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志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张连志  
张连志

天津市著名企业家古玩收藏家,私人博物馆馆长,吉尼斯纪录创造者。出生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商埠天津。

 
中文名: 张连志
民族: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957年4月4日
职业: 粤唯鲜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总裁
学历: MBA硕士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简介
成长经历
主要社会活动
个人荣誉证书
展开
基本信息
人物简介
成长经历
主要社会活动
个人荣誉证书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张连志 男 1957年4月4日出生
 
  籍贯:天津
 
  民族:汉
 
  学历:MBA硕士
 
  职务:现任天津市粤唯鲜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总裁董事长
 
  华蕴博物馆、隽祯博物馆、古雅博物馆三家博物馆馆长
 
  天津市动物园名誉园长;
 
  加中企业家协会董事长、总经理;
 
  天津市侨商会副会长;
 
  天津市加中友好交流协会会长;
 
  天津市中巴友好协会副会长
 
  天津市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
 
  天津市残联理事会理事;
 
  天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天津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员
 
  南开大学客座教授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张连志创建了天津市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华蕴博物馆”,馆内以陈列西周至清朝各个历史时期最典型的青铜器北魏北齐西晋南北朝等诸多的高古石佛造像,历代的木雕石雕等而著称。博物馆馆藏文物上万件,藏品之盛,令人叹为观止。它的地下室、一所独辟的石头酒吧,更是开创了世界石文化的先河;“隽祯博物馆”展示的是时期贵重的木器家具,共有3000多件,几十种门类 。其简约、优雅的线条和清俊的色调 ,给人一种古旧的美;“古雅博物馆”则是陈列着近、现代枪支和西洋用品,有较高的历史考古价值。这三家饮食博物馆,共收藏文物两万余件,营业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2002年2月,他们被上海吉尼斯总部收录为吉尼斯收藏文物最多的酒家。2003年3月,这三家餐厅被命名为博物馆 。由他建立并于2006年10月份对外开放的悦宝楼(坐落于天津市赤峰道72号。外观全部用汝、哥、钧、定、官窑瓷等珍贵古瓷片、共七亿多片,1.3万只古瓷瓶和瓷盘,300多尊历代石像,300多尊历代石狮子及数十吨天然水晶玛瑙等名贵宝石装饰而成。)也是他第四家私人博物馆。
 

编辑本段成长经历

性情中人

  张连志是位难以用只言片语概括的人。他的名片上是这么写的:天津市粤唯鲜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总裁、博物馆馆长和董事会主席。
 
  他的职务,无论是官方还是非官方的,不下十几种。他获得的荣誉,更是不计其数。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些头衔只是张连志所有人生形象的一种而已,他除了是位成功的商人,还是位海内闻名的收藏家、艺术家,而且他的收藏与创作,又是如此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此外,他还热衷公益,爱好影视,兴趣之广泛,精力之充沛,成就之卓著,让人难以置信。如果说这些光彩的、令人艳羡的“身份”叠加起来
  张连志打造的“中国古瓷楼”

张连志打造的“中国古瓷楼”

,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张连志的话,与他有过往来的人却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这些所谓的“身份”,只不过是世态万象中的虚名而已,信佛的张连志,其实是一位性情中人、一位痴人、一位用常人的思维逻辑难以框定的人。
 
  解读张连志,是件困难的事,如果不了解他的生意、不用心体味他的收藏,不去看一看他的瓷房子,就很难深入到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背后,窥探他几十年苦心孤诣的心路历程。
 
  让我们近距离走进张连志。

与众不同的童年

  童年: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独特的人生体验
 
  张连志1957年4月4日出生于旧时天津意大利租借地的一个儒商世家。良好的家境、严苛的家教、儒商的氛围,奠定了他今后的人生之路,更让他的童年显得与众不同。
 
  谈起童年,张连志的眼神中总会散发出熠熠神采。上世纪50年代,天津的原意大利租界地还保留着马可波罗广场,这是他童年嬉戏和玩耍的主要场所。他最喜欢和伙伴们骑上铜马,“一骑上去就是将军,而且每次我都要第一个骑上去”,童年时期的张连志显现出了不服输的秉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与精神相对贫瘠,但原意大利租界区内的景象却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这里遍布小洋楼,那些默默见证着历史的歌剧院、教堂和诸多遗迹,都成为张连志和伙伴们经常出入的场所。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曾经居住过梁启超、曹禺、冯国昌、李叔同、袁世凯等近现代历史上的名人,他们给这片地区带来了独特的人文氛围,对张连志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片交织着历史与现实、西洋与古典的地区,张连志度过了阳光灿烂的童年。
 
