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

 
 

姚崇(651年-721年9月28日),原名姚元崇,後名姚元之,但因要避唐玄宗的「開元年號,因此改名為姚崇。銀青光祿大夫嶲州都督、長沙郡公贈幽州都督、吏部尚書、文獻公姚懿第十子。650年,生於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721年於長安去世,享壽71歲[1]諡號文貞

 


家族
[編輯] 

  • 祖父:姚祥,懷州長史、檢校函谷關都尉。
  • 父親:姚懿,字善意,銀青光祿大夫、硤州刺史、嶲州都督、長沙縣開國男,諡號文獻。

生平[編輯]

武后時期[編輯]

姚崇以門蔭入仕,被授與濮州司倉的職務。他於武后時期,升為兵部郎中。當時正值契丹侵擾河北,戰事頻仍,姚崇向武則天剖析形勢,分辨利害,受到武則天賞識,擢升為侍郎。698年再升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加銜)。

中宗、睿宗時期[編輯]

後來張柬之中宗復位,這時姚崇外調為亳州常州刺史。其後在睿宗時,再任宰相,但因為與太平公主發生衝突,結果被貶至申州刺史,其後又不斷調遷,但即使為地方官員,其為政仍甚得民心,可見他並沒有因被外調而灰心。

玄宗開元時期[編輯]

唐玄宗即位之初,詔封姚崇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其後再加封為梁國公。姚崇在再度任相後即向玄宗提出十項建議,分別為︰

  • 廢除武后時所定的嚴刑峻法;
  • 息兵休戰,不求邊功;
  • 公平執法,不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平民百姓皆一視同仁;
  • 宦官不得干政;
  • 精簡稅目,廢除苛捐雜稅;
  • 皇族或外戚不得擔任台省官
  • 皇上應禮賢下士;
  • 皇上應虛懷納諫;
  • 不再增建道寺、佛寺及宮殿
  • 限制外戚參政。

玄宗甚為讚賞這十項提議,予以接納。

姚崇亦取締僧徒12000餘人,逼其還俗,以防僧侶偽濫的情況加劇。開元三年(715年)六月,山東發生蝗禍,百官均以為蝗禍乃是天災,不能捕殺那些蝗蟲。而姚崇則堅持對其進行捕殺,並推行於晚夜起火、在火堆邊掘坑、一邊焚燒一邊埋堆的方法,卓見成效,全國捕蝗900萬擔,成功杜絕蝗禍。

逝世[編輯]

716年,姚崇因為其幕僚收受賄賂的事而請求避位,並推薦宋璟接任。罷相後常居洛陽慈惠坊私邸[2]。雖然如此,他仍然受到玄宗優禮相對,玄宗亦經常向他諮詢國事。721年九月丁未(三日),姚崇去世,享壽71歲。其遺囑吩咐要薄葬,並再次闡明信佛的害處,不讓子孫為其抄經造像和辦法事[3]。今河南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北有姚崇陵墓。

妻妾[編輯]

妻鄭國夫人鄭氏、沛國夫人劉氏。有墓志銘。

子孫[編輯]

有一玄孫名姚棲雲。

評價[編輯]

姚崇生處在唐初宮庭鬥爭劇烈的環境,竟能輔佐三帝,於三朝為相,實在不可多得。而且他為相時政局清明,百姓豐衣足食,可說是十分賢明。紫微舍人齊浣稱姚崇為「救時之相」。《資治通鑑》說:「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說尚文,張九齡尚直。」他與宋璟,並稱為開創開元盛世的兩位賢相,世人合稱「姚宋」。毛澤東在點評《新唐書·姚崇傳》時稱:「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

姚崇雖為一代良相,但他的兒子姚彝、姚異「廣通賓客,頗受饋遺,以至於為時所譏」,以致於趙翼稱「名父之子多敗德」[4]魏知古鍾紹京劉幽求等人都曾因與姚崇不合而遭到貶官[5]

文化[編輯]

張岱陶庵夢憶》曾有:「燕客看小說:『姚崇夢遊地獄』」之語。

姚崇碑[編輯]

姚崇碑全稱《唐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贈揚州刺史大都督梁國公姚文貞公神道碑》,張說撰文。


