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偃                                
拼音:Yán Yǎn (Yan Yan)
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又稱叔氏,春秋末吳國常熟人,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後學成南歸,道啟東南,對江南文化的繁榮有很大貢獻,被譽爲“南方夫子”,唐開元封“吳侯”,宋封“丹陽公”,後又稱“吳公”。時子游爲武城宰,以禮樂爲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子游特習於禮,在孔門十哲中以文學著名。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内到處有弦歌之聲,孔子對此表示讚賞——孔子曾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論語·陽貨》)子游和子夏同列文學科,文學指詩、書、禮、樂文章而言,所以子游之學以習禮自見,更重要的是他能行禮樂之教。
 

 

人物簡介

 
言偃像
          言偃像
  言偃 (前506--前443 )。字子游,又稱叔氏。春秋時常熟人。孔門72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颺孔子學說,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内到處有弦歌之聲,爲孔子所稱讚。孔子曾雲:“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門下有了言偃,我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故言偃被譽爲“南方夫子”。後人配祀孔廟,稱“十哲人第九人”。唐以後多次追封。明嘉靖時改稱“先賢言子”。清康熙時設置五經博士一員,由言偃後裔世襲。今虞山鎮言子巷有言子故宅,虞山東嶺有言子墓,學前街有言子專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

  言偃爲上海市奉賢縣所崇尚,以爲是其故鄉,奉賢的得名就是來自言偃。據說二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被後世尊爲聖賢的孔子辦學興儒,其弟子言偃學成後,辭官歸學。相傳公元前444年,言偃來到東海之濱開設學館,不但教授弟子學文習字,更以儒學的禮儀教人育德。在言偃的倡導下,海隅處處可聞禮樂之聲,言偃也被海隅百姓尊爲“賢人”。爲紀念這位畢生致力於傳學興禮的賢人,後人將縣名取爲“奉賢”,建造了“言子祠”,以表達懷念之情,更彰顯後人以言偃爲楷模,崇尚“敬奉賢人,見賢思齊”的民風。 如今“敬賢、學賢、齊賢”已然成爲奉賢市民的行爲准則。
 

 

生平簡介


  言偃(公元前506-公元前443),字子游,又稱叔氏。春秋吳國琴川(今江蘇常熟)人,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擅長文學。26歲出仕魯國武城宰,提倡以禮樂爲教。早年在中原培育儒學人才,晚年返回江南,道啟東南,文開吳會,從游者眾。後人奉祀累世不絕。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冬,63歲的言子不顧年邁,從家鄉琴川(今常熟)出發,横渡東江(今黄浦江),來到海鹽古縣的青溪(今上海奉賢)傳學,這是言子在吳中最後的一次講學傳道之行。

  言子教授弟子學文習字,更以儒學的禮儀道德教人育德。在言偃的倡導下,海隅處處可聞孔樂之聲。言偃也被海隅百姓尊爲“賢人”。爲紀念這位畢身致力於傳學興禮的賢人,後人在如今的奉賢鎮建造了“言子祠”,還將縣名取爲“奉賢”,以表達懷念之情,更彰顯後人以言偃爲楷模,崇尚“敬奉賢人,見賢思齊”的民風。
 

 

《論語》記載


  《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孔子的說法一方面是惋惜子游大才小用,一方面是對子游能行禮樂表示欣慰。

  《論語·論孝》: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語譯:子游向孔子請問孝道。孔子回答說:“現在一般所謂的孝顺父母,認爲隻要做到養活父母,就算是盡孝了。如此說來,人飼養犬馬等動物時,也一樣供給它們食物,如果不以恭敬之心侍奉父母,那和養動物又有何區别呢?”

  孔子論孝重在一個“敬”字,養而能敬,才算合了孝的内外之道於一體。
 

 

主要思想


  在教育實踐中,言子認識到中國社會已從“天下爲公”的時代,發展到“天下爲家”的時代。雖然當時“大道既隱”,那種“大同”社會的美好生活已無法求得,但是讓百姓安居樂業的“小康”之治,還有可能爭取。這使言子在教育的起點上,有了堅定的社會理想。在教育的目的上,有明確的經世致用宗旨。

  在教育内容上,言子除能用“六藝”和《論語》等對弟子進行基礎教育,還能用三代典章培育傳人,這門絕學,唯言子得以獨傳。在教育方法上,言子有特别的重本傳人之術。言子采用禮樂之教,逐步深入於孔子之道,使學者從小陶冶關心國家、愛護人民的道德操守,把握和運用治國安民的道理。言子施行“小康”之政,既重視學齡期間的青少年教育,更重視對社會上取得官職的“君子”和民間百姓的教育。

