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編輯]

 
 

客家山歌是一種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之一,主要流行於廣東福建江西台灣等地或國的客家人當中,主要靠口頭創作,隨意而出,是客家音樂的代表。

歌詞形式多為七字仔,講求平仄押韻,但並非全部的字都嚴格要求平仄。特色是即興、融合客家人生活題材且擅用隱喻雙關

 


九腔十八調
[編輯] 

一般認為客家山歌之「九腔十八調」為虛詞,代表其腔、調眾多,實際上的曲調遠遠不止十八種,可能是較無特色因而失傳。另有一說認為九腔十八調係指客家三腳採茶戲之曲調。而在賴碧霞女士所著的台灣客家民謠薪傳一書中,則明確指出「九腔」指的是廣東省的九種口音(因鄉音的不同導致唱腔的差異),而「十八調」指的是歌謠中的十八種調子。

九腔[編輯]

  • 海陸腔
  • 四縣腔
  • 饒平腔
  • 陸豐腔
  • 梅州腔
  • 鬆口腔
  • 廣東腔
  • 廣南腔
  • 廣西腔

十八調[編輯]

  • 平板調
  • 山歌仔調
  • 老山歌調(又作「南風調」)
  • 思戀歌調
  • 病子歌調
  • 十八模歌調
  • 剪剪花調(又作「十二月古人調」)
  • 初一朝調
  • 桃花開調
  • 上山採茶調
  • 瓜子仁調
  • 鬧五更調
  • 送金釵調
  • 打海棠調
  • 苦力娘調
  • 洗手巾調、賣酒調(又作「糶酒」)
  • 桃花過渡調(又作「撐船歌調」)
  • 繡香包調

各地的客家山歌[編輯]

台灣[編輯]

台灣流傳的山歌,以老山歌、山歌子與平板調三種為最主要的調子。此三調之曲調固定,歌詞可隨意變化、即興創作。

  • 老山歌:是最古老的客家民謠,又作「大山歌」、「過山調」。
    • 大門聲:為台灣南部獨有曲調。又作「吊高聲」。
    • 新民庄調:為台灣南部獨有曲調。六堆地區新民庄(今六龜鄉新威、新寮)的客家人因與原住民互有往來,受到原住民音樂影響所發展出的曲調。又作「番仔調」。
  • 山歌子:從老山歌變化而來,又作「山歌指」。
  • 平板調:從老山歌及山歌子變化而來,又作「改良調」。

除了這三調之外,另有詞曲皆固定的其他小調,如桃花開、思戀歌、十二月古人...等等。以小調曲調另編新詞的新創作,為有別於傳統小調,稱之為創新小調。

廣東中山[編輯]

中山五桂山鎮一帶的客家人當中,主要以盤歌、蠻歌、採茶歌、打柴歌、堂歌、嘆歌、斗歌、說唱、蓮花落、白口蓮等為主。

廣東龍川[編輯]

龍川的客家山歌廣泛存在於山野農村,有很強的群眾基礎,幾乎上了年紀的老人都能夠對上幾段。近年來,每天傍晚,龍川縣城的長堤路一帶都聚集著很多的老人,在自發的對唱山歌,俗稱「斗歌」。龍川還有一個山歌劇團很著名,多次在中國國內的一些客家山歌比賽上得獎。

 

客家歌謠簡介

 
陳韻琳

   
   
  有些地方是將歌謠中的情歌直呼山歌,但客家人是將總體歌謠, 總稱為山歌。而山歌中,也的確情歌佔最大宗。

  山歌這個名稱雖然並不一定意謂著山歌是在山林間產生的,但是 山歌和山林間的關係就如唇齒相依般的密切,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山歌中的『山』字,可當做『鄉野』﹑『民俗』來解釋,它和宮廷中 的『雅樂』是相對的,

  客家山歌產生的年代雖然已無法考證,但是無庸置疑的,臺灣的 老山歌是隨著客家人漂洋過海而來臺的;但因環境之變遷,除老山歌 和洗手巾等少數曲子仍和大陸原鄉保有相同面貌外,大部分已經發展 成迥然不同的臺灣風味的客家山歌!

