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姓
拼音:fú xìng


  扶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9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編輯本段扶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上古時候大禹之臣扶登,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傳說,大禹在創建夏王朝時,屬下有個叫作扶登的精明大臣。
  扶登,其實是上古時期的一種官位,專職負責為君王營造都城、宮殿、祭壇等,輔佐君王登位,因稱“扶登”,相當於周王朝時期的大司空,也就是如今的建設部部長。
  在扶登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扶登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扶氏,是扶氏的最早起源,也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該支扶氏族人皆尊奉扶登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源於改姓,出自漢朝巫嘉的後代,屬於以帝王賜名為氏。
  西漢初年有一個巫人,名叫嘉。相傳,嘉的母親在湯溪邊上遇到一條龍,回家以後就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了嘉。
  嘉擅長於占卜,而且他所求必靈。後來他建議當時為漢王的劉邦先行佔據三秦之地,以為根據地,然後再稱霸天下。劉邦按照這個策略做了,果然先站穩了腳跟,最終建立了大漢王朝。
  因其扶掖漢室有功,嘉深受漢高祖劉邦的寵信,授以他廷尉的官職,並賜給他名字叫扶嘉,賜食邑朐肕(今重慶墊江)。
  在扶嘉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帝王所賜之姓為氏,稱扶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巴郡(重慶)扶氏,史稱扶氏正宗。
  該支扶氏族人皆尊奉扶嘉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乞扶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中有乞扶氏部落。乞扶氏,亦稱乞伏氏。
  在史籍《魏書·官氏志》中記載:“乞扶氏後改為扶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以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其過程中將鮮卑族姓氏改為漢姓。乞扶氏在這個過程中改漢姓為扶氏、伏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南扶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盤古氏,出自古代梅山蠻一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史籍《通志·兵事》中《舊志》記載:“漢陽人扶氏,扶即符,漢陽人則漢陽之誤其酋扶氏,遂解發稽首降,傳檄而定。析其地為二:以下梅山置安化縣,上梅山置新化縣。自是鼎、澧可以南至邵,潭、邵間不復有夷僚之患。”
  古代新化梅山蠻一系,族人中多有稱扶氏者,是為湖南扶氏,著望於湖南省的新化縣、酃縣、桂東縣;亦有稱符氏者,著望於湖南省的益陽市、寧鄉市,以及福建省的龍陽市、永定縣、慈利縣、永順縣等地。

  第五個淵源: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錫伯族卦爾察紮馬奈氏,簡稱卦勒察氏、卦爾察氏、瓜勃察氏、瓜爾察氏,源出古鮮卑後裔中的杜爾伯特部,以地為氏,世居瓜勃察(即瓜爾察,亦稱卦爾察、伯都訥,今吉林扶余松花江北岸一帶)、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長白山區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uuwalca Hala。
  清朝時期,居於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卦爾察紮馬奈氏,有以世居地名稱漢化為姓氏者,稱扶氏,以及關氏、趙氏等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扶登、扶嘉。

編輯本段遷徙分佈
  扶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為第二百九十八位門閥。
  扶氏最早的發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內的河南郡,即今河南省洛陽縣東北三十里處,全國各地扶氏家族大都是由河南播遷而出的。又有望族於京兆郡,即今陝西長安東一帶地方。
  今河南省的信陽市光山縣、新縣、開封市、周口市太康縣,湖南省的湘潭市、郴州市、桂東縣,福建省的莆田市,重慶市的萬州區,廣東省的樂昌市九峰鎮,貴州省的遵義市、金沙地區,廣東省的鶴山市、佛山市,江西省的崇義縣,湖北省的石首市、九江市德安縣,山東省的青島市,江蘇省的南京市等地,均有扶氏族人分佈。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翼漢堂:傳說西漢初年劉邦打天下的時候,有個叫嘉的人能施巫術,他幫助劉邦立了很多功。嘉的母親在湯溪的邊上遇見龍而生了他。漢高祖還是漢王的時候遇到了嘉,嘉勸漢王定三秦。高祖看到扶嘉的思想出發點是為了輔佐漢室,於是就賜他姓扶。
編輯本段扶姓家譜文獻
  湖南桂東扶氏族譜九卷,(民國)扶盛才等纂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編輯本段扶姓字輩排行
  河南新化扶氏字輩:“啟夫庚受富才志添克文景永大顯應上登正學承安定邦維教植紀篤宗親先德傳家緒昌隆運自新宏圖光甲第世代遠揚名”。
  河南光山扶氏字輩:“泰元廷慶德紹天心繼樹朝榮立懷昭景修時在念子嗣長春”。
湖南省桂東縣寨前鄉扶氏字輩: " ...國盛純良大啟....." 
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扶姓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京兆;姓啟扶登:全聯典指扶氏的源流和郡望。
  譜疏道德;羽翼赤符: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扶少明事典。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扶嘉事典。

