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宋子文[編輯]

 
 
宋子文
px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出生 1894年12月4日
 大清上海
逝世 1971年4月26日(76歲)
 美國舊金山
學歷
經歷
  • (國民政府)中央銀行副行長
    (1923年5月-)
  • (國民政府)中央銀行行長
    (1924年8月-)
  • (國民政府)中央銀行行長
    (1925年7月-)
  • 廣東省財政廳廳長
    (1925年9月-)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
    (1926年6月-)
  • (國民政府)常務委員
    (1926年-)
  • (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
    (1925年9月22日-)
  • (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
    (1928年1月-)
  • (國民政府)委員
    (1928年2月-)
  • (國民政府)財政監理委員會委員
    (1928年4月-)
  • (國民政府)外交委員會委員
    (1928年4月-)
  • (國民政府)預算委員會委員
    (1928年8月-)
  • (國民政府)禁煙委員會委員
    (1928年9月-)
  • (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
    (1928年10月-)
  • (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9年1月-)
  • (國民政府)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
    (1929年1月-)
  • (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9年1月-)
  • (國民政府)國防會議委員
    (1929年1月-)
  • (國民政府)國軍編遣委員會常務委員
    (1929年1月-)
  • (國民政府)委員
    (1930年1月-)
  • (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
    (1930年1月-)
  • (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
    (1932年1月-)
  • (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
    (1932年1月-)
  • (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總裁
    (1932年2月-1933年4月)
  • (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代理)
    (1933年8月-)
  • 中國銀行董事長
    (1935年4月-)
  • (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
    (1941年12月23日-1945年7月30日)
  • (國民政府)委員
    (1944年-1947年10月)
  • (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
    (1945年5月-1947年3月1日)
  • (國民政府)最高經濟委員會委員長
    (1946年6月-)
  • (國民政府)行政院綏靖區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10月-1947年11月)
  • 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1946年11月-)
  • 廣東省政府主席
    (1947年9月20日-1949年1月)
  • 廣東省政府委員
    (1947年9月20日-1949年1月)
  • (國民政府)主席廣州行轅主任
    (1947年11月-)
  • 廣州綏靖公署主任
    (1948年8月-1949年)

宋子文英語Tse-ven Soong,簡稱T. V. Soong,1894年12月4日-1971年4月26日),原籍廣東文昌(今海南文昌),生於上海,父親宋嘉澍美南監理會(今衛理公會)的牧師及富商,孫中山革命支持者。與大姐宋靄齡的丈夫孔祥熙,二姐宋慶齡的丈夫孫中山,妹妹宋美齡的丈夫蔣中正關係都很密切。

 
廣州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凱旋門背面的「碧血丹心」由宋子文書。

  

早年經歷[編輯]

早年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求學,後到美國留學,1915年於哈佛大學經濟學碩士畢業,之後於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曾於紐約花旗銀行見習。1917年留美歸國,在盛恩頤盛宣懷之子)的漢冶萍公司駐上海總辦事處任秘書。1923年赴廣東,任孫中山英文秘書。同年4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中央銀行,宋子文負責籌備條例章程。1924年8月,任廣州中央銀行董事、行長。

中年經歷[編輯]

1925年,兼任廣東國民政府財政部長。

1927年3月,奉武漢國民政府之命赴上海去勸說蔣介石不要分裂,結果被蔣反正。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海關總稅務司一職由易紈士(Edwards)代理。[1]財政部長宋子文對易非常不滿。[1]他訓令易紈士,「自本年(1928年)一月份起,將逐月收支數目,及還本付息數,每項匯兌率並結存各款數,存何銀行,分別列表造冊具報,以憑稽核」[2]。10月25日,國民政府制定《中央銀行條例》19條,規定「中央銀行為特許國家銀行,在國內為最高之金融機關,由國家集資經營之」,並設籌備處於上海。[3]12月1日,其妹宋美齡嫁給蔣介石為妻。

1928年1月,任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兼任外交、預算、首都建設、黃河水利、國防編遣等委員。財政部得知蕪湖海關籍稅務司賈士(Gards)違背命令,擅放鹽斤,並借故恫嚇封關,宋認為是「蔑視政府,濫用職權」,立即決定撤換賈士,另委西班牙籍馬悌(Macti)繼任。[4]另外訓令其他各關稅務司:「如有不遵政府命令,越權瀆職情事,本部職權所在,決當嚴予懲處,不稍寬縱。」[5] 宋決定在召開全財政會議之前,先行召開全國經濟會議,企圖通過兩會來確立財政體制和制定各項財政經濟政策。[6]6月下旬,全國經濟會議在上海召開。[6]會議主要目的是要研究解決國家財政困難之措施與計劃。[7]因此,宋子文向會議提出財政部之方案,包括限制軍費開支、編制預算、建立強有力中央銀行、取消銀兩制、建立中央造幣廠和裁撤厘金等。[7]會議對宋之方案原則上贊成。[7]宋子文提出之財政部理財計劃,通過全國經濟會議,取得江浙資產階級支持。[7]財政部長宋子文認為:中國極為紊亂的貨幣制度必須加以整理,其整理目標,應從開鑄統一的國幣,嚴禁各種劣幣流通方面著手[8]。他提出應該統一「各省參差之幣制」,整理「濫幣」。[9]會議通過關於整理紙幣與硬幣、廢兩用元之提案。[9]之後召開全國財政會議,通過改革幣制方針,包括「實行改兩為元」、「施行金匯兌本位辦法」。[9]

1928年6、7月間,國民政府宣布與各國本平等互惠原則重訂新約,此後一年間,與各國所改訂之新約以通商條約和關稅自主條約為主。[10]至1930年5月,宋子文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簽訂新關稅條約,收回關稅自主權;並實行稅收改革。

1928年7月上旬,宋在南京召開全國財政會議,主要是全國各省市財政廳長及負責執行財政計劃職責之國家與地方官員參加。[11]宋直接提出解決財政困難之方案,歸結為兩點:一為限制軍費開支,二為編制全國預算。[11]7月25日,宋子文與美國駐華公使馬慕瑞在北京簽訂《中美關稅新約》,美國第一個同意中國關稅自主。[12]

1928年8月,中國國民黨召開二屆五中全會,宋向全會提出《統一財政確定預算整理稅收並實行經濟政策財政政策以樹立財政基礎而利民生建議案》,並說明全國經濟、財政兩會議所通過之計劃。[13]五中全會認為有迅速設立預算委員會之必要,決議應交國民政府即行組織。[13]

1928年10月,宣告關稅自主。[14]10月8日,國民政府修訂《中央銀行條例》為20條,由國民政府撥款2,000萬元。宋子文決定以原上海造幣廠為基礎,改建為中央造幣廠,籌辦開鑄統一國幣。[15]對其餘造幣廠,宋則令嚴加整理,不具備條件者則予以取消[16]。實際上,宋對硬幣整理工作未及開展。[15]他根本主張是對現貨幣制度徹底改革。[15]

1928年11月1日,中央銀行成立,總行設於上海。[3]宋子文任總裁。是年秋天,與張樂怡(1907年生)結婚。

1928年,財政部部長宋子文發行內債15000萬元。[17][18]

1929年1月,任命梅樂和(Maze)為海關總稅務司,取代易紈士。[1]1929年,宋發行內債19800萬元,1930年發行17400萬元。[19]內債主要用於軍政開支。[19]1931年7月23日,宋子文在上海北火車站遇刺脫險。12月,蔣中正下野,宋子文辭職。

1932年1月,復任行政院副院長,財長。8月,汪精衛出國,代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在上海開辦新造幣廠。[20]

直到1933年,財政部已發行公債140000萬多元。[21]這加深部長宋子文與上海金融家之矛盾,吃力於籌劃公債還本付息和開發財源,因此與蔣介石在軍費及預算問題上激烈衝突,蔣只好讓孔祥熙接替宋子文。[21]

1933年3月1日,中央造幣廠正式開鑄統一標準銀元[22]同日,財政部長宋子文規定3月10日起通用銀元。[22]4月,汪精衛回國,宋停止代行行政院院長,辭去中央銀行總裁,以財長及行政院副院長身份出訪美歐各國。10月,辭去行政院副院長,財長。孔祥熙與蔣介石、宋子文在武漢開會密商,決定對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增資改組,提高中央銀行地位。[23]

1935年3月23日,孔突然宣佈,政府將要對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實行管制,要求兩行增發股票,要把兩行之控制權交給政府[24]。在向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強行增資同時,孔宣佈由宋子文接任中國銀行董事長和總經理(後來為拉攏江浙資本集團,宋子文只任董事長,總經理由江浙資本集團之宋漢章擔任)。[25]

宋子文長時期主理的金融財務,有人認為他是代表中國國民黨貪污腐敗的表徵之一。宋子文自負傲慢,與孔祥熙相處不來,一般人都認為宋的財經觀念優於孔,孔只是山西票號出身,對於現代財經沒太大經緯,但孔的處世態度則較為圓滑,為蔣中正所喜。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飛西安談判。1937年,抗戰爆發後,聯合協調各銀行應付財政。1940年,出使美國尋求援助,獲得租借物資2,500萬美元。1941年12月,任外交部長,長駐美國。1942年,與美國簽署租借協定,獲得美援超過8億美元。同年,與英美等國就取消外國在華等特權簽署新約。

1944年12月任代行政院院長,兼任外交部長。孔祥熙取代宋子文成爲中國銀行董事長。當年宋子文代行政院長時,胡適日記寫道:「報紙登出宋子文代行政院長職務。如此自私自利的小人,任此大事,怎麼得了!」[26]

1945年7月,出席舊金山聯合國制憲會議,宋子文是四位主席之一。8月14日,代表蔣介石簽訂喪權辱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8月,日本投降,宋子文奉命出使華盛頓,為爭取美國全面援助游說白宮和國會。美國當時恐懼蘇聯在中國東北加強地位,積極回應宋子文要求。宋子文要求為國軍提供裝備,加以訓練,向中國派遣軍事使團,以及興建兵工廠。結果杜魯門答應向中國派出一個軍事使團,並提供全面軍事援助。宋子文可說不虛此行。[27]1946年3月,出現搶購黃金風潮。

1947年3月,辭去行政院院長一職。1947年9月﹐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廣州行營主任、廣州綏靖公署主任。1949年1月,蔣中正下野,宋子文辭去本兼各職,移居香港。1949年5月,經法國赴美,後長期居於紐約,有「世界首富」之名[28]。這「首富」是被炒作出來的。[29]1949年6月,移居美國紐約,不時往返美國東岸和西岸兩地。

亞洲華爾街日報》認為,1943年時宋子文的資產估計為7000萬美元,投資美國通用汽車杜邦公司,宣稱20世紀1940年代宋子文可能已是全球首富。

晚年經歷[編輯]

