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必達故居
  清朝政府官員
  性別: 男
  異名: (字) 通卿
  (號) 碧涯
  政黨: -
  籍貫: 福建省同安在坊裏溪邊
  出生: 待查
  學曆
  武進士 1730年
  經曆
  廣東廣海寨水師守備
  廣東香山副將
  浙江溫州鎮總兵 1758年
  廣東左翼鎮總兵官(左翼鎮總兵官) 1760年-1763年
  廣東提督 1763年-1764年
  福建水師提督 1764-1769;1769年
  福建台灣鎮總兵(兼管) 1769年
  福建台灣鎮總兵 1769年
  吳必達爲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1769年(乾隆34年)奉旨接任戴廷棟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他因罪從福建水師提督降任,後旋即又被革職調往雲南。
  1766年(乾隆31年),當時的福建水師提督吳必達之母九十一大壽,乾隆皇帝曾禦賜一匾 ,親書 “萱壽延祺” 四個大字。這塊匾額現在仍完好保留,懸挂在同安吳必達故居裏。
  前任:
  戴廷棟台灣鎮總兵
  1769年上任 繼任:
  章紳
   吳必達(1705-?),字通卿,號碧涯。原籍福建省同安縣在坊裏溪邊人(今同安區大同街道溪邊街),清雍正八年(1730)年武進士,爲清朝武官,乾 隆二十五年入京陛見,賞戴孔雀翎。曆任廣東廣海寨水師守備、廣東香山副將、1758年任浙江溫州水陸總兵、1760-1763年任廣東左翼總兵官、 1763-1764年任廣東全省水陸提督軍門、1764-1769年福建水師提督軍門(1769年兼管澎台水陸官兵,是台灣清治時期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吳必達任廣東提督時,對南海防務極爲重視,曾命水師巡防東沙、西沙、南沙渚群島並紀錄島礁水道,爲我國維護西沙群島主權留下寶貴資料。20世紀70年代,中央軍委特地派人前來同安考察“提督衙”,並向吳氏後人征集拿走相關資料。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吳必達再次進京,隨待乾隆皇帝祭拜雍正陵墓,當時吳必達母親正值九十一大壽,乾隆皇帝禦賜壽匾,親書“萱壽延祺”四個大 字。壽匾爲楠木所制,上款爲“乾隆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下款爲“賜福建水師提督吳必達之母九十一壽匾”。 壽匾寬2.3米,高0.66米,重約三百多斤。這塊匾額現在仍完好保留,原懸挂在同安吳必達故居大堂,幾年前因懸挂壽匾的鐵絲線斷列而跌落下來,砸壞了下 面的一輛三輪車,所幸壽匾無損。11月2日我去參觀故居時,壽匾安放在大堂旁邊,因光線較弱,吳氏後人吳國安、吳金耀先生很是熱情,費了勁特地把它搬到前 面來讓我拍照。原壽匾旁邊原還有一副乾隆時當朝丞相蔡新題贈的木刻壽聯,可惜已在“文革”中被毀。
  吳必達爲官三十余載,革除陋習,整饬營伍, 以廉潔著稱,軍民無不悅服。他官品不高,但皇帝賜匾,丞相贈聯,可見其當時地位之顯赫。但他從不以勢欺人,處處與人爲善。他在同安溪邊蓋房子時,原已設計 好圖紙並已施工,隔壁葉姓鄰居前來商量,希望將巷子留寬一些好方便出入,吳必達一口答應,叫建築工人將巷子留寬到轎子能橫著走路。我去時,吳金耀先生還特 地指著右側巷子和護厝給我看,因留足了巷子的寬度,而造成右側護厝比左側護厝窄了幾米。至今同安民間還流傳“有千年潭子尾葉,無百年吳提督”這句勸人“以 和爲貴”的俚語。
  吳必達故居 位于同安區大同街道溪邊街175號,是同安區2006年頒布的文物保護單位,俗稱“提督衙”或“吳提督府”。原由四落大厝和三落護厝組成建築群,現存主體 故居坐北朝南,磚石牆體,擡梁木構架,硬山布瓦頂,面寬12.23米,進深35米,占地面積428平方米,共有28個房間。主體建築前、中、後落大厝均爲 三進三開間,燕尾式硬山布瓦頂,屋脊兩端置交趾陶缡吻,前落大厝前面有寬敞的磚埕。三落大厝圍合兩個天井,並以天井兩側過水廊連接。右側護厝有小廳和房間 采用馬鞍式硬山布瓦頂,屋前有狹長小天井與主厝相連。大門兩側貼有葫蘆形的磚雕圖案(窗前刻),體現乾隆年間的裝飾風格。
  現存四落大厝建築保 存基本完好,其中兩側護厝部分改建,東側護厝有一口圓形石井欄古井,井邊還留有一塊青刀河石,我用力搖了搖紋絲不動,吳先生告訴我,這塊石頭有一、二百斤 重,當年吳必達用此石頭練功,晚上搬到井上去,早上再搬下來,日複一日。磚埕前面有一列古厝,據吳國安先生說是吳必達出生的古屋,現在一半已被吳國安先生 翻建樓房,只余西側半部分。看過吳必達故居,我深爲震撼,除房屋的規模還算不小外,裏面的裝飾還比不上一般的大戶人家,故居裏沒有雕梁畫棟,顯得十分平常 與簡陋。
  吳必達武進士出生,一代將才,文章書法亦不尋常,他文武雙全,志書稱其“善作詩,有雅歌投壺之風”,著有《水師要略》、《碧崖詩草》 傳世。故居附近有座“碧溪殿”,據說他小時就在殿後的私塾念書,現在殿裏還懸挂著他書題的“碧水鍾靈”和“惠我無疆”匾額,(“碧水鍾靈” 匾額能留存到今天也不容易,“文革”中匾額被摘下放在牆角,碧溪殿改成豆腐廠後差點被燒掉,後來被同安大面廠拉去放在倉庫裏,幾年前碧溪殿重新修建時再從 大面廠拉回挂起),在殿中還有一副他題寫的木刻楹聯,因聯中有“虎奮”、“ 龍骧”頌語,故 “碧溪殿”亦稱“龍虎宮”,爲廈門市涉台文物保護單位和同安區文物保護單位。