  六言通用聯:
  胸羅淹博之學;手著道德之經:全聯典指漢朝學者扶少明,著有《道德經譜》三卷。
  翼漢有功賜姓;梯山越阻撫夷:上聯典指西漢朐腮人扶嘉,相傳他母親在湯溪水邊遇龍後生他,善於占卜吉凶。劉邦為漢王時遇到他,他曾勸劉邦定三秦。劉邦認為他有志扶翼漢室,便賜姓扶氏,官至廷尉。下典指說南北朝時北周上甲黃土人扶猛,字宗略,曾在南朝梁任南洛、北司二州刺史。人西魏,官羅州刺史,征討信州,梯山捫葛(攀山越嶺,手抓葛藤行軍),跨越險阻,人白帝城,撫慰當地夷人。因功封臨江縣公。

  七言通用聯:
  勇諫坑儒傳佳話;誠心撫民播惠聲:上聯典指秦始皇之子扶甦的事典。秦始皇坑諸生,扶蘇諫之,始皇怒,使監蒙恬軍。後始皇崩。下聯典指北周刺史扶猛,字宗略,上甲黃土人。仕梁,官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後從賀若敦南討信州,梯山捫葛,入白帝城,撫慰百姓,莫不悅附。以功進開府儀同三司,封臨江縣公卒。
  翼江有功而賜姓;梯山越阻以撫夷:上聯典指漢扶嘉勸高祖定三秦,高祖以嘉志在扶翼,賜姓扶氏。下聯典指北周扶猛仕魏為羅州刺史,從賀若敦南征,梯山越阻,撫慰夷人,所至莫不悅附。下典指說南北朝時北周上甲黃土人扶猛,字宗略,曾在南朝梁任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入西魏後,官羅州刺史,征討信州,梯山捫葛(手抓葛藤,攀山越嶺行軍),跨越險阻,人白帝城,撫慰當地夷人。因功封臨江縣公。
編輯本段扶姓名人
扶姓歷史名人

  扶卿:(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學者。

  扶少明:(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學者。著有《道德經譜》三卷。

  扶猛:(生卒年待考),字宗略;上甲黃土人。著名北周大臣。在梁朝做官的時候是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北魏時官至羅州刺史。他跟隨著賀若敦南討信州,到了白帝城後,為百姓著想,不採取強攻的方式,而是撫慰百姓。於是該城的民眾都高興的歸附了。既使地方的人民生活不受到損失,而且安定治理。因為他的功勞,被授為開府儀同三司,封為臨江縣公。

  扶漢陽:(生卒年待考),安化人。著名五代時期地方酋王。因避“罪”來梅山,出任梅山洞蠻左甲首領。後來他率瑤族人迎戰馬楚江華指揮使王仝,大獲全勝。後在戰爭中戰死,當地人民被尊為扶王。

  扶克儉:(生卒年待考),字共之;河南光山人。著名明朝大臣。明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御史,專職負責督察遼東、山東等地。後因揭發他人之罪而被害入獄,不久復職,為民造福,政績很好。諡號為“忠毅”。