1963年2月,宋子文接受蔣介石邀請來台,蔣還對宋說:「我這一輩子跟你做的生意,都是賠本生意!」兩人仍舊話不投機,宋在台灣小住幾天便返美。宋子文在晚年新的生活,每天到紐約中央公園散步,外貌亦比早年判若兩人。

逝世[編輯]

1971年4月25日,宋子文在舊金山與友人共餐,食雞骨卡住氣管而死,終年77歲。[30]宋子文於舊金山鐘斯大道1250號公寓1601室余經鎧(Edward Eu,亦為宋子文之二女婿余經鵬之長兄)家中吃飯時因誤吞雞骨而鯁死。蔣介石送上匾額〈勳猷永念〉,尼克森發唁電,宋藹齡宋美齡皆未出席葬禮儀式。[30]

根據宋子文去世後的遺產分割書,他名下的非固定資產為100萬美元,不動產價值約400萬美元,這部分財產只是其留在美國的剩餘部分,早年其在大陸的財產可能大大高於這個數字(宋子文曾經參與「接收」,同時涉嫌利用貨幣貶值獲利和侵吞外國貸款)。部分學者認為宋子文貪污公帑成為巨富的說法更多是源於政治原因的誹謗[31][29]

評價[編輯]

曾經出版許多如日本天皇寶藏幕後操縱全亞洲引發爭議的亞洲傳奇,多產的美國政治作家默爾·米勒宣稱,在採訪杜魯門總統時,杜魯門大力指控是奸詐可疑的中國人宋子文在計畫偷偷侵吞美國政府的財產,氣得大罵:「他們都是賊,個個都他媽的是賊(They're thieves, every damn one of them)……他們從我們給蔣送去的38億美元中偷去7.5億美元。他們偷了這筆錢,而且將這筆錢投資在巴西聖保羅,以及就在這裡,紐約房地產。」[32]大力攻訐蔣中正質疑美國約定援助中國的美援並沒有依約送到中國,是中國政府失敗貪污跟自己、美國政府毫無關聯。平心而論,宋子文的外交手腕遠比當時的駐美大使胡適高明,胡適的「苦撐待變」政策,對爭取美國貸款援助於事無補,宋子文一開始便組織遊說團,即 ChinaLobby,很快就爭取美國一億貸款,但其手法近乎不擇手段,「功利心急,忮求太甚」[33],使美國國務院、軍部等單位不勝其擾,造成中美關係不佳,1942年美國特使居里(Lauchlin Currie)訪華訪華時就向蔣介石告狀,「一半來自宋部長與軍部間之摩擦」[34]。蔣介石致胡適和宋子文兩人的電文,宋也不給胡適看,自己單獨回復,讓胡適心生不滿,這也成為抗戰勝利後被北大派口誅筆伐的遠因。

1947年傅斯年在《世紀評論》發表《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35],全國各地報紙紛紛轉載,列舉了宋子文諸多劣跡:「我真憤慨極了,一如當年我在參政會要與孔祥熙在法院見面一樣,國家吃不消他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該走了,不走一切垮了。」此文被許多人拿來當成宋子文貪污的證據和政治鬥爭的依據,但傅斯年主要是在批評宋子文錯誤混亂的財經政策和惡劣傲慢的用人處事治理作風,抨擊宋子文搞出不少麻煩災難和不好「流言」,應該離職和調查,並沒有直接控指證實宋子文貪污腐敗,重點是在宋子文的官場人際關係惡劣和自大誤事。胡適對他說「子文,你有不少長處,只沒有耐心!」。張發奎曾回憶宋子文習慣享受,在飛機上他自己帶了一張帆布床放在機艙中間,當他的隨員用跪姿呈給他一封電報時,他躺在帆布床上,用腳趾頭接電報。[36]類似例子不勝枚舉,李璜說他這種「大少爺」的生活習慣,「在天空中仍不能改」。[37]

宋子文與張學良是好友,西安事變時,宋子文出面調解有功。張學良晚年評價宋子文說:「宋子文那人的能力並不高,他管財政並不好……宋子文是洋派的,他在財政上並不成功。……他原來是一個匯豐銀行的小職員,他並不知道中國財政是怎麼回事……他這個用人法子完全是外國式的,並不是咱們中國的,他沒人緣,孔(孔祥熙)有人緣。」[38]蔣介石在日記中也經常罵宋子文狂妄自大。1948年蔣介石的政權亟亟可危,日記中明白表示任用宋子文「追悔莫及」。

1971年4月27日,《中央日報》對宋子文一生作出評價:「宋故院長熱愛國家,於北伐、抗戰與勘亂諸役,或主持政府度支,或折衝於國際垓坫,或主持中央與地方政務,皆有重大貢獻。」[39]

吳景平認為,蔣介石在南京之所以能與武漢對峙,同時軍事上與北洋軍閥抗衡並最後得勝,宋子文功勞最為關鍵。[4

宋嘉澍[編輯]

 
 
宋嘉澍
宋嘉澍
查理·宋(Charlie Soong)於范德堡大學
國家 中國
耀如
初名 韓教準
出生 同治二年 (1863年)
逝世 1918年5月4日(55歲)
 
 
 

宋嘉澍(1863年-1918年5月4日),中國海南島文昌人,原名韓教準乳名阿虎,字耀如,英文名字查理(Charlie),宋靄齡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宋子良宋子安之父。生父是韓鴻翼。他是著名傳教士,是孫中山革命支持者。

 

生平[編輯]

早年貧困,1877年12歲前往美國波士頓,被過繼給無子女的舅父,改姓名為宋嘉澍。

1881年4月,宋嘉澍被穆爾上校李考德牧師送往北卡州三一學院(杜克大學前身)讀書,由美國南方首富兼杜克大學創辦人之一的朱利安·卡爾支付學費。後轉學范德堡大學,於1885年底,完成了神學學位,翌年與倪桂珍結婚,育有三子三女。早年在美南監理會傳道,他返回中國後在上海居住,成為實業家傳教士,在上海開設美華印書館印刷《聖經》。後創中國耶穌教自立會

1894年結識孫文、陸皓東等人,傾家捐輸鉅萬,幾次瀕臨破產的地步。

1915年10月26日,女兒宋慶齡離家私奔,在東京日本律師和田瑞作證,同孫中山結婚。宋聞之大怒,不能諒解,宋嘉澍夫婦追到日本,據日本人士回憶:宋嘉澍在大門口叫喊:「我要見搶走我女兒的總理!」孫中山出來後,宋突然往地上一跪,磕了幾個頭說:「我不懂事的女兒就拜託你了,請千萬多關照!」之後轉頭就走。[1]1918年5月4日,因胃病去世,一說是死於慢性中毒。

1985年9月12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

「奉讀母親親筆諭示及耀如公早年成績紀錄信札等件資料已十分珍貴而出之羅斯福總統轉致文舅不平凡之來歷尤令人倍感驚喜難得」[2]

宋有三女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三人及其子宋子文均是中國近現代著名人物,為當年蔣宋孔陳四大家族之一。

 

 

宋子良[編輯]

 
宋子良
px
中華民國人物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出生 1899年
 大清上海
逝世 1983年(83–84歲)
 美國紐約
學歷
  • 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

宋子良(1899年-1983年)祖籍海南文昌縣,父親是上海傳教士宋嘉澍,母親倪桂珍。民國時期的實業家、銀行家。

生平[編輯]

1899年生於上海,1917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即赴美范德堡大學留學,歸國後於1929年8月任中華民國外交部秘書,1930年4月任中華民國外交部總務司司

長。1931年—1949年期間為中國國貨銀行總經理。1983年逝世於紐約

 

 

 

 

 

 

 

 

 

 

 

 

 

 

 

 

 

 

 

宋子安[編輯]

 
 
 
左一爲宋子安

宋子安(1906年-1969年2月25日),祖籍海南文昌縣,父親是上海傳教士及富商宋嘉澍,母親倪桂珍。他是宋氏家族六兄弟姊妹中的幼弟,兄宋子文宋子良,姊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

1928年於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曾先後就任中國國貨公司董事、廣州銀行董事會主席、西南運輸公司總經理等職,與兄姊不同,較少涉足政治。

1948年隨家族經香港轉到美國舊金山定居,1969年於香港病逝。

宋子安與妻子胡其瑛育有兩子:宋伯熊宋仲虎。次子宋仲虎是位企業家,與妻曹琍璇有四女一男:其中兩名為宋元慈(女)、宋元孝(子)[1]

 

 

 

 

 

宋靄齡[編輯]

 
 
宋靄齡
宋靄齡
政治人物
20世紀
別名 宋藹齡
性別
出生 1889年7月15日
 大清江蘇省蘇州府崑山縣
逝世 1973年10月19日
 美國紐約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 孔祥熙
親屬 父 宋嘉澍
母 倪桂珍
宋慶齡宋美齡
學歷
喬治亞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學院
 
經歷
孫中山秘書
銘賢學校職員
抗日婦女指導委員會
創辦全國兒童福利會
香港「傷兵之友協會」會長
移居美國

宋靄齡,又寫作宋藹齡英語Eling Soong,1889年7月15日-1973年10月19日),祖籍海南文昌縣,生於江蘇省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蘇州崑山)[1]孔祥熙之妻,宋慶齡宋美齡的姐姐,是宋氏家族的核心人物。

 


生平
[編輯] 

宋靄齡出生在江蘇崑山,父親宋嘉澍原是監理會傳教士,後來放棄傳教工作經商;母親為倪桂珍。1904年5月28日,即14歲時抵達美國,進入喬治亞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學院就讀。1910年畢業後回國,任孫中山的秘書,同孫中山到全國各地勘察,參與制訂營建20萬里鐵路的計劃。「二次革命」失敗後隨父去日本,仍任孫中山秘書。1914年和孔祥熙在日本橫濱結婚。次年回國,在山西經營家業,主持銘賢學校事務。

抗日戰爭時期與妹慶齡、美齡共同參加抗日活動,參與支持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組織婦女指導委員會,創辦全國兒童福利會,擔任香港「傷兵之友協會」會長。1947年移往美國定居。1973年10月20日在紐約長老會醫院因癌症病故,享壽84歲,安葬於紐約郊外風可立夫高級室內墓園(Ferncliff Cemetery)。

評價[編輯]

