:“《春秋》一字有一字之義,一句有一句之義,以至一時一年有一時一年之義。一公與數公分之合之,又莫不各有其義。浸及屬辭比事,參伍錯綜,假借斷章,千變萬化,其義無窮,豈易以端倪測哉!然蔽以一言,則窮理盡性,達諸天道無不備矣。”陽湖左仲輔稱以爲“論甚奇,惜未能深究其說”。族兄葆琛於其《春秋小學》且有微辭。蓋義由獨創,與專尚考證,篤守家法者不同,宜乎難得解人也。
  此外,莊有可於《易》;有《周易集說》七卷,《易義條析》一卷,《卦序别臆》一卷,《周易原本訂正》一卷,刪輯《周易玩辭》二卷。於《書》:有《尚書經文集注》六卷,《尚書序說》二卷。於《詩》:有《毛詩說》五卷,《毛詩述蘊》四卷,《毛詩序說》一卷,《毛詩字義》五卷,《毛詩異聞》二卷。於《禮》:有《周官集說》十二卷,《考工記集說》一卷,《儀禮喪服經傳分釋圖表》二卷,《禮記集說》四十九卷。於小學:有《各經傳記小學》十卷,《傳記不載說文餘字》三卷,亦頗采宋元人說。
  莊有可爲人氣穆以愉,不立崖岸。見客喜坦率,不作寒暄語。惟雅疏貴游,授讀京師十年,刺不入公卿之門。季子詵男成士,官庶常,每報至,夷然若忘。或議其矯,殊未知曾不緣此爲輕重。以功力猛進,故中年精氣衰耗,心灼灼如焚,恒嚼黄連咽之。及子貴,迎養於署,猶晨夕手一編弗釋。卒年七十九歲。
 
  莊有恭:(公元1713~1767年),字容可,號滋圃;祖籍福建晉江,後徙居番禺(今廣東廣州)。著名清朝大臣。
  莊有恭自小聰穎,十三歲即通《五經》。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即被欽點狀元,公元1744年遷光祿寺卿,公元1746年特擢内閣學士,入都遷兵部右侍郎,公元1748年提督江蘇學政,公元1750年授戶部侍郎,公元1751年仍提督江蘇學政,並授江蘇巡撫。公元1756年特擢爲江南河道總督,公元1764年已被擢爲刑部尚書,次年爲協辦大學士。
  莊有恭一生清正,風度端莊,爲官清勤,勤政愛民,以“勤政愛民,清廉自勵”作爲爲官之道。
  當時江浙是全國的財賦重心,但常受海潮的影響。作爲江蘇巡撫,莊有恭自然把興修海塘作爲工作中心,曾主持浙江海塘工程,又疏清大修三江水利,著有《三江水利紀略》,其治水思想和方法至今尚有借鑒意義。
  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莊有恭逝世於福建任上,終年五十五歲。
  莊有恭工書法,風格圓勁,片紙隻字都爲人重視,爭相珍藏。他曾在翰林院獻詩文,數次穫嘉獎
  莊存與:(公元1719~1788年),字方耕;江南陽湖人(今江蘇武進)。著名清朝官吏、學者、經學家、教育家、常州學派的開創者。 莊存與著有《八卦觀象上下篇》、《尚書既見》、《毛詩說》、《周官記》等書。
 
  莊培因:(公元1723~1759年),字本淳,莊存與之弟;江南陽湖人(今江蘇武進)。著名清朝官吏、學者。
  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那一科的榜眼王鳴盛後來成爲考據大師,而第二甲第四名的紀昀成爲大學問家,第二甲第四十名的錢大昕爲一代宗師。因此,莊培因的那一榜被稱爲“名榜”。
  清乾隆二十一年,莊培因出任福建鄉試主考官。清乾隆二十三年,出任福建學政,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清乾隆二十四年病死於任上,終年三十七歲。
 
