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編輯]

 
 

白崇禧
Minister1.jpg
任期
1946年5月31日-1948年5月31日
前任 首任
繼任 何應欽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 1893年3月18日
 大清廣西省桂林府
逝世 1966年12月1日(73歲)
 中華民國台灣省臺北市
籍貫 廣西臨桂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 馬佩璋
子女 白先勇
專業 軍人
信仰 伊斯蘭教
軍事背景
效忠  中華民國
服役 Republic of China Army Flag.svg 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時間 1916年-1966年
軍銜 一級上將
獲獎 青天白日勳章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回教名烏默爾(Omar),中國廣西臨桂縣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有「小諸葛」之稱。屬國民黨「新桂系」,地位僅次於李宗仁。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路合作無間。二人最初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手驅逐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中正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屢有勝果。

戰後,白崇禧擔任國防部長;然而,國民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國東北的戰果,局勢對國府愈趨不利,桂系最終亦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共產黨統治中國大陸後,白崇禧前往台灣,於1966年在台北病逝。

 


生平
[編輯] 

身世[編輯]

白崇禧篤信伊斯蘭教。民國時期,他捐款興建了多所清真寺、發展伊斯蘭教育,在政治和經濟上給予中國穆斯林許多方便。另一方面,據其子白先勇的回憶,白崇禧對於不合實宜的教規,例如:女性不得受教育、女性戴面紗等,極為反對[1]

1907年,白崇禧考入廣西陸軍小學,後因病退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當時在廣西省立初級師範讀書的白崇禧,加入廣西學生軍,開赴湖北,隨後進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1916年,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之後,白崇禧在廣西陸軍第一師任營長。

1921年,白崇禧代表黃紹竑廣州孫文,要求參加革命。孫文任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黃、白二人與李宗仁合作,於1924年分別打敗舊桂系軍閥-陸榮廷沈鴻英。在統一廣西的過程中,白崇禧充分表現出謀略和軍事能力,被稱為「半個小諸葛」。同年,白偕李宗仁加入國民黨;李、白、黃三人的合作,使廣西納入國民政府控制之下,三人亦成了國民黨內桂系的骨幹。

北伐及抗戰前期[編輯]

 
白崇禧(右)與蔣介石(左),攝於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白崇禧任國民革命軍副參謀總長。1927年初,白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從江西攻取浙江。1927年4月,白崇禧任淞滬衛戍司令,配合蔣中正在上海清黨。同年1月、3月、8月和10月的多次戰役中,白崇禧戰勝孫傳芳

1928年,自北伐成功至1937年抗戰爆發前的十年之間,桂系多次以軍事和蔣介石對抗。1929年3月,桂系先在蔣桂戰爭中,敗於蔣中正,白崇禧被迫逃往越南。同年11月,李、白、黃返廣西,聯同張發奎進攻廣東。1930年,李、白又在中原大戰中,出兵支持馮玉祥閻錫山反對蔣中正。

1931年9月,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黨內各派系謀求妥協,桂系亦跟南京議和。1932年4月,李宗仁出任廣西綏靖主任,白崇禧任副主任,和省主席黃旭初成廣西新三巨頭。自此至抗戰爆發的五年內,桂系一方面「自衛、自給、自足」及「寓供兵團、寓將於學、寓徵於募」,透過創立學校、改革稅收、清鄉建設廣西;另一方面在軍事上,則對蔣介石堵截紅軍的要求陽奉陰違。

1936年5月,李、白聯合廣東陳濟棠,以「抗日救國軍」名義反蔣。由於廣東軍隊被蔣中正收買,陳濟棠被迫下台;至8月,李、白宣佈與蔣中正和解,支持由蔣中正領導抗日。

抗戰期間[編輯]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白崇禧出任國軍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

八年抗戰期間,白崇禧和李宗仁指揮各場大小戰役。

1938年,李、白指揮台兒莊會戰,取得在抗戰中的正面戰場首次大勝。6月,白崇禧指揮武漢會戰

1940年2月,白崇禧指揮桂南會戰,在崑崙關戰役兩度重挫日軍。

1944年10月底,2萬名桂軍及廣西民團在缺乏重兵器支援苦境下,在豫湘桂會戰中的桂柳會戰,單憑輕兵器擊斃1萬6千名來犯日軍,締造日軍侵華作戰,平均單日最高戰亡兵數,但此說法很可能是網路謠言,豫湘桂會戰中日軍遭遇的最激烈抵抗發生在衡陽,而桂林在日軍發起攻擊後三天即告陷落,整個桂柳會戰日軍傷亡也只有1萬3千人左右。