  • 徐家涵說:「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三個家族發生內部摩擦,鬧得不可開交時,只有她這個大姊姊可以出面仲裁解決。她平日深居簡出,不像宋美齡那樣喜歡拋頭露面。可是她的勢力,直接可以影響國家大事,連蔣介石遇事也讓她三分。」
  • 蔣介石的侄孫蔣孝鎮曾對軍統頭子戴笠說:「委座之病,唯宋(美齡)可醫;夫人之病,唯孔(靄齡)可醫;孔之病(孔家貪腐)則無人可治。」
  • 紐約時報》形容她:「這個世界上一個令人感興趣的、掠奪成性的居民昨天在一片緘默的氣氛中辭世了。這是一位在金融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婦女,是世界上少有的靠自己的精明手段斂財的最有錢的婦女,是介紹宋美齡蔣介石結婚的媒人,是宋家神話的創造者,是使宋家王朝掌權的設計者。」

子女[編輯]

 

 

 

 

 

 

 

 

 

 

 

 

 

宋慶齡[編輯]

 
 
Soong Ching-ling 1937.jpg
1937年宋慶齡在香港的照片
任期
1981年5月16日-1981年5月29日
前任 劉少奇國家主席,至1968年)
繼任 李先念(國家主席,自1983年)
任期
1975年1月-1981年5月29日
首長 朱德 → 葉劍英
前任 董必武(第一副委員長至1975年4月2日逝世)
繼任 聶榮臻(第一副委員長)
任期
1959年4月-1975年1月
董必武同時在任
主席 劉少奇 → 副主席代行主席職務
前任 朱德
繼任 董必武(代主席)
任期
1954年9月-1959年3月
首長 劉少奇
任期
1954年12月-1959年4月
主席 周恩來
任期
1949年10月-1954年9月
朱德劉少奇李濟深張瀾高崗同時在任
主席 毛澤東
個人資料
性別
其他名字 宋慶林、宋慶琳、Rosamond
出生 1893年1月27日
 大清江蘇省松江府川沙撫民廳內史第(今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新鎮蘭芬堂74弄1號)
逝世 1981年5月29日(88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西城區德勝門後海北沿46號醇親王府宋慶齡官邸
籍貫 中國海南文昌
國籍  中國
政黨  中國共產黨(1981年5月15日起)
其他政黨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起)
 中國國民黨(1919年-1947年)
共產國際(1930年代初起)
父母 宋嘉澍(父)
倪桂珍(母)
親屬 宋靄齡(姐),宋美齡(妹)
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弟)
配偶 孫中山(1915年-1925年結婚)
居住地 上海美國日本香港重慶北京等地宋慶齡故居
學歷 美國喬治亞州梅肯衛斯理安學院文學士
(Wesleyan College B.A.)
職業 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共產國際特工
信仰 西方基督教新教循道宗早年家教
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中共官評
網站 新華網:宋慶齡

宋慶齡(曾用名:宋慶林宋慶琳[1];英文譯名:Soong Ching-ling;曾用英文名:Rosamond;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是已故中國革命家、中國國民黨總理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中國的第二任正式妻子,孫在前已有元配盧慕貞以及日配大月薰

 

榮銜[編輯] 

孫中山去世後,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孫中山先生尊稱為國父,以表尊崇」。因而中國部分人士尊稱其遺孀宋慶齡為「中華民國國母[2]。在台灣,中華民國政府並未對中華民國國母有正式定論,民間則因宋慶齡後來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及中國共產黨被視作背叛中華民國[3],而其妹宋美齡因抗日時期赴美演說作出貢獻[4]或者孫中山元配盧慕貞皆被稱作為「中華民國國母[5]

宋慶齡曾經代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元首的職務,1981年5月,在她彌留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為至今唯一擁有「國家名譽主席」稱號的人士,中共中央政治局也批准她加入中國共產黨。宋慶齡被中共尊稱為「(宋)慶齡先生」、「孫夫人」;被周恩來譽為「國之瑰寶」(後江澤民正式題字;有同名紀錄片);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評價為「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戰士」。

生平[編輯]

早年生涯[編輯]

 
宋慶齡衛斯理安學院畢業照

宋慶齡祖籍廣東省文昌縣(現屬海南省文昌市),1893年1月27日(清光緒十九年)出生。關於出生地點有兩種說法,一種觀點認為出生於上海公共租界虹口東部的朱家木橋(今東餘杭路530號)[6],另一種觀點認為出生在川沙廳[7][8]。父親是監理會傳教士及富商宋嘉澍,母親倪桂珍。宋慶齡洋名是Rosamond。

宋慶齡在上海中西女塾(今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高中畢業後,1907年14歲時赴美國留學,於歷史悠久、位於喬治亞州衛斯理安女子學院獲得文學系學士學位[9]。1913年6月畢業,8月29日到達日本橫濱。1914年底與父母回上海[10]

結婚與婚後生活[編輯]

 
1915年10月,宋慶齡與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結婚。

1914年,在日本擔任孫中山英文秘書,與孫相戀。雖然孫是宋家二十年的朋友,宋慶齡和孫的婚事遭到其父宋嘉澍等人極力反對,因為孫比她年長27歲,已婚有一個妻子盧慕貞,還有一兒兩女。只有當時還在美國讀書宋美齡對二姐表示支持。宋慶齡被軟禁在上海家中,從窗口逃出後,奔赴日本。孫中山離婚之後,兩人於1915年10月25日在東京結婚,宋嘉澍趕到日本,但未能及時阻止婚禮。陳炯明叛變事件中,宋慶齡堅持讓孫中山先走,稱「中國可以沒有我,但不能沒有你。」宋慶齡在逃亡過程中不幸流產,後終身未再有孕。

 
1920年宋慶齡在上海
 
宋慶齡(1927年)

孫中山過世之後,1926年1月宋慶齡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27年,當時中國國民黨中,蔣介石一系的南京政府在上海發動清黨。在如何對待共產黨的問題上,宋慶齡為營救蔣經國返國,堅決「聯俄容共」的政策,反對清黨,並堅決反對其妹宋美齡嫁給蔣介石。7月份,宋慶齡發表《為抗議違反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聲稱「有些領導過革命的人走上了歧途」,從此與蔣介石一系決裂,7月15日,汪精衛也發動清黨,8月份,宋慶齡和陳友仁蘇聯莫斯科,以後又旅居歐洲多年。1931年8月因母去世,宋慶齡回到上海。

在1933年5月初以前,由共產國際派駐中國代表發展宋慶齡秘密加入了共產國際。據廖承志回憶,宋慶齡曾代表共產國際與他秘密接頭,調查叛徒名單,並且說「儘管過了將近五十年,但那短暫的不及半小時的每一分鐘,我都記得清清楚楚」[11]。而且共產國際代表評價她「對秘密工作有著很深刻的理解」[12]

抗戰時期[編輯]

 
1948年,宋慶齡在中國福利基金會的發放處

1936年底爆發了西安事變,宋慶齡主張國共兩黨合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但是國共再次合作後,她也沒有重新加入國民黨。抗日戰爭期間,宋氏三姐妹再度聯合,在重慶期間,宋美齡與宋慶齡之間有一條特殊電話專線「2080」。宋氏三姐妹曾多次共同出現在公眾面前,以「團結合作」的面貌示人。1941年1月發生皖南事變,宋慶齡就此事件通電譴責國民黨政府。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編輯]

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宋慶齡為名譽主席。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即將結束之際,宋慶齡留在了中國大陸,沒有和宋美齡蔣介石等一起去台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編輯]

 
宋慶齡陪同毛澤東會見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右起:楊尚昆費德林、布爾加寧、毛澤東、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宋慶齡
 
1956年10月,張聞天、毛澤東、宋慶齡、周恩來陳毅(從左至右)在北京中南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宋慶齡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並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1950年代宋慶齡曾訪問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雖然她有很多名譽官職,她並沒有實權,在政治方面並不活躍。宋慶齡很早就活躍在婦幼衛生、文化教育領域。早在1938年她就開始辦基金會,為世界各地婦女和兒童的福利籌集資金。1951年,宋慶齡獲得史達林和平獎,她把獎金全部捐出,在上海建造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

1954年9月宋慶齡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2月宋慶齡當選為第二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4月7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宋慶齡與董必武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她與董必武兩人再次當選為國家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她再次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76年11月30日,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擔任大會執行主席。1978年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後連任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副委員長。

文革期間,在江青指使下,上海的造反派宋家資產階級,故把宋慶齡父母的墳墓毀壞,並對宋慶齡進行迫害,令宋慶齡的身心受到巨大傷害。在周恩來的提議下,毛澤東批准了一個「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主要包括高級民主人士和國務院各部委官員,宋慶齡被列為點名保護的第一位。文革結束後她給中共中央寫了一封長信,憤怒的痛斥中共建政以來特別是文革中的錯誤,表示自己的不滿。

關於宋美齡的稱呼也再不直呼其名,改回「美美」,還特別關注宋美齡的新聞。宋慶齡與宋美齡姐妹在1949年以後沒有公開往來,但在私下仍有聯繫。宋慶齡曾託人捎帶過絲綢和中醫藥品,宋美齡也回贈過一些珍貴的國外產品。

1981年2月,宋慶齡的貼身僕人李燕娥去世,宋慶齡悲痛萬分,為其立碑安葬於宋氏墓地

國家名譽主席與逝世[編輯]

1981年5月,宋慶齡因患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冠心病病危。5月15日晨,前來探望的王光美受中央委派,提及宋慶齡曾於1957年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之事,詢問陷入昏迷的宋慶齡是否願意再次申請入黨,重複三遍得到宋慶齡的肯定。[13][14][15] 同來探望的彭真當日轉告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中共中央政治局下午召開緊急會議,一致通過《關於接受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的決定》,同時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其「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5月1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16]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1981年5月29日20時18分,宋慶齡在在其北京寓所病逝,享年88歲。20時40分,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公告,宣布為宋慶齡舉行國葬。5月30日,宋美齡函電蔣經國

「經國覽:孫夫人逝世,香港及此間謠諑紛紛四起。月前,廖承志已倩託陳香梅函報:孫夫人病危。廖得彼方最高層同意,請余赴北平。陳並告:令侃希得一覆音,余聞後置之不理。今日又據無電報,謂:『匪』方請台北人士參加喪禮,一切旅行費用由彼方承擔,並參加喪禮人員座機得在平降落。再者,此間美方報導者大放厥辭,謂:此乃二方面協商之大好機會。話中有話,無非替此間解決難題也,不闡而明『匪』方統戰用心之深邃及巧妙、惡毒,值得隨時注意。紐約時報報導我發言人PATRICK CHUNG,謂:不知余是否會去北平。此人究竟何許人耶?難道其尚不知余五十餘年之堅定立場耶?發言人其模稜兩可之答覆,對余個人人格絲毫無損,但對國內國外之視聽,將有相當之影響也。他人不諳,以為手足之情或可改轍易幟。日本蹂躪我國土生靈,為之塗炭千百萬餘。今共『匪』為我同血同種,其任性陷害殘殺我同胞,其兇狠千百倍於日虜!余一向詈詆共『匪』為人面獸心,試問此種獍猻可與交往耶?骨肉雖親,大道為重,我等做人做事須對得起上帝、國家、民族,及總理主義、父親在天之靈,其他均無論矣!母字,五月三十日。」[17]:152-154

