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4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幽通賦
 
 
同义词条:幽通赋
 
  班氏家族是西漢末年遷居安陵縣的。班固繼承父親班彪的遺願,從東漢明帝永平初年開始在安陵編撰《漢書》。班固在安陵所寫的《幽通賦》是其家族盛衰的陳述,更是他發憤著述的誓詞。班固,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曾修漢書。

原文


  序

  衛靈公太子蒯瞆好帶劍,長一丈。公諫,乃作短劍,長一尺。公知不可以傳國,乃逐之。(《韋鈔》一百二十二引班固《幽通賦序》)

  系高頊之玄胄兮,氏中葉之炳靈。飖颽風而蟬蜕兮,雄朔野以颺聲。皇十紀而鴻漸兮,有羽儀於上京。巨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愍以行謠。終保己而貽則兮,里上仁之所廬。懿前烈之純淑兮,窮與達其必濟。咨孤蒙之眇眇兮,將圮絕而罔階。豈餘身之足殉兮,違世業之可懷。靖潛處以永思兮,經日月而彌遠。匪黨人之敢拾兮,庶斯言之不玷。

  魂煢煢與神交兮,精誠發於宵寐。夢登山而迥眺兮,覿幽人之仿彿。攬葛藟而授餘兮,眷峻穀曰勿墜。吻昕寤而仰思兮,心蒙蒙猶未察。黄神邈而靡質兮,儀遺讖以臆對。曰乘高而臚神兮,道遐通而不迷。葛綿綿於樛木兮,詠南風以爲綏。蓋惴惴之臨深兮,乃二雅之所祗。既訊爾以吉象兮,又申之以炯戒。盍孟晉以迨群兮,辰倏忽其不再。

  承靈訓其虛徐兮,鎶盤桓而且俟。惟天地之無窮兮,鮮生民之晦在。紛屯邅與蹇連兮,何艱多而智寡。上聖迕而後拔兮,雖群黎之所禦。昔衛叔之禦昆兮,昆爲寇而喪予。管彎弧欲斃仇兮,仇作後而成己。變化故而相詭兮,孰雲預其終始!雍造怨而先賞兮,丁繇惠而被戮。栗取弔於逌吉兮,王膺慶於所戚。叛回穴其若茲兮,北叟頗識其倚伏。單治里而外凋兮,張修襮而内逼。聿中和爲庶幾兮,顏與冉又不得。溺招路以從己兮,謂孔氏猶未可。安慆慆而不萉兮,卒隕身乎世禍。游聖門而靡救兮,雖覆醢其何補?固行行其必凶兮,免盜亂爲賴道。形氣發於根柢兮,柯葉匯而零茂。恐魍魉之責景兮,羌未得其雲已。

  黎淳耀於高辛兮,羋強大於南汜。嬴取威於伯儀兮,薑本支乎三趾。既仁得其信然兮,仰天路而同軌。東鄰虐而殲仁兮,王合位乎三五。戎女烈而喪孝兮,伯徂歸於龍虎。發還師以成命兮,重醉行而自耦。震鱗漦於夏庭兮,匝三正而滅姬。巽羽化於宣宮兮,彌五辟而成災。道修長而世短兮,夐冥默而不周。胥仍物而鬼諏兮,乃窮宙而達幽。媯巢薑於孺筮兮,旦筭祀於契龜。宣曹興敗於下夢兮,魯衛名諡於銘謠。妣聆呱而劾石兮,許相理而鞫條。道混成而自然兮,術同原而分流。神先心以定命兮,命隨行以消息。斡流遷其不濟兮,故遭罹而嬴縮。三欒同於一體兮,雖移易而不忒。洞參差其紛錯兮,斯眾兆之所惑。周賈盪而貢憤兮,齊死生與禍福。抗爽言以矯情兮,信畏犧而忌鵩。

  所貴聖人至論兮,顺天性而斷誼。物有欲而不居兮,亦有惡而不避。守孔約而不貳兮,乃輶德而無累。三仁殊於一致兮,夷惠舛而齊聲。木偃息以蕃魏兮,申重繭以存荆。紀焚躬以衛上兮,皓頤志而弗傾。侯草木之區别兮,苟能實其必榮。要沒世而不朽兮,乃先民之所程。觀天網之纮覆兮,實棐諶而相訓。謨先聖之大猷兮,亦鄰德而助信。虞韶美而儀鳳兮,孔忘味於千載。素文信而厎麟兮,漢賓祚於異代。精通靈而感物兮,神動氣而入微。養流睇而猿號兮,李虎發而石開。非精誠其焉通兮,苟無實其孰信?操末技猶必然兮,矧耽躬於道真。登孔昊而上下兮,緯群龍之所經。朝貞觀而夕化兮,猶諠己而遺形。若胤彭而偕老兮,訴來哲而通情。

  亂曰:天造草昧,立性命兮。複心弘道,惟聖賢兮。渾元運物,流不處兮。保身遺名,民之表兮。舍生取誼,以道用兮。憂傷夭物,忝莫痛兮。皓爾太素,曷渝色兮。尚越其幾,淪神域兮。 (《漢書·叙作上》,《文選》,《藝文類聚》二十六)

賞析


  《幽通賦》作於班固家鄉安陵,是班固抒發個人思想、情懷的作品。班固很看重這篇性情之作。他將這篇《幽通賦》收入《漢書·叙傳》,成爲班氏家族史的重要内容。

  《幽通賦》是班固突遭家庭變故之際,對宇宙、歷史、人生諸問題的思考,可以視爲他青年時代的思想自白書。此賦是其家族盛衰的陳述,更是他發憤著述的誓詞。從這篇作品中可以看出班固早年的思想,以及時代思潮留下的印蹟。

  作爲漢代最著名的文學家之一,班固給後人留下了《兩都賦》、《幽通賦》、《答賓戲》、《典引》、《封燕然山銘》等許多名作。這些作品中,有些是關涉國家政治、軍事、文化的大制作,如《兩都賦》、《典引》、《封燕然山銘》;有些則是抒發個人思想、情懷的作品,如《幽通賦》、《答賓戲》。有意思的是,對於這兩類作品,班固似乎更看重後者。他將《幽通賦》、《答賓戲》這兩篇無關政教的性情之作收入《漢書·叙傳》,成爲班氏家族史的重要内容。其中,《幽通賦》是班固突遭家庭變故之際,對宇宙、歷史、人生諸問題的思考,可以視爲他青年時代的思想自白書。筆者准備從分析“幽通”一詞的含義入手,探究班固命篇之旨,並考察賦中透露出來的班固早年的思想,以及時代思潮在這篇作品中留下的印蹟。

作者簡介

班固像
 
  班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陝西鹹陽)。生於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卒於漢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歲。

  其九歲能誦讀詩賦,13歲時得到當時學者王充的賞識,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後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學返回鄉里。居憂時,在班彪續補《史記》之作《後傳》基礎上開始編寫《漢書》,至漢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明帝時,曾任蘭台令史,與陳宗、尹敏、孟異共同撰成《世祖本紀》,升遷爲郎,負責校定祕書。又與人共同記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蹟,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上。

  章帝時,班固職位很低,先任郎官。建初三年(公元78年)升爲玄武司馬,是守衛玄武門的郎官中的下級官吏。由於章帝喜好儒術文學,賞識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宮廷侍讀。章帝出巡,常隨侍左右。奉獻所作賦頌。對於朝廷大事,也常奉命發表意見,與公卿大臣討論,曾參加論議對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漢宣帝石渠閣故事,在白虎觀召集當代名儒討論五經同異,並親自裁決。其目的是廣泛動員經今古文學派的力量,促進儒家思想與讖緯神學緊密結合,加強儒家思想在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在這次會議上,班固以史官兼任記錄,奉命把討論結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義》。

  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將軍竇憲奉旨遠征匈奴,班固被任爲中護軍隨行,參預謀議。竇憲大敗北單於,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愛山),命班固撰寫了著名的燕然山銘文,刻石記功而還。班固與竇憲本有世交之誼,入竇憲幕府後,主持筆墨之事,關係更爲親密。永元四年,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洛陽令對班固積有宿怨,借機羅織罪名,捕班固入獄。同年死於獄中。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都賦

 

拼音:liǎng dū fù

 

 

 

 

 

 
 
    作品
作品
   《兩都賦》是漢代文學家史學家,班固創作的大賦,分《西都賦》、《東都賦》兩篇。據其自序,自東漢建都洛陽後,“西土耆老”希仍以長安爲首都,因作此賦以駁之。《西都賦》由假想人物西都賓叙述長安形勢險要、物產富蔗、宮廷華麗等情況,以暗示建都長安的優越性;《東都賦》則由另一假想人物東都主人對東漢建都洛陽後的各種政治措施進行美化和歌頌,意謂洛陽當日的盛況,已遠遠超過了西漢首都長安。後來張衡二京賦》、左思三都賦》,在形式上皆頗受其影響。
 
 
 
 

作者簡介

      班固 ,(32~92)東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九歲能文。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三年)前後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公元54年(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學返回鄉里。居憂時,在班彪續補《史記》之作《後傳》基礎上開始編寫《漢書》,至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還擅長作賦,撰有《兩都賦》、《幽通賦》等。

作品原文

 
    固感前世相如、壽王、樂方之徒,造構文辭,終以諷勸,乃上《兩都賦》,盛稱洛邑制度之美,以摺西賓淫侈之論。其辭曰:有西都賓問於東都主人曰:“蓋聞皇漢之初經營也,嚐有意乎都河洛矣。輟而弗康,實用西遷,作我上都。主人聞其故而睹其制乎?”主人曰:“未也。願賓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漢京。”賓曰:“唯唯。”
 
    缶葚漢之西都,在於雍州,寔曰長安。左據丞穀、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眾流之隈,汧湧其西。華實之毛,則九州之上腴焉;防禦之阻,則天下之隩區焉。是故横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龍興,秦以虎視。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仰寤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應,以發皇明,乃眷西顧,寔惟作京。
 
    是睎秦嶺,睋北阜,挾酆霸,據龍首。圖皇基於億載,度宏規而大起,肇自高而終平,世增飾以崇麗,曆十二之延祚,故窮泰而極侈。建金城其萬雉,呀周池而成淵,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内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别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鏇,闐城溢郭,傍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於是既庶且富,娛樂無疆,都人士女,殊異乎平方,游士擬於公侯,列肆侈於姬、薑。鄉曲豪俊游俠之雄,節慕原、嚐,名亞春、陵,連交合眾,聘鶩乎其中。若乃觀其四郊,浮游近縣,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對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紱冕所興。冠蓋如雲,七相五公。與乎州郡之豪傑,五都之貨殖。三選七遷,充奉陵邑。蓋以強幹弱枝,隆上都而觀萬國也。”
   
    “封畿之内,厥土千里。逴躒諸夏,兼其所有。其陽則崇山隱天,幽林穹穀。陸海珍藏,藍田美玉。商洛緣其隈,鄠杜濱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屬。竹林果園,芳草甘木。郊野之富,號爲近蜀。其陰則冠以九嵕,陪以甘泉,乃有靈宮起乎其中。秦漢之所極觀,淵雲之所頌歎,於是乎存焉。下有鄭白之沃,衣食之源。提封五萬,疆埸綺分。溝塍刻鏤,原隰龍鱗。決渠降雨,荷插成雲。五穀垂穎,桑麻鋪棻。東郊則有通溝大漕,潰渭洞河。泛舟山東,控引淮湖,與海通波。西郊則有上囿禁苑,林麓藪澤,陂池連乎蜀漢。繚以周牆,四百餘里。離宮别館,三十六所。神池靈沼,往往而在。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馬。黄支之犀,條支之鳥。逾昆崙,越巨海。殊方異類,至於三萬里。” 
 
    “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據坤靈之正位,仿太紫之圓方。樹中天之華闕,豐冠山之朱堂。因瑰材而究奇,抗應龍之虹梁。列棼橑以布翼,荷棟桴而高驤。雕玉瑱以居楹,裁金璧以飾璫。發五色之渥彩,光爓朗以景彰。
  
    於是左嗵右平,重軒三階。閨房周通,門闥洞開。列鍾虡於中庭,立金人於端闈。仍增崖而衡閾,臨峻路而啟扉。徇以離宮别寢,承以崇台閑館。煥若列宿,紫宮是環。清涼宣溫,神仙長年。金華玉堂,白虎麒麟。區宇若茲,不可殫論。增盤崔嵬,登降照爛。殊形詭制,每各異觀。乘茵步輦,惟所息宴。  
 
    後宮則有掖庭椒房,後妃之室。合歡增城,安處常寧。茞若椒風,披香發越。蘭林蕙草,鴛鸞飛翔之列。昭陽特盛,隆乎孝成。屋不呈材,牆不露形。裛以藻繡,絡以綸連。隨侯明月。錯落其間。金釭銜璧,是爲列錢。翡翠火齊,流耀含英。懸黎垂棘,夜光在焉。  
 
    於是玄墀扣砌,玉階彤庭。礝磩彩致,琳蒞青熒。珊瑚碧樹,周阿而生。紅羅颯纚,綺組繽紛。精曜華燭,俯仰如神。後宮之號,十有四位。窈窕繁華,更盛疊貴。處乎斯列者,蓋以百數。
   
    左右庭中,朝堂百寮之位。蕭曹魏邴,謀謨乎其上。佐命則垂統,輔翼則成化。流大漢之愷悌,盪亡秦之毒螫。故令斯人颺樂和之聲,作畫一之歌。功德著乎祖宗,膏澤洽乎黎庶。  
 
    又有天祿石渠,典籍之府。命夫惇誨故老,名儒師傅。講論乎六蓺,稽合乎同異。又有承明金馬,著作之庭。大雅宏達,於茲爲群。元元本本,殫見洽聞。啟發篇章,校理祕文。周以鉤陳之位,衛以嚴更之署。總禮官之甲科,群百郡之廉孝。虎賁贅衣,閹尹閽寺。陛戟百重,各有典司。周廬千列,徼道綺錯。輦路經營,脩除飛閣。自未央而連桂宮,北彌明光而亙長樂。凌緊道而超西墉,掍建章而連外屬。設璧門之鳳闕,上觚棱而棲金爵。内則别風之嶕嶢,眇麗巧而聳擢。張千門而立萬戶,顺陰陽以開闔。
 
    爾乃正殿崔嵬,層構厥高,臨乎未央。經駘盪而出馺娑,洞枍詣以與天梁。上反宇以蓋戴,激日景而納光。神明鬱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躋。軼雲雨於太半,虹霓回帶於棼楣。雖輕迅與僄狡,猶褸眙而不能階。攀井幹而未半,目眴轉而意迷。舍欞檻而卻倚,若顛墜而複稽。魂恍恍以失度,巡回塗而下低。既懲懼於登望,降周流以彷徨。
  
    步甬道以縈紆,又杳窱而不見陽。排飛闥而上出,若游目於天表,似無依而洋洋。前唐中而後太液,覽滄海之湯湯。颺波濤於碣石,激神嶽之嶈嶈。濫瀛洲與方壺,蓬萊起乎中央。   
 
    於是靈草冬榮,神木叢生。巖峻崷崒,金石崢嶸。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軼埃堨之混濁,鮮顥氣之清英。騁文成之丕誕,馳五利之所刑。庶松喬之群類,時游從乎斯庭。實列仙之攸館,非吾人之所寧。”
  
    “爾乃盛娛游之壯觀,奮泰武乎上囿。因茲以威戎誇狄,耀威靈而講武事。命荆州使起鳥,詔梁野而驅獸。毛群内闐,飛羽上覆。接翼側足,集禁林而屯聚。水衡虞人,修其營表。種别群分,部曲有署。罘網連纮,籠山絡野。列卒周匝,星羅雲布。
  
    於是乘鑾輿,備法駕,帥群臣。披飛廉,入苑門。遂繞酆鄗,曆上蘭。六師發逐,百獸駭殫。震震爚爚,雷奔電激。草木塗地,山淵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爾乃期門佽飛,列刃鑽鍭,要趹追蹤。鳥驚觸絲,獸駭值鋒。機不虛掎,弦不再控。矢不單殺,中必叠雙。颮颮紛紛,矰繳相纏。風毛雨血,灑野蔽天。平原赤,勇士厲,猿狖失木,豺狼懾竄。爾乃移師趨險,並蹈潛穢。窮虎奔突,狂兕觸蹶。許少施巧,秦成力摺。掎僄狡,扼猛噬。脱角挫脰,徒搏獨殺。挾師豹,拖熊螭。曳犀犛,頓象羆。超洞壑,越峻崖。蹶嶄巖,巨石隤。松柏僕,叢林摧。草木無餘,禽獸殄夷。
 
  於是天子乃登屬玉之館,曆長楊之榭。覽山川之體勢,觀三軍之殺穫。原野蕭條,目極四裔。禽相鎮壓,獸相枕藉。然後收禽會眾,論功賜胙。陳輕騎以行炰,騰酒車以斟酌。割鮮野食,擧烽命釂。饗賜畢,勞逸齊。大路鳴鑾,容與徘徊。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茂樹蔭蔚,芳草被堤。蘭茞發色,曄曄猗猗。若摛錦布繡,瀦耀乎其陂。鳥則玄鶴白鷺,黄鵠?鸛。鸧鴰鴇鶂,鳧鹥鴻雁。朝發河海,夕宿江漢。沈浮往來,雲集霧散。
 
    於是後宮乘輚輅,登龍舟,張鳳蓋,建華旗。袪黼帷,鏡清流。靡微風,澹淡浮。棹女謳,鼓吹震。聲激越,謍厲天。鳥群翔,魚窺淵。招白鷴,下雙鵠。揄文竿,出比目。撫鴻罿,禦繒繳。方舟並騖,俛仰極樂。
  
    遂乃風擧雲搖,浮游溥覽。前乘秦嶺,後越九嵕。東薄河華,西涉岐雍。宮館所曆,百有餘區,行所朝夕,儲不改供。禮上下而接山川,究休祐之所用。采游童之讙謠,第從臣之嘉頌。於斯之時,都都相望,邑邑相屬。國籍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業。士食舊德之名氏,農服先疇之畎畝。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規矩。粲乎隱隱,各得其所。”
 
   “若臣者,徒觀蹟於舊墟,聞之乎故老。十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遍擧也。”

創作背景及時間

 
    一、班固於永平七年因爲同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而遷爲郎。《後漢書》卷四十《班固傳》在“遷爲郎,典校祕書”下雲:“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紀》二十八篇奏之。帝乃複使終前所著書。”因《世祖本紀》爲四人所同撰,班固遷爲郎之後一方面是受旨著書,一方面自己也急於自證其史才,應忙於撰前漢史之《列傳》、《載紀》,尚不能銳意於詩賦。則《兩都賦》不作於明帝永平(58-75年)年間,可以確定。
 
    二、班固在章帝章和元年(87年)上《漢儀》、《南巡頌》之後因母喪去官,第二年即爲中護軍,因而於和帝永元元年有《北征頌》及《燕然銘》,均與軍事有關,不會於馬背上去構思《兩都賦》這樣遠離軍旅生活的鴻篇巨制、所以也不會是作於和帝之時(和帝於公元88年2月繼位,次年爲永元元年)。據此,則隻有作於章帝時。章帝有建初(76-83年)、元和(84-86年)、章和(87-88年)三個年號。其不作於章和年間,前所論第二條已明之。建初、元和之中,究竟作於哪一段時間呢?我以爲當作於元和的三年之中。因爲班固於永平十五年定《建武紀注》(注:《後漢書·馬援傳》記馬嚴“與校書郎杜撫、班固等釐定《建武紀注》”。),永平十七年雲龍門對策,作《神雀頌》、《秦紀論》及《典引》(注:參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92-93頁。),當年8月明帝薨。章帝建初四年(79年)作《白虎通》,建初七年上《漢書》。則此前主要精力乃在《漢書》上。又:《兩都賦序》中說,“臣竊見海内清平,朝廷無事”。而建初元年大旱,酒泉太守段彭等擊車師、攻交河城,山陽、東平地震,其秋有星孚於天市,不可謂之“無事”;二年發永昌等三郡兵擊哀牢,馬防等擊羌從二年至三年,三年又有武陵漤中蠻反:五年擊漤中蠻,亦俱可謂多事之秋;六年至八年從所存史實看,尚無作此賦之因由。
 
    由以上事實看,《兩都賦》應作於元和的三年之中。
 
  《兩都賦》的創作心態與特色
 
    無論怎樣,傅毅之作是在題材上、構思上給班固的《兩都賦》的創作以啟發的。傅毅等的《反都賦》是針對主張返都長安的人而發,大約從“地利不如人和”的方面立論,今所存“因龍門以暢紀,開伊闕以達聰”,就是由地利而言人和,說建都洛陽的好處的。《洛都賦》則一開頭即寫建都洛陽,大漢複興,再不複提西都之事。傅毅這樣寫,可能同杜篤的《論都賦》内容有關。《論都賦》全文大體分兩部分:前一部分論西都之便利和前漢之功業,第二部分論東都之仁德,申未暇遷都長安之由。前一部分篇幅大,而後一部分篇幅小,結構不夠勻稱。傅毅的《反都賦》專門針對杜篤《論都賦》之前一部分,而《洛都賦》則專門發揮杜篤《論都賦》不作爲重點的後一部分。但其《反都賦》因爲要講不能遷於西都而必建都洛陽之理由,也寫到洛都,故同《洛都賦》在内容、題材上有重合的部分。
 
    班固的《兩都賦》則學習了《子虛》、《上林》的結構方式,合二爲一,又相對獨立成篇。上篇隻寫西都,下篇隻寫東都,内容劃分清楚,結構較爲合理。從主導思想上說,他不在規模和繁華的程度上貶西都而褒東都,而從禮法的角度,從制度上衡量此前讚美西都者所述西都的壯麗繁華實爲奢淫過度,無益於天下。《西都賦》寫長安都城的壯麗宏大,宮殿之奇偉華美,後宮之奢侈淫靡,也極盡鋪排之能事,使作者着實表現出了寫騁辭大賦的才能。但結果卻不是寫得越奢華便越體現着作者對它的讚颺,而是摺之以法度,衡之以王制。《東都賦》寫洛陽,雖也寫宮室、田獵的内容,但比較概括,而從禮法制度出發,宣颺“宮室光明,闕庭神麗,奢不可逾,儉不能侈”,“顺時節而狩,簡車徒以講武,則必臨之以王制,考之以風雅”。
 
    杜篤的《論都賦》建議遷都長安,寫得很策略;班固維護建都洛陽,在處理對前漢西都評價上,也極爲謹慎小心。《西都賦》本爲讚美、誇耀之詞,不用說。《東都賦》開頭雲:東都主人喟然而歎曰:“痛乎風俗之移人也。子實秦人,矜誇館室,保界河山,信識昭襄而知始皇矣,烏睹大漢之雲爲乎?”
 
  批評的矛頭對准的是秦皇而非漢帝。下面接着一小段寫“大漢之開元”,十分概括。因爲後漢以承前漢之皇統自居,對前漢不能不加肯定;但從前、後漢的比較來說,當時統治者需要的是對後漢功業和東都洛陽的讚颺、歌頌,故對前漢的功業不能作太具體、詳細的表述。下面說:“今將語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監於太清,以變子之惑志”,開始對後漢王朝功業、禮制的鋪叙。又說:“遷都改邑,有殷宗中興之則焉;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又從歷史方面來論證定都洛邑,前有先例,且居天下之中,得地利之便。由賦中内容的安排和措詞的上下照應情況,可以看出當時最高統治者的心態和班固對此的把握。
 
    《東都賦》以封建禮法爲准則,讚颺了建武、永平的盛世,以“盛乎斯世”一語作爲大段描述的結尾,對西都賓先予稱讚,再予批評,行文搖曳多姿,善於達意。下面又將西都同東都的形勢及風俗直接加以比較:且夫辟界西戎,險阻四塞,修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平夷洞達,萬方輻湊?秦嶺九,涇渭之川,曷若四瀆五嶽,帶河洛,圖書之淵?建章、甘泉,館禦列仙,孰與靈台、明堂,統和天人?太液、昆明,鳥獸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游俠逾侈,犯義侵禮,孰與同履法度,翼翼濟濟也?
 
    態度鮮明地稱讚東都洛陽地利、形勢及禮俗之淳厚,建築、設置之合於王道。“統和天人”、“同履法度”,點出了《東都賦》的主題;“圖書之淵”、“道德之富”,是《東都賦》着力鋪叙、宣颺之所在。下面照應本篇開頭部分:“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識函穀之可關,而不知王者之無外也”。完全以一個新的尺度來衡量秦(實際上是代指前漢)和東漢王朝政教之得失。接着以西都賓的摺服爲賦正文部分的收束。這同《上林賦》的結尾完全一樣。但整個說來,班固的《兩都賦》開頭、結尾、過渡等章法更爲嚴謹、自然,且富於情態,長於韻味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都賦

 

百科名片

三都賦作者左思  
三都賦作者左思
《三都賦》,是西晉左思的作品,分別是《吳都賦》,《魏都賦》,《蜀都賦》。這些賦實際上不只是寫三個都城,而是寫魏、蜀、吳三個國家的概況。左思早年曾寫成《齊都賦》,全文早佚,佚文散見《水經註》及《太平御覽》,一年後又欲賦三都洛陽紙貴這個成語就是因為當時人們競相抄寫《三都賦》的內容,而造成紙張供不應求,紙價上漲的情形。陸機原本打算寫《三都賦》,因為左思已經寫了,並且感覺很難超越,就放棄這個念頭。
作品名稱: 三都賦
創作年代: 西晉
文學體裁:
作者: 左思
 

編輯本段原文

總序

蓋詩有六義焉,其二曰賦。楊雄曰:“詩人之賦麗以則。” 班固曰:“賦者,古詩之流也。”。王采焉,以觀土風。見“綠竹猗猗”於宜,則知衛地淇澳之產;見“在其版屋 ”,則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辨八方。
然相如賦上林而引“盧橘夏熟 ”,楊雄賦甘泉而陳“玉樹青蔥”,班固賦西都而歎以出比目,張衡賦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稱珍怪,以為潤色,若斯之類,匪啻於茲。考之果木,則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則出非其所。於辭則易為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徵。且夫玉卮無當,雖寶非用;侈言無驗,雖麗非經。而論者莫不詆訐其研精,作者大氐舉為憲章。積習生常,有自來矣。
余既思摹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志。風謠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長者,莫非其舊。何則?發言為詩者,詠其所志也;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匪本匪實,覽者奚信?且夫任土作貢,虞書所著;辯物居方,周易所慎。聊舉其一隅,攝其體統,歸諸詁訓焉。

魏都賦

魏國先生有睟其容,乃盱衡而誥曰:“異乎交益之士,蓋音有楚夏者,土風之乖也;情有險易者,習俗之殊也。雖則生常,固非自得之謂也。昔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聊為吾子復玩德音,以釋二客競於辯囿者也。
“夫泰極剖判,造化權輿。體兼晝夜,理包清濁。流而為江海,結而為山岳。列宿分其野,荒裔帶其隅。岩岡潭淵,限蠻隔夷,峻危之竅也。蠻陬夷落,譯導而通,鳥獸之氓也。正位居體者,以中夏為喉,不以邊垂為襟也。長世字甿者,以道德為藩,不以襲險為屏也。而子大夫之賢者,尚弗曾庶翼等威,附麗皇極。思禀正朔,樂率貢職。而徒務於詭隨匪人,宴安於絕域。榮其文身,驕其險棘。繆默語之常倫,牽膠言而逾侈。飾華離以矜然,假倔彊而攘臂。非醇粹之方壯,謀踳駁於王義。孰愈尋靡{艹汧}於中逵,造沐猴於棘刺。劍閣雖險,憑之者蹶,非所以深根固蒂也。洞庭雖濬,負之者北,非所以愛人治國也。彼桑榆之末光,逾長庚之初輝。況河冀之爽塏,與江介之湫湄。故將語子以神州之略,赤縣之畿。魏都之卓犖,六合之樞機。
“於時運距陽九,漢網絕維。姦回內贔,兵纏紫微。翼翼京室,眈眈帝宇,巢焚原燎,變為煨燼,故荊棘旅庭也。殷殷寰內,繩繩八區,鋒鏑縱橫,化為戰場,故麋鹿寓城也。伊洛榛曠,崤函荒蕪。臨菑牢落,鄢郢丘墟。而是有魏開國之日,締構之初。萬邑譬焉,亦獨焠麋之與子都。培塿之與方壺也。
“且魏地者,畢昴之所應,虞夏之馀人。先王之桑梓,列聖之遺塵。考之四隈,則八埏之中;測之寒暑,則霜露所均。卜偃前識而賞其隆,吳札聽歌而美其風。雖則衰世,而盛德形於管弦;雖逾千祀,而懷舊蘊於遐年。爾其疆域,則旁極齊秦,結湊冀道。開胸殷衛,跨躡燕趙。山林幽岟,川澤回繚。恆碣碪於青霄,河汾浩涆而皓溔。南瞻淇澳,則綠竹純茂;北臨漳滏,則冬夏異沼。神鉦迢遞於高巒,靈響時驚於四表。溫泉毖湧而自浪,華清盪邪而難老。墨井鹽池玄滋素液。厥田惟中,厥壤惟白。原隰畇畇,墳衍斥斥。或嵬罍而復陸,或黋朗而拓落。乾坤交泰而絪缊,嘉祥徽顯而豫作。是以兆朕振古,萌柢疇昔。藏氣讖緯,閟象竹帛。迥時世而淵默,應期運而光赫。暨聖武之龍飛,肇受命而光宅。
“爰初自臻,言佔其良。謀龜謀筮,亦既允臧。修其郛郭,繕其城隍。經始之製,牢籠百田。畫雍豫之居,寫八都之宇。鑑茅茨於陶唐,察卑宮於夏禹。古公草創,而高門有閌;宣王中興,而築室百堵。兼聖哲之軌,並文質之狀。商豐約而折中,準當年而為量。思重爻,摹大壯。覽荀卿,採蕭相。拱木於林衡,授全模於梓匠。遐邇悅豫而子來,工徒擬議而騁巧。闡鉤繩之筌緒,承二分之正要。揆日晷,考星耀。建社稷,作清廟。築曾宮以回匝,比岡隒而無陂。造文昌之廣殿,極棟宇之弘規。崶若崇山嚬起以崔嵬,髧若玄云舒蜺以高垂。瑰材巨世,參差。枌橑衤复結,欒櫨疊施。丹梁虹申以並亙,朱桷森布而支離。綺井列疏以懸蒂,華蓮重葩而倒披。齊龍首而湧霤,時梗概於滮池。旅楹閒列,暉鑑抰振。榱題黮<黑逮> ,階盾嶙峋。長庭砥平,鍾虡夾陳。風無纖埃,雨無微津。岩岩北闕,南端逌遵。竦峭雙碣,方駕比輪。西闢延秋,東啟長春。用覲群後,觀享頤賓。
“左則中朝有赩,聽政作寢。匪樸匪斵,去泰去甚。木無雕鎪,土無綈錦。玄化所甄,國風所禀。於前則宣明顯陽,順德崇禮。重闈洞出,鏘鏘濟濟。珍樹猗猗,奇卉萋萋。蕙風如薰,甘露如醴。禁台省中,連闥對廊。直事所繇,典刑所藏。藹藹列侍,金蜩齊光。詰朝陪幄,納言有章。亞以柱後,執法內侍。符節謁者,典璽儲吏。膳夫有官,藥劑有司。餚醳順時,腠理則治。於後則椒鶴文石,永巷壼術。楸梓木蘭,次舍甲乙。西南其戶,成之匪日。丹青煥炳,特有溫室。儀形宇宙,歷像賢聖。圖以百瑞,綷以藻詠。芒芒終古,此焉則鏡。有虞作繪,茲亦等競。
“右則疏圃曲池,下畹高堂。蘭渚莓莓,石瀨湯湯。弱葼系實,輕葉振芳。奔龜躍魚,有祭呂梁。馳道周屈於果下,延閣胤宇以經營。飛陛方輦而徑西,三台列峙以崢嶸。亢陽台於陰基,擬華山之削成。上累棟而重霤,下冰室而沍冥。週軒中天,丹墀臨猋。增構瓘瓘,清塵彯彯。雲雀踶甍而矯首,壯翼摛鏤於青霄。雷雨窈冥而未半,皦日籠光於綺寮。習步頓以升降,禦春服而逍遙。八極可圍於寸眸,萬物可齊於一朝。長涂牟首,豪徼互經。晷漏肅唱,明宵有程。附以蘭錡,宿以禁兵。司衛閑邪,鉤陳罔驚。於是崇墉濬洫,嬰堞帶涘。四門,隆廈重起。憑太清以混成,越埃壒而資始。藐藐標危,亭亭峻趾。臨焦原而不怳,誰勁捷而無犭思?與岡岑而永固,非有期乎世祀。陽靈停曜於其表,陰祇蒙霧於其里。菀以玄武,陪以幽林繚垣開囿,觀宇相臨。碩果灌叢,圍木竦尋。篁筱懷風,蒲陶結陰。回淵漼,積水深。蒹葭,雚蒻森。丹藕凌波而的皪,綠芰泛濤而浸潭。羽翮頡頏,鱗介浮沈。棲者擇木,雊者擇音。若咆渤澥與姑馀,常鳴鶴而在陰。表清籞,勒虞箴。思國卹,忘從禽。樵蘇往而無忌,即鹿縱而匪禁。腜腜坰野,奕奕菑畝。甘荼伊蠢,芒種斯阜。 ​​西門溉其前,史起灌其後。墱流十二,同源異口。畜為屯雲,洩為行雨。水澍粳稌,陸蒔稷黍。黝黝桑柘,油油麻紵。均田畫疇,蕃廬錯列。姜芋充茂,桃李蔭翳。家安其所,而服美自悅。邑屋相望,而隔逾奕世。
“內則街衝輻輳,朱闕結隅。石槓飛梁,出控漳渠。疏通溝以濱路,羅青槐以蔭塗。比滄浪而可濯,方步朓而有逾。習習冠蓋,莘莘蒸徒。斑白不提,行旅讓衢。設官分職,營處署居。夾之以府寺,班之以里閭。其府寺則位副三事,官逾六卿。奉常之號,大理之名。廈屋一揆,華屏齊榮。肅肅階闕,重門再扃。師尹爰止。毗代作楨。其閭閻則長壽、吉陽,永平、思忠。亦有戚里,寘宮之東。閈出長者,巷苞諸公。都護之堂,殿居綺窗。輿騎朝猥,蹀危攵其中。營客館以周坊,餝賓侶之所集。瑋豐樓之閈閎,起建安而首立。葺牆冪室,房廡雜襲。剞劂罔掇,匠斫積習。廣成之傳無以疇,稿街之邸不能及。廓三市而開廛,籍平逵而九達。班列肆以兼羅,設闤闠以襟帶。濟有無之常偏,距日中而畢會。抗旗亭之嶢薛,侈所覜之博大。百隧轂擊,連軫萬貫,憑軾捶馬,袖幕紛半。壹八方而混同,極風采之異觀。質劑平而交易,刀布貿而無筭。財以工化,賄以商通。難得之貨,此則弗容。器周用而長務,物背窳而就攻。不鬻邪豫賈,著馴風之醇醲。白藏之藏,富有無堤。同賑大內,控引世資,賨幏積墆琛幣充牣。關石之所和鈞,財賦之所厎慎燕弧盈庫而委勁,冀馬填厩而駔駿。
“至乎勍敵糾紛,庶土罔寧。聖武興言,將曜威靈。介冑重襲,旍旗躍莖。弓珧解檠,矛鋋飄英。三屬之甲,縵胡之纓。控弦簡發,妙擬更嬴。齊被練而銛戈,襲偏裻以讠貴列。畢出征而中律,執奇正以四伐。碩畫精通,目無匪制。推鋒積紀鋩氣彌銳。三接三捷,既晝亦月。克翦方命,吞滅咆烋。雲撤叛換,席捲虔劉。祲威八纮,荒阻率由。洗兵海島,刷馬江洲。振旅甸甸,反旆悠悠。凱歸同飲,疏爵普疇。朝無刓印,國無費留。
“喪亂既弭而能宴,武人歸獸而去戰。蕭斧戢柯以柙刃,虹旍攝麾以就卷。斟洪範,酌典憲。觀所恆,通其變。上垂拱而司契,下緣督而自勸。道來斯貴,利往則賤。囹圄寂寥,京庾流衍。於時東鳀即序,西傾順軌。荊南懷憓,朔北思韙。綿綿迥塗,驟山驟水。襁負贐贄,重譯貢篚髽首之豪,鐻耳之傑。服其荒服。斂衽魏闕。置酒文昌,高張宿設。其夜未遽,庭燎晢々 。有客祁祁,載華載裔。岌岌冠縰,累累辮髮。清酤如濟,濁醪如河。凍醴流澌,溫酎躍波。豐餚衍衍,行庖皤皤。愔愔醧宴,酣湑無嘩。延廣樂,奏九成。冠韶夏,冒六莖。傮響起,疑震霆。天宇駭,地廬驚。億若大帝之所興作,二嬴之所曾聆。金石絲竹之恆韻,匏土革木之常調。干戚羽旄之飾好,清謳微吟之要妙。世業之所日用,耳目之所聞覺。雜糅紛錯,兼該泛博。鞮鞻所掌之音,韎昧任禁之曲。以娛四夷之君,以睦八荒之俗。
“既苗既狩,爰遊爰豫。藉田以禮動,大閱以義舉。備法駕,理秋禦。顯文武之壯觀,邁梁騶之所著。林不槎枿,澤不伐夭。斧斨以時,罾繒以道。德連木理,仁挺芝草。皓獸為之育藪,丹魚為之生沼。矞雲翔龍,澤馬亍阜。山圖其石,川形其寶。莫黑匪烏,三趾而來儀。莫赤匪狐,九尾而自擾。嘉穎離合以湯湯,醴泉湧流而浩浩。顯禎祥以曲成,固觸物而兼造。蓋亦明靈之所酬酢,休徵之所偉兆。
“旼々率土,遷善罔匱。沐浴福應,宅心醰粹。馀糧棲畝而弗收,頌聲載路而洋溢。河洛開奧,符命用出。翩翩黃鳥,銜書來訊人謀所尊,鬼謀所秩。劉宗委馭,巽其神器。闚玉策於金縢,案圖於石室。考歷數之所在,察五德之所蒞。量寸旬,涓吉日。陟中壇,即帝位。改正朔,易服色。繼絕世,脩廢職。徽幟以變,器械以革。顯仁翌明,藏用玄默。菲言厚行,陶化染學。讎校篆籀,篇章畢覿。優賢著於揚歷,匪孽形於親戚。本枝別乾,蕃屏皇家。勇若任城,才若東阿抗旍則威噞秋霜,摛翰則華縱春葩。英喆雄豪,佐命帝室。相兼二八,將猛四七。赫赫震震,開務有謐。故令斯民睹泰階之平,可比屋而為一。
“算祀有紀,天祿有終。傳業禪祚,高謝萬邦。皇恩綽矣,帝德衝矣。讓其天下,臣至公矣。榮操行之獨得,超百王之庸庸。追亙卷領與結繩,睠留重華而比踪。尊盧赫胥,羲農有熊。雖自以為道,洪化以為隆。世篤玄同,奚遽不能與之踵武而齊其風?是故料其建國,析其法度。諮其考室,議其舉厝。復之而無斁,申之而有裕。非疏糲之士所能精,非鄙俚之言所能具。 “至於山川之倬詭,物產之魁殊或名奇而見稱,或實異而可書。生生之所常厚,洵美之所不渝。其中則有鴛鴦交谷,虎澗龍山掘鯉之淀,蓋節之淵。嬛嬛精衛,銜木償怨。常山平幹,鉅鹿河間列真非一,往往出焉。昌容練色,犢配眉連玄俗無影,木羽偶仙。琴高沈水而不濡,時乘赤鯉而周旋師門使火以驗術,故將去而林燔。易陽壯容,衛之稚質邯鄲鵕步,趙之鳴瑟。真定之梨,故安之栗。醇酎中山,流湎千日。淇洹之筍,信都之棗。雍丘之粱,清流之稻。錦繡襄邑,羅綺朝歌。綿纊房子,縑裛清河若此之屬,繁富夥夠。可單究,是以抑而未罄也。蓋比物以錯辭,述清都之閒麗。雖選言以簡章,徒九复遺旨覽大易與春秋,判殊隱而一致。末上林之隤牆,本前脩以作系。
“其軍容弗犯,信其果毅。糾華綏戎,以戴公室。元勳配管敬之績,歌鍾析邦君之肆。則魏絳之賢有令聞也。閒居隘巷,室邇心遐。富仁寵義,職競弗羅。千乘為之軾廬,諸侯為之止戈。則乾木之德自解紛也。貴非吾尊,重士逾山。親禦監門,嗛嗛同軒。搦秦起趙。威振八蕃。則信陵之名若蘭芬也。英辯榮枯,能濟其厄。位加將相,窒隙之策。四海齊鋒,一口所敵,張儀、張祿亦足雲也。
“搉惟庸蜀與鴝鵲同窠,句吳與黽同穴。一自以為禽鳥,一自以為魚鱉。山阜猥積而踦區,泉流迸集而咉咽。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蕪穢。窮岫洩雲,日月恆翳。宅土熇暑,封疆障癘。蔡莽螫剌,昆蟲毒噬。漢罪流禦,秦馀徙<列巾>。宵貌蕞陋,禀質脆。巷無杼首,裡罕耆耋。或魋髻左言,或鏤膚鑽發。或明發而嬥歌,或浮泳而卒歲。風俗以果為嫿,人物以戕害為藝。威儀所不攝,憲章所不綴。由重山之束厄,因長川之裾勢。距遠關以闚,時高樔而陛制。薄戍綿冪,無異蛛蝥之網;弱卒瑣甲,無異螳螂之衛。
“與先世而常然,雖信險而剿絕。揆既往之前跡,即將來之後轍。成都迄已傾覆,建鄴則亦顛沛。顧非累卵於疊釭,焉至觀形而懷怛!權假日以馀榮,比朝華而菴藹。覽麥秀與黍離,可作謠於吳會。”
先生之言未卒,吳蜀二客,矍焉相顧,倏焉失所。有靦瞢容,神形茹。氣離坐,倏墨而謝。曰:“僕黨清狂,怵迫閩濮。習蓼蟲之忘辛,玩進退之惟谷。非常寐而無覺,不 ​​睹皇輿之軌躅。過以亻凡剽之單慧,歷執古之醇聽。兼重以崒繆,偭辰光而罔定。先生玄識,深頌靡測。得聞上德之至盛,匪同憂於有聖。抑若春霆發響,而驚蟄飛競。潛龍浮景,而幽泉高鏡。雖星有風雨之好,人有異同之性。庶覿蔀家與剝廬,非蘇世而居正。且夫寒穀豐黍,吹律暖之也。昬情爽曙,箴規顯之也。雖明珠兼寸,尺璧有盈。曜車二六,三傾五城,未若申錫典章之為遠也。 “亮曰:日不雙麗,世不兩帝。天經地緯,理有大歸安得齊給守其小辯也。

