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 畫竹代表畫家及畫作
    (一) 詩畫中的竹
    Article_20070127175043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貧壤,伐後可復生的頑強特點,對於以物明志的中華民族來說,人們可從竹得到多方面的思想啟迪。歷代文人騷客, 
    竹的詩、文不計其數。賞竹、竹、寫竹、慕竹高清堅貞,成為長盛不衰的高雅風尚。他們或以竹喻品質氣節,或以竹喻事明理,或以竹抒情言志。宋代文豪蘇東坡喜竹成癖,留下“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的名句。歷代以竹為題的畫家數不勝數。這無數的竹詩、竹畫,展示了人們由竹而產生的豐富的聯想。中國文人愛竹,東晉時代「竹林七賢」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例子。山濤、阮藉、向秀、劉伶、嵇康、王戎、阮咸等七個人為了抗拒混亂的社會環境,群聚竹林中喝酒作詩,想借著放蕩自己的方式,逃避現實的壓力。透過考古出土的《竹林七賢畫像磚》繪畫,約可想見當時的景象。

     
     

    中國文人愛竹,東晉時代「竹林七賢」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例子。山濤、阮藉、向秀、劉伶、嵇康、王戎、阮咸等七個人為了抗拒混亂的社會環境,群聚竹林中喝酒作詩,想借著放蕩自己的方式,逃避現實的壓力。透過考古出土的《竹林七賢畫像磚》繪畫,約可想見當時的景象。 
      個人愛竹有名的,當屬東晉的王徽之了。他除了在自家庭院種滿竹子外,並說「何可一日無此君」,一張仇英《獨樂園》作品中「種竹齋」的一段,畫裡主人指揮僕人種竹得情形,便是取材自王徽之愛竹的典故,而北宋的東坡的蘇東坡也說「無竹令人俗」。

     
    竹與松梅並為歲寒三友
    Article_20070113164549
    陳洪綬父子合冊(之一)
    Article_20070113144256
    吳鎮枯木竹石圖軸

    中國繪畫的天地裡,花鳥類的題材是畫家經常喜歡描繪的對象之一,其中松、竹、梅被視為「歲寒三友」。松、竹經霜雪而青翠依舊的綠葉,和梅花耐風寒卻傲然綻放的特性,贏得歷代畫家的青睞,而成為許多作品中的主角。尤其是對習慣以書畫表達個人心聲的文人來講,松、竹、梅不僅擬人化了,而且當它們一起或單獨出現時,將因作家不同或創作情境的特別,分別蘊藏著獨特的意義。

     
     
     
    Article_20070114104904
    朱耷牡丹松石圖軸
    Article_20070113160457
    梅竹雙雀圖
     
     
    Article_20070113153113
    吳鎮墨梅圖卷
    Article_20070113151738
    王冕墨梅圖軸卷
     
     
     

    竹做為中國繪畫中的一種獨立題材始於中唐時期,白居易曾寫過《畫竹歌》。墨竹據說創始於五代李夫人,她於夜間見庭中的月光把竹影投射在窗紙上,瀟灑莫名,就用墨描下成圖。全用墨畫,只是以墨代色,精細暈染,儘量交代清楚形體的凸凹向背。真正像投影那樣的墨竹,現存較早的是北宋文人畫家文同的作品。

    墨竹在元代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僅從畫家數量上就可見一斑:據近人鄭午昌所言,元代墨竹畫家可考者就占元代畫家總數的三分之二;元初士大夫畫家中,高克恭、李衎、趙孟頫及其夫人管道昇、子趙雍都擅長墨竹。元代中、後期,專門畫竹者增多,如顧安、柯九思、謝庭芝、張遜諸輩,皆以專長畫竹而名於時;「元四家」中的吳鎮、倪瓚和王蒙雖以山水畫知名,但在墨竹上的成就亦毫不遜色。

    Article_20070113142957
    趙孟頫/墨竹圖卷
    Article_20070113145120
    謝庭芝/竹石圖軸
     Article_20070113145915
     張遜/雙釣竹石圖卷(之二
     
    Article_20070113151540
    高克恭/墨竹坡石圖軸

    )
     