1981年6月1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

「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大人五月三十日電諭,對母親大義凜然精神至受感動!大人一貫與『匪』不共戴天之高尚人格,堅毅意志,不但為國人之所共仰,亦實世人之所共知,共信。『匪』宣佈大姨病重病逝消息,目的即在製造假象,擴大統戰。曾切囑黨政方面對此必嚴正慎重處理,按政府在台北之發言人為新聞局之宋楚瑜外交部劉達人,並無如紐約時報所稱之PATRICK CHUNG,顯見此一報導不惟決無根據,而且別有用心,除繼續澈底追查外,謹先請大人釋念。再,『匪』方於逝世消息發出後,並曾以宋慶齡治喪委員會名義來電,稱:『蔣經國先生,及閣家沉痛奉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於一九八一年五月廿九日廿點十八分,在北京逝世,這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莫大損失,也是親屬們的莫大損失,為此我們向她的親屬表示沉痛的哀悼!』此種詭詐邪惡,自當置之不理。又半個月來,『匪』軍在海峽方面頗有蠢蠢欲動跡象,並首次有軍艦五艘編隊通過海峽,此自不可不提高警覺,小心處理,加強防務。天時已入炎夏,又有大姨噩耗,務懇母親千萬保重!肅叩福安。兒經國跪稟,六月一日。」[17]:155-157

孔令儀回憶,宋美齡聞二姐噩耗,曾多次痛哭,幾乎昏厥,但在公開場合,仍然拒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她赴大陸奔喪的邀請。

 
宋慶齡陵園鄧小平題詞的「宋慶齡紀念碑」,從中可見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她的評價。

1981年6月3日,「宋慶齡同志追悼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鄧小平致悼詞。6月4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在上海市萬國公墓(後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隆重舉行「宋慶齡同志骨灰安葬儀式」,遵照她的遺言,骨灰安葬在她父母墓地的東側。中國共產黨、全國人大、國務院為她立碑銘文以表紀念:「宋慶齡是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偉大戰士。她為國家和人民所建樹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

北京宋慶齡故居上海宋慶齡故居至今仍有武警內衛部隊哨兵站崗值守。

社會關係[編輯]

家族[編輯]

 
宋氏三姊妹

宋慶齡有一姊、一妹和三個弟弟。姐姐宋靄齡嫁給了孔祥熙,宋慶齡是孫中山的夫人,妹妹宋美齡嫁於蔣介石,而弟弟宋子文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總裁。1948年後宋氏兄妹各奔東西:

  1. 宋靄齡(1889年7月15日-1973年10月18日),移居美國
  2. 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留在上海,後移居北京,終葬於上海。
  3. 宋子文(1894年-1971年),移居美國舊金山
  4. 宋美齡(1897年3月5日-2003年10月23日),移居台灣,蔣介石去世後移居美國紐約
  5. 宋子良(1899年-1987年),移居紐約。
  6. 宋子安(1906年-1969年2月25日),移居香港。

信仰[編輯]

宋慶齡青少年時期深切地受到過基督教的影響。宋家宗教氛圍濃厚,母親每日舉行家庭祈禱,送子女到主日學,並要求他們去教堂聽道。宋慶齡童年常跟隨母親不求回報外出救濟窮人,體悟基督教不帶任何附加條件的「博愛[18]

宋慶齡婚前一直被教導不可懷疑上帝的絕對權威,與孫中山結婚後,看到了另一個「耶穌基督」。宋慶齡認為,孫中山「從來沒有感覺到耶穌教義和他自己的主義之間有任何矛盾。對他來說,社會革命就是把基督教義付諸實施。」基督教教義中提倡的平等博愛,成為他們進行革命的武器[19]。隨著年齡、閱歷和科學文化的提高,宋慶齡愈益淡化宗教觀念而強化國家、民族及社會的意識和責任感[20]

宋慶齡從1950年代開始有反基督教的言論,這與當時中國共產黨對宗教的態度有關。1966年,宋慶齡致函友人愛潑斯坦,在信中否認了孫中山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明確表示她和孫中山倆人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宋慶齡回憶道:「孫中山明確地告訴我,他從來不信甚麼上帝,他也不相信傳教士(他們不是「偽善者」就是「受了誤導」)」[21]。但基督教教義中的自由平等博愛,以及犧牲寬容等精神深深地留存於宋慶齡心中。1978年,宋慶齡致函日本友人仁木富美子坦言:「在我頭腦中,還殘留著《聖經》的博愛思想。」[18]

年表[編輯]

1893年
  • 1893年1月27日誕生於上海。父親宋嘉樹(字耀如,英文名查理),母親倪桂珍。
20世紀初
  • 1900年,7歲入讀上海中西女塾
  • 1907年7月,赴美留學,入新澤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學校學習外語,準備投考大學。
  • 1911年11月,在校刊上發表《受外國教育的留學生對中國之影響》一文。
  • 1912年初,收到父親寄來的新國旗(五色旗),歡呼辛亥革命的勝利。4月,在校刊上發表《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一文,高度評價辛亥革命的勝利。
  • 1913年夏,在威斯里安女子學院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8月,離美歸國,途徑日本,於29日抵達日本橫濱。
  • 1914年9月,接替大姐宋靄齡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
  • 1915年10月25日,與孫中山在東京結婚。婚後,繼續擔任秘書工作。
  • 1916年5月,結束流亡,隨孫中山由日本回上海。
  • 1917年7月,隨孫中山離滬赴穗,南下「護法」。
  • 1918年8月,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後,隨孫中山由廣州回到上海,協助孫中山著書立說,總結革命經驗。
  • 1919年7月,代孫中山起草致廣東軍政府電,要求立即釋放被捕的工、學界代表。
1920年代
  • 1920年11月,粵軍攻克廣州,隨孫中山離滬赴穗,再次組織「護法軍政府」。
  • 1921年夏,在廣州發動婦女組織「出征軍人慰勞會」,任會長,並親臨廣西梧州前線慰問戰士。12月,為支持北伐,率紅十字會員抵桂林。
  • 1922年5月,偕紅十字會員多人,隨孫中山從廣州到韶關督師。6月,陳炯明叛變。勇敢地留在總統府,掩護孫中山脫離險境。同月,離穗返滬,用英文寫出《廣州脫險》一文。8月,陪同孫中山與李大釗會晤,商談國共合作。
  • 1923年1月,參與孫中山與共產國際代表越飛的會談,這次會談確立了孫中山「聯俄、聯共」政策。2月,隨孫中山離滬赴穗,重建大元帥府。
  • 1924年11月,宋慶齡陪同孫中山由廣州赴北京,經上海取道日本北上,與馮玉祥等共商國是。
  •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6月,在上海就「五卅」慘案向《民國日報》記者發表談話。7月,發表《為力爭兩廣向英帝國主義鬥爭的孫先生》一文。12月,由滬赴穗。
  • 1926年1月,參加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同月,在廣州女校女團體歡迎會上發表演說。11月,北伐軍攻克武漢後,與國民政府先遣人員陳友仁、鮑羅廷等五人到達武漢,籌備遷都事宜。12月,與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領袖等共同組成「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及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作為遷都前的臨時黨政最高權力機關。此後,經常參加民眾大會,宣傳孫中山的三大政策。
  • 1927年2月,在武漢開辦婦女政治訓練班。同月和次月,先後在漢口和廣州《民國日報》發表《婦女應當參加國民革命》和《論中國女權運動》兩篇文章。3月,出席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被選為五人主席團成員。同月,國民政府在武漢成立,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又被選為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7月14日,發表《為抗議違反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公開宣布同孫中山事業的叛徒決裂。8月1日,和毛澤東等22名國民黨中央委員發表《中央委員宣言》;同月下旬,為實現孫中山遺願,赴蘇聯訪問,行前,發表《赴莫斯科前的聲明》。12月,國際反帝同盟在比利時召開大會,被推選為會議名譽主席。
  • 1928年3月,離開蘇聯前往德國柏林。
  • 1929年5月,離德回國,參加在南京舉行的孫中山的國葬儀式。行前發表《關於不參與國民黨任何工作的聲明》。8月,在上海寓所會見戴季陶,事後發表了談話記錄《痛斥戴季陶》。9月,國際反帝同盟大會在德國召開,再度當選為大會的名譽主席。同月,離滬赴法。
1930年代
  • 1931年7月,得知母親病逝,從德國啟程回上海參加葬禮。12月,發表《國民黨已不再是一個政治力量》一文。
  • 1932年1月,「一•二八」事變爆發,宋慶齡到真如、吳淞前線慰問十九路軍將士。同月,與楊杏佛、何香凝等創辦「國民傷兵醫院」,親任理事,主管醫院事務。7月,組成「牛蘭夫婦救援委員會」。8月,被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委員會推選為名譽主席。12月,與蔡元培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營救了大批革命者和愛國志士。
  • 1933年年初,幫助越南的胡志明與法國共產黨領導人進行接觸,恢復了胡與其黨組織的聯繫。2月,在上海寓所與魯迅、蔡元培等歡迎來華訪問的英國作家肖伯納。4月,發表《告中國人民——大家一致起來保護被捕的革命者》一文。9月,在上海組織召開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委員會遠東反戰大會,發表題為《中國的自由與反戰鬥爭》的演說,並被推選為遠東反帝反戰同盟中國分會主席。
  • 1934年4月,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中華人民對日作戰基本綱領》上簽名,呼籲發起抗日救國的民族自衛戰爭。8月,與何香凝等千人發起組織中華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任主席。
  • 1935年5月,幫助中國共產黨代表陳雲秘密由滬赴蘇聯,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8月,與何香凝等率先響應中共中央《八一宣言》,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資助中國共產黨上海情報系統赴陝北聯繫工作的幹部一筆路費。
  • 1936年1月,委託中共地下工作者董健吾帶信給毛澤東、周恩來,倡言國共合作、聯合抗日。5月,與馬相伯、沈鈞儒等在上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任執行委員。6月,安排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美國醫生馬海德赴陝北。10月,參加魯迅葬禮並發表演說。11月,營救被捕的「七君子」。12月,「西安事變」爆發,宋慶齡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 1937年7月,在上海寓所會見赴廬山與蔣介石商談國共合作的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等人。11月,發表《關於國共合作的聲明》,表明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立場。12月,從上海赴香港。
  • 1938年3日,發表《向全世界的婦女申訴》一文。6月,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致力於戰時醫療救濟和兒童福利工作。
  • 1939年3月,在香港國際婦女節集會上,發表題為《關於援助游擊隊戰士的呼籲》的演說。11月,發表《真正實現中國的獨立》一文。
1940年代
  • 1940年在香港繼續開展「保衛中國同盟」的工作。
  •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與何香凝等聯名發出通電,痛斥蔣介石破壞抗戰、實行反共的倒行逆施。12月,在香港淪陷前,離港抵渝。
  • 1942年7月,發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鬥爭》一文。
  • 1943年5月,在重慶發起舉辦「賑災足球義賽」,為河南災民募捐。9月,發表《給中國在海外的朋友們的公開信》。
  • 1944年2月,發表《致美國工人們》一文;3月,發表題為《孫中山與中國的民主》的廣播演說。
  • 1945年9月,在重慶同正與蔣介石進行和平會談的毛澤東會見。12月,離重慶回到上海。組織中國福利基金會,從事婦幼衛生、文化教育和社會救濟事業。
  • 1946年7月,發表《關於促成組織聯合政府並呼籲美國人民制止他們的政府在軍事上援助國民黨的聲明》。
  • 1947年9月,發表聲明,否認參加偽國大代表的「競選」。
  • 1948年1月,發表《給世界民主青年聯盟的信》一文。
  • 1949年6月,毛澤東、周恩來致函宋慶齡,邀請她北上共商建國大計。9月,受中共中央邀請,到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12月,出席亞洲婦女代表會議。同月,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
1950年代
  • 1950年4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救濟總會執行委員會主席。8月,將中國福利基金會改組為中國福利會,繼續擔任該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11月,當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
  • 1951年9月,在北京接受「加強國際和平」史達林國際獎金,並將10萬盧布的獎金全部獻出,交給中國福利會作為創辦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之用。11月,當選為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
  • 1952年初,創辦《中國建設》雜誌。10月,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當選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聯絡委員會主席。12月,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 1953年1月,在莫斯科會見史達林。3月,發表《悼偉大的史達林同志》一文。4月,被第二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推選為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
  • 1954年9月,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會常委會副委員長。12月,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 1955年1月,當選為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8月,出席紀念廖仲愷先生逝世30周年大會,並發表講話。12月,率領廖承志等到印度進行訪問。
  • 1956年l月,率領廖承志等訪問緬甸和巴基斯坦。8月,率領中國代表團訪問印度尼西亞。9月,應中共中央邀請,列席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11月,發表《孫中山——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的兒子》和《回憶孫中山》兩文。
  • 1957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11月,隨同毛澤東率領的中國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及「十月革命」40周年紀念活動。
  • 1958年6月,參加慶祝中國福利會成立20周年大會,並發表講話。7月,在上海寓所會見周恩來。
  • 1959年4月,出席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1960年代
  • 1961年5月,在上海寓所與毛澤東會見。9月,任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1962年11月,發表《孫中山和他同中國共產黨的合作》一文。
  • 1963年4月,從上海到北京,居住於後海北河沿46號寓所(今北京宋慶齡故居)。
  • 1964年2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身份,和周恩來、陳毅一起訪問錫蘭。12月,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並擔任會議執行主席。
  • 1965年1月,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再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0月,任紀念孫中山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1966年11月12日,在北京參加紀念孫中山誕辰100周年大會,並發表題為《孫中山——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革命家》的講話。同月,《宋慶齡選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0年代
  • 1972年1月,與毛澤東、周恩來一起參加陳毅的追悼會。9月,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何香凝的追悼會並致悼詞。
  • 1975年1月,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繼續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 1976年1月,參加周恩來的追悼會;7月,參加朱德的追悼會;9月,參加毛澤東的追悼會。
  • l977年9月,參加毛澤東逝世一周年及毛主席紀念堂落成儀式。
  • 1978年2月,連續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6月,參加慶祝中國福利會成立40周年大會。9月,在中國婦女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致閉幕詞,併當選為全國婦聯名譽主席。12月,撰寫《追念毛主席》一文。
  • 1979年2月,離滬赴京。6月,接見美國知名婦女訪華團、美國夏威夷各界訪華團。9月,發表《人民的意志是不可戰勝的》一文。10月,在北京寓所宴請西哈努克親王及其夫人。
1980年代
  • 1980年1月,參加全國政協舉行的元旦茶話會。3月,主持紀念蔡元培逝世40周年大會並致詞。同月,參加全國婦聯為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70周年舉行的聯歡會,並致祝詞。5月,參加劉少奇的追悼會。10月,任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籌委會副主任委員。
  • 1981年5月8日,接受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授予的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並發表講話。同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接受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1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決定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5月29日,因患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於晚八時十八分在北京逝世。6月4日,在上海萬國公墓(今宋慶齡陵園宋氏墓地隆重地舉行她的骨灰安葬儀式。[