吳都賦

東吳王孫囅然而咍,曰:“夫上圖景宿,辨於天文者也。下料物土,析於地理者也。古先帝代,曾覽八纮之洪緒。一六合而光宅,翔集遐宇鳥策篆素,玉牒石記。烏聞梁岷陟方之館、行宮之基歟?而吾子言蜀都之富,禺同之有。瑋其區域,美其林藪。矜巴漢之阻,則以為襲險之右。徇蹲鴟之沃,則以為世濟陽九。齷齪而算,顧亦曲士之所嘆也。旁魄而論都,抑非大人之壯觀也。何則?土壤不足以攝生,山川不足以周衛。公孫國之而破,諸葛家之而滅。茲乃喪亂之丘墟,顛覆之軌轍。安可以儷王公而著風烈也?玩其磧礫而不窺玉淵者,未知驪龍之所蟠也。習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
“子獨未聞大吳之巨麗乎?且有吳之開國也,造自太伯,宣於延陵。蓋端委之所彰,高節之所興。建至德以創洪業,世無得而顯稱。由克讓以立風俗,輕脫鵕於千乘。若率土而論都,則非列國之所觖望也。故其經略,上當星紀。拓土畫疆,卓犖兼併。包括幹越,跨躡蠻荊。婺女寄其曜,翼軫寓其精。指衡嶽以鎮野,目龍川而帶坰。
“爾其山澤,則嵬嶷嶢屼,? 嬰冥鬱岪。潰渱泮汗,滇氵眄淼漫。或湧川而開瀆,或吞江而納漢。磈々 ,滮々涆々 。?欽碒 ​​乎數州之間,灌注乎天下之半。百川派別,歸海而會。控清引濁,混濤並瀨。濆薄沸騰,寂寥長邁。濞焉洶洶,隱焉潏潏。出乎大荒之中,行乎東極之外。經扶桑之中林,包湯谷之滂沛。潮波汨起,回复萬里。歊霧漨浡,雲蒸昏昧。泓澄 ?#91 ;,澒溶沆漾。莫測其深,莫究其廣。澶湉漠而無涯,牜怱有流而為長。朅異之所叢育,鱗甲之所集往。
“於是乎長鯨吞航,修鯢吐浪。躍龍騰蛇,鮫鯔琵琶。王鮪鯸鮐,鮣龜鱕?昔。烏賊擁劍,鼊鯖鱷。涵泳乎其中。葺鱗鏤甲,詭類舛錯。溯洄順流,噞喁沈浮。鳥則鶤雞鸀鳿 \\\,鸘鵠鷺鴻。鶢鶋避風,候雁造江。鸂敕?鷛渠?,鶴鶖鸧。鸛鷗鷁鸕,氾濫乎其上。湛淡羽儀,隨波參差。理翮整翰,容與自玩。雕啄蔓藻刷盪漪瀾。魚鳥聱耴,萬物蠢生。芒芒黖々 ,慌罔奄欻,神化翕忽,函幽育明。窮性極形,盈虛自然。蚌蛤珠胎,與月虧全。巨鰲贔屃,首冠靈山。大鵬繽翻,翼若垂天。振盪汪流雷抃重淵。殷動宇宙,胡可勝原!
“島嶼綿邈,洲渚馮隆曠瞻迢遞,迥眺冥蒙。珍怪麗,奇隙充。徑路絕,風云通。洪桃屈盤,丹桂灌叢。瓊枝抗莖而敷蕊,珊瑚幽茂而玲瓏。增岡重阻,列真之宇。玉堂對溜,石室相距。藹藹翠幄,?弱?弱素女。江斐於是往來,海童於是宴語。斯實神妙之響象,嗟難得而覙縷!
“爾乃地勢坱圠,卉木镺蔓。遭藪為圃,值林為苑。異荂蓲,夏曄冬蒨。方誌所辨,中州所羨。草則藿蒳荳蔻,姜匯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綸組紫絳,食葛香茅。石帆水松,東風扶留。布濩皋澤,蟬聯陵丘。夤緣山岳之岊,冪歷江海之流。扤白蒂,銜朱蕤。鬱兮?茂,曄兮菲菲。光色炫晃,芬馥肸蠁。職貢納其包匭,離騷詠其宿莽。木則楓柙櫲樟,栟櫚枸桹。綿杬杶櫨,文欀楨橿。平仲桾櫏,松梓古度。楠榴之木,相思之樹。宗生高岡,族茂幽阜。擢本千尋,垂蔭萬畝。攢柯挐莖,重葩殗葉。輪囷蚪蟠,鱗接。榮色雜糅,綢繆縟繡。宵露霮感,旭日晻孛。與風颻颺,<風幼>瀏颼飀。鳴條律暢,飛音響亮。蓋象琴築並奏,笙竽俱唱。其上則猿父哀吟,犭軍子長嘯。狖鼯猓然,騰趠飛超。爭接縣垂,競遊遠枝。驚透沸亂,牢落翬散。其下則有梟羊麡狼,猰?犭區象。烏菟之族,犀兕之黨。鉤爪鋸牙,自成鋒穎。精若燿星,聲若云霆。名載於山經,形鏤於夏鼎
“其竹則篔簹箖箊,桂箭射筒。柚梧有篁,篻簩有叢。苞筍抽節,往往縈結。綠葉翠莖,冒霜停雪。橚矗森萃,蓊茸蕭瑟。檀欒蟬蜎,玉潤碧鮮。梢云無以逾,嶰谷弗能連。鸑鷟食其實,鵷雛擾其間。其果則丹橘馀甘,荔枝之林。檳榔無柯,椰葉無陰。龍眼 ​​橄欖,榴禦霜。結根比景之陰,列挺衡山之陽。素華斐,丹秀芳。臨青壁,系紫房。鷓鴣南翥而中留,孔雀綷羽以翱翔。山雞歸飛而來棲,翡翠列巢以重行。其琛賂則琨瑤之阜,銅鍇之垠。火齊之寶,駭雞之珍。赬丹明璣,金華銀樸。紫貝流黃,縹碧素玉。隱賑崴,雜插幽屏。精曜潛穎,硩陊山谷。碕岸為之不枯,林木為之潤黷。隋侯於是鄙其夜光,宋王於是陋其結綠。“其荒陬譎詭,則有龍穴內蒸,雲雨所儲。陵鯉若獸,浮石若桴。雙則比目,片則王馀。窮陸飲木,極沈水居。泉室潛織而卷綃,淵客慷慨而泣珠。開北戶以向日,齊南冥於幽都。其四野,則畛畷無數,膏腴兼倍。原隰殊品,窊隆異等。象耕鳥耘,此之自與。穱秀菰穗,於是乎在。煮海為鹽,採山鑄錢。國稅再熟之稻,鄉貢八蠶之綿。
“徒觀其郊隧之內奧,都邑之綱紀。霸王之所根柢,開國之所基趾。郛郭周匝,重城結隅。通門二八,水道陸衢。所以經始,用累千祀。憲紫宮以營室,廓廣庭之漫漫。寒暑隔閡於邃宇,虹霓回帶於雲館。所以跨跱煥炳萬里也。造姑甦之高台,臨四遠而特建,帶朝夕之浚池,佩長洲之茂苑。窺東山之府,則環寶溢目;海陵之倉,則紅粟流衍。起寢廟於武昌,作離宮於建業。闡闔閭之所營,采夫差之遺法。抗神龍之華殿,施榮楯而捷獵。崇臨海之崔巍,飾赤烏之韡曄。東西膠葛,南北崢嶸。房櫳對櫎,連閣相經。閽闥譎詭,異出奇名。左稱彎碕,右號臨硎。雕欒鏤楶,青瑣丹楹。圖 ​​以雲氣,畫以仙靈。雖茲宅之誇麗,曾未足以少寧。思比屋於傾宮,畢結瑤而構瓊。高闈有閌,洞門方軌。朱闕雙立,馳道如砥。樹以青槐,亙以綠水。玄蔭眈眈,清流亹亹。列寺七里,俠棟陽路。屯營櫛比,解署釭布。橫塘查下,邑屋隆誇。長干延屬,飛甍舛互。
“其居則高門鼎貴,魁岸豪傑。虞魏之昆,顧陸之裔。歧嶷繼體,老成弈世。躍馬疊跡,朱輪累轍。陳兵而歸,蘭錡內設。冠蓋雲蔭,閭閻闐噎。其鄰則有任俠之靡,輕訬之客。締交翩翩,亻寶從弈弈。出躡珠履,動以千百。裡宴巷飲,飛觴舉白。翹關扛鼎。拚射壺博。鄱陽暴謔,中酒而作。
“於是樂只衎而歡飫無匱,都輦殷而四奧來暨。水浮陸行,方舟結駟。唱棹轉轂,昧旦永日。開市朝而並納,橫闤闠而流溢。混品物而同廛,並都鄙而為一。士女佇眙,商賈駢{比土}。紵衣絺服,雜沓傱萃。輕輿按轡以經隧,樓船舉颿而過肆。果布輻湊而常然,致遠流離與珂。纟集賄紛紜,器用萬端。金鎰磊砢,珠琲闌干。桃笙象簟,韜於筒中;蕉葛升越,弱於羅紈。澩犭翏,交貿相競。喧嘩喤呷,芬葩蔭映。揮袖風飄而紅塵晝昬;流汗霢霂而中逵泥濘。 “富中之甿,貨殖之選。乘時射利,財豐巨萬。競其區宇,則並疆兼巷;矜其宴居,則珠服玉饌。趫材悍壯,此焉比廬。捷若慶忌,勇若專諸危冠而出,竦劍而趨。扈帶鮫函,扶揄屬鏤藏鍦於人,去<盾戈>自閭。家有鶴膝,戶有犀渠。軍容蓄用,器械兼儲。吳鉤越棘,純鈞湛盧。戎車盈於石城,戈船掩乎江湖。
“ 露往霜來,日月其除。草木節解,鳥獸腯膚。觀鷹隼,誡征夫。坐組甲,建祀姑。命官帥而擁鐸,將校獵乎具區。烏滸狼荒,夫南西屠。儋耳黑齒之酋,金鄰象郡之渠。戊矞,靸霅警捷,先驅前塗。俞騎騁路,指南司方。出車檻檻,被練鏘鏘。吳王乃巾玉輅,軺驌驦。旗魚須,常重光。攝烏號,佩干將。羽旄揚蕤,雄戟耀芒。貝冑象弭,織文鳥章。六軍袀服,四騏龍驤。 ​​峭格週施,罿罻普張。罼鶒瑣結,罠氾連綱。阹以九疑,禦以沅湘。輶軒蓼擾,彀騎煒煌。袒裼徒搏,拔距投石之部。猿臂骿脅,狂趭獷猤。鷹瞵鶚視,じす翊。若離若合者,相與騰躍乎莽之野。幹鹵殳鋋,暘夷勃盧之旅。長<矛殳>短兵,直發馳騁。儇佻坌並,銜枚無聲。悠悠旆旌者,相與聊浪乎昧莫之坰。鉦鼓疊山,火烈熛林。飛爓浮煙,載霞載陰。菈擸雷硠,崩巒弛岑。鳥不擇木,獸不擇音。<虎武>甝,<系頁>麋麖。驀六駁,追飛生。彈鷥鶁,射猱犭廷。白雉落,黑鴆零。陵絕 ???嶕,聿越巉險。跇逾竹柏,猭杞柟。封豨,神螭掩。剛鏃潤,霜刃染。
“於是弭節頓轡,齊鑣駐蹕。徘徊倘佯,寓目幽蔚。覽將帥之拳勇,與士卒之抑揚。羽族以觜距為刀鈹,毛群以齒角為矛鋏,皆體著而應卒。所以掛扢而為創痏,衝踤而斷筋骨。莫不衄銳挫芒,拉捭摧藏。雖有石林之岝崿,請攘臂而靡之;雖有雄虺之九首,將抗足而跐之。顛覆巢居,剖破窟宅。仰攀鵕鸃,俯蹴豺敠。刦剞熊羆之室,剽掠虎豹之落。猩猩啼而就禽,笑而被格。屠巴蛇,出象骼。斬鵬翼,掩廣澤。輕禽狡獸,周章夷猶。狼跋乎中,忘其所以睒睗,失其所以去就。魂褫氣懾而自踢伏者,應弦飲羽,形僨景僵者,累積而增益,雜襲錯繆。傾藪薄,倒岬岫。巖穴無豜豵,翳薈無{鹿需}鷚。思假道於豐隆,披重霄而高狩。籠烏兔於日月,窮飛走之棲宿。“嶰澗閴,岡岵童。罾罘滿,效獲眾。回靶乎行邪,睨觀魚乎三江泛舟航於彭蠡,渾萬艘而既同。弘舸連舳,巨檻接艫。飛雲蓋海,制非常模。疊華樓而島跱,時仿於方壺。比鷁首而有裕,邁馀皇於往初。張組幃,構流蘇。開軒幌,鏡水區。槁工楫師,選自閩禺。習禦長風,狎玩靈胥。責千里於寸陰,聊先期而須臾。棹謳唱,簫籟鳴。洪流響,渚禽驚。弋磻放,稽鷦明?。虞機發,留。鉤鉺縱橫,網罟接緒。術兼詹公,巧傾任父。筌?亙嚲,鱺鲿魦。兩魪,罺鰝蝦。乘鱟黿鼉,同罛共羅。沈虎潛鹿,馽龓僒束。鯨輩中於群犗,攙搶暴出而相屬。雖復鯉,無臨河而釣異射鮒於井谷。“結輕舟而競逐,迎潮水而振緡。想萍實之复形,訪靈夔於鮫人。精衛銜石而遇繳,文鰩夜飛而觸綸。北山亡其翔翼西海失其遊鱗。雕題之士,鏤身之卒。比飾虯龍,蛟螭與對。簡其華質,則費錦繢。料其虓勇,則雕悍狼戾。相與昧潛險,搜環奇。摸蝳蝐,捫觜?雋。剖巨蚌於回淵,濯明月於漣漪。
“畢天下之至異,訖無索而不臻。溪壑為之一罄,川瀆為之中貧。哂澹台之見謀,聊襲海而徇珍。載漢女於後舟,追晉賈而同塵。汨乘流以砰宕,翼颸風之<風劉> 々 。直衝濤而上瀨,常沛沛以悠悠。汔可休而凱歸,揖天吳與陽侯。指包山而為期,集洞庭而淹留。數軍實乎桂林之苑,饗戎旅乎落星之樓。置酒若淮泗,積餚若山丘。飛輕軒而酌綠酃,方雙轡而賦珍羞。飲烽起,釂鼓震。士遺倦,眾懷欣。幸乎館娃之宮,張女樂而娛群臣。羅金石與絲竹,若鈞天之下陳。登東歌,操南音。胤陽阿,詠韎任。荊艷楚舞,吳愉越吟。翕習容裔,靡靡愔愔。
“若此者,與夫唱和之隆響,動鍾鼓之鏗耾。有殷坻頹於前,曲度難勝。皆與謠俗汁協,律呂相應。其奏樂也,則木石潤色;其吐哀也,則淒風暴興。或超延露而駕辯,或逾綠水而採菱。軍馬弭髦而仰秣淵魚竦鱗而上升。酣湑半,八音並。歡情留,良辰徵。魯陽揮戈而高麾,回曜靈於太清。將轉西日而再中,齊既往之精誠。
“昔者夏后氏朝群臣於茲土,而執玉帛者以萬國。蓋亦先生之所高會,而四方之所軌則。春秋之際,要盟之主。闔閭信其威,夫差窮其武。內果伍員之謀,外騁孫子之奇。勝強楚於柏舉,棲勁越於會稽。闕溝乎商魯,爭長於黃池。徒以江湖嶮陂,物產殷充繞溜未足言其固,鄭白未足語其豐。士有陷堅之銳,俗有節概之風。睚眥則挺劍,喑嗚則彎弓。 ​​擁之者龍騰,據之者虎視。麾城若振槁,搴旗若顧指。雖帶甲一朝,而元功遠致。雖累葉百疊,而富強相繼。樂湑衎其方域,列仙集其土地。桂父練形而易色,赤須蟬蛻而附麗。中夏比焉,畢世而罕見,丹青圖其珍瑋,貴其寶利也。舜禹遊焉,沒齒而忘歸,精靈留其山阿,玩其奇麗也。剖判庶士,商搉萬俗。國有鬱鞅而顯敞,邦有湫厄而踡跼。伊茲都之函弘,傾神州而韞櫝。仰南斗以斟酌,兼二儀之優渥。
“繇此而揆之,西蜀之於東吳,小大之相絕也,亦猶棘林螢燿,而與夫木龍燭也。否泰之相背也,亦猶帝之懸解,而與桎梏疏屬也。庸可共世而論鉅細,同年而議豐確乎?暨其幽遐獨邃,寥廓閒奧。耳目之所不該,足趾之所不蹈。倜儻之極異,誳詭之殊事,藏理於終古,而未寤於前覺也。若吾子之所傳,孟浪之遺言,略舉其梗概,而未得其要妙也。”

蜀都賦

有西蜀公子者,言於東吳王孫,曰:蓋聞天以日月為綱,地以四海為紀。九土星分,萬國錯跱。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為王者之裡。吾子豈亦曾聞蜀都之事歟?請為左右揚搉而陳之。
夫蜀都者,蓋兆基於上世,開國於中古。廓靈關以為門,包玉壘而為宇。帶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水陸所湊,兼六合而交會焉;豐蔚所盛,茂八區而庵藹焉。
於前則跨躡犍牂,枕倚交趾。經途所亙,五千餘里。山阜相屬,含溪懷谷。崗巒糾紛,觸石吐雲。鬱葐蒕以翠微,崛巍巍以峨峨。幹青霄而秀出,舒丹氣而為霞。龍池瀑濆其隈,漏江伏流潰其阿。汩若湯谷之揚濤,沛若蒙汜之湧波。於是乎邛竹緣嶺,菌桂臨崖。旁挺龍目,側生荔枝。布綠葉之萋萋,結朱實之離離。迎隆冬而不凋,常曄曄以猗猗孔翠群翔,犀象競馳。白雉朝雊,猩猩夜啼。金馬騁光而絕景,碧雞儵忽而曜儀火井沈熒於幽泉,高爓飛煽於天垂其間則有虎珀丹青,江珠瑕英金沙銀礫,符採彪炳,暉麗灼爍。
於後則卻背華容,北指崑崙。緣以劍閣,阻以石門。流漢湯湯,驚浪雷奔。望之天回,即之雲昏。水物殊品,鱗介異族。或藏蛟螭,或隱碧玉。嘉魚出於丙穴,良木攢於褒谷。其樹則有木蘭梫桂,杞櫹椅桐,椶枒楔樅。楩柟幽藹於谷底,松柏蓊鬱於山峰。擢修幹,竦長條。扇飛雲,拂輕霄羲和假道於峻歧,陽烏回翼高標巢居棲翔,聿兼鄧林穴宅奇獸,窠宿異禽。熊羆咆其陽,鵰鶚鴥其陰。猿狖騰希而競捷,虎豹長嘯而永吟。
於東則左綿巴中,百濮所充。外負銅梁宕渠,內函要害於膏腴。其中則有巴菽巴戟,靈壽桃枝。樊以蒩圃,濱以鹽池。蟞蛦山棲,黿龜水處。潛龍蟠於沮澤,應鳴鼓而興雨。丹沙赩熾出其阪,蜜房鬱毓被其阜。山圖採而得道,赤斧服而不朽。若乃剛悍生其方,風謠尚其武。奮之則賨旅,玩之則渝舞。銳氣剽於中葉,蹻容世於樂府
於西則右挾岷山,湧瀆發川。陪以白狼,夷歌成章。坰野草昧,林麓黝儵交讓所植,蹲鴟所伏。百藥灌叢,寒卉冬馥。異類眾夥,於何不育?其中則有青珠黃環碧砮芒消。或豐綠荑,或蕃丹椒。麋蕪布濩於中阿,風連莚於蘭皋。紅葩紫飾,柯葉漸苞。敷橤葳蕤,落英飄颻。神農是嘗,盧跗是料。芳追氣邪,味蠲癘痟
其封域之內,則有原隰墳衍,通望彌博。演以潛沬,浸以綿雒。溝洫脈散,疆裡綺錯。黍稷油油,稻莫莫。指渠口以為雲門,灑滮池而為陸澤雖星畢之滂遝,尚未齊其膏液。
爾乃邑居隱賑,夾江傍山。棟宇相望,桑梓接連。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其園則林檎枇杷,橙柿梬楟。榹桃函列,梅李羅生。百果甲宅,異色同榮。朱櫻春熟,素柰夏成。若乃大火流,涼風厲。白露凝,微霜結。紫梨津潤,樼栗罅發。蒲陶亂潰,若榴競裂。甘至自零,芬芬酷烈。其園則有蒟蒻茱萸,瓜疇芋區甘蔗辛姜,陽蓲陰敷日往菲薇,月來扶疏。任土所麗,眾獻而儲。
沃瀛則有攢蔣叢蒲,綠菱紅蓮。雜以蘊藻,糅以蘋蘩總莖柅柅,裛葉蓁蓁蕡實時味,王公羞焉。其中則有鴻儔鵠侶,振鷺鵜鶘。晨鳧旦至,候雁銜蘆。木落南翔,冰泮北徂。雲飛水宿,哢吭清渠。其深則有白黿命鱉,玄獺上祭。鱣鮪鱒魴,鮷鱧鯊鲿。差鱗次色,錦質報章。躍濤戲瀨,中流相忘。於是乎金城石郭,兼帀中區。既麗且崇,實號成都。闢二九之通門,畫方軌之廣塗。營新宮於爽塏,擬承明而起廬。陽城之延閣,飛觀榭乎雲中。高軒以臨山,列綺窗而瞰江。內則議殿爵堂,武義虎威。宣化之闥,崇禮之闈。華闕雙邈,重門洞開。金鋪交映,玉題相暉。外則軌躅八達,裡閈對出。比屋連甍,千廡萬室。亦有甲第,當衢向術。壇宇顯敞,高門納駟。庭扣鐘磬,堂撫琴瑟。匪葛匪姜,疇能是卹?
亞以少城,接乎其西。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都人士女,袨服靚妝。賈貿墆鬻,舛錯縱橫。異物崛詭,奇於八方。布有橦華,麫有桄榔。邛杖傳節於大夏之邑,蒟醬流味於番禺之鄉。輿輦雜沓,冠帶混並累轂疊跡叛衍相傾。喧嘩鼎沸,則哤聒宇宙;囂塵張天,則埃壒曜靈。闤闠之裡,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黃潤比筒,籯金所過。
侈侈隆富,卓鄭埒名公擅山川,貨殖私庭藏鏹巨萬,鈲摫兼呈。亦以財雄,翕習邊城。三蜀之豪,時來時往。養交都邑,結儔附黨。劇談戲論,扼腕抵掌出則連騎,歸從百兩。若其舊俗,終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賓。金罍中坐,餚煙四陳。觴以清醥,鮮以紫鱗。羽爵執競,絲竹乃發。巴姬彈弦,漢女擊節。起西音於促柱,歌江上之飉厲紆長袖而屢舞,翩躚躚以裔裔合樽促席,引滿相罰。樂飲今夕,一醉累月。
若夫王孫之屬,郤公之倫。從禽於外,巷無居人。並乘驥子,俱服魚文。玄黃異校,結駟繽紛。西逾金堤,東越玉津。朔別期晦,匪日匪旬。蹴蹈蒙籠,涉寥廓。鷹犬倏眒,罻羅絡幕。毛群陸離,羽族紛泊翕響揮霍,中網林薄。屠麖麋,翦旄麈。文蛇,跨雕虎。志未騁,時欲晚。追輕翼,赴絕遠。彭門之闕,馳九折之阪。三峽之崢嶸,躡五屼之蹇滻。戟食鐵之獸,射噬毒之鹿。貙氓於葽草,彈言鳥於森木。拔象齒,戾犀角。鳥鎩翮,獸廢足。
殆而朅來相與,第如滇池,集於江洲。試水客,艤輕舟。娉江婓,與神遊。罨翡翠,釣鰋鮋。下高鵠,出潛虯吹洞簫,發棹謳。感鱘魚,動陽侯。騰波沸湧,珠貝汜浮。云漢含星,而光耀洪流。將饗獠者,張帟幕,會平原酌清酤,割芳鮮飲禦酣,賓旅旋。車馬雷駭,轟轟闐闐風流雨散,漫乎數百里間。斯蓋宅土之所安樂,觀聽之所踴躍也。焉獨三川,為世朝市?
若乃卓犖奇譎,倜儻罔已。一經神怪,一緯人理。遠則岷山之精,上為井絡。天帝運期而會昌,景福肸饗而興作。碧出萇弘之血,鳥生杜宇之魄。妄變化而非常,羌見偉於疇昔。近則江漢炳靈,世載其英。蔚若相如,皭若君平。王褒韡曄而秀發,楊雄含章而挺生。幽思絢道德,摛藻掞天庭。考四海而為儁,當中葉而擅名。是故遊談者以為譽,造作者以為程也。至乎臨谷為塞,因山為障。峻岨塍埒長城,豁險吞若巨防。一人守隘,萬夫莫向。公孫躍馬而稱帝,劉宗下輦而自王。由此言之,天下孰尚?故雖兼諸夏之富有,猶未若茲都之無量也。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左思(250?~305?),字太衝,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自幼其貌不揚卻才華出眾。晉武帝時,因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任秘書郎。晉惠帝時,依附權貴賈謐,為文人集團“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永康元年(300年),因賈謐被誅,遂退居宜春里,專心著述。後齊王司馬冏召為記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張方縱暴洛陽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編輯本段身世及作品

左思家世儒學。其父左熹,字彥雍,起於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陽太守等。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後來由於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左思貌醜口訥,不好交遊,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見《水經註》及《太平御覽》)。泰始八年(272年)前後,因其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秘書郎。元康年間,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遊,並為賈謐講《漢書》。元康末年,賈謐 ​​被誅,左思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後齊王召為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年),河間王司馬顒部將張方縱暴洛陽,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後病逝。左思出身寒門,雖有很高的文學才華,卻在當時的門閥制度下屢不得志,只好在詩中表述自己的抱負和對權貴 ​​的蔑視,歌頌隱士的清高。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隱》,收入《神奇秘譜》之中,並在解題中引錄了他的兩首同名詩,此外,《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認為是他的作品,這些作品中都貫穿著隱逸思想。左思作品舊傳有集5卷,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三都賦[1]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錄於清人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編輯本段評價

皇甫謐看過《三都賦》以後,予以高度評價,為這篇文章寫了序言 今人傅璇琮考證,《三都賦》成於太康元年(280年)滅吳之前。姜亮夫認為《三都賦》作於291年。白居易《和酬鄭侍御東陽春悶見寄》:“一緘疏入掩谷永,三都賦成排左思。” 洛陽紙貴這個成語就是因為當時人們競相抄寫三都賦的內容,而造成紙張供不應求,紙價上漲的情形。陸機原本打算寫《三都賦》,因為左思已經寫了,就放棄這個念頭。
王鳴盛說:“左思於西晉初吳、蜀始平之後,作《三都賦》,抑吳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晉承魏統耳”。文選 ·三都賦》李善注引臧榮緒《晉書》一段文字,雲:“思作賦時,已平,見前賢之是非,故作斯賦,以辨眾惑。”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扶姓
拼音:fú xìng


