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賦》
同义词条:三都赋,三都赋序

  《三都賦》是中國古代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左思所創作的,《三都賦》構思十年始成,豪貴之家競相傳抄,洛陽爲之紙貴,見《晉書·左思傳》。《三都賦》分别爲《魏都賦》、《吳都賦》、《蜀都賦》,曾名噪一時,至今仍被人傳誦。
編輯本段總序

  左太沖善曰:臧榮緒晉書曰:左思,字太沖,齊國人。少博覽文史,欲作三都賦,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遂構思十稔,門庭藩溷,皆著紙筆,遇得一句,即疏之。徵爲祕書。賦成,張華見而咨嗟,都邑豪貴,競相傳寫。三都者,劉備都益州,號蜀;孫權都建業,號吳;曹操都鄴,號魏。思作賦時,吳、蜀已平,見前賢文之是非,故作斯賦以辨眾惑。

  劉淵林注三都賦成,張載爲注魏都,劉逵爲注吳、蜀,自是之後,漸行於俗也。

  蓋詩有六義焉,其二曰賦。善曰:子夏詩序文也。楊雄曰:“詩人之賦麗以則。”善曰:法言文也。班固曰:“賦者,古詩之流也。”善曰:兩都賦序文。先王采焉,以觀土風。善曰:禮記曰: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鄭玄曰:陳詩,謂采其詩以觀視之。見“綠竹猗猗”於宜,則知衛地淇澳於六之產;善曰:毛詩衛風曰:瞻彼淇澳,綠竹猗猗。見“在其版屋”,則知秦野西戎之宅。善曰:毛詩秦風曰:在其版屋,亂我心曲。毛萇曰:西戎版屋也。故能居然而辨八方。善曰:河圖龍文曰:鎮星光明,八方歸德。難蜀父老曰:六合之内,八方之外。然相如賦上林而引“盧橘夏熟”,楊雄賦甘泉而陳“玉樹青蔥”,班固賦西都而歎以出比目,張衡賦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凡此四者,皆非西京之所有也。假稱珍怪,以爲潤色,若斯之類,匪啻失至於茲。善曰:茲,此也,假稱珍怪也。若斯珍之流,不啻於此多。尚書曰:不啻如自其口出。考之果木,則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則出非其所。於辭則易爲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徵。蓋韓非所謂畫鬼魅易爲好,畫狗馬難爲工之類。且夫玉卮紙移無當去聲,雖寶非用;卮,一名觶,酒器也。當,底也。善曰:韓子,堂溪公謂韓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卮無當,有瓦卮有當,君寧何取盬曰:取瓦卮也。侈言無驗,雖麗非經。善曰:劉廙答丁儀刑禮書曰:崇飾侈言,欲其往來。而論去聲者莫不詆丁禮訐斤謁其研精,作者大氐音旨擧爲憲章。善曰:墨子曰:雖有詆訐之人,無所依矣。說文曰:詆,訶也。訐,面相序罪也。尚書序曰:研精覃思。司馬遷書曰: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爲也。禮記曰:憲章文武。積習生常,有自來矣。傳曰:習實生常。善曰:左傳,叔孫曰:叔出季處,有自來矣。

  餘既思摹莫蒲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志。善曰:周禮曰:外史掌四方之志。鄭玄曰:志,記也。風謠歌舞,各附其俗;魁梧忤長者,莫非其舊。善曰:漢書音義,應劭曰:魁梧,丘墟壯大之意也。韓子曰:重厚自尊,謂之長者。何則盬發言爲詩者,詠其所志也;善曰: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升高能賦者,頌其所見也。善曰:毛萇詩傳曰:升高能賦,可以爲大夫。美物者貴依其本,讚事者宜本其實。善曰:釋名曰:稱人之美曰讚。匪本匪實,覽者奚信盬且夫任土作貢,虞書所著;辯物居方,周易所慎。虞書曰:禹别九州,任土作貢。定其肥磽之所生也,而著九州貢賦之法也。周易曰:君子以慎辯物居方。聊擧其一隅,攝其體統,歸諸詁訓焉。

  魏都賦

  吳都賦

  蜀都賦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左思(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

