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麻將是誰發明的?

麻將牌也稱 “麻雀”或“雀牌”。據傳,麻將牌是明代一個叫萬秉迢的人受《水滸》中一百單八將的啟發而發明的。一日,萬秉迢在閱讀施耐庵的《水滸》之後,被書中的108位好漢所折服。他想:如果做一副娛樂工具作為紀念該多好。於是,他經過幾天的精心設計,終於研製出了我們現在所玩的108張麻將牌。他將麻將牌設計為108張,暗喻著《水滸》中的108條好漢。牌中的九索指“九紋龍”史進,二索指“雙鞭”呼延灼,一餅喻黑旋風李逵等。這108位好漢,因為分別來自四面八方,於是牌中有東、南、西、北各4張。而梁山泊聚義的群雄有貧有富,出身不同,因此設中、發、白。發代表發財之家,白表示是白丁、貧者,中寓意的是中產人家。麻將分為萬、筒(北方稱餅)、索(北方稱條),即發明人萬秉(餅)迢(條)的諧音。


也有人認為麻將牌源於古代的打馬格錢,還有人認為麻將是由古代葉子戲、宣和牌、馬吊牌演變而來。在民間流傳最廣的麻將牌的來源,是鄭和率船隊下西洋時發明的。


從明永樂三年(1405年)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1433年),三保太監鄭和曾先後七次奉旨率船隊出使西洋。由於船隊在大海上航行時間太長,鄭和怕水手們覺得無聊,就以紙牌、牙牌、牌九等為基礎,以100多塊小木片為牌子,設計了一種竹牌遊戲。那時的船隻靠風帆行駛,船上人最關心的是刮什麼風,因此麻將牌裡最先有了東、南、西、北風四張牌。船上撐起的帆要用繩索,靠岸時要用繩索,大風來了,甲板上的貨物要用網索,連水手們的睡鋪也用吊網索,於是麻將中又有了1至9索(條)的牌名。在海上航行,淡水必不可少,所以當時船上有很多裝著淡水的竹筒,排列成一行行地放在船艙。這樣,牌中就有了1至9筒。 9張萬字牌則是源於每次出海前,朝廷都要按照級別撥給1至9萬串銅錢,以供船員上岸後購買生活用品……然後,又受“大中華耀兵異域”的口號啟發,刻了紅色的“中”,又根據一年四季刻了春夏秋冬四個花牌,最後有一張牌不知道刻什麼好,就不刻任何東西,這張牌就成了“白板” ……

由來一

麻將本名應是「抹將」,抹的是水滸傳的108個好漢。相傳元末明初有個名叫萬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好漢,欲將水滸傳的故事讓達官貴人也知水滸故事,進而愛民護民遂發明麻將,將水滸英雄融入這個遊戲中。

麻將以108張為基數,分別隱喻108條好漢。如牌中九條喻為「九條龍」史進,二條喻為「雙鞭」呼延灼,一餅喻為「黑旋風」李逵。之所以分為萬、餅、條三類,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諧音。每類從一到九各有四張牌,剛好108張。 108條又是從四面八方匯聚梁山,所以加上東、西、南、北、中午個方為各掭四張牌計20張。這些好漢有富貴貧窮各階層,所以再加上「發」、「白」隱喻富有及窮白,加上八張牌,整副牌共計136張。

後來又加上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另有一種民間趣話,打麻將用四方桌既是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張牌,因為一季有十三個星期。四季合五十二週,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贏了時的那一張,代表一年最後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
年。這也是另一種趣話。
由來二
麻將起源於護糧倉麻將牌起源江蘇太倉,這是蘇州雜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結論。
太倉在古時是皇家糧倉,倉內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運」。糧倉既設,雀患便生。
守倉兵丁以捕雀取樂,倉官變鼓勵為獎勵,發給竹製籌牌記數酬勞。這籌牌上刻有字,可用來作遊戲的工具;這牌子又是賞錢,有證券價值,於是便可以用來作輸贏。
這種遊戲流傳下來,演變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將。其玩法,術語等都與捕捉麻雀有關。
譬如筒、索、萬。筒的圖案是火槍的象形符號(截面圖)。幾筒表示幾具火槍。索即束,是細束捆串起來的鳥雀,所以一索圖案的是鳥,二索上像竹節,表示鳥雀的腳,官吏驗收時以鳥足計數,兵丁將鳥雀集合成「束」。萬,即賞錢。另外,東、西、南、北為風向,土槍無力,發射時要考慮風?。中,即打中,故塗紅色。白,即白板,打空槍之謂。發,即得賞發財。 「碰」,
即「砰」,槍聲。成牌之「胡」,實為「鶻」;屬鷹的一種,有高強的捕鳥本領,有了鶻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勝皆曰「鶻」。除此,麻將中的「吃」,槓」
等術語幾乎都要與捕捉麻雀聯繫起來。

