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編輯]

 
 
Mangalogo.jpg
漫畫
動漫主題 |查‎··
 
日本12世紀的鳥獸戲畫繪卷,被認為是日本最古老的漫畫

漫畫指通過虛構、誇飾、寫實、比喻、象徵、假借等不同手法,描繪圖畫來述事的一種視覺藝術形式。是靜態影像沒有聲音。可以加上文字、對白、狀聲詞等等來輔助讀者對畫的理解。是靜態所以不是動畫影片。沒有聲音所以不是配圖廣播劇(VOMIC)。有述事的功能,能表達一個概念或故事,所以不是浮世繪。一般不會全採用寫實,所以不是風景畫、人物畫、速寫寫生等寫實畫。主要為圖畫搭配文字,而不是以文本或小說為主體,所以不是文學書籍或繪本中附的插圖

「漫」字,與漫筆、漫談的「漫」字用意相似。漫筆、漫談在文學中是隨筆小品,而漫畫則是繪畫中的隨筆、小品。

  

起源[編輯]

漫畫作為繪畫作品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從最初作為少數人的興趣愛好,到現在已成為目前人們的普遍讀物,更是學生的最愛。雖然最近才蓬勃的漫畫,卻早在800年前,日本已有了漫畫的開始。

歐洲[編輯]

 
瑞士畫家魯道夫·托普佛在1830年代的Histoire de Monsieur Cryptogame

歐洲在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就有類似漫畫的作品,像李奧納多·達文西開始使用誇張的表現手法,本是作大壁畫時,在小紙上的速寫,但因誇張的畫作,滑稽的表現,而開始了西洋漫畫[1]。而瑞士畫家魯道夫·托普佛在1830年代的連環漫畫是歐洲連環漫畫的起源[2]

 

日本[編輯]

中國[編輯]

  • 起源時間:民國十三、十四年
  • 重點人物:豐子愷、陳師曾
  • 豐子愷的漫畫在文學周報連載,也造成了當時風行,雖然中國此時才開始流行漫畫,起源卻是從清末開始,陳師曾的簡筆發表於太平洋報,但當時不稱為漫畫[1]
  • 漫畫與黑面琵鷺的關係:漫畫一詞在中國古代是一種鳥類的別名,以其用嘴在水中捕魚與畫家在紙上隨意下筆的姿態相似而得名[3]

臺灣[編輯]

  • 起源時間:二十世紀初
  • 重點人物:楊國城、陳定國、王朝基、陳光熙、洪晁明
  • 當時台灣漫畫的本土意識和色彩強烈,畫作總是富有地方色彩,楊國城、陳繼章開始繪製政治漫畫。後來許多漫畫家受到日本漫畫所影響,開始慢慢出現附有日本漫畫的作品。

漫畫與其它媒體的比較[編輯]

漫畫與其它媒體的比較
媒體形式 視覺情報的表現 聽覺情報的表現 畫面的連續性
漫畫 繪畫來提示 用文字或狀聲詞表達聲音 時間依每格流動
繪本 用繪畫來提示加上文章說明 用文字、狀聲詞甚至文章表達聲音 靜態的・插畫的形式
小說 文章說明
(有的會有插畫) 用文字、文章表達聲音
不採用狀聲圖形 無(靜態挿畫)
廣播劇 沒有畫面,用聲音說明 用聲音和配樂直接提示 無
映畫・動畫 映像直接提示 有聲音與配樂 動態・realtime
VOMIC 用絵畫來提示 有聲音與配樂 時依每格流動
浮世繪 用絵畫來提示 無 靜態的・挿畫的
絵畫 用絵畫來提示 無 靜態

漫畫的畫面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可以抽象也可以寫實,但注重能表達一個觀念或故事的內涵。雖然在古代很多是以諷刺幽默為主,但也有歷史故事(如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彩繪人物故事漆屏),恐怖鬼怪(如唐代吳道子的地獄變相圖),社會問題等不同題材。

發展史[編輯]