  左思出身寒門,雖有很高的文學才華,卻在當時的門閥制度下屢不得志,隻好在詩中表述自己的抱負和對權貴的蔑視,歌頌隱士的清高。   

  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隱》,收入《神奇祕譜》之中,並在解題中引錄了他的兩首同名詩,此外,《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認爲是他的作品,這些作品中都貫穿着隱逸思想。   

  左思作品舊傳有集5卷,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錄於清人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爲流傳,人們嘖嘖稱讚,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隻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

  然而,左思寫成《三都賦》卻是曆經很多曲摺才得到重視的;沒有伯樂識才,也許這篇《三都賦》便成爲一堆廢紙,不得流傳。

  在左思小時候,他父親就一直看不起他。父親左雍從一個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見兒子身材矮小,貌不驚人,說話結巴,倒顯出一副癡癡呆呆的樣子,常常對外人說後悔生了這個兒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還對朋友們說:“左思雖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這種鄙視,開始發憤學習。當他讀過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雖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氣魄,華麗的文辭,寫出了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京城氣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虛而不實、大而無當的弊病。從此,他決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

  爲寫《三都賦》,使得筆筆有着落有根據,左思開始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收集好後,他閉門謝客,開始苦寫。他在一個書紙鋪天蓋地的屋子里晝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個滿意的句子。經過十年,這篇凝結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可是,當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給别人看時,他卻受到了譏諷。當時一位著名文學家陸機也曾起過寫《三都賦》的念頭,他聽說名不見經傳的左思寫《三都賦》,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過班固、張衡,太自不量力了!”他還給弟弟陸雲寫信說:“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夥寫《三都賦》,我看他寫成的東西隻配給我用來蓋酒壇子!”

  左思的《三都賦》在文學界品評時,那些文人們一見作者是位無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細看,搖頭擺手,把一篇《三都賦》說得一無是處。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沒,找到了著名文學家張華。

  張華先是逐句閱讀了《三都賦》,然後細問了左思的創作動機和經過,當他再回頭來體察句子中的含義和韻味時,不由得爲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動了。他越讀越愛,到後來竟不忍釋手了。他稱讚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隻重名氣不重文章,他們的話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謐先生很有名氣,而且爲人正直,讓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薦給世人!”

  皇甫謐看過《三都賦》以後也是感慨萬千,他對文章予以高度評價,並且欣然提筆爲這篇文章寫了序言。他還請來著作郎張載爲《三都賦》中人魏都賦做注,請朱中書郎劉逵爲蜀都賦和吳都賦做注。劉逵在說明中說道:“世人常常重視古代人東西,而輕視新事物、新成就,這就是《三都賦》開始不傳於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薦下,《三都賦》很快風靡了京都,懂得文學人人無一不對它稱讚不已。甚至以前譏笑左思人陸機聽說後,也細細閱讀一番,他點頭稱是,連聲說;“寫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斷定若自己再寫《三都賦》決不會超過左思,便停筆不寫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將它貶得一錢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時。這其中當然有鑒别力高低人區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們是否重視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識英才的問題。

  現在對於《三都賦》成於何時說法很不一致,據傅璇琮考證,《三都賦》成於太康元年(280)滅吳之前。此外,今人薑亮夫認爲作於291年(《陸平原年譜》),劉文忠認爲作年“難以確定”。《三都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因爲在此賦中,左思曾向到過蜀地的張載請教岷邛之事,又求爲祕書郎,以便博覽方志群書。因此,我個人認爲《三都賦》成於太康元年。
編輯本段影響

  西晉時,祕書郎左思廣泛蒐集歷史資料,游曆三國舊都,曆經10個寒暑,在洛陽創作出雄渾精深的《三都賦》(《魏都賦》、《蜀都賦》、《吳都賦》),擧國轟動,豪貴人家爭相傳抄,一時紙張供不應求,紙價爲之飛漲,留下"洛陽紙貴"的千古佳話。
編輯本段評價

  皇甫謐看過《三都賦》以後,予以高度評價,爲這篇文章寫了序言。今人傅璇琮考證,《三都賦》成於太康元年(280年)滅吳之前。薑亮夫認爲《三都賦》作於291年。白居易《和酬鄭侍禦東陽春悶見寄》:“一緘疏入掩穀永,三都賦成排左思。”洛陽紙貴這個成語就是因爲當時人們競相抄寫三都賦的内容,而造成紙張供不應求,紙價上漲的情形。陸機原本打算寫《三都賦》,因爲左思已經寫了,就放棄這個念頭。

