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家
拼音:yin yang jia
 
目錄[ 隱藏 ]
 
 
 
陰陽八卦圖
陰陽八卦圖
     陰陽家是流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學派,齊人鄒衍是其代表人物。《史記》稱其:“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呂氏春秋》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大體而言,鄒衍的陰陽家思想表現在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試圖進一步的發展,用來建構宇宙圖式,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
 
 
 
 
 

由來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到戰國時代陰陽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長,五行轉移"爲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曆數的統治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爲六大學派之首。

   “諸子百家”之一:劉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著錄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將其列爲"九流十家"之一。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使“諸子百家”(先秦至漢代出現的學術流派)著作上升到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最爲著名的學派不過有幾十家,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横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

陰陽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陰陽八卦圖
陰陽八卦圖
     其基本思路:陰陽交感而生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陰陽學說是在氣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並在氣說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爲天地,日月,晝夜,晴 明,水火,溫涼等運動變化中一分二的結果,這樣就抽象出來"陰"和"陽"兩個相對的概念。陰陽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體事物,所以"陰陽者,有名無形" (《靈樞·陰陽系日月》)。

  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的事物和現象。陰陽學說的基本内容可用"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八字括之。

  陰陽家出於方士。《漢書·藝術志》根據劉歆《七略·術數略》,把方士的術數分爲六種。

   第一種是天文:“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

  第二種是曆譜:“曆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

  第三種是五行:“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 

   第四種是蓍龜。這是中國古代占蔔用的兩種主要方法。後一種方法是,管占蔔的巫史,在刮磨得很光滑的龜甲或獸骨上,鑽鑿一個圓形的凹缺,然後用火燒灼。圍 繞着鑽鑿的地方,現出裂紋。根據這些裂紋。據說可以知道所問的事情的吉凶。這種方法叫“蔔”。前一種方法是,巫史用蓍草的莖按一定的程序操作,得出一定的 數的組合,再查《易經》來解釋,斷定吉凶。這種方法叫“筮”。《易經》的卦辭、爻辭本來就是爲筮用的。

   第五種是雜占。

   第六種是形法。包括看相術以及後來叫做“風水”的方術。風水的基本思想是:人是宇宙的產物。因此。人的住宅和葬地必須安排得與自然力即風水

思想

  其思想主要源於孔子創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經"。

   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禹貢》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爲中國爲赤縣神州,内有小九 州,外則爲"大九州"之一(胡適曾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大爲讚歎陰陽家的這一地理觀念);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洪範》的五行觀改造爲"五德 終始"(下面還會談到)說,認爲曆代王朝的更替興衰均由五行所主運;在政治倫理上,亦"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強調" 因陰陽之大顺",包含若幹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五德

  又稱"五德轉移"。陰陽家代表鄒衍運用陰陽五行理論來闡釋宇宙演變和歷史興衰,創 爲"五德終始"之說,影響甚大。後來的掛名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劉向的《洪範五行傳論》(梁任公在其《飲冰室文集·陰陽五行說之來曆》中談到陰陽學說之害時曾提到:宜負罪責者三人焉……曰鄒衍,曰董仲舒,曰劉向。可見陰陽家其要)等,都是以陰陽五行爲思想基幹。

  "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爲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但卻陷入了歷史循環論。
沒落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漢武帝罷百家後,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内容爲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爲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天文曆算

  
天文曆算
天文曆算
     太史公司馬遷“論六家要旨”把陰陽家列爲六家之首,雖然評價並不最高,也還是一種特别表示。沒有任何直接的資料依據,但事實上很明顯存在一個理由,那就是司馬氏祖傳世襲的專業是天文曆算,陰陽家則是先秦諸家中唯一專精於天文曆算的一家。    

   陰陽家的主要學術内容直到司馬遷都是在這領域的主導,而司馬遷則是這一學派的正宗傳人。《漢書·藝文志》引用劉歆的《七略》開列了當時的書目,一共有不 到六百部書。這種書目在現代是開不成了!那六百種中很多都已失傳。其中陰陽家有21部,第一部就是《宋司星子韋》,第四和第五是《鄒子》和《鄒子終始》。

    這鄒子應即爲鄒衍。齊有三鄒,鄒忌不是陰陽家,鄒奭名氣小,後面第十二部就是《鄒奭子》。其中《容成》、《張蒼》兩部也是今人能斷定内容爲曆算的書。劉 歆爲這21家所作評介是:“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顺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爲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 神。”司馬遷也說陰陽家特長是“序四時之大顺”。

地位影響

  陰陽家是戰國時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爲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漢書·藝文志》列爲“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戰國末齊國的鄒衍。

   陰陽本指事物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系辭傳》),莊子將之定義爲氣所包含的矛盾對立要素,“陰陽,氣之大者也”(《莊子·則 陽》)。陰陽家則把陰陽矛盾作用引起的變化神祕化,“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五行”最早見於《尚書·洪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戰國時五行說相當流行,有相生相勝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勝火、火勝 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的觀點。陰陽家以五行爲五德,認爲歷史朝代的嬗變即遵守五行相生相勝之道,是爲‘五德終始說’。司馬遷稱鄒衍“稱引天地剖判 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以五行相克的循環變化決定歷史朝代的更替,如夏、商、周三代之變,就是金(商)克木 (夏)、火(周)克金,秦漢統治者均以此爲自己統治的合理性尋找根據,對後世特别是漢代有很大影響。《漢書·藝文志》雲:“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 敬顺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作爲一個學派,陰陽家魏晉以後已不複存在。《漢書·藝文志》着錄陰陽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 篇”,都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從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還可以看到一些關於陰陽家的學說内容。而陰陽家在中國思想發展的重要性,則是具體化了自然世界對於人事 的影響。這種想法,還可以在現在的黄曆或是農書、農曆里看到。

代表人物

  
鄒衍
鄒衍
     戰國時,有公梼生公孫發南公等人,但以鄒衍最爲著名(《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附有鄒衍小傳)。
 
 
 
 
 
 

相關著作

  《漢書·藝文志》載: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梼生終始》十四篇。《公孫發》二十二篇。《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六國時。《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現存少量殘文外,均已亡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 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現在有本專門說陰陽家的書叫《陰陽家語錄》全彩圖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