    (二) 文同的墨竹
    Article_20070125000645
    文同墨竹圖軸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世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是蘇軾的從表兄。他多才多藝,蘇軾稱他有詩、詞、書、畫四絕。他能畫山、水、花鳥,尤長於墨竹,文同曾寫一至十字詩來讚美竹子象徵的高貴人格和悠然世外的清高人品:「竹,竹,森寒,潔綠。湘江邊,渭水曲。帷幔翠錦,戈矛蒼玉。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林間飲酒碎影搖金,石上圍棋清陰覆局。屈大夫逐去徒悅椒蘭,陶先生歸來但尋松菊。若檀鑾之操則無敵於君,圖蕭(瀟)灑之姿亦莫賢於僕。」

    文同經常藉畫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人品學養。自云:「意有所不適,而無所遣之,故一發於墨竹。」他的墨竹,首創以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枝幹的墨色濃淡對比也減弱了。這種畫法尚不失形似,但向自由寫意進了一大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蘇軾曾從文同學畫竹,自謂「拈與可一瓣香」。(墨竹圖)

     
    (三) 李衎的墨竹圖

    李衎(西元一二四五~一三二0年),字仲賓,號息齋道人,大都(今北京)人。在元代畫家當中政治地位,只有他堪能與趙孟頫相比,以政事餘暇,創作繪畫,以畫竹知名。他一方面向傳統學習,另一方面向自然學習,並且都能作到認真仔細,鍥而不捨,故在畫竹上成為一代名家。

    李衎的竹有兩種,一種是純用水墨的「墨竹」,另一種是雙鈎設色,他稱為「畫竹」。前者如《四清圖》;後者如《沐雨圖》等。

    Article_20070113142125
    李衎/四清圖卷 (局部)
    Article_20070113142537
    李衎/沐雨竹圖軸
     
    (四)柯九思墨竹圖
    Article_20070113144711
    柯九思/清閣墨竹圖軸

    柯九思(1920~1343年),字敬仲,號丹丘生。浙江台州人,官僚家庭出身。他以書入畫作墨竹有深刻的理解,早年有過下面這段名言:

    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金釵股、屋漏痕之遺意。

    他的墨竹兼法文同、蘇軾和李衎,筆墨厚實而瀟灑,但仍追求形體的準確。如《清閣墨竹圖》,是柯氏去官南歸後,於一三三八年過訪倪瓚清閣時所作。竹稈節處略染,有立體感,但不刻意求工,石用董巨披麻皴法畫成。

     
    (五)吳鎮的墨竹
    Article_20070125000921
    吳鎮/竹譜
    Article_20070125000851
    吳鎮/竹譜

    吳鎮的墨竹畫以簡逸取勝,多一枝數葉,構圖簡潔明快,運筆迅疾,以草書筆法入畫的韻味顯而易見。他認為文人墨戲是「士大夫詞翰之餘,適一時之興趣」,然而他對竹的生長形態、表現手法卻悉心研究過,他畫有《竹譜》多冊,對風篁雨竹、枝、節、稈、葉分繪詳述,可謂諸體悉備,風格幽遠放逸。

     
    (六)倪瓚畫竹
    Article_20070125005555
    倪瓚/梧竹秀石圖

    倪瓚繼承趙孟頫的枯木竹石畫法,但在筆墨上更顯精到。追求筆墨靈動多變的韻味。形似雖然不是他考慮的主要問題,但也並沒有像他誇張的那樣把竹子畫得如麻如蘆。如《梧竹秀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不過,倪瓚「不求形似」、「聊以寫胸中逸氣」的理論,對後世影響至深。明代中期以後大寫意花鳥畫的勃興,固然是元代眾多畫家創作實踐的發展結果,但吳鎮的草書入畫和倪瓚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論起了最直接的作用。

     
    (七) 鄭板橋畫竹
    Article_20070125011314
    鄭板橋/竹石圖軸
    Article_20070125013122
    鄭板橋/蘭石竹圖軸

    對於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這樣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也。獨畫雲乎哉!”

    鄭板橋從竹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發情感,經過“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借助於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這也成就了“胸有成竹”的一段美談。其作品墨色淨潤,抓住竹枝秀朗多汁的特質,而其運用水份的暈張,造成墨色雜融而天機自成的品質,也表現竹林光影幻動之美。如《竹石圖軸》《蘭竹圖軸》《梅竹圖軸》《叢竹圖軸》

    http://www.dpm.org.cn/Big5/phoweb/Relicpage/10/R4872.htm

     
     
    Article_20070125014227
    鄭板橋/梅竹圖軸
     
     Article_20070125013747
     鄭板橋/叢竹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