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窮二白

「舊中國」一窮二白? 細數中共愚民的謊言

 
点此看大图片
1920年6月3日,江南造船所為美國建造的出口萬噸輪「官府」號下水。(網絡圖片) 
 

【新唐人2013年5月22日訊】中共教科書一直宣稱,「舊中國」一窮二白,只能用洋火、洋釘,洋蠟,洋鹼、洋油、洋服、洋麵、洋漆、洋灰……,從而表明「舊中國」(民國)時期什麼都沒有,吃的用的全得靠洋人。近日網路流傳一篇文章,揭示這是天大的謊言


《舊中國真的是一窮二白嗎?》這篇文章近日在網路熱傳,揭示了關於中國的洋火、洋漆、洋泥等歷史。

1879年,廣東佛山縣出現了第一家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巧明火柴廠。隨后,全國的火柴廠增加到100多家。1920年上海的「火柴大王」劉鴻生創辦「鴻生火柴公司」,因產品質量一再提高,成為名牌產品,一度還打入了南洋市場。

1926年,永利鹼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質量已經超過了英國卜內門公司的洋鹼,在國際博覽會上獲金質獎,不但使中國人揚眉吐氣,而且打開了國際市場。

1906年周學熙籌建「啟新洋灰公司」,產品「啟新水泥」打敗了日本商人的惡意競爭,多次在國際賽會上榮獲嘉獎,為中國人在國際上贏得了寶貴的榮譽。當年用馬牌水泥建造的有名建築,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這些建築大部分仍然完好無損。

1929年,陳調甫打造的天津永明漆廠生產的「永明漆」,不但風行國內,而且受到了美、英、日、荷、德等國的青睞,紛紛與之建立業務聯繫,使其成為世界同行刮目相看的名牌企業。

馬尾造船廠建於1866年12月23日,是我國晚清洋務運動產生的第一家機器造船廠,

1869年,造出了我國第一艘千噸級輪船。

1871年,誕生了我國第一台蒸汽機;

1882年,製造了我國最大噸位鐵肋木殼兵船;

1889年製造出我國第一艘鋼殼網甲軍艦。

江南造船廠1919年就已經造出萬噸輪。

1919年8月,福建船政局造出了中國第一架雙翼水上飛機「甲型一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17架飛機。

