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宇文邕

 
 

北周武帝”是“宇文邕”的同义词。

宇文邕(543年-578年),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560年—578年在位),在位18年,史称北周武帝。

编辑摘要
中文名:宇文邕   别名:北周武帝
籍贯: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   性别:
民族:鲜卑族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543年   去世年月:公元578年
职业:皇帝

目录

[隐藏 ]
1 平生概述
2 巩固皇权
3 灭佛运动
4 一统北方
5 后人评价
6 北周武帝孝陵
7 相关词条
8 参考资料

 

宇文邕宇文邕
宇文邕(543年-578年),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560年—578年在位),在位18年,史称北周武帝。他是北周建国的奠定者、西魏权臣宇文泰的第四子,鲜卑人。武成二年(560),权臣宇文护毒死明帝宇文毓,护立时为大司空、鲁国公的宇文邕为帝,仍掌朝政。在位期间,宇文邕摆脱鲜卑旧俗,接受汉族文化,他在政治上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关心民间疾苦。宣政元年(578年)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出发即病死,时年36岁,谥号为武帝,庙号是高祖。他是中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君主。



 

宇文邕 - 平生概述

 

宇文邕宇文邕
《魏晋南北朝帝传》载:宇文邕,中国南北朝北周皇帝,小字祢罗突,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武成二年(560),权臣宇文护毒死明帝宇文毓,护立时为大司空、鲁国公的宇文邕为帝,仍掌朝政。建德元年(572),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始亲自处理国务。

宇文邕生活俭朴,诸事希求超越古人,对宇文护及北齐所修过于华丽的宫殿一律焚毁,据史书记载,他“身布袍,后宫不过十余人”。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接受汉族文化,他在政治上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他还大举灭佛,捣毁全国大量佛塔、佛寺,严令僧尼还俗,这是“求武器于塔庙之间、以士兵于僧侣之下”的富国强兵运动,而被视为三武之祸之一。

四年,宇文邕独与齐王宇文宪等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北周武帝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因病还师。次年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时军事失利,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六年,入邺,灭北齐。齐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为厮役的杂户,周境有从东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虏的良人没为奴婢,豁免为良人。突厥强盛,目北齐、北周为在南两儿。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为后。

灭齐之后,宣政元年(578)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成行而病死。两三年之后,杨坚灭周。

 

宇文邕 - 巩固皇权

 

宇文邕宇文邕
宇文邕,宇文泰的第四子。武成二年四月(560)北周明帝被宇文护毒死,宇文邕即位,是为北周武帝。北周武帝即位时,北周政局十分不稳,关键原因就在于宇文护垄断了北周实权。

宇文护,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周武帝深知宇文护势力已经长成,所以刚开始时,他不敢暴露出对宇文护的不满。有这样一件事说明了他的谨慎和精明。有一次,周梁躁公侯莫陈崇随周武帝一同到原州,夜里,他执意回到长安去。众人都认为这件事有些奇怪。陈崇自以为聪明,便对自己周围亲近的人说:“吾比闻术者言,晋公今年不利,车驾今乎夜还,不过晋公死耳。”有人把陈崇的话传了出去。周武帝听说后,立即召诸公于大德殿,当着众人的面责骂陈崇,陈崇惶恐谢罪。就在这一天夜里,宇文护派兵冲进陈崇住所,将他害死。周武帝这样做,起到了表明自己对宇文护决无二心的作用。不久,周武帝又用韬晦之计表彰宇文护,诏称:“大冢宰晋国公,亲则懿昆,任当元辅,自今诏诰及百司文书,并不得称公名。”( 《资治通鉴》卷一六九《陈纪》三)。

宇文护之母,被北齐俘虏,母子分离三十五年,后来北齐将她放回,周武帝对其也赞誉曰,“凡所资奉,穷极华盛。每四时伏腊,周主帅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觞上寿”。用此来稳住宇文护。由于周武帝表面上的尊重、曲从,宇文护没有像对宇文觉、宇文毓那样对待他。然而在暗中,宇文护还是时时要挟周武帝,专横跋扈,总想取而代之。

公元572年,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周武帝便与他一同来见太后,周武帝一边走,一边对宇文护说:“太后春秋高,颇好饮酒。虽屡谏,未蒙垂纳。兄今入朝,愿更启请。”说着,又从怀中掏出一篇《酒诰》交给宇文护,让他以此劝说太后。宇文护进到太后居处,果然听从周武帝所言,对太后读起了《酒诰》。他正读着,周武帝举起玉珽在他脑袋上猛地一击。宇文护跌倒在地,周武帝忙令宦官何泉用刀砍杀宇文护,泉心慌手颤,连砍几刀都没有击中要害。这时,躲在一旁的周武帝母亲的弟弟卫公直跑了出来,帮忙杀死了宇文护。

宇文护被杀后,北周的大权才真正开始掌握在北周武帝手中。周武帝除去了心头之患,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在父亲宇文泰所建立的基础上,终于使原来弱于北齐的北周,转弱为强。

 

宇文邕 - 灭佛运动

 

宇文邕宇文邕灭佛运动
北周武帝灭佛,指的是宇文邕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建德年间,在经过多次辩论,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令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北周罢斥佛教,进而在全境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在灭佛运动中,佛像全都被毁,寺庙被收為国有,寺僧均被勒令还俗。武帝这次灭佛较為彻底,北方佛教势力為此几乎禁绝,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南北朝时代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蓬勃发展的同时,造成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的寺院积累了大量财富,逐渐形成与政府分庭抗议的新政治力量。出家人依仗寺院的权势胡作非為,不受平常法规约束。大量土地和税捐被宗教组织控制,严重侵蚀国力。在这种背景下,北周武帝决心禁佛。
经过灭佛运动,一方面迫使源自印度的原始佛教积极汉化,在中国儒教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出中土佛教,使原先以神怪力量和寺院财產和权利為基础的早期佛教转化為一种开放平和的教派,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新生,发展转变成為世界上唯一一个不干预政治力的大宗教。