  张连志出生在儒商世家,克己复礼,尊师重道,忠孝礼仪的传统观念在他的思想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父母钟爱收藏,由此产生的浓厚文化氛围让张连志的艺术思维起源于传统,也最终回归于传统——从记事起,他就和文化、文物产生了必然的联系。以致后来他奔走海内外,斥巨资为母亲买回散失多年的文物,精心打造能吃的博物馆,构筑震惊世界的瓷房子,都只不过是童年时代梦想的延续而已。
 
  在张连志的印象里,家里的规矩很多。天蒙蒙亮的时候,爷爷都要叫醒所有人,擦拭铜器具,以示清洁和文明。而淘气的张连志每次因为好奇将太师椅上的榫头取下来,都会遭到奶奶的责骂,因为在那个大家族看来,这是不吉利的举动。对文物的敬畏、对文化的尊崇,深深扎根于幼年的张连志心中。2006年末的一个深夜,张连志与朋友走进他的瓷房子里,每迈进一个房间,他都要大声咳嗽一声。他说,这些古瓷都是有生灵的,出于礼貌,要先把他们唤醒,别打扰了他们的清梦。可以说,文物在张连志那里,是需要尊崇的友人,是需要敬拜的神明。
 
  10岁的时候,张连志就表现出了对于艺术惊人的天赋。对音乐敏感、肢体灵活的他擅长跳各种舞蹈。极高的悟性也使他有机会表演各种话剧。一张仅存的老照片记录了他跳舞时的情景:几个宣传队的小朋友,浓妆艳抹,站成四排,右手握拳跨于胸前,所有人笑颜如花,只有张连志撅嘴皱眉。他解释说:大家约定,照相时都不能笑,所以他没有笑。一件小事展现了张连志一诺千金的性格。作为宣传队的主角,除了赢得了无数的奖杯,他从中提取的还有音乐的灵感和舞步的流畅。小提琴、西洋乐、民族文化、古玩……张连志成长环境具有典型的西洋格调,不同于人的是,这种符号里夹杂着浓浓的中国情调,这也是后来他用西方自由的思维阐释含蓄古典的东方美的原因。
 
  童年,在张连志的人生中,经历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段日子是如此美好,尽管一个孩子还不能理解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的变迁,以及即将来临的变迁。
  张连志(中)

张连志(中)

在而后的动荡岁月里,张家没能逃过文化大革命的劫难,大多数文物和古董都在抄家中失散。为了度日,家里人只能偷偷变卖一些贴身的首饰,小小的张连志曾亲眼目睹过父亲不得已冒着危险交易首饰的场景。那次,父亲带着他,怀揣着换来的钱走进“红叶餐厅”,叫了几个菜,默默地看着狼吞虎咽的儿子。张连志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不吃?父亲说:我不爱吃。每次回想起这段难忘的艰辛岁月,张连志的眼睛总是湿润的,“父亲哪里是不爱吃,而是不舍得吃呀。”
 
  这段总是饥肠辘辘的艰辛岁月,和张连志阳光灿烂的童年一起,共同造就了他的性格:坚毅、隐忍、执著、乐观。

下海经商的岁月

  社会:下海经商的岁月和文物之梦的实现
 
  和大多数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那样,张连志选择了社会。
 
  但天性并不喜欢按部就班的他,总是出人意料,给人惊喜。
 
  张连志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暗室里卷胶卷。他说,“我每做一件事,都要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当时是这样一种场景,周围漆黑,用不着光和眼睛,他用手,凭感觉的指引去触摸、对接,一人供十人打扣。这种环境提升了他对事物强烈的、敏锐的感知能力,触觉逐渐细腻,直到精确。他曾经在公开场合和与朋友玩过这样一个游戏:闭着眼睛,仅仅通过触摸就能准确断定不同年代的瓷碗。有人说:也许这是一种发生在他生命不同阶段的暗示,从童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不断离散、重逢的感觉,最后他掌握了思维的走向,体会到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美感,用感觉触摸艺术,用心灵对话生命。这是对张连志那段岁月最为真切的写照。
 
