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康拉德·艾德諾

康拉德·艾德諾
Konrad Adenauer
Bundesarchiv B 145 Bild-F078072-0004, Konrad Adenauer.jpg
任期
1949年9月15日-1963年10月16日
總統
副職
前任 魯茨·馮·科洛希克
(首席部長;1945年)
繼任 路德維希·艾哈德
任期
1951年3月15日-1955年6月6日
前任 魯茨·馮·科洛希克(1945年)
繼任 海因里希·馮·布倫塔諾
任期
1950年10月21日-1966年3月23日
前任 職位創立
繼任 路德維希·艾哈德
科隆市長
任期
1945年5月4日-1945年10月6日
前任 威利·蘇特
繼任 威利·蘇特
任期
1917年10月13日-1933年3月13日
前任 馬科斯·瓦爾拉夫
繼任 京特·里森
普魯士國務委員會主席
任期
1922年12月-1933年4月26日
前任 職位創立
繼任 羅伯特·萊伊
個人資料
出生 康拉德·赫爾曼·約瑟夫·艾德諾
Konrad Hermann Joseph Adenauer
1876年1月5日
德國科隆
逝世 1967年4月19日(91歲)
西德巴特洪內夫(今德國
政黨
配偶
  • 艾瑪·魏爾(1904年–1916年)
  • 奧古斯特·琴瑟(1919年–1948年)
子女 8名子女
母校
宗教信仰 羅馬天主教
簽名 康拉德·艾德諾的簽名

康拉德·赫爾曼·約瑟夫·艾德諾德語Konrad Hermann Joseph Adenauer德語發音:[ˈkɔnʁaːt ˈhɛɐman ˈjoːzɛf ˈaːdənaʊɐ],1876年1月5日-1967年4月19日),前西德總理。生於德意志帝國科隆,逝世於西德萊茵-勒恩多夫(Rhein-Rhöndorf),二戰前曾以天主教中央黨身份曾擔任科隆市長十幾年,二戰後在聯邦德國擔任第一任德國總理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黨魁,著名政治家、法學家。

 


生平[編輯]

 
學生時代的艾德諾(最右側,1896/97年)

康拉德·艾德諾在1876年1月5日出生在德意志帝國科隆的一個公務員家庭,父親Johann Konrad Adenauer(1833年–1906年)是科隆法院的書記官,曾當過軍人。康拉德在家中五個孩子排行第三先後在佛萊堡大學慕尼黑大學波昂大學法學國民經濟學專業。1901年完成學業後在科隆從事法律工作。1904年1月與第一任妻子Emma Weyer結婚,這段婚姻直到1916年Emma Weyer過世。1919年艾德諾再婚。

科隆市長[編輯]

艾德諾自1906年起從政,加入天主教保守政黨中央黨(en:Centre Party (Germany))。3月獲得中央黨提名成為科隆市議員,同年父親逝世。1909年10月艾德諾被中央黨提名當選成為科隆市第一議員暨副市長,掌管財政與人事兩部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更接管糧食部門。1917年9月18日科隆市議會選舉艾德諾出任一任12年的科隆市長,10月18日就職,艾德諾以當時41歲年齡成為德國最年輕的市長。之後艾德諾連任。1918年德皇威廉二世徵召艾德諾進入普魯士貴族院,在一戰德意志帝國戰敗後艾德諾維持了科隆市的秩序。

納粹黨統治下[編輯]

納粹黨崛起後,艾德諾拒絕與納粹合作,包括在市長任內下令撤除懸掛科隆市內的納粹黨旗。並且在1933年2月希特勒當選總理後來到科隆時拒絕去機場迎接他。1933年3月被解除職務,成為被納粹黨最先撤除職務的七個市長之一。甚至在1934年和1944年兩度被捕入獄。1934年長刀之夜事件,遭到短暫拘捕後,艾德諾開始了逃亡生活,1944年7月20日發生密謀刺殺希特勒事件後,艾德諾被質疑參加其中又遭到逮捕。後來他時任中尉的兒子親自去柏林向蓋世太保申辯他父親與7月20日爆炸無關後,艾德諾終於在1944年11月26日被釋放,結束60多天的牢獄之災。由於有敢於反對納粹希特勒的作為,有別於與希特勒時期合作的大部份官員,二戰後在西德初始領導人的規劃選擇上,因不與希特勒合作而受同盟國青睞,支持他出任之後首任西德總理。