  山歌這個名詞一般學者都公認起自唐朝竹枝詞,並以竹枝詞做為 山歌的起源。李益說:『無奈孤舟夕,山聞竹枝。』便是一例;也因 山歌源於竹枝詞,所以山歌主要形式便是七言四句,它的特色是一句 七字,四句落板,而且平仄分明,演唱時都是隨機從口而出;俚言俗 語,充滿質樸而不造作之鄉土風味。

  客家人的第一原鄉是湖北﹑河南地區,而此區自古就多歌謠之創 作,因此傳統的客家人自古就有好歌之俗。研究客家文化權威之羅香 林教授說:『客家男女,雅好歌唱,偶過岡頭,樵夫薪婦,耕子牧童 ,唱和之聲,洋洋盈耳雖其歌詞多屬男女相悅之句,然其婉曲取喻, 哀感玩豔,有足多者。』遍查自古流傳之客家山歌,確實都以男女情 歌為主。

  有一條山歌寫道:

  客家山歌最出名,條條山歌有妹名;條條山歌有妹份,一條無妹 唱唔成。

  另有一首寫道:

  人連阿妹逞錢多,我連阿妹用山歌;一句山歌千句話,妹係知音 就來和。

  所以情歌在客家山歌中所佔的比重可見一斑。

  客家山歌是民間的一種通俗藝術,山歌的表達雖然直接而露骨, 但是也有相當多讓人聞之不禁拍案叫絕的隱喻之詞,其雙關語運用之 妙絕非一個無見識者所想得出的。雙關語是利用同音異字的字眼,發 生影射或表達其難以啟齒的心中事;這樣的表達往往具有相當的深度 及穿透力;不過不諳客家話者恐怕就無法欣賞其巧妙的內函。

  以下是幾首非常著名的客家歌謠:

  客家山歌特出名(梅縣傳統山歌)

  客家山歌特出(哇)名(哦),條條山歌(哇)有妹名(哦), 條條山歌(哦)有妹(呀)份(喏),一條無妹(呦)唱(唔)成( 哦)。

客家山歌特出名(哦),山歌又覲(呦)聲又甜(么),男女老 少都曉(個)唱(哦),朝晨唱到月落岭(哦)。

客家山歌特出(哇)名(哦),山歌無腳(哇)萬里行(哦), 山里唱到(哦)城里(個)轉(喏),五湖四海飄歌聲。

  另一首就是典型也非常著名的客家情歌。

  哥妹交情久久長(梅縣松口山歌)

  男:對面坐的是曼人,燈光鐙眼看不清,我想過去同妹嬲,你唱 我和訴衷情。

  女:阿哥相貌好斯文,講話樣般麼正經,你今好比石膏像,緊看 唔是有心人。

  男:河里有水就有沙,山上有樹就有花,有針無線樣般用,哥妹 相隨才成家。

  女:阿哥釣魚塘邊企,想了鯽魚又想鯉,身邊覲妹你不惜,老藤 又想纏新枝。

  男:阿哥賞花在花間,幾多芙蓉和牡丹,萬紫千紅我不愛,單採 這朵白玉蘭。

  女:想揀田螺要下田,哥想采花要行前,世上只有船靠岸,未曾 見過岸靠船。

  合:哥有心妹有意哎,哥妹交情久久長

  再一情歌舉例:

  米篩篩米米在心,囑妹戀郎要真心,莫學米篩千隻眼,要學花燭 一條蕊(心)。

 

 

