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他

座標35°57′32″N 14°24′43″E

馬爾他共和國
Repubblika ta' Malta(馬爾他語)
通稱:馬爾他
Flag of Malta.svg Coat of arms of Malta.svg
馬爾他國旗 馬爾他國徽

國歌:《馬爾他頌L-Innu Malti

EU-Malta.svg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面積


首都 瓦萊塔
最大城市 比爾基卡拉
時區 UTC+1
(夏時制:UTC+2
人民生活
人口

以下資訊是以2007年估計


官方語言 馬爾他語英語
官方文字 馬爾他語英語
民族 馬爾他人
主要節日 獨立日9月21日

政治文化
政治體制 議會民主制

國家領袖


經濟實力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以下資訊是以2005年估計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 以下資訊是以2005年估計


人類發展指數 以下資訊是以2013年估計

  • 0.847(第32名)-極高

中央銀行 馬爾他中央銀行
貨幣單位 歐元(EUR,€)
其他資料
國家象徵 國花矢車菊
國家代碼 MLT
國際域名縮寫 .mt
國際電話區號 +356

馬爾他共和國(馬爾他語:Repubblika ta' Malta,英語:Republic of Malta),通稱馬爾他,位於南歐共和制的一個微型國家英聯邦成員國。首都瓦萊塔。是一個位於地中海上的一個國家

 

概要

國土是在義大利西西里島以南至非洲大陸之間的一海島。官方語言馬爾他語英語。憲法有馬爾他語和英語兩個版本,在憲法語言衝突的情況下以馬爾他語為準。馬爾他亦是英聯邦歐洲聯盟的成員國。

馬爾他在迦太基羅馬共和國時代,因地中海貿易而繁榮,而後伊斯蘭帝國的勢力曾支配一時。今總部位於羅馬的特殊政治實體馬爾他騎士團因曾佔據馬爾他數世紀,故而得其名。

小型犬馬爾濟斯發源於此,馬爾濟斯之名即來自馬爾他。

國名

正式名稱馬爾他語為Repubblika ta' Malta,通稱Malta。英語為Republic of Malta,通稱Malta

中文表記為馬爾他共和國,通稱馬爾他。

「馬爾他」一詞的起源無從考究。通常的詞源學說認為其來自希臘語μέλι(音meli),意為「蜜」。希臘人稱此島為Μελίτη(音Melite),指「蜜」或「甘甜」,或因馬爾他出產一種品味獨特的蜂蜜,故得暱稱「蜜地」。希臘在前700年即對馬爾他島富有影響,使用希臘語的東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至公元870年間亦統治馬爾他。

另一說「馬爾他」來自腓尼基語「Maleth」,意為「避風港」。

歷史

前10世紀起,腓尼基人定居於此,前8世紀馬爾他被希臘人佔領,前4世紀又被迦太基佔領。前218年始被古羅馬統治。

9世紀起馬爾他相繼受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諾曼人統治。1523年聖約翰騎士團羅得島移此,並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承認。該支騎士團後更名馬爾他騎士團1565年馬爾他大圍攻中,騎士團擊敗奧斯曼帝國軍隊,此戰是馬爾他史上最重大事件,因成功阻止奧斯曼帝國向西歐擴張。

1798年拿破崙法國軍隊逐出騎士團。1800年英國佔領馬爾他。1814年正式淪為英殖民地。1964年9月21日宣佈獨立,並仍為英聯邦國。

希臘人,腓尼基人與羅馬人

大約在西元前700年左右時,古希臘人開始殖民馬耳他,主要是以今日的瓦萊塔所在位置為中心[1]。一個世紀後,以本島做為東地中海康沃爾之間的貿易路線中繼站的腓尼基商人,也開始定居於此。腓尼基人居住的區域,即現代的姆迪納,及其周邊小鎮拉巴特(Rabat),他們稱之為「Maleth」。同樣也居住在姆迪納的古羅馬人,將它(以及本島)簡稱為「馬爾他」。[2]

馬爾他的古羅馬馬賽克

腓尼基人沒落後,西元前400年時,掌控這個區域的是腓尼基的前殖民地之一,迦太基。在這個時期,馬爾他人的主要產業是栽種橄欖長角豆,以及紡織業。

在西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馬耳他人趁機發動了對迦太基的反叛,並將當地的軍事指揮權移交給羅馬執政官Sempronius[2]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馬耳他同樣忠於羅馬,而羅馬給予馬耳他「盟邦」(Foederata Civitas)的頭銜作為回報,這意味著免除了對羅馬納貢以及受羅馬法管轄的義務。

西元117年,身為全盛期的羅馬帝國之一部分的馬耳他,由哈德良皇帝升格為自治區。[2] 新約聖經《使徒行傳》中曾敘述聖保羅在公元一世紀於本島遭遇船難以及傳教的事蹟。拉巴特的地下墓地亦證明早期基督教社群曾在馬耳他島上存在。

當西元395年羅馬帝國東西分裂時,說希臘語的馬耳他,由定都於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統治,到870年為止。