  在孔子儒學中,言子所傳理想最爲高遠,議論最爲深宏,所謂“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言子可謂孔門之大賢。子游、子思、孟子一脈相承,這一派秉承孔子“天下爲公”的思想,主張“君宜公擧”,“民可廢君”。在早期儒家之中,這一派人民性、主體性、抗議精神最強,是早期儒家的嫡系和中堅。
 

 

言偃語錄

《論語》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子游爲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嚐至於偃之室也。”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子游曰:“吾友張也,爲難能也,然而未仁。”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爲仁矣。”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禮記》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游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贼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爲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弟兄,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爲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爲殃,足謂小康。”

  公儀仲子之喪,檀弓免焉。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 前聞也。”趨而就子服伯子於門右,曰:“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何也?”伯子 曰:“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孫盾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子游問諸孔子,孔子曰:“否!立孫。”

  曾子弔於負夏。主人既祖,填池,推柩而反之,降婦人而後行禮。從者曰:“禮與?”曾子曰:“夫祖者,且也。且,胡爲其不可以反宿也?”從者又問諸子游曰:“禮與?”子游曰:“飯於牖下,小斂於戶内,大斂於阼,殯於客位,祖於庭,葬於墓,所以及遠也。故喪事有進而無退。”曾子聞之,曰:“多矣乎,予出祖者!”

  曾子襲裘而弔,子游褆裘而弔。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爲習於禮者,如之何其褆裘而弔也?”主人既小斂,袒、括發,子游趨而出,襲裘帶而入。曾子曰:“我過矣,我過矣,夫夫是也。”

  司寇惠子之喪,子游爲之麻衰,牡麻绖,文子辭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爲之服,敢辭。”子游曰:“禮也。”文子退反哭。子游趨而就諸臣之位,文子又辭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爲之服,又辱臨其喪,敢辭。”子游曰:“固以請。文子退,扶適子南面而立曰:“子辱與彌牟之弟游,又辱爲之服,又辱臨其喪,虎也敢不複位。”子游趨而就客位。

  叔孫武叔之母死,既小斂,擧者出戶,出戶袒,且投其冠,括發。子游曰:“知禮。”扶君,蔔人師扶右,射人師扶左,君薨以是擧。

  公叔木有同母異父之昆弟死,問於子游。子游曰:“其大功乎?”狄儀有同母異父之昆弟死,問於子夏,子夏曰:“我未之前聞也。魯人則爲之齊衰。”狄儀行齊衰。今之齊衰,狄儀之問也。

  子游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子游曰:“有無惡乎齊?”夫子曰:“有,毋過禮。苟亡矣,斂首足形,還葬,縣棺而封,人豈有非之者哉?”

  司士賁告於子游曰:“請襲於床。”子游曰:“諾。”縣子聞之曰:“汰哉叔氏,專以禮許人。”

  衛司徒敬子死,子夏弔焉,主人未小斂,绖而往。子游弔焉,主人既小斂,子游出,绖反哭,子夏曰:“聞之也與?”曰:“聞諸夫子,主人未改服則不绖。”

  有子與子游立,見孺子慕者。有子謂子游曰:“予壹不知夫喪之踴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於斯,其是也夫?”子游曰:“禮有微情者,有以故興物者。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禮道則不然,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斯舞,舞斯慍,慍斯戚,戚斯歎,歎斯辟,辟斯踴矣,品節斯,斯之謂禮。人死,斯惡之矣,無能也,斯倍之矣。是故制絞衾,設蔞翣,爲使人勿惡也。始死,脯醢之奠,將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未有見其饗之者也,自上世以來,未之有舍也,爲使人勿倍也。故子之所刺於禮者,亦非禮之訾也。”
 

 

人物評論


  言偃死後得到後人的崇敬,累世不絕。唐代開元八年(720年)他被列爲十哲之列進入孔廟而受到人們的祭祀。十九年以後,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 年),他被迫封爲號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被封爲丹陽公。南宋鹹淳二年(1266年)被封爲吳公。元代大德年間,被封爲吳國公。明嘉靖年間,被封爲先賢言子。清代承襲明代的封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批准在言偃後裔中設五經博士一員,世代承襲,用以奉祀先賢。清代幾個皇帝南巡,先後派大臣到常熟言偃墓致祭,並贈送禦筆題的匾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