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

吉他大概是迄今設計最完善的樂器。從16世紀西班牙和英國的宮廷到今日巴西小鎮或洛杉機的錄音室,吉他不但留傳下來,而且日益普及。 沒有任何一種樂器,能像吉他一樣具有群眾魅力;現代吉他大師,例如古典吉他大師威廉斯(Julian Bream)、著名搖滾樂手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諾普弗(Mark Knopfler)、克拉普頓(Eric Clapton)等,更將人們不拘時空地相互結合。

  吉他在發展成今日的保羅式、史特拉托卡斯特式及吉布森式等搖滾樂用的吉他之前,曾歷經多次變革。然而它與最初西班牙南部山區安達魯西亞人在跳佛拉明柯舞時所使用者,並無太大的差別。

  這種樂器設計簡單,但好的吉他製作曠日費時,而且價值千金。理想的吉他背板及側板應用花梨木製成,以雲杉木為腹板,烏木為弦橋,桃花心木為琴頸,尼龍及鋼絲混為六弦。但是我們和好友相處時,用來彈奏助興的吉他,大多是用普通的木材製成的。

  古典吉他音域極廣,傑出演奏家所能彈奏出的效果更是驚人。他們的妙手在琴格上飛舞,就會贏得「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讚歎。耹聽西班牙作曲家的吉他作品,會使人想起鬥牛勇士的丰采、南美洲的平原和山岡,以及安達魯西亞山區的佛拉明柯舞者。



吉他的發聲原理

  吉他有六根弦,指板上通常有二十個弦橋(或稱指格),音域為四個八度以上。用手指撥弦振動而發聲,可以單獨彈出一個音,也可掃奏和弦,由音箱產生共鳴。電吉他完全靠電子擴音來發聲,古典吉他則是靠撥弦的強度來決定聲音大小。



小提琴

一般人在提到所知的樂器時,幾乎不可避免地都會把小提琴擺在前幾位。它清脆的聲音,人人耳熟能詳。它的音質多變,在管弦樂團佔有主導地位。

小提琴是所有樂器中最為人喜愛的一種,優美的音色和出色的情感表現,實在是獨奏最理想的樂器。近幾世紀來,小提琴一直大受演奏家和聽眾歡迎。此外它在交響樂和室內演奏器中扮演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所有現代樂器中,小提琴可說是最簡單的一種,主要的部份包括一個上過漆、光滑、中空的木製共鳴箱,以及一個長長的琴頸;四條絃緊繃繃地架在琴頸上。這 種曲線優美的設計,並不祇是徒具裝飾的功能,其大小的比例完全是依據聲樂學設計的。小提琴的外形雖簡單,結構卻可細分成七十個部份。

  小提琴的存在可遠溯至西元1550年,至於何時成為有地位的樂器,則要追溯至1600年左右了,當時它第一次以標準的姿態出現在義大利的歌劇交響樂團裏。到了1626年,法王路易十三在宮中組織交響樂團,小提琴的地位因而再提高,自盧利以後,它的聲譽更為卓著。

在早期,由於小提琴的絃太粗,而且架得太鬆,所以音調呆板而低微。在十八到十九世紀之間,小提琴製作技巧得到小提琴作曲家韋發第和塔替尼諸人的啟發而大有 改進。他們在協奏曲和奏鳴曲獨奏時要求飽滿、清晰而響亮的聲調,因此改用較細的絃,而且把絃拉得較緊,以使演時能發揮得盡善盡美。其他細小的改變是小提琴 的內部結構和指板,以便承受額外的拉緊。

  於是,演奏的水準大大提高,不僅節奏流暢,而且能闡釋曲中的意義。左手奏技巧已漸臻完美,而新指法亦不斷推陳出新。

  在十八世紀初期,已開始流行把小提琴架在顎下演奏,取代抵著胸部或鎖骨的演奏法。十八世紀末期弓絃也有顯著的改善,彈性較佳,長度寬度皆有增加。

   十八世紀末期,小提琴已建立現代的形式,中世紀的小提琴再也派不上用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因帕格尼尼(1782~1840)而大放異彩,他出神入化的 演奏,令聽眾如痴如醉,幾近歇斯底里的境地,有人譽之為「小提琴之王」,誠非過譽。帕格尼尼為小提琴創作了許多複雜而美妙的音樂,至今仍是音樂界名手的最 有挑戰性的項目和靈感的泉源。

