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越國與鄰近的吳國經常發生戰爭。越王允常死後,其子句踐即位。當時的吳王闔閭想趁機攻佔越國,但越王句踐率軍反擊,大敗吳國,並射傷吳王闔閭。吳王闔閭後來傷重而亡,他臨終時立太子夫差為王,並交代他為自己報仇。
 
吳王夫差即位後,奮發圖強,專心訓練軍隊,準備為父親復仇。越王得知消息,不理大臣范蠡的勸告,就先發制人,舉兵攻打吳國。果然,吳王夫差大敗越王句踐,越王帶著五千名兵將一路敗退,吳王乘勝追擊,最後把越王圍困在會稽。後來,越王為了向吳國求和,就派大夫文種賄賂吳國太宰伯嚭,讓伯嚭勸說吳王和越王議和。吳王不聽大臣伍子胥勸諫,一舉消滅越國,卻聽從伯嚭,答應赦免越王,撤兵回國。
 
句踐得到吳王的赦免,回到越國。回國後,句踐勵精圖治,為了激勵自己,晚上睡在柴草上,還在席位的上方懸掛一顆苦膽,不管是坐著或是睡前,抬起頭就能看到苦膽,甚至吃飯時也會舔食苦膽。他提醒自己:「你會忘記會稽的恥辱嗎?」
 
句踐親自下田耕作,他的夫人親手織布,吃的食物沒有肉,穿的衣服簡單樸素而不加彩飾,他對賢才以禮相待,對賓客厚加禮遇,他救助貧困的人,弔祭死者,句踐和百姓共同辛勤工作。最後句踐終於消滅吳國,報仇雪恥。
 
「臥薪嚐膽」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濃縮而來,用來比喻刻苦自勵,奮發自強的人。
 

臥薪嘗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臥薪嘗膽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是指中國春秋時期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迹,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浙江紹興古城西北迎恩門外的箭樓相傳由越王句踐所建,是越王句踐臥薪嘗膽的地方。 [1]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經過

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使越國強大起來,並最終找準時機,滅掉了吳國。

辨誤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沒有特指「臥薪」。「臥薪」和「嘗膽」連綴成語使用,最早出現在北宋文豪蘇軾的《擬孫權曹操書》:「僕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明代張溥《春秋列國論》說:「夫差即位,臥薪嘗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