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用墨秀潤淡雅,但氣度不凡、極富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獲後世讚譽為「畫中之蘭亭」、「山水畫第一神品」。總長約690公分,畫作非一氣呵成,黃公望在題跋提到這幅畫從至正7年一直畫到至正10年,他會隨身帶著依興致添加筆墨,反覆畫了好幾年,使「富春山居圖」前段和後段不盡相同。

 


山居圖輾轉史

富春山居圖全圖明末原為董其昌收藏,之後董其昌轉賣給吳之矩,騎縫印是吳之矩蓋的,清初順治年間畫傳給兒子吳洪裕。吳洪裕過世前,決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藏品當作陪葬,這些畫丟到火爐時,姪子吳貞度從火堆搶救「富春山居圖」,但畫卷已經被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原卷首小段經過修補後稱為「剩山圖」橫51.4公分,高31.8公分,佔原畫1/14,後段畫幅較長,稱為「無用師卷」橫636.9公分,高33公分,佔原畫12/14。

無用師卷與剩山圖[編輯]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浙江省博物館藏《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無用師卷」名稱原由,是因為題跋說明畫給「無用師」,無用師本姓鄭,號無用,是個道士,是黃公望師弟。1746年收藏家安儀周死後家道中落,「無用師卷」被變賣後被清宮收藏。

乾隆皇帝認定1745年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為真,在「子明卷」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55處並加蓋玉璽,在他出巡時常比對真實風景與畫中風景。「無用師卷」由於不被視為真跡故沒有他的題字,僅有「大臣梁詩正奉勅敬書乾隆御識」文字,因此黃公望在畫中的留白空間得以保留。

「剩山圖」有1669年王廷賓的題跋,說明1650年吳洪裕火燒「富春山居圖」的故事。民國初年曾流落民間,後來被上海吳湖帆收藏,並用篆字提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前韓葑題「富春一角」,意指現存者只是殘留的一小部分。

子明卷[編輯]

乾隆皇帝在1745年讀到大臣沈德潛的文集,文中對「富春山居圖」大為稱讚,同年得到「子明卷」,「子明卷」名稱是因為題跋指是畫給「子明隱君」,但尚未考證出實際人員。直到國民政府點收北京故宮文物,由於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曹知白「群峰雪霽」裡有黃公望的題字,證實「無用師卷」才是真跡,但由於子明卷是富春山居圖被燒前所仿摹,故成為了解富春山居圖原作之重要參考。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和「子明卷」今藏於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剩山圖」今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合璧展出[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2010年發表談話,以希望《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暗喻海峽兩岸分合使此作聲名大噪。2010年4月中國大陸並發行合體郵票,但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表示並未受予「無用師卷」之版權。

本圖前後兩段分隔361年之後,「剩山圖」與「無用師卷」於2011年6月2日在中華民國(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在開幕式中,中華文化總會劉兆玄、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廣達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百里,及中共浙江省省委書記趙洪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等出席。

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合璧亮相的富春山居圖,兩幅真跡並不是連接在一起,而是同陳列在長16公尺的櫃子內。右段先擺「剩山圖」,中間是題跋,左段再擺上「無用師卷」,對側則展出臨仿本「子明卷」。為滿足民眾想像,故宮特別將兩幅複製畫連在一起,立於櫃上。特展分為兩期,第一期2011年6月2日到7月31日,展出剩山圖和無用師卷,並規畫「黃公望的書畫珍蹟」、「富春山居圖臨仿本」、「黃公望的師承與交遊」四個單元。第二期從2011年8月2日到9月5日,分「明清時期黃公望的影響」及「黃公望傳稱作品」單元展出。

影視作品[編輯]

電影[編輯]

黃公望[編輯]

 
 
 
天池石壁圖

黃公望(1269年-1354年),子久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平江路常熟州(今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人,元朝畫家

 


生平
[編輯] 

黃公望曾任小吏,延拈二年(1315年)九月因張閭貪污事被牽連入獄,開釋後入了全真教出家,並與張三丰莫月冷謙等道友交往,隱居在常熟小山頭(今虞山西麓)[1]。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二十五日,在常熟逝世,葬虞山西麓。

身世之謎[編輯]

黃公望在繪畫史上獨樹一幟,被尊為「元四家」之首。由於成名時已是全真道士,浪跡江湖,所以即使是同時代的人,也沒有講清他的籍貫和逝世時間、地點。關於黃公望的籍貫,目前有著多個版本的說法,分別有杭州松江常熟富陽衢州徽州莆田永嘉等說法:

  1. 元明間,黃公望的朋友常州人王逢認為黃公望是「杭人」,他在《題黃大痴山水》詩中寫道:「大痴名公望,字子久,杭人……」;
  2. 元朝鐘嗣成認為黃公望是松江人,他在《錄鬼簿》中寫道:「黃子久,名公望,松江人。」;
  3. 元代末年繪畫鑑藏和史論家夏文彥認為黃公望是常熟人,其在《圖繪寶鑑》里寫明:「黃公望……平江常熟人。幼習神童,科通三教,旁曉諸藝,善畫山水。」;
  4. 同是夏文彥的《圖繪寶鑑》神州國光社本則認為黃公望是衢州人;
  5. 1461年成書的《明一統志》卷三十八:「黃公望,富陽人」,明凌迪知《萬姓統譜》也持富陽說,但明萬曆陳善《杭州府志》則又增加了「徽州人」的說法;
  6. 清朝乾隆年間的《大清一統志》卷五十九寫道:「黃公望,莆田人」,乾隆《婁縣誌》卷三十中也寫道:「……相傳莆田巨族,一雲常熟陸神童之弟。」
  7. 元末明初,黃岩陶宗義認為黃公望是永嘉人(今溫州市),他《輟耕錄》卷八《寫山水訣》里寫道:「黃子久散人公望,自號大痴,又號一峰,本姓陸,世居平江常熟,繼永嘉黃氏」。

自從元末明初的陶宗義認為黃公望是「常熟陸姓出繼永嘉黃氏」之說後,後人似乎對此備為推崇且廣為流傳。然而元明間的多數著作並無陸氏子之說,包括明寫本元人鍾嗣成《錄鬼簿》,僅陶宗儀所著《輟耕錄》持陸姓出繼黃姓之說。直至清初,曹楝亭刊本《錄鬼簿》更為添枝接葉,說黃公望本姑蘇陸姓,名堅,「髫齡時,螟蛉溫州黃氏為嗣,因而姓焉。其父九旬時方立嗣,見子久,乃云:『黃公望子久矣』」。於是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清錢陸燦《常熟縣誌》又把黃公望的繼父黃公說成居住在常熟小山。稱黃公望:本陸氏子,少喪父母,貧無依,永嘉黃氏老無子,居於邑之小山,見公望姿秀,異之,乞以為嗣,公望依焉,因用其姓。但據黃公望晚年仍堅持自稱「平陽黃公望」,並且不顧年老體邁,返回浙東老家事實來看,繼子之說,實為臆測之辭。

成就[編輯]

黃公望學識淵博,工書法,通音律,能詩文,鍾嗣成說他:「公之學問,不在人下,天下之事,無所不知,薄技小藝亦不棄。」50歲才開始學繪畫,曾得到趙孟頫的指教,陶宗儀說他「畫山水宗董、巨」[2]。黃公望自稱為「松雪齋中小學生」,重視寫生,常在風景名勝地隨筆摹寫,其水墨山水尤為出色,創立了淺絳山水,代表作為《富春山居圖》,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其著作有《山水訣》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理論著作。

黃公望和吳鎮倪瓚王蒙並稱為「元四家」[3],「以黃公望為冠」[4],是元代的著名畫家,其中倪瓚和王蒙都曾向他請教過,他的畫風對宋代以來的畫法有創新,對明清的山水畫發展有很大影響。明代評論家王世貞評論說他的畫法「無筆不靈,無筆不趣,於宋法之外,又開生面。」山水畫於「大痴、黃鶴(王蒙)又一變也。」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浙江省博物館藏《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傳世作品[編輯]

  • 富春山居圖
  • 富春大嶺圖
  • 天池石壁圖
  • 快雪時晴圖
  • 九峰雪霽圖
  • 丹崖雲樹圖
  • 水閣清幽圖

註釋[編輯]

  1. ^ 魚翼《海虞畫苑略》說他「嘗於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門,循山而行,山盡抵湖橋,以長繩系酒瓶於船尾,返舟行至齊女墓下,牽繩取瓶,繩斷,撫掌大笑,聲振山谷」。郟倫逵《虞山畫志》說他:「每月夜、攜瓶酒,坐湖橋,獨飲清吟。酒罷,投擲水中,橋下殆滿」。
  2. ^ 陶宗儀《輟耕錄》
  3. ^ 王世貞《藝苑卮言》謂:「趙松雪孟頫,梅道人吳鎮仲圭,大痴道人黃公望子久,黃鶴山樵王蒙叔明,元四大家也。高彥敬、倪元鎮、方方壺,品之逸者也。」屠隆《畫箋》亦稱:「若雲善畫,何以上擬古人,而為後世寶藏?如趙孟頫、黃子久、王叔明、吳仲圭之四大家及錢舜舉、倪雲林……」
  4. ^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謂「元季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