 
2世紀的圖拉真柱上的帶狀敘事繪畫

人們熟悉的羅馬圖拉真柱,外表纏繞190米浮雕,刻畫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的功績,於西元113年落成。11世紀的貝葉掛毯長70公尺,寬半公尺,現存62公尺。描述了整個黑斯廷斯戰役的前後過程。可視為早期漫畫的一種模式。

 
11世紀的貝葉掛毯

古代中國也有漫畫這種藝術形式。諸如漢代山東西元147年落成的武梁祠石刻夏桀》、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彩繪人物故事漆屏憲宗朱見深所作的《一團和氣》、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孔雀圖》、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黃慎的《有錢能使鬼推磨》等,經美術界專家考證,均屬中國古代漫畫。只是在中國古代,與漫畫這種繪畫形式逐漸相適應的畫種名稱並非「漫畫」,而是叫做「諷刺畫」、「寓意畫」、「諷喻畫」、「時畫」、「諧畫」、「笑畫」或「滑稽畫」。

 
威廉·賀加斯18世紀的連環圖作品A Rake's Progress的最後一張圖

西方在十五世紀印刷術發明之後,就可能出現漫畫,但通常以藝術家威廉·賀加斯在十八世紀的連環圖作品A Rake's Progress定為現存西方歷史上最早漫畫。這個作品已帶有分鏡的感覺,甚至像一個畫出來的分鏡劇本。

 
19世紀日本北齋漫畫

東方則是日本浮世繪畫家山東京傳在1798年繪本『四時交加』的序文第一次用《漫畫》這個詞。而葛飾北齋所繪製,在1814年開始出版的北齋漫畫可能是漫畫這類型在東方最早的展現。

現代漫畫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清朝光緒年間陳師曾上海發行的《太平洋報》上曾發表過一些即興隨意的作品[4],小形、著墨儉省而意趣頗濃。但因當時戰亂不斷,大部分刊物在戰亂期間燒毀遺失,已經很難再看到全部的作品了。幸好魯迅鄭振鐸所編輯的《北京箋譜》內搜集了一些與陳師曾類似漫畫作品,才能一睹初期漫畫的餘韻。

1925年5月,被後人尊稱為漫畫大師的豐子愷開始在鄭振鐸主編的《文學周報》上刊載了一些繪畫作品,並從5月的第172期為豐先生作品標上了「漫畫」的字樣,這是漫畫的名稱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大眾面前。從此,豐子愷的畫就以「子愷漫畫」的名字風行於各種報刊上。

可惜漫畫後來在中國近現代繪畫史上占有的地位並不重要。中國各種學校課程、學者研究、藝術獎、社會評價、政府管制、市場銷售等等各方面,在20世紀內,漫畫在中國長期都處於弱勢地位,少被看重。直到1990年代,中國才有第一本專業漫畫雜誌,晚了美日等國近一世紀。1998年才有第一屆中國漫畫獎[5],比日本1971年創的手塚賞晚了二十多年。直到2002年,中國美術學院才成立動畫系[6]

漫畫研究[編輯]
就像在定義文學及電影的問題一様[7],有關漫畫媒體的定義還沒有達成共識[8],許多試圖為漫畫下的定義或說明都出現了許多的例外[9]。像Töpffer[10]、R. C. 哈維、威爾·埃斯納[11]、大衛·卡瑞爾[12]、Alain Rey[8]及 Lawrence Grove都強調文字和圖畫的的結合[13],但是在漫畫史上也出現過著名的無文字漫畫[9]。像Thierry Groensteen[13]及Scott McCloud強調圖畫序列的重要性。到了20世紀末,不同的文化發現彼此的漫畫傳統,也重現找出一些早已被遺忘的漫畫類型,以及新漫畫類型的產生,因此要定義漫畫就更加困難了[14]。

漫畫類型[編輯]

按照讀者客層(不同國家會對書刊有不同的分級分類標準,年齡限制各國不一):

