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編輯]

 
 

李漁(1610年-1680年),初名仙侶,後改名,字謫凡,號笠翁。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曾經評定《四大奇書》,李漁祖籍浙江省蘭溪縣(今浙江省蘭溪市)夏李村,後來祖父隨「蘭溪幫」到了江蘇如皋做種藥材生意。李漁的童年、少年是在如皋度過的,後來又娶妻生女,前後在如皋生活23年,中年之後又在南京生活了14年,之後在杭州生活。

 


生平
[編輯] 

18歲,補博士弟子員。後居於南京,把居所命名為「芥子園」,並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李漁嗜食螃蟹,每年於螃蟹未上市時即儲錢以待,自稱購蟹之錢為「買命錢」,每日餐桌上不可無蟹,人稱「蟹仙」。著有《凰求鳳》、《玉搔頭》等戲劇,《肉蒲團》、《覺世名言十二樓》、《無聲戲》、《連城壁》等小說,與《閒情偶寄》等書。

《閒情偶寄》是他主要的對自己的生活所得所聞見之事物總結的書。包含有對戲曲的看法,批評。從舞台的實際出發,注重戲曲的結構、中心事件的選擇安排等,是中國戲曲批評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還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飲食、作臥等方面的審美感受。

《笠翁傳奇十種》劇目為《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憐香伴》、《風箏誤》、《慎鸞交》、《凰求鳳》、《巧團圓》、《玉搔頭》、《意中緣》。

著名的傳統繪畫教材《芥子園畫譜》在成書階段得到李漁的大力支持,故其書以李漁居所名之。畫譜的編者之一沈心友是李漁的女婿。

著作[編輯]

  • (德)馬漢茂(Helmut Martin)輯. 《李漁全集》.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70.
  • 《李漁全集》.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
  • (清)李漁著. 《覺世名言十二樓》.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1. ISBN 9787805193359.
  • (清)李漁著. 《十二樓》. 中華書局. 2004. ISBN 7-101-03532-9.
  • (清)李漁著. 《無聲戲》. 中華書局. 2004. ISBN 7-101-03548-5.
  • (清)李漁著. 《閒情偶寄圖說》上下二冊. 山東畫報出版社
  •  

      

    轉載自   20040514日    新浪娛樂

     

      蘭溪籍戲曲理論家李漁(16111679)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的小說、戲曲有迎合觀眾的一面,是中國古代極少的具有經濟頭腦的文人、暢銷書作家。他著作中最享盛名的是《閒情偶寄》和《笠翁傳奇十種》。

     

      李漁酷愛戲劇,他一生最主要的行跡是戲劇活動,他家裏設有戲班,經常奔走于達官貴人門下以博饋贈。李漁是一個戲劇全才,一個精通戲劇藝術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戲劇實踐家。他自己除了訓練演員、導演劇目外也登台演戲,同時又寫了不少戲供自己的戲班演出。劇作《笠翁傳奇十種》多寫才子佳人的故事,常流露出一種庸俗的市井趣味,卻也善於描繪常人的生活欲望,在離奇的情節中表現出真實的生活氣氛,富有才情和機智,且有良好的演出效果,故流傳甚廣。

     

    (黃一鋼)


           李漁,原名仙侶(偶覺得聽起來好像仙女= =),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為李漁,字笠鴻,號笠翁,別署覺世稗官、笠道人、隨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

      奉送李漁和喬、王二姬的感情糾葛,好感人的。偶棉鯉魚尊素癡情啊!!
      
      李漁56歲時應邀遠遊西北,得平陽(今山西臨汾)地方官贈予他喬姬,雖年僅13歲,但聰慧過人,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天份,經教唱演習,成為李氏家班的有名的旦角。喬姬學唱,記憶驚人,領悟極快,師授三遍,便能自歌。老師說是他授曲三十年從未見過如此聰敏之人。僅一月余,喬姬便學會了老師的所有,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每有客來訪,喬姬隔屏清唱,客人聽得食肉忘味。幾個月後,李漁途經甘肅蘭州,得貴人贈予王姬,也是13歲。王姬的長相在女伴中雖不出眾,一旦易妝換服,卻與美少年無異,令人驚歎。李漁便讓喬姬教她學戲,扮演生角。從此李漁建起了自己的家班,而且喬、王二姬的舞態歌容超群脫俗,能體貼文心,只需李漁略加指點,便能心領神會,觸類旁通,創造性地表演劇本內容,常常是“朝脫稿,暮登場”,效率很高。所以家班創辦不多久,便紅遍了大半個中國。
        李漁是個風流才人,他有一妻數妾,還有客中買來的幾個婢姬,然而李漁又是一個非常重情的才人,“予,情士也”,他認為“男女相交,全在一個‘情’字”。喬、王二姬原本是秦、晉民女,歸李漁後,經李漁調教便很快脫穎而出,成為一代藝術天才。她們不僅聰敏穎悟,演技卓絕,扮生演旦,珠聯璧合,令李漁歎為曠代奇觀,而且對李漁體貼入微,曲盡婦道。她們跟隨李漁常年在外巡迴演出,朝夕相處,其相互之間早已忘記了年齡上的差距,而將友情、藝情、愛情融合在了一起。
        但喬、王二姬由於長年在外演出,勞累成疾,僅曆七年便先後早逝。李漁老淚縱橫,悲慟欲絕,寫下了《斷腸詩二十首哭亡姬喬氏》、《重過江州,悼亡姬,呈江念鞠太守》、《自喬姬亡後,不忍聽歌者半載。舟中無事,侍兒清理舊曲,頗有肖其聲者,撫今追昔,不覺泫然,遂成四首》、《後斷腸詩十首》等詩作哭悼喬、王二姬,揮淚為二人寫了一篇《喬複生王再來二姬合傳》,希望二姬能複生、再來,情深綿綿,催人淚下。李漁之悲痛,不僅因為二姬在家班裏是不可或缺的主角,更因為在生活上是這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形影不離的伴侶,在藝術上是最能領悟李漁文心並可以與之促膝交流、切磋的紅顏知己。