  20世纪80年代,张连志辞掉工作,下海经商了。在那个时候,能够毅然决然地成为“个体户”,是颇需要一些勇气的。但张连志就是这样一个引领风尚的人,当别人明白了干什么才能赚钱时,他已经撂下摊子,干别的去了。活跃和不拘一格的头脑给他带来了巨大财富。他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每一个领域内,他的存在和他产生的价值必然是特殊的。不管是在早期生产效率的竞技上,还是下海经商时引进的理念,他始终先人一步。与其说是一种“求新”的刻意制造,不如说是“他要在每一件作品上贴上自己特有的符号”,当然,人生也不例外。
 
  张连志是个孝顺的人。回忆起做生意的最初想法,他说:“我上中学的时候,正是文革,家庭受到冲击,我们一帮半大小子,穿着绿军装,到处惹是生非。当时父母为我操碎了心,看着父母焦虑的样子,我就想,这样可不行,得认真地去做一些事情,不能再这样糊里糊涂地虚度年华。而且那时父母已上了年纪,在那个年代里,他们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坎坷,母亲当初为了赚钱维持家庭,干过纺纱的工作。她一生勤俭,总是把吃剩下的、最硬的馒头留给自己,把刚刚蒸好的馒头留给客人和我们这些孩子们。我当时暗下决心,我已经长大了,我不能让他们再受苦了,我一定要挣钱来孝敬他们。于是我便开始做起了生意,我甚至给自己定了一个准确的数字,要赚一万块钱来给我父母。也许是我的孝心打动了老天爷,我的生意出奇地顺,没过半个月,我竟然赚够了一万块钱。你很难想象,我当时是怎样的激动。”
 
  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张连志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藏,而他的收藏,同样来源于对父母真挚的爱。
 
  张连志的收藏品

张连志的收藏品

  回溯张连志最初的收藏经历,非常有趣。他最早的藏品是母亲的嫁妆,一对镜子、清代八音盒和清代汉白玉山石盆。就在他刚刚接过手的时候,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和激动。这种感觉仿佛已在身体内等待千年,一旦点燃,就一发不可收拾。接着,母亲留下的几个明清时期打矩子的盘与罐、孩提时代玩过的小铜锅炉、老电话等都被他一一捡起。
 
  就在张连志赚得第一桶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母亲买回一套清代红木家具。这套家具虽然和张家曾经流失的那套不尽相同,但让母亲非常高兴。“我雇了一辆解放车,多给了司机300块钱,从上海低价买回这套家具。我连夜赶路,开了几天几宿啊,就想让老娘看到我给她买的东西。到家了,老娘一看,那个笑啊,我至今都忘不了。”张连志就是在用这种方式回报着母亲,回报着那份人间最伟大的爱。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的人生,也开始由商人这个单一的角色,向收藏家、艺术家延伸。
 
  张连志对文物的爱,除了童年时的耳濡目染外,更来自于个人性情与文物之间的契合。在瓷器、石器以及各种杂项中,他寻求到了心灵的慰藉,他观察着每件瓷器上的气泡,在万千气泡中寻求着区别,探索着美感。他说:“每当我观察这些东西时,总是那么愉悦,愉悦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文物之于张连志,是寄托他人生情怀的终极归宿。他陶醉其中,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我可能是疯了,而且疯得不轻。”这种自嘲式的自我判定,显现的是张连志对文物近乎疯狂的痴迷。也正因为这样,几十年来,围绕在张连志身上的各种社会评判,总少不了“痴人”、“病人”这样极端的词。
 
  在此后的20多年中,张连志几乎走遍了中国每个偏僻角落,遍寻文物,并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
 
  收藏文物,不仅要有财力、精力和眼力,还要能吃苦。一次他独身到内蒙古寻宝,怀里揣着钱,穿着一件破大衣,住在车店里,挨着臭虫、跳蚤的咬,硬是从老乡的猪圈里淘到一件古瓷。一次去偏远山村寻找石头,在村子里看到一个外国人正准备买老乡家的一尊宋代石像。他怕这件东西流失海外,就立即和老外扛起价来。僵持了一阵,张连志发觉口袋里的钱不够用了,于是把老乡拉到一边,苦口婆心地说,咱可都是中国人,你给了他,这东西在中国就找不到了。最终,这件宝贝还是让张连志买走了。还有一次,张连志到山东某古玩市场寻找老枪,害怕错过时间,凌晨四点就赶了过去。转了半天一无所获,他不死心,裹紧了衣服在寒风里等待,终于听说有人藏着一支岁月久远的老枪,他一路打听找上门来,耗了几个小时,终于抗着老枪回了家。到家后,张连志开始发烧,躺了一个星期才起床。
 