  扶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9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編輯本段扶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上古時候大禹之臣扶登,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傳說,大禹在創建夏王朝時,屬下有個叫作扶登的精明大臣。
  扶登,其實是上古時期的一種官位,專職負責為君王營造都城、宮殿、祭壇等,輔佐君王登位,因稱“扶登”,相當於周王朝時期的大司空,也就是如今的建設部部長。
  在扶登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扶登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扶氏,是扶氏的最早起源,也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該支扶氏族人皆尊奉扶登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源於改姓,出自漢朝巫嘉的後代,屬於以帝王賜名為氏。
  西漢初年有一個巫人,名叫嘉。相傳,嘉的母親在湯溪邊上遇到一條龍,回家以後就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了嘉。
  嘉擅長於占卜,而且他所求必靈。後來他建議當時為漢王的劉邦先行佔據三秦之地,以為根據地,然後再稱霸天下。劉邦按照這個策略做了,果然先站穩了腳跟,最終建立了大漢王朝。
  因其扶掖漢室有功,嘉深受漢高祖劉邦的寵信,授以他廷尉的官職,並賜給他名字叫扶嘉,賜食邑朐肕(今重慶墊江)。
  在扶嘉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帝王所賜之姓為氏,稱扶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巴郡(重慶)扶氏,史稱扶氏正宗。
  該支扶氏族人皆尊奉扶嘉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乞扶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中有乞扶氏部落。乞扶氏,亦稱乞伏氏。
  在史籍《魏書·官氏志》中記載:“乞扶氏後改為扶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以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其過程中將鮮卑族姓氏改為漢姓。乞扶氏在這個過程中改漢姓為扶氏、伏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南扶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盤古氏,出自古代梅山蠻一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史籍《通志·兵事》中《舊志》記載:“漢陽人扶氏,扶即符,漢陽人則漢陽之誤其酋扶氏,遂解發稽首降,傳檄而定。析其地為二:以下梅山置安化縣,上梅山置新化縣。自是鼎、澧可以南至邵,潭、邵間不復有夷僚之患。”
  古代新化梅山蠻一系,族人中多有稱扶氏者,是為湖南扶氏,著望於湖南省的新化縣、酃縣、桂東縣;亦有稱符氏者,著望於湖南省的益陽市、寧鄉市,以及福建省的龍陽市、永定縣、慈利縣、永順縣等地。

  第五個淵源: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錫伯族卦爾察紮馬奈氏,簡稱卦勒察氏、卦爾察氏、瓜勃察氏、瓜爾察氏,源出古鮮卑後裔中的杜爾伯特部,以地為氏,世居瓜勃察(即瓜爾察,亦稱卦爾察、伯都訥,今吉林扶余松花江北岸一帶)、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長白山區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uuwalca Hala。
  清朝時期,居於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卦爾察紮馬奈氏,有以世居地名稱漢化為姓氏者,稱扶氏,以及關氏、趙氏等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扶登、扶嘉。

編輯本段遷徙分佈
  扶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為第二百九十八位門閥。
  扶氏最早的發祥之地在今河南省境內的河南郡,即今河南省洛陽縣東北三十里處,全國各地扶氏家族大都是由河南播遷而出的。又有望族於京兆郡,即今陝西長安東一帶地方。
  今河南省的信陽市光山縣、新縣、開封市、周口市太康縣,湖南省的湘潭市、郴州市、桂東縣,福建省的莆田市,重慶市的萬州區,廣東省的樂昌市九峰鎮,貴州省的遵義市、金沙地區,廣東省的鶴山市、佛山市,江西省的崇義縣,湖北省的石首市、九江市德安縣,山東省的青島市,江蘇省的南京市等地,均有扶氏族人分佈。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翼漢堂:傳說西漢初年劉邦打天下的時候,有個叫嘉的人能施巫術,他幫助劉邦立了很多功。嘉的母親在湯溪的邊上遇見龍而生了他。漢高祖還是漢王的時候遇到了嘉,嘉勸漢王定三秦。高祖看到扶嘉的思想出發點是為了輔佐漢室,於是就賜他姓扶。
編輯本段扶姓家譜文獻
  湖南桂東扶氏族譜九卷,(民國)扶盛才等纂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編輯本段扶姓字輩排行
  河南新化扶氏字輩:“啟夫庚受富才志添克文景永大顯應上登正學承安定邦維教植紀篤宗親先德傳家緒昌隆運自新宏圖光甲第世代遠揚名”。
  河南光山扶氏字輩:“泰元廷慶德紹天心繼樹朝榮立懷昭景修時在念子嗣長春”。
湖南省桂東縣寨前鄉扶氏字輩: " ...國盛純良大啟....." 
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扶姓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京兆;姓啟扶登:全聯典指扶氏的源流和郡望。
  譜疏道德;羽翼赤符: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扶少明事典。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扶嘉事典。

  六言通用聯:
  胸羅淹博之學;手著道德之經:全聯典指漢朝學者扶少明,著有《道德經譜》三卷。
  翼漢有功賜姓;梯山越阻撫夷:上聯典指西漢朐腮人扶嘉,相傳他母親在湯溪水邊遇龍後生他,善於占卜吉凶。劉邦為漢王時遇到他,他曾勸劉邦定三秦。劉邦認為他有志扶翼漢室,便賜姓扶氏,官至廷尉。下典指說南北朝時北周上甲黃土人扶猛,字宗略,曾在南朝梁任南洛、北司二州刺史。人西魏,官羅州刺史,征討信州,梯山捫葛(攀山越嶺,手抓葛藤行軍),跨越險阻,人白帝城,撫慰當地夷人。因功封臨江縣公。

  七言通用聯:
  勇諫坑儒傳佳話;誠心撫民播惠聲:上聯典指秦始皇之子扶甦的事典。秦始皇坑諸生,扶蘇諫之,始皇怒,使監蒙恬軍。後始皇崩。下聯典指北周刺史扶猛,字宗略,上甲黃土人。仕梁,官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後從賀若敦南討信州,梯山捫葛,入白帝城,撫慰百姓,莫不悅附。以功進開府儀同三司,封臨江縣公卒。
  翼江有功而賜姓;梯山越阻以撫夷:上聯典指漢扶嘉勸高祖定三秦,高祖以嘉志在扶翼,賜姓扶氏。下聯典指北周扶猛仕魏為羅州刺史,從賀若敦南征,梯山越阻,撫慰夷人,所至莫不悅附。下典指說南北朝時北周上甲黃土人扶猛,字宗略,曾在南朝梁任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入西魏後,官羅州刺史,征討信州,梯山捫葛(手抓葛藤,攀山越嶺行軍),跨越險阻,人白帝城,撫慰當地夷人。因功封臨江縣公。
編輯本段扶姓名人
扶姓歷史名人

  扶卿:(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學者。

  扶少明:(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學者。著有《道德經譜》三卷。

  扶猛:(生卒年待考),字宗略;上甲黃土人。著名北周大臣。在梁朝做官的時候是南洛北司二州刺史,北魏時官至羅州刺史。他跟隨著賀若敦南討信州,到了白帝城後,為百姓著想,不採取強攻的方式,而是撫慰百姓。於是該城的民眾都高興的歸附了。既使地方的人民生活不受到損失,而且安定治理。因為他的功勞,被授為開府儀同三司,封為臨江縣公。

  扶漢陽:(生卒年待考),安化人。著名五代時期地方酋王。因避“罪”來梅山,出任梅山洞蠻左甲首領。後來他率瑤族人迎戰馬楚江華指揮使王仝,大獲全勝。後在戰爭中戰死,當地人民被尊為扶王。

  扶克儉:(生卒年待考),字共之;河南光山人。著名明朝大臣。明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御史,專職負責督察遼東、山東等地。後因揭發他人之罪而被害入獄,不久復職,為民造福,政績很好。諡號為“忠毅”。

  扶正德:(生卒年待考),湖南新化桑梓鎮前程村人。著名清朝時期良吏。
  清康熙中葉,新化縣石窖大院子中有一科舉考生叫扶正德,中進士後被任命永州府江華縣教諭、新田縣教諭、永州府訓導等職,在外從政多年後乘馬回家省親。由於當時的禮節是:如若外祖父家離的較近,徒步才顯得尊重(扶正德去外祖父家只幾里路程,即該鎮滿竹村),扶正德遂將馬羈於石窖村父母家,步行去外祖父家。
  有天一夜間,那馬掙脫韁繩,奔至北面的​​前程村院邊,啃吃了老農楊氏家玉米苗。因為玉米苗被糟蹋得太慘,楊老農遂將馬趕回窖村,並將“馬吃玉米”一事告知了扶正德之父扶登熙。
  扶登熙將馬栓好後,那馬卻由於吃青苗太多而腹瀉。扶登熙一面派人去找兒子扶正德,一面請獸醫醫馬,又請人處理“馬吃玉米”一事。
  扶登熙是一位仁智、誠信、厚德載道的長者。他思忖著:回家省親的兒子是怎樣在外為官的呢?地方紳士又會怎樣處理“馬吃玉米”一事呢”?他帶著疑問、飽含期待請鄉村士紳著手處理。
  那些士紳們都懼怕扶正德的官威,商榷其事時,都說楊老農田地外籬笆未修結實,玉米苗被馬吃了最多賠兩石谷錢,但一匹好馬因吃多了而得病,楊老農應該賠馬,最後判決要求楊老農交賠馬押金二十石谷錢。
  楊老農回家後嚎啕大哭,因一時找不到押金而痛不欲生。
  第二天,扶正德從滿竹歸來,問父親怎麼處理“馬吃玉米”一事,父親將原委一一告訴了兒子。
  扶正德聽後勃然大怒,指責父親矜其子為官而欺壓良民,呵斥士紳不講公理而巴結官吏。遂將審案之人一一請來。再議此事,並當場表明自己的看法:“政者,正也,子率先正,孰能不正;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你們何該作出如此不公道的結論來。農民望作望收,青苗被吃還要交賠馬押金,天理人心,詎能如此?”
  扶正德當即掏出錢來賠償楊老農的玉米苗錢,那些士紳們悻悻而去。
  事後,扶登熙語重心長地說:“孩子,我是試試你在外是如何為官的,為暴為仁,是貪是廉?同時也看看鄉間士紳如何受理民事糾紛呀!”
  爾後,扶登熙父子名聲大振,扶家與人為善,做了不少好事。“馬吃玉米”一事也在當地廣為傳說,當地人民將事件之地稱作“玉米衝”,前程村也同是懷念“賢人”的原由而得名。

扶姓近現代名人

  扶廷修:(1912~1966),一名扶少淮;河南新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30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弦南區游擊大隊排長、區互濟會兼八鄉蘇維埃副主席、主席,光山縣獨立師第四團二連連長。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第二二三團第二營營部副官。陝南游擊支隊司令部參謀、紅二十五軍軍部電台管理科科長、紅軍總供給部總務處處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外交部管理科科長。
  抗日戰爭時期,扶廷修任八路軍總部交通局交通科科長,新四軍第六支隊司令部副官處處長,第四師第二十二團參謀長,第四師司令部副官處處長,江蘇省蕭縣總隊副官,第四師第十二旅第三十三團團長。1939年,在大生產運動中,被評為二等勞動模範。1941年,新四軍淮上區抗日政權向皖東北轉移後,扶廷修奉命率三個騎兵連,在淮上區堅持游擊戰爭直至抗日戰爭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扶廷修任淮北軍區第八軍分區第三支隊隊長,新四軍第四師第十二旅第三十六團團長。1946年春,扶廷修率第三十六團和旅部騎兵連,在蕭縣尚口抗擊國民黨軍方先覺部十二個團。敵軍在六架飛機掩護下向我陣地大舉進攻,扶廷修身先士卒,率部阻擊,激戰一天,殲敵一千八百餘人,受到華東野戰軍司令部的表揚。此後,任豫皖蘇軍區參謀處副處長兼管理科科長,軍政處處長,河南省交通管理局局長,豫皖蘇軍區兵站部部長,第二野戰軍十八軍後勤部副部長。參加了開封戰役、淮海戰役和成都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扶廷修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後勤部第一副部長,進藏部隊後方司令部參謀長。1953年後,任西藏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軍區副參謀長,政協西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扶廷修因積勞成疾,於1966年在成都逝世,終年五十四歲。

  扶永發:(1943~)重慶人。雲南省測繪局高級工程師。雲南省測繪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製圖檢驗室主任。

  扶忠漢:(1956~),祖籍廣東,現居台灣。著名《雙​​向式英語》創立人。扶忠漢的《雙向式英語》不僅是中國英語教學法上的重大革新,也是大陸第一套美式英語教材,促使美式英語今天在大陸居主導地位,而在這之前,是清一色的英式英語。

書法字典:扶字草書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紀姓

 
拼音:jǐ
 
 
  
【姓氏溯源】
熊姓 ←紀姓→ 舒姓
  紀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2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57位。作為姓氏的“紀”讀音應為“幾(Jǐ)”,但現在一般都讀作“季(Jì)”。
編輯本段紀姓來源
  一、以國為姓,出自姜姓。據《元和姓纂》、《通志· 氏族略:以國為氏》載,西周初年,為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個後代於紀(在今山東壽光市東南) ,建立了紀國。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紀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紀。
 
  二、紀姓另有一支由舒姓改成。
編輯本段分佈
  紀姓現遍居全國各地,海外也有分佈。據2006年數據,大陸紀姓按人口數排名157。一支於明末清初遷居台灣,據1978年統計,“紀”為台灣第71大姓。
編輯本段郡望
  望出天水(今屬甘肅)、高陽(今河北保定一帶)、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襄平(今遼寧遼陽北——滿族)。
編輯本段堂號
  高陽堂:原是黃帝孫子顓頊的名字(黃帝→昌意→高陽),漢朝時設有兩個高陽縣,一屬幽州涿郡,二屬徐州琅邪郡。晉武帝泰始元(265年)立高陽為郡國,管轄地區在河北省高陽縣一帶。
編輯本段紀姓名人
歷史名人
 
  紀昌:紀昌者,又學箭於飛衛……著有《列子·湯問》 。
  紀信:(?-前204年,漢書高帝本紀作紀成),漢朝將軍,趙人。曾參與鴻門宴,隨劉邦起兵抗秦。由於身形及樣貌恰似劉邦,在滎陽城危時假裝劉邦的樣貌,向西楚詐降,被俘。項羽見紀忠心,有意招降,但紀信拒絕。最終被項羽用火刑處決,多年後被鄭州人民奉為城隍。甘肅省天水秦城有祠奉祀紀信,上懸著名書法家於右任所寫“漢忠烈紀將軍祠”之匾。台灣嘉義東石先天宮奉紀信為紀千歲,香火頗盛。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項羽率兵圍攻河南滎陽月餘,城內糧缺,朝不保夕,將士也筋疲力竭,漢王劉邦十分著急。五月,將軍紀信見情況危急,便對漢王說:“事急矣,臣請誑楚。”在徵得漢王同意後,由陳平寫了一封詐降書,送與項羽,說漢王今夜便出東門投降。半夜,城中兩三千婦女從東門魚貫而出,絡繹不絕,楚兵都擁至東門看熱鬧,漢王乘機與張良、陳平、樊噲、夏侯嬰等數十騎從西門逃出。天明,紀信扮漢王乘龍車出城受降。項羽發現被騙,下令將士齊集火炬,燒毀龍車,紀信全然不懼,於烈火仍大罵項羽的殘暴。紀信死後,被葬在滎陽城西孝義堡。劉邦建立漢朝後,特在他的家鄉置安漢縣(今西充縣),以資紀念。後人感其英勇忠義,把紀信誆楚的史實編成戲劇《紀信替死》,搬上舞台演出,使之名昭千古,同時,亦把紀信的家鄉安漢,稱之為“忠義之邦”。
  紀靈(?-199?):東漢末年袁術帳下將領。
  紀瞻:西晉末年會稽內史、官至驃騎將軍。
  紀少瑜:南朝梁國詩人。
  紀君祥:元代戲曲作家。著有雜劇6種,現僅存《趙氏孤兒》。
  紀昀:字曉嵐,晚號石雲。清朝河間人。乾隆進士,授編修。官至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他貫通儒籍,旁及百家,任《四庫全書》總纂,校訂整理,每書悉作提要,冠諸卷首。未著錄者則為存目。主持編纂工作20餘年,一生精力,備註於此。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書7種。
  紀青女:小字阿男。明清上元(今江蘇省南京)人。其夫早喪,映淮不再嫁,以守節聞。
近現代名人
 
  紀政:女,台灣新竹人。在竹南中學時,首次代表原校參加運動會,奪得跳高金牌。高二時,以體育成績特優,獲“教育部”准許出國深造。1963年赴美,1973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工藝大學,獲體育學士學位。1974-1975年任美國加州瑞德蘭大學男子、女子田徑教練兼女子體育組主任。1976年返台,任“中華民國田徑協會”總幹事。1980年當選“立法委員”。1983年再次當選“立法委員”,並任啟智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紀政在1970年6-7月間,先後6次破、1次平短跑世界紀錄,被譽為“東方羚羊”。  
  紀玉良:海京劇院老生演員,生於1917年,卒於2002年,原名紀云峰,曾用名紀應甫,祖籍北京。他自幼酷愛京劇,中學時代向魏公陶學戲,1936年拜馬四立為師學老生,1937年下海,邊習藝邊演出,期間向陳秀華、瑞德寶、張少甫等學藝。1940年與李玉茹、王金璐等中華戲校畢業生搭班赴滬,改名紀玉良。後又與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宋德珠、言慧珠、童芷苓等先後同台。1951年參加上海人民京劇團,1955年並人上海京劇院,1971年調到上海“五·七”京訓班任教,1978年調回上海京劇院一團。紀玉良宗譚學馬,嗓音寬亮,擅演劇目有《將相和》、《武家坡》、《轅門斬子》、《大·探·二》等,現代戲《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劍波為其首演。
  紀登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紀兆全:原中華人 ​​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江蘇邳州市大胡樓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員.
  紀亭榭:(1914-——),黑龍江省東寧縣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紀榮旭:河南省林州市橫水鎮東趙村人,1916年生,1938年赴延安參加抗日,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編入新四軍,任排長。指導員等職,後擔任新四軍《江淮畫報》記者,解放戰爭參加渡江戰役。革命勝利後,任青島警備區保衛科長、濟南軍區軍事檢察院院長。1964年轉業到山東省無線電廠任黨委書記。1990年12月去世。
  紀振:台灣台中縣海埔厝。台灣梧棲開港,擔任大肚中堡五十三莊大總理, ​​又稱《開港總理》
  紀政:台灣女短跑運動員。
  紀長:台灣雲林縣水林。於日治時期經營蔗糖產業,種植甘蔗並進行品種改量.其子紀經總後為甘蔗委員.[1]注紀經總先生表妹的丈夫余玉賢余玉賢曾任台灣行政院農委會主任委員。
  紀連海:1965年1月15日生,中共黨員,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歷史教師。北京市骨干教師,西城區學科帶頭人,西城區兼職歷史教研員。代表作品:央視百家講壇《正說和珅》、《正說劉墉》等。
  紀敏佳:1982年6月30日出生於四川成都,歌手。
 
 書法字典:紀字草書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姓
拼音:nā xìng ,nuó xìng ,nē xìng
 
  
  那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81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編輯本段
  第一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的權國,屬於以國名爲氏。
  西周初期,有一古權國,原來是由商王朝君主武丁後裔所建立的小諸侯國,公爵爵位,國君爲子姓,建國君主叫子元,史稱權文丁。
  古權國故址在今湖北省境内漢水流域(今湖北當陽東南部),鄰近後來楚國之邊境。
  周武王滅殷商後,再封子嘉爲權國君主,號稱權甲公,是西周時期權國首任君主。他爲周武王之弟,承周武王之命繼任權國君主,以持古權國之地。
  權國國土面積不大,但國力卻相當強盛。楚國曾經從西周時期的楚熊渠開始至楚霄敖熊坎,連續十代君主都曾出兵攻擊權國,卻一直未能把權國滅掉,直到楚國的第十七代君主楚武王熊通執政時期,才最終實現了先君的夙願。
  在春秋早期,楚武王爲了與中原諸夏爭霸,開始有計劃地對漢水流域的諸夏蠶食,以擴張楚國勢力。權國傳至第二十二代君主權歸公在位的第十二年,即周桓王姬林十年(楚武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10年),楚武王親率大軍攻占了權國,將其地改設成權縣,命大夫鬥緡爲縣尹。
  不久,鬥緡又聯合原權國的貴族叛楚。楚武王當即作出果斷決策,發兵平叛,迅速包圍了權縣,捕殺了鬥緡,然後將原權國的貴族皆遷往於楚國的那處城(今湖北荆門那口城),史書記載:“那處,楚地。編縣東南,有那口城”。編縣就是今湖北荆門一帶,從此,楚國每滅一國,便把該國的公族們皆遷到楚國的後方嚴加監管,並將該國故地多設爲縣制,因俗以治之。
  後來,故權國人中就有以“那處城”之地名爲姓氏者,稱那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那氏正確讀音作nuó(ㄋㄨㄛˊ)。那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武丁爲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那縣,屬於以地名爲氏。
  漢朝時期,西北地區有個那縣(今寧夏固原),在當地的少數民族中,有按漢俗以地名稱那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近有學者疑其爲某民族將原姓氏或部落稱謂取漢字諧音改單姓所致,但又眾說紛紜,無法明確指認是何民族、何部落、何姓氏,因此,到底原來是什麼姓氏稱謂,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該支那氏正確讀音作nē(ㄋㄜ)。
 
  第三個淵源:源於大宛國,出自漢朝時期大宛國破落那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漢朝時期,西域大宛國(今亞費爾幹納盆地土庫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中有破落那氏,以部落名稱爲氏,亦稱婆羅那氏,是大宛國的附庸。
  漢武帝劉徹在西漢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於西域地區發動了一次針對匈奴的戰爭,並取得了大勝,殲滅匈奴九萬人,清除了通往中亞大宛國的障礙。
  然後,漢武帝數次派使者沿當年張騫的足蹟來到大宛國,不惜用重金以交換汗血馬。但大宛國王認爲漢朝鞭長莫及,因此一次次地拒絕了漢武帝的請求。最後一次,漢武帝甚至派遣使者韓不害帶着一疋用黄金鑄造的巨大金馬和許多貴重禮物去交換汗血馬,大宛國王雖然仍不想交出寶馬,但又非常想要漢武帝送來的寶物,便幹脆殺死了使者韓不害,奪取了所有禮物。
  漢武帝終於找到了出兵的借口,他先派遣一支由三千豪無戰鬥力的兵馬組成先遣部隊,大張旗鼓地聲稱去討伐大宛國,隨後派遣著名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調集二十萬大軍在敦煌地區集結待命。
  那支先遣部隊全都是由罪犯和惡少們組成的,在出發時沒有給他們擕帶充足的給養,令其沿途向各國強行索要,如果不交出糧食,就被視爲是大宛國的同謀,由此激怒並探視大宛國的實力以及行軍路線。不出所料,這支先遣部隊不久就被大宛國的軍隊殲滅了,大宛國由此麻痹大意,認爲前來的漢軍不過如此。
  西漢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隨後的貳師將軍指揮二十萬大軍沿着殲滅那支先遣部隊的大宛軍隊退回國的足蹟,迅速包圍了大宛國,由於大宛國的飲水全取自城外,漢武帝特意派了幾位水利專家隨貳師將軍同行。貳師將軍在水利專家的指引下切斷了大宛都城所有隱蔽的引水系統,先困城半月,之後一擧攻克大宛國,砍下大宛國王的腦袋帶回漢朝,而將其子孫們的頭顱祭祀在漢使韓不害的墓前,由此,漢武帝迅速征服了整個大宛部落,穫得了良好的種馬資源,並清除了絲綢之路附近的所有障礙。
  大宛部落的破落那氏族人,其後代在後來的漢化過程中,有人取諧音漢字改爲單姓那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那氏正確讀音作nā(ㄋㄚ)。
 
  第四個淵源:源於羌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東漢時期,西北、西南地區的羌族、夷族中,有一部份人漢化過程中,取諧音漢字改爲單姓那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那氏正確讀音作nē(ㄋㄜ)。
 
  第五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慕容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族拓拔部中原來就有那氏,在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在進行漢化改革的過程中,漢化後依舊稱那氏,後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那氏正確讀音作nā(ㄋㄚ)。
 
  第六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納賴氏,世居烏魯特(今内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Narai Hala,所冠漢姓即爲那氏。
  ⑵.蒙古族那莫氏,亦稱奈曼氏,源於遼國時期蒙古乃蠻部,以部爲氏,世居敖漢(今内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烏魯特(今内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Naima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爲那氏、莫氏等。
  ⑶.蒙古族鼐奇特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那顏吉歹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内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Naikite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爲那氏。
  ⑷.蒙古族納雅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那雅勤部,以部爲姓,世居紮魯特(今内蒙古紮魯特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Naya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中有那氏、納氏等。
  ⑸.蒙古族納伊氏,世居呼倫貝爾(今内蒙古呼倫貝爾盟)。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Nayi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爲那氏、納氏、伊氏等。
  除了蒙古族那莫氏漢化那氏讀音作nuó(ㄋㄨㄛˊ),其他蒙古族納賴氏、鼐奇特氏、納雅氏、納伊氏漢化那氏讀音皆作nā(ㄋㄚ)。
 
  第六個淵源: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回族中的那姓,有三個主要的來源:
  ⑴.西域回回那那罕,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中期(公元1430年左右)率族人入附明朝。後徙居安徽全椒衛所,改漢名爲陳景通。在其裔孫中,後有冠漢姓爲那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那氏正確讀音作nā(ㄋㄚ)。
  ⑵.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兒,在明英宗朱祁鎮正統中期(公元1442年左右)入附明朝。入朝後,那罕帖木兒被授職爲錦衣衛指揮同知。卒後其子倒刺火者襲職。至其孫子一輩時,有人改漢姓爲那氏,有人改漢姓爲鬱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那氏正確讀音作nā(ㄋㄚ)。
  ⑶.滿族中的查喇拉氏,後改漢字單姓爲那氏,清朝中期該族人中有入伊斯蘭教者,將那氏帶入回族之中。該支那氏正確讀音作nuó(ㄋㄨㄛˊ)。
  除了回族查喇拉氏漢化那氏讀音作nuó(ㄋㄨㄛˊ)以外,其他回族那那罕後裔、那罕帖木兒後裔漢化那氏讀音皆作nā(ㄋㄚ)。
 
  第七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八旗通志》、《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誇爾達氏,亦稱誇爾那氏、誇哈那氏,滿語爲Kuwarda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所冠漢姓爲那氏、桑氏等。
  ⑵.滿族那勒加氏,滿語爲Nalgiya Hala,滿族脱譜姓氏,亦稱那爾加拉氏,北京市滿族有此姓,世居地待考,後多冠漢姓爲那氏。
  ⑶.滿族那木圖氏,滿語爲Namutu Hala,世居諢都和色(今地待考),人口極其稀少,所冠漢姓即爲那氏。
  ⑷.滿族納塔氏,滿語爲Nata Hala,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納坦部,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爲那氏、白氏、納氏等。
  ⑸.滿族囊佳氏,滿語爲Nanggiya Hala,源爲海西女真的後裔,世居綽爾河流域,所冠漢姓即爲那氏。
  ⑹.滿族訥哷氏,亦稱那爾氏,滿語爲Nere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所冠漢姓爲那氏、春氏、康氏等。
  ⑺.滿族烏魯哩氏,亦稱吳魯哩氏,滿語爲Uluri Hala,漢義“獼猴桃”,世居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爲那氏、石氏、趙氏、吳氏等。
  ⑻.滿族諾拉氏,滿語爲Nora mongu,是著名的老滿洲部族,人數很少,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後多冠漢姓爲那氏。
  ⑼.滿族納拉氏,亦稱那拉氏、納喇氏,滿語爲Nara mongu,在文獻《遼東納拉氏譜書》中有記載:海西女真四部輝發部的先世,原系黑龍江東海岸窩集部尼瑪察地人,本姓依克得里氏(伊克得里氏,滿語爲Ikderi Hala),其始祖爲昂古理、興濟理二人,自黑龍江載木植主穫利,移遷於察魯居焉!察魯地有扈倫國納拉氏噶颺阿、圖莫圖二人平素結好深厚,俱由察魯移居張地,四人聚約修睦,昂古理、興濟理因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納拉氏。清朝中葉以後多稱那氏、納氏、康氏等。
  ⑽.滿族葉赫氏,滿語爲Yehe Hala,漢義“盔頂”,本葉赫河之名。葉赫部的先世系蒙古土默特部,始祖興懇達爾漢,奉明成祖皇帝朱棣之命,率其部民兵等衛守開原界北圍場,後興懇達爾漢滅了扈倫納喇部,兼並其民眾那拉氏(納喇氏),遷徙至葉赫河兩岸(今吉林葉赫河),改稱爲葉赫部,以部爲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因此有族人稱葉赫那拉氏(如慈禧太後即其後裔)。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那氏、葉氏、納氏等。
  ⑾.滿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章家氏、齋佳氏,以地爲氏,滿語爲Janggiya Hala,世居章佳(今遼寧新賓章京河畔)、長白山俄穆和都魯(今吉林敦化)、費雅郎阿(今遼寧新賓)、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宜漢阿拉(今遼寧新賓)、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爲姓氏者,蒙古族那氏世居紮魯特(今内蒙古紮魯特旗)、歸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所冠漢姓爲那氏、張氏、尹氏、章氏、杭氏、車氏、英氏、寧氏、桂氏等。
  除了滿族諾拉氏、葉赫氏、納拉氏、章佳氏漢化那氏讀音作nuó(ㄋㄨㄛˊ)以外,其他滿族誇爾達氏、那勒加氏、那木圖氏、納塔氏、囊佳氏、訥哷氏、烏魯哩氏漢化那氏讀音皆作nā(ㄋㄚ)。
 
  第八個淵源: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鄂溫克族那克塔氏,世居郭絡羅(今内蒙古阿榮旗得力琪爾)。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Nakta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爲那氏。該支那氏正確讀音作nuó(ㄋㄨㄛˊ)。
  ⑵.鄂溫克族那哈密瓜塔氏,亦稱納哈塔氏,源出金國時期鄂溫克納合部,世居郭絡羅溝(今内蒙古阿榮旗得力琪爾)、紮羅木得(今内蒙古呼倫貝爾海拉爾區紮羅木得)。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Nahata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中有那氏、納氏等。該支那氏正確讀音作nā(ㄋㄚ)。
 
  第九個淵源:源於彝族,出自明、清時期雲南彝族那氏土司,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雲南彝族那氏土司,源出雲南彝族羅婺部族,是彝族六祖德布德施的後裔,由明太祖朱元璋賜姓爲那,在明朝時期出任沅江軍民府土知府。
  彝族那氏土司於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開始擔任知府之職,其世系爲:那直→那榮→那邦→那中→那瑞→那禎→那璲→那靖→那端→那欽→那憲→那鑒→那從仁→那恕→那天福→那嵩,一直到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被撤消知府之職。
  到了清朝時期,又有一支那氏土司出現。該支那氏土司原爲明朝時期鳳氏土司的後裔。自明朝鳳繼祖叛亂之後,明朝政府實施改土歸流,流兵開始在雲南武定境内到處追繳其殘部。鳳氏餘部於明萬曆年間逃往武定西北,爲躲避追殺,分别易姓爲那氏、李氏。易姓後的李氏逃往武定縣環州一帶,建立起了後來的李氏土司家族;而逃遁往萬德地區方向的那氏,先在大黑山安營紮寨,後由於該地氣候寒冷,且缺水短糧,故而從大黑山搬移至萬德滑石板山坳的大寨子。清康熙末年,該部首領那備從大寨子遷入萬德村,建起了土司城堡,成爲當地著名的那氏土司,萬德鄉萬德村是那土司政治權利中心,爲土司城堡所在地。
  清朝時期,那氏土司制共沿襲了十代:那天鳳、那備→那德洪→那嘉猷→那顯宗→那振興→那嘉猷→那仁安→那靖保→那安和卿。其統轄的範圍大致爲武定縣北部大部,東至今祿勸老過,南至武定縣城北,西至金樹溝,北至金沙江沿岸以四川會理爲界。
民國以後,那土司勢力漸衰,西南面已逐漸被分割出去。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經過萬德自烏、馬德平人民反土司起義後,南面轄區又再次縮小,所轄範圍爲萬德鄉、己衣鄉全部,發窩、田心、東坡鄉部分村寨。
  彝族的兩支那氏承襲明皇所賜姓氏,並在明朝時期有融入白族者,主要分布在大理、鳳慶一帶,世代相傳至今。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子元(權文丁)、那那罕、那罕帖木兒、依克得里·昂古理(納拉·昂古理)、依克得里·興濟理(納拉·興濟理)、納拉·噶颺阿、納拉·圖莫圖、默特·興懇達爾漢(葉赫·興懇達爾漢)、那直、那天鳳。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那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三百八十一位門閥。
  今遼寧省的新賓縣、沈陽市、蓋縣、岫岩、大連市、西豐縣,吉林省的安圖縣,山西省的孝義市,江蘇省的江陰市,浙江省的金華市,四川省的德陽市、劍閣縣,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市,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均有那氏族人分布。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疊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爲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爲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爲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爲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爲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並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隻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爲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爲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爲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黄初二年(辛醜,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爲秦公,以京兆郡爲秦國,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爲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爲秦王,改京兆國爲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爲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内。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醜,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爲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爲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爲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複爲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爲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顺天府爲京兆地方,府尹爲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穀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爲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爲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爲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穀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堂號
 
  丹陽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循法堂:明朝的那嵩,世爲知府。那嵩沿襲祖職爲沅江土官,嚴格遵照國家法令,循法無過。
  九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那姓家譜文獻
  葉赫納蘭氏族譜,(清)常英輯,興泰,玄孫祥安多次修編,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木刻活字印本,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那興泰初修序,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那興泰二修序,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那興泰三修序和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那祥安四修序。現被收藏在遼寧省沈陽市滿族文化研究中心。
  葉赫那蘭氏八旗族譜,(清)額騰額,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遼寧省沈陽市滿族文化研究中心。
  葉赫納蘭氏八旗族譜二十二卷,(清)葉赫納蘭·額騰額輯,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沈陽市滿族文化研究中心。
  葉赫那拉族氏譜,(清)祥安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遼寧省沈陽市滿族文化研究中心。
  全國正白旗滿洲葉赫那拉氏宗譜,(清)祟秀纂,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遼寧省沈陽市滿族文化研究中心。
  那拉氏宗譜,(清)延陞編,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滿蒙旗姓葉赫那拉氏宗譜,(民國)庚延纂,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遼寧省沈陽市滿族文化研究中心。
  那氏族譜,(民國)那壽山主持修譜,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鳳城滿族自治縣那家。
  遼寧鳳城那氏家譜一卷,(民國)那壽山纂,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鳳城縣檔案館。
 
編輯本段那姓字輩排行
  雲南大理那氏字輩:“仕子品維正”。
  雲南鳳慶那氏字輩:“義朝國建家(嘉)”。
  四川劍閣那氏字輩:“元明顯通顺天文耀宗欽”。
  遼寧岫岩那氏字輩:“曾承宏基業萬世可景昌勤儉榮華遠富貴永吉祥”。
  吉林長白山那氏字輩:“必是文員登金榜學禮書傳家”。
  黑龍江那氏一支字輩:“洪槐萬瀛恒兆”。
  那氏一支字輩:“興再正顺家永秀廷宗”。
  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那姓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那處;望出丹陽:全聯典指那氏源流和郡望。
  楊州布德;遼左彰名: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那椿諾,官颺州刺史,爲政清廉,布德及民,深受百姓愛戴。下聯典指十六國時期的後燕人那頡,官遼西太守,有政績,盛名一時。
 
  五言通用聯:
  惠德及庶民;功績著遼西: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颺州刺史那椿諾事典。下聯典指十六國時期的後燕遼西太守那頓事典。
 