台灣的客家山歌


  客家族群到台灣以後,隨著台灣歷史,走出自己的特色。

  在台灣,一般人仍以「山歌」作為客家民謠的總稱,也有稱為「 採茶歌」或「九腔十八調」的。「採茶歌」是因為客家民謠與「三腳 採茶戲」(客家傳統戲曲)密不可分;「九腔十八調」則是形容客家 民謠曲調多、內容豐富,但總不如充滿鄉土味的「山歌」來的貼切。 山歌是一種口唱文學,一切人情事物,均可用「七言四句」形式直接 唱出,一般用「四句八節」,來囊括傳統山歌特色。

  髓為四句八節,即:一曲、二唱、三首、四句、五韻、六明、七 和、八節。

一曲,一人自拉自唱。
二唱,一人演奏一人唱。
三首,男女對唱一人演奏。
四句,七言四句二段式曲式,第一段與第二段間以間奏承轉。
五韻,傳統的小型伴奏,主要是使用鑼鼓、二弦、凸胡、三弦、竹蕭等五項樂器。
六明,五種樂器演奏加上一人唱,呈現六種聲音。
七和,無論何種曲調,唱者必須配合演奏師,歌詞第一、二、四句第七字尾音必須押韻。
八節,每一首唱詞二十八字,每一字都得唱得精準,咬字清晰,方能顯出節奏之美。

  台灣客家山歌曲調的特性來說可分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三 大調」及其他小調。

  老山歌,又稱「大山歌」,是一切山歌的源頭,它以La、Do、Mi 三音構成基本旋律,並用四縣話發音,曲調固定,可以隨意填詞而唱 。由於先民唱山歌,是在山與山之間搖搖對唱,所以老山歌的曲調特 別悠揚高亢,節奏自由流暢,拍子拖得很長。難度最高,但韻味綿厚 ,令人發思古幽情。

  山歌仔,又稱「山歌指」,由老山歌變化而來,節奏較快,不能 隨意拉長,也是曲調固定不限歌詞,其旋律優美,宛轉悅耳,女子愛 唱。近來常被改編為交響樂曲,並以聲樂演唱;這不僅豐富歌曲的藝 術性,而且也成為客家民謠的欣賞入門之一。

  平板,又稱「改良調」,由前二種演變而來,但比較平順好聽。 有五聲音階,每一曲調可衍出七種唱法,風格更為活潑流暢。一般來 說,比較常唱的是「兩線吊尾平板女人腔」和「西皮老和版平板男人 調」兩種。平板的曲調可用來表達各式內容的歌詞,它代表山歌從山 水間的個人抒情,走向市集廟會,變成大眾化的娛樂,進一步擴大它 的社會基礎。

  老山歌、山歌仔、平版合稱「三調」,都有基本曲型,歌詞可自 由發揮,這和宋詞、元曲相似,是古代樂府的遺風。

  它們以外的客家民謠,俗稱小調,小調有一定的歌名、歌譜、歌 詞,,詞曲都已固定,一種曲調就是一首歌。又可分兩種:一是「傳 統小調」,即道地的傳統民歌,如桃花過渡、鬧五更、瓜子仁、十送 金釵、十二月古人等;一是「創新小調」,即以傳統小調的曲子另譜 新詞,或模仿小調重新編詞作曲,而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即是竹東的 陳清台,及其已故的老師黃連添。

  但無論是哪一種,客家山歌都須與客家話的聲調、口氣搭配無間 ,否則就唱不順溜、聽不夠味了。客家民謠的歌詞以七言四句為主, 風雅蘊藉、平仄協調,有古詩遺風,極具修辭技巧。為使旋律聽來富 變化,演唱時多會融入加字與虛字等技巧,內容更是包羅萬象,或情 愛、或嗟嘆、或企盼、或對罵......諧音與雙關語穿插其間,看似平 常無奇,實則醞釀其趣奧秘、細膩而深刻。

  至於客家歌謠的演唱方式,形式也相當多樣,包括獨唱、對唱、 齊唱、領唱、和唱、朗誦式唱法等,凡眼有所見、心有所想、耳有所 聞,皆能成韻成歌。樂器一般以二弦、竹蕭、南胡、西鼓等樂器為基 礎,配合歌聲作抑揚變化,聽來別有一番風味。

