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陸修靜

 
 
道教
Yin and Yang.svg
入門

陸修靜(406年-477年,字元德),南北朝吳興東遷人(今浙江湖州吳興),著名天師道道士。

陸修靜出身士族,三國東吳右丞相陸凱的後裔,幼習儒術,後來入山修道。元嘉年間(424年 --452年)宋文帝劉義隆聞其名,請他講經說法。太后王氏更是執門徒之禮。

宋孝武帝劉駿大明五年(461年)修靜入廬山修道。宋明帝劉彧泰始三年(467年)被皇帝召到建康,在北郊天印山築館住下。陸修靜積極收集整理道經,並對江南天師道組織進行整頓和改造。

陸修靜是天師道道士,自稱「三洞弟子」。他弘揚靈寶派道法,使「靈寶之教,大行於世」,又曾整理和傳授上清經,因而受元代茅山宗尊為第七代宗師。

著作[編輯]

陸修靜著述大約有30多種,少部分存於《正統道藏》中,如《陸先生道門科略》、《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等。

他編著《三洞經書目錄》,著錄南朝初期江南流行的三批道經:「洞真」上清經、「洞玄」靈寶經、「洞神」三皇文,這是道教史上第一部經書目錄。

陸修靜創立道教的齋醮科儀,根據天師道,特別是靈寶經所載的科儀,編撰《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建立傳授符籙的儀軌範本,使後世可作為依循

 

 

  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東)人。早年棄家修道,好方外遊,遍歷雲夢山、衡山羅浮山、峨嵋山等名山勝地。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陸修靜入廬山隱居修道,搜理道籍,長達七年之久。在廬山的七年,是陸修靜經歷長時間遊歷和遍訪後進行深度思索的七年,也是為他改變天師道打下堅固基礎的七年。

生平考略

       陸修靜,字元德,南朝宋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縣)人,三國吳垂相陸凱後裔。少宗儒學,篤好文籍,旁究象緯。少已,習斷谷,遺棄妻子,專精教法,隱雲夢山修道。好方外遊,遍訪仙踪,廣集道書。曾南詣衡湘九盛,訪南真魏華存之遺跡,西至峨嵋,尋清虛真人王裹之高鐲。唐吳藥《陸修靜碑》說,陸修靜“雖身隱彌靜,而名逃益彰。江漢之人,虛往實歸,莫知紀極。”
       宋元嘉末(公元453年),陸修靜市藥京師建業(今南京),文帝素欽其道風,召之於內,講理說法,不捨晨夜。時太后王氏雅信黃老,執門徒之禮。文帝使左僕射徐湛宣旨留之,陸修靜辭去,拂衣南游。大明五年(公元461),墓廬山之勝境,起觀於東南瀑布岩下以居之。宋明帝劉或思弘道教,遣使召引陸修靜。泰始三年(公元467),詔江州刺史王景宗以禮敦勸,發遣下都。陸修靜辭之以疾,頻不奉詔。明帝屢召,不得已,再赴京師。初至九江,九江王問道、佛得失同異。陸修靜答日:“在佛為留秦,在道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至都,明帝命司徒建安王尚書令袁菜設廣謙之禮,廣集時英,會於莊嚴佛寺。佛道辯論,競相潔難。陸修靜標理約辭,解紛挫銳。句日又請會於華林園延賢館,明帝躬自問道,諮求宗極。陸修靜標闡玄門,帝心悅之,乃於北郊夭印山(即方山)築崇賢館以禮之。朝野注意,道教遂興。
       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廣弘明集》卷四),是南朝劉宋時期道教著名學者。他廣集魏晉以來道教新出《上清》、《靈寶》、《三皇》等三大經系道書,刊正真偽,鑑定其中經誡、方藥、符篆1228卷(實際1090卷),分為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即所謂包括三洞”,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礎;宋泰始一七年(公元471 >撰《三洞經目錄》,為最古的道書總集目錄,又倡導和擴充道教的齋酸科儀,將當時五花八門的祭祀祈禱儀式規制化,編著道教齋戒儀範等書一百餘卷,又立道服之號,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絕靈蟠。
        宋後廢帝元徽五年(公元477>三月二日,陸修靜卒,春秋七十有二。有詔以陸修靜故居為簡寂觀,諡曰簡寂先生。其門徒之著名者為孫遊岳、李果之。宋徽宗宣和間,封丹元真人。因陸修靜行道於南朝,故後人稱他所倡導的以齋醒為首務的道教為南天師道。 關於陸修靜生平某些事蹟,由於佛道相細,說法頗有不一處。如釋氏《通鑑》說:“梁敬帝紹泰元年,道士陸修靜等初為梁武帝所棄,遂奔人魏,至是其徒頗盛。而齊帝事佛,靜等嫉之,詣闊請與釋子角法。”而《仙鑑》卷二十四《陸修靜傳》則說:“陸修靜解化於宋元徽,“…以年代考之,元徽去紹泰六十餘年,其所載事蹟,豈非謬乎”又《高僧傳》卷八《道盛傳》說,齊高帝時,丹陽尹沈文季於天保寺設會,令陸修靜與釋道盛論議,“盛既理有所長,又詞意俊發,嘲噓往還,言無暫擾。靜意不獲申,怫焉而退。”考《南齊書》卷四十四《沈文季傳》,宋順帝昇明二年(公元478)遷丹陽尹,而陸修靜在前一年便已去世,焉能與釋道盛論議1又《廣弘明集》卷四釋道宜《敘齊高祖廢道法事》說:“會梁祖啟動,下詔舍道。修靜不勝其憤,遂與門人及邊境亡命,叛人北齊。又傾散金玉,贈諸貴遊,託以襟期,冀興道法。帝惑之也。於天保六年(公元555)""一命上統法師與靜​​角試。…靜與其屬,緘口無言。”按陸修靜去世於宋元徽五年(公元477) ,豈有死後七十八年還能與人拌嘴又唐宋以來相傳有《虎溪三笑圖》,傳說釋慧遠送客不過虎溪,有天送陶淵明、陸修靜,一路談得契合,不知不覺過了虎溪,三人相與大笑。考釋慧遠死於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壽八十三,而陸修靜此時才十歲,釋慧遠在世時,陸尚系孩童,斷不能與釋慧遠為友。以上,略為引述,並加考證,稗免繼續謬傳。