  • .「十二樓」是和樓有關十二篇古典白話短篇小說,每篇以一座樓名為題敘述一則故事。

    作者李漁才氣橫溢,對於小說創作,他也無愧是個真正的行家裏手;故事新奇,情節曲折,讀來引人入勝
    ;結構縝密,脈絡清楚,注意細節描繪,是本書的又一特色;語言生動,涉筆成趣,也是作者的長見之處。不但看不到任何矯揉造作之處,相反會感到雋語頻現,趣意盎然。

    「十二樓」的十二個短篇中,「合影樓」裡寫兩位老爺同時入贅給一戶有錢人家的兩姐妹為婿,這兩個老爺一個是道學先生,一個是風流才子,兩個互看不順眼,等岳父母死後,就把一宅劃為兩苑,中間築牆隔成一半,老死不相往來,可是兩家的孩子偏偏就愛上了,中間的過程笑料不段。

    「歸正樓」則是寫描一名騙子最後改邪歸正,故事中層出不窮的騙局,無不設得教人拍案叫絕,奇怪他怎麼想得出那麼多精密的騙術?不是聰明至極的作者,怎麼設得出這樣的局?

    「拂雲樓」則寫一名號稱「非絕色不娶」的公子,娶到一尾世紀恐龍,成為笑柄。他發誓一定要再娶一個美女雪恥,終於給他看中了一個,但卻正好是以前他悔婚的那個,美女當然不吃回頭草。公子為了續前緣,花招使盡,絕無冷場。而「拂雲樓」也是李漁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

    李漁,明末清初戲曲作家。字笠翁,號覺世稗官。祖籍浙江蘭溪縣,明萬曆三十八年(一六一○)生。於父親和伯父行醫地江蘇雉皋(今如皋),並在那裡度過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李漁自幼聰穎,又得伯父悉心培植,很早顯露文學才華。十八歲時回家鄉蘭溪參加科考;崇禎八年二十五歲時赴婺州(今金華)應童子試,得主考官許豸賞識;崇禎十年二十七歲時,由「宗師劉麟長考取入府庠」;崇禎十二年赴杭州應鄉試,名落孫山;崇禎十五年再應鄉試,因途中聞警而折返;其後再沒有應試。

    清軍攻占南京後,為避戰火,李漁東逃西跑,在寓所遭焚、無家可歸的情況下,借居金華同知許檄彩家中約兩年。直至清軍平定浙東武裝抗清的明舊部,他才得返家鄉蘭溪。從此,他心灰意冷,決計「離群索居」,與「山水自然」為友,過「杜門掃軌,棄世若遺」的田園生活。但李漁終非寂寞之人。

    順治八年(一六五一),即移居杭州。在杭七、八年中,創作完成了短篇小說集《無聲戲》、《十二樓》
    、傳奇《憐香伴》、《玉搔頭》、《風箏誤》、《奈何天》等亦作於此時。居杭期間,李漁一面賣文為生,一面廣結名士。但最後似乎也不大得意。

    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前後,便離開杭州,移居南京。在南京的大部分時間,他帶著家庭劇團,浪跡江湖,以賣藝為生。與此同時,他還結交一些達官貴人,希望得到他們的經濟資助;也結交一些有名的詩人、戲曲家、文學家,和他們飲酒賦詩,觀摩演出,切磋藝術,交流經驗。在這段時間裡,完成《慎鸞交》、《比目魚》、《凰求鳳》、《閒情偶寄》等著作。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春,全家由南京移居杭州。李漁終因遷家勞累,積勞成疾,於康熙十九年(一六八○)正月十三日辭世。

    勘誤表:
    道;﹁/道:﹁ (mPDB 2011/9/15)
    以作恢複之基/以作恢復之基
    簿書鞭撲/簿書鞭扑
    只伯妻子/只怕妻子
    流寇猖撅/流寇猖獗
    昏沈/昏沉
    拾頭一看/抬頭一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