宋代人物
  吳必達(?~?),字材卿,道州(今湖南道州)人。南宋理宗淳皊元年(1241)辛醜科徐俨夫榜進士第二人。吳必達本爲進士第一,因有官降爲第二,授建康教授,擢奉議郎,爲禮部駕閣,兼給事中。(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吳必達

吳必達

大清福建水師提督
籍貫 福建省同安縣在坊裏溪邊
族裔 漢族
出生 生年不詳
福建省同安縣
逝世 卒年不詳
地點不詳
出身
  •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武進士出身
經歷
  • 廣東廣海寨水師守備
  • 廣東香山副將
  • 浙江溫州鎮總兵 1758年
  • 廣東左翼鎮總兵官(左翼鎮總兵官) 1760年-1763年
  • 廣東提督 1763年-1764年
  • 福建水師提督 1764-1769;1769年
  • 福建臺灣鎮總兵(兼管) 1769年
  • 福建臺灣鎮總兵 1769年

吳必達中國清朝武官,福建同安縣人。官至福建水師提督。

 

生平

雍正八年(1730年)武進士出身。歷官廣東廣海寨水師守備[1]、廣東香山副將[2],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升浙江溫州鎮總兵[3]。兩年後任廣東左翼鎮總兵官。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升廣東提督[4],次年改福建水師提督[5]。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兼管福建臺灣鎮總兵[6]

遺跡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時任福建水師提督的吳必達之母九十一大壽,乾隆帝曾御賜一匾 ,親書「萱壽延祺」四字。這塊匾額現在仍完好保留,懸掛在同安吳必達故居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