著作及源流考辯

    陸修靜是南朝劉宋時道教之集大成者,生平主要的著述領域是道教,其一是總括三洞經書,撰《三洞經書目》;其二是有關道教齋醚方面的儀式。他的著述雖多,但大都散佚。現存者大多收載於明《正統道藏》。現對其著述情況及源流略作考辨。

·著述情況

          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撰《三洞經書目》,謂道教經書並藥方、符圖等總共1228卷,“其1090卷已行於世,138卷猶在天宮。”據《茅山志》卷九《鄭樵通志藝文略·茅山道書類》著錄陸修靜撰: 《靈寶經目序》一卷、 《道德雜說》一《升元步虛章》一、《服禦五芽導引元精經》一卷《靈寶步虛辭》一卷、《步虛洞章》一卷。《茅山志》卷十記載,陸修靜著齋戒儀範百餘卷。他的著述還不止這些,因有些早已亡佚,只是在古岌中偶被提及,故而難免著錄不全。現據史志記載,歸納其所著書目如下: 《道德經雜說》一卷。已佚。《宋志》道家類及神仙類、《通志略》諸子類道家著錄。
     《道藏》
     《道藏》
  《靈寶經目序》一卷。今存。收入《雲籠七簽》卷四。《服禦五芽道引元精經》一卷。已佚。((通志略》諸子類道家著錄。《道藏闊經目錄》卷上著錄《太上洞玄靈寶服禦五芽導引元精經》一卷。不著撰人。 《升元步虛章》一卷。已佚。《通志略》諸子類道家著錄。 《靈寶步虛詞》一卷。已佚。《崇文總目》道書類、《通志略》諸子類道家著錄。 《步虛洞章》一卷。己佚。《崇文總目》道書類、《通志略》諸子類道家著錄。 《必然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榮隱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遂通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歸根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明法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自然因緣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五符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三門論》一卷。已佚。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八著錄。 《陸先生答問道義》一卷。已佚。《道藏闊經目錄》卷上著錄。 《陸先生黃順之問答》一卷。已佚。《道藏闊經目錄》卷上著錄。 《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一卷。今存。收人明《正統道藏》洞玄部玉訣類。 《洞玄靈寶五感文》一卷。今存。收人明《正統道藏》正一部。 《陸先生道門科略》一卷。今存。收人明《正統道藏》正一部。 《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一卷。今存。收捲捲入朋《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 《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燭願儀》一卷。今存。收人明《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即《三元齋儀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祝愿儀》。 《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已佚。《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十七雲:,陸天師因《太極敷齋戒威儀經》撰《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 《金籙齋儀》。已佚。《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十六著錄。 《玉籙齋儀》。已佚。《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十六著錄。 《九幽齋儀》。已佚。《無上黃藻大齋立成儀》卷十六著錄。 《解考齋儀》。已佚。《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十六著錄。 《塗炭齋儀》。已佚。《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十六。 《三元齋儀》。已佚。《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十六雲:“太極真人演(靈寶)經文而著齋、威儀之訣。陸天師披(靈寶)經訣而撰齋、謝、戒、罰之儀:三篆(金篆、玉築、黃籙)、九幽、解考、塗炭….品目雖繁,而儀矩則一”。《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十六謂,陸天師未嘗撰《黃籙儀》。《古法宿啟建齋儀》。今存。收入《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卷十六,後人有改訂。《燃燈禮祝威儀》。已佚。《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三十五著錄。