中古世紀

西西里的羅傑一世,回到馬爾他重啟基督教統治。

馬耳他因為位處地中海中央,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當阿拉伯帝國於七世紀征服北非後,馬耳他因而成為阿拉伯和東羅馬二者的必爭之地被捲入戰爭。阿拉伯 帝國對於馬耳他征服和西西里征服與一位東羅馬將軍Euphemius密切相關,因為他背叛東羅馬帝國,曾要求北非的艾格萊卜王朝(Aghlabid)入侵 馬耳他。

阿拉伯編年史家和地理學家AL-Himyari的敘述,在公元870年,阿拉伯侵略軍哈拉夫(AL-Hadim)及後來的澤田·伊本·穆罕默德的帶 領下,打敗東羅馬人佔領馬耳他及西西里。在阿拉伯人入侵時,摧毀了馬耳他島上最重要的建築及灌溉系統,大量居民離開,令馬耳他一度幾乎無人居住,後來才有 阿拉伯人從西西里島重新移居馬耳他島。這一次移民未肯定是因為西西里島的人口膨脹,還是因為戰爭。公元909年,馬耳他的主權由西西里酋長移轉至北非的法蒂瑪王朝。1038年,這些阿拉伯人引進了新的灌溉技術、棉花和一些水果。而來自西西里島的西西里阿拉伯語(Siculo-Arabic)因為獲得島上居民的採用,最終演化成馬耳他語。在島上的基督徒被允許宗教信仰自由,他們不得不支付非穆斯林的吉茲亞稅(Jizya),但獲豁免的稅穆斯林則只支付天課(Zakaat)。

 

馬爾他騎士團和拿破崙

姆迪納巴洛克建築,聖保羅大教堂。

1530年,查理五世永久把馬爾他租讓予耶路撒冷聖若望醫院騎士團,即現今的馬爾他騎士團。騎士團早前於1522年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逐出羅德島。1551年,巴巴裏海盜奴役馬爾他附近的島嶼戈佐島的所有5,000人口,並將他們送往利比亞。1565年,鄂圖曼帝國與騎士團發生全面戰爭,並發動對馬爾他的圍攻。當時土耳其擁有地中海最強的海軍力量。騎士與馬爾他的平民奮力抵抗土耳其的進攻,並最後獲得勝利。伏爾泰形容1565年的大圍攻,"沒有甚麼戰役比起馬爾他大圍攻更有名"("Nothing is more well known than the siege of Malta.")。[3]

經過大圍攻後,騎士團決定增強馬爾他的防禦力,特別是內港地帶。騎士團修築了新城瓦萊塔,以當時騎士團團長瓊·帕裡斯特·德·拉·瓦萊特(Jean Parisot de la Valette)。騎士團亦沿海岸線修築了不少瞭望塔。騎士團在島上完成了很多建築及文化項目。後來於1675年,一次瘟疫於馬爾他爆發,並殺死了6萬居民中的約1萬1千人。

騎士團一直控制馬爾他,直至拿破崙一世在出發征服埃及前。 拿破崙在1798年於途中奪取了馬爾他。拿破崙用計奪下城市,他先派人要求進港進行補給。當船隻安全進入瓦萊塔港後,拿破崙的戰艦將炮口轉向他們的招待 者。馬爾他騎士團團長投降,拿破崙繼續停留於馬爾他數日,這段時間中他劫掠了島上很多財富,並建立起傀儡政權統治。然後拿破崙就航向埃及,留下大隊駐軍。

馬爾他居民十分厭惡法國的佔領軍。法國強加的財政、宗教政策激怒了當地民眾,他們起來反抗法軍,並逼使他們撤離城市要塞。英國西西里王國那不勒斯王國支援島上反抗者,英國亦派出皇家海軍封鎖馬爾他。1800年,法軍投降。馬爾他居民的領導者希望馬爾他成為英國自治領。 馬爾他人發表了權利宣言,願意"歸屬自由民之國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國王陛下之保護及統治。"("under the protection and sovereignty of the King of the free people, His Majesty the King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宣言亦表示"陛下無權將島嶼轉移他國...若他選擇收回其保護、放棄其統治,選擇其他統治者的權利,或島嶼的行政,只歸屬於我們,島 上之居民及原住民,而不受任何控制。"("his Majesty has no right to cede these Islands to any power...if he chooses to withdraw his protection, and abandon his sovereignty, the right of electing another sovereign, or of the governing of these Islands, belongs to us, the inhabitants and aborigines alone, and without control.")。

大英帝國和二戰

1942年馬爾他圍攻中,受到嚴重轟炸損毀的瓦萊塔街道。

拿破崙戰敗後,1814年巴黎條約中,馬爾他正式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份,並用作船運中途站及艦隊總部。馬爾他作為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之間的中途站,顯示出馬爾他的重要性,及前往印度的重要中途站。