  六言通用聯:
  蘇圖共督七省;彥成連仕三朝: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太子保那蘇圖,滿洲鑲黄旗人。曆任七省總督。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直隸總督太子太保銜那彥成,滿洲正白旗人。曆仕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
 
  七言通用聯:
  丹心一片爲百姓;陽光萬尋照九州:此聯爲以鶴頂格鑲嵌那氏望族居住地“丹陽”二字的嵌名聯。
  遼左著軾熊之績;維颺貽琴鶴之風:上聯典指十六國時期的後燕遼西太守那頓事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颺州刺史那椿諾事典。
編輯本段那姓名人
那姓歷史名人
 
  那頡:(生卒年待考),後燕人。著名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大臣。官至遼西太守,有政績,盛名一時。
 
  那春諾:(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官吏。官至颺州刺史,他爲政清廉,布德及民,深受百姓愛戴。
 
  那鑒:(公元?~1552年待考),彝族;雲南元江人。著名明朝土官(土知府)。
  明嘉靖二十五年,土舍那鑒殺其侄土知府那憲,奪其印,並收因遠驛印記。巡撫應大猷以聞,命鎮巡官發兵剿之。
  明嘉靖二十九年,那鑒懼,密約交蠻武文淵謀亂。
  撫按官胡奎、林應箕,總兵官沐朝弼以聞,請以副使李維、參政胡堯時督兵剿之,制可。那鑒益縱兵攻掠村寨。沐朝弼與巡撫石簡調武定、北勝、亦佐等土、漢兵,分五哨。調兵既集,朝弼與簡駐臨安,分部進兵。破木龍寨,降甘莊,贼勢漸蹙。
  那鑒遣經歷張維及生儒數人詣南羨監督王養浩所乞降。時左布政徐樾以督餉至南羨,樾迂暗,聞維言,謂鑒誠計窮,乃約翼日今鑒面縛出城來降。左右鹹謂夷詐不可信,徐樾不聽,如期親率百人往城下受降。那鑒縱象馬夷兵突出沖之,徐樾及左右皆死。
  巡按趙炳然以聞,並參朝弼、簡及養浩等失事罪。帝降敕切責,褫簡職,養浩等各住俸,克期捕贼贖罪。朝弼與簡乃督集五哨兵,環元江而壁。令南羨哨督兵渡江攻城,選路通哨、甘莊哨各精卒二千佐之。
  那鑒知二哨精卒悉歸南羨,潛遣兵象乘虛沖路通哨。官兵不意贼至,倉猝燒營走。監督郝維嶽奔入甘莊哨,甘莊亦大潰,督哨李維亦遁,惟餘南羨逼城而軍。
  武定女土官瞿氏、寧州土舍祿紹先、廣南儂兵頭目陸友仁鹹恨那鑒戕主奪嫡,誓死不退。督哨王養浩因激獎之,翼日鼓噪攻城,那鑒大敗,閉門不出。官兵圍之,那鑒乞降。官兵懲徐樾之敗,不應。城中析屋而爨,鬥米銀三四錢。後來瘴毒起,大兵乃複撤,期秋末征之,朝弼以事聞。
  帝定二哨失事諸臣罪,行撫臣厚賞瞿氏、祿紹先、陸友仁等,敕朝弼會同新撫臣鮑象賢鳩兵討贼。
  明嘉靖三十二年,鮑象賢至鎮,調集土、漢兵七萬人,廣集糧運,克期分哨進剿元江,爲必取計。那鑒害怕,服毒自盡。
 
  那嵩:(公元?~1659年待考),傣族,字維嶽;雲南元江軍民府人。著名明末清初官吏。
  元大德年間,土酋那氏築土城與龍池之西南,因築龍池書院於斯山之頂。藏書甚富。四方學子,預博覽群書者,不遠千里,挈眷偕往。”龍池書院是元江境内最早見於史籍的書院,藏書之多,不亞於麗江木氏“萬卷樓”和顺寧猛氏“聚書樓”。
  那嵩從小生活在“書香繼室”的門第,自幼勤奮好學而知書達理,“性純篤,任俠、重氣節。”
  明朝末年,那嵩承襲土知府,派遣弟那華開辟普洱,教民興修水利,開荒屯墾,勤政愛民,開始顯露其善治的才幹。
  那嵩作爲兼理司法行政的府官,聽訟府内民刑案件,不顧跋山涉水,務必實地訪查,作出公正裁決。他忠於職守,富於義氣。曾遣弟那倫攻普洱,勢力南及車里。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他響應農民起義軍張獻宗部將李定國,以元江爲基地,鼓勵降清明將許明臣、高應鳳,聯合各地土司一同擧義。清政府派吳三桂、鐸尼、廣西(瀘西)府提督張勇等前往鎮壓。
  清顺治十五年,吳三桂統率清軍入滇,會集曲靖。南明永曆皇帝及其臣子出逃昆明,繞道元江奔走緬甸。那嵩爲了表達誠意,向南明永曆帝獻計說:“與其困死吳逆手下,不如統兵進入緬甸,以滇緬邊區爲根據地,重整旗鼓光複大明天下。”他又強調說:“但願皇上取此權宜之計,即使不能班師回京,亦足以抗擊清軍進攻,鼎立南疆。”
  那嵩的見解和主張,遭到太監的阻撓和反對,沒有被采納,結果南明永曆帝進入緬甸,苟且偷安。
  後來,招討使李定國領導的大西軍自猛定過耿馬抵勐猛占據了木邦、孟艮等地,向外聯合古刺暹羅的軍隊,對内聯絡閩嶠統率的明軍抗擊清兵,以圖大擧。
  此間,南明永曆帝授予那嵩巡撫,授予其子那燾知府銜,授予其弟那崑、那華將軍武職。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農曆9月,吳三桂以重兵包圍元江府城,吳自恃兵多將廣,妄想迫使那嵩屈服於軍威之下,采取許願誘降的手法,將勸降書射入城垣。那嵩勃然大怒,把誘降書撕成碎片,登上城樓以書射出城外痛斥吳三桂,曆數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的滔天罪行,罵得吳三桂無地自容。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農曆11月6日,吳三桂惱羞成怒,開炮轟城,那嵩父子指揮部屬與清兵戰鬥不息。終因敵眾我寡,士民多巷戰死。那嵩與子燾、弟華、家人登樓自焚,共同抵抗清軍的石屏總兵許名臣亦殉難於元江城梓潼觀蓮池内。
  後來劉達武在《蓮池曲》一詩中讚曰:老濞屋明社,勁草出山澤;蓮幹通呼吸,一息存國脈;天命不可活,水底畢臣節。
 
  那彥成:(公元1764~1833年),滿族,章佳氏,字韶九,一字東甫,號繹堂,大學士阿桂之孫;滿州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大臣。
  清乾隆晚期進士,曆官至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工部尚書兼都統及内務府大臣。
  清嘉慶中期,先後兩次充欽差大臣,督師鎮壓川陝楚白蓮教起義和河南、山東天理會;出任陝甘、兩廣、直隸總督,喀喇沙爾、葉爾羌辦事大臣,喀什噶爾參贊大臣。以功加太子少保,封三等子爵。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又充欽差大臣,赴回疆辦理善後事宜。奏定章程,革除各城弊端,皆得准行。後坐事被革職。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逝世,贈尚書,諡號“文毅”。
 
  那蘇圖:(公元?~1749年待考),滿族,戴佳氏,字羲文;滿洲鑲黄旗人。著名清朝大臣。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襲拖沙喇哈番世職,授藍翎侍衛。
  清雍正初年,四遷兵部侍郎。清雍正四年,出爲黑龍江將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調奉天將軍。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擢兵部尚書。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調刑部,授兩江總督。協辦吏部尚書顧琮請江、浙沿海設塘堡,複衛所,下督撫詳議。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那蘇圖奏:“明沿海衛、所武事廢弛,我朝裁衛改營,江南有金山、柘林、青村、南匯、川沙、吳淞、劉河諸營,提督駐松江控制。崇明、狼山二鎮對峙海口,塘汛聲勢連絡,無庸複設衛、所。瀕海砲台,應改建者一,華亭漴缺墩;應增建者二:柘林南門,福山挑山嘴;應移建者一,吳淞王家嘴;應修者一,劉河北七丫口。”並請改舊制,撤牆設垛,置木蓋,留貯藥之屋;並請城茜涇,設兵崇明西南二條監河、顧四房溝、堂沙頭港諸地。下部議行。
  江南旱,上命撥福建倉穀三十萬石治賑。那蘇圖奏言:“江、廣諸省買米,次第運至,無災州縣,本年漕糧全數截留,兩江不患無米。福建海疆重地,且不產米,請留十萬石分撥災區,以二十萬石運還福建。”上嘉其得封疆大臣之度。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詔免兩江地丁錢糧。奏言:“向例蠲免不分貧富,但富戶遇歉,未傷元氣;貧民素乏蓋藏,多免一分,即受一分之惠。請以各州縣實徵冊爲據,額根五錢以下者全蠲,五錢以上者酌量蠲免,五兩以上者無庸議蠲。”上諭曰:“卿能如此酌議,如此擔當,誠爲可嘉。古人雲‘有治人無治法’,當訪察胥役,毋令因事擾民,則全美矣。”以憂去。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授刑部尚書。鏇出署湖廣總督。清乾隆六年,調兩江。清乾隆七年,調閩浙。疏裁闔省鹽場浮費,場員受年節規禮,以不枉法贓論罪。
  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疏言:“溫、台二洋,漁船汛兵,向有陋規。總督李衛奏改塗税,稽曾筠又請減半徵收。漁船出洋,海關徵樑頭税,有司徵漁課,不當複加塗税。”命永遠革除。九年,疏言:“台灣孤懸海外,漳、泉、潮、惠流民聚居,巡台御史熊學鵬議令開荒。臣思曠土久封,遽行召墾,恐匪徒滋事,已令中止。”報聞。鏇調兩廣。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條奏:“兩廣鹽政,請以商欠鹽價羨馀分年帶徵。商已承替,令承替者償;官或侵漁,令侵漁者償。埠商占引地,逋成本,斥逐另募。鹽課外加二五加一,並屬私派,悉行禁革。”又調直隸。
  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條奏八旗屯田章程。
  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上東巡,那蘇圖從至通州,賚白金萬。條奏稽察山海關諸事,並如所奏議行。加太子少傅。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加太子太保,授領侍衛内大臣,仍留總督任。那蘇圖請赴金川軍前佐班第治事,上不許。
  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命暫署河道總督。不久逝世,賜祭葬,諡號“恪勤”。
那姓近現代名人
 
  那蘇圖:(1871~1944),蒙古族,烏爾圖氏;内蒙古杜爾伯特旗五努圖克後新屯人。近代蒙古官吏、史學家。系蒙古杜爾伯特布爾隻斤氏台吉,成吉思汗促弟哈布圖哈薩爾後裔,曾被封爲輔國公、貝子爵位,其福晉布爾其其格,品德高尚,於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被封爲輔國公夫人。作爲維新派人物,那蘇圖在杜爾伯特近代史上是有所作爲的,可惜克乘對其記錄鳳毛鱗爪,研究其史蹟是件頗艱難的事情。
 
  那英(1967年11月27日~):滿族,遼寧沈陽人。中國著名女歌手,代表作品有《征服》、《心酸的浪漫》、《一笑而過》等。
 
  那威(1968~):滿族,出生於吉林長春。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就職於美國IBM公司。現爲電視主持人,並偶爾“觸電”。曾經對五子棋在中國的普及與發展做出積極貢獻,被授予五子棋榮譽九段。
 
  那啟剛:(1943~),錫伯族;遼寧鳳城人。著名基礎教育家。
  中學高級教師。1968年於遼寧師範學院畢業。現任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兼物理研訓員。中共黨員。桓仁滿族自治縣第一、二、三、四、五、六屆政協委員。
  曾有十餘篇教育科研論文在省市縣穫獎。其中《根據桓仁山區特點開展教學研究》一文被縣科協評爲優秀論文。《發揮教研員在物理教研中的作用》、《當前教學工作中應着重抓好常規教學管理》等五篇論文穫市級優秀論文證書。《試論1986年遼寧省初中升高中物理試題》、《實施素質教育,繼續教育是關鍵》二篇論文穫省級優秀論文證書。《貫徹調整意見的幾點做法》一文在省級刊物《教學研究與指導》上發表,在編者按中給予高度評價。提交的《關於對我縣實施素質教育的建議》建議案,在縣政協第六屆二次會議上宣讀,得到縣政府的高度重視。
 
  那木拉:(1948~),蒙古族;内蒙古烏蘭浩特人。著名電台主任編輯。
  中共黨員。畢業於内蒙古大學中文系。現任呼倫貝爾人民廣播電台台長,系内蒙古記協理事。
  二十多年的新聞生涯,取得了輝煌的成績。1988年以來成功地組織拍攝了諾敏塔拉迎春晚會、首屆呼倫貝爾草原之夏電視節;成功地組織拍攝了“馬背上的水手”等數十部反映呼倫貝爾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人文地理專題片,其中與孟和、朝克、小平等合作拍攝的《呼倫貝爾草原》1990年穫中國電視委員會頒發的三等獎。1996年在呼倫貝爾人民廣播電台成立四十五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稿“繼往開來,任重道遠”在《内蒙古廣播電視》雜志上發表;論文“淺談廣播工作的政治和業務素質”在《人民日報》新聞座談會上榮穫三等獎。
  1997年,在第四屆中國廣播獎廣播新歌征集優秀作品評選中,他監制的歌曲“阿爸的草原”榮穫銀獎。有領導才能和前瞻意識,勇於改革,開拓創新。1994年率部門主任南下考察,尋求改革良案,合作撰寫《學習考察報告》。1995年開始成立調頻台的工作,廣播改革取得顯著成績。贏得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
 
  那國學:(1949~),滿族;黑龍江阿城人。黑龍江省阿城市水利局局長兼黨委書記。 他本人於1994年、1995年連續兩年榮立哈爾濱市工等功,1995年被水利部授予水土保持執法先進個人。
 
  那業林:(1950~),錫伯族;遼寧鳳城人。著名法律工作者。
  雞西市總工會法律工作部工作人員,政協雞西市第八屆委員會委員。
  1977年9月任雞西礦務局機電廠工人;1981年10月任雞西礦務局工學院幹事;1990年至今任雞西市總工會幹事、主任律師。1987年穫礦務局自學成才先進個人稱號。
  1991年至今發表各類論文五篇,分别被省總工會、省司法廳、省信訪辦評爲優秀論文二、三等獎。
 
  那景宗:(1956~),蒙古族;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著名農藝師。1982年研究出了治療坐骨神經痛、腰椎骨質增生、腰間盤突出的特效中藥服藥,並且將三種病的治療有機的結合在一個配方内,打破了醫學界認爲在治療以上三種病無特效藥的講法,也是第一次在臨床上無具體劃分症狀的特效口服藥,在1998年申請了國家專利得到國家有關機構的認可。
 
  那學榮:(1959~),滿族,女;新疆奇台人。1990年擔任奇台縣圖書館館長一職。連續六年被評爲圖書館支部和縣直機關黨委的優秀黨員;在單位業務考核中,連續八年被評爲優秀。在其正確的領導下,奇台縣圖書館被評爲1996年度昌吉州先進單位、1997年度縣治安模範單位。1998年被命名爲國家三級圖書館,自治區二級圖書館,縣文明單位。
 
  那拓祺:(1961~),滿族;遼寧蓋縣人。著名新聞工作者。1984年7月湖北中醫學院中醫專業畢業,分配到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工作,1992年8月調湖北省新聞出版局任辦公室主任。 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副祕書長,湖北省編輯學會副祕書長。
 書法字典:那字草書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兵姓

 

开放分类:姓氏

 

兵[读音作bǔ(ㄅㄧㄥˇ),亦可读作bīng(ㄅㄧㄥ)]←“兵”的古体字“


 

 

第一个渊源

 

  源于 姜姓,出自远古时期蚩尤之工,属于以器物名称或职业称谓为氏。 
  据史籍《世本》记载:“蚩尤以金作兵。兵有五: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又执兵器从戎者曰兵。” 
  在史籍《管子·地数篇》中也记载:“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 
  唐朝史学家张守节在所撰之《史记·正义·龙鱼图》中亦称:“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优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蚩尤部落在庐山发现了金属矿藏,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从而制造出比木、竹、骨、石器更为坚固的兵器,主要用以狩猎,因此最古读音作bǔ(ㄅㄧㄥˇ)。后用以作战,兵器在相互碰撞间发出“呯”声,因此转形声,读音改为bīng(ㄅㄧㄥ)。 
  铸造兵器之工,古称兵冶、兵工、兵匠、兵人等,因以为姓氏,称兵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 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军制敎治兵,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典籍《周礼·夏官》记载:“中秋,敎治兵。” 
  西周时期,军队有“敎治兵”之职,为骁勇善战之士担任,全称为“教治兵丗”,简称“教治”、“教治兵”,主要执掌训练作战之兵士,相当于今天的军事教官,隶属于夏官司辖制。 
  教治兵是周王朝中极为重要的官位,到战国末期官秩达四百斛,秦朝时期官秩六百石。 
  按西周军制,兵员“夏征秋教”,即在夏季末期进行征兵工作,在中秋后开始进行新兵训练,“至冬列伍”,即在冬季来临时将训练好的兵员充入各个部队。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大多耕作一季,夏末,主体农作物如麦、谷、黍等已基本收割入仓,秋囤粮多,适合于供养大批军队。 
  敎治兵不仅在周王朝有,在各个诸侯国中也都有相应的官位。在敎治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兵氏、教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 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孙膑,公元前380~前320年,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传世,全世界人皆称其为“兵圣”。 
  汉朝史学家司马迁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他考证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生于阿鄄,即今山东省鄄城县红船口镇孙老家村人。 
  孙武在少年时即父母早亡,由冷氏族人抚养长大,又送其跟随王禅祖师(鬼谷子)学习兵法,长大后遂为大器,著有《孙子兵法》,被时人称为“兵圣”。 
  孙膑为孙武的后裔子孙,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成魏国大将,妒忌孙膑的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所以叫孙膑。 
  孙膑后成功归逃齐国,担任了齐威王田因齐的军师,先后在桂陵和马陵指挥齐军大败魏军,魏军统领庞涓愧而自绝,孙膑威名迅速传遍天下。 
  马陵大捷之后,齐威王要给孙膑加官受爵,但他执意不肯,连军师一职也请求免除。后来,孙膑找了一处清静的地方,招收几个学生,总结、研究早年所学兵法知识和自己的作战经验,撰成《孙膑兵法》八十九篇,另附作战图四卷。 
  孙膑撰写的《孙膑兵法》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可喜的是在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临沂县雀山的西汉古墓中,又重新发现了这部绝世之作,有一万一千余字。《孙膑兵法》是整个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孙膑有一句名言传晓天下,为政、军、商界的至理名言,那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二十个拨动二十世纪地球的著名政治家之一的毛泽东曾点评孙膑:“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在孙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兵圣”为姓氏者,称兵氏。该支兵氏族人今流于台湾省,伪称毛南族,与台湾流行歌手张惠妹同寮。

第四个渊源

 

  源于 嬴姓,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官职兵曹参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战国时期的秦国,设有兵曹参军事,简称兵曹参军,在其八卫和太子左右卫等兵寺中均设有。到汉朝时期单称兵曹,主管兵事,秩三百石,丞相、太尉、三公各府下均设有此官,至魏晋时期延袭,官秩七品。 
  从隋朝开始,兵曹参军改为兵部,兵曹由兵部派遣,在隋朝的十二卫和太子左右卫,以及后来唐朝的十六卫和太子左右卫等兵寺中均设有,官秩七品。主要负责掌管武官选举、兵甲器杖、门户营钥、烽火传驿等事务。 
  在兵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兵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 契丹族,出自辽国时期官职兵器少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耶律·阿保机,原是契丹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击败了的剌葛、迭剌等部落联盟,于后梁贞明二年(辽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即皇帝位,建立了契丹国(公元938年改国号为辽,公元983年复称契丹,公元1066年仍改为辽)。 
  契丹建国后,耶律·阿保机逐步消灭了周边的弱小部落,又于辽天赞五年(公元926年)消灭了渤海国(今辽宁东部到黑龙江南部一带),基本完成了其大辽国统一的征程。 
  大辽国一统后,耶律·阿保机仿照唐朝卫尉寺卫尉卿、卫尉丞的制式,设立了兵器少令。与唐朝不同的是,唐朝的卫尉卿主管内卫、天子仪仗和幕帐,而辽国兵器少令则是主掌全国军制的主要部门,又称兵署少正。 
  兵器少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兵氏。

兵姓 - 二.迁徙分布

 

  兵姓子孙分布在山西太原、阳城、运城,广西灌阳,海南省的陵水县,福建省的漳州市龙海市,甘肃省的兰州市,重庆市,北京市,台湾省的屏东县、北大武山等地。

兵姓 -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2.堂号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称上邽堂。

兵姓 - 四.楹联典故

 

   1.三言通用联: 
   兵家祖;百战典:全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孙武。下联典指齐国孙膑撰著《孙膑兵法》。 
   2. 四言通用联: 
   名高吴镜;威振齐邦:上联典自春秋末期的孙武,用于吴。下联典自战国时期的孙膑用于齐。 
   兵家之祖;百战不殆:全联典出春秋时期兵家孙武,字长卿,齐国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其战争思想具有丰富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著作《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被认为是“兵家之祖”。 
   4. 七言通用联: 
   兵法卓绝传后世;七拜武略定吴邦:上联典指《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下联典指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兵姓老祖孙膑,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膑出山,训练了精良的吴国军队,多次击败强大的楚国。

 書法字典:兵字草書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姓

【姓氏溯源】
伏姓 ←成姓→ 戴姓
  成姓,在中國並不是一個常見的姓氏,但也是中國較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16位。
編輯本段成姓來源
  一、出自姬姓。
  1、周文王姬昌的後代,發源於今山東寧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文王第五子叔武於郕(今山東寧陽東北),建立郕國。其後代以國名郕為姓,後有的去邑為成姓。
  2、發源於今河南範縣西濮城北。周武王將另一個王族叫季戴的,分封在另一個也稱為郕邑的地方,即今河南範縣濮城一帶。季戴也在郕邑建立了郕國,其後代也以國名郕為姓,後改郕為成,形成了成姓的一支。
  二、出自羋(miē)姓,始祖為成虎。春秋時,楚國君主若敖有公子名成虎,其孫以王父之字為姓,遂為成姓。
  三、據《北京彔》所載,古匈奴部落屠各族亦有成氏。
  四、出自滿族老姓漢化,改為此姓的滿族老姓包括:董鄂氏等。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世家
郡望

  弘農: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設郡,相當於今河南省內鄉以西,陝西省柞(zhà)水以東及華山以南地區,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省靈寶縣北)。
  上谷:戰國時,趙國公子嘉自立為代王,駐軍上谷。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置上谷郡,相當於今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沮陽(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
堂號

  “永敬堂”:春秋時,成回是孔子的再傳弟子。直接拜子路為師。成回處世接物永遠保持恭敬。子路問他,他說:“人為善者少,為讒者多。行年70常恐行節之虧,是以恭敬待大命。”子路點頭說:“你真是君子啊!”
世家

  上谷世家,也是成姓家族由來已久的世家。在潮汕地區,大部分成姓宗祠的門第都是寫著上谷世家。
編輯本段成姓名人
歷史名人

  成連:春秋時代著名琴師,他的高足之一就是人們熟悉的伯牙,伯牙跟隨成連學琴3年而成為天下妙手。
  成得臣:字子玉,春秋時代楚國的名將,官拜令尹(相當於宰相),晉楚兩國在城濮交戰時,晉文公聞其名而下令軍隊“退避三舍”。可惜他後來因戰敗而拔佩劍自刎。成氏族人的另一名武將是成丹,他是漢朝的著名將領,因戰功顯赫而受封為襄邑王。
  成公:漢朝的學者,自己隱去姓名,常誦經,不交世利,世人稱為成公。漢成帝出遊,遇見成公,成公不行禮。成帝說:"朕能富貴人,能殺人,子何逆朕?"成公說:"陛下能貴人,臣不做陛下之官;陛下能富人,臣不受陛下之祿;陛下能殺人,臣不犯陛下之法。"帝不能屈,使郎官二人就受《政事》12篇。
  成公綏:西晉文學家,好音律,擅辭賦,著有《成子安集》。唐代的成玄英是著名的道教學者,號“西華法師”,曾注《莊子》一書(即《南華真經註疏》),另著有《道德經義疏》。宋代著名醫學家成無己,對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研究精深,著有《註解傷寒論》、《明理論》等。
  成無己:中國金代醫學家。聊攝(今山東聊城市茌平縣成莊)人,約生於北宋嘉佑治平年間,後聊攝為金兵所佔,遂成金人。成無己出生於世醫家庭,自幼攻讀醫學。他對《內經》、《難經》、《傷寒論》等古代經典皆有研究,尤其是對於《傷寒論》最為推崇。他專力鑽研該書數十年,以《內經》、《難經》理論為依據,對該書進行了全面註釋,撰成《註解傷寒論》10卷,為現存最早全面註解《傷寒論》之作,對後世影響極大。另撰《傷寒明理論》4卷,將經典著作與個人心得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啟迪後學產生了重要作用。
  成遵:字誼叔,元朝穰(今河南鄧州市)人,元統進士,授翰林國史編修官,拜監察御史。是歲言事並舉劾凡70餘事,皆揭發時弊,執政者惡之。出為陝西行省員外郎,累官中書左丞。為官清正,所至有聲績。後因用事者唆使人誣告成遵受贓,竟遭杖死,朝中內外為其鳴冤。
  成兆才(1874-1929):評劇鼻祖。字捷三,藝名東來順,河北省灤南縣人。他在華北冀東地區提倡評劇、河北梆子戲、京劇等。他對評劇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創作改編評劇腳本百餘種,人們在他的家鄉為他塑像,並建立成兆才紀念館。
近現代名人

  成舍我:曾任上海《大公報》編輯,主辦過《世界日報》,後在台北創立世界新聞專門學校,自任校長。
  成仿吾:中共著名的理論家,早期創造社的主將,與當時的郭沫若齊名。
  成英姝:台灣知名女作家。
  成奎安:香港電影演員。
  成龍:(本名陳港生房仕龍)是大中華地區的影壇巨星,也是國際功夫電影巨星,在大陸和香港等華人地區具有很高聲望與影響。
  成偉:北京博韻通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成克傑:原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副書記、代主席、主席。中共第十四屆大會被選為中央委員,1998年3月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2000年7月31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宣判,以受賄罪判處成克傑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書法字典:成字草書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藺姓
拼音:lìn xìng
 
 
  
  藺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8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
編輯本段藺姓溯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獻公後裔韓康的封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晉獻公姬佹諸將自己的的小兒子姬成師封於韓地(今陝西韓城),由於姬成師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稱韓子,他的後裔子孫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韓氏,後建立了韓國,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之一。
  傳到韓厥(韓獻子),使為晉國上卿,擔任大司馬之職,以執法無私著稱。
  韓厥在春秋晚期晉國內部的一系列爭鬥之中,一直保持著一種超然的姿態。週簡王姬夷三年(晉景公姬孺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欒氏、邯氏兩大家族協助晉景公攻滅了趙氏家族。韓厥雖然與趙氏家族淵源甚深,但沒有起兵發難,但在事後在保全趙氏後裔上起了關鍵作用。
  週簡王十二年(晉厲公姬壽曼七年,公元前574年),欒書與荀偃迫於情勢,驟起發難,殺胥童、廢晉厲公,當時也曾請韓厥參與其事,但是韓厥斷然予以拒絕了。這兩次晉國大家族之間的鬥爭都與國君有牽連,所以韓厥說:“弒君以求威,非吾所能為也。”實際上,他是不願意參與家族之間的爭權奪利。正是由於他這種超然的態度,使得後來韓氏家族得以保全、壯大,最終成為後來“政在私門”時的六卿之一。
  週簡王二十年(晉悼公姬週七年,公元前566年),韓厥告老致仕,退出政壇,其子韓起(韓宣子)繼位為晉國上卿。此後韓氏家族在晉國的顯赫地位始終沒有衰落。到了“三家分晉”之後,韓氏家族赫然成為諸侯,在戰國時期的歷史上顯赫一時。
  韓起的重孫子名叫韓康(韓厥之元孫),後來在趙國為官,因功被趙襄子趙毋卹封賜到藺地(今山西柳林孟門,一說在大婁山西段北側,即今陝西渭南)。
  在韓康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藺氏,世代相傳至今,最著名的人物就是使“完璧歸趙”、並使趙國強大一時的宰相藺相如。
  藺氏族人大多尊奉韓子(姬成師)、韓康為得姓始祖。
編輯本段遷徙分佈
  藺氏是一個典型的單源漢姓,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百位,人口約十九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12%左右。
  藺氏出自韓姓。春秋時候的韓國,其先祖名叫作韓闕,諡號獻,歷史上稱為韓獻子。韓獻子有一個元孫叫作韓康,後到了趙國,被封到藺地。韓康的後代有的以封地作為姓氏,稱為藺氏,是今天藺氏的起源。
  根據史籍《元和姓纂》上的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卿韓厥的玄孫名字叫康,在趙國做官,食採於藺這個地方,就以邑命氏,稱為藺氏。康的裔孫藺相如為趙國上卿,他的子孫在秦國做官,跟隨司馬錯伐蜀,因而家族就遷居在成都。望族出於中山、華陽。而根據史籍《廣韻》記載,東周時晉穆公的兒子成師被封於韓,韓獻子(韓厥)的玄孫康,食採於藺地,從此世有藺氏。因此,藺氏是韓氏分支出來,以邑為氏的,得姓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
  藺氏家族發源於中山郡(河北)、華陽郡(四川)一帶,後來以這兩個地方為中心,逐步向全國各地擴遷和繁衍,例如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的偃師市山化鄉藺窯村,就有一千五百多藺氏族人生息。
編輯本段郡望堂號
郡望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一時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週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二是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三是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四是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華陰郡:古代原稱華陰縣,為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朝高祖劉邦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治所在今陝西省華陰縣東部,南朝宋時移治今陝西省勉縣西北。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華州,故城在現在陝西省華陰縣東南。
堂號
 
  中山堂:以望立堂。
  華陰堂:以望立堂。
  完璧堂:戰國時,趙國得到了“和氏璧”。當時秦國很強大,騙趙國說,願意拿十五個城市來換這塊“和氏璧”。趙國覺得很為難——給璧怕秦國不給城;不給璧,又怕秦國興兵來奪。於是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秦王接過和氏璧後,只交給大臣們傳看,絲毫不提交城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沒有意思交城,於是對秦王說:“你們只知道誇璧好,卻不知道璧上還有個瑕疵呢!”秦王就把璧交給相如,要他指出瑕疵在哪裡。藺相如接到璧後,馬上抱起依著柱子說:“趙王派我來送璧前,齋戒沐浴了三天,表示對秦的尊重。大王接璧在手後,卻只知道叫人傳看,實在是欠鄭重。現在璧在我的手中,你們如果想要,大王也需齋戒沐浴三天,然後行交接之禮。否則,我就把璧在柱上碰碎,然後撞頭而死。 ”秦王沒辦法,只好讓藺相如把璧帶回驛館。藺相如回驛館後,馬上暗地派隨從從小道把璧送回趙國。三天后,他到秦王廷辦交接禮。藺相如對秦王說:“我見大王無意將城交給我們,因此已派人將璧送回趙國了,您要殺就請殺吧!”秦王認為殺了藺相如只會徒傷兩國和氣,同時敬佩藺相如的忠國之心,就以禮送他回趙國去了。
編輯本段藺姓家譜文獻
家譜
 
  藺氏七修族譜,著者待考,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藺氏族譜,(清)藺道一修,藺賀廷序,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萬載藺氏族譜,(清)藺馨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完壁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藺氏族譜(藺相如家族),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六修本已經殘缺不全,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七修,1994年八修。現被收藏在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鎮玉泉村退休教師藺傳芳處(藺相如第八十九代孫)。
  山東蒲窪村藺氏家譜,(現代)藺宗傑、藺宗奎等修,2005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萊蕪市牛泉鎮蒲窪村
族訓
 
  我族自始祖以忠厚垂訓,以耕讀貽謀其後天率,猶有禮義之俗焉。今父子相夷,兄弟相尤,家道將不堪問矣。我族各莊有年居長輩深為此懼,修家訓立禁約,有不可犯者開列於後:
  一,不得忤逆不孝,以虧人倫;
  二,不得以少陵長,以越理法;
  三,不得以大欺小,以傷恩情;
  四,不得以忿興訟,以疎宗族;
  五,不得酗酒行事,以絕鄉黨;
  六,不得惡語辱罵,以犯名義;
  七,不得大小相戲,以亂體統;
  八,不得鼠竊狗盜,以壞品行;
  九,不得鑽穴踰牆,以敗風化;
  十,不得遊手賭博,以誤農事;
  十一,不得玩物喪志,以廢正業;
  十二,不得故縱六畜,以害禾稼;
  十三,不得擅入封林,以毀薪木;
  十四,不得侵人田園,以起爭端;
  十五,不得抗拒錢糧,以累里甲。
  右立約條,凡我族人從今以後,條為孝悌,以少敬長,以上愛下,常念物各有主,雖一介不可苟取。當知行好事,宗族鄉黨之間相親相愛,庶禮義之俗可成矣。但族眾難以偏理,仰各支多方勤勉,共遵約束。如有犯者,大家鳴鼓而攻之可也!
家訓
 