·三洞經書源流

  陸修靜廣集道書,對《上清》、《靈寶》、《三皇文》經書搜羅甚多,將所集書分而為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編成《三洞經書目》,是謂“總括三洞”。三洞經書,各有來源。《雲笈七簽》卷四收載陸修靜於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所撰《上清源統經目注序》及陶弘景《真話敘錄》均謂:東晉《上清經》法,由楊羲傳許謐、許椽(煙>,椽傳子許黃民,許黃民傳馬朗、馬罕。元嘉六年(公元429),馬朗藏經乾淨室,以洋銅灌廚箭,約家人不復開。宋廢帝景和元年(公元465)逼取至京,置於華林園。暫開後仍付道士馬氏。“泰始初(公元465),受(季真)乃啟,將出私解。陸修靜南下,立崇虛館,又.取在館。”(《真語·敘錄》) 《真浩·敘錄》記載,東晉楊羲書有《靈寶五符》一卷,本藏句容葛集處。泰始年間(公元465-471),葛柔以之示陸修靜,“因以緝物與葛請取,甚加隱閉”。 《雲籠七簽》卷六《三洞經教部·三洞》謂:鮑靚於晉惠帝永康年間(公元300=301)於篙山石室得《三皇天文》,後授葛洪。“陸修靜先生得之,傳孫遊岳”。 陸修靜從上述途徑取得《上清》、《靈寶》、《三皇文》係經書,刊正、編成《三洞經書目錄》。關於此書目道書總數,說法不一。北周甄鶯《笑道論》諸子道書三十六、 《廣弘明集》卷十二唐釋明桑《決對傅疊廢佛​​事並表》、《全唐文》卷九一二釋道世《辨道經真偽表》皆謂陸修靜實集道教經書並藥方符圖一千九十卷,號稱一千二百二十卷,說“一百三十八卷猶在天宮。”而唐杜光庭刪《太上黃篆齋儀》卷五十二則云: 至宋朝簡寂先生校濰之際,述《珠囊經目》萬八千卷。 考《珠囊經目》係指北周建德中王延所撰《三洞珠囊》經目七卷,校定道書凡八千三十卷。北周武帝建德乃公元572 - 575年,而陸修靜早在公元477年(宋元徽五年)已段,杜光庭顯然是把王廷所作書目誤為陸修靜之書目。南宋金允中編《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又因襲.了杜光庭的錯誤。又《道藏尊經歷代綱日》亦謂:“宋簡寂先生陸修靜經目,藏經一萬八千一百卷。”顯然也是同樣的錯誤。 至清康熙年間,毛德琦纂《廬山志》,卷四雲: 簡寂觀道士相傳,昔觀中有道藏閣,乃陸修靜奏請禦賜道家經並符圖一千二百卷,龍筐貯之,後被回錄。 按:道教經書,東晉葛洪《抱朴子,遐覽篇》著錄六百七十卷,另符五百數十卷,合計約一千二百卷。北周甄變《笑道論》謂陸修靜實集道書一千九十卷。《隋書·經籍志》著錄道書一千二百十六卷。故大體上可以肯定陸修靜當時所集道書為一千九十卷。也可能還有一些道書他從未見過,也未取得。

