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大屠殺[編輯]

 
 

雲林大屠殺台灣日治時期初期所發生的一件屠殺事件,至於犧牲人數,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指出有6000人被日軍殺害[1],當時的雲林支廳主記今村平藏的日誌《雲煙瘴雨日誌》則記載一萬餘人[2],近人劉枝萬則推估有三萬人[3]被日軍殺害。

 


經過
[編輯] 

1896年,台灣總督府4月1日起結束軍政進入民政時期,為了掃蕩柯鐵等人的抗日事件,於是進駐斗六街,4月12日,島田少佐進剿簡義於雲林橫路庄,簡義逃逸,島田「收兵,集合於北方曠地,斬殺俘虜」。

鐵國山等抗日份子因此感到憤慨,乃以內山大坪頂(今南投鹿谷)為根據地,於是率領六千多人偷襲日軍。6月14日,雲林守備中村道明中尉率兵20餘人進窺大坪頂。今村平藏以兵員短少又不諳地形「惟恐後悔莫及」為由勸阻,中村不從,輕率前往,遇伏,陣亡過半。第二天日軍為了報復,到處焚燒民宅並蓄意殺人,日軍第二旅團在六月以台中一團進攻雲林,雲林支廳長松村雄之進稱:「雲林轄下無良民」[4][5],6月20日至23日集結重兵,把村莊皆稱做匪窖全加以焚燬,事件七天中,四處無人性的報復屠殺,婦女幼兒也在殘殺之列,縱火民房4925戶[4][5],使日本政府被國際媒體抨擊。

反應[編輯]

雲林大屠殺發生後,台灣的洋人、傳教士陸續投書香港、日本、英國各大報,7月4日於《中國通訊報》(China Mail)和《香港日報》(Hong Kong Daily Press)刊登。7月14日報導:「日本人正採取殲滅所有台灣人的策略……台灣人的收穫破壞、家園燒毀,祖先墳墓挖掘、婦女遭凌辱,憤怒到極點……」。8月25日《泰晤士報》:「日本士兵暴戾侮慢之程度令人咋舌……肆無忌憚地殺人放火……老幼婦女皆不能免……野蠻且苛酷之東方新強國。」。8月22日之《蘇格蘭人報》:「日本之政略,似乎在於將全島居民都趕出去。」。

國際社會向日本施壓,日本政府向台灣總督府施壓,台灣總督虛與委蛇。桂太郎總督在日本知悉事態,8月7日電報命令儘速進行失職官員之懲處。台灣總督府在8月28日上報給日本中央監督總督府業務的拓殖務大臣,指出松村雄之進支廳長原本即有不能讓軍隊不分好壞殘害人民的責任,報請拓殖務大臣上奏免松村支廳長官職及繳還勳章、位階證明書。拓殖務省也很快在8月29日發文送交主管人事獎懲的賞勳局。9月2日松村雄之進正式被撤職,並且被要求繳還勳章、敘位證明書,離開臺灣。

1896年11月14日,台灣總督乃木希典訓令「各混成旅團長、憲兵隊司令官」,嚴禁燒夷良民家屋,但是「若戰術上有其必要,述明理由報告」即可。1897年3月27日,乃木希典去函拓殖務大臣,以松村雄之進早年治臺有功,請辦理敘松村氏為從七位位階的手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