  一,愛祖國:
  祖國山河,育我子孫。黃河長江,萬里長城。神州故土,莫忘根本。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免受外辱,免受欺凌。列強入侵,寸土必爭。合族團結,萬眾一心。建設祖國,保衛和平。
  二,敦孝悌:
  孝弟之本,道所由生。孝敬父母,養育恩深。父母劬勞,撫兒成人。羊知跪乳,鴉知哺親。為人不孝,不如畜生。弟兄友愛,家產勿爭。妯娌和睦,兄寬弟忍。荊樹花開,一門和順。
  三,睦宗族:
  萬派同源,千枝共根。人於宗族,一祖所生。黃帝后裔,實無疏親。孤寡必卹,幼弱必矜。於彼週急,於此解紛。我族雍和,家風百忍。本族不睦,難睦百姓。互敬互愛,繁榮昌盛。
  四,務勤奮:
  創家立業,勤奮為先。百業任選,技藝宜專。務工經商、科學和田。開發實業,不輟暑寒。切勿荒怠,勿懼艱難。天下百業,勤無險關。七十二行,行行狀元。勤能補拙,奮勇登攀。
  五,崇節儉:
  家之財用,勿過比攀。量入為出,以節開端。儉入奢易,奢入儉難。惟奢易傾,欲足惟儉。蓄積一饒,窘時路寬。禁止奢侈,冗費裁減。器惟求潔,居不高貪。婚喪從儉,美德風範。
  六,尚學業:
  不學無術,資質鈍頑。吾族子孫,應入校園。攻讀理化,學習經典。訓誨當明,學習要專。以開靈心,以立善端。學海無涯,刻苦是船。學業有成,前程無限。門弟增輝,福祿綿綿。
  七,守法律:
  國垂憲典,除奸禁亂。三令五申,國法莫犯。既為父母,管教要嚴。早晚全家,集聚堂前。律例多條,講論詳端。安分守紀,勿逞凶頑。各自警省,勿把法犯。遵紀守法,永享平安。
  八,正德行:
  行為要正,品行要端。舉止穩重,清秀言談。潔身自好,惡習勿染。賭博禍胎,家業敗完。乃至竊盜、欺詐拐騙、吸毒販毒,國法嚴辦。切勿嫖娼,更勿淫亂。“五講四美”,牢記心間。
  九,謹交友:
  人生交友,慎始慎選。良莠細分,黑白明判。良友廣交,非人毋伴。交得良友,受益不淺。交結非人,為累禍端。怏及自身,累及親眷。非類概絕,不同不染。君子偕行,潔身平安。
編輯本段藺姓字輩排行
  北京昌平藺氏字輩:“長俊洪玉進士伯永勝文成連”。
  北京藺氏一支字輩:“文朝明德宏玉廷啟先宗學習詩書久安邦世澤隆仁義傳家遠禮智本道崇榮壁克紹緒華國慶大同”。
  山東蒲窪藺氏字輩:“立譜榮仕祖佳初振世芳文武國棟良博學昇華章山泉澤星宇千秋運吉祥”。
  山東萊蕪藺氏字輩:“孝壽福祿全文武友聖賢安邦運經緯先如英明傳”。
  湖北十堰藺氏字輩:“帝秉良有進成輔必顯達萬代紹宗德永世耀天家先傳崇正學繼起應長發大道培文本魁元廣國華作述純惠題清靜維煙霞” 。
  湖北鄖陽藺氏字輩:“煥日永太子富壽安康慶善美順發祥忠孝誠愛信海天星月浩文武廣茂進志學強遠久國宗家偉興”。
  內蒙古呼倫貝爾藺氏字輩:“德保永生長萬國會玉祥”。
  內蒙古五原藺氏字輩:“喜孝忠富貴永紅長春在”。
  河南焦作藺氏字輩:“朝法永宗成修德鴻志明堂傳存祖訓遒厚繼昌興”。
  江蘇銅山藺氏字輩:“學孺廷朝先君熙德步元玉永光超啟翼鴻泰景新書京華漢潤倫贊卓祥芬聖賢久冠世漕子承佳福”。
  陝西延安藺氏字輩:“從(崇)學(相)士懷治彥光家”。
  河北磁縣藺氏字輩:“國朋太萬丹豐起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湖北襄陽、安徽藺氏字輩:“士鉏學道傳家仁義禮智信”。
  黑龍江藺氏一支字輩:“景樹成澤廣”。
  重慶藺氏一支字輩:“宗學習詩書好安邦史澤龍”。
  藺氏一支字輩:“德昇義本廣善心秸慶餘博愛恆延壽正修其志平華豐樹建久宗家宏繁祥”。
  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藺姓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於藺地;
  望出中山:全聯典指藺氏​​的源流和郡望。
 
  屯兵著勇;
  完璧全忠:上聯典指隋朝歙縣人藺亮,開皇年間,文帝喜歡他的驍勇,讓他駐守新安鎮。大業年間的戰亂中,依賴他的保障,百姓得以免受干戈之苦。曾在浦口山上屯兵,當地人稱為“藺將軍岩”。下聯說戰國時趙國大臣藺相如,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向趙國強迫索取“和氏璧”,他由繆賢推薦,奉命帶璧到秦國去,當廷力爭,最終完璧歸趙。後來,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與秦王相會,憑著大智大勇,使趙王不受屈辱,因功被任為上卿。對同朝大臣廉頗,則容忍謙讓,使廉頗羞慚而感悟,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分符績茂;
  完璧功高:上聯典指隋藺亮,隋文帝愛其驍勇,命將兵守新安鎮,隋大業之亂,賴其保障,民不識干戈之苦。下聯典指戰國趙藺相如奉和氏璧使秦,秦食其言,相如完璧而歸趙。
 
  六言通用聯:
  明朝孝廉工部;
  隋朝驍勇將軍:上聯典指明朝工部主事藺芳,字仲文,夏縣人。事母孝,明永樂中知志安府有惠政,以功,先後遷工部主事、工部右侍郎。下聯典指隋朝名將藺亮,隋文帝愛其驍勇,嘗屯兵於浦口山上,時人呼為藺將軍岩。
 
  八言以上通用聯:
  相生相剋,相輔相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聯爲典嵌藺氏名人——戰國趙國名相藺相如“相如”二字的嵌字聯。
 
  名重斗山,傾動長卿思慕;
  翰居內外,侍以皇子講論:上聯典指戰國時趙國名相藺相如的事典。初以完譬歸趙馳名,繼以將相和,廉頗負荊請罪著稱於海內。下聯典指明朝學士藺從善,磁州人。洪武舉人。永樂中授翰林院編修,侍皇孫講讀,轉贊成譽。
編輯本段藺姓名人
藺姓歷史名人
 
  藺相如:(生卒年待考),河北邯鄲藺家河村人(今河北邯鄲古縣北平鎮李子坪村)。著名戰國時期趙國宰相。
  藺相如是韓康的後裔。初以完壁歸趙馳名,後以將相和,廉頗負荊請罪著稱於海內。
  今河北邯鄲縣藺家河村,相傳是藺相如的故鄉。藺相如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上大夫。
  公元前283年,趙國得到了楚國的稀世珍寶和氏璧。這件事讓秦昭王知道了,他派人送信給趙王,明言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於是趙王和大將軍廉頗以及其他朝臣討論:把和氏璧給秦國吧,那十五座城恐怕未必能得到,白白地被他們欺騙;想不給吧,又怕秦國的大軍來討。
  給與不給呢,君臣們一時難以決定。趙王想物色一個擔任答复秦王的使者,但也未找到。後來宦官長繆賢推薦了他的門客藺相如去交涉這件事。藺相如臨走之前,對趙王說:“我到秦國,如果將十五座城劃入趙國的版圖,則把玉璧給秦國,若得不到那十五座城的話,臣負責將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
  於是趙王就派遣藺相如帶著玉璧,西使秦國。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他心裡知道秦王雖然喜歡這塊玉,事實上根本不想用十五個城來交換。到了秦國後,秦昭襄王拿到和氏璧後果然愛不釋手,但就是絕口不提城池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沒有意思交城,於是對秦王說:“你們只知道誇璧好,卻不知道璧上還有個瑕疵呢!”秦王就把璧交給相如,要他指出瑕疵在哪裡。藺相如接到璧後,馬上抱起依著柱子說:“趙王派我來送璧前,齋戒沐浴了三天,表示對秦國的尊重。大王接璧在手後,卻只知道叫人傳看,實在是欠鄭重。現在璧在我的手中,你們如果想要,大王也需齋戒沐浴三天,然後行交接之禮。否則,我就把璧在柱上碰碎,然後撞頭而死。”秦王沒辦法,只好讓藺相如把璧帶回驛館。藺相如回驛館後,馬上暗地派隨從連夜從小道把璧送回趙國。三天后,他到秦廷辦交接禮。他對秦王說:“我見大王無意將城交給我們,因此已派人將璧送回趙國了。您要殺就請殺吧!”秦王雖然惱怒,但是因為知道自己行事不夠光明正大,怕傳出去成為笑柄,只好把藺相如一行人都放了。
  藺相如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使和氏璧完好地回到趙國。之後趙王認為藺相如是位出使鄰邦、不辱使命的使節,就拜他為上大夫之官。
  週郝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國戰敗,死傷兵士兩萬多人。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上當,又不敢不去。藺相如為了國家榮譽,不怕犧牲,決定親自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宴會上,他與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秦王為了羞辱趙王,就要趙王鼓瑟。藺相如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泰國群臣向趙國要十五座城,藺相如寸步不讓,提出用秦國的國都咸陽作為交換條件,使秦王理屈詞窮,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安全地返回了趙國。
  回國後,他被任命為上卿(相當於宰相),職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
  廉頗感到不平衡了,也不服氣,就說:“我身為趙國的將軍,有攻城野戰,擴疆保土的大功勳,而藺相如只不過動動口舌,立了點功,竟然就位高於我,叫我如何忍受?”並公開揚言:“我若碰到藺相如,一定要他好看!”
  藺相如聽說了,便盡量避免和廉頗見面。每當朝會的時候,他經常托詞生病而不出席,避免同廉頗爭列次。
  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相如趕緊調轉車頭躲避。他的客僚們進言說:“我們之所以離家別故追隨在您的左右,只不過是仰慕您出眾的行誼啊,如今,您和廉頗同朝為官,廉將軍公開惡言抨擊,而您竟嚇得這般躲躲藏藏的不取露面,未免過份膽小,這種事連尋常人也覺得恥辱,何況位居將相的您呢?我們沒有這等涵養,容我們告辭吧!”
  藺相如再三挽留,說道:“依諸位看,廉將軍比那秦王強嗎?”
  大家都說“那當然比不上秦王了!”
  藺相如說“以那秦王的權威,我尚且敢在大庭廣眾面前呵責他,羞辱他的群臣,我難道會怕廉頗嗎?但是如果我們彼此之間鬥意氣,鬧矛盾,哪裡還有兩全之理?我之所以避著他,無非是把國家的急難放在前頭,把個人的恩怨擱在後面罷了!”
  廉頗後來聽到了藺相如的話,感到非常羞愧,就袒露著身體,帶著荊鞭,由朋友陪著來到相如家請罪:“我太淺薄了,沒想到先生您的胸襟如此寬大。”
  藺相如趕緊扶起廉頗。從此以後,兩人結為至交,成了生死與共的朋友。
  藺相如共有八個兒子,依次為藺儀、藺範、藺嘉、藺景、藺從信、藺岱、藺封和藺冕。長子藺儀曾仕趙國為大夫,其後人不詳;次子藺範與弟藺嘉居磁州(今河北磁縣),藺範的子孫後來移居湖北省,藺嘉的後代居在今河北省磁縣和江蘇省徐州一帶;藺從信之子藺烈遷居涇陽(今陝西涇陽),藺景退居萬邑(今江西萬載),其子孫一支遷至今瀏陽市文家市鎮玉泉村;藺岱、藺封和藺冕守父墓,子孫因而家於渭南地區。
 
  藺軟:(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名將。以謀略及勇決善戰而被稱為“智武將軍”,並且立下大破魏軍的功勞,任衡州刺史,又能惠政愛民。
 
  藺子云:(生卒年待考),藺軟之父。著名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名將,曾官至冀州刺史。
 
  藺亮:(生卒年待考),歙縣人。著名隋朝將領。隋文帝非常喜歡他的驍勇,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朝廷廢歙置新安鎮,他奉命鎮守。在隋大業年間的戰亂中,依賴他的保障,百姓得以免受干戈之苦。曾在浦口山上屯兵,人們便把山上的巨岩石叫做“藺將軍岩”。
 
  藺芳:(公元?~1417年待考),字仲文;夏縣人(今山西夏縣)。著名明朝大臣。事母至孝。明洪武中被推舉為孝廉。累官刑部郎中。明永樂中期任吉安知府,寬厚廉潔,百姓頌德。後因事降為辦事官。後隨從宋禮治理會通河,復任工部都水主事。因宋禮推薦,升任工部右侍郎。自奉儉約,布衣蔬食。是為良吏。後卒於官。
 
  藺從善:(生卒年待考),磁州人。著名明朝學士。明洪武年間舉人,明永樂年間授翰林院編修。
 
  藺剛中:(公元~1644年待考),字坦生;山東陵縣人。著名明朝末期大臣。初為南京給事中,曾上疏言保護留都六事。山東飢荒連年,請求清查戶口,以解決民死丁存、田荒賦在的積弊,皆切中時病。後升為山西副使。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太原,不降被殺。
 
  藺養成:(生卒年待考),陝西延安人。著名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號治世王,起義軍革左五營首領之一。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與賀一龍等投李自成。次年,李自成殺賀一龍,命分領其眾,任大順軍通達衛左威武將軍。李自成犧牲後,與劉體純、郝搖旗等在湖南與明督臣何騰蛟議和,聯明抗清。後不知所終。
 
藺姓近現代名人
 
藺國材:(公元1913~2000年),一名藺壁,筆名壁翁;四川什邡人。著名現代商業書法家。
曾任陝西省和西安市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中國八大名酒之一“西鳳酒”的商標就是他設計的,使用期限自1959~1999年。
2000年藺國材去世後,西鳳酒廠就趕緊將其商標撤換了。
 
藺雲桂:(公元1929~今),山東博興人。著名當代針灸學與經絡學專家。
1953年畢業於中央衛生部針灸班。曾任福建省委門診部及省人民醫院針灸科、省中醫研究所經絡針灸氣功研究室、福建中醫學院針灸教研組、針灸中心研究室主任,福建省針灸研究會副主任委員,華僑大學中醫系教授,福建省科協委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國際針灸醫師水平考核委員會委員,全國經絡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省針灸學會會長,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香港針灸醫師學會顧問,《福建中醫藥》雜誌編委會副主任,《福建醫藥》雜誌編委,《中國針灸》雜誌編委。
是《經絡圖解》、《針法灸法圖解》、《中國經絡文獻通鑑》副主編,還是《中國當代針灸名家醫案》編委會委員。
在對10378人的穴位電阻抗研究重發現穴位的診斷價值獲衛生部醫藥技術革命先鋒金獎,發現“人體十四經低電阻抗線路”獲發揚祖國醫學成績獎,以上兩項已用於診斷及經絡研究的指標。“十四經感傳線路研究”發現特異性獲衛生部科學技術成果乙級獎。《經絡圖解》發現十項新的內容,獲福建省醫學科學成果一等獎,修訂本獲第二屆世界傳統醫學大會優秀成果獎。“四縫穴治療疳積的機理研究”獲省自然科學優秀獎。
 
  藺桂瑞:(1946~),女;北京人。著名現代教育家、心理學家。
  首都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主任。
  1979年開始在北京師範學院分院任教,1982~1993年給本科生講《馬克思主義哲學》、《人生哲理》、《形勢政策》。
  1993~1994年在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任心理諮詢主任、副教授、教授,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講《人生哲理》課。
  1995~2005年為全校本科生講《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性心理與人格發展》通識課,其中,1998~2002年為心理系本科生講《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專業課。從1994年至今一直堅持為學生進行個別諮詢、團體諮詢。
  從2001年至今擔任北京大學臨床心理諮詢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臨床實習指導教授和專​​業督導。
  近年主要從事中美合作項目(美國美中教育交流中心,凱洛哥基金會資助)《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一體化教育模式培養青少年健康人格》、北京市“九五”教育規劃課題《師範生心理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從心理諮詢的個案研究看大、中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首都師範大學重點課題《學校危機干預機制研究》、首都師範大學重點課題《師範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養研究》、北京市“九五”教育規劃課題《師範生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研究》、北京市“九五”教育規劃課題《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狀況的調查研究》、首都師範大學重點課題《大學生心理諮詢的規範化研究》等。
  出版主要著作九部:《健康心理與人才發展》、《性心理與人才發展》、《心理困擾自解》、《當代潛人才優化心理叢書》、《大學生心理健康必讀》、《心理健康與人才發展》、《性教育學》、《心理素質——社會適應》、《女性學》,發表論文四十餘篇。
  現任北京高教學會心理諮詢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心理衛生學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高教學會大學心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高校心理諮詢專業督導,中國共青團中央委員會《雛鷹熱線》特聘專家,中國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陽光心語行動”網絡行為優化工程專家組副組長,北京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防衛科技學院心理健康教育顧問,北京崇文區、北京宣武區、北京石景山區、北京懷柔區、北京密雲縣教委心理健康教育顧問等。
  藺穎鋒:(1950~),河南原陽人。著名現代中醫疑難病專家。主治中醫師,現任河南省原陽中醫疑難病研治所,兼河南省中原書畫院副院長,世界華人醫學會副理事長,中華醫學出版社副主編,國際醫學會理事,香港國際中醫學院課題教授,中國西柏坡醫學院客坐教授,石家莊市中華中醫醫學院客坐教授,獲十大醫學新聞人物之一,函授於美國醫學科學院,進修於國際衛生醫學研究院,晉升為博士學位,教授職稱,疑難危重醫學專家。
 
  藺海明:(1953~),甘肅甘谷人。著名現代農業生態專家。現任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黨委書記。
  藺世龍:潛水醫學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上海醫學研究所高氣壓醫學實驗室高級工程師,人民解放軍第324醫院內二科主任。
 
  藺興潤:著名食品專家。中國保健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教授,中國優生科學協會嬰幼兒保健專家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研究員,對黑螞蟻擬黑多刺蟻的食用、藥用研究有獨到之處,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藺常念(Francis Lun)(1948年~):中國人。香港富昌金融集團創辦人兼總經理。他擁有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香港證券行業超過10年。他是香港專業財經分析及評論家協會主席。同時是NBC、彭博通訊社、now財經台等各大傳媒之客席評論家。
 
 書法字典:藺字草書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姓
拼音:sh
 
  
【姓氏溯源】
於姓←時姓→傅姓
  時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3位。時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少,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七七。
編輯本段時姓來源
  一、出自春秋時楚大夫申叔時之後。據《姓氏考略》所載,申叔時之後,爲别他族,以王父字爲氏。
  二、出自子姓,商湯支庶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宋國有大夫來,受封於時邑,子孫以邑爲氏。
  三、出自嬴姓。據《路史》所載,古有時國,滅於楚,子孫以國爲氏。
  四、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戰國時齊國有一著書的賢人時子,其後有以其名中之時爲姓。
  五、出自他族。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今滿、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申叔時。春秋時楚國公族,名叔時,因封地在申(今河南南陽),人稱申叔時。春秋時,陳靈公無道,與大臣孔寧、儀行父一起與夏姬通奸,夏姬之子征舒知道後羞恨交加,就弑殺了陳靈公。時,楚國正欲爭霸中原,即以此爲借口,楚莊王率兵親征,斬殺了征舒,然後滅掉陳國。班師回楚都後,莊王設宴慶功,群臣紛紛祝賀,獨有申叔時持有異議,認爲莊王除掉弑君的征舒,陳人會感激不盡,而滅掉陳國,隻會適得其反,猶如蹊田奪牛(即牛踩了田里禾稼,田主爲追償而奪去其牛),非王道之擧。莊王聽後,連連頓足,遂下令撤回軍隊,恢複陳國。莊王之擧,贏得了北方諸侯的信服,爲後來成爲“春秋五霸”之一打下了堅實基礎。而申叔時因此諫也名聲鵲起,百世流芳,其後世子孫中有一支以王父字爲氏,稱時姓。並尊申叔時爲時姓得姓始祖。
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時姓發源於今河南南部,而該地春秋時屬楚,楚國一度十分強大,而時姓作爲楚國公族,由於仕宦等原因,隨着時間的推移在楚有零星散居。在戰國時代,像被孟子所推崇備至的齊國賢人時子,以及越國的謁者僕射時軌等,都是見諸史冊的時姓傑出人物,這就說明,此際在齊(今山東北部)、越(今浙江一帶)等國已有時姓人落籍。漢時有時農,以及壽春令、巨鹿郡(今河北巨鹿)人時苗。
  魏晉南北朝之際,在巨鹿郡繁衍的時姓發展迅速,並昌盛爲時姓巨鹿郡望。同時由河南南部徙居今河南開封的時姓也繁衍得 頗爲興盛。另外經陝西徙居於今甘肅臨洮一帶的時姓也呈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以後全國各地的時姓也多由此三地分衍而出,由於中國人有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之古訓,多數時姓搬遷以鄰近之地爲主,擧家遠徙他鄉者少,所以從此際至隋唐,鄰近此三地的周邊省份,如江蘇、安徽、湖北、陝西、山西等地都有時姓人遷入。
  北宋時,由於建都開封,故時姓陳留郡望依舊興盛。南宋時,江浙一帶之時姓名人漸多,由北方遷居江南之地者也漸漸多起來,如時光、時建亨父子由河北大名徙居今江蘇鎮江。
  明初,山西時姓作爲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等地。清康乾年間以後,有河南、河北、山東之時姓闖關東謀生,並定居於東北三省。
  如今,時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山東爲多,二省時姓約占全國漢族時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編輯本段望堂號
  陳留郡,漢代設置,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市東南);
  隴西郡,秦時設置,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南),三國魏移治襄武(今甘肅隴西南);
  巨鹿郡,秦時設置,治所在巨鹿(今屬河北)。
堂號
 
  “隴西”、“仁恕”、“巨鹿”等。
編輯本段時姓名人
歷史名人
 
    * 時苗,漢朝
    * 時洪,晉朝道士
    * 時瀾,宋朝學者
    * 時光,宋代畫家
    * 時溥,唐朝末年藩鎮節度使
    * 時大彬,明朝制陶專家
近現代名人
 
    * 時逸人,(1896年-1966年),江蘇無錫人,著名中醫師。
    * 時賢,企業家
    * 時傳祥,中國著名工人,勞動模範
 
 书法字典:时字草书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婚戒指[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結婚戒指或結婚指環是由金屬圓環,鑲上鑽石或其他寶石。 在很多國家,它通常是被佩戴在左手無名指的指根上。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人們把它佩戴在右手無名指。這樣戒指象徵婚姻:配偶佩戴它來表明對婚姻承諾的忠貞。佩戴婚戒的這歐洲風俗已在歐洲之外廣泛傳播了。
 
 
白金結婚指環
 
 
一對指環
 
關於結婚指環的風俗 [編輯]
 
古時的風俗 [編輯]
在古埃及(約公元前3150年─公元前343年)的墳墓發現可能是最早的戒指,在戒指上刻有主人的姓名與頭銜的象形文字[1]。由來是古埃及統治階層需要隨身攜帶代表權力的圖章,為了方便於是它鑲在戒指上,最初男士佩戴,之後逐漸流傳為女士的飾品。而交換指環代表永恆及無休止的愛之象徵。[2]
對於羅馬人來說,此舉是法律上婚姻的承諾,女性一旦接受了指環,便無法解除此段婚姻,自此便不再自由了[3]。戒指的佩戴有禁戒之意,女子佩戴戒指於無名指上,表明她已名花有主,禁戒別的男子嚮她示愛。男子佩戴也亦然。[4]。公元9世紀時,教宗尼古拉頒布法令,規定在結婚前之訂婚儀式上,男方贈送訂婚戒給女方是其中一重要的步驟。[5]
在中國,戒指早在原始社會就出現。在大汶口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墓葬中,考古學家發現骨戒指,其中有些戒指上更鑲有綠松石。 而在甘肅的齊家文化類型遺址中,也有銅戒指出土。到了晚唐時代,戒指已可作為訂婚信物。[6]
傳說與起源 [編輯]
鑽戒被作為愛情和婚姻的重要代表物,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有著非常優美的傳說。幾百年以來,堅不可摧的鑽石與永生不渝的愛情聯繫在一起,把鑽石作為表達愛意、傳遞愛情的最佳禮物。鑽石几乎和婚姻聯繫在一起的。我們知道鑽石是一種非常昂貴的物品,佩戴鑽石更多的成為一種具有「高貴」象徵意義的飾品。鑽石飾品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並且成為黃金、鉑金之後的第三大消費品。中國每年有1500萬人結婚,而且,結婚買鑽戒正在成為一種時尚和特定象徵意義。
據說,鑽戒第一次作為定情信物的典故,發生在1477年,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連為了得到法國的瑪麗公主的愛,因為瑪麗太漂亮,追求的王孫貴族雲集,馬克西米連為此召集了很多謀士出謀劃策,最後有人提議,鑽戒象徵堅貞永恆的愛情,在公主的手指上戴上鑽戒便可以得到她的愛。後來,馬克西米連用了此辦法,並且,果然靈驗,當他把象徵愛情的鑽戒輕輕地戴在瑪麗公主左手的無名指時,瑪麗公主應允了。從此開創了贈送鑽戒訂婚的傳統。但是,為什麼都把鑽石戴在左手?又為什麼戴在無名指上呢?信奉基督教者相信這是源自在婚禮儀式上,牧師手拿戒指按順序輕觸新人的左手,並說:"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最後戒指落在左手的第四個手指----無名指上,因此形成這一傳統。
 
鑽戒由來的典故 [編輯]
在1477年。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一世為法國公主瑪麗的美貌及優雅舉止傾倒,但瑪麗已許婚於法國王儲。奧地利大公採納了親信大臣的建議,送一枚有鑽石的戒指給公主,結果打動了公主的芳心。此後,這個贈送鑽戒訂婚的傳統便開始流傳。[4]
古代人覺得鑽石充滿了神秘、傳奇、浪漫的色彩。由於鑽石十分稀有,人們認為它是星星墜落時所留下的碎片。鑽石一詞的古希臘文為「Διαμάντι」,意思為不可征服。鑽石代表永恆愛情的象徵,因為它其有純潔、璀璨和堅硬的特性[7]。 若鑲上三顆鑽石的代表「我愛你」(I LOVE YOU);而五顆鑽石則代表「你會否成為我的妻子嗎?」(WILL YOU BE MY WIFE?)[6]
與婚姻有關的指環 [編輯]
除了結婚指環外,也有其他與婚姻有關的指環。根據有些風俗,結婚戒指是為一系列的禮物的最後一份,在其之前之禮物會包括訂婚戒指。 也有一些近代由首飾商所推動傳統,為求擴展一系列指環禮物的概念。[8]
訂婚戒指——傳統上作為訂婚禮物,上面多嵌有寶石等飾物,但不刻有任何字。
誓言指環——來代表認真求婚或追求的開始。
永恆指環——象徵持久的婚姻的更新或持續的本質,是丈夫在一週年紀念或第一個孩子的誕生時送妻子,視乎哪樣先來而定。這通常是鑽戒或比訂婚戒更貴重的指環。
三部曲指環——通常鑲了三顆以六十面體切法的鑽石,每顆代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關係。
訂婚時交換指環的風俗 [編輯]
在東正教和東方禮天主教基督徒之中,指環的交換嚴格來說不是婚禮儀式的一部分,而是在訂婚交換的。儀式交換的指環總是一對的。傳統上,新郎的指環是用金製成的,新娘的指環則由銀製成[9],由司祭以聖水祝聖。然後司祭以新娘的指環祝福新郎,把它戴在他左手的無名指上,跟著司祭以新郎的指環祝福新娘,把它戴在她的手指上。指環然後再由司祭或伴郎交換三次[10]。
也有東正教及東方禮天主教的傳統要求未來新郎在求婚時送給他的未來新娘的一個鑲有寶石的指環,雖然這指環不會再在訂婚或婚姻上使用。這指環也可以是其他首飾,例如鐲子、別針、耳環、項鏈、冠狀頭飾或者整套珠寶首飾。
在希臘,交換指環是在訂婚時進行。雙方的指環是相同,簡單的圓環,通常是金但有時是以白金製成。訂婚者佩戴在左手的第四隻手指,婚禮之後他們會轉在右手佩戴。現今許多希臘家庭都不拘形式,訂婚者父母會在家庭晚餐中舉行簡單的祝福來代替訂婚儀式。而且,希臘的教會最近不再把訂婚及結婚儀式分開地進行,因為訂婚時的承諾經常沒有兌現。現在當地的訂婚儀式會放在婚禮儀式的最初部分進行。 所以最重要象徵婚姻的儀式反而不是交換指環的訂婚儀式,而是婚禮儀式中的「加冕儀式」及喝同一的聖爵(The Common Cup)三次的儀式。[11]
婚禮儀式中交換指環的風俗 [編輯]
 
 
婚禮儀式中交換指環
在英國傳統,伴郎有義務保管新人的結婚戒指並在婚禮交換指環時提供給他們。在一些更精心安排的婚禮,他們會安排一個年輕男孩(通常是新娘或新郎家庭的一部分) 負責指環遊行的禮儀,男孩通常會捧著放在一個特別枕頭上的指環,步入教堂。
在古代,婚戒不僅代表愛的標誌,也象徵了授予「保證金」的意義。根據愛德華六世之祈禱書中,在「以此指環我娶你」一句後,新郎會說「這金和銀我給你」,到這時新郎應遞一個皮革錢包充滿金和銀幣給新娘。[12]
不僅在英國,甚至在多數其他歐洲國家,在婚禮中婚戒會被認為是交換貴重物品的標誌多於是永恆愛和奉獻的象徵。有些地方,婚戒甚至會作為條件交換,德國有慣例:「我給你這個指環作為我們之間許諾了的婚姻的標誌,條件是你父親給予1000帝國元(Reichsthaler)的一套嫁妝。」[12]
在某些歐洲國家,結婚指環與訂婚指環是同一對,而它所代表的狀態會由上面的雕刻及佩戴的左右手所的改變。如果婚戒與訂婚戒指是不同,新人則可選擇在婚禮時是否佩戴著訂婚戒。新娘可以把它佩戴在她的左手無名指,讓新郎再在其之上戴上結婚指環。她也可把訂婚指佩戴在右手無名指,結婚指環戴在左手無名指,這樣可防止指環互相刮花及磨損。另一個選擇是讓伴娘在儀式期間保留著訂婚戒,之後才戴回在左手或右手上。[8]
宗教儀式中交換指環的誓詞  [編輯]
聖公會——「我以金銀(戒指)獻給你,以身心尊敬你,以世間財物與你共享,因父及子及聖靈之名。阿門。」[13] [14]
猶太教——「藉由這戒指,根據摩西及以色列的律法,你已成為我神聖的妻子。」
天主教——「(名字),我給你戴上這枚戒指,表示我對你(妳)的忠貞與愛情。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 [15] [16]
東正教——「上主的僕人(名字)與上主的婢女訂婚,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亞孟。」
佩戴婚戒的風俗 [編輯]
 
戴在左手的傳統之由來 [編輯]
在某些國家,婚戒是戴在左手上,這傳統之由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戴在哪隻手指上的選擇據稱追溯至古典時期的傳統,左手無名指的「愛情之脈」(vena amoris)可直接通到心臟左手的指尖。[17]
中古世紀時,新郎會把結婚指戒輪流戴在新娘的三個手指上,以象徵聖父、聖子和聖靈三位一體,最後就把戒指套在無名指上。於是左手的無名指就作為英語國家傳統戴婚戒的手指。 這傳統漸漸象徵一對已婚夫妻宣稱他們的對彼此永恆的愛,現今更成了這些國家的傳統和禮節。[18] [19]
按西方的傳統習慣來說,左手代表著上帝賜予運氣。[20]
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因為多數人是右撇子的,指環戴在左手可減少在日常活動期間將被損壞或丟失的機會。[21]
戴在右手的傳統之由來 [編輯]
把婚戒戴著在右手的傳統可能源於羅馬風俗。左邊的拉丁語是「sinister」,可解作邪惡的意思;而右邊的拉丁語是「dexter」,有靈巧聰敏之意。因此,左手有負面的含意而右手則是正面。
各地不同佩戴婚戒的風俗 [編輯]
猶太婦女平日會把婚戒戴著在左手,雖然在婚禮期間她們會把婚戒戴在右手上。男性傳統上不戴指環,雖然在一些「現代主義」運動後,戴指環的習俗開始慢慢流傳。在荷蘭,天主教徒把它戴在左手,其他人則戴在右手;在奧地利,天主教徒佩戴婚戒在右手。在比利時,佩戴在左右手的選擇是取決於在該國家的區域。東正教徒和東部歐洲人(除了羅馬尼亞人)傳統上也是把結婚指環佩戴在右手的。 希臘人許多是東正教徒,通常根據希臘傳統把婚戒戴在右手上。在其他國家例如哥倫比亞、德國、希臘、挪威、秘魯、波蘭、俄國、塞爾維亞、西班牙、烏克蘭和委內瑞拉,婚戒是戴在右手的。
在英國和美國等英語國家的傳統則是將婚戒戴在左手無名指,而過往女性比男生較普遍佩帶婚戒。現今,配偶雙方都通常戴著婚戒,不過會因為安全、工作或個人舒適的原因而除下。其他不佩帶的原因也許因為反對貴重金屬的想法,或因為不喜歡通過首飾來宣稱他們的婚姻地位的想法。也有做法是把婚戒穿在鏈子後佩戴著在脖子上,從而達至宣稱他們婚姻的社會訊息。[22]
在印度一些奉行印度教的地方,婦女傳統上會佩戴腳趾指環(bichiya),雖然她們現今已漸漸把婚戒戴在手指上。在印度東部,主要是孟加拉西面地區,婦女會佩戴鐵手鐲(loha),而越來越多當地人把手鐲鍍上金或銀以使其更加美觀。
配偶一方離世後的風俗 [編輯]
雖然法律上婚姻在配偶其中一方死亡時終結,不過在配偶死後佩戴婚戒的形式上,不同習俗會有十分不同的做法。
一些傳統中,配偶死亡後仍在生的一方會繼續戴著自己的婚戒,有時會轉戴在另一隻手的無名指上;
有些會在配偶的葬禮上除去他們的婚戒;
有些會在葬禮後,保管和佩戴(有時會戴在他們自己同一的手指上)他們離世的配偶的指環。
在許多文化中,配偶離世後在生的的一方佩戴婚戒的時間和方式未必一定由社會風俗所規定,也會由家庭傳統和個人選擇所決定。[23]
婚戒的市場 [編輯]
 
 
訂婚——婚禮——週年紀念三合一的18k金指環,中心鑲嵌了1½克拉鑽石。
美國市場 [編輯]
雙婚戒的儀式,或雙方伴侶都佩帶婚戒的儀式,是相對近代的改變。美國首飾業在19世紀後期開始一些市場推廣以鼓勵這風俗。從1920年代的經濟轉變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衝擊從得到的經驗,美國首飾業推出更成功的市場活動。在1920年代後期,80%的婚禮都進行雙婚戒的儀式,相對在大蕭條之前的15%有很大的增長。[24]
中國市場 [編輯]
中國每年有100多萬人結婚,而且結婚買鑽戒正在成為一種時尚。由於中國人口多,經濟增長迅速,鑽石飾品在中國越來越受歡迎,所以結婚鑽飾的發展空間是非常大。估計到了21世紀中期,中國將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的鑽石飾品第三大消費國。[7]
製造婚戒的材料 [編輯]
按早期羅馬傳統,指環由代表力量的鐵所鑄造,及後逐漸被秀麗且不易鏽蝕的金和銀所取代。[3]
製造婚戒過程中,珠寶商通常用珍貴的黃金加入銅、錫和鉍以增加硬度。鉑和白金也會用於製造婚戒,雖然過去黃金已主要被更加廉價的鎳金合金取代了,而在上面一層薄薄的銠鍍層須在佩戴一段歲月後從新鍍上。鈦由於它的耐久性、負擔能力和暗灰顏色,最近成為了受歡迎的結婚指環材料。碳化鎢與金或白金一起鑲嵌也是最近常用的材料。鎳銀齊因為它的外觀及成本,也是常用較廉價的材料。結婚的配偶也開始使用不鏽鋼,是由於其耐久性與白金或鈦一樣,以及可在其上面完成更精細的加工。銀、銅、黃銅和其他更加便宜的金屬較少用來作婚戒材料,因它們會隨時間而被腐蝕,不能象徵永恆的意義。鋁、錫及鉛幾乎從未用作為材料。
款式、圖案、時尚 [編輯]
 
 
 
14世紀猶太人的結婚指環
簡樸的金指環是最普遍的款式,女性通常佩帶較糼的指環,而男性則更加較佩帶闊的環。戒指所以是圓形是代表了愛情是沒有盡頭,時至今日,以鑽戒作為愛的獻禮已為多數人所接納。 [25]
在法國和法語國家,常見的指環是由三個互相交織的圓環組成,它們代表了基督徒的三種美德:信德、望德和愛德。其中「愛德」等同希臘語中的「αγάπη」代表那種有如神對世人完美的公正的愛。
 