很多「第一」是出現在晚清時期

第一台重型柴油機:1924年,誕生於上海新樣機器廠。   

第一輛汽車:1929年,65馬力載重1.8噸,產自瀋陽遼寧迫擊炮廠。  

第一台萬能銑床:1918年,誕生於上海王岳記機器廠。   

第一架水上的飛機:1919年,產自馬尾船政局。


第一架教練機、偵察機魚雷轟炸機:1930年,馬尾船政局。   

第一艘遠洋萬噸輪:1920年,排水量14,750噸,時速10.5浬,美國訂單四艘。   

第一台小型柴油機:1913年,廣州協同和機器廠。

第一家車床製造廠:1915年,上海榮昌泰機器廠。   

第一台為萬噸輪配套的蒸汽機:1918年,江南製造局。

第一台家用縫紉機:1928年,上海勝美縫紉機廠製造,開創了中國家用縫紉機工業的起點。


第一台機械化甘蔗製糖機:1935 年,順德糖廠製造。

第一台軋花機:1887年,上海張萬祥福記鐵工廠。   

第一台對開平板印刷機:1900年,上海曹興昌機器廠。   

第一台繅絲機:1900年,上海永昌機器廠。   
第一條軋油聯合設備:1905年,漢陽周恆順機器廠。   


第一艘近代軍艦:1868年,排水量600噸,江南製造局。

第一艘3000馬力大型軍艦:1906年,排水量3074噸,福州船政局。

第一台抽水機:1907年,15馬力,漢陽周恆順機器廠。  

第一台卷揚機:1907年,60馬力,漢陽周恆順機器廠

第一台汽錘:1868年,江南製造局。   

第一台刨床:1868年,江南製造局。   

第一台銑齒機:1870年,江南製造局。   

第一輛蒸汽機車:1881年,用蒸汽鍋爐改制,開平礦務局工程處。   

第一輛標準蒸汽機車:1882年,中國火箭號,開平礦務局工程處。

第一台蒸汽機:1862年,安慶軍械所。   

第一艘輪船:1865年,黃鵠號,安慶軍械所。   

第一台車床:1867年,江南製造局。   

第一口油井: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延長縣城西門外打出,日產量1.5噸。


文章指出,很多「第一」是出現在晚清時期,並非民國才有。由此,那些污衊舊中國「一窮二白」的人,不單是信口胡說,而是出於某種需要,不惜數典忘祖、篡改歷史了。對一個時代的評價,不能建立在刻意貶低前朝的基礎上。

而且《劍橋中華民國史》認為,1927年到1937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

有大陸學者指出,教科書中一再宣稱「舊中國一窮二白」原來是毛澤東因政治需要而定調,並一直灌輸至今高考制度使教科書成了中國孩子們的「聖經」,但如果有一天,當他們發現「聖經」正讓事實埋藏在白紙黑字之外,會有怎樣的困惑?



Yī瓊耳白,比喻基礎差,底子薄。

名稱:一窮二白拼音:易瓊耳白
出處:毛澤東《論十大關係》十:“我曾經說過,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釋義:比喻基礎薄弱,指工農業生產落後,文化,科學水平低下。
近義詞:一貧如洗一無所有一文不名反義詞:人給家足豐衣足食
用法:貶義賓語結構:聯合式
例句:為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


一窮二白 - 成語讀音

讀音:易瓊耳白
一窮二白 - 成語解釋

窮:指物質基礎差;白:指文化和科學落後比喻基礎差,底子薄。

一窮二白 - 出處及示例

毛澤東《論十大關係》十:“我曾經說過,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

示例:在他們的意念中,一切都是為了迅速改變'〜'的面貌★陶鑄“松樹的風格”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語故事:教學相長

作者: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原文】

雖有嘉肴(1),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2),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3)也,故曰“教學相長(4)”也。

(《禮記.學記》)

【註解】

(1)嘉肴:美味的食品。
(2)至道:至善至美的道理。
(3)自強:自己奮發圖強。
(4)長:音掌,增加。

【故事闡述】

在《禮記.學記》中這段文章主要是記載教人與學習有互相促進作用。這就像雖然有好菜擺在那裡,如果不去嘗試,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最好的道理, 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美好。所以,學習過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再透過教學,才知道自己的困惑不通之處。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 的困惑不通,然後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增長的。”

後來,原文中的“教學相長”被引用為成語,指教和學相互促進,即通過教授和學習,學生可以得到進步,教師也可以因此而提高水準。

【討論】

(1)《禮記.學記》中用嘉肴比喻甚麼?
(2)為甚麼說“教與學是互相增長的”?

【造句練習】

例:學校課程上的設計,要着重在老師與學生可以進行密切互動,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例:公司舉辦這個座談會活動,讓講師和參與的員工能夠彼此切磋、教學相長。

【課後時間】

重組下面成語。

◎( )致理名言
◎( )走頭無路
◎( )金壁輝煌
◎( )披星帶月

參考答案∶

至理名言、走投無路、金碧輝煌、披星戴月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视如敝屣

发音 shì rú bì xǐ
释义 敝屣:破鞋子。象破烂鞋子一样看待。比喻非常轻视。
出处 《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示例  
近义词 弃如敝屣
反义词

视如珍宝

 

敝ㄅㄧˋ屣ㄒㄧˇ視ㄕˋshì之ㄓzhī

  1. 事物破鞋一樣表示輕視不屑毫不在意 對於功名利祿向來敝屣視之。」 垂涎三尺

孟子集註

 朱熹集註

《孟子集註》卷十三

盡心上

凡四十六章。

 

【1】

 

◆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〇 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性則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體,然不窮理,則有所蔽而 無以盡乎此心之量。故能極其心之全體而無不盡者,必其能窮夫理而無不知者也。旣知其理,則其所從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學》之序言之,知性則物格之謂,盡心 則知至之謂也。

