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 虛 夢 影 | 19-09-09, 00:10 |  | (2330 Reads)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憲宗李純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生於大明宮,是唐穆宗李恆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李忱登基之前,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傳說他當過和尚,曾作過《瀑布联句》一詩。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長壽丹毒死。武宗一直也沒有立太子,所以在武宗病危的時候,宦官馬元贄擁立李忱為帝。李忱被迎回長安登基做皇帝,是為唐宣宗,年號大中。

唐宣宗登基後,唐朝國勢已很不景氣,藩鎮割據,牛李黨爭,農民起義,朝政腐敗,官吏貪污,宦官專權,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於改變這種狀況,大中元年(846年)他先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

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有所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史稱大中之治。宣宗是唐朝歷代皇帝中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資治通鑒》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另外,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關,平江嶺以南」,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

歷史上評價宣宗在位曾經燒過三把火:「權豪斂跡」、「奸臣畏法」、「閽寺讋氣」,稱之為「明君」。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無奈大中晚年,唐朝已積重難返,國力衰退,社會經濟千瘡百孔,只依靠統治階級枝枝節節的改革已無法改變唐帝國衰敗的潮流。大中十三年(859年)冬,浙東農民裘甫帶領五百農民起義。起義軍後來發展至五十萬人,為唐末大規模農民起義打下了前哨戰。

傳說宣宗繼位之前曾當過和尚,所以對佛教極力推崇,據說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釋迦牟尼的舍利,關於這些資料見諸韋昭度《讀皇室運尋》、令孤《偵陵遺事》、讚寧《宋高僧傳》及僧圓悟禪師《碧岩集》。

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唐宣宗食用仙丹中毒,八月去世,享年49歲,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葬於貞陵。

【生平】

唐宣宗是憲宗第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日生於大明宮,論輩分,他是敬宗、文宗、武宗的皇叔,論年齡卻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小一歲。他在穆宗長慶元年(821)三月,被封為光王。會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彌留之際,把37歲的光王李怡立為皇太叔,並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他是唐朝歷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又是晚唐皇帝中順宗以後的11帝中壽命最長的一位,他死於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享年50歲。另外,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較高聲譽的一位,《資治通鑑》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唐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鑑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未能有所行動。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史稱大中之治。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貶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還朝。又重用牛黨的白敏中為相。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後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對外關係上,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關,平江嶺以南”,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是安史之變後,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

進宣宗收復河湟詩 [唐]崔鉉

邊陲萬里注恩波,宇宙群芳洽凱歌。右地名王爭解辮,遠方戎壘盡投戈。 
煙塵永息三秋戍,瑞氣遙清九折河。共遇聖明千載運,更觀俗阜與時和。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后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攝冢宰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群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並稱譽他為“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

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小太宗”與“小貞觀”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開創的貞觀盛世是一個什麼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貞觀盛世來形容,可見其不凡之處。二十年來的政治鬥爭經驗鍛煉了他的權謀智略,流落民間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間疾苦,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後井噴般的爆發出來!李忱先是用極短的時間將武宗時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廟堂,遠調荊南節度使,這樣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後大加起用重視科舉出身的牛黨成員,並且宣宗本人極其重視科舉。武宗時曾經在全國范圍內大舉滅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適當的恢復。

另外大中四年,孤懸於外的沙州(今敦煌)軍民,在張義潮的帶領下驅逐了吐蕃守將奪回了沙州,並在大中五年重新歸附唐朝。

宣宗也極擅於操控群臣,大中年間最得宣宗聖眷的宰相令狐絢就曾說過:“我秉政十年,皇上對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時,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浹背。”但是宣宗極度禮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禮,非常的恭敬,如此一來恩威並重以威權駕御大臣,被稱之為智術治國。

宣宗還極度平易近人,宮中一些低下的雜役,只要宣宗見過一面就能記住對方的長相和名字以及所負責的工作,從來沒有弄錯過,這些宮人如果生病,宣宗還會派御醫去為其診治,甚至還會親自前往探視病情和賞賜物品,這在歷代君王中可以說是極其罕見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極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稱之為偏執,曾經有地方獻給宣宗一支女子組成的歌舞樂隊,其中有位絕色佳麗被宣宗收入后宮加意寵幸,一段時間之後宣宗認為這樣下去有可能會重現玄宗朝之故事。於是為了斷絕自己對這名女子的想念,宣宗乾脆將她一杯毒酒送上了黃泉之路,如此之行為簡直可以稱之為可怖。 (關於這件事,史家也有爭執,特此註明)