  • 兒童漫畫——以兒童為主要讀者對象。(美國DC的E-Everyone級)
  • 少年漫畫——以少年為主要讀者對象。(美國DC的T級為12歲以上)
  • 少女漫畫——以少女為主要讀者對象。(美國DC的T級為12歲以上)
  • 青年漫畫——以年齡層在少年以上為主要讀者對象。(美國DC的T+級為16歲以上)
  • 女性漫畫——以家庭主婦和白領女性為主要讀者對象。(美國DC的T+級為16歲以上)
  • 成人漫畫——有暴力色情內容,成人才能閱覽。(日本分為18X與20X,台灣限制級為十八禁,美國DC的M級為18禁)

按照篇幅,以表現形式分類有單幅漫畫,四格漫畫,劇情漫畫(連環漫畫)等不同的形式:

  • 單幅漫畫——只由一幅繪畫作品組成。
  • 四格漫畫——只由四格繪畫作品組成。
  • 短篇漫畫——篇幅較短的漫畫作品。在雜誌上登載的話,一般當期就會結束。
  • 短期集中連載——篇幅較長的漫畫作品,無法一次刊行完畢,需要連載幾期,但一般沒辦法到達能出單行本的頁數。
  • 長篇連載——篇幅更長的漫畫作品,無法一次刊行完畢,需要連載數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

按照題材(題材並沒有侷限):

  • 科幻漫畫——以科幻故事為題材的漫畫作品。
  • 奇幻漫畫——以與現實完全不同的世界為舞台的漫畫作品。
  • 災難漫畫——以災難事件為題材的漫畫作品。
  • 冒險漫畫——講述驚險刺激的傳奇故事的漫畫。
  • 運動漫畫——以運動為題材的漫畫。例如:棒球漫畫、籃球漫畫、足球漫畫……等。
  • 博奕漫畫——以棋類、牌戲、魔術為主題的漫畫作品,其內容可能以競賽或賭博的方式為主。
  • 推理漫畫——以推理為故事主題,通常此類漫畫多為通力合作,有推理故事的原作者及漫畫人物的繪畫者合力完成。
  • 歷史漫畫——以歷史為背景進行發揮創作的漫畫。
  • 武俠漫畫——以武俠為題材的漫畫,多為香港漫畫
  • 烹飪漫畫——在日本稱為料理漫畫。以烹飪為主題。
  • 色情漫畫——內容有明顯以引起性興奮為目的之性描繪。在華語地區的次文化中又稱「A漫」或「H漫」,美國次文化稱為XXX級,日本次文化稱為「工口漫」。
  • 戀愛漫畫——內容以戀愛為主。
  • 正常向——已達青春期或成年角色的異性戀為主。
  • BL漫畫——以女性群體為主的(也有一部分男生)以創作其幻想中的男同性戀的漫畫作品。最初出現在日本,後來席捲華人地區(包含台灣與中國大陸)
  • GL漫畫——又稱百合,以創作其幻想中的女同性戀的漫畫作品。
  • 蘿莉漫畫——主角多半是未達青春期女性孩童的漫畫作品。
  • 正太漫畫——主角多半是未達青春期男性孩童的漫畫作品。
  • 校園漫畫——以校園為舞台,學生為中心人物的漫畫作品。

按照國家

  • 美國漫畫——由美國出版的漫畫作品,大多為彩色。畫風有像是花生漫畫加菲貓線條簡單明瞭的卡通畫風,另一種則像超級英雄這類的硬派寫實畫風。
  • 歐洲漫畫——主要指由歐洲地區出版的漫畫作品。多數歐洲漫畫畫面和裝幀十分精美,有一種精英藝術氣質。其繪畫周期較長,以彩色為主。
  • 日本漫畫——當代日本漫畫業非常興盛,在世界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 台灣漫畫——主要指由台灣出版的漫畫作品。受日式漫畫影響很深,此外,部分漫畫家在漫畫中加入工筆畫的繪畫技法,看起來非常的精緻,以黑白為主。
  • 香港漫畫——主要指由香港出版的漫畫作品。經常以武俠小說、流氓生涯和打鬥為題材,例如:龍虎門神兵玄奇等。亦有不少喜劇作品,如:老夫子牛仔麥兜等,近年以彩色為主。近年備受注視的獨立漫畫家風格較個人化,題材反映時代面貌,被視為較具文化水平的作品。

