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江山樓

江山樓建於西元1917年,是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市大稻埕著名的飯店,舊時此類包含酒肆與女侍的飯店亦稱「藝旦間」。大稻埕經常有政要、商賈、文人、名流往來匯聚,使得名聲響亮的江山樓更顯氣派,也標誌了臺灣早期上流社會活動的浮華時代。

 

歷史

1860年,淡水開港,吸引洋行設址通商,當時以艋舺大稻埕為實際裝卸口岸。艋舺因日久淤沙,行船改停泊至大稻埕,自此一躍成為北臺灣貿易要衝。酒家、食肆應運而生,鬚眉、脂粉相顧徘徊。

「東薈芳」是大稻埕最早設立的大型酒家,內有藝旦彈唱招待,並有樂師伴奏,蔚為風潮。東薈芳股東之一吳江山於1917年(大正6年)獨資設立江山樓[1] ,專營臺菜。「江山樓」、「東薈芳」與後起之「春風得意樓」、「蓬萊閣」並稱為四大酒家,江山樓居首,有「江東春蓬」之稱。[2]

江山樓位於日新町二丁目一八六番(今臺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保安街、歸綏街與甘州街所圍成的區塊),為四層樓紅磚建築,設置有女侍服務與飲空間,以「台灣第一之支那料理」做廣告,吸引政商名流、文人雅士流連。當時一句俗諺「登江山樓,吃臺灣菜,聽藝旦唱曲」,極言江山樓之美盛。直至戰後歇業,廖錫恩作《題江山樓》詩:「城廓知非昨,江山剩此樓;紛紛詩酒客,誰識箇中愁?」以為詠嘆。[2]

特色

日治時期無論民房或商行大多為平房或兩至三層樓的建築,吳江山的江山樓卻高達四層,有地標性的立面與廣闊的面積,媲美當時之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與兒玉後藤紀念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

現況

江山樓在設立卅二年後走入歷史,建築於1976年拆除,原址改建為住宅大樓。

 

「未看見藝旦,免講大稻埕」。在積累了 大量資金及各式各樣的商業活動之際,「藝旦」,這個城市性格明 顯的美麗身影,以一種優雅的姿態現身於大稻埕的街頭。這個美麗 卻又如曇花一現的女性職業,與大稻埕之間緊緊相繫的命運,已成 為老一輩口中最嚮往,也是最讓人想一探究竟的那方神秘面紗。

江山樓  》寧夏街的藝旦間

 
江山樓
  延平北路和歸綏街口的幾條巷弄是 特種營業「紅燈戶」之處,這些青樓女子的聚集與當年的「江 山樓」大有關係。到日本時代已有正式「檢番」的藝妓組織, 非法的娼妓則在歸綏街巷弄內。   藝旦的工作除在宴席上的陪侍服務外,也必須能夠應景彈 琴奏樂一番,因此藝旦從六、七歲離開家後,就要開始學習談 唱、吟詩、作曲。所學習的戲曲尚分大小曲,樂器包括琵琶、 三弦、洋琴之類,於酒席間又要能夠猜酒拳助興。

  從自彈自唱、會(合)唱、扮裝藝閣,到後來加添伴奏鑼 鼓歌唱;從靜的清唱到動的舞蹈,由票友式的表演到票房式的 公演,樹立了藝旦戲,最後藝旦的發展甚至做為職業性的演出 ,藝旦在陪侍服務的本業反倒成為兼職。

 

 
寧夏街的藝旦間
  除了公開的表演活動,藝旦也有自己 個別招待客人的地方,即藝旦間。早期居住地點以寧夏路一帶為 多,其次是延平北路二段一帶。為了工作方便,藝旦大多住在二 樓;裝飾華麗的寐臺、金銀絲及鏤刻的刺繡花鳥,正是所謂「一 樓一妓」的最佳寫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