  敘曰: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定;四時成歲,亭育之功存。畫為九州,禹也,堯享鴻名;播時百糓,棄也,舜稱至德。由此言之,知人則哲,非賢罔乂,致君堯舜,何代無人?有唐元宰曰梁文貞公者,位為帝之四輔,才為國之六翮,言為代之軌物,行為人之師表:蓋維岳降神,應時間出者也。公諱崇,字元之,姚姓。有虞之後,遠自吳興,近徙於陝,今家洛陽焉。烈考長沙文獻公,樹勛王室,建旟巂府。公紈綺而孤,克廣前業,激昂成學,榮問日流,武庫則矛戟森然,文房則禮樂盡在。弱冠補孝敬輓郎,又制舉高第,歷佐濮、鄭,並有聲華。入為司刑丞,天授之際,獄吏峻密,公持法無頗,全活者眾。進夏官員外郎郎中侍郎,朝廷曰能,遂掌軍國。遷鳳閣侍郎、監修國史兼相王府長史。始則天人讓王,承置醴之顧;終以飛龍利見,延參乘之恩。自時厥後,恆當大任,凡三處兵部尚書,三入中書令,一為禮部尚書左庶子,又肅政大夫總靈武軍兵馬,又司仆卿知隴右監牧使,出典亳、宋、常、越、許、申、徐、潞、揚同十郡景雲初,以藩邸舊僚,封梁國公,食賦百室。公性仁恕,行簡易,虛懷汎愛,而涇渭不雜;真率徑盡,而應變無窮:常推是心,以御於物,故所蒞必甿庶風偃,驁狼化從,言不厲而教成,政不威而事理。去思睹頌。來暮聞歌,既登邦政,卒乘輯睦。及在宗伯,神人克諧,今之中書,是為理本,謀事兼於百揆,論道總於三台。公執國之鈞,金玉王度,大渾順序,休徵來臻,懋德格天,名遂身遜。拜開府儀同三司,崇其秩,逸其志也。初太夫人在堂,公授職西掖,頗限扃禁,求侍晨昏。優詔既許,尋令還職,公固請以泣,制曰:「家有令弟,足尉母心;國有楝臣,安可蹔闕?」其後剖符江表,敦諭起復。衰麻外墨,欒棘內毀,變禮中權,通識所貴。神龍之首,預聞興復,疇其井賦,累讓而停。夫以革故鼎新,大來小往,得喪而不形於色,進退而不失其正者,鮮矣!君子曰:「忠不忘親,仁也;哀不違事,義也;讓功辭邑,禮也;濟代全名,智也。仁以長人,義以和下,禮以安上,智以周身。宜其光輔四帝,軒冕三紀,池台琴築,優遊暮齒,傳爵土於祚胤,保祿位於終始矣。」享年七十有一,開元九年九月,寢疾薨於東都之慈惠里。皇上悼焉,國人慕焉,撫床輟春,曾未雲比。制贈揚州大都督,諡曰文貞,禮也。十年二月,葬於萬安山之南原。在疾也,王人賜膳,御醫視藥;於薨也,中使吊臨,羽儀哀送:君臣之義,厚莫重焉。子異、子弈,思綴遺美,以窴罔極,有詔掌文之官敘事,盛德之老銘功,將以寵宗臣,揚英烈。帝乃灑恩仙翰,鏤澤豐氓,日月臨照於佳城,煙雲變態於神道。寶其文字,別為群玉之山;禁其樵蘇,即表三司之墓。銘曰:
  源深自虞,派別從吳。避地魯陝,居家洛都。神明遠契,岳瀆冥符。翊聖斯偶,生賢不孤。
  仁將勇濟,孝與忠俱。學刃攢植,文鋒迅驅。才安卑位,即騁長途。惟實惟有,若虛若無。
  再三軍國,一二訏謨。戎柄尤重,王綸最樞。兼司任切,久政榮殊。黼藻彌煥,丹青靡渝。
  以寬容物,以鑒分區。外或形放,中恆禮拘。箴雖誡口,諍亦忘軀。但睹渾璞,誰詳瑾瑜?
  伊皋尺寸,管樂錙銖。名正身遂,言誠願孚。方辭漢祿,更辱齊租。既積而散,窮歡盡娛。
  川歸東極,日去西晡。上測旒扆,傍悲路衢。藍田美王,荔浦明珠。戴廣休慶,爰宏典謨。
  豐碑乃立,盛業其鋪。帝念頻軫,仙毫特紆。鐫金刻石,鳳篆龍圖。七曜光動,三泉澤濡。
  銓能敘事,理郁詞敷。求舊銘實,慚殫恧蕪。緬思雲霧,尚想江湖。有道之德,其何以逾?
  延陵之墓,空此嗚呼。存沒終始,遐哉邈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