◆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〇 存,謂操而不舍。養,謂順而不害。事,則奉承而不違也。

◆ 殀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〇 殀壽,命之短長也。貳,疑也。不貳者,知天之至,脩身以俟死,則事天以終身也。立命,謂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為害之。

〇 程子曰:“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而言謂之天,自稟受而言謂之性,自存諸人而言謂之心。”

〇 張子曰:“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

〇 愚謂:盡心、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養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不知其理,固不能履其事。然徒造其理而不履其事,則亦無以 有諸己矣。知天而不以殀壽貳其心,智之盡也。事天而能脩身以俟死,仁之至也。智有不盡,固不知所以為仁。然智而不仁,則亦將流蕩不法,而不足以為智矣。

 

【2】

 

◆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

〇 人物之生,吉凶禍福,皆天所命。然惟莫之致而至者,乃為正命,故君子脩身以俟之,所以順受乎此也。

◆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

〇 命,謂正命。岩牆,牆之將覆者。知正命,則不處危地以取覆壓之禍。

◆ 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〇 盡其道,則所值之吉凶,皆莫之致而至者矣。

◆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〇 桎梏,所以拘罪人者。言犯罪而死,與立岩牆之下者同,皆人所取,非天所為也。此章與上章蓋一時之言,所以發其末句未盡之意。

 

【3】

 

◆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

〇 舍,上聲。在我者,謂仁義禮智,凡性之所有者。

◆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〇 有道,言不可妄求。有命,則不可必得。在外者,謂富貴利達,凡外物皆是。

〇 趙氏曰:“言為仁由己,富貴在天,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4】

 

◆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

〇 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則君臣父子,小則事物細微,其當然之理,無一不具於性分之內也。

◆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樂,音洛。誠,實也。言反諸身,而所備之理,皆如惡惡臭、好好色之實然,則其行之不待勉強而無不利矣,其為樂孰大於是。

◆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〇 強,上聲。強,勉強也。恕,推己以及人也。反身而誠則仁矣,其有未誠,則是猶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純也。故當凡事勉強,推己及人,庶幾心公理得而仁不遠也。此章言萬物之理具於吾身,體之而實,則道在我而樂有餘;行之以恕,則私不容而仁可得。

 

【5】

 

◆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〇 著者,知之明;察者,識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當然,旣習矣而猶不識其所以然,所以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6】

 

◆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〇 趙氏曰:“人能恥己之無所恥,是能改行從善之人,終身無複有恥辱之累矣。”

 

【7】

 

◆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

〇 恥者,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存之則進于聖賢,失之則入於禽獸,故所系為甚大。

◆ 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〇 為機械變詐之巧者,所為之事皆人所深恥,而彼方且自以為得計,故無所用其愧恥之心也。

◆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〇 但無恥一事不如人,則事事不如人矣。或曰:“不恥其不如人,則何能有如人之事。”其義亦通。

〇 或問:“人有恥不能之心如何?”

  程子曰:“恥其不能而為之可也,恥其不能而掩藏之不可也。”

 

【8】

 

◆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〇 好,去聲。樂,音洛。亟,去吏反。言君當屈己以下賢,士不枉道而求利。二者勢若相反,而實則相成,蓋亦各盡其道而已。

 

【9】

 

◆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

〇 句,音鉤。好、語,皆去聲。宋,姓。句踐,名。遊,遊說也。

◆ 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〇 趙氏曰:“囂囂,自得無欲之貌。”

◆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

〇 樂,音洛。德,謂所得之善。尊之,則有以自重,而不慕乎人爵之榮。義,謂所守之正。樂之,則有以自安,而不殉乎外物之誘矣。

◆ 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〇 離,力智反。言不以貧賤而移,不以富貴而淫,此尊德樂義見於行事之實也。

◆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〇 得己,言不失己也。民不失望,言人素望其興道致治,而今果如所望也。

◆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〇 見,音現。見,謂名實之顯著也。此又言士得己、民不失望之實。此章言內重而外輕,則無往而不善。

 

【10】

 

◆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〇 夫,音扶。興者,感動奮發之意。凡民,庸常之人也。豪傑,有過人之才智者也。蓋降衷秉彝,人所同得,惟上智之資無物欲之蔽,為能無待於教,而自能感發以有為也。

