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屬

 
苧麻屬
Boehmeria grandis
Boehmeria grandis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未分級) I類真薔薇分支 eurosids I
目: 薔薇目 Rosales
科: 蕁麻科 Urticaceae
屬: 苧麻屬 Boehmeria
Jacq.
物種

50-100種,包含:
白葉苧麻 B. nivea

苧(zhù)麻屬學名Boehmeria)屬蕁麻科植物。其中苧麻(學名Boehmeria nivea)分成白葉種(white ramie)及綠葉種(green ramie)。

 

形態

苧麻屬為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地下部分由根和地下莖形成麻兜,可活數十年,莖叢生,背有茸毛,廣卵形或近圓形,背面密生白茸毛為白葉種,而無白茸毛稱綠葉種,單性,雌雄同株,復穗狀花序,雌花在花序的上部,黃綠色瘦果,極小。並且單纖維長度是麻類中最長的(60-250公釐)。《本草綱目》雲:「薴,家薴也;又有山薴,野薴也;有紫薴,葉面紫;白薴,葉面青;其背皆白。」

習性

喜光和溫暖濕潤氣候,耐旱性弱,常用種子或分地下莖(吸枝法)、分株、扦插、壓條等法繁殖,一年可收三次。收穫苧麻多由中老年婦女帶頭,下田割苧 麻。苧麻割下後,先摘葉,再去骨(葉可用來濕肥,骨可曬乾當柴燒),剩下的苧麻皮便帶回家中,準備取纖維了。提取苧麻纖維的工具很特別,它由一把呈長弧形 的鐵刀片(刀片的兩邊開鈍口)。織麻布首先要績麻,將一段一段的麻絲捻成紗線。至今仍說的成績、功績之績即從此出。績麻是個非常精細煩難的工作。採下的麻 要用糞便漚一下才容易取出纖維。[1]

用途

苧麻布的鍛濯

莖部韌皮纖維有光澤,耐霉、易染色,為重要的紡織作物,優質紙原料。且與華夏文化傳統連接深厚。[2]古代的五種麻之一。[3]苧麻所織的布被稱為夏布[4][5]夏布也就是夏天所用的布。[6][7][8]從 種麻開始,每年春、秋季各摘采一次,經過打麻、挽麻團、挽麻芋子、牽線、穿扣、刷漿、織布、漂洗、整形、印染等工序純手工紡織成布。新夏布如很硬,必須放 在水鍋里適量放入鹼水,進行煮練,取出用衣槌搗練,使它柔軟。幅寬二尺二寸。每匹大約45-60公分寬。苧麻成布之後,需加灰鍛濯漂白,[9]製成白紵、白紵細布。[10][11]禮記》中的深衣即由苧麻所制。[12]《樂府白紵歌》曰:「質如輕雲色如銀,制以為袍余作巾。」中唐時「漚紵為縕袍」、「春衫裁白紵,朝帽掛烏紗。」乃是一種時尚,[13][14]以至於唐人到了「裁衫催白紵」的痴狂程度。[15]。白紵細布染色後被稱為紵絲,多用於製造官袍。[16]

苧麻根可作為澱粉釀酒原料,更可以提鍊出凝酸銨。其葉可供食用、飲料,可從葉分離出氯原酸,加熱後可產生咖啡酸及奎寧酸。

中國為苧麻主要出產國。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被稱作中國苧麻之鄉。苧麻量產為中國第一。優質苧麻紡織原料種植基地分布在湖南、江西、四川。[17]蜀布為上古四川特產的苧麻布,蜀推行到巴,由巴推行到湘、糠、皖、浙。[18]到東漢初,江浙的苧麻布才開始行銷到中原,稱為越布。

苧麻布也用於製做漆器。在中國古代漆器中,其胎(即質)大多為木胎或夾苧胎(即麻布胎,古今多以夏布為之。亦稱做脫胎) 。夾苧胎就是採用苧麻紡成的織物為主要原料之一製成的一種漆器胎體。木胎、竹胎都比較厚重,只有夾苧胎既輕巧又結實。夾苧胎又稱脫胎,方法是在一個器形模 具上一層層地纏繞麻布或絲綢,纏一層塗一層漆,層層粘合,干後去掉模子。古代叫"脫空"或者"脫沙"。夾苧胎漆器以精美的妝奩用器和小件酒器為多。

目前苧麻紡織手工技藝快瀕臨滅絕,現已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苧麻也是日本的古傳紡織作物。[19]琉球王國宮古島的供品宮古上布、八重山上布以及新潟縣越後上布用苧麻紡織,[20]又稱紺上布。1921年,宮古上布獲得平和世界博覧會金獎。1978年成為日本文化財產[21]越後上布中的小千谷縮也就是川端康成在《雪國》里,提到的一種在銀裝素裹的雪天里紡織的苧麻縐紗——白縮,專門用於製作夏季和服禮服。[22]在韓國,忠清南道舒川郡韓山面生產的苧麻叫做韓山紵(한산저),一向享有盛名。韓山苧麻編織也是韓國無形文化遺產。每年舉辦韓山苧麻文化節。

 

苧麻

(Boehmeria nivea,蕁麻科)

 

 

苧麻

 

苧麻

 

 

麻 自古即栽培為纖維植物,歐美各國稱它為Chinese silk plant(中國絲草)。台灣外銷纖維類植物以黃麻和苧麻,佔的份量最多,但是苧麻的纖維比黃麻長,不透明,有美麗似絹的光澤,不易蟲害,韌度強是黃麻的 三倍以上,而且顏色白容易染色,所以是最優質的染織物,深受歡迎。清朝時,台灣的苧麻織品「全部」輸出到中國大陸。

苧麻的韌皮纖維,精細的織成夏布,製成高級布料或襯衫,較粗的則做為蚊帳、漁網的材料,或編為繩索。以前產婆接生新生兒,用來綁臍帶傷口的就是苧麻線,再用麻油(原住民用酢漿草的汁液)塗在剪斷的傷口上,有助傷口癒合。

 

 

 

 

苧麻製作的方式

以莖心的顏色,分為青心和紅心兩種,其中以青心種的纖維較長,品質較好。苧麻皮內的纖維是泰雅族人織布製衣的主要原料,由種植苧麻到製得布疋,其過程頗為繁瑣費時,略述如下:

步驟一:種植。

步驟二:收割、剝皮、刮麻皮取其纖維。

步驟三:晒乾得麻絲。

步驟四:洗濯麻絲。

步驟五:晒乾後抽成麻線。

步驟六:漂白。

步驟七:晒乾得灰白素色麻線。

步驟八:染色。

步驟九:織成布疋。

 

 

苧麻

 

步驟四的洗濯過程中,常混以米糠揉搓,其作用係洗淨晒乾後粘著於麻絲上的苧麻粘液,而獲致麻絲較柔軟的效果,以便進行抽麻線。

步驟六的漂白過程中,取乾的山黃麻枝幹燒燼之灰粉加水拌勻,過濾去除其中粗顆粒及雜質後,將麻線以此木灰水在大鐵鍋中蒸煮,可得白色的麻線素料。

採收苧麻的用具:

 

苧麻鎌 苧麻刀

麻竹管

彎圈

直圈

指工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