  王鳴盛說:“左思於西晉初吳、蜀始平之後,作《三都賦》,抑吳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晉承魏統耳”。《文選·三都賦》李善注引臧榮緒《晉書》一段文字,雲:“思作賦時,吳、蜀已平,見前賢之是非,故作斯賦,以辨眾惑。”
編輯本段賞析

  我國古代西晉時期,文壇成就最高的詩人左思,是晉朝時臨淄人(今山東臨淄)。他創作的《三都賦》名噪一時,至今仍被人傳誦。

  然而,左思小時候智商很低,口齒遲鈍,學習成績平平常常,沒有一點過人之處。他稍大之後,便志存高遠,決心寫一篇讚頌魏、蜀、吳三國都城的文章《三者賦》。這個消息傳出之後,一片大嘩,他受到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嘲弄,當時的著名文學家陸機就不懷好意地譏諷他說:“你這樣一個鬥大的字不識一升的老粗先生,還想作一篇《三都賦》?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等你寫成了,也隻配給我蓋酒壇子罷了!”

  左思聽了之後,什麼話也沒有說,隻是淡淡地一笑,可是在心里卻暗暗下了決心:你說我寫不成,我偏要寫出來,並且寫得讓你們心里羨慕!左思有了這樣的決心,在别人的嘲笑和譏諷里,進行了廣泛的閱讀,深入的調查,大量收集有關三國都城繁榮昌盛的相關資料。

  一切准備工作完成之後,他便關上房門,深居簡出,專心致志地構思,創作。他簡直有些癡迷入魔,在室内、院中,甚至茅廁内都放上了紙,不管在什麼時間,不論走到哪里,隻要想到一個好詞、一個好句,便立即用筆記下來,從不放過任何一次。就這樣,他向隅面壁,熬過了整整十年的酷暑嚴冬,不懈努力,專心著書,終於寫成了轟動一時的《三都賦》。

  《三都賦》果然是絕美佳作,文筆流暢,精彩傳神,讓人讀後歎爲觀止。當時京城洛陽傳抄的人非常多,以至於紙價大漲。成語“洛陽紙貴”就來源於這里。過去曾譏諷、嘲弄過左思的陸機讀了《三都賦》後,既愧悔萬分,又讚不絕口,佩服得五體投地。

  左思在别人的冷嘲熱諷中,沒有低下羞澀的頭,喪失自己堅強的意志,而是在逆境中奮起,“走自己的路,讓别人說去吧”,終於不負眾望,完成了自己的驚世之作,這就是對那些嘲諷者的最好反擊。

  左思的成功同時還說明:興趣出勤奮,勤奮出天才。隻要發憤,隻要勤奮,就能有所成就。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同學們,你們讀了之後,一定感觸很深,受益匪淺吧!
編輯本段作品相關
《三都賦》撰年疑案新斷

  誰是誰非,暫且勿論。我們先排列出盡可能多的原始材料,必要時以按語略加相關說明。

  材料一,《晉書·左思傳》曰:“造《齊都賦》,一年乃成。複欲賦三都,會妹芬入宮,移家京師,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遂構思十年,門庭藩溷,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見不博,求爲祕書郎。及賦成,時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謝班、張,恐以人廢言,安定皇甫謐有高譽,思造而示之。謐稱善,爲其賦序。張載爲注《魏都》。劉逵注《吳》、《蜀》,而序之曰:‘觀中古已來,爲賦者多矣。相如《子虛》,擅名於前;……’陳留衛權又爲思賦作略解,序曰:‘餘觀《三都》之賦,言不苟華,必經典要,品物殊類,禀之圖籍,辭義瑰瑋,良可貴也。有晉徵士故太子中庶子安定皇甫謐,西州之逸士,枕籍樂道,高尚其事,覽斯文而慷慨,爲之都序;中書著作郎安平張載、中書郎濟南劉逵並以經學洽博,才章美茂,鹹皆悦玩,爲之訓詁。其山川土域、草木鳥獸、奇怪珍異,僉皆研精所由,紛散其義矣。餘嘉其文,不能默已,聊藉二子之遺忘,又爲之略解。隻增繁重,覽者闕焉。’自是之後,盛重於時。文多不載。司空張華見而歎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餘,久而更新。’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爲之紙貴。初,陸機入洛,欲爲此賦,聞思作之,撫掌而笑,與弟雲書曰:‘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 及思賦出,機絕歎伏,以爲不能加也,遂輟筆焉。”(注:《晉書·左思傳》,見《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第2冊,總第1522 頁。)