 

【11】

 

◆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〇 欿,音坎。附,益也。韓魏,晉卿富家也。欿然,不自滿之意。

〇 尹氏曰:“言有過人之識,則不以富貴為事。”

 

【12】

 

◆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〇 程子曰:“以佚道使民,謂本欲佚之也,播穀乘屋之類是也。以生道殺民,謂本欲生之也,除害去惡之類是也。蓋不得已而為其所當為,則雖咈民之欲而民不怨,其不然者反是。”

 

【13】

 

◆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〇 皞,胡老反。驩虞,與歡娛同。皞皞,廣大自得之貌。

〇 程子曰:“驩虞,有所造為而然,豈能久也?耕田鑿井,帝力何有於我?如天之自然,乃王者之政。”

〇 楊氏曰:“所以致人驩虞,必有違道幹譽之事;若王者則如天,亦不令人喜,亦不令人怒。”

◆ 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

〇 此所謂皞皞如也。庸,功也。

〇 豐氏曰:“因民之所惡而去之,非有心於殺之也,何怨之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非有心於利之也,何庸之有?輔其性之自然,使自得之,故民日遷善而不知誰之所為也。”

◆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〇 夫,音扶。君子,聖人之通稱也。所過者化,身所經歷之處,即人無不化,如舜之耕曆山而田者遜畔,陶河濱而器不苦窳也。所存者神,心 所存主處便神妙不測,如孔子之立斯立、道斯行、綏斯來、動斯和,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是其德業之盛,乃與天地之化同運並行,舉一世而甄陶之,非如霸者但小 小補塞其罅漏而已。此則王道之所以為大,而學者所當盡心也。

 

【14】

 

◆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〇 程子曰:“仁言,謂以仁厚之言加於民。仁聲,謂仁聞,謂有仁之實而為眾所稱道者也。此尤見仁德之昭著,故其感人尤深也。”

◆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〇 政,謂法度禁令,所以制其外也。教,謂道德齊禮,所以格其心也。

◆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〇 得民財者,百姓足而君無不足也;得民心者,不遺其親,不後其君也。

 

【15】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〇 良者,本然之善也。

〇 程子曰:“良知良能,皆無所由;乃出於天,不系於人。”

◆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〇 長,上聲,下同。孩提,二三歲之閑,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愛親敬長,所謂良知良能者也。

◆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〇 言親親敬長,雖一人之私,然達之天下無不同者,所以為仁義也。

 

【16】

 

◆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〇 行,去聲。居深山,謂耕曆山時也。蓋聖人之心,至虛至明,渾然之中,萬理畢具。一有感觸,則其應甚速,而無所不通,非孟子造道之深,不能形容至此也。

 

【17】

 

◆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〇 李氏曰:“有所不為不欲,人皆有是心也。至於私意一萌,而不能以禮義制之,則為所不為、欲所不欲者多矣。能反是心,則所謂擴充其羞惡之心者,而義不可勝用矣,故曰如此而已矣。”

 

【18】

 

◆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

〇 知,去聲。疢,醜刃反。德慧者,德之慧。術知者,術之知。疢疾,猶災患也。言人必有疢疾,則能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

◆ 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〇 孤臣,遠臣;孽子,庶子,皆不得於君親,而常有疢疾者也。達,謂達於事理,即所謂德慧術知也。

 

【19】

 

◆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

〇 阿殉以為容,逢迎以為悅,此鄙夫之事、妾婦之道也。

◆ 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

〇 言大臣之計安社稷,如小人之務悅其君,眷眷於此而不忘也。

◆ 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

〇 民者,無位之稱。以其全盡天理,乃天之民,故謂之天民。必其道可行於天下,然後行之;不然,則寧沒世不見知而不悔,不肯小用其道以殉於人也。張子曰:“必功覆斯民然後出,如伊呂之徒。”

◆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〇 大人,德盛而上下化之,所謂“見龍在田,天下文明”者。此章言人品不同,略有四等。容悅佞臣不足言。安社稷則忠矣,然猶一國之士也。天民則非一國之士矣,然猶有意也。無意無必,惟其所在而物無不化,惟聖者能之。

