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畫(Mosaico)一詞,或稱鑲嵌藝術,在字源上,應是導源於「Musa」,希臘文乃掌詩歌藝術、科學等之九女神之稱。所以,「鑲嵌」的技術與高度藝術表現形式之間有密切關聯,也可以說鑲嵌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藝術家自古就希望能夠將作品永存於世,所以也就常在尋找耐久的材料,可以經得起長期考驗而不變質的材料。在立體的表現方面,產生了石材雕刻、金屬鑄造;平面的表現,則是鑲嵌。鑲嵌藝術誕生的原始動機為裝飾居室宅第。

嵌畫是用很多規則的、不規則的、大小形狀相類似的小型有色塊狀物,將其與灰泥黏合,運用膠合物作托底,砌成於一定空間的藝術品。可形成於平面或是曲面上,甚至是三度空間,成為立體表現藝術。
 

西元前3000年,就已經有馬賽克鑲嵌畫。最初是以黑白兩色的圓卵石為材料,裝飾於大圓柱上。確切的起源時間,至今仍無法確定。但多數專家認為,最早的鑲嵌藝術應起源於中東美索不達米亞一帶(現伊拉克),那時是以較大塊的石頭來拼製,後來在希臘與古羅馬時期便非常盛行。

在古羅馬時期,馬賽克鑲嵌藝術開始發揚光大,也成為羅馬人最具有特色的藝術表現之一,從龐貝城〈Pompeii〉的遺址中挖掘出大量的馬賽克作品可窺知一二,在其中有許多極為精緻又細膩的作品。如下圖即為當時的作品:伊索斯會戰〈Issus〉最為有名,它是描寫亞力山大帝與波斯人會戰的情景。

    

古羅馬時期由於基督教徒受到迫害,他們便以藝術為信仰表達方式。他們把基督教徒的故事在通道牆壁上做成馬賽克拼貼畫,用來傳播基督教徒文化,因此,很多馬賽克壁畫與基督教有關。

在君士坦丁大帝正式承認基督教為國教後,使其發展更加快速,讓馬賽克鑲嵌藝術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羅馬貴族們為了炫耀其財富,把金箔燒製於透明玻璃上而製成金色嵌畫,因此拜占庭時期的馬賽克鑲嵌藝術表現無處不在。因此,古羅馬時期是馬賽克鑲嵌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這時期的壁畫主題多以生活和神話為主。

西元726年,東羅馬列諾三世下令禁止崇拜偶像,一直到西元843年才解禁,這其中大約有120年,中斷了嵌畫的製作,也讓嵌畫傳統技術傳承上有了斷層,技術的流失也讓嵌畫技術步入衰退期。

到了文藝復興時代,畫家盛行應用透視法強調空間結構,形成了繪畫平面的突破,在平面中追求立體感,這時馬賽克的嵌畫材料並不適於這樣的立體表現,對細節的複雜追求、油畫藝術的興起、藝術材料的多元選擇和建築風格的改變都使馬賽克藝術開始式微。

後來,因為早期的基督教文化的馬賽克作品,因為基督教的傳播而再度現世,使馬賽克古老藝術的魅力不斷影響著近代藝術家的思維。十九世紀後,馬賽克又掀起一股復甦的風潮並影響整個歐洲。直至今日馬賽克的技術進步與材質多樣化,也使其發展更加多元和廣泛。
 

馬賽克的歷史發展雖可朔及西元前三千多年,但相較於其他在台灣發展的藝術來說,它還是一項相當年輕的工藝技法。

馬賽克在台灣的發展大至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本地發展的形式,另外是由國外引進的形式。本土所發展的形式,就是一種藉由自身美學觀點來發展而成,不講求馬賽克的排列手法,以自身的美學觀來製作馬賽克;而相較於此種表現手法的,是一種遵循西方技法和材料的表現形式,來製作馬賽克的方式。

當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馬賽克鑲嵌藝術復甦之際,台灣的顏水龍先生也在台中體育學院的體育場規劃了一幅馬賽克壁畫。

除了顏水龍先生的馬賽克傳承外,在1973年師大美術系的徐寶琳教授所出版的《嵌畫》一書,是台灣第一本的馬賽克專門書籍,此書提供研究馬賽克相關知識的重要典籍,徐寶琳教授同時也在師大開授馬賽克課程,讓學生也有學習馬賽克的機會。