  小提琴是最好的獨奏項目,若說鋼琴是樂器之王,那麼小提琴則為樂器之后。現今一流而為聽眾熟知的小提琴演奏家有:海飛滋、史坦因、曼紐因、佐克曼等。

  在地中海沿岸各國,小提琴是浪漫抒情的象徵,樂手在小餐館桌旁用它來取悅年輕的情侶;同時,它也是跳舞時的良伴,幾乎所有傳統舞蹈均以小提琴伴奏。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常見吟唱詩人一邊歌唱一邊拉奏弦樂器。

小提琴是最能表達感情的樂器之一,許多作曲家用它來喚起聽眾的共鳴。藉著不同的演奏方式,小提琴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聲音效果。以弓拉琴弦,可以產生柔和的 琴聲,營造安靜詳和的氣氛,亦可發出如童聲高音般的純淨音色;以弓擦琴弦,可以產生充滿怒意的刺耳效果,用來描繪暴風雨過境或暴亂場面。

  手指沿琴弦滑動按壓,則可以為悲傷的音樂增添令人感到顫抖的效果。以指撥琴弦產生短促明快的聲音,則與輕快的氣氛相互呼應,常用來描繪舞蹈或雨滴落地時的情景。

  近年來,小提琴成為現代流行樂及爵士樂愛用的樂器之一。許多搖滾樂手及流行樂器手已棄用音響合成器,把音樂改編成採用大量小提琴的管弦樂曲,以創造比較柔和的效果。



小提琴的發聲原理

拉弦或撥弦可發出聲音。琴身內部的空氣藉此產生振動而發聲,稱為共鳴。

  四條琴弦自小提琴的底部延伸,跨過琴馬,至指板尾端以弦軫固定。調音方法是扭動弦軫以調整琴弦的鬆緊。

  琴音的高低決定於琴弦的大小、粗細及張力。愈短、愈細、愈緊的琴弦,所產生的音愈高。起初琴弦以羊腸製成,如今多半用合成材料取代。

File:NW Folklife 2008 - Ashraf Hakim 01.jpg

大提琴

大提琴16世紀末葉便有了,前身是15世紀的古大提琴( Viola da gamba),一種夾於膝間演奏的弦樂器。古大提琴比大提琴小,也沒有那麼渾圓,其弓法與大提琴弓法相同。

   大提琴的英文原名Violincello,後簡縮為Cello。體積大概有小提琴兩倍,因而可產生高度共鳴。它和小提琴或其他弦樂器家族一樣,都有四根 弦,音域約為四個八度。演奏時輕輕夾於兩膝間,底部以一根可調整高度的金屬棒支撐。演奏方式計有用弓毛拉弦、用手指撥弦和用弓桿敲弦。

  大提琴十七世紀初期首度以伴奏樂器的姿態出現,在早期交響樂團中和大鍵琴演奏中擔任低音部份,才在樂器當中建立重要地位。音色溫暖渾厚,在管弦樂團中有時與低音大提琴合奏,突顯低音部;有時則與弦樂器中音部合奏,擔任引導節拍的角色。

  大提琴穿越管弦樂團奏出如歌的旋律時,沒什麼能與之相匹敵的了,這也是大提琴最動聽的時刻。

  許多作曲家寫了不少大提琴樂曲,韋瓦第在創作時,亦十分偏重大提琴,賦予它與小提琴相等的地位。大提琴的音色饒富變化,適合用於表達各種情感。

十八世紀初期之後,幾乎每個作曲家都把大提琴列入演奏目錄裏,包括巴哈的大提琴獨奏組曲,以及海頓、德佛亞克、艾爾加的協奏曲,這些音樂名家把大提琴的技 巧提昇到更高的境界。二十世紀的大提琴家以西班牙卡爾薩斯最負盛名,其他重要的名家有佩利、傅尼愛、陶特李爾和羅斯託波維契。



大提琴的發聲原理

發聲原理與小提琴相同,只是音高較低。樂器頂端的四個琴軫用來調鬆調緊弦線以調音,而且必須受得起外加的壓力。



名人語錄

大提琴就像一個青春永駐的美女,與時俱進的不是年歲,而是更苗條、更靈巧與更綽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