·思想概述

  東漢末,道教因張角“黃巾起義”失敗之影響而受抑制,接著又受曹魏之製約,故從兩晉至南朝劉宋間,在政局動盪中更趨零落,道教散亂,“教法綱頹”(《洞玄靈寶五感文》)。江南一帶帛家道、李家道及其它種種巫現道門雜出,淫祀盛行。陸修靜在刊正、編纂道書的同時,傾力於整頓道教之法制儀軌,力圖建立以內持齋戒、外持威儀為本基的、統一的道教。故而,雖然靈寶派本以金丹藥物為歸趣,但陸修靜敷演《靈寶》,卻仍以齋戒為重。在他看來,齋“是求道之本”(《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愿儀》),“入靖修真,要資齋戒”(《雲籃七簽》卷三十七《齋戒敘》)。其齋戒理論,有兩大特點,其一是以維護道門的神聖為名,用齋戒以製約人心,使之有利於當時社會之教化;其二是儒釋兼融。 
   《道藏》
   《道藏》
  宗教戒條,是宗教徒的道德法規,行為軌範,是維持宗教信仰的支柱,也是製約人心的方法。陸修靜為維護道門之神聖,首重齋戒,《陸先生道門科略》雲:。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無德,則非道士,不得當百姓拜,不可以收治鬼神。而齋戒的目的,實際上乃在於約制人心欲慮,靜虛以與道合。《祝愿儀》雲:聖人以百姓奔兢五欲,不能自定,故立齋法,因事息事。禁戒以閉內寇,威儀以防外賊。禮誦役身口,乘動以反靜;思神役心念,禦有以歸虛也。能靜能虛,則與道合。所謂靜虛,亦即忘我,忘我爾後與虛無之道體“玄合”。《洞玄靈寶五感文》雲:“道體虛無,我有故隔,今既能忘,所以玄合。” 陸修靜倡齋戒以製心遺欲,其根本目的在於使道教有利於當時社會之教化。《陸先生道門科略》雲:太上老君以下古委忍沐澆樸散,三五失統,人鬼錯亂,“二故授天師正一盟威之道,禁戒律科,檢示萬民逆順禍福功過,令知好惡。……使民內修慈孝,外行敬讓,佐時理化,助國扶命。通過”道化宣流“,以求”家國太平“(同上書)。 再者,陸修靜的齋戒理論,主以神仙長生之道,亦旁擷儒家仁孝之教,釋家”三業清淨“之說,以此構立其齋醛規範,直為後代典式。葛洪雖也講”為道者當先立功德“,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抱朴內篇·對俗》),但其主旨是金丹道,外重金丹,內重抱樸守一,含有老莊清淨無為,任物自化的思想,而陸修靜卻頗受儒學影響,強調”行善成德以至於道,若不作功德,但守一不移,終不成道“ (《祝愿儀》)。陸修靜更將道德之教與儒家仁學揉為一體,並列為三。《祝愿儀》雲: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滿三,諸事不成。三者,謂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乃得道也。若人但作功德而不曉道,亦不得道;若但曉道而無功德,亦不得道;若但有道德而無仁,則至理聆沒,歸乎無有。譬如種穀,投種土中而無水​​潤,響能生乎……故《五千文》日”三生萬物“。在陸修靜的神仙理論中,還納入了孝慈等傳統的道德觀念。《洞玄靈寶五感文》說,一旦獲得神丹以濟沉溺,則”先報我親平素之日鞠育之恩“,讓”父母上升福堂“,”度彼絕岸“,又要”因緣種族,咸受大惠“,使”後世蒙福“。作《五感文》的緣由,是陸修靜率門徒作齋儀時,飢寒交迫, ”慮有怠懈,乃說五感以相勸慰。“很清楚,孝慈是克己求道的精神支柱。這樣,陸修靜所倡導的實際上是忠孝神(接上頁)仙。他還將清齋與佛教的”三業清淨“等列,齋戒”檢​​禦身心“,也即是要”滅諸三業罪惱“(《雲岌七簽》卷四十《受持八戒齋文》)。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三教交融的意向。 陸修靜對神與氣的關係,亦有所論及。神氣相當於神形,是南北朝時論爭比較激烈的問題。陸修靜本諸道教傳​​統觀點,認為: 夫萬物以人為貴,人以生為寶,生之所賴,唯神與氣。神氣之在人身,為四之命,人不可須臾無氣,不可俯仰失神。 失神則五臟潰壞,失氣則顛級而亡。氣之與神,常相隨而行;神之與氣,常相宗為強。神去則氣亡,氣絕則身喪。一切皆知畏死而樂生,不知生活之功在於神氣。 (《祝愿儀》)魏晉南北朝時,佛學與玄學談空說無,互為表裡,道教與玄學卻有點格格不人,這除二者思想情趣殊導等原因外,與二者對形神等哲學問題的不同看法也不無關係。