 

宋美齡[編輯]

 
 
宋美齡
Soong May-ling giving a special radio broadcast.jpg
宋美齡發表電台廣播,1945年1月1日
 中華民國第一夫人
任期
1948年5月20日-1975年4月5日
總統 蔣中正
個人資料
出生 1897年3月5日
 大清江蘇省松江府上海
逝世 2003年10月23日(106歲)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曼哈頓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父母 宋嘉澍
倪桂珍
配偶 蔣中正(1927-1975)
親屬 宋靄齡 (大姐,大姐夫孔祥熙)
宋慶齡(二姐,二姐夫孫中山
宋子文 (大哥)
宋子良(大弟)
宋子安(二弟)
子女 蔣經國(繼子)
學歷 中學:美國 衛斯理安學院
(Wesleyan College)
大學:美國 衛斯理學院文學士
(Wellesley College B.A.)
信仰 西方基督教新教循道宗
簽名 宋美齡的簽名
軍事背景
效忠 國民革命軍
服役 航空委員會秘書長
服役時間 1936-?
軍銜 文職人員佔中將缺
參戰 中國抗日戰爭

宋美齡(英文譯名:Soong May-ling, 1897年3月5日[註 1]-2003年10月24日)冠夫姓尊稱為蔣宋美齡女士蔣夫人。是中華民國第一夫人之一,中國國民黨總裁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及第一、二、三、四、五屆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的第四任妻子,中國國民黨主席及第六、七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的繼母。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議主席團主席、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委員會指導會議指導長、天主教輔仁大學復校第二任董事長及名譽董事長。在近代中國歷史與對中美關係影響深遠。

 


早年經歷(1897年—1926年)
[編輯] 

1897年3月5日(農曆二月十二日),宋美齡出生於中國大清上海浦東川沙鎮(內史第)位在浦東川沙鎮蘭芬堂七十四弄一號。父親宋嘉澍廣東省文昌縣(今屬海南省)人,曾擔任美南監理會(今衛理公會牧師,後經營出版業致富。母親倪桂珍,出身上海名門望族。宋美齡在六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兩位姐姐宋靄齡宋慶齡分別比她年長8歲和4歲,哥哥宋子文比她年長3歲,兩位弟弟宋子良宋子安則分別比她年幼2歲和9歲。

 
宋美齡在美國在學時留影,1910年

1903年,宋美齡就讀上海三一堂女塾。1908年,宋美齡與宋慶齡同赴美國留學,先後在新澤西州薩米特鎮以及喬治亞州梅肯之皮德蒙特學院、衛斯理安學院就讀。1912年,進入麻薩諸塞州衛斯理學院。1917年,回到中國。回國前,宋美齡與宋子文好友劉紀文秘密訂婚。1918年,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擔任英語教師,後任上海工部局兒童勞工工作委員會秘書

1920年,蔣中正與宋美齡在上海初次見面後,便追求宋。由於蔣已婚,並信仰佛教,倪桂珍強烈反對他們交往,要蔣先與所有妻子、侍妾解除婚約,才答應他們交往。

1926年7月9日,蔣就任中國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誓師北伐」[2]。1927年4月12日,蔣進駐上海,向宋求婚。

 
1927年12月1日,蔣中正和宋美齡舉行婚禮
 
1927年12月1日,蔣中正和宋美齡舉行婚禮

中年前期經歷(1927年—1949年)[編輯]

1927年,蔣登報聲明與幾位前妻脫離關係。12月1日,蔣與宋於上海結婚。[3]結婚儀式先後於上海西摩路(今陝西北路)369號宋家和靜安寺路戈登路大華飯店舉行。[4]其時有報紙在標題上一語雙關稱蔣宋聯姻為「(蔣)中(正)(宋)美(齡)合作」。[5]婚禮分兩次進行:先在宋宅會客廳舉行西式婚禮,後在戈登路大華飯店出席中式婚禮。大華飯店婚禮在樂曲聲中完成後,蔣宋來到花園攝影。在一系列由 "中華照相館" 師傅拍攝結婚照片上,蔣穿尖領襯衫、打淺色領帶,配著深色西服,胸口還別著花,宋則身穿淺色旗袍,斜披白紗,頭戴一個用花蕾編成的小花冠,手捧一束玫瑰

1930年,在宋促使下,蔣在上海虹口崑山路景林堂正式接受洗禮,成為基督教徒。

1931年10月26日,《時代雜誌》美國版封面人物為蔣宋夫婦。

1932年,宋擔任中國航空委員會祕會長,並曾經負責組建當時中國空軍,日後被空軍譽為「中國空軍之母」,對中國空軍現代化貢獻重大。1935年,在宋促成下,中國成了美國武器飛機最大進口國。1937年,蔣授權宋掌握空軍;宋聘請陳納德將軍整頓中國空軍。

1934年,國民政府在蔣宋主導下開始推行「新生活運動」,宣傳新政內容;秋天,隨蔣作1個月西北考察。

西安事變[編輯]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楊虎城張學良在西安扣押蔣,實行「兵諫」,發生舉世震驚的西安事變。消息傳出後,宋大為震驚。她當時正在上海養病,沒有隨行。聞訊後,顧不得身體不適,急忙趕回南京政府人員商議解救辦法。宋竭力陳說,用和平方法解決西安事變營救蔣之重要,要求各方「檢束與忍耐,勿使和平絕望」,「推進軍事之前,先盡力求委員長出險」。隨後,宋與宋子文等人於12月15日飛往西安,代表蔣同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正式順利談判,達成協議。12月25日下午,蔣宋等人飛離西安,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抗戰時期和中美關系[編輯]

1938年,宋出版《戰爭與和平通訊》;組織婦女工廠和戰時學校,以「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婦女工作指導委員會」為全國婦運最高指導機關。美國《時代周刊》把蔣宋作為1938年第一期封面人物,評選他倆為1937年「時代年度風雲人物」,並指出「一九三七年,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國家是中國。在陸地,在海洋,在天空,中國人同入侵的日本人展開了殊死搏鬥。尤其是在上海,中國軍隊連續十三周阻止了日本人的前進。在這個關鍵時刻,領導這個國家的是一位最能幹的領導人蔣中正和他的傑出夫人宋美齡。」