  张连志不止一次说过,收藏的乐趣在于过程,在于和文物之间的历史对话。“对于真正喜欢收藏的人来说,收藏的并不是它的价格,而是历史,是蕴涵其中的文化。”这是张连志不同于一般收藏家的地方,他是在用审美的眼光审视文物,他艺术家的天性决定了收藏的品类、手法以及此后一系列震惊世人的举动。
 
  几十年来,张连志多次远赴国外,不断抢购中国已经流失的和正在流失的文化血脉,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财力。从战国到清代的漆器,从北魏到明代的石雕,从北齐到民国的瓷器……他不希望中华民族赖以骄傲的传统在他手上遗失。他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为了从美国买一尊佛头,自己掏光了除机票之外的所有钱,一路饿着肚皮从美国到达香港。用他的话说,“虽然饿但是快乐,收藏就是我的精神食粮。”

能吃的博物馆

  能吃的博物馆:创意经济与文化使命的完美融合
 
  张连志是个奇怪而有趣的人。他的脑袋里总是装着一些奇思妙想,你难以预测他明天会
  张连志与他的粤唯鲜

张连志与他的粤唯鲜

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来。
 
  能吃的博物馆,就是他带给商界、收藏界的一次巨大冲击。
 
  20世纪90年代初,张连志发现“生猛海鲜”的餐馆在南方很火爆,而天津还没有,于是经过努力,于1992年开设了天津第一家“活鲜”餐馆——“粤唯鲜”。当时的粤唯鲜只有几十平方米,总共才有六张桌子。
 
  2002年,张连志的收藏已经达到了蔚为可观的数量。他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把这些收藏归拢起来,成立一家博物馆,而且能实现效益。在当时的众多私人博物馆中,能够靠藏品吸引观众而维持日常运转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他决定把餐饮与文物展示有机结合起来,既实现自己作为收藏家的梦想,又给这些文物一个展示的机会,还能靠餐饮维持运转,实现效益。创意经济与文化使命的完美融合,最终造就了冯骥才命名的“能吃的博物馆”。
 
  谈到当初创建博物馆的初衷时,张连志说:“到现在我能引以自豪的不是我的粤唯鲜开了几家分店,而是我确立了粤唯鲜的企业文化。每个生意人都有一本生意经,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资本。冯骥才先生曾启发我,做什么生意都是这样,有赚就会有赔,而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永远保值的。所以,我下很大的力气,将文化和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现在粤唯鲜的几家店都被我装点出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使顾客在用餐的同时,能够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幽香,使人们感到在粤唯鲜用餐,不但能吃得舒服,而且还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能吃的博物馆”发展迅猛。2002年2月9日,粤唯鲜下属的三家餐厅被上海吉尼斯总部收入吉尼斯收藏文物最多的酒家。转年的3月26日,这三家餐厅被有关部门正式被命名为博物馆,它们分别是华蕴博物馆、隽祯博物馆、古雅博物馆。这三家博物馆经营的餐饮品类各不相同,收藏种类也有所侧重。华蕴博物馆展示着西周至明、清时期的青铜器、陶瓷器、石雕、木雕及唐、宋代彩俑,是粤唯鲜的核心。隽祯博物馆以展示明、清木器家具为主。古雅博物馆除了外国老电器、老家具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两百多条老枪。老枪中大部分是八国联军侵华时使用的,如今已失去了使用功能,安静地躺在那里,作为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证,让人回溯历史,感慨万千。此外,粤唯鲜旗下的其他餐馆也都收藏着各类文物和艺术品。张连志说,他以后的经营模式都会以一店一馆的方式扩展,而且要走出天津,走向全国和世界,他要让所有迈进粤唯鲜的人知道,在中国,在天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地方,把中华文化无私地呈现给了世人。
 
