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焦土政策 

 
 

焦土政策Scorched earth,又稱焦土作戰)是一種軍事戰略。此戰略包括當敵人進入或撤出某處時破壞任何可能對敵人有用的東西。中文中「焦土」的意思包括燒壞農作物來摧毀敵人的食物來源,古稱堅壁清野。這個戰術辭彙在現代使用上並不限於使敵人食物缺乏,還可以包括破壞遮蔽所、交通運輸、通訊與工業資源。

這樣的行動有可能會被位於敵軍佔領區的軍隊繼續貫徹執行,甚至是位在自軍佔領區的軍隊。這個詞彙常與「刀耕火種」弄混,後者並非是軍事戰略,而是一種農耕技術。它有可能會包含,但不會與懲罰性的破壞敵人的資源這樣的行為相同,因為「焦土」是比較「戰略」而非「戰術」的技巧。

 

古代[編輯]

中國古代戰爭中經常使用的策略,在糧食成熟之前強行收割造成敵方軍糧短缺,迫使敵方屈服的戰略,古稱堅壁清野。例如長平之戰中,在廉頗以焦土政策成功的遏制了秦軍的攻勢。

羅馬時代[編輯]

高盧戰爭中,羅馬曾被高盧軍的焦土戰術,陷入絕境。

十字軍戰爭[編輯]

拿破崙戰爭[編輯]

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俄軍統師庫圖佐夫在撤退的時沿途放火,把法軍途經之處燒得一乾二淨,這一步打亂了拿破崙速戰速決的原計劃,也令拿破崙原本想邊作戰邊搶奪補給的計劃泡湯。法軍進入俄國腹地後,遇到俄國軍民的有效抵抗,到了冬天,寒冷的俄國曠野讓遠道而來的法國士兵水土不服。拿破崙占領莫斯科後,俄軍反攻打敗法軍。

近現代[編輯]

嘉慶初年(1796年)白蓮教徒在四川,湖北一帶起事,清廷採堅壁清野戰略,至嘉慶9年(1804年)平定

19世紀[編輯]

美國南北戰爭[編輯]

北部聯邦軍將領的威廉·特庫姆塞·舍曼,曾以焚城,毀田炸礦山,破壞鐵軌等方式,令敵軍不能獲得任何資源。

布爾戰爭[編輯]

20世紀[編輯]

中國抗日戰爭[編輯]

中國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在中國華北地區設置「無人區」企圖扼殺游擊戰,是為焦土政策的代表。中國方面將日軍對平民及非武裝人員實施殺燒搶的行為稱為「三光」或「三光政策」。

國民政府所屬軍隊造成的長沙文夕大火和在花園口炸堤中國共產黨在控制區(解放區)內實施「堅壁清野」。

第二次世界大戰[編輯]

澳洲政府在1942年已將焦土政策作為一個最壞的情況。由於來自日本的軍事威脅,澳洲政府考慮什麼地可燒毀,並移交給日本可能的入侵勢力。這是被稱為「布里斯本線」 。

二戰中期,在德蘇戰場,戰爭雙方都曾反覆對即將放棄的地區實行焦土戰。以此給占領方製造困難。

二戰晚期,在戰爭結局已經註定的情況下,德國的最高領導人希特勒下令對德國本土實行焦土戰,具體內容包括破壞一切與民生直接相關的設施,如自來水廠、發電廠、城市交通等等。希特勒的理由是:既然戰爭已經證明德國民族不是最優秀的,那麼也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然而得益於相當一批德國黨、政、軍、及民眾對該命令的抵制,德國許多最基本的民生設施免於被破壞。這使得德國民族得以在戰敗後倖存。[來源請求]

越戰[編輯]

在整個60年代,美國使用的除草劑(主要是橙劑),摧毀北越農作物和樹木,為了揭露敵人可能的藏身地,凝固汽油彈也廣泛用於此類目的。

波斯灣戰爭[編輯]

由於發動對科威特侵略作戰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不敵美軍鋪天蓋地的優勢兵力,在敗走之時將科威特與伊拉克南方的油井煉油廠焚毀,一方面不讓美軍佔領石油生產設施,另一方面企圖縱火製造濃煙遮蔽美國空軍的視線。

中越戰爭[編輯]

中越戰爭中,中國軍隊在撤退回中國的過程中施行了焦土政策,奪取了原先在越南戰爭時,中方向越共提供的軍工生產設施。中國方面的解釋為防止越南人的軍事工業生產以及作為報復越南特工及其民兵對中國軍民造成傷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