而於東京藝大壁畫研究所畢業的陳景容教授,在日本也參與過多次大幅壁畫製作,回到國內後,於1998年為花蓮門諾醫院,製作出第一幅的台灣古典馬賽克壁畫「醫身醫心、視病猶親」,爾後他又陸陸續續製作多幅與羅馬式古典馬賽克風格相同的鑲嵌藝術作品。2003年其作品「聖家畫」晉獻給當時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作為生日賀禮,也獲得梵蒂岡教廷的收藏,直至今日陳景容教授也持續在從事馬賽克古典技法的製作,與相關技術的研究。


◎ 離愁,1965年,陳景容第一幅馬賽克鑲嵌畫。

馬賽克大型壁畫的製作過程,在工時與性質上的關係,往往不是以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尤其是在大型壁畫的製作上,1998年花蓮門諾醫院委託陳景容教授製作馬賽克壁畫時,陳景容教授與他的學生簡源忠老師合作,簡源忠老師是畢業於義大利的威尼斯景觀鑲嵌專門學院,主修嵌畫及造型美術。簡源忠老師於1980年代開始從事專業的馬賽克製作工作至今日,由於技術與經歷深獲陳景容教授的青睞而與之合作,由於簡源忠老師的馬賽克技術,是承繼義大利的馬賽克技術,是一項馬賽克技術的正統移植,其專業的馬賽克作品也是遍於台灣各地方。

近年來公共建築物的興建下,許多的公共建築物都以馬賽克作為其公共藝術的表現手法,另外,在環境景觀中馬賽克的運用,也使一般民眾對這項技術的注意,進而將馬賽克藝術裝置於家中,也達到馬賽克鑲嵌藝術的普及,再加上美術教育的推行,讓今日的馬賽克藝術不再只是停留於過往的觀念中,也讓許多人對馬賽克這項藝術的投入。 
 

 製作材料

製作鑲嵌畫的材料多為堅質材料,通常皆為無機體。可分為原石、大理石、陶片、玻璃、貝類、瓷片或是琉璃等。拜占庭的金色嵌畫,就是利用玻璃夾入金箔,在放入窯中去燒,而形成多樣化的金色玻璃。

 灰泥製作

藝術家將石片利用膠泥嵌入地面或牆上,拼貼成馬賽克鑲嵌藝術。而結合度最牢固的膠泥應屬石灰,其接著力比現代的膠還強。古代工匠用熟石灰(燒過後的石灰),在一年中反覆浸水和換水。使用時,加入糯米搥和,最後加入砂糖,黏結度就非常強。像長安的城牆就是使用這種材料,至今仍非常堅固。

 早期的鑲嵌工作

1. 敷抹基層灰泥於牆上或扥版之底床上
將灰泥適度的壓擠填抹,使其處處密接,乾後才不易脫落。一層、兩層,甚至三層灰泥,層層敷上,並待乾硬。

2. 移動設計圖稿
先製作等大(1:1)的底稿,畫出石頭排列的方向。在灰泥上塗抹與石頭(嵌片)等厚的石膏,再把底稿描上去,平滑的石膏表面即會產生痕跡。

3. 嵌入石頭
由上而下在預定要放上石頭的地方,將石膏挖除至露出石灰層,再用新的灰泥將石頭嵌入。嵌入石頭時必須用到灰泥,有時候灰泥也必須配合石頭而加顏料染色。

4. 等待黏合與修補
石頭表面要在灰泥乾結前清理乾淨,然後可待其自然膠合。最後是作品完成後的細工處理,如:石頭表面的再琢磨、石頭間隔中的縫隙填補等。


 後期的鑲嵌工作

1. 製作設計圖稿並貼上石片
將石片翻轉,表面朝下,利用水溶性的漿糊把石片貼於描好圖樣的紙稿上。

2. 將紙稿舖貼於濕灰泥上
將貼完石片的紙稿舖貼在抹好的灰泥上面,石片面朝內,紙面朝外。

3. 取下紙稿
待灰泥略乾結後,用水將表面的紙稿清除,整個畫面就成型了。

4. 作品修補
在灰泥尚未完全乾硬前,將縫隙填補或是做細微修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