國共內戰[編輯]

1946年,國共再次開戰。6月,白崇禧到中國東北督戰,指揮國軍第二次四平戰役中擊敗林彪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白主張乘勝追擊,一舉殲滅林彪所部中共軍,但由於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連續三次給蔣中正發電,並以斷絕美援相威脅,迫蔣中正停止在東北的軍事行動;同時,前方國軍總指揮-杜聿明向南京請示,蔣遂電令杜『暫緩追擊』。此舉使林彪殘部得以喘息,導致東北大局逆轉。

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國民黨方面派兵至臺灣鎮壓。3月11日,國民政府特令國防部長白崇禧來台。[2]上午,白在南京接見台灣省旅居上海代表。[2]3月17日,白崇禧及蔣經國於中午搭機抵達台北。[2]白抵台後即發表第一號佈告,昭示中央處理台灣事件之基本原則。[2]巡按臺灣,會見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等人,並向民眾廣播,聲明政府軍事行動已暫告一段落,將以和平寬大的方針處理此事。3月20日,白再發表談話,慰外省籍公務人員不要因曾受到生命財產損害而灰心喪志,須知極大多數台胞仍極愛國。[3]期間,白崇禧嚴禁官兵報復,親自阻止軍隊濫殺無辜,要求一切以公開審判為原則,拯救了不少臺灣士紳,如瑞芳礦業李建興兄弟等。白崇禧報告中,嚴批陳儀,建議處分柯遠芬,嘉獎彭孟緝[4]

1947年11月,白崇禧兼任九江指揮部主任,負責圍剿大別山中原野戰軍

1948年5月,李宗仁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一個月後,白崇禧離國防部長職,改任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可能當局覺得劉峙難任艱鉅,故於淮海戰役前夕,鑒於劉伯承和陳毅兩股即將合流,徐州和華中剿匪總司令部所屬兵力,應該統一運用。[5]乃打算在蚌埠設立一個國防部指揮部,由白崇禧負責主持,統一指揮華中及徐州兩個剿匪總司令部之軍事。[5]白認為有不克服之困難,也沒有統一指揮之權力,不肯接受。[5]

1948年10月初,白崇禧親到駐馬店,在第十二兵團部召開作戰會議,第三兵團司令官張淦、第五綏靖區信陽)司令官張軫、第十二兵團司令官黃維、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官胡璉、第八十五軍軍長吳紹周楊伯濤覃道善等軍長以上高級將領均參加。[6]何應欽在徵得白崇禧同意後,即於10月23日派郭汝瑰專機向蔣介石建議,蔣自東北會戰開始,即偕杜聿明、周至柔郭懺羅澤闓等穿梭飛行於北平、瀋陽之間,親自指揮作戰,郭汝瑰抵北平之日,即長春失守之時。[7]10月30日,蔣介石聆悉廖耀湘兵團在西進途中進入預先佈置之口袋。蔣聞訊飛返南京。[7]是日下午4時,白崇禧應召從漢口飛南京,5時參加國防部召開軍事會議,聽取羅澤闓關於東北會議從錦州失守到大虎山廖耀湘全軍覆滅之報告。[7]

1948年11月27日,白崇禧接到蔣之「手啟」電,要白氏轉知所屬第十四兵團司令宋希濂,偕新任第十三綏靖區司令王凌雲到南京一行。[8]宋希濂率部此時駐鄂西一帶,奉命後即偕同王凌雲於11月30日到漢口,並隨即去三元里總部謁白崇禧,報告鄂西方面情況。[8]他們辭出時,白崇禧要宋希濂單獨留下,對他介紹當時軍事形勢。[8]

1948年12月1日上午12時,宋希濂偕同王凌雲飛抵南京,即去黃埔官邸謁見蔣。[9]辭出時,宋希濂讓王凌雲先走,把白崇禧在漢口對他所說一一匯報給蔣。[9]12月8日,蔣致電白崇禧,命令白崇禧以最快方法將所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調往南京,增援守備兵力,然而受拒。[10]年底,國軍徐蚌會戰中失利,蔣中正嫡系中央軍幾乎損失殆盡,蔣中正數度令白出援,白皆推拖,蔣中正憤擲電話筒、掀桌,痛罵粗話。白崇禧則反駁「按兵不動」的指控,指出華中轄區奉命調往增援徐州部隊包括:黃維第十二兵團所屬之第十八軍(胡璉)、第八十五軍(吳紹周)、第十四軍(熊綬春)、第十軍(覃道善)及整編第二師(師長何竹本),第二十軍(楊幹才)、第二十八軍(李良榮),都是華中最精銳之部隊,黃維兵團半路被攔,幾乎全部被消滅[11]