但是對於日益嚴重的宦官問題,宣宗鑑於“甘露之變”一樣沒有太好的辦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擁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較小的範圍之內對宦官勢力做一些盡可能的約束。不過由於宣宗處置得當,大中年間宦官勢力沒有過於膨脹,也沒有對國家造成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還有很多其它的優點,諸如多才多藝,生活節儉,喜愛讀書等等。關於這些優點,基本可以參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這不再做詳細敘述。

唐宣宗重視人才

唐宣宗李忱即位(公元847年)後,決定宰相的人選,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詔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了。於是,唐宣宗寫下《吊白居易》,深表懷念之情。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無為子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這首詩比喻巧妙,語言曉暢,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對白居易的巨大文藝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達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綴玉,文章字字如綴玉;聯珠,詩歌象珍珠串聯。綴玉聯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優美動人的詩文佳作。

白居易生於公元772年,病死於846年,說他有六十年的創作生涯是實寫。說他是“詩仙”,是譽美之辭。人們稱李白為“詩仙”,仔細想起來,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令人注目的大詩人,稱白居易為“詩仙”也可以理解和接受。 “浮雲”二句表述惋惜之情,人才難得。白居易先後在杭州、蘇州任刺史,增築湖堤,蓄水灌田;疏浚水井,以利飲用。他的政績為世人所知,離蘇州時,“郡中士民涕泣相送”。後拜秘書監,次年轉刑部尚書。但晚年不得志。 58歲時定居洛陽。正要重用他時,得知他仙逝,這對宣宗來說,是出乎意料的悲痛。 “童子”二句重點突出白居易的兩篇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以表示對白居易的無限敬重和懷念。我們知道,《長恨歌》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以精練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相結合,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長恨”是它的主題。敘事、寫景、抒情,和諧地結合,回環往復,婉轉動人,纏綿悱惻。 《琵琶行》和《長恨歌》各具特色。它們一直傳誦國內外,“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琵琶行》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抒發了“長安故倡”的“天涯淪落之恨”,也抒發了作者的“天涯淪落之恨”(見洪邁《容齋隨筆》卷七)。 “文章”兩句,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捨、無比悲愴的內心世界。白居易著作《白氏文集》收詩文3800篇,成75卷。傳世名篇有《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如《賣炭翁》、《觀刈麥》、《輕肥》幾乎家喻戶曉。他的《策林》75篇縱論天下大事,內容切實,見解精闢;他的《與元九書》洋洋灑灑、夾敘夾議,是唐代批評文學的重要文獻;他的《草堂記》、 《冷泉亭記》等,寫景狀物,旨趣雋永,歷來為人重視。

唐宣宗是愛才的,愛的就是白居易這樣的傑出人才。白居易不僅有文才,而且有從政之才。他在野時撰寫詩文,才華出眾;從政時頗有業績,光彩照人。對比之下,唐宣宗對那些目無法紀、仗勢凌人、欺壓無辜的所謂“人才”是毫不留情的。例如,有個樂工叫羅程,善於演奏琵琶,宣宗通曉音律,很喜歡他。但是,羅程恃才橫暴,以小故殺人,被捕入獄。有些樂工羅拜於庭對唐宣宗哭訴道:“羅程負陛下,萬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絕藝,不得複奉宴遊矣!”唐宣宗果斷地回答:“汝曹所惜者羅程;朕所惜者高祖、唐宗法。”於是還是把羅程處以死刑。不僅如此,唐宣宗對親屬也不姑息。其舅鄭光為節度使,唐宣宗與鄭光討論為政之道;鄭光應對鄙淺,宣宗不悅,鄭光終不復任民官。由於宣宗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恭謹節儉,後人稱他為“小太宗”。

唐宣宗詩吊白居易

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李忱)有《吊白居易》(見《全唐詩》卷四)詩云: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君一愴然!