1919年,英國軍隊鎮壓了一場反對開徵新稅的示威,並殺死4名平民。因此掀起了反抗行動,並提升了親義大利派的影響力,英國統治受到挑戰。這次事件每年都有悼念死難者。

1930年代早期,英國地中海艦隊離開馬爾他,轉往亞歷山卓二戰期間,馬爾他因為接近軸心國船運航道而有很重要的地位。馬爾他居民於圍攻時的英勇表現,因而英王喬治六世1942年4月15日授 喬治十字勳章予馬爾他,"見證著一種英雄及奉獻精神長存歷史。"("to bear witness to a heroism and devotion that will long be famous in history")。有些史學家認為,英國在防衛馬爾他蒙受到不相稱的傷亡,只因為若馬爾他如新加坡一樣投降,英國的信譽會受損。[4]

馬爾他共和國

馬爾他於1964年9月21日獲得獨立,但直至立憲完成前,馬爾他基本上仍保留承認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以及作為她代表的總督行使施政權。1974年12月13日,馬爾他成為共和國,繼續留在英聯邦之內,以馬爾他總統為國家元首。防衛協議在獨立後就簽訂,直至1979年3月31日期滿。同日英國軍隊撤軍,最後一次降下英國國旗1980年,馬爾他採取中立政策,並成為不結盟運動的一員,直至2004年加入歐盟為止。1989年,馬爾他成為美國及蘇聯之間高峰會的場地,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與蘇共總書記米哈伊爾·戈巴契夫首次面對面會談,暗示著冷戰即將終結。

馬爾他在2004年5月1日成為歐盟會員國,2007年7月22日加入歐元區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政治

1964年7月21日頒布的獨立憲法規定,馬爾他為君主立憲制政體,英國女王為馬爾他國家元首。1974年12月13日修改憲法,馬爾他成為共和國,總統為國家元首,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五年。議會為一院制,稱眾議院。

地理

馬爾他地圖
首都瓦萊塔(2004年)

馬爾他位於地中海中部,面積316平方公里,北距西西里島93公里。全國由馬爾他島戈佐(Gozo)、科米諾(Comino)、科米諾托和菲爾夫拉島五個小島組成,其中只有馬爾他島、戈佐、科米諾三島有人居住。面積最大的馬爾他島,約245平方公里。馬爾他島地勢西高東低,以丘陵為主,缺乏淡水。

馬爾他分為六個統計區:南港:面積26km²,人口83,234。北部:面積74km²,人口44,852。北港:面積24km²,人口118,409。東南:面積50km²,人口50,650。西部:面積73km²,人口51,961。戈佐-科米諾:面積69km²,人口29,026。

氣候

馬爾他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冬季多雨,夏季高溫乾燥。

月份全年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平均氣溫°C(°F) 18(66) 12(54) 12(54) 13(56) 15(60) 18(66) 22(73) 26(79) 26(79) 24(76) 21(70) 16(62) 13(57)
平均最高氣溫°C(°F) 21(71) 15(59) 15(59) 16(61) 18(65) 22(72) 27(80) 30(86) 30(86) 28(82) 24(75) 19(67) 16(61)
平均最低氣溫°C(°F) 15(60) 9(49) 9(49) 10(51) 12(54) 15(59) 19(66) 22(71) 22(72) 20(69) 18(64) 14(57) 11(52)
來源:Weatherbase

經濟

馬爾他巴士
主要公路

馬爾他自然資源貧乏,礦產資源僅有石灰岩,又因為土層淺薄,缺乏灌溉水源,馬爾他農業不發達,農副產品尚不能自給,糧食肉禽等主要依賴進口。馬爾他經濟依靠加工製造業(主要是電子、紡織)、旅遊業、國際貿易。馬爾他在2004年5月1日成為歐盟成員之一,並於2008年歐元為貨幣。

人口

馬爾他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每平方千米約1250人。主要是馬爾他人,佔總人口的九成,其餘為阿拉伯人義大利人英國人等。官方語言為馬爾他語英語,通用義大利語。歐盟民調處的報告顯示,100%的人口能講馬爾他語,88%的人口能講英語,66%義大利語,17%法語。88%的人口傾向於講馬爾他語。天主教為國教,少數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希臘東正教。

文化

Pastizzi,典型馬爾他小吃
馬爾他麵包的一個品種,ftira

馬爾他文化是數世紀來不同文化在馬爾他島上相互接觸融合的產物,包括鄰近的地中海地區的文化以及1964年馬爾他獨立前曾長期統治管理該地的諸多國家的文化。

美食

馬爾他菜是幾個世紀以來島上居民與來馬爾他定居的外來者在烹調習慣上互相影響的結果,這種結合使馬爾他菜混合了地中海周圍各地的飲食口味。儘管許多菜式是島上特有的,然而一部分很受歡迎的菜式的做法卻是源自西西里島義大利南部以及中東地區。被當地人稱為ftira biż-żejtġbejnietpastizzi的食物便是很好的例子。

特別活動

微型飛機俱樂部在最近十年把此航空運動(微型飛機)[1] 推展到島上,並且在十年內總共有22架微型飛機從馬爾他國際機場起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