  “能吃的博物馆”体现着张连志的双重身份:文化人与生意人。作为文化人,张连志是痴迷的、性情的。作为生意人,他又是宽宏、儒雅的。而粤唯鲜成为他表演这两种身份最合适的舞台。在这里,他陶醉于成千上万件文物,即便是在精品罗列的房间里开会,他都会因为盯着文物而走神。他的员工说,张总开会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对不起,你刚才说什么?任何一件老物件,只要他看一眼,人就陷下去了。同样是在这里,张连志充分发挥着他的商业才能。随着生意越来越大,粤唯鲜由几家餐馆的个体经营发展转变为集团经营的模式,他的经营思路也在随之转变。为了适应这种转变,他强迫自己每天抽出时间来学习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抓紧充电,以便将粤唯鲜打造成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品牌。
 
  张连志对“粤唯鲜”这个品牌的珍视程度和他处处为顾客着想的理念,体现在一件小事上。2006年岁末,一家人为给老父亲过生日,在“粤唯鲜”就餐。当时正值就餐高峰,厨师忙不过来,菜上得稍微慢了些,客人有些微词。恰巧坐在旁边的张连志看到了这一幕,他没有丝毫忧郁,立即把服务员和厨师叫了过来,要求他们向客人解释原因,并在菜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意味着一顿饭算是免费了。张连志走后,就餐的客人挑起了大拇指。事后,张连志说,几百元的消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粤唯鲜”三个字在顾客心中的份量。我要让他们感受到和这里的文物相匹配的服务质量,和这家企业相符合的消费氛围,我不能砸掉粤唯鲜的牌子。
 
  走进粤唯鲜,除了热情、周到的服务让顾客舒心外,更让他们震惊的,当然是那里的无数珍藏。这里和那些装修考究的餐馆完全不同,没有炫金耀银的俗气,少了觥筹交错的喧哗,散发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这里是真真正正的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收尽眼底的地方,流连在这里的人,无论是声名显赫的艺人,还是慕名而来的百姓,无不被精美的陈列所折服。奥地利施特劳斯交响乐团成员在位于“五大道”的华蕴博物馆用餐后惊叹,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餐馆!
 
  2003年2月,英国一个富商想以2300万的价格买走华蕴博物馆的唐代百佛碑,被张连志断然拒绝。他说:这些文物,永远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东西。我想让世人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享受与文物零距离接触的感觉。通过收藏让文物拥有第二次生命,让它们见证中国的文化,让现代人经历一场彻头彻尾的文化洗礼。
 
  可以看出,张连志的“能吃的博物馆”不仅仅是一种高明的商业策略,更是一种文化使命的产物。他醉心于收藏已经升华到了一种境界: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占有。他觉得,这些藏品属于所有人,属于国家,属于这个伟大的民族。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才有了张连志后来更加惊世骇俗的想法:瓷房子。

真实坦率性情中人

  性情:真实坦率古道热肠又具慈善之心
 
  与张连志有过交往的人都说,这是个实在的人。
 
  他自己也说过:“其实到现在我还都是这个性格,跟别人说定的事儿,我都会去遵守。所以每当有人问我在生意场上的成功秘诀时,我的回答都是: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做人”。
 
  张连志古道热肠,多年来一直对公益事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一直遵守着“做事先做人,取之社会,回报社会”的原则,为富而仁,待人真诚厚道。他已连续10年为中外教师过教师节。每到教师节,粤唯鲜常常是“园丁满堂”;辞旧迎新之际,他都会请残疾人士到粤唯鲜,盛行款待;他还多次给受灾地区和贫困儿童捐款、捐物。2003年,他为市慈善协会防止非典捐款1万元,2004年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苏明娟捐款5000元,为甘肃贫困地区捐款1万元,为患白血病的孩子捐款1万元。2005年印度洋发生海啸,他与著名歌星蔡琴一起,代表天津各自捐款5万元。由于他的特殊贡献,成为世界和平文化“宝鼎”大奖中,中国内地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当人们问起他这些年来到底赚了多少钱时,他有些天真地笑笑,摇摇头,“我都不知道,但我总觉得钱的多少不代表什么,它代表我的一颗心。”
 
  张连志喜欢动物,对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倾注了不少心血。1998年,在得知天津动物园唯一的一只大熊猫——28岁的“塞塞”生命指日可数时,他的心情极为难受。他多方运筹,几赴卧龙,出资认养了一只16岁的大熊猫,并取名为“兰尼尔”。1999年,他再次赴卧龙认养了一只大熊猫。2003年,他又从北京动物园认养了大熊猫“越越”。1994年,他千辛万苦将落入贩卖者手中的两岁白颊长臂猿猴买下,并无偿献给国家。他常年担负着天津市动物园19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的饲养费用,并在马场道的小园里创建了一个微型动物园,饲养了5只越南平顶猴和可爱的梅花鹿。
 