 
這是由六環完整組合的迷之環。
 
 
這是同一個迷之環,但已分開為六個圓環。
在希臘和安那托利亞(包括多數現代土耳其)文化下,婦女有時會收到並且戴著「迷之環」——一組互相鎖扣的金屬環,巧妙地砌合成單一的指環。這種指環源自雙連環,其拉丁語「gemelli」,意思為孿生。雙連環主要用作婚戒,用以防止穿戴者背叛他們的伴侶,當代的人認為雙連環不可以在脫下後重組一起。 [26]
在北美洲和某些歐洲國家,許多已婚婦女在同一個手指戴著的二個指環:訂婚戒指和一個簡樸的的結婚戒指,很多夫婦會購買這種一對可合而為一設計的指環。另外,更有已婚很久的女士會佩戴三顆指環在他們的手指上:結婚指環、訂婚指環和永恆指環。這種三指環的組合在英國是非常普通的。
在某些習俗中,女性應該把訂婚戒指戴在婚戒之上,從而把訂婚的情趣封蓋在婚姻內。
也有其他習俗選擇把婚戒單獨戴著。此外,現代在美國的指環組合經常以三件一套的形式銷售,其中包括男方的結婚戒指、女方的訂婚戒指和一纖幼的指環用來在婚禮之前鑲嵌在訂婚戒上以把它轉換它成一結婚戒指。[24]
經雕刻的結婚指環在美國也越來越普遍。其中一些歐洲傳統中,人們會把自己配偶的名字及準備結婚的日期刻在指環的內側,以鞏固指環為家庭瑰寶的情感及象徵意義。[8] 在美國、加拿大及其他英語國家(尤其是有大量愛爾蘭或蘇格蘭血統的地方),凱爾特風格的結婚戒指也變得十分普遍。這種款式經常雕刻了凱爾特結的設計,以象徵同一性及持續性。有時克拉達戒指也被用於象徵忠貞。
在俄國傳統,婚戒是由三條玫瑰色,白色和黃色的金合金的環連扣在一起,並佩帶在右手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指一词的由来
      据说,戒指起源于中国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于记事,戒指是一种“禁戒”,“戒止”的标志。当时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后宫被皇帝看上了,宦官就记下她们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们右手指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如果妊娠,就告知宦官,宦官就给她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 
戒指起源后,就不断“变脸”,到现在拥有了不少版本。关于节制的戴法也有很多讲究,最常说的便是依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顺序来了个“清热解毒”:“清”指亲密接触,“热”是热恋当中,“解”和“结”谐音,意为结婚,“毒”即独身。 
 
 
戒指的来历 
 
      民俗学者诺尔森(T.S.Knowlson)说:"------就是要大略考定这种(指结婚)指环到底从什么时候起成为生活的形态,也不能够。据乔芬那尔(Junvennal罗马古代文学家)的话(见《讽刺录》卷三),我们知道罗马人早已使用指环了;在埃及的古冢里,也已有指环了;看来戴结婚指环这种风俗,在我所能追溯得到的最初文化,早就已经发现了。"诺尔森的话,是专指结婚指环而论的,他认为,指环的诞生如果不在文化之前,至少也是和文化同时。 
 
      指环的产生以及来历,并非只是西方结婚指环为最早。在东方,戒指有着同西方同样久远的历史。在著名的《创世纪》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说埃及法老任命约瑟为首相,"法老就摘下手上打印的戒指,戴在约瑟的手上。"在《以斯贴记》一书中,也多次提及波斯王以戒指为印记及授戒指于他人,表示授以权柄。说明在古老的东方,戒指不仅是女子的装饰品,同时也是帝王权利的象征及授权的符信。 
 
      指环在我国的产生,据杂史家的推测,认为指环创始于商代末期。但一些考古学家发现,商周两代,还处于铜器时代,而金的发现与应用,稍晚于铜。炼金需要十分复杂的技术。那么,铜器时代如何有那么多的金供后妃群妾作指环呢?实际上,古人所谓的"金",并非今日之"金"的概念。金有类名和专名两种用法。类名,是指金属或五金的通称。银子叫做"白金",黄铜等黄色的金属叫做"黄金",就是铁,也属于金属类,叫做"重金"。因此,商周两代的所谓的金指环,并不是指用黄金制作的指环,很有可能是铜之类的金属。 
 
      对于指环的历史,也有许多的推测和传说,很难有一个十分准确的证据来论证戒指的发明出自哪个时期或哪个人物。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戒指的历史同文化的历史一样的悠久。 
 
      指环为何有称之为戒指呢?"戒"禁戒之意,将指环戴于手指间,以示禁戒。故曰"戒指"。然而,要"禁戒"的又是什么呢?在《五经要义》中有这样的记载:"古者后妃群妾御于君,作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以金环退之,进之著右手,退者著左手,本三代之制,即今之戒指也。"《三余赘笔》亦根据《诗经》之注,而断言戒指为上古的遗志:"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按《诗》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按月辰,经期也)以金环退之;不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者著于右手。事无大小,经以成法。既世俗之名戒指者,有自来矣。"这就是说,皇帝的宾嫔妃们在经期和妊娠期,戒绝天子的亲近。这种行为,并非古人具有科学的、开明的见解,而是古人认为怀孕及经期中的女人,身体不洁,如男人与之接触会有晦气。这种出于迷信的动机,倒是在现代科学认为妊娠和经期应当避免性生活的行为有某种暗合。 
 
      在今日,戒指的这种禁戒意义虽已不复存在,但是从某种程度上看,依然存在禁戒的性质。比如,戒指的佩戴历来有约定俗成的规则,订婚或结婚戒要戴在无名指上,这表明该女子已被别人占有,禁戒别的男子再向她求爱。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防止第三者插足。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戒指已有了更多的含义。比如,已戒指作为订婚和结婚的纪念;相互赠戒指作为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一种信物或表示对亲人的一种纪念;也有人佩戴戒是为了图吉祥、求好运,或是求得某种心理上的平衡;更有许多人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以及表示某种身份。当然,用戒指作为整体美的一种装饰,已被许多人所接受。作为点缀,作为装饰,作为一种个性与风度的表现,戒指也同其他首饰一样,扮演着一个新的角色。 
 
 
>>>>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戴法是: 
 
      食指——想结婚,表示未婚; 
      中指——已经在恋爱中; 
      无名指——表示已经订婚或结婚; 
      小指——表示独身。 
 
      至于右手,在传统上也有一个说法:那就是戴在无名指上。据说戴在这里,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当然,还有一种戒指,无论你戴在那里都不具备任何意义,这种戒指就是一般的花戒,它只起到一种装饰的作用,可以戴在任何你想戴的手指上,没有任何拘束。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结婚的来历哦!!!
 
传说,这是我们祖先轩辕黄帝规定下来的。
 
黄帝战败蚩尤,平息了战争,建立起部落联盟,制止了群婚,结束了野蛮里代,人类文明时代最初就从此开始了。
 
过惯群婚的人类时代,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在五千年前,恐怕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对刚刚统一了的部落联盟来说,群婚制度存在着极不利于团结的因素,经常发生抢婚事件,不光男抢女,也有女抢男。新联盟的部落之间,经常为抢婚发生打架斗殴。时间一长,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间又有重新分裂的可能。黄帝为这件事经常愁眉不展。他找来身边的大臣常先、大鸿、风后、力牧、仓颉等人。多次商议如何制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大家谁都没有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有一天,黄帝随同一群大巨巡察群民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突然发现一家人住着三个洞穴,为了防止野兽侵害,周围用石头垒起高高的围墙,只留下一个人能出进的门口。这个发现立即引起黄帝的兴趣。当天晚上他就召来身边所有的大臣。黄帝说:“我有个制止群婚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都议论一番,看行不行”。众臣都叫黄帝快讲。黄帝说:“今天咱们看了群民们居住的洞穴,我想,制止群婚的唯一办法,就是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结婚时,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来祝贺,举行仪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后,吃酒庆贺,载歌载舞,宣告两人已经正式结婚。然后,再将夫妻二人送进事前准备好的洞穴(房)里,周围垒起高墙,出入只留一个门,吃饭喝水由男女双方家里亲人送,长则三月,短则四十天,让他们在洞里建立夫妻感情,学会烧火做饭,学会怎么过日子。今后,凡是部落人结婚入了洞房的男女,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许乱抢他人男女。为了区别已婚与未婚,凡结了婚的女人,必须把蓬乱头发挽个结。人们一看,知道这女人已结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则就犯了部落法规。”
 
黄帝讲完这个主张,立刻就得到常先,大鸿,力牧等人的支持。众群建议叫仓颉写个法规,公布于众,这个主张很快就得到各个部落群民的支持拥护。人们都争着为自己儿女挖洞穴(房)、垒高墙,凡儿女们一婚配,举行仪式后,就把他们送入洞房。群婚这一恶习就这样逐渐消失了。
 
但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彻底改变过来。也有一些群民一时不习惯一夫一妻制夫妻生活。据说,有一对狩猎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两人由双方家长说好婚配。举行婚礼后,双双送入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石礅开始觉得整天只陪伴一个女的,有啥意思,还不如群婚好,喜欢哪个就陪哪个,一天可找两三个。木苗也觉得入了洞房不自在,整天陪着一个男人过,实在没乐趣,不如群婚自由自在,看上哪个男的就相爱几天。过几天不喜欢了再找别的男人,多自由,由于两人都产生不愿过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念头,有天晚上,趁着深更夜静,两人双双越墙,各自逃跑了。
 
石礅和木苗都逃进了大森林,一时找不见有人烟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没带狩猎工具,生怕野兽侵害。天亮后,又渴又饿,两人不知不觉地又走到一起了。为了保存生命,两人只好相依为命。整天摘野果,采蘑菇充饥。因迷路,一时走不出大森林,真不知如何是好?现在,他俩才意识到,眼下谁也离不开谁。有一天,两人实在又渴又饿又累,双双躺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一群蜜蜂在他两头上嗡嗡盘旋。石礅折了一根树枝,左右乱打,驱散蜂群。不料蜜蜂发怒,把两人蜇得鼻青脸肿。石礅发现蜂群是从树缝里钻出来,取出随身带的击火石,他叫木苗拾干柴,迅速点燃一堆大火,他俩从火堆里抽出火棍,朝着大树身上裂缝,一个劲燃烧。刹那时,蜜蜂烧毁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火焰从树缝伸进去烧毁了蜂巢,蜂蜜从树缝渗流出来。开始,他两人不知流出是什么东西,只是闻着芳香扑鼻,石礅用手蘸了一点,放进嘴里用舌头一舔,非常香甜。他又叫木苗尝了一次,二人断定无毒,赶忙拾了一些树皮,把流出来的蜂蜜全都盛起来。两人只好整天在森林里采蘑菇,蘸蜂蜜充饥。就这样在大森林里度过了整整一个月,幸亏被黄帝手下狩猎能手于则发现,才把石礅和木苗救回来。
 
小两口在大森林里经过一个多月折腾,担惊受怕,整天提心吊胆,只怕野兽前来袭击。谁也不愿分开,谁也离不开谁,夫妻感情越来越深,才真正懂得了爱情的滋味。回到部落后,石礅和木苗再也没有分开,小两口从此建立起一个幸福家庭。这就是“入洞房与度蜜月”的来历,一直流传至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08 Wed 2013 13:26
  • 置頂 田單

田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田單
軍事家
戰國
性別
出生 ?
齊國
逝世 ?
安平城
國籍 齊國
 
經歷
即墨城守
相國
安平君,益封夜邑萬戶侯
代表作
火牛陣

田單戰國田齊宗室遠房的親屬,臨淄人,齊國的軍事家,任齊都臨淄的市掾(秘書)。以「火牛陣」破燕軍和收復七十城而聞名。

目錄

 [隱藏

[編輯] 生平01300000306670122707632615702_s01300000306670122707629176060_s01300000306670122707634810648  

前314年子之發動叛亂,當時身為太子的燕昭王與將軍市被攻打子之,雙方混戰數月,齊宣王見有機可乘就趁機發動攻擊,攻佔燕都,斬殺子之燕王噲,企圖滅。但後來軍被逼撤退。

[編輯] 退守即墨

前286年宋國齊湣王田地發軍攻滅,被其餘六國仇視。前285年秦國蒙武率軍攻打齊國,攻佔了九座城市。

前284年齊湣王內被人民所怨,外被秦國仇視其強大(因為當時齊國強大到令很多準備臣服秦國的國家轉態,臣服齊國),五國發軍攻,於濟西大破軍,斬殺韓聶,其餘四國相繼撤退。燕國將領樂毅出兵攻佔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再於半年內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滅了齊國,僅剩(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市東南)兩座齊國孤城未能攻克。而楚國又出兵,名為援助,實為攻擊,楚將淖齒虐殺齊湣王淖齒又被人殺死。即墨大夫出戰陣亡。田單率族人以鐵皮護車軸逃至即墨,被推舉為城守。即墨全城軍民由田單率領抵抗,雙方交戰五年。樂毅強攻不克,改採包圍策略。

[編輯] 反間連環

前279年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繼位,田單使用反間計,使得樂毅被廢除職務,燕惠王改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將領,樂毅被迫出奔趙國。

田單佯裝神來助,以振奮城中軍民人心,果然激發人心。其後,田單又用激將法,宣稱人怕被劓刑,結果騎劫人俘虜、降者處以劓刑,不知已經激怒了人之心。田單又宣稱人怕先人的墳墓被掘出來,並火燒屍體,若這樣做,人必定投降,結果騎劫再度中計,在城外掘墳焚屍,結果再激發人心,齊兵的怒氣更盛。

其後,田單佯裝城中軍力虛弱,快要投降的樣子出來,並送金、降表出城,要求破城不要擄掠,騎劫第三次中計,使軍十分輕敵,騎劫囂張到自稱比樂毅更厲害。

[編輯] 火牛陣破軍

此時田單趁機收集牛隻,聚得千餘隻,畫上五花彩紋、披上土黃色綢緞、牛角紮了刀和牛尾綁了用油浸過的葦草。田單鑿開城牆十餘口,於夜間布置好,準備了五千士兵,準備好了就放牛出城並且點火在牠們的尾,牛隻疼痛不已,猛力向前衝,突襲營,齊壯士五千隨後衝殺。軍將士見此,以為神兵天降,田單又聚集婦孺齊敲銅器戰鼓,聲音震天動地,嚇得軍將士潰不成軍,騎劫亦死於亂軍之中,田單率兵乘勝追擊,收復了齊國七十餘座城,打敗了軍,軍一直潰逃到河上。

田單收兵,迎接在被擁立的齊襄王入都臨淄為齊王,因功被封任為相國,為安平君,又益封夜邑(今山東掖縣)萬戶,死後葬於安平城內。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典故攀龙附凤 

同源典故攀龙 附凤


 

法言义疏》卷十六〈渊骞〉~47~
或问:「渊、骞之徒恶乎在?」曰:「寝。」或曰:「渊、骞曷不寝?」曰:「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如其寝!如其寝!」

 

《汉书》卷一○○下《叙传下》
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颍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

 

《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4249~
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光武曰:「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遽欲正号位乎?诸将且出。」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閒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纯言甚诚切,光武深感,曰:「吾将思之。」

 


作者 诗题 诗句
李咸用 途中作 退鹢风虽急,攀龙志已坚。
杜甫 洗兵马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卢纶 同兵部李纾侍郎刑部包佶侍郎哭皇甫侍御曾 攀龙与泣麟,哀乐不同尘。
郑谷 寄职方李员外 曾袖篇章谒长卿,今来附凤事何荣。
钱起 陪南省诸公宴殿中李监宅 宦贵攀龙后,心倾待士时。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俄羅斯方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Tetrominoes IJLO STZ Worlds.svg
俄羅斯方塊
類型 益智(PUZ)
平台 多平台
開發 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原始演算法)、瓦丁·格拉西莫夫(編碼)
發行 眾多
設計師 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
模式 單人多人遊戲
發行日期 蘇聯:1984年6月6日
北美:1986年
 
俄羅斯方塊

俄羅斯方塊英語Tetris俄語Тетрис)是1980年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風靡全世界的電腦遊戲,是落下型益智遊戲的始祖。

有研究者發現玩俄羅斯方塊遊戲有助於防止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發生,可能是這個遊戲能夠對大腦儲存視覺記憶的功能產生干擾,從而保護病人免受創傷後應激反應的影響[1]
也有學者發現玩俄羅斯方塊並且佩戴一種特殊的眼鏡可以治療兒童弱視。[2]

目錄

  [隱藏

[編輯]簡介

俄羅斯方塊原本是前蘇聯科學家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Алексей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житнов)在1984年6月利用空閒時間所編寫的遊戲程序[3],據說遊戲的作者最喜歡網球(Tennis)運動,於是,他把來源於希臘語的tetra(意為「四」)與其結合,造了「tetris」一詞,之後開始提供授權給各個遊戲公司,造成各平台上軟體大量發行的現象。

Game Boy版的俄羅斯方塊在日本賣出424萬套,是Game Boy史上賣得最好的遊戲。海灣戰爭時,也是前線美軍最常拿來消磨時間的遊戲之一。

由於俄羅斯方塊具有數學性、動態性與知名度,也經常被用來作為遊戲程式設計的練習題材。按照金氏世界紀錄,俄羅斯方塊現時一共有9個世界紀錄,例如手提電話下載次數最多的遊戲等。

[編輯]特點

俄羅斯方塊的一大特點是它無法用任何實體的形式進行,只能用於平面形式進行。

[編輯]規則

  • 俄羅斯方塊是由下面這幾種四格骨牌構成,全部都由四個方塊組成:
    • I:最多消除4層
    • J:最多消除3層
    • L:最多消除3層
    • O:最多消除2層
    • S:最多消除2層
    • Z:最多消除2層
    • T:最多消除2層
    • 部分遊戲有單格方塊,可以穿透固定的方塊到達最下層空位。其他的改版中出現更多特別的造型。
 
  • 方塊會從區域上方開始緩慢繼續落下。
  • 玩家可以做的操作有:以90度為單位旋轉方塊,以格子為單位左右移動方塊,以及讓方塊加速落下。
  • 方塊下落到區域最下方或是著落到其他方塊上無法再向下移動時,就會固定在該處,然後新的方塊出現在區域上方開始落下。
  • 當區域中某一橫行的格子全部由方塊填滿時,則該列會被消除並成為玩家的得分。同時消除的行數越多,得分指數級上升。
  • 當固定的方塊堆到區域最頂端而無法消除層數時,則遊戲結束

一般來說,遊戲還會提示下一個將要落下的方塊,熟練的玩家會計算到下一個方塊,評估現在要如何進行。由於遊戲能不斷進行下去對商業用遊戲不太理想,所以一般還會隨著遊戲的進行而加速提高難度。

[編輯]衍生遊戲

俄羅斯方塊由於受到歡迎,有些遊戲廠商以其為藍本,開發出不同的衍生遊戲:

  • 決戰俄羅斯(Face to Face):台灣交通大學大一學生蔡祈岩與王功華製作並於1990年由台灣的智冠科技(當時叫軟體世界)出版,加入兩人對戰及許多道具,並首創與電腦對戰功能,以操作流暢與合理設計將這款遊戲推向全新高度,迅速風靡中港台及亞洲各國,是華人自製電腦遊戲的濫觴。
  • 立體方塊:將原本2D的方塊改為3D,以增加遊戲的挑戰性。
  • 臉譜方塊:將人的臉譜分割成五等份(額頭眼睛鼻子嘴巴下巴),須將隨機落下的臉譜各部份拼成正確的臉譜方可消除並得分。

[編輯]知識產權問題

俄羅斯方塊的智慧財產權由前蘇聯的外國貿易協會(ELORG)持有,現由The Tetris Company繼承。雖然大型機器上販售的俄羅斯方塊遊戲多取得授權,但因為其規則簡單、容易開發,事實上有很多未經授權的產品也到處散佈。1990年代初期,全世界大量流行的小型遊戲機,多半為類似俄羅斯方塊的遊戲,都不是授權產品。

甚至,很多故意不用Tetris名稱之類似俄羅斯方塊的遊戲機器在著作權官司中事實上都獲得了勝訴。這意味著俄羅斯方塊這類單純數學性質的遊戲,權利人在著作權訴訟中也很有可能居於劣勢,這對遊戲開發廠商來說是很大的衝擊。因此,很多遊戲開發廠商都有不太願意開發這類數學性質遊戲的傾向。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魔術方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魔術方塊原狀


轉動魔術方塊
魔術方塊,在中國大陸稱為魔方,在香港稱為扭計骰,是匈牙利建築學教授和雕塑家魯比克·厄爾諾(Rubik Ernő),於1974年發明的機械益智玩具[1],最初的名稱叫Magic Cube[2],1980年Ideal Toys公司於販售此玩具,並將名稱改為Rubik's Cube[3]。

魔術方塊在1980年代最為風靡,至今未衰。截至2009年1月,魔術方塊在全世界已經售出了3億5千多萬個[4][5]。面世不久後,很多類似的玩具也紛紛出現,有些出自發明人魯比克,包括二階、四階和五階版本的魔術方塊;有些則是出自別人之手。

魔術方塊的歷史

[編輯]早期的嘗試
1970年三月,Larry Nichols發明了「Puzzle with Pieces Rotatable in Groups」,並申請了加拿大專利,是個2×2×2的魔術方塊,但是每個方塊之間是用磁鐵互相吸在一起。1972年獲得美國專利 3,655,201,比魯比克教授的魔術方塊早兩年。

[編輯]第一個魔術方塊
魯比克·厄爾諾是匈牙利的建築學和雕塑學教授,為了幫助學生們認識空間立方體的組成和結構,所以他自己動手做出了第一個魔術方塊的雛形來,其靈感是來自於多瑙河中的沙礫。[6]

1974年,魯比克教授發明了第一個魔術方塊(當時稱作Magic Cube),並在1975年獲得匈牙利專利號HU170062,但沒有申請國際專利。第一批魔術方塊於1977年在布達佩斯的玩具店販售。[7]與Nichols的魔術方塊不同,魯比克教授的零件是像卡榫一般互相咬合在一起,不容易因為外力而分開,而且可以以任何材質製作。

1979年九月,Ideal Toys公司將魔術方塊帶至全世界,並於1980年一、二月在倫敦、巴黎和美國的國際玩具博覽會亮相。

展出之後,Ideal Toys公司將魔術方塊的名稱改為Rubik's Cube,1980年五月,第一批魔術方塊在匈牙利出口。[7]

[編輯]流行
魔術方塊廣為大眾喜愛是在1980年代。從1980年到1982年,總共售出了將近200萬個魔術方塊。1981年,一個來自英國的小男孩,派翠克·波塞特(Patrick Bossert)寫了一本名叫《你也能夠復原魔術方塊》(ISBN 0-14-031483-0)的書,總共售出了將近150萬本。[7]據估計,1980年代中期,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在玩魔術方塊。[6]

[編輯]更多的魔術方塊
由於魔術方塊的巨大商機,1983年魯比克教授和他的合夥人一同開發了二階和四階魔術方塊。[8]並於1986年製造了五階魔術方塊。[9]

2003年,希臘的Panagiotis Verdes申請了五階到十一階魔術方塊的專利(五階魔術方塊的結構略與魯比克教授的魔術方塊不同),並於2008年在V-Cube公司生產五階、六階和七階的魔術方塊。[10]

2005年,中國的魔術方塊玩家推出了幾款適合魔術方塊競速比賽的三階魔術方塊,前三款分別命名為國甲(Type-A),國乙(Type-B),國丙(Type-C),並受到了很好的評價,此後,中國資深玩家七夜和大煙頭也分別推出了銘浩之(Cube4You)和大雁(DaYan)品牌。而大煙頭此後又推出了魔中魔(Crazy)系列,並且擁有其知識產權。

[編輯]比賽
根據金氏世界紀錄第一場魔術方塊比賽於1981年3月13日,第一名是慕尼黑出生的Jury Froeschl,花了38秒。

第一個國際性的比賽於1982年6月5日在布達佩斯舉行,當時的比賽項目只有速解魔術方塊,第一名是Minh Thai,花了22.95秒,之後又逐漸增加了其他比賽規則。

2003年起,世界魔術方塊協會開始定期舉辦比賽,並記錄了1982年和2003年之後正式比賽的最佳成績。[11][12]
2004年,WCA使用較精準的Stackmat計時器來計時,增加比賽的準確性。
2007年,法國的Thibaut Jacquinot以9.86秒的成績成為首個在10秒內復原魔術方塊的人。
2013年,荷蘭的Mats Valk以5.55秒的成績成為目前最快復原魔術方塊的人。
[編輯]細節

 

日本配色


官方配色
[編輯]配色
其實魔術方塊並不只有一種配色,現在所流行的是官方版本,事實上也還有其他版本的配色 (非官方標準六色的方塊不在以下討論範圍中)。

[編輯]日本配色
日本配色是魯比克教授最初研發出魔術方塊時的配色,分別為白色、紅色、橘色、黃色、綠色、藍色,其中白藍相對、紅橘相對、黃綠相對,且藍、橘、黃三色以逆時針排列。

在魔術方塊傳至全世界後,魯比克公司聽取色彩研究者的意見,將配色做了更改,但日本則維持原來的配色。目前世界上除了日本生產的魔術方塊外,還有官方二階魔術方塊也是日本配色。

[編輯]官方配色
魯比克公司聽取色彩研究者的意見,將相對兩面的顏色安排為相同色系,也就是白黃相對、紅橘相對、藍綠相對,且藍、橘、黃三色以順時鐘排列。

[編輯]V-Cube公司配色
V-Cube公司的配色與魯比克公司的配色相似,只是將白色換成黑色,即黑黃相對、紅橘相對、藍綠相對,且藍、橘、黃三色以順時鐘排列。

[編輯]結構
三階魔術方塊由1個中心軸、6個中心塊、12個邊塊及8個角塊構成,當它們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每個零件會互相牽制不會散開,並且任何一面都可水平轉動而不影響到其他方塊。三階魔術方塊的結構不只一種,例如空心魔術方塊。中國的一些魔術方塊玩家,嘗試對三階魔術方塊結構進行修改,形成適合競速的魔術方塊,這些修改包括對摩擦面接觸方式、尺寸、重量、材質、顏色、邊角處理、彈簧彈力等等的修改,這些修改都很成功,並且受到了世界魔術方塊頂尖選手的青睞。不過這些魔術方塊在中國以外的地區,依然會面對三階魔術方塊結構專利權的問題。以下是一般魔術方塊的結構。

 

中心塊
[編輯]中心塊
中心塊與中心軸連接在一起,但可以順著軸的方向自由的轉動。

中心塊的表面為正方形,結構略呈長方體,但長方體內側並非平面,另外中心還有一個圓柱體連接至中心軸。

從側面看,中心塊的內側會有一個圓弧狀的凹槽,組合後,中心塊和邊塊上的凹槽可組成一個圓形。[13]旋轉時,邊塊和角塊會沿著凹槽滑動。

 

邊塊
[編輯]邊塊
邊塊的表面是兩個正方形,結構類似一個長方體從立方體的一個邊凸出來,這樣的結構可以讓邊塊嵌在兩個中心塊之間。

長方體表面上的弧度與中心塊上的弧度相同,可以沿著滑動。立方體的內側有缺角,組合後,中心塊和邊塊上的凹槽可組成一個圓形。旋轉時,邊塊和角塊會沿著凹槽滑動。另外,這個缺角還被用來固定角塊。

 

角塊
[編輯]角塊
角塊的表面是三個正方形,結構類似一個小立方體從立方體的一個邊凸出來,這樣的結構可以讓角塊嵌在三個邊塊之間。

與邊塊相同,小立方體的表面一樣有弧度,可以讓角塊沿著凹槽旋轉。

[編輯]書寫方式


U的轉法,即順時鐘轉動上層
為了記錄下復原、轉亂的過程或公式的步驟,會用Singmaster符號來書寫(由David Singmaster發明)。[14]書寫方式如下:

F、B、L、R、U、D分別代表前、後、左、右、上、下層。
若是順時針旋轉,則直接寫上符號;若是逆時針旋轉,則在符號後加上「'」或是「i」;若是旋轉180°,則在符號後加上「2」或是「²」。
若要更加詳細紀錄整個過程,還會使用以下符號:

x、y、z分別代表將整個魔術方塊做R、U、F,因為在速解魔術方塊的時候,並不會總是將一個面朝向自己。
f、b、l、r、u、d分別代表前、後、左、右、上、下兩層,代表連中間層一起轉。
M、E、S代表旋轉中間層,相當於lL'、dD'、fF'。[15]
[編輯]解法

魔術方塊的解法有許多種,最多人用的是1981年David Singmaster在他的書「Notes on Rubik's "Magic Cube"」中的解法,也就是「Layer By Layer」(層先法)。方法是先解決底層,然後是中間層,最後是頂層,這種解法可以在一分鐘內復原一個魔術方塊。其他還有角先或其他不同組合的方法。

第一個快速的解法是由傑西卡·弗雷德里奇所發明的Fridrich Method,解決的順序與Layer By Layer類似。先復原第一層的十字,接著復原第一和第二層,然後將第三層的頂面完成,最後完成第三層的排序。由於歸納出所有可能的情況,一共需要119個公式,但這種解法平均只需55步復原魔術方塊。
Philip Marshall的「The Ultimate Solution to Rubik's Cube」修改了Fridrich Method,平均需65步復原魔術方塊,但只需要兩個公式。方法是先復原邊塊,再復原角塊。[16][17]
另一個快速的解法是Lars Petrus的Petrus method,方法是先解決2×2×2,再解決2×2×3,然後逐個復原。他本人認為層先法的缺點是會不斷破壞、還原之前完成的部份。這個種解法是較良好的解決方案。[18]
詳細的解法有視頻可供參詳,見注釋。

[編輯]延伸

魔術方塊家族的成員有很多,以下用中心軸的數量分布來分類。若每個中心軸都是等價的(即對稱性較高),則軸的數量有可能是4、6、8、12、20、32,因為正多面體具有高度的對稱性,不同的軸數則對應到不同的正多面體,在這之中四軸、六軸和十二軸又較為常見。另外也有些魔術方塊的中心軸不等價,例如Square 1。以下列出的是較常見的魔術方塊。

[編輯]四軸魔術方塊
這一類魔術方塊具有四個等價的中心軸,其中較常見的是鑽石魔術方塊、金字塔魔術方塊。

[編輯]鑽石魔術方塊
主條目:鑽石魔術方塊
原名Skewb Diamond,是一種具有八面體結構的魔術方塊。一共有8個面塊及6個角塊,每一次移動可以旋轉4個面塊及3個角塊120°或-120°,與斜轉方塊、終極斜方具有相似的結構。

 

鑽石魔術方塊(Skewb Diamond)


斜轉方塊(Skewb)


終極斜方(Skewb Ultimate)
鑽石魔術方塊的中心塊 = 斜轉方塊的角塊 = 終極斜方的小塊。

鑽石魔術方塊的角塊 = 斜轉方塊的中心塊 = 終極斜方的大塊。[19]

[編輯]金字塔魔術方塊


金字塔魔術方塊
主條目:金字塔魔術方塊
金字塔魔術方塊(Pyraminx)一種四面體魔術方塊。它是由Uwe Meffert發明的,在他自己的魔術方塊網站Mefferts商店進行銷售。有四個外角塊、四個內角塊和六個邊塊。通過旋轉可以改變其顏色排列。軸旋轉塊可以旋轉後而狀態不改變。6個邊塊則可以自由旋轉。而四個頂塊可以獨立於其他塊進行自我旋轉。

[編輯]六軸魔術方塊
這一類魔術方塊具有六個等價的中心軸,其中較常見的是n×n×n的魔術方塊,但外型不一定會做成立方體,例如:七階魔術方塊。實際上,七階以上的魔術方塊是無法做成每小塊同大小的立方體的。

 

Pyramorphix
[編輯]二階魔術方塊
主條目:二階魔術方塊
二階魔術方塊的英文官方名字叫做Pocket Rubik's Cube或Mini Cube,中文直譯叫做「口袋魔術方塊」、「迷你魔術方塊」。與Pyramorphix具有相似的結構。

Pyramorphix雖然有4個面塊和4個角塊,但每塊都和二階魔術方塊一樣是等價的,每一次移動可以旋轉2個面塊及2個角塊±90°或180°。Pyramorphix與二階魔術方塊的關係類似立方體和正三角形的關係。[20]

 

常見的六軸魔術方塊,從左下開始:二階、三階、四階、五階、六階、七階
[編輯]三階魔術方塊
即一般的魔術方塊,另外有魔粽(Master Pyramorphix)等變形。

[編輯]四階魔術方塊
主條目:四階魔術方塊
四階魔術方塊的英文官方名字最初稱作為Sebestény Cube,後來在生產前最終定名為Rubik's Revenge,直譯過來是「魔術方塊的復仇」。

[編輯]五階魔術方塊
主條目:五階魔術方塊
五階魔術方塊的英文名字叫做Professor's Cube,直譯過來是「專家(玩)的魔術方塊」,也說明了它的難度。另外希臘的V-Cube公司也製造了不同結構的五階魔術方塊,英文名字叫做V-Cube 5。[21]

[編輯]六階魔術方塊
主條目:六階魔術方塊
六階魔術方塊首先由希臘的V-Cube公司量產[21],為立方體標準魔術方塊的極限。v-cube公司的產品未能妥善解決隠藏中層定位的問題,容易卡死。第一款能正常工作的六階魔術方塊由中國的聖手公司量產,以台灣玩家xb27發明的結構解決隠藏中層定位的問題。 現時所有量產形6階的棱塊都不是正方,加強結構強度。

[編輯]七階魔術方塊
主條目:七階魔術方塊
七階魔術方塊首先由希臘V-Cube公司量產。[21]方塊本身為圓弧型。第一款方形七階由中國聖手公司生產,棱塊是長方形。

[編輯]八階或以上魔術方塊
八階到十一階魔術方塊由希臘的V-Cube公司提出第一個設計概念。該概念在八階(包括六階)等偶數階魔術方塊均採用的是相應高一階的奇數階魔術方塊的結構,通過隱藏中心層來實現,但未能妥善解決隱藏中心層的走位。因此用V-Cube設計的偶數階魔術方塊即使製造出來,其手感並不好,容易卡死和飛塊(POP)。其後出現的設計有雙層卡腳,大幅加強穏定性。也出現了"加針"和"隱藏二階"等方法來解決中層走位

數學上七階以上的魔術方塊已經無法做成梭、角、心塊均勻的正方體。因為階數過高會導致角上的塊完全懸掛於魔術方塊之外而難以固定。因此理論上,角塊要做的非常大,邊塊做成長方形,而心塊則是非常小的正方形,有廠家把以這方法做出了方形的8階。由於六階角塊跟主體的連接處不能太小,不然結構強度不足,所有量產方形六階梭塊都是長方形的。部份廠家把高階魔術方塊做成麵包形,減輕了魔術方塊塊的大小在視覺上的差異,方便手持。

八階魔術方塊由中國聖手公司設計,已量產上巿。

九階魔術方塊中國於2009年12月8日產出首批,現已上市銷售。

十一階魔術方塊大約於2010年1月在中國國內上市銷售。

目前階數最高實物魔術方塊是十七階,於2011年1月由Oskar van Deventer設計並製造,並已在3D列印網站Shapeways.com上以2000美元銷售。[22] 第一隻3d列印的十七階用的是寶塔式的設計,由大三階卡著五階,再由五階卡著九階,再卡著十七階,做出來後跟本轉不動,原因是磨擦力太大, 部份塊太小,用力推時會把塊推出來,而非整層轉動。 其後的設計改為"牙齒"式, 每塊都有相當長的根部傳力, 實物可以實際操作。