  按,關於左思創作《三都賦》的情況,上引唐修《晉書》本傳記載最爲完整、詳細。左思產生這一創作欲望的時候,正當其妹入宮。構思結撰十年,其間擔任了祕書郎,訪問過張載。賦成以後請皇甫謐爲序。其後,張載、劉逵、衛權等分别爲作注解,加之張華讚歎不已,於是都下競相傳寫,洛陽一時紙貴,以至於使陸機爲之絕倒。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正史人物傳不惜篇幅,詳叙一篇作品產生的始末,包括創作欲望、命題構思、資料准備、設計謀求創作的環境與條件、訪問專家、冥思苦吟情形、賦成求序細節、學者專家的熱情,以及讀者的轟動效應和文壇上的巨大影響等等,如此潑墨如雲地交代來龍去脈和戲劇性情節,確實不多見。然而左思榮幸非常。太康“三張二陸兩潘一左”,隻有左思事蹟入於《晉書》之《文苑傳》。

  材料二,《世說新語??文學》曰:“左太沖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訾,思意不愜。後示張公。張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於世,宜以經高名之士。’思乃詢求於皇甫謐。謐見之嗟歎,遂爲作《叙》。於是先相非貳者,莫不斂衽讚述焉。”(注:見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246-247頁。)

  按,這里提到的兩個人物值得注意。一是皇甫謐,一是張華。皇甫謐卒 於太康三年(282),時年六十八歲,《晉書》有傳。他的著作很多,本傳謂“謐所著詩、賦、誄、頌、論、難甚多”。又據吳士鑒《補晉書經籍志》卷四著錄,皇甫謐撰有《南都賦注》。以此可以看出,皇甫謐也熱衷於詩賦創作,尤其對“京都”題材的賦作感興趣,那麼,左思《三都賦》撰成以後向他求序,原是在情理之中的。張華(232-300)在平東吳、建殊勳以後不久,受到自以大族出身爲榮的荀勖的忌恨離間。於是, “(太康)三年春正月……甲午,以尚書張華都督幽州諸軍事”(注:《晉書??武帝紀》,見《二十五史》,第2冊,總第1256頁。)。正月甲午日即正月十八日。張華雖然功著,但當時朝中實際地位不算很高,尤其在受武帝冷落的時候。皇甫謐確實是個大名士,武帝嚐借與他兩車之書,而他一生卻是自甘寒素,數辟不就,數征不起。如果說史載之事,即左思賦成後示之張華,而張華建議左思詢求高名之士如皇甫謐者之事屬實,那麼在時間上看,這隻能是太康三年(282)正月十八日以前的事。轉

  材料三,《世說新語??文學》注引《左思别傳》曰:“思字太沖,……及長,博覽名文,遍閱百家。司空張華辟爲祭酒,賈謐擧爲祕書郎。謐誅,歸鄉里,專思著述。齊王jiǒng@①請爲記室參軍,不起。時爲《三都賦》未成也。後數年疾終。其《三都賦》改定,至終乃上(止)。初,作《蜀都賦》雲:‘金馬電發於高岡,碧雞振翼而雲披。鬼彈飛丸以léi@②@③,火井騰光以赫曦。’今無鬼彈,故其賦往往不同。思爲人無吏幹而有文才,又頗以椒房自矜,故齊人不重也。”《思别傳》又曰:“思造張載,問岷、蜀事,交接亦疏。皇甫謐西州高士,摯仲治宿儒知名,非思倫疋。劉淵林、衛伯輿並蚤終,皆不爲思《賦》序注也。凡諸注解,皆思自爲,欲重其文,故假時人名姓也。”(注: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246-247頁。)