  有人问张连志,现在做生意挺不容易的,赚点钱干什么不好,干嘛总是去领养动物,大熊猫又不能给你赚钱,你图个啥?还有人质疑张连志,他的慈善义举是为了虚伪的炫耀。面对种种怀疑,信佛的张连志总是抱以祥和的笑。
 
  张连志很坦率,他天真的性情让人在瞬间就能感到一种友人般的亲近。他说,领养动物,是因为喜爱,“小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动物,那时生活条件还很艰苦,没有条件去满足这种爱好。记得我经常跑到现在的天津动物园门前,进动物园要收门票,那时我哪有钱买门票呀,我就围着动物园的围墙,在外面转,发现能看到动物的地方,就扒着围墙向里面看。这种情趣真有点像诗里说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那时我就想,以后我有了钱一定要养好多好多可爱的动物,自己开个动物园。还记得小时候养过一只太平鸟,非常可爱,也很听话。不幸的是,一天那只小鸟死了,我特别难过,吃不下饭。我很认真地找了块土地,小心翼翼地将鸟埋葬,还刻了一个小墓碑立在那儿。所以如今领养动物其实是圆我儿时的一个梦。”
 
  张连志是真诚的。他说,“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说我做慈善事业,捐资给残疾人,是为了图虚名,也有人说这是在冒傻气。的确,我已经连续9年坚持帮助残疾人,知道吗,每逢春节我都把
  张连志(左)

张连志(左)

那些残疾人请到我的酒楼一起联欢,见到那些身患残疾的人露出笑脸,我心里感觉到了快乐。我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在教育我的员工,让他们感受这种人生的美好。再实在点儿说,我觉得这种由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而产生的幸福感就是人生的财富。其实仔细琢磨一下,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在不断地追求美好,体现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
 
  有人这样评价张连志:不管是文化古物还是野生动物,都是国家的、民族的财富。可是,谁又能在漫长而又艰辛的时间里,倾心倾力,坚持孤独地与它们交流呢?城市的目光汇聚在古老的历史中,那文化古物等待久违的千年一叹,逃过僵死与蜕变,阻止粉碎和退却,还了重生;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在颠覆的人类环境里,那珍稀的野生动物等待游走在残忍的灭绝边缘,逃过屠戮,躲过皮毛和肉鲜的争夺,继续繁殖,只因一个真实坦率又具慈善之心的君子。
 
  这就是张连志,一个立体的、丰富的、让人在解读他的同时又被深深感动的人。
 

编辑本段主要社会活动

  1993年 安置下岗职工、为贫困地区、失学儿童捐款、张连志先生在“人人为困难群众做贡献”中捐款5万元
 
  1993年 认养五只梅花鹿
 
  1993年 年底认养了一级保护珍禽丹顶鹤19只,每年支付动物园8800元作为丹顶鹤的生活费用
 
  1994年 年底,出资将落入贩卖者手中的一只两岁的白颊长臂猿“小鲜”买回,无偿交献给国家。
 
  1994年 又出巨资从广州动物园选购两只1岁的雌白颊长臂猿“唯唯”“粤粤”送给天津动物园饲养
 
  1995年荣获“世界和平宝鼎大奖”,是内地获得此奖项的第一人
 
  1996年 白颊长臂猿“唯唯”在饲养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喜得一子。这是天津市首次繁殖成功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颊长臂猿。
 
  1998年 张连志先生出资十万元从四川卧龙认养一只大熊猫给天津动物园饲养
 
  1998年 洪涝灾害捐款5万元
 
  每年教师节邀请中外教师代表做客、慰问和宴请优秀教师。
 
  邀请残疾人代表来免费娱乐,为在残疾人奥运会上载誉归来的体育健儿在酒店庆功。包括在国际国内残疾人运动会上屡创佳绩的李成刚,多次打破残疾人运动会世界纪录的孙长亭,多次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夺金的卢存刚。
 
  2000年 为天津市南开区鹤同老年福利协会捐赠2万元
 
  2002年 为天津自然博物馆捐赠野耗牛标本2件
 
  2003年 集团又出资从北京动物园认养一只大熊猫“越越”
 
