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
拼音:Rén Bónián (Ren Bonian)
任伯年

 任伯年(1840—1896)我國清末著名畫家,名頤,真名任工,字伯年,號小樓,浙江山陰人,後到上海,三十年中以賣畫為生。擅長人物、花鳥畫,是晚清“海上畫派”的首領人物和傑出代表,與任熊任熏任預合稱“ 上海四任”,又與蒲華虛谷吳昌碩合稱“上海四大家”。

  任伯年自幼聰慧,曾在十幾歲青年時期,在太平天國的軍中“掌大旗”,直到天京淪陷,任伯年才回家鄉,後至上海隨任熊、任熏學畫。以後長期在上海以賣畫為生。任伯年為人率真,不修邊幅,學畫時近30歲,畫多而名聲漸大,但其身心深受鴉片之害,損傷元氣,導致年僅56歲就過早去世。

  任伯年是我國近代繪畫史上傑出的畫家,徐悲鴻說他是“仇十洲之後,中國畫家第一人。”英國《畫家》雜誌 ​​認為:“任伯年的藝術造詣與西方梵高相若,在十九世紀中為最具有創造性的宗師。”代表作有《三友圖》、《酸寒尉象》、《獻瑞圖》、《鍾馗》、《承天夜遊圖》、《野塘雨後》等。  

 

人物生平

任伯年人物畫
           任伯年人物畫


  清末五口通商後,上海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商埠,人稱“十里洋場”,那時,全國各地以賣畫為生的都集中到上海來淘金。在繪畫藝術領域,由於上海繪畫受求新變古影響,傳統一路已是強弩之末,於是創新的畫家和新的畫風應運而生,任伯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任頤初名潤,字小樓,後字伯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生於鴉片戰爭的清道光十九年(1840年),父親任聲鶴是民間畫像師,大伯任熊,二伯任熏,已是名聲顯赫的畫家。少時受家庭的熏染,已能繪畫。十來歲時,一次家中來客,坐了片刻就告辭了,父親回來問是誰來,伯年答不上姓名,便拿起紙來,把來訪者畫出,父親看了,便知是誰了。這說明任伯年幼年就掌握了寫真畫技巧。

  1854-1855年,十五六歲時在上海賣畫,模仿任熊作品沿街出賣,恰逢任熊路過,非但不怒,反而賞識其才華,招為弟子,傳為逸話。

  1861年,太平天國進入紹興時,父卒。曾被招入太平天國軍當旗手“戰時麾之,以為前驅”。其後天京(太平天國首都南京)陷落,返鄉。

  1864年,遷往寧波賣畫為生,結識萬個亭、陳朵峰、謝廉始、任薰。

  1868年,28歲時與任薰一共前往蘇州,隨任薰學畫賣,結識畫家胡遠沙馥

  1868年冬,前往上海、此後長期在上海賣畫為生、住於豫園附近的三牌樓。開設扇子店“古香室”,與虛谷,張熊,高邕等畫家及收藏家毛樹徵成為友人。

  1883年,經高邕介紹結識吳昌碩

  1887年,出版'任伯年先生真跡畫譜',轟動上海。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12月19日),因紹興資產丟失之心痛及吸食鴉片引發肺炎,死去,享年56歲。 

 

藝術特色
  任伯年的繪畫發軔於民間藝術,他重視繼承傳統,融匯諸家之長,吸收了西畫的速寫、設色諸法,形成自己豐姿多采、新穎生動的獨特畫風。  

肖像畫

  任伯年精於寫像,是一位傑出的肖像畫家。早年隨其父學得。並從民間學會泥塑,後學習西洋素描,並通過街頭寫生掌握了鉛筆速寫技法。傳神作品如《三友圖》、《沙馥小像》、《仲英小像》等,可謂神形畢露。

任伯年松溪吹簫圖
 任伯年松溪吹簫圖


  1868年《東津話別圖》 中國美術館藏與萬個亭、陳朵峰、謝廉始、任薰送別時所作。
  1868年《沙山春三十九歲小像》 南京博物院藏。
  1877年《以誠五十一歲小像》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藏,任伯年肖像畫代表作
  1886年《三友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曾鳳奇,錦堂,任伯年三人肖像。
  1888年《酸寒尉圖》沒骨法呉昌碩肖像畫。《蕉陰納涼圖》工筆,浙江省博物館藏。  