1941年8月12日,蔣日記寫道:「與妻車遊,妻稱此生未有如妻對夫名愛之人,即世界中亦未有如妻待夫之忠愛者。余聞此言,甚覺自慚也。」[6]

 
蔣中正、宋美齡夫婦與史迪威中將於緬甸,1942年
 
宋美齡於美國國會發表演說
 
1943年宋美齡於美國母校衛斯理學院發表演說之宣傳海報

1943年,為了美國更支持和同情對中國抗日戰爭 ,宋作為蔣之特使,於該年二月訪問美國,成為美國總統羅斯福夫人埃莉諾·羅斯福貴賓,在白宮住了十一天。她儀態優美、風度高雅和言談適度,贏得羅斯福夫婦敬佩。在此期間並完成對美國募款任務,並於2月18日在國會發表演說,成為第二位女性(第一位是荷蘭女王)、第一位中國人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勸說美國將注意力從歐洲戰場轉移到日本對中國侵略,為中國贏得美國同情。隨後,宋又去美國各地發表演說,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轟動,總計超過25萬人聽過她演說。3月1日,宋美齡首次單獨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封面人物,這也是她第三次成為《時代雜誌》封面人物,前兩次是與夫婿蔣中正共同被選為封面人物,其中有一次是1937年與夫婿蔣中正共同被選為年度風雲人物。

當時,美國朝野對日本空襲珍珠港和美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遭受重創記憶猶新,所以對中國艱苦抗戰的英勇表現產生由衷敬意。他們把這種敬意集中表達在對宋美齡的歡迎上。加以宋美齡有著在美國接受教育的背景,美國人覺得這是自己國家培養出來的高雅人才,油然而生出一種自豪感。因此,美國一時掀起「宋美齡熱」,傳播媒介大量報導她的行涵,許多雜誌以她的肖像作為封面。她所到之處,人們鼓掌歡呼,慷慨捐款,支援中國抗日戰爭,美國國會更順勢廢除實行已有60年惡名昭彰的「排華法案」,提高美國華人地位。接著,宋美齡又訪問加拿大,擴大中國抗戰的國際影響。

戰時,她為國軍縫製軍服以及在醫院探望國軍照片,成功激起許多中國人民的愛國心。

1943年11月,蔣宋出席中、美、英三國首腦開羅會議,宋美齡穿梭於蔣中正和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之間,充分顯示外交才幹。由於蔣不會說英文,居中翻譯協調的工作全部由宋負責,羅斯福事後說:「我對蔣先生的印象十分模糊,現在想想,我對蔣先生的認識,幾乎全部是透過他的夫人。」事後,邱吉爾對羅斯福說:「這位中國女人可不是弱者」!

國共內戰在華時期[編輯]

1946年,為調停國共衝突,美國派遣特使馬歇爾來華,接受蔣中正夫婦招待,由於接受西方教育,宋與馬歇爾在各方面交流反應,引起民情不同的中國人及部分美國人批評。

1946年10月,蔣夫婦首次造訪台灣,參加「台灣光復一周年紀念」活動,對台灣留下深刻印象。

戰後,宋美齡姐夫孔家與宋家所形成的孔宋集團在政治默許下,在貿易特許權金融等上下其手,被許多近代史研究者認為是導致當時中國國民黨形象敗壞主因之一。台灣公視「世紀宋美齡」第二集「奮起與挫敗」中,曾描述宋美齡親人孔宋家族以權勢謀私利,1948年蔣經國在上海「打老虎」,打到宋美齡姨甥孔令侃,但在宋干預下,蔣特地發一封電報給當時上海市長吳國楨處理此事,露出內心掙扎。[7]

國共內戰在美時期[編輯]

1948年底,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一路失守,蔣爭取美國對他再次支持。11月28日,宋美齡飛往美國,12月3日會晤馬歇爾,12月10日會晤杜魯門。[8]然而被美國總統杜魯門冷淡處理,在美國無能為力。12月27日,函電蔣經國:

「汝父親努力黨國多年艱苦決不可輕言辭職不負責任再者奉化絕非安全居住之所免得受人暗算廣東台灣似較相宜請轉告美」[9]

12月28日,續函電:

「汝父在京如不能維持則須赴台灣或廣州決不能回鄉總理革命數次失敗而後竟得成功我等為四萬萬人民及將來國民計算只能抵抗到底不惜任何犧牲如下野回鄉對內不能行使政權對外不能代表國家無法繼續革命而對不起總理故此舉余絕對反對現在只能決心克服困難」[10]

1949年1月21日,函電蔣經國:

「汝父此次返鄉余對渠之康健與安全甚為憂慮祗要父親之安全能保全余等仍可繼續為國家努力奮鬥因此間並非無希望且與多方人士已有聯絡正在極力推動中希汝即日赴鄉婉勸父親務必同來加拿大暫住余當與汝等在加晤面會商一切盼速電復美」[11]

2月6日,函電蔣經國:

「父安全問題確湏顧慮余亦曾屢電提及倘能出國ㄧ行親自考察軍事科學以備將來改進軍隊之張本最好蓋現在中國情勢雖有政治力量而無軍事實力仍難指揮否則亦以遷往台灣為宜總之家鄉實非安全之地希將此意轉告汝父為要再據密報共『匪』行動奮勇因內部現有問題又薛岳態度近來究竟如何盼復美」[12]

2月15日,函電蔣經國:

「汝父在鄉實非久計且倘和談告成更難安居亟宜預謀易地靜養為要余亦歸心如箭但現時歸亦無補時艱而稍留此間於黨於國定有裨益總之汝父革命偉業切不可認為即此竟事應繼續加強奮鬥也美」[13]

2月26日,函電蔣經國:

「余因病滯美診治未得即行返國至感痛心李某派員在此多方活動而賴普漢等回美後對汝父有不利言論故余之工作寔不能鬆懈倘一離此中心即失對於汝父之再起必更加多阻力耳總之余趁此診治時間在美至少對李某及美國對我不利之份子發生抵消作用也務望善待汝父並將國內情形隨時見告為盼美」[14]

3月6日,函電蔣經國:

「此間謠傳張治中等赴係勸父將權柄交李又各省參議會亦有同樣要求並本黨同志亦有舉動請父出國以便和談等等此種謠傳是否屬實余本擬俟月底病稍愈回國但國內情況究竟如何父計劃定否盼即詳告美」[15]

3月24日,派人帶消息給蔣經國,謂「美國對華政策有轉變之趨向」[16]。 5月16日,函電蔣經國:

「知隨父抵普陀甚慰余意上海恐難久守為父之安全起見不如早赴台灣希轉陳考慮此間工作雖遇阻礙但仍積極進行日來國內政治情形如何盼復母」[17]

6月28日,函電蔣經國:

黃仁霖帶函收到盼父親早日遷往大溪國內宣傳工作應加緊進行使民眾自動表示擁護父親為中國唯一之領袖以達國內國外互相呼應之目的美」[18]

7月18日,函電蔣經國:

「近月之工作美各方對華立場續為好轉稍可告慰國內方面亦須加緊進行父親視察各地時警衛方面應一併佈置以防西安事變之重演是所至要美」[19]

10月13日,函電蔣經國:

「此次雙十節共黨計劃利用華僑作反對政府之運動幸我方事前妥善佈置使共黨迫於取消原定計劃且多華僑團體在慶祝會皆表示擁護政府及父親請即轉陳父親為荷美」[20]

11月30日,函電蔣經國:

「至為憂急此間各事一俟稍有頭緒即日飛返美」[21]

12月26日,函電蔣經國:

「貴恙痊癒甚慰以後希多珍攝聖誕又臨願上帝祝福我國此詢年祉並請轉方良緯國靜宜美」[22]

中年後期經歷(1950年-1975年)[編輯]

 
晚年蔣介石與夫人
 
飛虎隊所拍攝的宋美齡,1965年

1950年1月13日,宋離開美國,來到台灣[23],與蔣會合,開始在台灣生活。基於宗教信仰與認知,宋反對共產主義,反對中國共產黨,支持「反共復國」,並創辦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華興育幼院等。

1952年8月,宋赴美國就醫。[24]

1954年9月11日,函電蔣經國:

「汝就職後關於健康更宜注意務勿使舊疾復發是要美」[25]

10月,宋美齡自美國返回台灣。[26]

1958年6月12日,函電蔣經國:

「汝侍父在馬公小住甚慰對孝文身體痟瘦最好不必對其學業逼之過甚我已開始在醫院檢查並聞母」[27]

8月26日,函電蔣經國:

「金馬局勢緊張至為憂念尚希善侍父親並將情況隨時告知為要余定明日應邀赴西部母」[28]

1965年8月,宋美齡飛美國訪問。[29]

1967年,擔任在台復校天主教輔仁大學董事長。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台北病逝,享年89歲,中華民國政府為其舉行國葬。同年,蔣經國接掌中國國民黨主席,接掌黨政軍大權。9月16日,宋搭乘中美號專機赴美,行前發表〈書勉全體國人〉,全文3000多字:

「近數年來,余迭遭家人喪故,先是姊夫庸之兄去世,子安弟、子文兄相繼溘逝,前年靄齡大姊在美病篤,其時總統多感不適,致遲遲未行,迨趕往則姊已彌留,無從訣別,手足之情,無可補贖,遺憾良深,國難家憂,接踵而至;兩年前,余亦積漸染疾,但不遑自顧,蓋因總統身體違和,醫護恐稍有怠忽,衷心時刻不寧。… 如是幾近兩年,不意終於捨我而去,而余本身在長期強撐堅忍、勉抑悲痛之餘,及今頓感身心俱乏,憬覺確已罹疾,亟需醫理。……當茲小別,特抒所懷,敬致余由衷的感謝。……」[30]

隔年,宋離開台灣,定居美國。

晚年前期經歷(1976年—1988年)[編輯]

1978年4月15日,函電蔣經國:

「汝所撰風木孝思所流露胸中之慟愴至情諒國人覽及必對汝之為人立世可有更深一層之認識即余雖曰潛於徧袒閱畢此文彷彿亦不期然而然為之動容回溯無數往事夢中遽醒後低徊不捨嘆人生之不逮在此三年時或陪側或來電函不輟相慰令余感之環顧現代世界泰半兒女至親關係淡若寒冰所謂松柳甄異質疾風知勁草布諸孫曾等只能共體風木孝思之旨意傳諸世代則可以引為我家之厚庥矣母」[31]

12月22日,函電蔣經國:

「汝對余之安全澈夜未眠既感且慰但余個性對善意者以善相餉對惡意者執拗不恥余與父親結褵時已下決心置生死於度外在此四十九年中曾多次面對噩厄不由然有處之泰然之感今即有大批『匪』類來美其又能莫如何耶且我心田磊落光明何懼之有余即遭其暗算固不能與泰山相比擬但卑鄙行為將令當世輿論更能領悟暴露無遺當對『匪』承認之消息傳來初時反應介於惋惜其淺見及憤慨其薄義交織之惋惜者若當時美秉政諸君不若茲之顢頇無遠見美今日對赤禍滋延南美各地之危機有中華民國之大陸代其作有效之制裁憤慨者乃中華民國在父親領導下於艱苦卓絕抗日環境下軍閥百般優越條件誘惑下均嚴峻拒之今向以人權第一民主第一自由世界所膽望標榜之領袖國家竟行如此下策自況其行為正常三十年來之畸型情況其固自取其道但惜者將來遭殃受累受咎者乃美人也將來得利之漁者決非美國也但為此艱難情況下之中華民國計以冷靜頭腦測之政治為物在無道義者操持下倏敵倏友乃司宜見慣若以沉著應付下不浮不燥不負氣得體行事令某些美人星星之良知不為泯滅即時把持時機可得近水樓台先得月之佳兆優先也最忌者乃是被對方漠視或漸漸淡忘令每下愈況之沉沒地步若我自身一如現在之奮發自強屹立不搖以待轉機之來臨亦未始非國家之良策國格之最好表現下盼汝熟籌之母」[32]

1979年,美利堅合眾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後,宋在美國仍堅持反共復國。2月10日,函電蔣經國:

「美方推卸責任托詞謂大陸用武力統一者已非中華民國而是台灣國也美對伊朗之保障乃前車之鑑余向來對銖細末事均可採取或容納中外及各方意欲惟對中華民國之存亡大關鍵無可圓融志不可奪即其欲逐余離去亦由之且引以為革命者之殊榮母」[33]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去世,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大使館曾向宋美齡發訃聞,希望她能到北京祭拜二姊,宋幾經考量,拒絕請求。

1982年8月17日,宋在決策幕僚協助下,透過中央社發表「給廖承志公開信」:

承志世侄:

七月廿四日致經國函,已在報章閱及。經國主政,負有對我中華民國賡續之職責,故其一再聲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乃是表達我中華民國、中華民族及中國國民黨浩然正氣使之然也。

余閱及世侄電函,本可一笑置之。但念及五十六七年前事,世侄尚屬稚年,此中真情肯綮,殊多隔閡。余與令尊仲愷先生及令堂廖夫人,曩昔在廣州大元帥府,得曾相識,嗣後,我總理在平病況阽危,甫值悍匪孫美瑤臨城綁劫藍鋼車案後,津浦鐵路中斷,大沽口並已封港,乃只得與大姊孔夫人繞道買棹先至青島,由膠濟路北上轉平,時逢祁寒,車廂既無暖氣,又無膳食飲料,車上水喉均已冰凍,車到北平前門車站,周身既抖且僵。離滬時即知途程艱難,甚至何時或可否能如期到達目的地,均難逆料,而所以趕往者,乃與總理之感情,期能有所相助之處,更予二家姐孫夫人精神上之奧援,於此時期中,在鐵獅子胡同,與令堂朝夕相接,其足令餘欽佩者,乃令堂對總理之三民主義,救國宏圖,娓娓道來,令餘驚訝不已。蓋我國民黨黨人,固知推翻滿清,改革腐陳,大不乏人,但一位從未浸受西方教育之中國女子而能瞭解西方傳來之民主意識,在五十餘年前實所罕見。余認其為一位真正不可多得之三民主義信徒也。

令尊仲愷先生乃我黃埔軍校之黨代表,夫黃埔乃我總理因宅心仁恕,但經多次澆漓經驗,痛感投機分子之不可恃,決心手創此一培養革命精銳武力之軍校,並將此尚待萌芽之革命軍人魂,交付二人,即是將校長之職,委予先總統,以灌輸革命思想,予黨代表委諸令尊,其遴選之審慎,自不待言。

觀諸黃埔以後成效,如首先敉平陳炯明驍將林虎洪兆麟後,得統一廣東。接著以北伐進度之神速,令國民革命軍軍譽鵲起,威震全國,猶憶在北伐軍總司令出發前夕,余與孫夫人,大兄子文先生等參加黃埔閱兵典禮,先總統向學生訓話時,再次稱廖黨代表對本黨之勳猷(此時廖先生已不幸遭凶物故,世侄雖未及冠,已能體會失怙之痛矣。)再次言及仲愷先生對黃埔之貢獻時,先總統熱淚盈眶,其真摯慟心,形於詞色,聞之者莫不動容,諒今時尚存之當時黃埔學生,必尚能追憶及之。余認為仲愷先生始終是總理之忠實信徒,真如世侄所言,為人應「忠孝兩全」,倘謂仲愷先生乃喬裝為三民主義及總理之信徒,而實際上乃為潛伏國民黨內者,則豈非有虧忠貞?若仲愷先生矢心忠貞,則豈非世侄有虧孝道耶?若忠孝皆肭,則廖氏父子二代對歷史豈非茫然自失,將如何作交代耶?

此意尚望三思。

再者在所謂「文化大革命」鬥臭、鬥垮時期,聞世侄亦被列入鬥爭對象,虎口餘生,亦云不幸之大幸,世侄或正以此認為聊可自慰。

……

或謂我總理聯俄容共鑄成大錯,中國共產黨曲解國父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民族之要旨,斷章取義,以國父容共一詞為護身符,因此諱言國父批牘墨蹟中曾親批「以時局誠如來書所言,日人眼光遠之人士,皆主結民黨,共維東亞大局,其眼光短少之野心家,則另有肺腑也;現在民黨,系聯日為態度。」此一批示顯見:(一)總理睿知,已洞察日本某些野心家將來之企圖;(二)批示所書「現在」民黨當以聯日為態度,所言亦即謂一切依國家之需要而定。聯日聯俄均以當時平等待我為準繩。當時日本有助我之同情心,故總理乃以革命成功為先著,再者毋忘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有對中山先生肝膽相照之日本信徒為我革命而犧牲者。世侄在萬籟俱寂時,諒亦曾自忖一生,波劫重重,在抗戰前後,若非先總統懷仁念舊,則世侄何能脫囹圄之厄,生命之憂,致尚冀三次合作,豈非夢囈?又豈不明黃台之瓜不堪三摘之至理耶?

此時大陸山頭主義更為猖獗,貪污普遍,賄賂公行,特權階級包庇徇私,萋萋迭聞:「走後門」之為也牲牲皆是,禍在蕭牆,是不待言。

敏若世侄,抑有思及終生為蟒螫所利用,隨時領導一更,政策亦變,旦夕為危,終將不免否?過去毛酋秉權,一日數驚,鬥爭侮辱,酷刑處死,任其擺佈,人權尊嚴,悉數蕩盡,然若能敝帚自珍,幡然來歸,以承父志,澹泊改觀,養頤天年,或能予以參加建國工作之機會。倘執迷不醒,他日光復大陸,則諸君仍可冉冉超生,若願欣賞雪竇風光,亦決不必削髮,以淨餘劫,回頭是岸,願捫心自問。[34]款款之誠,書不盡意。

順祝 安謐

蔣宋美齡謹啟

民國71年(1982年)8月17日

9月21日,函電蔣經國:

「此次余致廖承志公開函末段提及彼等『匪』若幡然來歸不必削髮除淨餘劫乃因相傳黃巢衄後既無山寨綠林好漢自刎之氣慨又無法遁匿乃詣雪竇寺但終被發覺而不能脫其罪愆余引雪竇寺之名勝既隸奉化蔣氏家風必以寬大仁愛為懷之寓意也諒必有人領悟此含意也母」[35]

1984年2月16日,為勸告鄧穎超信服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曾發表「給鄧穎超公開信」:

穎超先生大鑒:

數年前「四人幫」倒垮前後,聞先生曾幾遭險厄,甚至受憂受逼,將至自殉邊緣,幸率無恙,論先生在共黨中之黨齡如此資深,尚時陷朝不保夕之境地,令人惻然不已。

近閱報載,先生在我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六十週年紀念會中曾作一次演說,追念在我總理中山先生主持下,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茲將當時決策之來源為先生之道之。

按當時國家處境危殆,外則有世界列強企圖恣意瓜分中國,加之個帝國主義籍不平等條約之各種特權,不斷榨取我人力、物力、資源,以填其欲壑,國內則有大小軍閥猖獗,生靈塗炭,民生雕敝。我總理深感於此,乃為中國在國際上享有平等待遇,呼籲世界助我自助,亦即是求取消束縛我國之平等條約,但世界列強猶如聾啞,不加理會,此時僅新起之蘇聯政權,別具新裁,予我革命基地之廣東以有限之械彈,得一箭雙雕之收穫,當時,蘇聯政權被各國歧視,地位極為孤立,其予我一臂之助,既可博得全世界受壓迫眾生之好感,並又可以之炫耀於列強之前,顯示蘇俄政權乃是由正義之政權,且在廣大之中國,順理成章,樹立一將來征服世界不絕之兵源,亦即充當炮灰之資源,假此機會肆意吸收訓練基地骨幹分子。以貫徹由蘇俄所控制之全世界蘇維埃帝國藍圖之推行措施。名利雙收,莫過於此。再者,當時大會所通過之「容共」政策,旨在聯合國內一切反軍閥反帝國主義之力量,其實,共產黨之力量,證之於當時所謂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到會者僅十二人耳。其首腦人物當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董必武毛澤東等,事實上,中國國民黨乃是中國共產黨之保姆。

蓋若非仰賴當時國民黨之掩護、育養,其便能成為後日之黨耶?且如陳公博、周佛海等終亦認為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而摒棄之,由共產主義信徒而搖身一變竟成為後日之漢奸,此亦是共產黨頭兒、腦兒對主義信仰之最大諷刺。後日之葉劍英彭德懷賀龍林彪以及過去小軍閥朱德,曾任廣東時代國民黨候補中央委員及黨中宣部代部長之毛澤東等人無一不宣誓效忠國民黨,而後背叛誓言,成為反國民黨之一群。此試與中外綜理國家萬機之政治家總擁有靜穆之修養與磊落之風格相提並論,乃適成強烈對照,諒先生定必默許余言。