客家山歌王子陳清台

  陳清台是竹東人。民國41年生。愛好山歌,18歲拜黃連添為師, 因而熟識經常和黃連添一起彈唱的民間樂師。黃連添以其一流的山歌 造詣,成為當時最受尊敬的客家山歌老前輩之一。民國66年,陳清台 時年25,即開始製作山歌,至今共發表一百二、三十張山歌唱片,各 類曲調類型都有,數量之多,全台無人能出其右,可謂「吟詩作對文 章庫,雲雨淋浪著作家」。陳先生是山歌全才,從作詞作曲到演奏演 唱,無不擅長;其歌聲渾厚有力,清亮豪放,充滿感情,能捕捉山歌 最微妙的美感韻味,同時所創作的小調亦保留了客家原鄉的風味。陳 清台對客家山歌的傳承和推廣深具使命和狂熱,三十多年來不遺餘力 。是當代客家山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我們這次欣賞的客家山歌曲目有:1.四三轉二老山歌,2.高韻山 歌仔,3.送郎歌,4.南線吊尾平板調,5.挑擔唱山歌,6.瓜子仁,7. 撐船過渡歌(桃花過渡歌),8.十二月古人,9.採茶姑娘,10.八月十 五,11.姑娘一枝花,12.天公落水調,13.十月懷胎歌,14.月有情, 15.雪梅思君,16.繡花鞋,17.賣茶郎,18.梳妝樓。

  除此以外,我們也順便介紹一對在台灣深受敬愛的、對客家族群 宣教的牧師夫婦范秉添與吳秀麗,他們不僅深入客家族群中,為客家 族群作了非常多的社區服務社區關懷,也用客家傳統山歌小調,創作 了很多客家宗教音樂。

  我們介紹的客家宗教曲目為:

1.敬拜上帝有智慧(十二月古人調),2.主耶穌(落水天調), 3.人生虛空(客家小調),4.父母在世恩情深,5.孝親歌(客家調) 6.福音歌之山歌仔調、挑擔調、老山歌、平板調,7.救主就是世界光 (雪梅思君調),8.人生如同草上花(月有情調),9.太初有道(落 水天調)10.日頭落山那一邊,11.世間到處是迷羊,10.度子歌(平 板),11.差傳歌,12.浪子回頭(七字調),13.闢邪歸正歌(撐船 調歌)14.救主保障歌(台灣南部客家調),15.詩歌勸解浪子回

山歌小調

 山歌

「客家山歌」是以四縣(廣東梅縣一帶)的聲調(包括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等),在客家獨有的傳統旋律,做高低、長短、升降的變化。歌曲調型結構,最初是以三個主要音Mi、La、Do的音組織做為基礎,旋律進行時最明確的特徵,是由一個空心的完全四度和大、小三度各一個或二個音程的連接組合,因此旋律不是固定不變的,惟老山歌是在一個八度內進行(Mi、La、Do);山歌仔是在十二度內進行的(Mi、La、Do),但不管在八度內或十二度內進行,其中Mi到La或La到Mi的完全四度音程進行頻率,則較為普遍,至於以後所發展的平板與小調則是以五音音階為主。

 山歌歌詞的整體結構與一首歌的音樂形式,也有著緊密的關係。客家山歌音樂樂節的劃分,並非以語音的強弱做為依據,而是以歌詞裡的音數律分配做為根據。例如老山歌的樂句是由二字加五字或四字加三字的兩個個別的樂節所組合;而山歌仔和平板的樂句是由二字、一字、一字、二字、一字的五個樂節所組合而成,其組合的方式是相當有規律的。另外樂節與樂節之間,常用無意義的音節,來做為字調與字調間的連接或做為樂節與樂節的分割,但是整體的音樂形式構成的方法,是以七個字調的樂節組合做為一個樂句;以二十八個字調的二個樂段組成一首山歌。