人物畫

  從畫史上講,他的人物畫更為突出,對當時及後世畫壇影響頗巨。人物畫早年師從蕭雲從、陳洪綬費曉樓、任熊等人。工細的仕女畫近費曉樓,誇張奇偉的人物畫法陳洪綬,裝飾性強的街頭描則學自任董,後練習鉛筆速寫,變得較為奔逸,晚年吸收華巖筆意,更加簡逸靈活。《故土難忘》、《蘇武牧羊》採用寫實手法,意境淒涼,表現出他憂時傷國的感情。他的人物畫也表現現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社會階級矛盾,《關河一望蕭索》、《倒騎驢圖》、《鍾馗》等用象徵手法,針對現實,諷刺時弊;《八仙祝壽圖》則是通過誇張手法,表現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1878年《八仙祝壽圖》十二幅屏,金泥地,工筆重彩,十分華麗,共畫46仙人,上海美術館藏。
  1891年《東山絲竹圖》。
  1894年《松下聞簫圖》中國美術館藏,《蘇武牧羊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花鳥畫

  就任伯年的個人藝術造詣來看,花鳥畫的本領比較高,若以當時畫壇的情況而言,他的人物影響比較大,原因是當時畫人物畫家少,成就高者更少,象任伯年這樣造詣,自然推至旁首。任伯年的花鳥畫更富有創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筆見長,“仿北宋人法,純以焦墨鉤骨,賦色肥厚,近老蓮派。後吸取惲壽平的沒骨法,陳淳、徐渭、朱耷的寫意法,自成風格,且傳統功力極深。他的筆墨趨於簡逸放縱,設色明淨淡雅,形成兼工帶寫,明快溫馨的格調。無論工筆寫意,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無一不精。他的筆墨灑脫傳神,色彩妍麗悅目。由於他注重觀察,因此他筆下的花鳥,造型準確,曲盡其態;田園瓜豆,真實可愛,充滿生機。他的傳世作品較多,《野塘雨後》、《芭蕉繡球》等皆為名作,給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任伯年花鳥畫
     任伯年花鳥畫作品



  1875年《翠鳥蓮池圖》哈佛東亞藝術博物館。
  1884年《九思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雙鉤沒骨,水色石色結 ​​合。
  1882年43歲2月《花卉冊》12開中國美術館藏自題:仿元人沒骨法
  1882年《把酒持螯圖》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題有“酒酔菊黃蟹正肥”的雅俗共賞的詩句。
  1889年《池畔窺魚圖》天津藝術博物館藏,畫陽光下的黒貓,為晩年精品。  

山水畫

  任伯年的山水畫創作不多,常作為人物畫背景,筆墨簡逸自由。早年師法石濤,中年以後兼取明代沈周、丁雲鵬、藍瑛、並上追元代吳鎮、王蒙、以縱肆、勁真的筆法見長。

  1885年《人物山水冊》、《雨打梨花深閉門》瀟灑豪放的白描山水作品。

  19世紀80年代是任伯年創作的鼎盛時期,創作題材上範圍擴大了,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用隱晦的手段寄寓深情。90年代,數量很多,但從作品的思想性看似乎沒有超出80年代,但藝術手法上則更加熟練,大膽、概括,特別是花鳥畫,達到“爐火純青”的佳境。

  任伯年的作品最大的特色在於對比:動態的鳥對沈靜的背景、繁密錯綜的花紋圖飾對留白,或者直線對弧線 ​​。不同的色彩、甚至有色對無色、或對自由渲染,細密優美的線條對粗曠濃暗的色調等等,也有相同的效果。任氏筆下,明暗懸殊的色彩完美地融合成一個有機整體,並保留住對比慣有的節奏感和張力。 

 

海派代表畫家
  近年來浙江美術界、收藏界有兩件事,引發了圈內外人士對“海上畫派”巨擘任伯年的濃厚興趣。一件是蕭山成立了任伯年藝術研究院;一件是任伯年的《華祝三多圖》在西泠印社春季拍賣會上拍出了1.67億元的高價,標誌著任伯年的作品終於也進入了“億元時代”。  

