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名稱】:大紅大紫

【拼音】:dà hóng dà zǐ

【釋義】:形容顯赫、得意。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我看出來,現在幹什麼也不能大紅大紫,除了作官和唱戲!”

【例子】:

【序號】:14225

 

“大紅大紫”為何比喻顯赫?與古代官服有關
2013-06-09 10:07:12來源:南京日報
  漢語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跟著歷史典故學漢語,一本書看透200個詞語的前世今生

  許暉著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十三、“大紅大紫”和“大相徑庭”

  “大紅大紫”為何比喻顯赫

 

  “大紅大紫”和“紅得發紫”都是比喻人生顯赫如日中天,那麼為什麼不用別的顏色來形容,而非要用紅色和紫色呢?這跟中國古代對顏色的定義以及官服制度密切相關。

  中國古代把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是指青、赤、黃、白、黑5種純正的顏色,間色是指紺(紅青色)、紅(淺紅色)、縹(淡青色)、紫、流黃(褐黃色)5種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正色和間色成為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絲毫不得混用,比如孔子曾說“紅紫不以為褻服”,不能用紅色或者紫色的布做家居時的便服。

  作為間色的紫色本來是卑賤之色,《釋名​​·釋採帛》:“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但是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偏偏喜歡紫色,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於當時5匹生絹也買不到一匹紫色布。齊桓公看到這種現象十分擔心,於是管仲勸他不要再穿紫衣,“三日,境內莫衣紫也”。孔子針對這件事評價說:“惡紫之奪朱也。”厭惡用紫色奪去紅色這種正色。

  但是齊桓公始創的這個傳統卻流傳了下來,南北朝時期創立了五等公服制度:朱、紫、緋(深紅色)、綠、青。以唐代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著深緋色,五品著淺緋色,六品著深綠色,七品著淺綠色,八品著深青色,九品著淺青色。武則天當政時期,有一個叫傅遊藝的官員擅長拍馬屁,一年之間自青而綠而朱而紫,時人號為“四時仕宦”。而白居易的著名詩句“江州司馬青衫濕”,被貶官後的詩人只有穿“青衫”的資格。

  “朱”是正色,“紅”是間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用“紅”取代了“朱”,由“大紅”而“大紫”,比喻官位升遷,“紅得發紫”也是同樣意思。

  “徑庭”原來是失禮之舉

  “大相徑庭”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彼此相差極遠或者矛盾極大。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徑庭”竟然是古時的失禮之舉!

  “徑”的本義是步行的小道,比如“另闢蹊徑”就是另外開闢一條小路;“庭”的本義是堂前的院子。門外的小道和堂前院子的地坪當然相差、相隔很遠,但如果僅僅這樣解釋,“徑庭”就會成為一個非常平庸的詞彙,古人也不會賦予它“大相徑庭”的強烈語感。

  《呂氏春秋·安死》一節講述了孔子的一個故事。“魯季孫有喪,孔子往弔之。入門而左,從客也。主人以璵璠收,孔子徑庭而趨,歷級而上,曰:'以寶玉收,譬之猶暴骸中原也。'徑庭歷級,非禮也;雖然,以救過也。”

  璵璠,美玉,國君所佩。季孫氏是魯國的三家權臣之一,魯昭公想除掉三家,卻反而被三家驅逐出國。季平子過世,舉行喪禮,孔子入門站在左邊,立於賓客的位置。主喪的季桓子用璵璠收殮屍體,孔子看見後“徑庭而趨,歷級而上”,對季桓子說:“用寶玉收殮屍體,就像把屍體暴露在原野上一樣。”

  《呂氏春秋》對此評價道:“徑庭歷級,非禮也。”“徑庭”是指孔子從所立的西階下橫穿中庭快步向東,這是失禮的;“歷級”是指孔子登上堂前的台階時,一步跨一層台階,這也是失禮的。《禮記·曲禮上》:“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這是說客人前腳登上一級台階後,後腳也要登上同一層,並足後才能繼續往上登;所謂“歷級”,是說前腳登上一級台階後,後腳不與前腳相並,而是直接登上上一級台階。孔子之所以連連失禮,是“以救過也”,為了阻止季桓子的過失。你季孫氏把國君都趕跑了,竟然還要使用國君所佩的璵璠來收殮,實屬大大的過失!

  “徑庭”由失禮的舉動引申為“激過之辭”,過分,偏激,再引申為懸殊。這就是後世所使用的“大相徑庭”一詞的由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