 「客家山歌」還可細分為「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等。每句都拉得很長的「老山歌」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山歌子」即山歌之子,二代的山歌。「平板」也是後起之「改良調」。「小調」則為創新形式。「山歌仔」是由「老山歌」變化而來,而「平板」則是由「老山歌」、「山歌仔」改變而來。

 臺灣的「山歌」在曲牌上絕大部分承襲自大陸,歌詞可以自填,甚至於對唱中,即興作出歌詞,只要原則上符合七字一句,因句成組,一二四句押韻即可。曲調甚少變動,唯有「小調」偶見創新之作,如美濃的美濃調、東勢的扛擔歌等。


老山歌
 「老山歌」又名「大山歌」,一種曲牌名,無固定歌詞,昔日通常傳唱於山野之間,歌詞不固定,演唱者須自己創作,而旋律亦隨歌詞語調而變化,是客家民謠中最古老且最原始的曲調,最難演唱,但最能代表客家民謠的特色與深度。而且為了能使歌聲傳得遠與聽得清楚,還經常將歌聲拉高拉長。拍子自由富有彈性,字與字之間拖得很長,句末尤其特意拉長,常常加上半音階,使更具韻味。

 節奏特點是自由(散板),最能代表現客家山歌演唱技巧的深度與難度。曲調骨幹音為La、Do、Mi,高音域,寬音列,寬音域(八度)。適合詠嘆纏綿的情感,表現力豐富。歌詞的七言四句音節分配法則是「二字加五字」,或「四字加三字」。


山歌子
  山歌子(仔)又名「山歌指」,一種曲牌名,歌詞旋律不固定,由「老山歌」演變而成,保存了相當程度的「山歌子」特質,兩者的不同在於:「老山歌」節奏自由性大,聲音拖得長,而「山歌子」較為快速,節奏較固定。而且「山歌子」已經有「板」的出現,也就是有較明顯的節奏,速度也較快。

 「山歌子」曲調調性方面與「老山歌」相同,以La、Do、Mi三個音為主體,屬寬音域(十二度)、寬音列。但「山歌子」有固定節奏(4/4拍子),演唱時速度較「老山歌」輕快流暢,時常為「客家採茶戲」所採用。

 往昔也是在山野中自由清唱;歌詞音節分配法則是:「二字、一字、一字、二字、一字」的五個音節組合所成。

平板
 「平板」又稱「改良調」,顧名思義曲調平坦順暢,不用拉太長太高的音調。可算是從「老山歌」與「山歌子」演變而來,指的亦是一種曲牌的名稱,無固定歌詞。除了原本的La、Do、Mi三個音以外,另增加了Re、Sol二個音,使得曲調更富變化。有固定節奏(4/4拍子),屬徵(Sol)調式,演唱音域較寬,最大特色在於已由老山歌、山歌子之原始小調,進入大調之雛型。演唱時不僅有La、Do、Mi三個音,還有Re、Sol、Si等,且樂曲曲結束音常傳留在Sol音上。音域為從中音域到高音域,寬音域(十度)。

 「平板」與山歌同樣是客家採茶戲中最主要的曲牌,既具備了「板」的形式,旋律又優美,非常適合舞台表演。也常用來唱勸世文。由於「平板」調能夠深刻表達人們的情緒,故深受喜愛,以往各地所舉辦的山歌比賽,「平板」組的參加人數往往最多。

 「平板」無一定之曲調及歌詞,所以可以任意改變。只要是七言四句的詩,合押韻者均可唱;歌詞音節分配的法則和「山歌子」相同:「二字、一字、一字、二字、一字」五個音節。


小調
 「老山歌」、「山歌子」、「平板」沒有固定歌詞,「小調」則有固定的歌詞,一首曲調一首歌詞,歌詞多半是固定的。

 若依歌詞內容可區分為六大類:(一)愛情類 (二)勞動類 (三)消遣類(四)家庭類 (五)勸善類 (六)故事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