北周武帝灭佛运动确立了沙门必须尊重皇权的政治的原则,断绝了佛教寺院与平民政府分权抗仪,发展成為政教合一政权的可能,确立了中国皇朝政教分离的传统,使中国在此后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得以在国家制度上保持了相对於当时欧洲即其他地区的优势。

 

宇文邕 - 一统北方

 

宇文邕北周武帝宇文邕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公元575年七月,周武帝命宇文纯、司马消难、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侯莫陈琼、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九月,齐右丞相高阿那肱从晋阳率大军援救河阳,后周武帝得急病,只得退兵。

第二年(576年)十月,北周再次出兵伐齐。此次伐齐,周武帝集中了十四万五千兵力,改变了前次进军路线,亲自率部直攻晋州。十月下旬,周军主力进抵平阳城下(参见平阳之战),北齐晋州刺史崔景暠等投降。十一月初,北齐后主率齐军主力十万到达平阳,开始将平阳城包围,昼夜不停地攻打。于是周军奋勇争先,无不一以当百。

十二月,周武帝从长安赶赴平阳,周军其他各路也聚集平阳,约有八万兵力,周军临城而阵,东西长达二十余里。周武帝命齐王宪前去探看虚实,齐王宪对周武帝说:“请破之而后食。”周武帝听后大悦曰:“如汝言,吾无忧矣!”后周武帝乘马而行,巡视周军,一边走,一边高声读出各军主帅姓名以示慰勉,将士喜于被知,精神更加振奋。

高纬拜高阿那肱曰:“是战好呢,还是不战好?”高阿那肱回答说:“吾兵虽多,堪战者不过十万……昔攻玉壁,援军来即退。今日将士,岂胜神武(指高欢)时邪!不如勿战。”也有人主张与周战,如有一个叫安吐根的说:“一撮许贼,马上刺取,掷著汾水中耳!”高纬主意不定。齐的群臣中又有人提出一条可笑的意见说:“彼亦天子(指周武帝),吾亦天子。彼尚能远来,何为守堑示弱。”高纬对这条意见很赞赏,认为“此言是也”。于是下令填堑。

周武帝一直想进攻齐军,却苦于被堑阻挡,现见齐军主动把堑填平,不禁大喜,连忙下令进攻齐军。齐师君主一逃,顿时军心大乱,连战皆溃,死者万余人。“军资甲仗,数百里间,委弃山积。”平阳之战,北齐主力实际已被打垮。高纬逃回晋阳,想逃往北朔州(今山西朔县),进而投奔突厥。他一出晋阳城,群百纷纷逃离,连穆提婆见大势已去,也转而投奔周武帝去了。

公元577年正月,周武帝率军攻破邺城,高纬于先一日逃往济州,又从济州逃往青州,准备投奔陈朝,为北周追兵所俘,送往长安,第二年被杀。

周武帝灭齐,统一北方,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隋统一中国(参见隋统一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

 

宇文邕 - 后人评价

 

宇文邕宇文邕
宇文邕是中国历史是一位少数民族杰出的英才之主,历史看似要赋予他机会,却最终没有给予他时间。他灭北齐,使整个北方成为一体,完成了局部的统一,和将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在其传记中常见“登城搏战”之类的用词。他勤与政事,生活简朴,后宫佳丽仅有10余人。那时候的南陈政权已经岌岌可危,他完成全国统一的愿望就在眼前的时候。不幸英年早逝,年仅35岁,留给后人的只能是遗憾。后继者的无能、残暴注定了大周政权不能完成历史的使命,也暂时推迟了中国统一进程。

北周武帝的改革青史留名,他让汉族同胞看到了少数民族的智慧,但是,历史总是那么的偶然与必然,让一代人强大起来,然后让下一代人完成更为神圣的使命。





 

宇文邕 - 北周武帝孝陵

 

宇文邕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孝陵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孝陵,具体地点,史载不详,适逢1993年及1994年接连被盗后,考古部门才进行正式发掘。根据发掘出土的武帝孝陵志石、墓室棺椁遗迹,武德皇后志石及天元皇太后金玺等,判定此墓确为北周武帝与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孝陵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0米处,西距唐顺陵约1500米。墓葬总体坐北向南,墓道全长68.4米,由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及甬道、土洞式单墓室组成。这样的形制,与已发现的北皇室、贵族、大臣的大、中型墓大体相同。

孝陵虽经多次盗掘,但出土物仍很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百件之多。其中有各类陶俑150多件、陶瓷器近40件、玉器8件、铜带具1套、金器21件及志石2合。金器中的“天元皇太后玺”尤为珍贵,纯金,重802.56克,獬*钮,正方形玺面,边长4.45、宽4.55、盒钮通高4.7厘米。玺面篆书阳刻“天元皇太后玺”6字。章法独特,世所罕见。二合志石,一为“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一为“周武德皇后志铭”,志面阴刻“大隋开皇二年岁次壬寅四月甲戌朔二十三日甲未周武帝皇后阿史那氏祖谥曰武德皇后其月二十九日壬寅合葬于孝陵”。证明确为北周武帝与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