回憶前在重慶抗戰時期,曾與大姊孔夫人數度與先生聚首交談,徵詢先生對當時抗戰問題及國家前途之展望,余二人均認為先生認解超群,娓娓道來,理解精透,所談及之問題均無過於偏頗之處,實我當時女界有數人才,迄今思之,先生談話所代表者,言皆由衷之歟?姑不究其內容真偽,猶記曾告家姐,若穎超能為國家民族效一己之力,必脫穎而出,甚至超穎而出也。又何必沉湎於被泰半理智之猶太人所不齒之德國猶太馬克思理論所蠱惑耶?固然,1920年時代馬列理論曾在俄國得手,憑籍許多因素僥幸成功,此實於當時一般知識分子沉醉於「時髦心理」,令馬列學說彌漫於知識階層,大多自認為馬列信徒或馬列崇拜者,尤其在法國,幾乎造成任何人不能誦說幾句馬列教條,則必目為白癡或非知識分子之風氣。只要是馬列教條,即不求甚解,「囫圇吞棗」猶如天詔,(近日時代雜誌亦有敘述法國知識分子之盲從風氣)。加之,法國左派理論家沙特不時以辯證法邏輯語彙,撰寫似是而非之文學莠言惑眾(近年已逐漸經阿宏駁斥其矯偽,至於體無完膚)。

泊聞先生所言,謂中國共產黨人是「言必信,行必果」,此乃指所謂「文化大革命」對同胞之信諾耶?抑指先生幾遭不幸而言耶?據所聞知,大陸人民名共產黨為破產黨即家破人亡之謂也。故對共產黨之言行,大陸稚子亦不予置信。

齡近聞電大陸探視返自由世界者云,其親戚竊告,「台灣人民固然反共,但更反共者,乃大陸手無武器所遭殃之人民也。」近三十餘年來,共產黨政權已早知無法再可侵蝕金馬台澎之復興基地,乃重襲統戰故伎。以惡言毀謗張本,或以蜜語騙詐為武器,企達成「三度合作」。

殊不知第一次我總理寬大容共,遂使原不過五十餘人之共產黨徒,經中國國民黨繈褓鞠育後造成騷擾動亂,凡十四年。及再次容共,乃當中日戰爭國家存亡關頭,先總裁不究既往,誠恕相待,原望其回心轉意,以抵擊外侮為重,豈知共黨以怨報德,趁火打劫,鑄成大陸的沉淪,二次慘痛,殷鑒昭昭,一而再之為已甚,其可三乎?

……

先生高壽已登耄耋,當已無所恐懼,若言出肺腑,則請規勸大陸迷途諸君,「學習中山先生之榜樣」,再次信服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復使大陸民眾,猶如台灣同胞,享有安寧、富裕、康樂,有希望有前途之生活,不然,則將如李自成張邦昌及跪於杭州岳墳前之秦檜夫婦鐵人,永受萬世唾罵,須知今日真正之中國乃在台灣,邯鄲學步,猶未晚焉,維希三思之,即此順頌。

蔣宋美齡謹啟

民國73年(1984年)2月16日

是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

「長信大義凜然已交中央社向海內外發布大人每於邪惡張牙舞爪之時必定予以當頭棒喝足令『匪』膽寒心悸」[36]

2月18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

「大人勸告鄧某公開信思精而旨嚴義正而語婉不獨深發世人警省亦足使『匪』類悔禍海內外無不衷誠讚嘆景仰欽慕各報及空飄揚印件容當彙呈睿察肅叩福安兒」[37]

1986年,宋美齡返臺,發表「我將再起」演說,引起臺北政壇議論。同年,參與出席 蔣公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上台發言說出「我只希望,讓三民主義的光輝,普照大陸」。

1988年,蔣經國過世,享年78歲。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中國國民黨擬推李登輝代理黨主席之前,宋致函當時國民黨祕書長李煥表達異議,認為此事不宜過急。7月,中國國民黨13全大會,通過李登輝總統為黨主席,宋以中評會主席團主席身分發表「老幹與新枝」演說,這是她在台灣公開政治場合最後一次發表演說。蔣家在台灣四十年統治亦正式結束。

晚年後期經歷(1989年-2003年)[編輯]

1991年宋美齡再次離台赴美,並從官邸帶走大批行李共100多箱。由於赴美時是持「元首通行證」離境,曾引起批評,台灣外交部於1994年9月7日「主動說明行政院已『專案核准』要給宋」一本「外交護照[38]。之後除了1994年9月10日清晨,宋美齡返台探視她病危的外甥女孔令偉外,不再回過台灣,長居紐約。

1995年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五十周年,宋接受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鮑伯·杜爾參議員賽蒙,分別代表共和黨民主黨邀請,出席美國國會為她舉行盛大致敬會,以表彰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中美關係所做貢獻。

2003年10月24日,臺灣時間5時17分,宋美齡於紐約逝世,享壽106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領袖及夫人中最長壽者[7]

家族[編輯]

她的兩位姊夫分別是孔祥熙孫中山

其曾孫蔣友柏於長女出生甫滿月,便與其妻女赴美與宋美齡女士聚會,並由其命名為「得曦」(是時家族字輩排行至「得」),且與其拍照。蔣友柏回國後曾回憶曾祖母時說到見其玄孫女時非常歡喜。後其長子蔣得勇出生前,宋女士已去世,來不及讓曾祖母見到蔣得勇一面,感到非常惋惜。

身後各界反應[編輯]

中華民國[編輯]

全國社會各界均表達對蔣夫人過世感到難過,並肯定其對中華民國的貢獻。許多民眾主動前往設在臺灣各處的簡易靈堂,向這位「永遠的第一夫人」致敬。

中華民國政府由時任總統陳水扁頒布褒揚令

故總統 蔣中正夫人宋美齡女士,資賦穎秀,維四岳之通靈;才慧雙修,隨百花而誕降。早歲負笈遊美,卒業麻州衛斯理女子學院,學貫中西,超群拔萃;相夫弼政,瀝膽披肝,歷經開國、靖難、剿共抗戰戡亂等諸役,尤以西安事變,蹈危履險,深入虎穴,厥績至偉。抗日戰爭期間,週旋壇坫,應邀赴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演講,蜚聲海甸,鞏固中美邦誼,終至勝利。出席開羅會議,確保我國領土完整,盛譽揚輝,貢獻至鉅。為我國空軍建軍,展佈新猷;創辦華興育幼院,施愛遺孤;成立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恢弘婦權;籌設振興復健醫學中心,澤惠群民。綜其生平,跨歷三世紀,惠愛在朝野,簡冊留芬,允垂世範。上壽歸真,殊深軫悼,應予明令褒揚,以示政府崇念懿德之至意。

此外,中華民國政府致送國旗覆棺。由於家屬認為宋美齡已經入殮,致送之國旗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致送之黨旗到紐約後,家族並未舉行覆棺儀式。宋美齡與宋子文宋藹齡孔祥熙都安葬於紐約芬克里夫墓園

在紐約的宋美齡告別式上,可以說是蔣家多年來的大集合,除了身體健康不佳的蔣方良沒能前去外。包括蔣孝文遺孀徐乃錦蔣孝章俞揚和夫婦、蔣孝武前妻汪長詩、遺孀蔡惠媚蔣孝勇遺孀方智怡蔣緯國遺孀丘如雪,子蔣孝剛以及第三代的蔣友梅、蔣友蘭、蔣友松、蔣友柏蔣友常、蔣友青等皆出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編輯]

 
南京宋美齡別墅

中共官方與民間均肯定她在抗戰時對中國的高度貢獻。

新聞聯播》在報導宋美齡逝世時,讚揚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到美國遊說聯合對抗日本。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賈慶林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主席何魯麗宋慶齡基金會都向宋美齡親屬發去唁電,對宋美齡女士逝世表示哀悼[39]。賈慶林所發唁電全文如下:[40]

宋美齡女士親屬:

驚悉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影響的知名人士宋美齡女士逝世,我謹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表示深切哀悼,並向你們表示誠摯慰問。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 賈慶林

二〇〇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美國[編輯]

時任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表示:「蔣夫人永遠是全體美國人民的親密朋友,為她的過世感到十分難過。」

評價[編輯]

自評[編輯]

「The only thing Oriental about me is my face」(「我這個人只有長相是東方的。」)[41]

輿論[編輯]

國際皆推崇她為「中國空軍之母」,中國民間也有「永遠的第一夫人」的稱謂。

美國將軍史迪威說:「直率、堅強、有活力。喜歡權力,愛拋頭露面……」

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兒子埃利奧特·羅斯福說:「蔣夫人多年來始終是以一種征服人的魅惑與假裝對她的談話對方發生興趣的方式來應付人——尤其是男人,這已經成為她的第二性格。我怕看她的第一性格發作,說實話,那會嚇壞我。」[42]

陳香梅:「對年輕一代而言,美齡女士的一切是如此遙遠而近乎神秘。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近代史的風雲人物,沒有一位能和她一較雌雄。」[43]:1

孫穗芳:「宋美齡雖已走入歷史,但其睿智、堅毅、優雅的形象卻留在人們的心中。尤其是她有一顆中國心。」[43]:1

陸鏗:「在沒有見到宋美齡之前,以為她一定是高高在上,不大理人;沒想到得遇宋美齡後,見到她對每個工作人員都是笑咪咪的,給人以和藹可親的印象,沒有一點架子。」[43]:1

柏楊:「宋美齡除了有一個中國人的面孔和西方教育習慣的生活外,在她的內心深處,埋藏著的卻是中國傳統當權派的封建暴力。」[43]:1

逸聞[編輯]

在白宮餐桌上,羅斯福總統談到令人頭疼的礦工罷工問題,問宋美齡應該如何處置工運領袖,她很自然地舉起手,在喉嚨上一划。[44]

宋美齡請美國《時代周刊》女記者安娜莉賈克貝在重慶一家西餐館吃飯,飯後宋美齡拿起駱駝牌香煙說要抽煙,她問安娜莉賈克貝:「妳抽不抽煙?」安娜莉賈克貝說不好意思,因為她看到牆壁上有標語說「請勿抽煙」,標語裡面還有一個句子說,種煙草經費要省下來種田,增加糧食生產。宋美齡就不客氣自己一個人抽。她們聊天,聊美國的文化、聊好萊塢的文化、美國電影明星,聊了一兩個小時以後,安娜莉賈克貝煙癮大發,忍不住了,她對宋美齡說:「夫人,我是抽煙的,剛剛因為我看到牆壁上那張標語,我不好意思抽」。然後宋美齡就說,「那個標語是寫給老百姓看的。」[45]

1986年1月20日,宋美齡函電蔣經國

「余在白宮作晤強欲其供給余美籍護士小姐三餐事實上從未有過彼等不住白宮從未吃過一頓白宮飯再說余每日換被單五次在二十四小時內袛睡一次其他時間均有節目會客與羅總統談話焉有睡五次哉」[46]

張靈甫遺孀王玉齡回憶,宋美齡曾要召見陣亡將領遺孀,以示宣慰,但在眾寡婦到總統府後,久等不來,最後託病未見,使未亡人們倍感寒心。[4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