  莊述祖:(公元1750~1816年),字葆琛,學者稱爲珍藝先生,莊培因之子;江南陽湖人(今江蘇武進)。著名清朝官吏、經學家。
  莊述祖生有至性,父殁甫十歲,君喪如成人。少長受經術於伯父方耕侍郎,而學文則取法舅氏彭先生尺木。乾隆丁酉,以官卷中式江南鄉試。庚子成進士。歸班銓選。乞假回籍,奉母以居。從事小學,治許氏書以先求識字。謂;“六書之義,轉注、諧聲最繁而無定說。”用《爾雅》之例,編《說文轉注》;用《廣韻》例,又博考三代秦漢有韻之文,編《說文諧聲》。說文之學,由是遂明,而周秦之書無不可讀者。乃更校《逸周書》,解《夏小正》。詩書次第皆有撰著。會部撤至,謁選得甘肅,援親老例改山東。初任昌樂,逾年調濰縣。在濰五年,整飭吏治,培獎士林,嚐以經義斷事,耆宿傾服。歲甲寅,大計卓異,引見,交軍機記名。忤和珅,抑不得進,珅敗,有知其事者始補入,則已乞終養矣。家居足蹟不至州府,亦不以書簡通當路,不與鄉人酒食之會。然遇後生以學問就正,即誨誘無所隱。侍母以孝,怡怡色養,未嚐一日離左右,凡十六年。彼母喪,時已六十有二。哀毁柴瘠,見者嗟歎。又五歲,亦病死。
  遺書幾百卷,不能盡刻,止先刊序例,使讀者可以尋繹。計:《尚書今古文考證》七卷,《周頌口義》三卷,《毛詩考證》四卷,《夏小正經傳考釋》十卷,《五經小學述》二卷,《曆代載籍足征錄》二卷,《弟子職集解》一卷,《漢鐃歌句解》一卷,《石鼓然疑》一卷,《珍藝宦文抄》七卷,《詩抄》二卷,李兆洛序之,極推其“博而能敏”。其餘《書序說義考注》二卷,《校尚書大傳》三卷,《校逸周書》十卷,《毛詩授讀》三十卷,《詩紀長編》一卷,《樂記廣義》一卷,《左傳補注》一卷,《穀梁考異》二卷,《輯鄭氏箴膏肓起廢疾發墨守》一卷,《五經疑義》一卷,《特牲饋食禮節記》一卷,《論語集解别記》一。卷,《明堂陰陽記》長編十卷,《古文甲乙篇》四卷,《甲乙篇偏旁條例》二十五卷,《說文古籀疏證》二十五卷,《說文諧聲考》一卷,《說文轉注》二十卷,《鍾鼎彝器釋文》一卷,《聲字類苑》一卷,校正《列女傳》凡首一卷,《史地決疑》五卷,《天官書補考》一卷,校定《孔子世家》一卷,《白虎通義考》一卷,目錄一卷。尤以《古文甲乙篇》發明書契,通平歸藏之義爲最精。惜稿多未刊,存佚不可知矣。

莊姓近現代名人

  莊希泉:(1888~1988),祖籍安溪龍門鎮,福建廈門人。著名愛國華僑領袖。1911年在海外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1925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47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2年經中共中央直接批准,以九十五歲的高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爲中共正式黨員。爲此,立下了終生的諾言“永愛中華,此志不渝!”是中國著名愛國華僑領袖、實業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僑務工作主要領導人之一。
 
  莊炎林:(1921~),莊希泉之子;祖籍安溪縣龍門鎮,福建廈門人。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教育家。
  早年僑居新加坡柔佛、馬來西亞吉蘭丹。194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莊希泉基金會主席,莊希泉紀念館籌委會主任,中國國際經濟科技法律人才學會會長等。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5年回中國就學,先後在上海民立中學、光夏中學、廣西桂林中學、廣西大學學習,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在廣西參加抗日戰爭。
  1942年後,曆任廣西省委交通員、廣西大學地下黨支部書記,桂林市委書記等。
 
  莊公惠:(1937~),上海人。著名現代教育家。
  1957年9月畢業於天津大學化工系,大學本科文化,化工系無機物工學專業。畢業後留校工作,曆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曆任天津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天津市副市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是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參加編寫有《基本有機化學工程》、《物理化學》,分穫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及二等獎。主要科研領域爲甲殼素及其衍生物對水中重金屬離子的清除。教學成果“讓學生帶着問題學,不斷引導學生思考,是高質量教學的關鍵”穫天津市1989年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1984年擔任中央電大物理化學課程主講教師,並主編教材《物理化學學習輔導》。
  莊心一:(1955~),上海奉賢人。著名現代金融家。
  1971~1975年爲内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軍墾戰士。1975~1978年爲内蒙查幹諾爾鹼廠工人。
  1978~1982年在遼寧財經學院基建財務專業學習。1982年後,曆任中國人民建設銀行投資一部幹部、副科長、科長。1986年後,曆任中國人民建設銀行辦公室副處長、處長、信貸部副主任。
  1992年任國務院證券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1993年任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信托投資公司副總經理。1995年任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中共深圳證券交易所黨委書記。1997年任國務院證券委員會辦公室巡視員兼中國證監會培訓中心主任。1998年任深圳市政府副市長、中共深圳市黨組成員。1993~1998年期間,先後在職攻讀西南財經大學貨幣銀行學碩士研究生、陝西財經學院貨幣銀行學博士研究生。
  2002年7月任證券業協會主席。2003年12月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2005年2月起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
 