  誰首先使用“漫畫”一詞?也就是誰首先將“漫畫”一詞作為繪畫品種的名稱使用?與上海作為中國漫畫發祥地有著首要的直接關係,所以必須先說一下。  

    多年來,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為是豐子愷先生首先將“漫畫”一詞作為繪畫品種名稱使用。 

    1986年10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畢克官、黃遠林著《中國漫畫史》就認定豐子愷首先使用“漫畫”名稱。(見該書72頁) 

  2004年7月20日上海《新民晚報》副刊《夜光杯》載楊雲棠先生《大師們》一文,更是明確說:“首創‘漫畫’一詞的是藝術大師豐子愷先生。”還引證劉海粟先生在《懷念豐子愷先生》一文中,也談及“‘漫畫’一詞,即是豐子愷先生首創。” 

  此後,見一些書報刊物依然談及“漫畫”一詞為豐子愷首創。例如,見朱國榮先生編著、2005年8月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美術之最》一書,也認定“最早使用‘漫畫’一詞的人豐子愷”。(見該書104頁) 

  那麼,豐子愷先生自己是怎麼說的呢?豐子愷于抗日戰爭後期撰的《我的漫畫》一文中回顧自己漫畫創作生涯時說:“‘漫畫’二字,的確是在我的畫上開始用起的……約在民國十二年左右,上海一班友人辦《文學週報》,我正在家裏描那種小畫……逐期刊登在《文學週報》上,編者代為定名曰《子愷漫畫》。”並且說:“其實,我的畫究竟是不是‘漫畫’,還是一個問題。因為這兩字在中國向來沒有。”豐子愷于1941年撰的另一篇《漫畫》一文中說:“‘漫畫’這兩個字最初是日本用出來的。後來舶來中國,到今日已經盛行。”(見豐華瞻、戚志蓉編《豐子愷論藝術》,1985年9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經查,豐子愷早年是文學研究會成員,他以隨意漫筆表現生活情趣的小品畫。1925年5月,由文學研究會的主將鄭振鋒拿去,在《文學週報》第172期起逐期發表,並在每幅作品刊出時,由鄭振鋒代擬標上“漫畫”兩字。文學研究會是一個重要文學團體,其機關刊物《文學週報》是有廣泛影響的刊物,豐子愷在該刊逐期發表標明“漫畫”的作品,自然有廣泛影響。而且于1926年1月,在鄭振鋒的主持下,豐子愷的第一相畫集《子愷漫畫》,由《文學週報》社出版,廣為傳播。這樣,就自然而然在廣大讀者中形成豐子愷首先使用“漫畫”這一名稱的印象,也就得出豐子愷首創“漫畫”一詞的結論。 

  以筆者之見,上述說法值得商榷。需要弄明白的是: 

  (一)究竟誰首創“漫畫”一詞? 

  (二)“漫畫”這兩字,是否如豐子愷所說“在中國向來沒有”而由日本“舶來中國”? 

  研究歷史(包括美術史、漫畫史),必須盡可能多掌握史料,才能得出符合史實的結論。 

  中國南宋學人洪邁(1123-1202)擅長隨筆類著作,留下了《容齋隨筆》、《容齋續筆》、《容齋三筆》、《容齋四筆》、《容齋五筆》等多本隨筆集,內容十分廣泛,文字簡潔明暢,甚有可讀性。在《容齋五筆》卷三第二側《瀛莫間二禽》一文中說:“瀛、莫二州之境,塘濼之上有禽二種。其一類鵠,色正蒼而喙長,凝立水際不動,魚過其下則取之,終日無魚,亦不易地,名曰信天緣。其一類鶩,奔走水上,不閒腐草泥沙,唼唼然必盡索乃巳,無一息少休,名曰漫畫。”由此可見,早在九百年之前的十二世紀的南宋,已經出現“漫畫”一詞,不過當時是作為一種鳥的名稱出現。今查相關資料得知:所謂“漫畫”之名的鳥,即篦鷺,通常稱為鷺鷥。 