  扶正德:(生卒年待考),湖南新化桑梓鎮前程村人。著名清朝時期良吏。
  清康熙中葉,新化縣石窖大院子中有一科舉考生叫扶正德,中進士後被任命永州府江華縣教諭、新田縣教諭、永州府訓導等職,在外從政多年後乘馬回家省親。由於當時的禮節是:如若外祖父家離的較近,徒步才顯得尊重(扶正德去外祖父家只幾里路程,即該鎮滿竹村),扶正德遂將馬羈於石窖村父母家,步行去外祖父家。
  有天一夜間,那馬掙脫韁繩,奔至北面的​​前程村院邊,啃吃了老農楊氏家玉米苗。因為玉米苗被糟蹋得太慘,楊老農遂將馬趕回窖村,並將“馬吃玉米”一事告知了扶正德之父扶登熙。
  扶登熙將馬栓好後,那馬卻由於吃青苗太多而腹瀉。扶登熙一面派人去找兒子扶正德,一面請獸醫醫馬,又請人處理“馬吃玉米”一事。
  扶登熙是一位仁智、誠信、厚德載道的長者。他思忖著:回家省親的兒子是怎樣在外為官的呢?地方紳士又會怎樣處理“馬吃玉米”一事呢”?他帶著疑問、飽含期待請鄉村士紳著手處理。
  那些士紳們都懼怕扶正德的官威,商榷其事時,都說楊老農田地外籬笆未修結實,玉米苗被馬吃了最多賠兩石谷錢,但一匹好馬因吃多了而得病,楊老農應該賠馬,最後判決要求楊老農交賠馬押金二十石谷錢。
  楊老農回家後嚎啕大哭,因一時找不到押金而痛不欲生。
  第二天,扶正德從滿竹歸來,問父親怎麼處理“馬吃玉米”一事,父親將原委一一告訴了兒子。
  扶正德聽後勃然大怒,指責父親矜其子為官而欺壓良民,呵斥士紳不講公理而巴結官吏。遂將審案之人一一請來。再議此事,並當場表明自己的看法:“政者,正也,子率先正,孰能不正;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你們何該作出如此不公道的結論來。農民望作望收,青苗被吃還要交賠馬押金,天理人心,詎能如此?”
  扶正德當即掏出錢來賠償楊老農的玉米苗錢,那些士紳們悻悻而去。
  事後,扶登熙語重心長地說:“孩子,我是試試你在外是如何為官的,為暴為仁,是貪是廉?同時也看看鄉間士紳如何受理民事糾紛呀!”
  爾後,扶登熙父子名聲大振,扶家與人為善,做了不少好事。“馬吃玉米”一事也在當地廣為傳說,當地人民將事件之地稱作“玉米衝”,前程村也同是懷念“賢人”的原由而得名。

扶姓近現代名人

  扶廷修:(1912~1966),一名扶少淮;河南新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30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弦南區游擊大隊排長、區互濟會兼八鄉蘇維埃副主席、主席,光山縣獨立師第四團二連連長。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第二二三團第二營營部副官。陝南游擊支隊司令部參謀、紅二十五軍軍部電台管理科科長、紅軍總供給部總務處處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外交部管理科科長。
  抗日戰爭時期,扶廷修任八路軍總部交通局交通科科長,新四軍第六支隊司令部副官處處長,第四師第二十二團參謀長,第四師司令部副官處處長,江蘇省蕭縣總隊副官,第四師第十二旅第三十三團團長。1939年,在大生產運動中,被評為二等勞動模範。1941年,新四軍淮上區抗日政權向皖東北轉移後,扶廷修奉命率三個騎兵連,在淮上區堅持游擊戰爭直至抗日戰爭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扶廷修任淮北軍區第八軍分區第三支隊隊長,新四軍第四師第十二旅第三十六團團長。1946年春,扶廷修率第三十六團和旅部騎兵連,在蕭縣尚口抗擊國民黨軍方先覺部十二個團。敵軍在六架飛機掩護下向我陣地大舉進攻,扶廷修身先士卒,率部阻擊,激戰一天,殲敵一千八百餘人,受到華東野戰軍司令部的表揚。此後,任豫皖蘇軍區參謀處副處長兼管理科科長,軍政處處長,河南省交通管理局局長,豫皖蘇軍區兵站部部長,第二野戰軍十八軍後勤部副部長。參加了開封戰役、淮海戰役和成都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扶廷修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後勤部第一副部長,進藏部隊後方司令部參謀長。1953年後,任西藏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軍區副參謀長,政協西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扶廷修因積勞成疾,於1966年在成都逝世,終年五十四歲。

  扶永發:(1943~)重慶人。雲南省測繪局高級工程師。雲南省測繪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製圖檢驗室主任。

  扶忠漢:(1956~),祖籍廣東,現居台灣。著名《雙​​向式英語》創立人。扶忠漢的《雙向式英語》不僅是中國英語教學法上的重大革新,也是大陸第一套美式英語教材,促使美式英語今天在大陸居主導地位,而在這之前,是清一色的英式英語。

書法字典:扶字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