  這一材料,一是涉及到《三都賦》撰成與改定,二是涉及到《三都賦》序注到底誰人所爲。

  今查《文選·三都賦·蜀都賦》,其有句曰:“金馬騁光而絕景,碧雞shū@④忽而曜儀。火井沈熒於幽泉,高焰飛煽於天垂。”(注:《文選》卷四,中華書局,1977年,75頁。)此四句文字與上引《左思别傳》所載相較,顯見有所改易。又,《太平禦覽》卷八百八十四引張騭《文士傳》所引《蜀都賦》文字,與《左思别傳》相較亦有改易。可見,《三都賦》被競相傳抄流播者非隻一種版本,應有初稿、再稿、三稿等等。所謂當“齊王jiǒng@①請爲記室參軍”,“時爲《三都賦》未成也”雲雲,應是從定稿的角度而言。其《三都賦》改定,至終乃止。撰成與改定,無疑是兩回事,但一旦遇見死摳字眼的人,那道理未必於他能講得通。而如果此君既死摳,又爲了成見或是宿怨,那非把大家摳糊塗不行。《左思别傳》之作者究竟何許人,今不可考知。其乃“不重”左思之“齊人”乎?抑亦 “《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訾”而令“思意不愜”之人乎?未可知也。沈玉成先生嚐謂此君“厚誣古人,蹟近今日之所謂‘人身攻擊’”(注:沈玉成:《〈張華年譜〉、〈陸平原年譜〉中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1992年3期。)。此言得之。

  再說第二個問題。因爲《三都賦》序注問題,《左思别傳》中又提及張載、摯虞、衛權、劉逵諸人。

  張載前後三爲著作郎,第一次在鹹寧年間,第二次在太康年間,第三次在惠帝末、懷帝初。左思移居洛陽以後,一面構思《三都賦》,一面兼做祕書郎工作。此間張載因受知於傅玄,而起家佐著作郎,這就是說,鹹寧以後,左思與張載已是在朝僚友。並且,左思與張載還有一共同之處,即:貌陋至醜。這在《世說新語》中有所描述。當時潘嶽與夏侯湛則因“美容止”被譽爲“連璧”,出則同游,洛陽女子縈手於道,投以花果。而左思、張載出游,洛道老嫗唾之,頑童擲之。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左思與張載的共同語當更多一些。再一點,張載之父張牧在太康時期及以前,在蜀中任職十數年,爲蜀郡太守、益州刺史、西夷校尉等職,關於張載 “隨父入蜀”,“隨父在蜀”,“至蜀省父”,累見述於史傳。所以張載旅蜀經歷非止一次,其較早“隨父入蜀”,“隨父在蜀”大約在鹹寧後與太康初之前,甚至有比這個時間更早的可能。這就是說,太康三年以前,左思完全可以訪岷、邛之事於張載。左思自泰始八年(272)移居京都,到永興元年(304)擧家適冀州,久居洛陽長達三十餘年。惠帝永熙元年(290),隴西王司馬泰代石鑒爲司空,左思爲司空祭酒。張載太康中第二次爲著作郎後,此時爲太子中舍人,不久,遷樂安相、弘農太守。那麼,太康初左思賦成之後,至張載出任地方之前,大約十年的時間里,張載爲同僚兩度的老朋友注《三都賦》,尤其爲注其中之《蜀都賦》,那簡直再合情合理不過了。《左思别傳》作者謂張載與左思“交接亦疏”,所言已完全失實。

  摯虞是皇甫謐門生之一,在他今存作品中,賦這一體裁占了絕大多數。他對文章體裁進行過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不僅編有《文章流别集》,且著有《文章流别論》。據《左思别傳》作者語氣來逆向推測,摯虞亦曾序注左思《三都賦》,隻是其賦注今已不存。顯然,序注大賦,屬皇甫門派之學。摯虞研究文章流别,是對其門派之學的合於邏輯的發展與發颺光大。

  劉逵字淵林,濟南人,元康中爲尚書郎。永康年趙王倫執政期間,劉逵先後任黄門侍郎、侍中等職,但他對司馬倫的態度,大約也像陸機等人一樣,陽奉陰違。據《晉書??趙王倫傳》:“或謂(孫)秀曰:‘散騎常侍楊准、黄門侍郎劉逵欲奉梁王肜以誅倫。’會有星變,乃徙肜爲丞相,居司徒府,轉准、逵爲外官。”又據《晉書·傅祗傳》:“及(趙王)倫敗,齊王jiǒng@①收侍中劉逵、常侍騶捷、杜育、黄門郎陸機、右丞周導、王尊等付廷尉。”從後來處理結果看,劉逵也沒有參與趙王倫篡位禪文的撰制。依劉逵仕履推測,至少在元康年間他與左思是同僚關係。衛權《三都賦略解序》曰:“中書著作郎安平張載、中書郎濟南劉逵,並以經學洽博,才章美茂,鹹皆悦玩,爲之訓詁。”張載再任著作郎與劉逵爲中書郎,或許同時,皆在太康中,故相與爲左思《三都賦》作注。

