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馬看花

「走馬看花」這四個字,單從字面上就能感受到徜徉春風中、輕鬆愜意。不過你若是聽到一個人說:「這次旅遊團的行程,全都是走馬看花,東晃西晃就結束了。」這個人的話裡顯然帶著些不滿意。這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話說唐朝詩人孟郊曾經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榜,直到四十六歲那年終於中了進士,他在詩《登科後》中寫出了自己的心情:「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後人就引用「走馬看花」來形容抱負實現或遊賞時,得意愉快的心情。

不過到了清朝,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評論提到:唐詩情意深遠、詞語委婉,如果只是像走馬看花那樣看過,就跟沒讀一樣。他將「走馬看花」用來比喻粗略、匆促的觀看,沒有仔細深入了解事物。這個意涵反而成了現今「走馬看花」這句成語的主要意思了!

和「走馬看花」意思相似的成語還有:「浮光掠影」「蜻蜓點水」

 

登科後(孟郊 唐詩)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盪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作者簡介

 

孟郊像
孟郊像

  孟郊(751~814年),中國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浩然孫。早年貧困,曾游兩湖、廣西,無所遇合,屢試不第。46歲始中進士,50歲爲溧陽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張籍私諡爲貞曜先生。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沒有一首律詩。代表作有《游子吟》。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編刊,黄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見。《四部叢刊》影印杭州葉氏藏明弘治本。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末附孟郊年譜、遺事輯錄。注釋有陳延傑孟東野詩注》,夏敬觀選注《孟郊詩》。事蹟可參考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新、舊《唐書》本傳、夏敬觀《孟東野先生年譜》、華忱之《唐孟郊年譜》。 

  孟郊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父庭玢(孟浩然次子),任昆山縣尉時生郊。貞元中張建封鎮守徐州時,孟郊曾往謁見。46歲(一說45歲),始登進士第,有詩《登科後》。然後東歸,旅游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十七年(801 年),任爲溧陽尉。在任不事曹務,常以作詩爲樂,被罰半俸。韓愈稱他爲“酸寒溧陽尉 ”。唐人認爲孟詩是“元和體”的一種,“元和已後”,“學矯激於孟郊”。唐末張爲作《詩人主客圖》,以他爲“清奇僻苦主”。詩人梅堯臣謝翱詩人胡天游江湜許承堯,寫作上都受到他的影響。孟郊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又多苦語。蘇軾稱之“郊寒島瘦”,後來論者便以孟郊、賈島並稱爲苦吟詩人代表。沈德潛評孟郊詩時說:“孟東野詩,從《風》、《騷》中出,特意象孤峻。”謝榛認爲孟郊詩“苦澀如枯林朔吹,陰崖凍雪,見者靡不慘然”。又韓愈以散文著稱,時有“孟詩韓筆”之譽。元好問甚至嘲笑他是“詩囚”。李觀在《與梁肅補闕書》中說:“郊之五言詩,其高處在古無上,平處下顧二謝。”

 

成語故事:走馬看花

作者﹕華一書局

【大紀元12月18日訊】
◎ 形容只看事情的外表而沒有深入觀察
◎ 相關成語:霧裡看花
傳說有個叫貴良的跛子,想找一位漂亮的妻子,便托朋友華漢做媒。這時,
正巧也有個叫葉青的姑娘,鼻子有些缺陷,一直找不到如意郎君。
華漢心裏暗自叫好說:「這兩人豈不是天上一隻、地下一對嗎?」不久,他卻遲疑起來,心想:「一個跛子,一個歪鼻,這件事可不好辦!」
這華漢平常最有主意,這點小問題自然難不倒。第二天,他便叫貴良穿戴整齊騎著駿馬,從葉青家門前走過;再請葉青打扮一番,手拿鮮花遮住鼻子,裝做低頭聞香的樣子。葉青慢慢的抬起頭,瞄見騎在馬上的貴良瀟灑儒雅、風度翩翩,不禁心神蕩漾、兩腮羞紅。貴良看到拿花遮羞的葉青,腰細如柳、嬌媚動人,心裏歡喜到了極點,馬上下聘迎娶。
洞房花燭夜,新郎興奮的掀起新娘紅巾,一看新娘鼻子奇醜無比,踉哴蹌蹌的倒退三步。新娘發現良是個跛子也大吃一驚,兩人想起當初「走馬看花的」情景,相對大笑起來說道:「這叫天作之合」。
以後,「走馬看花」便被拿來形容馬馬虎虎的望幾眼,而沒有仔細的去觀察。這個故事雖以喜劇收場,不過「走馬看花」卻不是做事、觀物應有的態度。
上面的故事只是傳說,「走馬看花」這句成語事實上出自唐朝詩人孟郊寫的一首「登科後」詩,詩中有一包說「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徧長安花」,寫登科後春風得意、心情歡愉,騎馬也不禁輕快起來,一天就將長安城裏的花都欣賞過了。長安何其大,短短時間就走徧,自然是「走馬看花」了。走馬就是騎馬奔走的意思。
※聯想與欣賞─老佛爺吃飯
北平不但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所在,「吃」也是鼎鼎有名。北平吃的藝術所以能傲視全國,和住在這裏的皇帝老爺大有關係,就說慈禧太后吧!
慈禧太后喜歡氣派,傳說她每餐吃飯,面前就供奉了一百二十八道菜,而她只愛吃點醬蘿蔔,其它的菜她不過「走馬看花」,聞聞香氣,看看開胃而已。
有一回她到頤園觀賞雨景,正巧碰上開飯時間,於是二百多名太監一字兒排到宮裏的廚房,把一百二十八道菜用手傳遞到頤和園。等太后用完飯,每個太監的手都酸得擡不起來。
還有一次她搭火車到奉天祭祖,底下的人為了伺候老佛爺吃飯,在火車上整整掛了四節車廂作臨時的廚房,光是爐灶就有有五十座,廚子也有五十人。好不容易準備了一百多道豐盛的菜,慈禧太后卻只瞧了幾眼,吃了吃靠近她身邊的幾道菜,就叫人收拾起來了。@

摘錄自華一書局《兒童啟蒙文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