 明崇禎三年馬元雕刻本《容齋五筆》中有“漫畫”一詞 


  唐宋年間,是中日文化交流最為頻繁活躍的時期。這一時期,日本派遣大量各類人員出使中國,幾乎全方位地學習中國的文化和技藝,並蒐集大量中國典籍帶回日本,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等隨筆集刻本也在其列。有趣的是,十八世紀的日本文人鈴木煥鄉于1771年(相當於中國清代中時乾隆年間)出版了木刻本隨筆集《漫畫隨筆》,該書的《撈海一得自敘》一文,其筆法和記敘的內容幾乎與中國南宋洪邁的《容齋五筆》中《瀛莫間二禽》一文如出一轍,如說:“瀛、莫有鳥名漫畫,終日奔走水上,撈捕小魚而食之,猶不能飽。又有鳥名信天翁,立水上屹然不支,遊魚至前,因以食之……”可以看出,日本文人鈴木煥鄉的隨筆風格有明顯模倣中國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的痕跡,並且因為喜愛“漫畫”鳥的名稱和性格,而將自己的隨筆集取名為《漫畫隨筆》。這一史實清楚地表明,“漫畫”一詞首創于中國的南宋,而後傳到日本。這樣,對於豐子愷所說的“‘漫畫’兩字在中國向來沒有”之說,以及社會上流傳的“‘漫畫’一詞是豐子愷首創”之說,也就不能成立。 

  至於“漫畫”一詞作為繪畫品種的名稱,是否如豐子愷所說由日本“舶來中國”,這倒是事實。 

  廣泛運用漢字的日本,十九世紀上半時江戶時代,著名“浮世繪”風俗畫家葛飾北齋(1760-1849),就把他造型誇張變形,用筆隨意抒情,表現城鄉風俗生活的繪畫,用“漫畫”一詞作為畫種名稱而出現。葛飾北齋于1841年出版,分為十五編,收有4000件風俗畫作品的結集,就命名為《北齋漫畫》,廣為發行。據日本漫畫史學者北澤樂天研究認為,“漫畫”一詞作為畫種名稱,的確出自《北齋漫畫》畫集之書名。此說已成為日本美術史論的共識。葛飾北齋還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創作有300多幅插圖的《水滸畫傳》,風格與《北齋漫畫》集相似,造型和藝術表現也有漫畫情趣。他是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繪畫大師,所以,196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他列為世界紀念的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的《北齋漫畫》集也流傳到中國。所以說,“漫畫”一詞作為繪畫品種的名稱,從日本傳入中國也是很正常的事。 

  在我國,明確以“漫畫”作為畫種名稱出現,是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該年3月27日,上海的《警鐘日報》上發表的具有漫畫特徵的繪畫就冠以“時事漫畫”的名稱。此後,《警鐘日報》以“時事漫畫”的欄目,在一個月內文分三次同樣以“時事漫畫”刊出了漫畫。這比1925年《子愷漫畫》開始公開發表要早二十一年。誠然,1925年起《子愷漫畫》的連續發表和結集出版廣為發行,對“漫畫”作為畫種名稱在中國的流播普及,有著重要作為,功不可沒。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3月27日上海《警鐘日報》刊出漫畫 

  從“漫畫”一詞的淵源關係和演變來看,“漫畫”作為繪畫品種名稱在中國的使用,首先始於上海,這就使上海作為中國漫畫的發祥地具備了文化底蘊。 黃可

來源: 上海文藝

 

 

 

責任編輯:王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