皇帝為一個詩人作悼亡詩,這在古代不說絕無僅有,恐也屬鳳毛麟角。白居易當然也是官員,但宣宗完全是當作詩人來描述的,足見白居易當時的詩名。詩中概括了詩人的創作生涯,稱讚其作品的通俗易懂和廣為人知,也表露了對這位名滿天下的詩人惋惜和悼念之情。在當時詩人能獲此殊榮,也可含笑於九泉了。

嚴教子女唐宣宗

唐宣宗是一個提倡節儉的皇帝,對於子女的要求更是嚴格,幾乎到了不盡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兒萬壽公主,下嫁給起居郎鄭顥,按常例要用銀箔飾車,從宣宗開始,改為銅飾。公主出嫁時,宣宗親自告誡她,到夫家要嚴守婦道,不得以皇家貴冑輕視夫族。有一回,駙馬的弟弟鄭覬得了重病,宣宗打發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詢問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觀戲。宣宗大怒,說:“朕有時怪士大夫家不願娶公主為妻,至今才知其情。”於是命人把公主叫來,當面斥責道:“小郎有病,你為何不去看視,反倒去看戲?成何體統!”公主一看父皇發怒,嚇得連忙請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讓人吃驚的是,宣宗的二女兒永福公主,已經選定於綜為駙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興。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飯時,因為一點兒小事慪氣,把筷子折斷。宣宗大動肝火,憤然說:“你這般性情,怎麼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婦?”當即傳旨,令四女廣德公主下嫁於綜。就這樣,永福公主眼睜地看著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奪去,送給了妹妹。

服食丹藥

宣宗即位後,就把武宗信任的道士趙歸真等處死,但是他不久也拜了一個衡山道士劉玄靖為師。後來,他還下令整修武宗在大明宮所建的望仙台,由於諫官的反對,才只好停下來,但是他對道術和丹藥的熱衷並沒有絲毫的減退。到大中末期,宣宗中毒越來越深,為了能夠得到長生不老的法門,他派人到南方尋訪到羅浮山人軒轅集,向他尋訪“治國治身之要”。

宣宗親眼目睹了武宗服食金丹中毒而死,也很明白自秦皇漢武以來向方士求取仙藥的事很是荒誕無稽,但是,長生不老的無窮誘惑,終使他自己也無法逃出這樣的一個怪圈:信任方術、夢想長生,服食所謂仙丹妙藥,最後毒發而死。對此,朝廷官員紛紛提出勸諫,諫官的意見尤其尖銳。宣宗派宰相向他們做解釋工作:“替我轉告諫官,就是道術再高明的方士也不能蠱惑我。我聽說軒轅集是一代高士,只想與他談談而已。”軒轅集也許稱得上是有道之士,他見到宣宗以後並沒有談及那些方士的詭異之道貞陵神道翼馬。到大中十三年春天,他態度堅決地請求重還山中修煉。宣宗對他說:“先生少留一年,等我在羅浮山給你建的道館修成再走也不遲。”但是軒轅集絲毫沒有繼續留下的意思,堅決要走。宣宗很不解:“先生這麼著急舍我而去,難道是國家有災嗎?朕有天下,竟得幾年?”軒轅集取筆寫下“四十”,而“十”字挑上,乃“十四”年也。而這一數字正與宣宗在位的時間相同,使人不禁感覺冥冥之中興替自有定數,宣宗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后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攝冢宰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群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遊歷奉新

唐大中元年(847年),剛剛繼位的唐宣宗頒下一道聖旨:敕新吳縣百丈禪寺“大智壽聖禪寺”的匾額,並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為尊崇佛教。地處偏僻的百丈寺何以獲此殊榮?唐宣宗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簡單,唐宣宗曾在百丈寺當過和尚。

唐宣宗為何從地處西北的西京長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來當和尚?據說這裡面還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宮廷鬥爭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憲宗李純的第十三個兒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親侄子李炎即位,稱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後,非常擔心他的光王叔叔會纂奪他的皇位,因此對李怡百般刁難,萬般迫害。李怡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請教京城裡的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寫了二個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暫時字開宮廷百丈遠,到外避避宮廷爭權奪利的風頭。但李怡卻會錯了意,認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這個地方去躲躲,於是千方百計打聽“百丈”這個地方,終於得知新吳縣有座百丈山,山下有個百丈村和百丈寺,於是不遠萬里來到百丈寺。