  2003年 为市慈善协会防止非典捐款1万元
 
  2004年 为集团员工启动阳光基金
 
  2004年 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大眼睛”苏明娟捐款5000元
 
  2004年 为甘肃贫困地区捐款1万元
 
  2004年 为患白血病的沈子微捐款1万元
 
  2005年 为印度洋海啸捐款6万元
 
  2005年 与残疾人共度了第15个春节,同时每年发放大米和食用油
 
  2005年 将集团旗下华蕴博物馆珍藏的三级文物辽代经幢无偿捐赠给荐福庵观音寺,并出资5万元用于寺内庙宇的重建。
 
  2005年 将集团其下华蕴博物馆珍藏的唐代经幢无偿捐赠给天津大悲禅院
 
  2005年 张连志先生为云南宝山天津高级中学九个贫困孩子捐款1万元
 
  2005年 将袁世凯四合院平移用于古建重建
 
  2006年 第十五年与残疾人、天津残联共度新春
 
  2006年 将其旗下华蕴博物馆五尊石造像无偿捐献给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和鄂尔多斯博物馆
 
  2006年 第十六年与残疾人、天津残联共渡新春
 
  张连志和他的收藏品

张连志和他的收藏品

 

编辑本段个人荣誉证书

  1994年:
 
  1.张连志先生被聘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
 
  2.张连志先生被评为天津市“助残”、“自强”活动先进个人。
 
  1995年:
 
  1.张连志先生为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作出贡献
 
  2.张连志先生获得世界和平宝鼎大奖,是中国内地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人
 
  3.张连志先生获得商会优秀会员光荣册
 
  1996年:
 
  1.张连志先生获得儿童福利院光荣证书
 
  2.张连志先生获得天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荣誉证书
 
  3.张连志先生被评为天津市“八五”残疾人工作先进工作者
 
  1997年:
 
  1.张连志先生获得物价计量信得过活动优秀个人
 
  1998年:
 
  1.张连志先生获得对残疾人福利事业的贡献荣誉证书
 
  2.张连志先生被聘为《慈善》杂志社理事
 
  3.张连志先生被评为和平区慈善协会理事
 
  4.张连志先生为灾区人民捐赠5万元人民币
 
  5.张连志先生被评为烹饪协会常务理事
 
  1999年:
 
  1.张连志先生获得“光彩之星”
 
  2.张连志先生被评为天津市扶残、助残十佳志愿者
 
  3.张连志先生领养一只大熊猫,对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作出贡献
 
  4.张连志先生被授予“九五”立功先进个人
 
  5.张连志先生被聘为派出所警风警纪监督员
 
  2000年:
 
  1.张连志先生被聘为天津市动物园名誉园长
 
  2.张连志先生获得老年福利院荣誉证书
 
  3.张连志先生被选为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公益专家委员会
 
  2001年:
 
  1.张连志先生获得“九五”餐巾人工作先进个人
 
  2.张连志先生被聘为天津市海外交流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
 
  2002年:
 
  1.张连志先生被评为“华明奖”先进个人
 
  2.张连志先生被聘为中巴友好协会会长
 
  3.张连志先生被聘为天津市华侨商会副会长
 
  4.张连志先生被评为“爱职工的优秀经营管理者”
 
  5.张连志先生被聘为澳大利亚同乡联谊会荣誉顾问
 
  6.张连志先生捐赠给自然博物馆野生耗牛标本2件
 
  7.张连志先生荣获全国餐饮业管理成就奖
 
  2003年:
 
  1.张连志先生获得为残疾人福利事业作出贡献荣誉奖
 
  2.张连志先生获得和平区2003年度“十五”立功活动先进个人
 
  3.张连志先生获得天津市2003年度“十五”立功活动先进个人
 
  4.张连志先生被聘为新华社天津分社新闻信息中心特约评论员
 
  2004年:
 
  1.张连志先生被评为十佳民营企业家
 
  2.张连志先生获得热心支持野生动物保护公益事业,为拯救和保护野生动物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5年:
 
  1.张连志先生被评为十佳民营企业家
 
  2.张连志被评为和平区人大代表
 
  2006年:
 
  1.张连志先生获得文化产业大奖
 
  2.张连志先生获得中国新锐人物奖
 
  2007年:
 
  1.张连志先生被聘为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员
 
  2.张连志先生被聘为南开大学客座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