  衛權,字伯輿,陳留襄邑人,魏司徒衛臻之孫、晉武帝衛貴妃兄之子,曾任懷縣令。元康初,汝南王亮輔政時,衛權被擢爲尚書郎,而此時左思被隴西王泰辟爲祭酒。即此可以看出,衛權與左思,既同爲皇家外戚,又同在朝堂互爲僚友,那麼,衛權注解左思《三都賦》顯然也在情理之中。據《三國志??魏書??衛臻傳》裴松之注語:“(衛)權作左思《吳都賦》叙及注。叙粗有文辭,至於爲注,了無所發明,直爲塵穢紙墨,不合傳寫也。”無論《叙》文辭如何,也無論《注》有否發明,總之,衛權撰有《三都賦略解序》,此爲事實,此爲《左思别傳》的又一個有力反證。根據衛權《三都賦略解序》所述内容以及衛權和左思的仕曆,又可以看出,先有皇甫序,繼有張載與劉逵注,而後有衛權略解及序。衛權《三都賦略解序》極有可能撰於元康初年其與左思爲僚友之時。

  由以上辨析已不難看出,《左思别傳》在叙事論人方面大有問題,絕非信史。所以嚴可均指出:“别傳失實,《晉書》所棄……今皇甫序、劉注在《文選》,劉序、衛序在《晉書》,皆非苟作……《别傳》道聽途說,無足爲憑。《晉書》匯十八家舊書,兼取小說,獨棄《别傳》不采,斯史識也。”(注:《全晉文》卷一百四十六《左思别傳》嚴可均注評,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第3冊,2302頁。)

  材料四,王隱《晉書》曰:“左思專思《三都賦》,杜絕人流之事。自以所見不博,求爲祕書郎。”(注:《初學記》卷十二,《太平禦覽》卷二百三十三引,見《九家舊晉書輯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280頁。)

  按,《唐六典》十引《晉書》曰:“左太沖爲《三都賦》,自以所見不博,求爲祕書郎中。”此《晉書》是臧榮緒《晉書》呢,還是别一《晉書》呢?不得而知。不過,“祕書郎”也好,“祕書郎中”也好,盡管說法有些差異,但左思構思與撰作《三都賦》期間,曾申請任職於皇家圖書館,此亦爲史實。並且,從臧榮緒《晉書》有關記載看,左思當時心想事成,實現了這一願望。

  材料五,王隱《晉書》曰:“左思少好經術,嚐習鍾、胡書不成。學琴又不成。貌醜口呐,甚有大才。博覽諸經,遍通子史。於時天下三分,各相誇競。當思之時,吳國爲晉所平,思乃賦此《三都》,以極眩曜。其蜀事訪於張載,吳事訪於陸機,後乃成之。”(注:《文選集注》卷八引,轉見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248頁。)

  按,這里所叙内容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晉滅吳之時,《三都賦》尚未撰成。其二,左思訪吳事於陸機,時間應是太康元年、二年陸機被俘在洛之際。“後乃成之”,這是最有說服力的關鍵一句,萬萬不可忽略。正由於左思初訪吳事於陸機時,《三都賦》尚未撰成,陸機在《與弟雲書》中才有“傖父”之譏,謂待其成以覆酒甕。當然,左思後來修改《三都賦》的長期過程中,仍然存在再訪吳事於陸機的許多機會。

  材料六,臧榮緒《晉書》曰:“(左思)少博覽文史,欲作《三都賦》。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遂構思十稔。門庭藩溷,皆著紙筆,遇得一句,即疏之。征爲祕書。賦成,張華見而咨嗟。都邑豪貴,競相傳寫。”(注:《文選》卷四《三都賦序》李善注引,中華書局,1977年,74頁。)

  按,臧榮緒所叙有一點須注意,即左思“構思十稔”期間被“征爲祕書”,事在“賦成”之前。

  材料七,臧榮緒《晉書》曰:“張華見而咨嗟,深讚之,兼作序。都邑豪貴,競相傳寫,都下紙貴。”(注:《北堂書鈔??賦》引,見《九家舊晉書輯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44頁。)