這個奉新民間流傳很廣的故事是否屬實,因無記載,我們不得而知。得據《豫章書》和奉新舊志記載:唐宣宗為避武宗之忌,曾為僧支遊四方,的確到過奉新縣的百丈寺。

唐宣宗到奉新後,遍遊奉的新的山水名勝。奉新西南部的“駕山”因唐宣宗經常登臨而得名;“駕山”之南的“王見山”因唐宣宗看過而得名;百丈寺的名景“流觴曲水”,乃唐宣宗為了避暑,鑿石引泉而來。此外,百丈山的大雄峰、犀牛瀑布、靈境亭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唐宣宗的遊踪。

唐宣宗在遊覽中還留下了不少題詠。他在遊歷百丈山大雄峰後,留下《百丈山》詩一首:

大雄真跡枕危巒,梵宇層樓聳萬般。 
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常在掌中看。 
仙花不間三春秀,靈境無時六月寒。 
惟有上方人罕到,晨鐘暮鼓碧雲端。

這首詩在讚譽奉新仙源靈境的同時,還流露出欲君臨天下的雄心。唐宣宗在犀牛潭瀑布遊覽時曾遇上了懷海的弟子、禪通人,於是面對瀑布高聲吟道:“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唐宣宗聽後,應聲而答:“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此時的唐宣宗對將來登基即位已充滿信心。幾年後,他改名李忱,真的登上了大唐的皇帝寶座,實現了他的平生宿願。

唐宣宗即位後,對為僧云遊的日子難以忘懷,對百丈寺僧人對他的照顧心存感激,對佛教更加推崇備致。因此一即位,他就賜百丈寺“大智壽聖禪寺”匾額,並殺了要唐武宗廢除佛教的道士趙歸真,在天下推崇佛教。

相傳唐宣宗在奉新還留下一段催人淚下的故事:唐宣宗在百丈寺當和尚時,百丈村里的一位模樣俊俏、心地善良的姑娘經常縫衣做飯,對他非常關心,使流落他鄉的唐宣宗非常感動,只因受到佛規的約束,不敢表達愛慕之心。唐宣宗即位後,雖有眾多嬪妃,但總忘不了百丈村的俏妹子,於是派了一隊人馬到百丈村來迎她進宮。這隊人馬進村後,四處打聽俏妹子的家,村里人以為俏妹子犯了什麼罪,官府派出人來抓她,於是趕快派人一俏妹子家通風報信。當時正好俏妹子一個人在家裡,從沒見過世面的嚇得上吊自盡了。唐宣宗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難過,覺得對不起這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就命人按照皇妃的殯葬規格,將俏妹子埋在百丈寺左側的山坡上,這就是百丈山區至今仍在流傳的“皇娘墓”的故事。

在百丈寺,現在還存有“皇娘墓”的遺跡,還在流傳著許多有關唐宣宗在百丈寺寺故事。

唐宣宗是否做過和尚

唐宣宗為僧之事的來源,主要是韋昭度的《讀皇室運尋》和令孤的《貞陵遺事》,在這兩篇文章中,他們說唐武宗為了爭奪皇位,曾想殺死光王(即後來唐宣宗),於是派中常侍四人將光王抓來,浸在宮內廁所裡,有個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藉口已殺死光王,而將其送出皇室。三年後,武宗死,宦官頭子才將光王請出來當皇室。文章雖然寫得很隱晦,並沒有直接說明宣宗曾經出家為僧,但當時這種傳說確已出現,或許,這就是傳說流傳的一個原因吧。五代時《中朝故事》、《北夢瑣言》及宋陸游《避暑漫鈔》中也都有光王潛逃到江南遁入空門的簡略記載。五代末,宋初人讚寧《宋高僧傳》也說,宣宗為僧,曾遊方到杭州,齊安禪師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時,齊安已死,宣宗為了報恩,便敕賜寺名,諡齊安為悟空大師,還御製哀詩悼念。此外,在禪宗的名僧希運《黃檗宛陵錄》中也有記載,說唐宣宗為沙彌時,曾見黃檗大師大佛殿上禮佛,便問,“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於是兩人一問一答,就說起公案來。禪宗以說“公案”代替說經,這次兩人的談話,還成了以“黃襞禮佛”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運在江西主安黃檗山路過,傳說還曾和正在該山做沙彌的唐宣宗一同觀瀑布,吟詩作賦。