那麼,麻雀牌又怎麼叫作「麻將牌」呢?原來太倉方言的「鳥雀」就叫作「麻將」,「打鳥」或者「打麻雀」統稱「打麻將」,故麻雀牌也叫「麻將牌」。
由來三
我國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楊大年著的「麻將經」。其中的內容和現今的麻將差不多。麻將發展到了清朝,沒有「一鳥」(一索),並且七個字是「公」、「侯」、「將」、「相」、「文」、「武」、「百」,清廷懷疑這七字和反清復明有關,於是下令禁
之。到了道光年間,秀才陳實門坐他哥的船四處遊歷,船上的船員無聊聚賭,陳實門日日觀之,於是起了改進賭具的念頭,船行時風向時常改變,於是他把公侯將相改成東南西北風,當時船在各處交易的貨幣制度是,十筒相當於一索,十索相當於一萬。其中「筒」即是中間
有洞的銅幣,索就是把一堆銅幣串起。於是他將這些用在麻將上,但一索和二索極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養的鳥,靈機一動將一索改成「鳥」。麻將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這三字要改成什麼呢?陳實門為此傷透了腦筋。有一次船員在下棋時用砲將軍對方,說道「吾
炮百發百中也」。陳實門聽了就將文武百取百發百中之中發百改為中發白替之,這就是我們今日的麻將了。
麻將是誰發明的?

這是一個問了很久的問題,眾說紛紜,難定一是,而據李長慶先生考證,麻將是鄭和發明的,是說言之鑿鑿,言之有理,不妨奉作談資,以鬻讀者。
鄭和,明代云南昆陽人,世稱三保太監。公元1405年——1433年二十八年間,先後七次奉旨率船隊出使西洋,行程十萬餘里,最遠到達東非,即現在的索馬甲、肯尼亞,史稱“鄭和七下西洋”。那時,率大規模的般隊遠航,就人力、財力、物力而論,非皇家而不能為也。鄭和實乃中國海上國際貿易的“祖師爺”。
發明都是應需要而產生的。
那時航海,船無動力,全憑風力。無風或風不順,只得停泊。出一次海,難免累月經年,水手們枯燥無聊,難以度日,於是鄭和就設計了一種叫“竹牌”的遊戲,以此打發水手們的休閒時光。 “竹牌”的設計皆與航海有關。
既然行船靠風,風就成了出海者最關心的事情,於是竹牌就以“東、南、西、北”風為始。老式麻將是很看重“風” 的,定座位是要用四風來“扳莊”。一風一圈,四圈打完,又得重“扳”。一般四圈為限,取其四面來風吉祥之意。
有了風就要行船,行船摸的第一件物甚、乃至整個航行中必不可缺、張帆、落帆、解錨、系錨等用得最多的是繩索,所以竹牌就中有一至九條“索子”。大的繩子或鏈條稱為“索子”,故有纜之稱。今人多稱“條子”。是直觀的形象叫法,已失去本意。
海上航行必不可少的是淡水,當時取用方便的盛具是木桶與竹筒,常在船艙內排列或懸掛成行,於是牌中就有一至九“筒”。
出海是官派,主勞力出海了,妻兒老小昨辦?況且到了海外,不可丟了“大明威儀”的格,水手們上岸後總得幾個錢使,供喝酒、吃飯、購物之用,於是皇家按級別發給一至九萬銅錢,作安家、差旅之費用,牌中也就有了“萬”字。
需要說明的是,“條筒萬”中的1—9,並非實物的確數。而是為了遊戲需要設計的。
皇家做大生意,水手們手中有錢,不妨採購點異域之奇物,做點小生意。購物時選“中”了,就能“發財”,不“中”就可能洗“白”,於是又有了“中、發、白”三張牌。
那時儘管有了農曆,可記日期,但出海者關心的是季節,於是又添了“春、夏、秋、冬”四張花牌。
“麻將”之名,從何而來,無可考證。筆者不妨臆說,主牌中的“條、筒、萬”,剛好是108張,正好與膾炙人口《水滸》中的108“將”的數目相符,可能產生了“將”字之念,加上東南西北風,春夏秋冬,中發白等麻雜雜的“將”,桌上環列為方陣,因此稱為“麻將”。 “麻將”者,密密麻麻之諸將也。這比“竹牌、紙牌”、”骨牌”等以材質取名要有韻味得多。如以材質取名,當代就應叫“塑料牌”了。當初之所以以竹製牌,蓋因船上竹木較多,以竹牌製作較易。
“麻將”發明於明代,清代時在沿海流行。民國時期供上流富有人家享用,其後進入尋常人家,同時傳至東南亞。目前,日本、韓國均盛行,乃至通都大邑皆闢有麻將館,大的可供數百人同時娛樂。近悉已傳至南非,全球的華人界自不必論了。據悉,美國人的麻將,條、筒、萬不變,只是將東、南、西、北風改為四方位的四個大城市而已。
過去,這打麻將視為賭博,亦嘗禁過。但去年有關部門宣布麻將作為競技項目,亦算正了名。麻壇將士可堂而皇之登上大雅之堂。老翁老嫗皆可上陣,一博技藝,該項目肯定擁有全球最多的“運動員”。倘頃巢而出,真洋洋大觀也,任何一個項目都將深愧費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