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古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文/心語

在電視或電影的古裝戲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兩個人交頭接耳密商事情,然後其中一人對另一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再告訴其他人。」此外,古籍中也有記載,如:元朝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我叮囑他這樁事,則除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那麼,為甚麼古人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呢?

其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句話是有典故的,出自《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楊震,字伯起,東漢時弘農郡華陰縣人。他為人公正廉潔,不謀私利,是難得的清官。楊震從少年起就聰明好學,他通曉經傳,博覽群書,對各種學問都深入鑽研。

楊震未當官前非常熱心教育事業,在家鄉辦學,來自四方的求學者絡繹不絕。他教學有方,堅持有教無類,不分貧富,因此名氣大,學生多。當時,人們都稱讚楊震為「關西孔子楊伯起」。

由於楊震辦學多年,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因此聲名大噪。當時的大將軍鄧騭也聽說了,他很敬重楊震的學識、賢能,就徵召楊震到自己府內任職。上任不久,楊震又被推舉為茂才出任地方官,先後昇遷為襄城令、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涿郡太守,再調昇為九卿之一的太僕、太常,後又晉昇為三公的司徒、太尉。

楊震在赴任東萊太守途中,路經昌邑。當時的昌邑縣令王密,是他任職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的官員。王密聽說楊震路過本地,為報答當年楊震的提攜之情,於是白天去謁見楊震,晚上則準備了白銀十斤想贈送給楊震。

楊震對他說︰「我們是老朋友,我很瞭解你的為人,你卻不瞭解我,為甚麼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完後,慚愧的離開。

後來,楊震調任涿郡太守,為官清廉公正,不接受私人請託、謁見。他的子孫和平民百姓一樣,常吃蔬菜,出門步行,生活簡樸。有老朋友、長輩想讓他為子孫購置產業,楊震不肯,他說︰「讓以後的世人稱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我用這個留給他們,不是也很豐厚嗎?」

楊震自大將軍鄧騭徵召入府任職,到被罷免太尉止,共出仕了二十多年。他為人剛正不阿,為官克盡職守,公正、廉能,他的品德因此為世人所稱讚。因拒收王密賄禮,說出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這「四知」的千古名句,成為清廉自持,不接受非義饋贈的典源,後人也引用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比喻事情極重要秘密。◇

楊震四知拒賄

作者: 
史鑒 整理

漢朝鄧皇后的哥哥大將軍鄧騭很能夠引薦賢才,他推薦何熙、李嗔等人在朝廷任職,又徵召弘農人楊震、巴郡人陳禪等,做自己的幕僚。這些人都受到天下人的稱讚。

楊震出身貧困,但勤奮好學,通曉歐陽氏解釋的《尚書》,博覽群書,知識豐富,儒士用一句話來說他,叫「關西孔子楊伯起」。他二十多年來一直教授學生,不接受州郡官府的召征。人們認為楊震已經老了,但他的志向卻更加堅定。

鄧騭聽說后就請他做幕僚。當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接連出任荊州刺史和東萊太守。在去東萊郡的路上,經過昌邑,他以前推薦的荊州茂才王密,正在昌邑擔任縣令。

夜裡,王密帶了十斤黃金送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了解你,你卻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甚麼?」王密說:「夜裡不會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只好慚愧地走了。

後來,楊震轉任涿郡太守,公正清廉,子孫經常吃蔬菜,出門則步行不坐車。有的老朋友勸楊震為子孫置辦產業,楊震不肯,他說:「讓後代的人稱他們為清官的子孫,把這當作遺產,不也很豐厚嗎?」

現在的中共腐敗透頂,人所共知。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在撈錢,由於共產邪黨理論長期灌輸的結果,再加上無神論的毒害,已經沒有人能想到自己的行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也想不到因果報應了。腐敗成了中共把持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特色,其腐敗程度已經無藥可救。誰都知道腐敗物質面臨的是解體。歷朝歷代,滅亡的是

腐敗的王朝,興盛的是文明與善良。到了這一步,真是天滅中共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