  按,張華爲《三都賦》作序的確切時間,依“見而咨嗟,深讚之,兼作序”這樣的辭句語氣推敲,當是在賦成之初。張華既讚之,又序之,複建議左思“詢求”“高名之士”如皇甫謐者。

  材料八,《文選·三都賦序》李善注曰:“《三都賦》成,張載爲注《魏都》,劉逵爲注《吳》、《蜀》,自是之後,漸行於俗也。”(注:《文選》卷四《三都賦序》李善注引,中華書局,1977年,74頁。)

  按,關於張載、劉逵各自所注到底爲《三都賦》中的哪一部分,又有不同說法,《文選集注》卷八陸善經注曰:“臧榮緒《晉書》雲:‘劉逵注《吳》、《蜀》,張載注《魏都》。’綦毋邃序注本及集題雲:‘張載注《蜀都》,劉逵注《吳》、《魏》。’今雖列其異同,且依臧爲定。”(注:轉見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249頁。)陸善經“依臧爲定”,其實不妥。張載入蜀多次,左思亦訪張載以蜀事,當以“張載注《蜀都》,劉逵注《吳》、《魏》”爲是。

  以上我們臚列並梳理了對《三都賦》疑案有關的各種重要史料。對於史料文獻中提到的“事實”,我們的原則是,無反證便信其“有”,存在反證方證其“無”,疑似之間則存疑。通過去偽存真,我們將一步步穫得更加可信的結論。

  從邏輯學的角度說,完全對立的兩項不能同時爲“真”,亦不能同時爲“假”。一個爲“真”,另一個必“假”。反之亦然。《左思别傳》謂永寧 (301-302)年間“齊王jiǒng@①請(左思)爲記室參軍,不起,時爲《三都賦》未成也”。然而,上述大量文獻史料一再表明了張華對《三都賦》的讚賞。假如齊王jiǒng@①執政時左思此賦猶未成,那麼一、兩年之前,即永康元年(300),張華已經被殺,他對《三都賦》的咨嗟讚歎又如何能成爲可能呢?毫無疑問,《左思别傳》的說法嚴重違背了史實。《左思别傳》所言有“假”。既然如此,陸侃如先生所藉爲推論前提的《左思别傳》已“無足爲憑”,因此,謂《三都賦》成於太安二年(303)之說,事實上不能成立。

  在用作邏輯推理的關係項中,有所謂的“與”的關係、“非”的關係、“或”的關係,等等。上述之例便屬於“非”的關係。《三都賦》之序注,到底是自爲,還是他爲,此乃相反的一對命題,非此即被,不可能同“真”,亦不可能同“假”。其實,並非所有的考據推論都是“非此即彼”的關係,我們還往往會碰到“或此或彼”的關係。史載左思結撰《三都賦》期間嚐爲祕書郎,所以,確認左思擔任祕書郎之時間,對於判斷《三都賦》之作年,關係特别重要。現在我們已經看到,有“此”材料表明,元康年間左思被賈謐擧爲祕書郎;但又有“彼”材料表明,自泰始八年構思《三都賦》的十年期間,左思亦曾擔任祕書郎。所以,牟世金和徐傳武先生謂“(公元)295年左右”左思於祕書郎任上作成《三都賦》,此一結論實際上爲或然性結論,而非必然性結論。

  史傳記載,太康(280-289)末,陸機、陸雲“並入洛”,既如此,陸機《與弟雲書》中不得謂“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而更重要的是,關於皇甫謐作《三都賦序》一事無從否定。故薑亮夫先生認爲《三都賦》成於元康元年(291)或稍後之說,不能成立。

  史載陸機入洛以後左思《三都賦》猶未成,陸機初入洛在太康元年吳滅之後,則左思此賦不得成於吳滅之前。且又有關於“成於吳滅前說”之反證二:一,王隱《晉書》曰:“當思之時,吳國爲晉所平,思乃賦此《三都》,以極炫耀。”(注:《文選集注》卷八引,轉見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 年,248頁。)二,《文選》注雲:“思作賦時,吳蜀已平。”(注:《文選》卷四李善注,中華書局,1977年,上冊,74頁。)由此可見,傅璇琮先生謂《三都賦》作於吳滅前之說,不能成立。

