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

拼音:zhǐshàng tánbīng

英文: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to concentrate on details but forget the main purpose or objective,to sacrifice (or drop, lose) the substance for the shadow

 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爲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爲趙將,在長平之戰中。隻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近義詞:華而不實

基本資料

  詞語解釋: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而沒有實際經驗,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爲現實。   
 
  示例: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一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   
 
  字詞解釋:紙:書;上:上面;談:談論;兵:用兵   
 
  成語性質:貶義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   
 
  近義詞: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饑 、誇誇其談   
 
  反義詞: 埋頭苦幹、腳踏實地

成語典故

  趙奢是趙國名將,爲趙國屢建戰功。可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卻不像父親。趙括從小的確讀了不少兵書,談起用兵之道那簡直是滔滔不絕,連他父親都不如他。於是,趙括自以爲是,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軍事家,他狂妄地認爲自己在軍事上已經是天下無敵了。然而趙奢卻不這麼認爲,他不但從未讚颺過兒子的誇誇其談,反而卻常常擔憂地說:“日後趙國不讓趙括帶兵便罷,如果讓他帶兵打仗,那麼斷送趙國前程的將必是趙括無疑。”

  過了幾年,趙奢死去了。

  這一年,秦國對趙國大擧進攻,趙國派了年齡很大的將軍廉頗率 軍迎敵。開始,趙軍連連失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廉頗改變戰略方針,他下令讓軍隊堅守城池,以逸待勞,不要主動出擊,保存實力把住陣地從而拖垮秦軍。結果真 的,秦軍由於遠道而來,經不住廉頗的拖延,糧草漸漸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軍十分恐慌。於是秦軍也施展汁謀,派人悄悄潛入趙國散布流言說:“秦軍誰 都不怕,就怕趙括擔任大將。”

  趙王正在爲廉頗在軍事上毫無進展而悶悶不樂,聽到外面流傳的那些說法,便撤掉廉頗,要派趙括爲大將來統帥軍隊。趙括的母親記住丈夫生前的囑咐,再三向趙王說明情況,極力勸告趙王收回決定,可是趙王哪里聽得進去,他真的任命了趙括擔任大將來取代廉頗。

  趙括一到前線,便開始胡亂指揮起來。他完全改變了廉頗的策略,大量撤換將官,一時間弄得人心惶惶軍心渙散。

  秦軍得知趙軍這些情況,自然正中下懷。一天深夜,秦軍派一支隊伍偷襲趙營,剛一交戰,便佯裝敗走。同時,秦軍又派兵乘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

  趙括不知實情,還以爲秦軍真的是敗逃。他得意地想,取勝即在眼前,這正是表現自己的時候。於是他命令部隊緊緊追擊。結果,趙軍追了一段後即被秦軍伏兵將追兵攔腰截斷,使趙軍首尾不能相顧。然後,秦軍一齊殺出,將趙軍各個擊破,團團圍住。
  趙軍被秦軍圍困40多天,糧食早已吃光又沒有接應,一時間軍心大亂。趙括一籌莫展,滿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餓死,便率軍倉皇突圍。可是怎敵秦軍四面掩殺,哪里突得出去。結果趙括被亂箭射死,40萬趙軍也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趙國就一蹶不振。

  趙括紙上談兵並無真才實學,而趙王還對他委以重任,結果招致慘痛失敗。看來,教條主義的危害是不可輕視的。

文言文注釋及翻譯

  趙括自少時①學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當③。嚐(15)與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難⑤,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趙⑧不將(17)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括既代廉頗⑨,悉更約束⑩,易置(11)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12),佯敗走,而絕(13)其糧道,分斷其軍爲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16)自搏戰,秦軍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14)之。 (選自《史記》)   
 
  ①少時;小時候。
 
  ②言兵事:議論用兵打仗的事。
 
  ③以天下莫能當:認爲天下沒有人抵得過他的。
 
  ④奢:趙奢,趙括之父,趙國良將。
 
  ⑤難:駁倒。
 
  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險的場合。
 
  ⑦易言之:把它說得很輕易。
 
  ⑧趙:趙國。
 
  ⑨廉頗:趙國良將。廉頗對秦作戰,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深溝高壘的防禦戰。後趙王中了秦的離間計,用趙括代廉頗。
 
  ⑩悉更約束:全部改變原有的紀律和規定。
 
  (11)易置:撤換。
 
  (12)縱奇兵:調遣派出變化莫測的軍隊。
 
  (13)絕:截斷。
 
  (14)坑(kēng):活埋。
 
  (15)嚐:曾經
 
 (16)卒:步兵,士兵  
 
 (17)將:派遣  
 
 (18)佯:假裝
 
   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爲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然 而(趙奢)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擧。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 定要他擔任將軍,那麼毁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了。”
 
  趙括隨即代替廉頗(擔任抗秦大將)後,全部更 改(原有的)紀律和規定,撤換並重新安排軍官。秦將白起聽說了這些事,出動變化莫測的軍隊,假裝敗退,截斷了趙軍運輸軍糧的道路,把趙國的軍隊一切爲二, (於是)軍心離散。經過四十多天,軍中兵士饑餓,趙括帶領精銳的兵士親自上陣戰鬥。秦軍射死了趙括。趙括的軍隊大敗,於是幾十萬兵士投降於秦國,秦國把他 們全部活埋了。   “兵,死地也”是判斷句,釋爲:“戰爭,是要以命相搏,以死相爭的。”

另有學者認爲紙上談兵不是說趙括

  戰國時沒紙,作史記時紙未廣泛應用,這就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作。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正式作爲成語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係都沒。連《東周列國志》也沒有這個說法。
 
  關於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爲紙上談兵,評價是否正確不提,但這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至於該觀點的發明,大概就是《現代漢語詞典》的功勞了,這本書是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的,依據說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典故的背景是戰國時期,那時中國還沒有發明紙張。所以所謂的兵書應該記載在竹簡木簡或者等絲織品上。
 
  有人說紙上談兵是源於明代劉三吾在一首詩中說:“朝野猶誇紙上兵”。我沒看到原詩,姑且存疑。(慕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