但是,也有些學者認為,唐宣宗為僧的傳說,主要來源於佛教中人。雖然一些文人大夫們曾經有過這方面的記載,但也都是從他們那裡聽來的,那麼,為什麼在佛教僧人中會傳出唐宣宗曾經出家為僧的傳說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時,曾對佛教進行過毀滅性的打擊,引起佛教僧人的強烈不滿,他們對武宗懷有憤恨之心,到處捏造武宗的壞話,敗壞其名聲。日本當時有一位名叫圓仁的僧人聽到這些事實後,還將其記載到《大唐求法巡禮記》這本書中。宣宗即位後,重興佛教,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盡,想方設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為光大佛教,這些僧人大造輿論,於是就在他們中傳出宣宗出家為僧,並一直和禪宗名僧在一起之事。

關於宣宗為僧的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傳越廣,也傳得越來越神奇。到明代時,有一名僧圓悟禪師在其撰的《碧巖集》中,是這樣記載的:宣宗少時,爬到哥哥穆宗的龍床上,作出接見大臣的姿態,穆宗非常讚賞。武宗即位後,記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嚴智閒和尚門下剃度為僧。後隨智閒和尚來到江西廬山,兩人同觀瀑布,智閒提出要作詩,其動機是覺得此人氣度不凡,想趁機考考他,以判斷其底細究竟怎樣,便先吟出兩句詩:“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宣宗接著吟到:“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智閒和尚見此人學識淵博,氣度不凡,便以禮相待。後來在一次鹽官會上,希運是首座法師,在其禮拜時,兩人就談起“公案”來,在這裡,與《黃檗宛陵錄》中所記載不同的是,將智閒和尚代替了黃檗禪師,地點也由黃檗山變成了江西廬山。另外,在《黃檗萬福禪詩志》中也有關於唐宣宗為僧的記載,該書中則將地點又搬至福清黃檗山,將黃檗禪師觀瀑布所吟的兩句詩也改為:“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唐宣宗所吟的兩句詩倒沒有改。《禪詩志》中還說,唐宣宗來到福清黃檗山後,又南行至惠安觀看洛陽江,再南行至同安,還出現了所謂神像夜間出來迎接宣宗到來之事。

查閱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等有關正史,雖並無發現唐宣宗為僧的史料記載,但其中也確有些地方讓人揣測不透。比如在《舊唐書·唐宣宗本紀》中就記載有宣宗為光王時為了避禍,假裝癡呆,文宗、武宗常常在宴會上把他當作笑料,武宗氣盛,對他更加傲慢無禮等等之詞。接著又云:“宣宗皇帝器識深遠,久歷艱難,備知民間疾苦。”如此等等。綜上所述,我們不能不提出以下問題:第一,如果說宣宗為僧之事完全出自文人士大夫和僧人的杜撰,那麼正史中“久歷艱難,備知民間疾苦”又從何而來?第二,宣宗為光王時,是否因為受到武宗的迫害,被迫流落民間,隱匿為僧呢?即使退一步說,假若宣宗真的隱匿為僧,武宗病死於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宦官立其為皇太叔,不幾日,唐宣宗便登基即位,時間僅僅相隔10余天,宦官們在找到他之前,就非常肯定地認為一定能夠找到他,而且會這樣容易地就將他找到?此外,眾所周知,宣宗是一位恩怨分明、報復心理極強的人,如果真像傳說的那樣,武宗曾差點將其迫害致死,那麼他即位後,竟然不對武宗進行任何報復?有一次,朝臣李景讓以叔不應拜侄為由,奏請將武宗等神主遷出太廟,宣宗將這件事讓群臣議論,結果不了了之,並未採納李景讓的建議。

看來,唐宣宗是否做過和尚一事,根據現存的史料,很難給它定下結論,只有等到發現新的材料後,再去揭開這歷史之謎吧。

【疑案】

為什麼宦官擁立這樣一位賢明皇帝呢?是不是宦官們腦子壞了呢?那當然不是。在這裡我給大家作解釋:李忱幼時聰明,為了振興李唐,只有奪得皇位,現在勢力最大的是宦官,只有借助他們才可以登上皇位,於是他裝出一副憨傻的樣子,蒙過了宦官,宦官認為他好被控制,所以將他抬上皇位。看來,李忱真是一個厲害之人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