  那麼,左思《三都賦》究竟撰成於何年呢?太康三年皇甫謐去世之前,左思撰成《三都賦》並向皇甫謐求序之事,能否得到確認呢?經過去偽存真,我們看到,可藉以確證左思《三都賦》撰成於皇甫謐卒之前的下列條件同時存在:一,左思訪張載以蜀事;二,左思被征爲祕書郎;三,吳、蜀已滅;四,張華在洛;五,皇甫謐在世;六,太康元年(280)陸機入洛,太康二年(281)陸機歸吳;七,泰始八年(272)至太康三年 (282),正所謂“構思十稔”。由此可見,左思《三都賦》作成於太康二年春季陸機自洛歸吳以後、太康三年正月張華出洛都鎮幽州之前。而最爲肯定的時間應在太康二年(281),從泰始八年(272)至此恰好十年。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同去一加八

    @②原字石加雷

    @③原字石加激去氵

    @④原字修去彡加黑
華夏第一炒作《三都賦》

  說起左思,許多人就想到他的《三都賦》及“洛陽紙貴”這個成語。

  左思長得奇醜,個子又矮,又口吃,從小就“傻兮兮”的,讀書不成,學琴不行。連他的父親都瞧他不起,說:“這小子真笨,比我年青時差多了。”所以,左思小時候吃盡了白眼,自尊心也受到很大的傷害。這就促使他發奮圖強,拼命讀書,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等方面的資料。一開始,他花了一年多時間,寫了《齊都賦》,雖然沒有引起文壇反響,卻也改變了身邊人的對他的看法。從此以後,左思暗暗發誓,一定要寫出比班固、張衡還要好的賦來,這就是十年磨一劍而完成的《三都賦》,近萬字,其中《魏都賦》4100多字,《吳都賦》3700多字,《蜀都賦》2100多字。

  這個數字讓我對“洛陽紙貴”產生了懷疑。於是,我翻閱了一些史料,想弄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現在我可以簡單地用一句話概括:這是中國最早的文人炒作!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左思發奮圖強,花了十年時間寫出了《三都賦》,他覺得自己人微言輕,再好的書也沒人瞧得上眼。特别是在他寫《三都賦》時,許多人諷刺、笑話他,如陸機就公開颺言:“北方這兒有個粗貨,竟想寫什麼《三都賦》。等他寫完了,好拿來蓋我的醬壇子。”

  左思受不了這窩囊氣,想方設法巴結權貴。他的妹妹左棻在宮中,雖然長得醜,但以才德受到禮重。通過這層關係,左思結識了不少達官貴人。在寫《三都賦》時,他托關係要了一個小官職:祕書郎,這樣他就可以很方便地閱讀朝廷祕府所收藏的典籍了。據說,左思家中的牆縫里都塞滿了紙和筆,每每想到一句好詞兒,或者穫得一條好信息,他就隨手記錄下來。這個“笨鳥兒”就使出這種笨鳥先飛的勤奮勁頭,寫出了洛陽紙貴的《三都賦》。

  他找到當時的皇甫謐給《三都賦》作序,請張載、劉逵作注。和我們今天的出書一樣,請名人作序,請評論家評論,請媒體宣傳。大臣張華(寫過《博物志》)見許多官員說好,也就連聲附和,說“好得很”。豪門弟子本來就有趕時髦的德性,一路追捧,鬧得洛陽城里到處傳說左思的《三都賦》。左思一夜成名,那些富家子弟又請來許多抄書匠,出高薪抄寫《三都賦》。那個時代,紙張本來就稀少,《三都賦》又那麼長,被這麼一炒作,難免“洛陽紙貴”了。洛陽紙價竟然由原來一刀一千文漲到兩千、三千…… 後來居然再多的錢也買不着了——沒貨!

  雖然《三都賦》内容充實,一派寫實作風,但與其它賦相比,實在太缺乏文學想象力了。據讀過人說,無法超越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後人閱讀《三都賦》的人很少,隻留下一個成語“洛陽紙貴”,還得感謝《晉書》的作者(房玄齡等21人)。
三都賦與洛陽紙貴現象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爲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 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 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歎口氣 說:“快别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 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着,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 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 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複 一日,年複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爲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 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爲他成爲傑出的文學家奠定 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爲内容,撰寫《三都賦》。爲了在 内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 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大家的好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 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隻能爭相抄閱,因爲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 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