另外,在電腦中沒有結構的限制,二十階甚至一百階的魔術方塊電腦都可以製造出來。[23]

[編輯]八軸魔術方塊
這一類魔術方塊具有八個等價的中心軸,其中較常見的是Dino Cube、Platypus、Rainbow Cube、BrainTwist。[24]

[編輯]十二軸魔術方塊
這一類魔術方塊具有十二個等價的中心軸,其中較常見的是五魔術方塊、亞歷山大之星、Pyraminx Crystal。

 

亞歷山大之星
[編輯]亞歷山大之星
主條目:亞歷山大之星
亞歷山大之星的原名為Alexander's Star,外型為Great dodecahedron,是亞當·亞歷山大於1982年發明的魔術方塊,於1985年申請美國專利 4,506,891,其結構可視為只有邊塊的五魔術方塊。

 

五魔術方塊
[編輯]五魔術方塊
主條目:五魔術方塊
五魔術方塊的原名為Megaminx。是一種十二面體魔術方塊,總共有50塊可以移動的部分,一共有六或十二種顏色,因為有些五魔術方塊會把相對的面塗上相同的顏色。

與一般的魔術方塊一樣,可以增加層數,目前最高階的五魔術方塊是由Andrew Cormier先生製造並販售,每一個軸有三個地方可以轉動,總共有530塊可以移動的部分[25][26]

[編輯]多軸魔術方塊
這一類魔術方塊具有十二個以上等價(或不等價)的中心軸,具代表性的例子是Tuttminx,有32軸。

[編輯]tuttminx


tuttminx
主條目:tuttminx
這種比較特別,是一個半正多面體,共有32軸,應該是目前最多軸的魔術方塊。

[編輯]其他魔術方塊
這類魔術方塊不具有等價的旋轉軸,較常見的是Square 1、Floppy Cube。

[編輯]Square one


Square 1
主條目:Square 1
Square One又叫做Square1或者SQ1,是由Karel Hrsel和Vojtech Kopsky在1992年共同發明並申請了美國專利 5,193,809。它的難度主要在於上下兩個地面的方塊被切割成了可以轉動30度的小塊,從而可以產生不同於原始方方正正模樣的狀態。

Square 1魔術方塊分為三層。頂層和底層都有風箏塊和三角塊,它們也被稱為角塊和邊塊。整個魔術方塊總共有8個角塊和8個邊塊。相對於層的中間來講,角塊為60度,邊塊寬度為30度。

[編輯]電子魔術方塊


E-cube:第一個量產的電子魔術方塊。
[編輯]E-CUBE電子魔術方塊
世界上第一個量產的3階電子魔術方塊,由台灣學樂公司推出由台灣龍華科大邱煌森老師授權生產。使用三色LED顯示及按鍵操作,在每個行列上都有兩個按鍵,使用者經由壓觸按鍵選擇旋轉方向,而LED的顏色變化模擬原機械式魔術方塊的旋轉。因為是單片機軟體控制,因此使用者可以輕易的恢復原始狀態及設定開始難易程度,E-cube也加入其他遊戲的功能。雖然產品早已量產及販賣,但正式於媒體亮相是在2008年10月30日的台灣教育部舉辦產學展覽會上。

[編輯]魔術方塊的Mod製造
魔術方塊的改造由來已久,其中以美國的Fisher最為著名,中國的大煙頭等玩家也對其進行了發揚,但是這是一項難度較大的工程,對魔術方塊需要有很深的認識,否則會毀壞掉魔術方塊,所以,專攻此項的人較少,不過新手還是可以對魔術方塊進行簡單改造(比如連體,切割等)

[編輯]世界魔術方塊協會(WCA)

魔術方塊同樣有自己的世界組織 世界魔術方塊協會(World Cube Association簡稱WCA),這個協會是被承認的關於魔術方塊的官方組織。它致力於推廣魔術方塊,同時也舉辦各種比賽,並且收錄最好的成績作為官方的世界紀錄。

官方承認的紀錄有:[12]

二、三、四、五、六、七階單次最快和平均速度
Square 1、Megaminx、Pyraminx、Rubik's Clock單次最快和平均速度
三階單手解、三階腳解單次最快和平均速度
三階最少步數
三、四、五階盲解
三階多個盲解(新、舊)
魔板、大師魔板單次最快和平均速度(於2013年被取消)
其中三階多個盲解(舊)已非官方比賽項目,新式的規則是:一小時內盲解多少魔術方塊。[15]

[編輯]玩法、比賽規則[15]

[編輯]競速
主條目:速解魔術方塊
即用最短的時間復原一個魔術方塊。一般來說,轉動次數越少復原的速度越快,但相對的需要記憶的公式就越多,現在絕大多數魔術方塊高手使用的是CFOP,需要119個公式。

[編輯]盲解
又稱作盲眼或蒙眼。規則是先將魔術方塊的顏色記下來,但在復原的過程不能用眼睛觀看魔術方塊。計時是從第一眼看到魔術方塊開始的,也就是說記憶魔術方塊的時間也算在總時間內。如果有方塊在轉動過程中脫落,也要在蒙眼的條件下裝回去。

[編輯]單手解
即以單手轉動魔術方塊進行復原。如果有方塊在轉動過程中脫落,也必須用同一隻手裝回去。因為沒有另外一隻手的幫助,魔術方塊難以保持平衡,尤其是在高速轉動的過程中。

[編輯]腳解
即用腳復原魔術方塊,參賽者可以站立、坐在椅子上或地上。其他規則大致與競速玩法相同。

[編輯]最少步驟還原
在這此比賽中,參賽者必須在60分鐘內,遞交指定某3x3方塊的解法。以解法的步數長短做為比賽依據。參賽者可以使用紙、筆、三個魔術方塊和貼紙來輔助思考與作答。

計步方式如下:(詳見[15])

x、y、z 不記步數。
F、B、L、R、U、D 旋轉90°或180°都算做一步。
M、E、S 旋轉90°或180°都算做兩步。
[編輯]多個盲解
規則大致與一般盲解相同,但必須同時記憶多個魔術方塊,在比賽時必須先告知裁判要復原幾個魔術方塊,記憶的時間為一顆最多10分鐘。舊式規則沒有限定時間,新式規則限定復原的過程必須在一小時內完成(記憶的時間不算在內)。

[編輯]世界紀錄

[編輯]三階魔術方塊官方紀錄
截至2013年3月18日的世界紀錄[12]

項目 紀錄 保持者 國籍 比賽
競速(單次) 5.55秒 Mats Valk 荷蘭 Zonhoven Open 2013
競速(平均) 7.53秒 Feliks Zemdegs 澳洲 Australian Nationals 2012
盲解 26.36秒 Marcell Endrey 匈牙利 Euro 2012
單手解(單次) 9.43秒 Giovanni Contardi 義大利 Italian Championship 2012
單手解(平均) 12.67秒 Michał Pleskowicz 波蘭 Cubing Spring Grudziadz 2012
最少步數 20步 岡山友昭 日本 Czech Open 2012
腳解(單次) 27.93秒 Fakhri Raihaan 印尼 Celebes 2012
腳解(平均) 35.15秒 Yunsu Nam (남윤수) 韓國 Cubing Korea Xmas Eve 2011
多個盲解 57分39秒復原37個中的32個 Marcin Kowalczyk 波蘭 Rybnik Open 2013
[編輯]非官方紀錄
黃逢任用兩隻手同時復原兩個不同的魔術方塊,用時41秒。[27]
Justin Adsuara在48.31秒內用筷子復原一個魔術方塊。[27]
Milán Baticz在24小時內,復原4,786個魔術方塊。 [27]
Dan Harris在水中憋氣,一口氣復原6個魔術方塊。[27]
最大的魔術方塊:邊長3.52米,製造者為Daniel Urlings。[28]
最貴的魔術方塊:Masterpiece Cube,總共用了22.5克拉的紫水晶、34克拉的紅寶石和34克拉的綠松石,魔術方塊本身是用18K的黃金製造,造價大約為1,500,000美元。[29]
[編輯]數學

[編輯]變化數
三階魔術方塊的總變化數是:


三階魔術方塊總變化數的算式是這樣得來:

8個角塊可以互換位置(8!),也可以旋轉(3),但不能單獨翻轉一個角塊,所以總共有8!×38/3種變化狀態。
12個邊塊可以互換位置(12!),也可以翻轉(2),但不能單獨翻轉一個邊塊(也就是將其兩個面對調),也不能單獨交換兩邊塊的位置,所以總共有12!×212/(2×2)種變化狀態。
對於一個拆散又再隨意組合的魔術方塊,總變化數則是:


也就是說,拆散魔術方塊再隨意組合,有11/12的機率無法恢復原狀。

某些魔術方塊在各個面的圖案具有方向性,考慮到6個中心塊各有4種朝向,但不能僅僅將一個中心塊旋轉90度,這時總變化數目還要再乘以46/2。此時結果為:


[編輯]魔術方塊的極限


當七階魔術方塊為方型時,旋轉45°時的情況
魔術方塊必須在旋轉時不會有零件脫出,若將n階的魔術方塊做成立方體,且每一小塊的邊長都相等,則必須有以下限制:


左式代表的是中心旋轉軸距離邊上的方塊最短距離,右式代表的是中心轉軸到表面的最短距離。左式必須小於右式,不然邊塊和角塊會無法固定。

可以解出:


因此六階或六階以下的魔術方塊可以設計成每小塊同大小的立方體的立方體;相反的,七階以上的魔術方塊都無法設計成每小塊同大小的立方體。

這也是為什麼V-Cube公司設計的七階魔術方塊六個面略為鼓起,因為這樣可以增加中心轉軸到表面的最短距離。

全世界第一顆邊角等長立方體7階出現在台灣,由台灣大學機械系-劉正威(xb27)研發其內部構造,設計出全世界第一顆邊角等長立方體7階專利結構。 由於此顆方塊結構打破以往的理論,實現了7階做成邊角等長的立方體七階,震撼了全世界各大魔術方塊玩家,也受到各大廠家的關注。 此顆至今尚未量產,內部結構究竟是如何突破無法做成立方體的數學理論,至今仍是個謎。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rqbMF-AKmDI

[編輯]電腦與魔術方塊
用電腦解決魔術方塊的復原問題並不是很困難,關鍵是要找到一個好的演算法。
目前速度最快且解決魔術方塊平均步驟最少的軟體是Cube Explorer。
[編輯]上帝的數字
所有的三階魔術方塊都可以在有限步數內復原,1982年,佛雷與辛馬斯特合著的《魔術方塊手冊》定義任意的三階魔術方塊都可以保證最少n步復原,並稱呼n為上帝的數字。在此書中,證明上帝的數字介於17~52之間。

1995年,瑞德證明上帝的數字介於20~29之間。2006年,雷杜用群論證明上界可改進為27。

2007年,電腦科學家古柏曼與他的學生用20台超級電腦花了8000個小時證明上界可改進為26。[30]

2008年,Tomas Rokicki宣布證明了任何魔術方塊可以在25步以內解開[31]。之後又改進為22步[32]。

2010年,包括Tomas Rokicki和Morley Davidson等人的研究團隊證明任意組合的魔術方塊可以在20步內還原,現在上帝的數字正式定為20。 [33][34]

[編輯]對於世界的影響

[編輯]生活中的魔術方塊
有很多用魔術方塊命名的物品,比如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拍攝的動畫片魔方大廈,以及很受歡迎的《黑魔方叢書》。
魔術方塊井字棋--魔術方塊也可用來玩井字棋。
[編輯]電影中的魔術方塊
1987年,由恐怖小說作家克里夫·巴克(Clive Barker)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養鬼吃人》
1997年,由文森佐·內塔利 (Vincenzo Natali)導演的加拿大科幻電影《異次元殺陣》
2006年,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當幸福來敲門》
2008年,由迪士尼皮克斯製作的動畫《瓦力》
2008年,由丁晟導演的《硬漢》
2008年,由金鎮英(Jin-young Kim)導演的《天才寶貝》
2009年,由約翰·塞納(John Cena)主演的《十二回合》
2009年,由亞當·艾略特(Adam Elliot)導演的《瑪麗和馬克思》
2009年,由拉庫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導演的《三個傻瓜》
2011年,由金石潤 導演的《朝鮮名偵探》
2011年,由馬里奧·安德魯西奧 (Mario Andreacchio)導演的《尋龍奪寶》
2011年,由蕭敬騰主演的《殺手歐陽盆栽》
2012年,由安德魯加菲爾德主演的《蜘蛛人:驚奇再起》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27 Sat 2013 10:37
  • 置頂 跳远

跳远

 
 
塔季扬娜·科托娃在女子跳远塔季扬娜·科托娃在女子跳远

田径运动跳跃项目。又称急行跳远。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等动作组成。运动员沿直线助跑,在起跳板前沿线后用单足起跳,经腾空阶段,然后用双足在沙坑落地。比赛时以跳的远度决定名次。

编辑摘要
名称:跳远   起源:公元前708年,在相当于中国春秋时代早期,跳远成为古代希腊奥运会五项全能运动之一
比赛规定人数:1人   分类:个人运动(男子跳远、女子跳远)
设备:助跑道、起跳板、起跳显示板、橡皮泥显示板和落地区组成   场地规定:跳远场地落地区宽度最小2.75m,最大3m,从起跳线至落地区远端跳远至少应为10m
国际组织: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IAAF)   主要赛事:奥运会田径比赛、世界田径锦标赛
何时加入奥运会:1896年第1届奥运会上跳远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48年伦敦第14届奥运会上,女子跳远第1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著名运动员:鲍威尔、卡尔.刘易斯
重要事件: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目录

[隐藏 ]
1 项目概述
2 历史发展
3 历史故事
4 运动器具
5 国际赛事
6 国际机构
7 世界记录
  1. 7.1 男子
  2. 7.2 女子
  3. 7.3 全国纪录
  4. 7.4 其他女子跳远世界纪录
8 著名运动员
9 重大事件
10 场地设施
11 动作介绍
  1. 11.1 4个部分组成
  2. 11.2 助跑
  3. 11.3 起跳
  4. 11.4 腾空
  5. 11.5 落地
12 练习方法
  1. 12.1 掌握动作技术要领
13 竞赛管理
14 犯规评定

跳远 - 项目概述

跳远跳远
跳远原是人类猎取食物和逃避猛兽侵害的一种生活技能,后又成为挑选与训练士兵的条件和手段。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跳远即已作为比赛项目之一。当时的跳法是跳者双手各持金属或石质重物,通过不长的助跑,从稍高于地面的类似“门槛”的木板上起跳,在起跳时将双臂向前挥摆,开始下落时将重物向后猛力抛出,然后落在挖松的土地上。

 

现指田径运动跳跃项目。又称急行跳远。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等动作组成。运动员沿直线助跑,在起跳板前沿线后用单足起跳,经腾空阶段,然后用双足在沙坑落地。比赛时以跳的远度决定名次 。

跳远 - 历史发展

陆敏佳在女子跳远比赛陆敏佳在女子跳远比赛

据史料记载,首次正式的跳远比赛是在公元前708年举行的,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当时跳远的设施非常简单,只是把地面的土质刨松,然后在前面放一条门槛代替起跳板。为避免落地时产生伤害事故,以后用沙坑代替了松土。

现代跳远运动始于英国,1827年9月26日在英国圣罗兰.博德尔俱乐部举行的第一次职业田径比赛中,威尔逊越过5.41米的远度,这是第一个有记载的世界跳远成绩。跳远的腾空动作有蹲距式、挺身式和走步式。20世纪70年代出现前空翻跳远,因危险性大,被国际田联禁用。

最初运动员是在地面起跳,1886年开始采用起跳板。起跳板白色,埋入地下,与地面齐平,长1.22米,宽20厘米,距沙坑近端不少于1米。起跳板前有起跳线,起跳线前有用于判断运动员起跳是否犯规的橡皮泥显示板或沙台。运动员必须在起跳线后起跳。比赛时,如运动员不足8人,每人可试跳6次,超过8人,则先试跳3次,8名成绩最好的运动员再试跳3次。以运动员6次试跳的最好成绩排列名次。

男、女跳远分别于1896年和194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现代跳远始于19世纪末。

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

1948年第十四届奥运会上又增加女子比赛项目。

跳远 - 历史故事

相对于铁饼、标枪、赛跑、摔跤等其他四项来说,跳远却被认为是五项全能中难度最高的一项。如果拿今天奥运会上的跳远比赛来看,这一点好像让人不太明白。在我们的概念中,跳远不过是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几个连贯的动作而已,其难度并不太高。那么为何这么说呢?原因在于古代的跳远与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

女子跳远女子跳远

请看《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与艺术》展览中展出的这件公元前6世纪雅典制作的黑像式安法拉罐。罐身主题纹饰描绘着四位边走边舞的五项全能运动员,展示了三个体育项目,包括标枪铁饼以及跳远,其中最左侧的那位所反映的正是跳远。运动员双手高举,各持一白色物事。实际上,这就是古代奥运会上跳远所用的“哑铃”,而这正是古今跳远的最大差异。

哑铃是古代奥运会跳远运动的必备器械。其形状大致有两类,早期的外形类似老式的电话听筒,用石头或金属制成,金属的往往做成扁平状,一般采用;之后发展出一种圆柱体形状的哑铃,以石为之,两头略粗,中段稍细,其上刻出沟槽以便手指抓握,本次展览中正有这样一只重2。23公斤的左手用跳远哑铃。

在古代跳远中,运动员双手各握一只哑铃,起跳时尽力向前摆,以产生一种带动身体朝前跳跃的推动力,落地时则向后摆,使身体有一股冲力,跳远的距离可以尽量前伸。据说如果运动员的双脚不能在沙地上留下清晰的印记,则成绩无效。不过,现在有人用哑铃做过这种跳远试验,发现要想落地清晰,就得在腾空降落过程中双手高于肩部时抛出哑铃。如果运动员双手拿着哑铃不放,则很可能落地时向后坐在地上;抛出哑铃时若手位较低,身体又会前摔。由此看来,运动员要掌握好跳远的技巧就需要经常锻炼。这就是它的难度所在。也正因如此,古代跳远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音乐伴奏,即当比赛时,吹笛手同时奏乐,运动员应节起跳。这样既有助于选手更好地发挥技巧,又使动作更显优雅有节奏感。

现代的跳远有相当长的助跑距离,因而又称为“急行跳远”。考古资料表明古代跳远与此不同,很可能仅有一小段助跑,否则哑铃的使用只会使动作显得笨拙。还有人提出另一种可能性,就像跨栏赛跑那样,跳远中使用哑铃或许正是想让比赛增加难度,要求运动员具有更高的身体素质。究竟如何,实在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1]

跳远 - 运动器具

 

跳远跳远
跳远的助跑跑道不应短于40米,其宽度与径赛跑道相同。起跳板与着地区近端的距离,应在1~3米之间,其长度为1.22米,宽为20厘米,板的前端应放置一块粘土显示板。着地区的宽度应在2.75~3米之间,并由适当湿度及较松软的沙粒填成。三级跳远起跳板的大小与跳远相同,起跳板与着地区远端的距离不得少于21米。在男子国际赛事中,起跳板与着地区近端的距离通常不少于13米。   

 

跳远 - 国际赛事

 

跳远时的最佳姿势跳远时的最佳姿势
奥运会跳远项目、世界杯田径赛跳远项目、世界田径锦标赛跳远项目。 

 

跳远 - 国际机构

世界跳远运动由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IAAF)负责管理。国际田联1912年成立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现有会员国210个,总部设在英国伦敦。联合会的宗旨是:开展世界田径运动;在所有会员之间建立友好关系;采取必要措施反对种族、政治和宗教信仰歧视,为不同种族、不同政治态度和不同宗教信仰的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消除障碍;制定国际比赛的章程和规则,保证会员之间的比赛按田联制定的章程和规则进行;与新的国家田协联系,解决在田径运动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与奥运会组委会合作举办田径比赛;制定世界纪录登记规章。中国于1928年加入该组织,后由于政治原因于1958年退出,1978年国际田联恢复了中国在该组织的合法地位。[2]

 

跳远 - 世界记录

男子

根据国际田径联合会的纪录,现时男子跳远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为美国籍的迈克·鲍威尔于1991年8月30日在东京所创下的8.95米(当时为顺风0.3米)。[3] 
其他男子跳远世界纪录[3] :
首名超过7米:John Lane于1874年所创下的7.05米首名超过7.5米:Myer Prinstein于1900年所创下的7.5米首名超过8米:Jesse Owens于1935年创下的8.13米首名超过8.5米:鲍勃·比蒙于1968年创下的8.9米有记录以来最长寿纪录保持者:Jesse Owens于1935年创下的8.13米纪录,至1960年才被打破,纪录保持长达25年跳出最多次超过8.5米的选手:Carl Lewis,39次

女子

根据国际田径联合会的纪录,现时女子跳远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为俄罗斯籍的Galina Chistyakova于1988年6月11日在列宁格勒所创下的7.52米(当时为顺风1.4米)。

全国纪录

台湾男子跳远记录为乃慧芳在第一届上海东亚运动会所跳出的8.34M,女子跳远则是第七届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由王国慧所跳出的6.56M。

其他女子跳远世界纪录

[3] 首个官方世界纪录保持者:Kinue Hitomi于1928年所创下的5.98米首名超过6米:Christel Schulz于1939年创下的6.12米首名超过6.5米:Tatyana Shchelkanova于1962年创下的6.53米首名超过7米:Vilma Bardauskiene于1978年所创下的7.07米首名超过7.5米:Galina Chistyakova于1988年创下的7.52米有记录以来最长寿纪录保持者:Galina Chistyakova于1988年创下的7.52米纪录至今跳出最多次超过7米的选手:Heike Drechsler,7次

跳远 - 著名运动员

跳远王鲍威尔:鲍威尔是1991年东京世界田径锦标赛的冠军,在那次比赛中他击败了卡尔.刘易斯,并以8米95的成绩打破了鲍勃.比蒙1968年在墨西哥城创造的世界纪录。鲍威尔还是两届奥运会的银牌得主。

一代传奇卡尔.刘易斯:连续参加了洛杉矶、汉城、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四届奥运会,共获得9块金牌,其中在跳远项目上实现了奥运会四连冠。[4]

跳远 - 重大事件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跳远 - 场地设施

跳远和三级跳的助跑至少40米长。犯规线是20厘米宽的起跳板的远端线,跳远运动员落到长方形的柔软、潮湿的沙坑里。在跳远比赛中,沙坑离起跳板有1到3米远;在三级跳比赛中,男子比赛的沙坑离起跳板13米远,女子比赛则是11米远。起跳板远端有一道粘土制作的犯规线以辨别运动员是否在起跳时犯规

跳远 - 动作介绍

4个部分组成

跳远是由助跑、 起跳、腾空和落地等紧密衔接的4个部分组成的。根据弹道学原理,获得水平速度的助跑和获得垂直速度的起跳技术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

助跑

跳远跳远
运动员通过助跑获得水平速度,使身体姿势和跑的动作有利于进行有力的起跳。助跑一般为18~20步,起跑后随着步长和步频的逐渐增加获得加速度。跑进中应力求动作协调放松,大腿适当高抬。助跑的速度愈快,起跳的难度也就愈大,因此助跑的速度应和起跳的能力相适应。[5] 

起跳

跳远腾空跳远腾空
起跳的力量来自蹬地的反作用力,自起跳脚接触起跳板至蹬离板面约为0.11~0.13秒。优秀运动员在起跳中获得上升的垂直速度约为3.1~3.5米/秒。踏板时,以全脚着地,而对地面的支撑力点则是由足踵滚动到前掌直至用足趾蹬离地面。起跳脚的上板瞬间膝关节几乎是伸直的。在起跳过程中,躯干应始终保持与地面垂直的姿势。[5] 

腾空

起跳离地以后可以用“蹲踞式”、 "挺身式"或“走步式”的动作使身体在空中保持平衡并为落地动作做好准备。在空中保持起跳姿势,然后两腿在体前抬起伸直落入沙坑,就是“蹲踞式”跳远动作。“挺身式”的跳法是在空中上体充分伸展或稍有挺身动作,为使动作更加舒展、自然、连贯,两臂可经身体两侧向下后方摆,同时两膝微屈保持在空中平衡滑行,当滑行进入下落时,两臂自体侧继续向上向前绕环,同时两腿由身后摆至身前,抬起伸直,落入沙坑。近年来有更多的人采用“走步式”和更接近于跑步式的动作。“走步式”更有利于把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协调而自然地结合为一个完整的连续动作。一些身材相对矮小而动作灵活的运动员往往是上体充分伸展,两腿以髋关节为轴,做大幅度的前后摆动。[5]

落地

运动员在空中进入下降阶段,开始准备落地。首先是两腿同时或先后屈膝至体前,然后小腿随惯性摆出伸直,这一系列动作主要由收腹举腿的力量完成,上体应保持稳定。两臂自上方经前向下的绕环动作,是保持平衡的补偿动作,当两脚进入沙坑时,脚尖应勾起,两脚间保持约30厘米的距离。落入沙坑后要立即屈膝缓冲,两臂上提以提高身体重心,顺势立起。优秀运动员熟练地掌握了技术,可以利用向前的惯性在空中做充分的滑行,因此在落地时应有“自由落体”的感觉。落地时向前扑倒、后倒、侧倒的方法会使完整动作遭到破坏,往往达不到更好的成绩。

跳远是一项大强度的运动项目,它的完整过程明显地表现出速度、力量、技术的突出作用和其他各种身体素质综合发挥作用的重要意义。因此,多年训练安排是必要的。各项球类活动及其它发展速度和力量的运动项目以及田径多项,做为训练手段也一直在跳远训练中占着重要地位。

 

跳远 - 练习方法

跳远跳远

学习和掌握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
(1)原地模仿起跳练习。两脚前后站立,摆动腿在前稍屈膝,起跳腿在后,身体重心落在前脚上。动作开始时,摆动腿蹬地,起跳腿积极的由后向前迈步,模仿向下放脚的踏板动作,全脚掌滚动着地,随即缓冲和蹬伸起跳,同时两臂要配合双腿的动作积极摆动。要和身体各部分配合协调,起跳腿蹬伸迅速,摆动向前上方摆动积极,身体重心迅速跟上。

(2)在跑道上连续做缓跑三步或五步结合起跳的练习,用摆动腿落地。

(3)学习起跳后腾空步动作的练习。在跑道上助跑四至六步,起跳后完成腾空步动作。下落时以摆动腿落进沙坑,接着向前跑出。

(4)辅助练习。

①在离起跳标志2米左右处设置一个高约60~80厘米的跳箱,学生起跳后,摆动腿落地跳箱上。

②在沙坑边摆放一个低栏架(或拉一根高度约30~50厘米的横皮筋),短距离助跑后,起跳完成腾空步,摆动腿越过障碍物后下落沙坑并向前跑出。

③助跑起跳成腾空步,用头部触及前上方的悬挂物。

(5)短、中程距离助跑起跳练习。短程距离约8步,中程距离约为12步。助跑距离的估量方法可以用走步数折算。如:8步助跑跳远,助跑距离≈8(步)×2-2,量出后试跑1~2次,进行适当调整即可。此种练习,要求起跳快速,应有一定的腾起高度,尽量保持腾空步动作的时间。还应注意保持较固定的助跑起动方式,起跳时用力集中、协调。 

(6)全程助跑起跳练习。此种练习首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确定自己全程助跑的距离。做法是: 
学生在跑道上做40~50米的冲刺跑,测量出每个人发挥出最大速度的那一段距离,找出每次冲刺跑时起跳脚落地的足印,经若干次练习,即可大致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全程助跑距离,以此距离在跳远助跑道上进行助跑起跳练习,经适当调整后,全程助跑距离就可确定下来。用钢尺将此距离测量记录下来。以后便可按此距离进行全程助跑跳远。

全程助跑起跳练习,应注意助跑起动的方式和姿势要保持固定。助跑要快速、放松,跑直线、稳定而有节奏,起跳时要做到摆(摆臂和摆腿)、蹬(起跳腿蹬伸)、挺(挺胸)、拔(拔腰)、顶(顶头)诸方面协调一致,用力集中。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立定跳远是测试下肢爆发力和全身协调能力的最简单有效的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完整的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由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本人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改进训练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谈谈立定跳远的教学方法。 

掌握动作技术要领

 

跳远巴贝尔 比赛中
预摆: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手尽量往后摆。

 

要点: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摆动时一伸二屈降重心,上体稍前倾。

起跳腾空:两脚快速用力蹬地,同时两臂稍曲由后往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腾空,并充分展体。要点:蹬地快速有力,腿蹬和手摆要协调,空中展体要充分,强调离地前的前脚掌瞬间蹬地动作。

落地缓冲:收腹举腿,小腿往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动,并屈膝落地缓冲。要点:小腿前伸的时机把握好,曲腿前伸臂后摆,落地后往前不往后。

 

 

 

跳远 - 竞赛管理

跳远跳远
比赛方法

奥运会田赛项目的比赛通常先分两组进行及格赛,通过及格标准的直接进入决赛,如达到及格标准的运动员人数不足12人,不足的人数按及格赛成绩递补。远度项目决赛前三轮比赛的顺序抽签决定。决赛前三轮比赛结束后,按成绩取前8名运动员进行最后三轮比赛;第四、五轮比赛排序按前三轮成绩的倒序排列,第六轮比赛排序则按前五轮成绩的倒序排列,成绩最好的在最后跳(掷)。

有效成绩

除犯规外,跳跃远度项目比赛中,运动员每次试跳的成绩均为有效成绩。

录取名次

远度项目比赛结束以后,以运动员最好的一次试跳(掷)成绩,包括因第一名成绩相等而进行的决名次赛的成绩,作为最后的决定成绩判定名次,成绩好者列前。如成绩相等,按下列规定解决:

在远度项目比赛中,如出现最好成绩相等,则以第二好成绩来确定名次,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成绩。如果还是相同,除了第一名以外,可以并列;如果涉及到第一名成绩相同,必须让这些涉及到第一名的运动员继续比赛,直到决出第一名为止。

田赛成绩实时显示牌
在国际或国内大型田径运动会中,通常会在赛场显著的位置摆放一块电子显示牌,用来及时显示当前比赛项目的一些基本情况。跳跃、投掷前显示将要试跳、试投的运动员的号码、姓名、国家(或地区)代码以及试跳、试投次数,该运动员前几轮的最好成绩和目前暂列的名次,本次比赛前几轮的最好成绩,试跳、投掷结束后会显示出该运动员本次试跳、试投的成绩。

跳远 - 犯规评定

跳远、三级跳远有下列之一情况即判犯规:

跳远光影传奇2007之跳远/作者:费茂华

①运动员以身体任何部位触及起跳线之前的地面;

②从起跳板两端之外起跳,无论是否超过起跳线的延长线;

③触及起跳线和落地区之间的地面;

④在落地过程中触及落地区以外的地面,而落地区外的触地点较落地区内的最近触地点更靠近起跳线;

⑤离开落地区时,运动员在落地区外地面的第一触地点较落地区内最近触地点和在落地区内因身体失去平衡而留下的任何痕迹更靠近起跳线;

⑥在助跑或跳跃中采用任何空翻姿势;

⑦还未通知该运动员试跳,而进行试跳,不管是否成功,都应判该次试跳失败;

⑧无故错过该次试跳顺序;

⑨无故延误时限。比赛时,运动员无故延误时间,即不准参加该次跳,以失败论处。如果在比赛中再次无故延误比赛时间,即取消该运动员的比赛资格,但在此之前的比赛成绩仍然有效。每次试跳的时限为1分钟,只有当一名运动员连续两次试跳时,其试跳时限为2分钟。在时限只剩最后15秒时,计时员举黄旗示意,当时限到时,落下黄旗,主裁判应判定运动员该次试跳失败。如时限到的同时,运动员已开始试跳,应允许其进行该次试跳。当裁判员通知运动员试跳开始后,运动员才决定免跳,当时限已过时,应判为该次试跳失败。

裁判员的旗示

在跳跃项目比赛中,通常有一名主裁判手中持有红、白旗帜各一面,用来示意运动员试跳是否成功。举红旗表示试跳失败,成绩无效;举白旗表示成功,成绩有效。[6]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宇文邕

 
 

北周武帝”是“宇文邕”的同义词。

宇文邕(543年-578年),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560年—578年在位),在位18年,史称北周武帝。

编辑摘要
中文名:宇文邕   别名:北周武帝
籍贯: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   性别:
民族:鲜卑族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543年   去世年月:公元578年
职业:皇帝

目录

[隐藏 ]
1 平生概述
2 巩固皇权
3 灭佛运动
4 一统北方
5 后人评价
6 北周武帝孝陵
7 相关词条
8 参考资料

 

宇文邕宇文邕
宇文邕(543年-578年),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560年—578年在位),在位18年,史称北周武帝。他是北周建国的奠定者、西魏权臣宇文泰的第四子,鲜卑人。武成二年(560),权臣宇文护毒死明帝宇文毓,护立时为大司空、鲁国公的宇文邕为帝,仍掌朝政。在位期间,宇文邕摆脱鲜卑旧俗,接受汉族文化,他在政治上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关心民间疾苦。宣政元年(578年)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出发即病死,时年36岁,谥号为武帝,庙号是高祖。他是中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君主。



 

宇文邕 - 平生概述

 

宇文邕宇文邕
《魏晋南北朝帝传》载:宇文邕,中国南北朝北周皇帝,小字祢罗突,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武成二年(560),权臣宇文护毒死明帝宇文毓,护立时为大司空、鲁国公的宇文邕为帝,仍掌朝政。建德元年(572),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始亲自处理国务。

宇文邕生活俭朴,诸事希求超越古人,对宇文护及北齐所修过于华丽的宫殿一律焚毁,据史书记载,他“身布袍,后宫不过十余人”。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接受汉族文化,他在政治上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他还大举灭佛,捣毁全国大量佛塔、佛寺,严令僧尼还俗,这是“求武器于塔庙之间、以士兵于僧侣之下”的富国强兵运动,而被视为三武之祸之一。

四年,宇文邕独与齐王宇文宪等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北周武帝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因病还师。次年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时军事失利,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六年,入邺,灭北齐。齐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为厮役的杂户,周境有从东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虏的良人没为奴婢,豁免为良人。突厥强盛,目北齐、北周为在南两儿。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为后。

灭齐之后,宣政元年(578)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成行而病死。两三年之后,杨坚灭周。

 

宇文邕 - 巩固皇权

 

宇文邕宇文邕
宇文邕,宇文泰的第四子。武成二年四月(560)北周明帝被宇文护毒死,宇文邕即位,是为北周武帝。北周武帝即位时,北周政局十分不稳,关键原因就在于宇文护垄断了北周实权。

宇文护,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周武帝深知宇文护势力已经长成,所以刚开始时,他不敢暴露出对宇文护的不满。有这样一件事说明了他的谨慎和精明。有一次,周梁躁公侯莫陈崇随周武帝一同到原州,夜里,他执意回到长安去。众人都认为这件事有些奇怪。陈崇自以为聪明,便对自己周围亲近的人说:“吾比闻术者言,晋公今年不利,车驾今乎夜还,不过晋公死耳。”有人把陈崇的话传了出去。周武帝听说后,立即召诸公于大德殿,当着众人的面责骂陈崇,陈崇惶恐谢罪。就在这一天夜里,宇文护派兵冲进陈崇住所,将他害死。周武帝这样做,起到了表明自己对宇文护决无二心的作用。不久,周武帝又用韬晦之计表彰宇文护,诏称:“大冢宰晋国公,亲则懿昆,任当元辅,自今诏诰及百司文书,并不得称公名。”( 《资治通鉴》卷一六九《陈纪》三)。