  莊則棟:(1940~),祖籍江蘇無錫人(一說颺州,其父莊惕生於辛亥革命後由上海遷居北京),出生於北京市。著名乒乓球運動員。
  莊鳳:(1919~),女,原名莊鳳仙;祖籍山東人。1936年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著名東北抗日聯軍女戰士、蘇聯紅軍遠東紅旗第88旅女傘兵,被戰友們譽爲“軍中女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東北行政委員會委員、農業部東北水利總局辦公室主任、祕書處處長。1964年4月調入吉林省,任中共長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莊田:(1907~1992),原名莊振風;廣東萬寧龍滾鄉人(今海南萬寧)。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1923年去新加坡一橡膠工廠做工。1926年3月在新加坡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回國,被派往蘇聯莫斯科紅軍步兵學校學習。1931年畢業回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瑞金紅軍學校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委員,紅軍模範團政治處主任,紅一軍團第三師第七團政治委員,紅九軍團第三師第七團政治委員,營政治教導員,紅五軍團第十三師第三十九團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政治組織科科長,紅軍大學教導師第三團政治委員。參加了擧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隊隊長,抗大三分校大隊長、教育長,陝甘寧邊區考察團團長,瓊崖人民抗日自衛團獨立總隊副總隊長,瓊崖人民抗日游擊隊獨立縱隊副司令員。在敵後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打擊日偽軍,建立了五指山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任瓊崖縱隊副司令員,粵桂邊縱隊司令員,桂滇黔縱隊司令員,1947~1948年任越南國防部軍事顧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雲南軍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教育長、副校長,海南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廣東省副省長,廣州軍區顧問。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第五屆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穫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莊祥鳴:(1944~),江蘇吳江震澤鎮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
  1967年12月畢業於海軍工程學院機電管理系。
  1968~1969年8月任海軍潛艇第二支隊機電長,同年9月~1986年曆任海軍潛艇第十二支隊司令部作戰科參謀、副科長、科長,2401潛艇艇長,司令部副參謀長、參謀長。後入國防大學基本系深造。
  1988~1995年4月先後任海軍潛艇第六十二支隊支隊長、海軍鎮江船艇學校校長。
  1995年5月開始任海軍指揮學院教育長,1999年任海軍指揮學院副院長。多次參加潛艇戰備演練和遠航,深入太平洋等海域。參加和參與組織9182、9185、9188等多次潛艇發射運載火箭試驗任務。先後受嘉獎多次、榮立三等功兩次。
  1995年2月由海軍上校晉升爲海軍大校軍銜,2000年晉升爲海軍少將軍銜。多篇論文被錄入《中國軍事文庫》。
 
  莊銘耀:(1929~2002),台灣高雄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二級海軍上將。
  莊銘耀曾赴美、日等國深造。曆任海軍艦長,士官學校校長,台軍總司令部參謀長,1991年1月晉升二級海軍上將軍銜,擔任“國防部”副部長,1992年5月~1994年4月出任海軍總司令。
  莊銘耀亦曾任台當局駐日代表、“國安會”祕書長,是首位台灣籍海軍總司令,也是第二位台籍海軍上將。
  2002年1月6日因肝癌病逝於台北,終年七十三歲。
 
  莊村夫: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豫鄂皖邊區綏靖總司令部總司令。
 
  莊泳(1972年8月10日~):上海人,著名女子游泳運動員,是中國泳壇九十年代的“五朵金花”之一。
  莊泳7歲起入盧灣區體校,1984年入選上海市游泳隊,1986年入選國家游泳隊。她一共參加了兩屆奧運會。在1988年奧運會女子100自由泳比賽穫得銀牌,是中國游泳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獎牌的“零的突破”。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她奪得100米自由泳的金牌,也是中國在奧運會游泳比賽上穫得的首枚金牌。
 
  莊妮:女歌手,2008年底 被家鄉江蘇宿遷評爲城市形象代言人。
 
 
港台
   莊濠全:藝名敖犬,台灣男子藝人團體Lollipop棒棒堂團長,第一屆模範棒棒堂的底迪之一;歌手、演員、主持;亦爲黑角舞團前成員
  莊國榮:(1960年-),生於台灣台南,法律學學者,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學士、碩士,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
  莊淑芬:生於台灣,現爲北京奧美廣告集團董事長
  莊棣華:香港資深魚類研究員、資深生態攝影員,亦爲香港魚類學會會長
  莊勝雄:知名旅日棒球選手
  莊世平:香港銀行家、華僑領袖
  莊佳容:台灣知名網球國手
  莊月明(1932年~1990年1月1日):是香港富商李嘉誠的表妹兼發妻,系出名門,其父莊靜庵乃香港第一代鍾表商,創辦中南鍾表有限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