陸修靜和簡寂觀

  
  陸修靜在簡寂觀中致力於道教經典的蒐集、整理,加以分類,列為洞真、洞玄、洞律三部,合稱“三洞經書”,並撰寫了“三洞經書目錄”,這是最早的道藏書目著作。陸修靜為道教經典的收集整理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簡寂觀
  簡寂觀
   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在朝廷多次徵召之下,陸修靜才依依不捨地離開簡寂觀,入住建康。劉宋開明元年(公元477),陸在建康景德觀辭世,享年71歲。陸去世後,遺體被弟子們運回廬山,安葬在布袋岩下。陸生前留有遺言,死後要弟子們用布袋裝殮他的遺體,直接拋入深山窮谷之中,與土木同穴。弟子們不忍,仍然葬入墓塋,布袋岩由此得名。陸修靜在廬山還有一個相當著名的“虎溪三笑”的傳說。說的是東林寺的佛學大師慧遠平日潛心佛學,送客不過寺前虎溪橋。但每當陶淵明和陸修靜來訪,賓主相聚,言談甚愜,慧遠送客時邊走邊談,不覺已過虎溪。此時,寺中馴養的老虎便鳴吼警告,於是3人相視大笑,欣然而別。後人對此事津津樂道,吟詠不疲。李白、蘇軾等都有題詠。然而從史實上考證,此事似不可能成立。陸修靜來廬山時是公元461年,此時慧遠和陶淵明均已去世幾十年了,後人編這個故事,只不過想表達以儒為主,融合佛、道二教的願望而已。

人物影響

    陸修靜為道一​​生,“大敞法門,深弘典奧”,創立了大行於世的南天師道,使之成為與寇謙之創立的北天師道相抗衡的道教重要道派,令“朝野注意,道俗歸心”。隨後,南天師道經他高足孫遊岳和再傳弟子陶弘景大力鼓吹和傳布,而繁衍出著名的茅山道派,大顯於唐代。究其根源,應歸功於陸修靜所創立的豐富而完備的三洞經書。所以《道學傳》中如是說道:“道教之興,於斯為盛也。”也正因如此,陸修靜在死後獲得了比生前更崇高的地位和榮耀。就在他死後不久,宋後廢帝便賜之諡號“簡寂先生”。
  及宋徽宗上台,又再度拔高,加封為“丹元真人”。而自梁代以還,對道教稍有好感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也傾巢出動,紛紛來觀,立碑撰記,賦詩題詠,對陸修靜獨到建樹的弘道生涯,特別是在簡寂觀的為道宏舉大加讚譽,多方捧揚。其中南朝梁人沈璇在《簡寂觀碑文》中寫道:“三洞法師陸修靜,心懷寡欲,性蓄兼善,忘為棲住,城隆闡教。投裝樂土,解橐靈山。”字斟句酌,言簡意賅地勾勒出了陸修靜獻身道教的一生和對廬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陸修靜兼通儒釋,學識廣博。在他羽化成仙后,廬山流傳著大量有關他的傳說。從這些傳說背後我們或多或少可以尋覓到陸修靜風流俊雅、文才橫溢的一面。這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傳說便是“虎溪三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