1948年12月24日、12月30日白電呈蔣中正,主張「與共黨謀和」[12]。12月24日,白發出「亥敬電」:

「民心代表軍心,民意猶如士氣,默察近日民心離散,士氣消沉,遂使軍事失利,主力兵團損失殆盡,倘無喘息整補之機會,則無論如何犧牲,亦無救於各個之崩潰。言念及此,憂心如焚!崇禧辱承知遇,垂二十餘年,當茲危急存亡之秋,不能再有片刻猶豫之時。倘知而不言,或言而不盡,對國家不忠,對民族不孝。故敢不避斧鉞,披肝瀝膽,上瀆鈞聽,並貢芻蕘:一、相機將真正謀和誠意轉知美國,請美、英、蘇出面調處,共同斡旋和平;二、由民意機關向對方呼籲和平,恢復和平談判;三、雙方軍隊應在原地停止軍事行動,聽候和平解決。

以上所陳,伏乞鑒核察納,並望乘京、滬、平、津尚在吾人掌握之中,迅作對內對外和談佈置,爭取時間,若待兵臨長江,威脅首都,屆時再言和談,已失去對等資格,噬臍莫及矣。」[13]

12月30日,「白再發通電主和」[14]

1949年1月13日,白崇禧在漢口,「強迫中央銀行將運往廣州之銀元中途截回」[15]。1月21日,蔣被迫下野,由李宗仁接任代總統。3月9日,袁守謙主任帶白崇禧求見蔣之函件到「溪口[16]。4月,國共和談,白崇禧極力反對接受和談結果,且策劃在湖南的軍事防禦計劃,惟因湖南省主席陳明仁降共而失敗。10月7日,白崇禧所部全部,「已向廣西撤退」[17]。至12月,白崇禧華中剿總所轄60萬國軍,陸續被渡長江後的共軍消滅,僅有18萬部隊抵達海南島。11月20日,白啣李宗仁命飛重慶,下午晉見蔣,報告李已於是日「上午飛往香港[18]。11月21日,蔣約白崇禧談話,表示決不於此時「復行視事」,為恐李在海外丟醜,必須李本人尅日回重慶,面定對內對外大計,「然後未始不可出國」[19]。但必須由行政院長代行總統職權,「以符憲法規定」[19]解放軍於12月14日佔領中越邊境鎮南關,切斷桂系軍隊退入越南之後路。桂系本身20萬兵力,含李、白起家的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八軍等,最後僅存2萬餘人由軍長張湘澤帶領退入越南,其餘全部在廣西戰役中,於湖南、廣西等地被林彪第四野戰軍迂迴包抄殲滅。

台灣時期[編輯]

1949年12月3日,白崇禧乘飛機去海南島。12月11日,陳良被派到海口白崇禧,補發白崇禧軍費;陸軍副總司令羅奇亦銜命敦促白崇禧去台灣,「共商善後」[20]。蔣請白去台北組閣。

李宗仁曾警告白『桂系到台灣無用武之地』。12月30日,白崇禧按原定計劃「從海口飛台北」[21]後,僅獲聘為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委及「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等職[22][23]

1962年12月4日,白崇禧的妻子馬佩璋病逝。不久,其子白先勇赴美念書。爾後,白崇禧在1966年12月2日因心臟病發於台北逝世。[24][25]《紐約時報》訃文稱白崇禧是國民黨裏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26]

家族[編輯]

白崇禧娶妻馬佩璋,兩人共有10名子女,其中排第五者為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曾著《台北人》短篇小說集,亦為其父立傳《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和《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以描述1946年四平會戰的始末。

香港著名傳媒人、現任灣仔區議會議員白韻琴為白崇禧姪女。

遺蹟[編輯]

台灣[編輯]

  • 白崇禧與夫人及部份子女,身後合葬於今臺北市信義區六張犁的回教公墓白榕蔭堂墓園,墓園為台灣少見的伊斯蘭式建築,2013年被北市府指定為古蹟[27]
  • 臺南市延平郡王祠「忠肝義膽」牌坊,係原開山神社鳥居改建。

中國大陸[編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