任伯年作品
          任伯年作品


  海派藝術介紹

  關於“海派”藝術的介紹,理論界的說法大致如下:中國繪畫到了清末,以北京為中心的四王畫派走向衰落。與此同時,上海的海派開始興起。19世紀中葉,上海經濟迅速發展,商業的發展使上海出現了新的繪畫市場,並吸引了江浙一帶的畫家,逐漸形成了“海派”畫家群體。“海派”善於把詩、書、畫一體的文人畫傳統與民間美術傳統相結合,又從古代金石藝術中吸取養分,描寫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將明清以來的大寫意水墨畫技巧和強烈的色彩相結合,形成了雅俗共賞的新風格。“海派”主要畫家有前期的張熊、朱熊、任熊,人稱“三熊”,任熊、任薰和任頤又合稱“海上三任”(也有與任熊之子任預合稱“四任”的),晚期則以吳昌碩為主要代表。另外,未定居上海的畫家趙之謙虛谷也被視為海派名家。任伯年是“寫實”通俗畫風新傳統的開拓者  任伯年是“寫實”通俗畫風新傳統的開拓者。評價一位畫家是否稱得上畫壇領袖,最重要的要看他是否引領一個時代的繪畫風尚,能否代表一個時代的繪畫高度。任伯年出生的那個年代,當時的上海,被闢為通商口岸後,外國商人、地主富紳、官僚巨賈雲集,商業繁榮,驟然成為江南最富庶繁榮的商業大都會,新興的市民文化應運而生,與這種市民文化相適應、與市民階層的欣賞口味及市場潮流相適應的“寫實”通俗畫風也應運而生。任伯年的繪畫具有很強的通俗性,他的作品題材豐富,從神話傳說人物到村野世俗人物,無一不是市民階層所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他具有超強的寫實能力,平時十分注重寫生,據說為觀察房上貓打架,竟翻窗匍匐瓦上,尾隨其後,鉤畫速寫。他的一流的寫實能力,為他成為“寫實”通俗畫領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寫實”與“通俗”,同樣是解讀整個“海上畫派”的重要關鍵詞。

  


 

枇杷鸚鵡
          枇杷鸚鵡


  任伯年與“海上畫派”畫家的關係都非常融洽

  任伯年與“海上畫派”畫家的關係都非常融洽,熱情參加書畫活動和公益事業,這也是他享有很高人氣和地位的重要原因。任伯年初到上海時,流落在四馬路夜市上擺攤賣畫,得到了在上海畫家中頗有地位的畫家胡公壽的大力幫助,把他介紹給古香室經理胡鐵梅,安頓好他的生活,並且極力在當時的錢業公會等團體為他推薦,把他引薦給銀行家陶浚宣、大商人章敬夫、九華堂老闆黃錦裳等經濟界人物,幫他確立了在上海畫壇的地位,兩人一時得以並駕齊驅。任伯年與虛谷也過從甚密。任伯年對虛谷的人品、畫品十分敬佩,曾為虛谷畫過肖像,虛谷對任伯年出眾的藝術才華同樣十分欣賞。1896年任伯年病逝前,“一日談笑間,索虛谷寫照畢,自題詩於其上,末章有'今將拱手謝時輩,萬里雲山尋舊師'之句,不數月而卒。去留之際,似有先覺,年僅七十”。(《海上墨林》)虛谷聞知,失聲痛哭。作輓聯雲:“筆無常法,別出新機,君藝稱極也!天奪斯人,誰能繼起,吾道其衰乎?”同一年,虛谷也追隨好友而去。任伯年是對國家、社會、民眾有著深切關懷意識和責任感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反映現實生活、針砭時弊的內容。每逢有書畫賑災的活動,他必然是登高一呼的領頭人物,從不以自己地位高、畫價高而耍大牌拒絕參加。  任伯年在當時“海上畫派”畫家中潤格是最高的  任伯年在當時“海上畫派”畫家中潤格是最高的。他40歲不到,就已躋身於海上一流畫家的行列,與元老級的張子祥、大名家胡公壽、楊伯潤等比肩,而且頗具人氣,向任伯年求畫者有“戶限欲折”。他當時每尺約3元大洋,而二流、三流書畫家的潤格僅幾角到1元。他的《華祝三多圖》採用全景式構圖,畫面幾乎充實全圖,僅在左上角露出一線天空,以大面積的實襯托小面積的虛,虛實結合,反差強烈,構思新穎,是其寫實性畫風的代表作品,且流傳有序,拍出上億價格應屬情理之中。 




 

 

主要作品
  任伯年的傳世作品極多,有《三友圖》、《酸寒尉象》、《獻瑞圖》、《鍾馗》、《承天夜遊圖》、 《野塘雨後》等。

  《關河蕭索》就是他的人物畫代表作之一。此圖作於光緒乙酉(公元1885年)六月,現收藏南京博物院。圖中畫一人一馬在登山途中稍作休息。那人仰首向天上觀望,幾隻大雁鳴叫著向遠方飛去。而那匹肥碩的馬好像很了解主人的心思,也跟著向遠方觀望。在圖的右上方畫家題寫:“關河一望蕭索”,作品所欲表現的意思,在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是表現出征之人,或久別家鄉的人思念故土之情的;也有的人分析,這是畫家有感於帝國主義的殘酷入侵、國破家亡的現實,表現一種悲哀、孤寂之情;還有人認為是表現一個歷史典故。不管哪種解釋,內容中蘊含著一股蒼涼之感,這種感受絶非憑空而發的,任伯年反覆畫這個題材,是有所寓意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