德國總理[編輯]

 
1949年大選時艾德諾的競選海報

戰後1945年再度出任科隆市長。但沒多久就被英國佔領軍解除職務。

艾德諾於1946年起任英國占領區新的政黨基民盟主席,1950年至1966年任基民盟聯邦主席。

1949年8月15日,73歲的艾德諾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參加戰後西德聯邦議院第一次大選,選後基民盟拿下31.0%選票成為最大黨,隨後在聯邦總理的選舉中,艾德諾在自己投自己情況下以一票之差,以73歲高齡當選聯邦總理,組成基民盟基社盟自民黨的聯合政府,並主張西德倒向西方的同時儘量獨立和與夥伴國的平等。

 
柏林的德法關係修復紀念碑,右為艾德諾、左為戴高樂

外交方面,1951年占領條例修正後,西德聯邦政府成立外交部,艾德諾出任西德第一任外交部長直到1955年。在外交部長任內與法國同盟國和解,並得到時任法國外交部長羅貝爾·舒曼善意回應,提出舒曼計劃。共同掌管成員國煤鋼工業,並免除相關關稅,並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促成西歐進一步經濟合作。1955年與同盟國締結巴黎條約,回復主權。對法國方面,艾德諾極力修補雙方在二次大戰的破裂關係,並與法國總統戴高樂交好,德法的友好關係導致1963年簽訂了德法合作條約en:Élysée Treaty)。而對東德的外交政策,則奉行哈爾斯坦主義,宣示西德為德國唯一代表政權,對承認東德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除蘇聯外予以斷交,並先後與南斯拉夫葉門斷交。

艾德諾在1949年、1953年、1957年、1961年的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得勝利,四度出任德國總理,擔任長達14年,直至1998年才被同為基民盟的科爾(1982-1998)打破。

下台[編輯]

從1959年左右,艾德諾的威信開始低下。1961年基民盟/基社盟聯邦議院選舉中,雖然仍為最大黨,但成績不理想,加上艾德諾年事已高,艾德諾只好答應只當兩年總理,於期中辭去總理職務。同年東德興建柏林圍牆,艾德諾又因沒在第一時間趕到西柏林,引起包括市長勃蘭特在內的批評。最後於1963年10月15日任期中辭去總理職務,由經濟部長路德維希·艾哈德接任。1966年艾德諾辭去基民盟主席一職。

1967年4月19日下午1時21分,艾德諾因心臟病發作死於自宅。死後於科隆大教堂舉行國葬,埋在自家附近的墓地。

主要政績[編輯]

1949年艾德諾說服戰勝國不要大量拆除德國原有的工業設施,保護了戰後西德近30年高速的工業成長的潛力。

1951年艾德諾與勞工階層達成企業委員會協議,給與工人較大的決策權,保證了西德戰後勞資關係的相對和諧。

艾德諾推動西德1954年加入了北約,並於1955年結束了同盟國佔領,恢復主權。

1955年在蘇聯訪問時,他促成了蘇聯釋放德國戰俘回德國蘇聯西德的建交。

艾德諾和戴高樂促成了德法這一對兩次世界大戰的宿敵的和解,1963年簽署的德法條約奠定歐共體合作的基礎。

身後評價[編輯]

  • 91歲的艾德諾去世後,很多西德民間團體表示:感謝他「為德國人民所做的一切」和他「勤奮、剛直」的品格和求實態度,他的政敵也讚賞他的「真正領導者的素質」。
  • 西方評論界普遍讚譽他「以他的鐵肩支撐危局,使一個戰敗的、幾乎氣息奄奄的民族經受住了考驗」。
  • 2003年11月28日德國電視二台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艾德諾當選第一。

艾德諾基金會[編輯]

康拉德-艾德諾基金會(Konrad-Adenauer-Stiftung)1962年成立,是有基民盟背景的政治性基金會,宗旨之一是向德國內外的優秀青年提供獎學金,培養學術人才和領導人才,並設立有「優秀人才培養研究所」(Institut für Begabtenförderung),負責管理獎學金。

著作[編輯]

  • 艾德諾四卷回憶錄在1965至1968年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