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事半功倍

作者: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原文】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1)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2)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孟子.公孫丑上》

【註解】

(1)萬乘之國:原指擁有萬輛馬車的國家,即大國。乘,音勝,古代車輛的計算單位,四馬一車稱為乘。
(2)倒懸:縛住人的兩足並將其倒掛,使臉部朝下,比喻處境極為困苦。

【故事闡述】

公孫丑,戰國時代齊國人,他是孟子的弟子。一次,公孫丑問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可以建立像管仲、晏子那樣的功業嗎?”孟子不願意被拿來與管仲、晏子相比,他認為輔助齊國用王道來統一天下,是很容易的事情。

孟子告訴公孫丑,當時齊國人有句話說∶“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頭,不如等農時。”所以,現在齊國的形勢是很利於用王道統一天下。因為在 夏、商、周興盛時期,沒有哪一國國土超過方圓千里,而現在的齊國卻超過了;雞鳴狗叫聲處處都可聽見,並達到四方國境,這表示齊國人口眾多。

因此,土地不用再開闢,人民不用再聚集,如果施行仁政,誰都不能阻擋。而從周武王到現在已有七百多年,以王道治理天下的賢明君主很久不見出現,以致人民長期處在暴政中,也沒有比這時期更嚴重的。人民渴求施行仁政的程度,就如“飢餓的人只求吃飽,口渴的人只求解渴”一樣。

孔子說∶“道德的流行,比驛站傳達政令還要快。”現在這個時候,假如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能施行仁政,人民高興的程度,就像解除他們被倒懸的痛苦一樣。現在能做到的事,只要花費古人一半的心力,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也只有這個時候才能做到吧!

後來,就從這裡演變出“事半功倍”這句成語,比喻費力小而功效大。

【討論】

(1)孟子認為用甚麼方式輔佐齊國統一天下很容易?
(2)為甚麼孟子認為齊國的形勢適合用王道治國、統一天下?

【造句練習】

例:學習課業若能課前預習,課後複習,平時溫習,學習就能輕鬆而事半功倍。
例:他開發一套新程式來統計這些數據,真是事半功倍。

【課後時間】

成語接龍∶

功敗垂成→成( )在胸→胸無( )墨→墨( )成規→規( )矩步

參考答案∶

功敗垂成→成(竹)在胸→胸無(點)墨→墨(守)成規→規(行)矩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