宇文护之母,被北齐俘虏,母子分离三十五年,后来北齐将她放回,周武帝对其也赞誉曰,“凡所资奉,穷极华盛。每四时伏腊,周主帅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觞上寿”。用此来稳住宇文护。由于周武帝表面上的尊重、曲从,宇文护没有像对宇文觉、宇文毓那样对待他。然而在暗中,宇文护还是时时要挟周武帝,专横跋扈,总想取而代之。

公元572年,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周武帝便与他一同来见太后,周武帝一边走,一边对宇文护说:“太后春秋高,颇好饮酒。虽屡谏,未蒙垂纳。兄今入朝,愿更启请。”说着,又从怀中掏出一篇《酒诰》交给宇文护,让他以此劝说太后。宇文护进到太后居处,果然听从周武帝所言,对太后读起了《酒诰》。他正读着,周武帝举起玉珽在他脑袋上猛地一击。宇文护跌倒在地,周武帝忙令宦官何泉用刀砍杀宇文护,泉心慌手颤,连砍几刀都没有击中要害。这时,躲在一旁的周武帝母亲的弟弟卫公直跑了出来,帮忙杀死了宇文护。

宇文护被杀后,北周的大权才真正开始掌握在北周武帝手中。周武帝除去了心头之患,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在父亲宇文泰所建立的基础上,终于使原来弱于北齐的北周,转弱为强。

 

宇文邕 - 灭佛运动

 

宇文邕宇文邕灭佛运动
北周武帝灭佛,指的是宇文邕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建德年间,在经过多次辩论,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令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北周罢斥佛教,进而在全境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在灭佛运动中,佛像全都被毁,寺庙被收為国有,寺僧均被勒令还俗。武帝这次灭佛较為彻底,北方佛教势力為此几乎禁绝,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南北朝时代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蓬勃发展的同时,造成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的寺院积累了大量财富,逐渐形成与政府分庭抗议的新政治力量。出家人依仗寺院的权势胡作非為,不受平常法规约束。大量土地和税捐被宗教组织控制,严重侵蚀国力。在这种背景下,北周武帝决心禁佛。
经过灭佛运动,一方面迫使源自印度的原始佛教积极汉化,在中国儒教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出中土佛教,使原先以神怪力量和寺院财產和权利為基础的早期佛教转化為一种开放平和的教派,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新生,发展转变成為世界上唯一一个不干预政治力的大宗教。

北周武帝灭佛运动确立了沙门必须尊重皇权的政治的原则,断绝了佛教寺院与平民政府分权抗仪,发展成為政教合一政权的可能,确立了中国皇朝政教分离的传统,使中国在此后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得以在国家制度上保持了相对於当时欧洲即其他地区的优势。

 

宇文邕 - 一统北方

 

宇文邕北周武帝宇文邕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公元575年七月,周武帝命宇文纯、司马消难、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宇文盛、侯莫陈琼、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九月,齐右丞相高阿那肱从晋阳率大军援救河阳,后周武帝得急病,只得退兵。

第二年(576年)十月,北周再次出兵伐齐。此次伐齐,周武帝集中了十四万五千兵力,改变了前次进军路线,亲自率部直攻晋州。十月下旬,周军主力进抵平阳城下(参见平阳之战),北齐晋州刺史崔景暠等投降。十一月初,北齐后主率齐军主力十万到达平阳,开始将平阳城包围,昼夜不停地攻打。于是周军奋勇争先,无不一以当百。

十二月,周武帝从长安赶赴平阳,周军其他各路也聚集平阳,约有八万兵力,周军临城而阵,东西长达二十余里。周武帝命齐王宪前去探看虚实,齐王宪对周武帝说:“请破之而后食。”周武帝听后大悦曰:“如汝言,吾无忧矣!”后周武帝乘马而行,巡视周军,一边走,一边高声读出各军主帅姓名以示慰勉,将士喜于被知,精神更加振奋。

高纬拜高阿那肱曰:“是战好呢,还是不战好?”高阿那肱回答说:“吾兵虽多,堪战者不过十万……昔攻玉壁,援军来即退。今日将士,岂胜神武(指高欢)时邪!不如勿战。”也有人主张与周战,如有一个叫安吐根的说:“一撮许贼,马上刺取,掷著汾水中耳!”高纬主意不定。齐的群臣中又有人提出一条可笑的意见说:“彼亦天子(指周武帝),吾亦天子。彼尚能远来,何为守堑示弱。”高纬对这条意见很赞赏,认为“此言是也”。于是下令填堑。

周武帝一直想进攻齐军,却苦于被堑阻挡,现见齐军主动把堑填平,不禁大喜,连忙下令进攻齐军。齐师君主一逃,顿时军心大乱,连战皆溃,死者万余人。“军资甲仗,数百里间,委弃山积。”平阳之战,北齐主力实际已被打垮。高纬逃回晋阳,想逃往北朔州(今山西朔县),进而投奔突厥。他一出晋阳城,群百纷纷逃离,连穆提婆见大势已去,也转而投奔周武帝去了。

公元577年正月,周武帝率军攻破邺城,高纬于先一日逃往济州,又从济州逃往青州,准备投奔陈朝,为北周追兵所俘,送往长安,第二年被杀。

周武帝灭齐,统一北方,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隋统一中国(参见隋统一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

 

宇文邕 - 后人评价

 

宇文邕宇文邕
宇文邕是中国历史是一位少数民族杰出的英才之主,历史看似要赋予他机会,却最终没有给予他时间。他灭北齐,使整个北方成为一体,完成了局部的统一,和将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在其传记中常见“登城搏战”之类的用词。他勤与政事,生活简朴,后宫佳丽仅有10余人。那时候的南陈政权已经岌岌可危,他完成全国统一的愿望就在眼前的时候。不幸英年早逝,年仅35岁,留给后人的只能是遗憾。后继者的无能、残暴注定了大周政权不能完成历史的使命,也暂时推迟了中国统一进程。

北周武帝的改革青史留名,他让汉族同胞看到了少数民族的智慧,但是,历史总是那么的偶然与必然,让一代人强大起来,然后让下一代人完成更为神圣的使命。





 

宇文邕 - 北周武帝孝陵

 

宇文邕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孝陵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孝陵,具体地点,史载不详,适逢1993年及1994年接连被盗后,考古部门才进行正式发掘。根据发掘出土的武帝孝陵志石、墓室棺椁遗迹,武德皇后志石及天元皇太后金玺等,判定此墓确为北周武帝与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孝陵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0米处,西距唐顺陵约1500米。墓葬总体坐北向南,墓道全长68.4米,由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及甬道、土洞式单墓室组成。这样的形制,与已发现的北皇室、贵族、大臣的大、中型墓大体相同。

孝陵虽经多次盗掘,但出土物仍很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百件之多。其中有各类陶俑150多件、陶瓷器近40件、玉器8件、铜带具1套、金器21件及志石2合。金器中的“天元皇太后玺”尤为珍贵,纯金,重802.56克,獬*钮,正方形玺面,边长4.45、宽4.55、盒钮通高4.7厘米。玺面篆书阳刻“天元皇太后玺”6字。章法独特,世所罕见。二合志石,一为“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一为“周武德皇后志铭”,志面阴刻“大隋开皇二年岁次壬寅四月甲戌朔二十三日甲未周武帝皇后阿史那氏祖谥曰武德皇后其月二十九日壬寅合葬于孝陵”。证明确为北周武帝与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拓跋焘

 
 

北魏太武帝”是“拓跋焘”的同义词。

拓跋焘,字佛狸,生于北魏道武帝天赐五年(408年),卒于正平二年(412年)。鲜卑族,北魏的杰出皇帝。

编辑摘要
中文名:拓跋焘   籍贯:山西大同
出生地:山西大同   性别:
国籍:中国   职业:政治 泰平王军事

目录

[隐藏 ]
1 基本简介
2 政治成就
3 军事成就
4 军事战略
5 政治手段
6 马踏柔然
7 击败南朝
8 镇压起义
9 灭佛事件
10 族诛大臣
11 经济措施
12 负面影响
13 最终归所
14 人物评价

拓跋焘 - 基本简介

拓跋焘出生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泰常七年(422年)四月封为泰平王,五月奉诏摄政。泰常八年十一月,明元帝死,拓跋焘继位,时年16岁。正平二年三月为宦官令爱所杀,享年45岁。谥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拓跋焘在位30年,其主要功绩在于使分裂割据的北方重归统一,使北魏成为与南朝刘宋对峙的强大政权。东晋武帝太元八年 (383年),前秦发动的企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的“淝水之战”失败后,原来在前秦统治下的各族上层人物,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从而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乱之中。从太元九年(384年)至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仅仅26年,北方就先后建立了12个政权。这些由汉族和鲜卑匈奴、羌、氐等族贵族建立的政权内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复杂尖锐。因此,各割据政权的统治基础都十分脆弱。另外,在分裂情况下,各割据政权之间的兼并和混战,连续不断,给北方各族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在这样的条件下,结束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需要,是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北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道武帝明元帝两代近40年的努力,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拓跋焘 - 政治成就

拓跋焘继位的时候,北方各割据政权,经过相互吞并,只剩下北凉、北燕、夏和西秦了。拓跋焘凭借其祖父、父亲创业,发展的基础,大展宏图,通过征战,于神 四年(431年)灭夏(在此之前,夏已灭西秦),太延二年(436年)灭北燕,太延五年灭北凉,使西晋灭亡后纷纷扰扰120余年的北方,复归统一。

从全国的政治形势来看,在我国广阔的幅员之内,除分裂着的北方之外,南方为刘宋统治,广袤的蒙古大草原上雄踞着强大的柔然。这种地理和政治格局,使北魏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地位。因此,拓跋焘在削平北方割据政权的同时,也要对付刘宋和柔然的威胁。柔然对北魏的威胁最大。早在道武帝拓跋珪复国之初,柔然已成为蒙古草原的强大势力。道武帝明元帝在位期间,柔然就不断派骑兵南下骚扰,甚至威胁到北魏都城平城的安全。拓跋焘统一北方过程中,柔然一方面继续不断派骑兵南下骚扰,一方面加强和后秦、北燕、刘宋联合,与北魏对抗。拓跋焘为了解除柔然的威胁,从光始元年(424年),至太平真君十午(449年)25年间,多次车驾亲征,深入漠北,终于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

拓跋焘 - 军事成就

拓跋焘在位期间,正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时期(424— 453年)。刘义隆注意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被封建史学家誉为“元嘉之政”。在与北魏对峙的格局下,刘义隆虽无消灭北魏,统一全国的雄心,但却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时刻图谋收复明元帝时抢占的刘宋的洛阳、虎牢等镇,和青、兖等州。刘义隆除与夏、北燕、柔然等联合,对北魏形成政治上的压力外,并于元嘉七年(430年)、八年,先后派到彦之、枟道济等北伐,元嘉二十七年,派王玄谟等北讨,结果都失败了。拓跋焘对刘义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特别是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拓跋焘为了反击宋军,于九月亲率60万大军,分道长驱南下,于十二月兵临大江,驻军瓜步(今江苏六合县东南)。之后,魏军虽然很快主动北撤,但对刘宋的打击是沉重的。刘宋江北之民归降北魏者以数十万计;刘宋的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更遭到极大的破坏。“自是道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拓跋焘对柔然、刘宋的军事胜利,使北魏更加强大,统一更为巩固。

拓跋焘取得北挫柔然,南败刘宋,消灭中原割据势力的胜利,除凭惜其祖父,父亲给创立的基础外,他自己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军事、经济、政治措施,更是重要因素。

拓跋焘 - 军事战略

拓跋焘特别重视军队建设。蒙古大草原的游牧射猎生活,锻炼了鲜卑人健壮的体魄,剽悍的性格和高超的骑射技艺。军队,特别是骑兵,是北魏克敌致胜的重要工具。拓跋焘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屡下诏令,申明纪律。他对战争中“尽忠竭节”,“蹈锋履难”的将士,或升官进爵,或赏赐以人口、牲畜及金银、古玩、缯帛等物质;对违犯军纪者,则给予严惩,虽亲贵重臣,也不宽贷。如鲜卑贵族丘堆,明元帝时以军功封侯,拓跋焘时封公。神 元年(428年),他与司空奚厅奉命率军退出夏国王之弟赫连定时,当他听到奚厅兵败被俘消息,竞弃兵而走。拓跋焘下令将临危脱逃的丘堆斩首。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中山王辰、内都座大官薛辨、尚书奚眷等八将,“坐击柔然后期,靳于都南”。尚书令刘洁,因矫诏改易讨伐柔然诸将的会期,致“柔然远遁,追之不及”,加之犯受贿等罪,拓跋焘下令“夷其三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扶风公元处真等八将,在镇压吴盖起义的战争中,“盗没军资,所在掳掠,赃各千万,井斩之”。拓跋焘很好地使用了其掌握韵赏罚之权,整肃了军纪。另外,拓跋焘本人,在战争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英勇精神,对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保证战斗胜利也起了积极作用。如始光四年(427年),拓跋焘亲率三万轻骑,突击夏国都城统万。他与将士一道,顶着风沙,强忍饥渴,和夏军恶战于统万城外。他曾因马蹶而坠地,上马后仍继续战斗,速杀夏将十余人。后又“身中流矢”,但他仍然“奋击不辍”。由于拓跋焘领导的军队纪律严明,在战斗中又能身先士卒,“是以人思效命,所向无前。”

拓跋焘 - 政治手段

 

拓跋焘拓跋焘
拓跋焘即位后,雄心勃勃,南征北战,主要是通过战争手段来解决对立政权间的矛盾。但拓跋焘不是一个鲁莽的武夫,而是—个善于审时度势的有策略思想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采取战争手段的同时,根据形势,也力争通过通使、贡赐、联姻,缓和与敌对政权间的矛盾,建立友好关系。拓跋焘统治的30年间,北魏和柔然、刘宋、夏,北燕、北凉,互通使节,相互贡赐财物的事实不胜枚举。相互联姻,也不乏其例。如神 元年(428年),拓跋焘把俘虏的夏国主赫连昌迎至首都平城,不仅供奉丰厚,封爵为王,并以其妹始平公主妻之。在此之前,拓跋焘已纳夏主昌的三个妹妹为贵圮,并立其一妹为皇后。延和二年(433年),拓跋焘派使臣册封北凉主沮渠牧键为王,并以妹武威公主妻之,纳北凉主之妹为昭仪。

 

延和三年,拓跋焘以海西公主嫁柔然汗吴提,并纳其妹为夫人。太平真君十一年,拓跋焘率军伐宋,直抵瓜步。在胜利形势下,他主动遣使求和、请婚。他以其孙示宋使曰:“吾远来至此,非欲为功名,实欲继好息民,永结缘援。宋若能以女妻此孙,我以女妻武陵王,自今匹马不复南顾。”表示了他要通过联姻,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当然拓跋焘采用联姻、通使、贡赐等手段的动机,并不是很纯正的。但在战乱年代,即使是短期的和平,对恢复社会生产,减轻人民痛苦都是有好处的。拓跋焘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能有效地使用战争和和平手段,足见他是拓跋焘对经济,思想文化建设也很重视。他说:“财者,军国之本”。他懂得物质财富是关系到战争胜负,政权存亡的大事。《魏书》记载:“世祖继位,开拓四海,以五方之民各有其性,故倍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纳其方贡以充仓廪,收其货物以实库藏,又于岁时取鸟兽之登于俎用者以牣膳府。“他根据其统治区民族众多,生产方式不一等情况,坚持实行不改变各族人民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政策。既重视汉族人民农业生产,也重视少数民族的畜牧射猎习惯。通过发展农牧业生产,征收人民租调,接受各族朝贡和通过战争掠夺等手段来增加物质财富,保证军国费用。

拓跋焘 - 马踏柔然

在向东西扩张的同时,北魏也受到北方柔然的威胁。拓跋焘十二岁便远赴河套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军务整顿的有声有色。 始光元年(公元 424年)八月,太武帝拓跋焘(公元 408—452年)即位不久,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大檀率 6万骑兵进犯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拓跋焘率军赴击,被柔然军团包围50余圈。左右大惧,但见拓跋焘声色刚毅威严,不为所动,军心这才稳定下来。北魏射杀柔然大将,柔然乃退。 公元425年,因为战事刚刚过去不久,双方都在休整部队,拓跋焘于是放弃了全面的休整,突袭柔然,大破柔然军队主力。从此,拉开了北魏对柔然的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从光始元年(424年),至太平真君十午(449年)25年间,多次车驾亲征,深入漠北,终于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

拓跋焘13次率军进攻柔然。尤其是429年,拓跋焘分兵两路,取道黑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和大娥山,大举攻打柔然。东路由拓跋焘亲自率领轻骑军长途奔袭,出奇制胜,很快就抵达栗水(今蒙古西北翁金河)。柔然的军民个个吓得大惊失色,拓跋焘领军纵深穿插,俘虏敌军甚众。自此,柔然势力削弱,为稳定北方创造了有利条件。柔然可汗远遁,北方边塞得以安静。 他深入漠北,终于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 于是拓跋焘又击溃高句丽、柔然附属部落,扩地千余里。 以下是从专家论文——北魏的北边防务与柔然的征战关系中,抄过来的 
道武帝时代 柔然入寇 2 北魏还击 3 柔然朝贡0 柔然诈降 1 
明元帝时代 蠕蠕入寇 3 北魏还击 4 蠕蠕朝贡 0 柔然诈降 1 
太武帝时代 蠕蠕入寇 4 北魏还击 13 蠕蠕朝贡 6 蠕蠕诈降 4 
文成帝时代 蠕蠕入寇 0 北魏还击 3 蠕蠕朝贡 0 蠕蠕诈降 1 
在北魏诸多帝王中,惟有拓跋焘对柔然取得了军事上的巨大胜利.柔然也从此一蹶不振了.柔然由于在北魏太武帝时期损失颇重,便走向衰落了.北魏分裂之时,柔然又小牛了一把,不过由于它早已实力不济,很快便分崩离析了.

拓跋焘 - 击败南朝

430年,南朝的刘宋皇帝刘义隆北伐,北魏将士王慧龙、韩延之、司马休之等人率军顽强抵抗,击退了刘宋。 450年,宋文帝急于求功,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在进军初其的时候很顺利。但是到了十月,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下反攻: 10月末:“冬十月癸亥,车驾(拓跋焘)止枋头。(拓跋焘)诏殿中尚书长孙真率骑五千自石济渡,备玄谟遁走。乙丑,车驾济河。玄谟大惧,弃军而走。众各溃散,追蹑斩首万余级。器械山积。帝遂至东平。萧斌之弃济州,退保历城。(拓跋焘)乃命诸将分道并进:使征西大将军、永昌王仁(拓跋仁)自洛阳出寿春,尚书长孙真(长孙翰的儿子)趋马头,楚王建(拓跋建)趋钟离,高凉王那(拓跋那)自青州趋下邳。” 11月:“刘义隆鲁郡太守崔邪利率属城降。使使者以太牢祀孔子。壬子,次于彭城,遂趋盱眙。” 12月:“刘义隆将军胡崇之等率众二万援盱眙。燕王谭(拓跋谭)大破之,枭崇之等,斩首万余级,淮南皆降。是月,永昌王仁(拓跋仁)攻悬瓠,拔之,获义隆守将赵淮,送京师斩之。过定项城,及淮西,大破刘义隆将刘康祖,斩之,并俘虏将军胡盛之、王罗汉等,传致行宫。癸未,车驾(拓跋焘)临江,起行宫于瓜步山。永昌王仁(拓跋仁)自历阳至于江西,高凉王那(拓跋那)自山阳至于广陵,诸军皆同日临江,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其降者不可胜数。”

至此,拓跋焘实现了“饮马长江”的志愿,而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拓跋焘五路远征军直达长江北岸,其中,拓跋焘亲自率领的北魏主力兵抵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与刘宋首都隔江相望,使得南朝大为震动。其他各路也先后到达江淮一带。但魏军还不具备渡江灭亡南朝的条件,并且北方人不习惯南方气候,军中士卒多染病,魏军在江边掠民烧屋后退军。 不过他在对宋的战争中,虽然大胜,但使军民疲惫,并且远征也消耗了较多的财力物力,将士染病,尽管相对于南朝来说,北朝的各项损失是非常少的,但是很多优秀将士在回到北朝之后,重病不起,使得“国人怨恨”。 450年,失败后的刘宋不仅输掉了战争。也输掉了苦苦积累的小康盛世。也输掉了国运。两个年纪相仿(刘义隆比拓跋焘大一岁)的皇帝终于在最终分出了高下。也为后世北强南弱的历史趋势奠定了基础。

拓跋焘 - 镇压起义

拓跋焘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所推行的这些政策和措施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都起有积极作用,也加速了拓跋族的封建化进程。但是,拓跋焘毕竟是封建帝王,他没有摆脱民族的界限,更没有停止过对各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因此,在拓跋焘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十分激烈,太平真君六年(445),关中地区爆发了卢水胡盖吴领导的武装起义。 

关中地区自魏晋以来已成为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生活着汉、匈奴、氐、羌、鲜卑、卢水胡、屠各等少数民族,西晋时人江统曾说:关中之人百余万口,戎狄居半。加之十六国时,匈奴、氐、鲜卑等少数民族曾在这里建立过政权,因此关中地区更成为各族人民交错居住区。北魏征服关中后,对这里的各族人民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强行迁徙到京师平城,以加强控制,被迁徙者一路颠沛流离,死于途中者往往十之三四。有的则被充作各种府营杂户,供封建国家各部门驱使奴役。更有甚者,将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充当肉篱。正平元年(451),拓跋焘率军进攻刘宋盱眙(今江苏盱眙)城时,写信给守将臧质说:今所遣攻城士卒,皆非拓跋族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人,城南是秦陇一带的氐、羌人。如果你杀死丁零族士兵,正可以减少常山(治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赵郡(治平棘,今河北赵县)的反抗力量;胡族士兵死了,正可减少并州(今山西汾水中游地区,治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反抗力量;氐、羌士兵死了,则可减少关中的反抗力量。因此无论你杀死哪部分士兵,对我都是有利的!从这一事例中可以看出拓跋焘迫害其他各族人民的手段是十分毒辣与残忍的。再加上拓跋焘用兵西北,关中首当其冲,这里的人民承受的赋役负担尤重。因此,关中地区的反抗斗争也就特别激烈,屡有发生,到太平真君六年(445)九月,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盖吴起义。 

盖吴,卢水胡人。卢水胡是匈奴别部,因居于卢水而得名,自东汉以来聚居于湟中(今青海湟水两岸),其后渐分布于秦、陇,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就是渭北卢水胡的聚居区,拓跋氏平定关中后,在这里设置军镇,加强对卢水胡的控制,因此,盖吴起义首先在这里爆发。 

起义爆发后,北魏长安镇副将元纥率军前往镇压,被击败。于是,关中各族人民尽皆响应,起义军扩大到十万余人,分兵三路,一路由白广平率领向西南攻取新平(今陕西彬县)、安定(今甘肃临泾);一路向东南攻取临晋(今陕西大荔南),从东面威逼长安;盖吴自领一军攻取李润堡(今陕西大荔北),直插渭北,准备进攻长安。拓跋焘急忙调发高平镇(今宁夏固原)敕勒骑兵赶赴长安,又令将军长孙拔调集并、秦、雍三州之兵屯守渭北。 

与此同时,聚居于河、汾间的河东蜀在薛永宗领导下于太平真君六年(445)十一月袭击北魏在河东的牧场,夺取马匹,组织了一支三千余人的骑兵,在汾曲(今山西新绛附近)发动起义。盖吴派人和薛永宗取得联系,薛永宗接受盖吴的任命为秦州刺史,先后攻取闻喜(今山西闻喜)、弘农(今河南灵宝),逼近潼关,队伍亦发展到五万余人。 

两支起义军连衡相应,结成犄角之势,声威大震,北起杏城,南至渭北,西抵金城(今甘肃兰州),东及河东,以陕西中部为中心,包括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的广大地区都处于起义军的控制和影响之下。盖吴派使臣赵绾上书宋文帝,希望刘宋政权能出师河、陕,形成对北魏南北夹攻的态势。 

在关中统治摇摇欲坠的情况下,拓跋焘亲自领军征讨,他采取分兵牵制、各个击破的策略,由殿中尚书乙拔将三万骑讨盖吴,西平公寇提将万骑讨白广平,自领主力进攻薛永宗。太平真君七年(446)正月,大军兵临汾曲,利用当地豪强建立壁垒,隔断薛永宗和盖吴的联系,随后乘起义军没有戒备的情况下发起突然袭击,镇压了这支起义军。二月,拓跋焘率军渡过黄河,至洛水桥(今陕西大荔境内)。盖吴闻讯后北撤,在杏城遭到魏军包围,损失严重,再次上书宋文帝,希望刘宋政权能出师援救,但未能如愿,八月,盖吴被叛徒所杀,起义军被镇压。不久,活动在甘肃东部的白广平也遭失败。在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拓跋焘对沿途响应起义的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杀戮,力图以民族高压政策来扼杀反抗斗争,暴露了其统治者的本性。

拓跋焘 - 灭佛事件

太平真君七年(446),拓跋焘在大臣崔浩的建议下,下诏灭佛。拓跋族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这一思想武器,用它来敷导民俗,因此,从拓跋圭开始,北魏统治者大都敬礼沙门。拓跋焘继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但是,佛教的发展,也给北魏的统治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和影响。 

佛教势力的发展,佛教徒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控制的户口相应减少,拓跋焘在位时,东征西讨,南北设防,尤需大量人力;佛教所宣扬的理论虽然从本质上讲是有利于封建统治的,但个别僧侣的夸诞大言也会超越封建政治轨道,使得王法废而不行;尤其是北魏初承汉代遗风,谶纬方术流行,无论朝廷民间都笃信不疑,拓跋焘也是如此,军政大事往往先予卜问,一些佛教徒也借助于鬼神方术扩大其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拓跋焘皇权的加强。太延四年(438),拓跋焘诏令五十岁以下沙门尽皆还俗,以从征役,解决翌年西伐北凉所需的人力问题,太平真君五年(444)正月,拓跋焘又下灭佛诏,指责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规定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及师巫、金银工巧之人在家者,限于二月十五日前遣送官曹,不得藏匿。过期不送,一经查实,沙门身死,主人门诛,以加强政治控制。太平真君七年(446),拓跋焘因镇压盖吴起义到长安,其随从牧马到一寺院,发现内藏武器,遂报告拓跋焘,经搜查后又发现数以万计的赃贿之物和密室等不法证据。在大臣崔浩的进言下,是年,拓跋焘发出了更为严厉的灭佛诏:佛图形象及佛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将灭佛推向了高潮。 

经过拓跋焘的灭佛,北方地区佛教势力一时陷于衰落,直到拓跋焘死后,继位的文成帝拓跋浚颁布了复佛法诏,才得以复苏并发展。(摘自《中国通史第五卷》)

拓跋焘 - 族诛大臣

450年,南朝宋国皇帝刘义隆自以为元嘉盛世近三十年,国力空前,大举北伐,揭开魏宋第三次南北大战的序幕。战争爆发前,太武帝刚刚族灭了汉族大臣崔浩。 

崔浩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太武三帝,无论是平定北方诸国还是对南朝作战,崔浩的谋策都对北魏军队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后崔浩官至司徒。就这样一个善于谋略的大家,却不善自谋。他自己笃信道教,就讽喻太武帝灭佛。拓跋焘言听计从,寻个机会在全国大杀和尚,毁灭佛寺,成为灭佛帝王“三武一宗”中很有名的一位。而当时北魏上至太子、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信佛的人不计其数,崔浩此举得罪了一大批鲜卑贵族。 

崔浩主修国史时,又直书其原,不避忌讳,内容涉及魏王朝先辈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文人喜功,崔浩又把国史铭刻于石碑上,费银三百万,方一百三十步,想使内容万代流传。 

鲜卑贵族、诸王以及嫉恨崔浩的群臣纷纷上言,惹得太武帝拓跋焘怒不可遏,这位还未完全开化的胡人武夫,毕竟不是英武神明的苻坚大帝,他不仅尽诛崔浩全族,又族诛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魏书》的魏收发出感慨:崔浩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于子房也。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岂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后世研究北魏史的专家,无不对崔浩被诛一事深加推究,以为此事件是北魏上层统治阶级内部“胡汉矛盾和斗争的结果”。 

确实,崔浩掌权后,“齐整人伦,分明姓族”,提高了汉人高门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鲜卑勋贵的跋扈。但是,从本质上讲,崔浩的所有行动皆是服务于北魏皇权统治,只是在后期因一直受太武帝宠信而“得意忘形”,最终竟敢于和太子争任官员,“校胜其上”,完全忘掉了道家“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宗旨。虽有如许“闪失”,笔者认为,拓跋焘也不是一直深思熟虑地想杀掉作为“汉族”的崔浩。一向以来认为太武帝杀崔浩是鲜卑贵族报复汉族的种族矛盾的暴发的看法是化简为繁,小题大做。 

太武帝晚年,征伐四克,已经感觉自己就是万能的天下大帝。加上多年酗酒成性,以及中年男人的性情喜怒无常,想杀谁就杀谁,想把谁族诛就把谁族诛,真是处于丧心病狂的状态。崔浩倒霉,正撞上有人告他修国史“暴扬国恶”,一怒之下,太武帝便率意作出如此残暴、令人发指之举。 

从某种意义上说,崔浩是最后一位敢于直书国史的人物,从那以后,后来的史臣们出于种种考虑,都是本着“为尊者讳”的态度撰写史书,无一敢直书帝王其人其事。 

对于崔浩,历史学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此位北魏朝中的汉族大臣一直处心积虑地心存华夏,密图光复: 

其一,神瑞二年,明元帝想迁都于邺城,崔浩力止,可能是不想让北朝蛮族入居中华旧地,遗害当地汉民; 

其二,刘裕伐后秦,明元帝想出兵,崔浩竭力劝止,也是出于偏袒汉族军队的“私心”; 

其三,明元帝立储君,崔浩力主立拓跋焘,正因为其生母是汉人,希望这个“汉种”日后为君对汉人有利。殊不料,此人长大后完全百分百的鲜卑脾性,且残暴好杀; 

其四,明元帝和太武帝北伐夷狄蛮族,崔浩无不全力支持,一旦有南征之意,崔浩总是反对,“实为中国计也”; 

其五,拓跋焘攻赫连夏国,连天风雨,士卒饥渴,崔浩力劝猛攻,实际上是希望魏国大败,但是拓跋焘神武,总能反败为胜; 

其六,拓跋焘准备攻伐北凉沮渠氏,崔浩引用汉书的内容说明当地一直水草茂盛,但是自汉以后,多少年过去,水道不可能不改,兼之路途遥远,耗费巨大,胜败不定,可能崔浩原意也是希望北魏兵败; 

等等,以上种种,皆是后人揣测

拓跋焘 - 经济措施

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焘采纳高允“广田积谷”的建议汉,下令“悉除田禁,以赋百姓”。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他采纳古弼建议,削减上谷苑囿之半为民田。太平真君末年,太子拓跋晃监国,推行有牛和无牛人户换工种田做法,“垦田大为增辟”。农业随着耕田数量扩大而大大增产。始光三年(426年),拓跋焘诏罢众多的杂营户隶属郡县,增加了纳税人户。另外,拓跋焘屡下“宜宽租赋,与民休息”的诏令。他还奖励“劝农平赋”的守宰,严惩贪官污吏。以上做法,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北魏前期,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它是财富和战马的主要来源。畜牧业形势好坏,不仅关系到财政形势,并将直接影响到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的素质。因此,拓跋焘对畜牧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视的。神 二年(429年)打败柔然、高车之后,拓跋焘“徙柔然、高车降附之民于漠南,东至濡源,西至五原、阴山,使其耕牧而收其贡赋。……自是魏之民间,马牛羊其毡皮为之价贱。”神 中,“世祖之平统万,定秦陇,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这些记载,反映了拓跋焘对畜牧业的重视,及当时畜牧业的繁荣状况。

拓跋焘把节约开支,减少浪费也当作保证军国赞用的重要措施。史载他“性清俭率素,服御饮膳,取给而已,不好珍丽,食不二味,所幸昭仪、贵人,衣不兼彩”。凡“赏赐,皆是死事勋绩之家,亲戚爱宠未曾横有所及。”拓跋焘反对更竣京城,修饰宫殿,反对佛教,严惩贪官污吏,常常是从爱惜民力、物力着眼的。拓跋焘的一系列节约开支作法,无疑对保证军国用费,减轻人民负担起了积极作用。

拓跋焘在执政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不仅需要武功,而且需要“文教”,即通过宣扬礼、乐、法度来化民。他在神 四年(431年)取得败柔然,降高车、灭夏图的军事胜利后,就提出安“偃武修文”。偃武,他做不到;修文,确实是重视起来了。他尊崇孔子,提倡儒学,大量吸收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目的是要用儒家学说统治人民的思想,利用汉族知识分子的知识和经验治国安邦。

拓跋焘 - 负面影响

拓跋焘灭佛,在北魏史上是一件大事,在中国封建史上也是很有名的。太延四年,太平真君五年和七年,他三次下诏打击佛教,要全国各地碎佛像、焚佛经、诛杀僧侣。不负担赋税,徭役的僧侣人数膨胀,就会大大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寺、塔、经、像的增多,是社会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这与拓跋焘大力提倡发展生产、节约开支,增加物质财富,保证军国费用的方针政策相抵触。在拓跋焘大力提倡“文教”,要以儒学“一齐政化”、“政齐风俗”的情况下,他认为让“虚诞不经”的“胡人”的佛教广为流传,只会招致“礼义大坏”、“天常大乱”、“王法废而不行”的恶果。因此,拓跋焘要坚决打击佛教,是很自然的了。拓跋焘崇儒灭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并给以后的反佛斗争以深刻影响。

拓跋焘 - 最终归所

拓跋焘晚年脾气暴躁,在晚年的时候,诛戮过多。而他却又常常在杀完人之后后悔莫及。由于刑罚严酷,国内曾经几度政治混乱。

拓跋焘的脾气暴躁,而他却非常重信义,讲感情,有着非常直率的孩子气。历史也是这么巧合,就在太武皇帝北归后,却因为宦官对他的鼓惑而诛杀了太子,之后那宦官由于害怕拓跋焘发现自己的诬陷之罪,便先下手为强。一个东征西讨杀人万计的人,一个柔然万数铁骑围不住、百次战争缶石没犯身的一个天命的皇帝,却很死在了一个名叫宗爱的宦官手中。而在南朝的皇帝刘义隆也很快死在自己的儿子手里。刘宋的国运随着刘义隆的死而衰败。而太武帝所创造的赫赫武功却没有随他的死而没落,他为他的子孙留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铁骑峥嵘的时代.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时代。一个尚武的北朝-隋唐时代。

拓跋焘壮大了北魏,结束了一个半世纪的中原混战,从为他的子孙--北魏孝文帝去开展民族融合,拒绝民族歧视的这一活动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

拓跋焘 - 人物评价

拓跋焘不仅是一个作战勇敢、多谋善断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在经济、军事、政治、思想文化建设上有所建树的政治家。他为北魏国力增强,北方统一的实现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北魏史上一个杰出的皇帝。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