 

【20】

 

◆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〇 樂,音洛。王、與,皆去聲,下並同。

◆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〇 此人所深願而不可必得者,今旣得之,其樂可知。

◆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〇 程子曰:“人能克己,則仰不愧,俯不怍,心寬體胖,其樂可知,有息則餒矣。”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〇 盡得一世明睿之才,而以所樂乎己者教而養之,則斯道之傳得之者眾,而天下後世將無不被其澤矣。聖人之心所願欲者,莫大於此,今旣得之,其樂為何如哉?

◆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〇 林氏曰:“此三樂者,一系於天,一系於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學者可不勉哉?”

 

【21】

 

◆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

〇 樂,音洛,下同。地辟民聚,澤可遠施,故君子欲之,然未足以為樂也。

◆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

〇 其道大行,無一夫不被其澤,故君子樂之,然其所得於天者則不在是也。

◆ 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

〇 分,去聲。分者,所得於天之全體,故不以窮達而有異。

◆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于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〇 睟,音粹。見,音現。盎,烏浪反。上言所性之分,與所欲所樂不同,此乃言其蘊也。仁義禮智,性之四德也。根,本也。生,發見也。睟 然,清和潤澤之貌。盎,豐厚盈溢之意。施於四體,謂見於動作威儀之閑也。喻,曉也。四體不言而喻,言四體不待吾言,而自能曉吾意也。蓋氣稟清明,無物欲之 累,則性之四德根本於心,其積之盛,則發而著見於外者,不待言而無不順也。

〇 程子曰:“睟面盎背,皆積盛致然。四體不言而喻,惟有德者能之。”此章言君子固欲其道之大行,然其所得於天者,則不以是而有所加損也。

 

【22】

 

◆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

〇 辟,去聲,下同。大,他蓋反。己歸,謂己之所歸。餘見前篇。

◆ 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

〇 衣,去聲。此文王之政也。一家養母雞五,母彘二也。餘見前篇。

◆ 所謂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裏,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〇 田,謂百畝之田。裏,謂五畝之宅。樹,謂耕桑。畜,謂雞彘也。

〇 趙氏曰:“善養老者,教導之使可以養其老耳,非家賜而人益之也。”

 

【23】

 

◆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〇 易、斂,皆去聲。易,治也。疇,耕治之田也。

◆ 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

〇 勝,音升。教民節儉,則財用足也。

◆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〇 焉,於虔反。水火,民之所急,宜其愛之而反不愛者,多故也。

〇 尹氏曰:“言禮義生於富足,民無常產,則無常心矣。”

 

【24】

 

◆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〇 此言聖人之道大也。東山,蓋魯城東之高山,而太山則又高矣。此言所處益高,則其視下益小;所見旣大,則其小者不足觀也。難為水,難為言,猶仁不可為眾之意。

◆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〇 此言道之有本也。瀾,水之湍急處也。明者,光之體;光者,明之用也。觀水之瀾,則知其源之有本矣;觀日月于容光之隙無不照,則知其明之有本矣。

◆ 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〇 言學當以漸,乃能至也。成章,所積者厚,而文章外見也。達者,足於此而通於彼也。此章言聖人之道大而有本,學之者必以其漸,乃能至也。

 

【25】

 

◆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〇 孳孳,勤勉之意。言雖未至於聖人,亦是聖人之徒也。

◆ 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

〇 蹠,盜蹠也。

◆ 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閑也。”

〇 程子曰:“言閑者,謂相去不遠,所爭毫末耳。善與利,公私而已矣。纔出於善,便以利言也。”

〇 楊氏曰:“舜蹠之相去遠矣,而其分,乃在利善之閑而已,是豈可以不謹?然講之不熟,見之不明,未有不以利為義者,又學者所當深察也。”或問:“雞鳴而起,若未接物,如何為善?”

〇 程子曰:“只主於敬,便是為善。”

 

【26】

 

◆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〇 為我之為,去聲。楊子,名朱。取者,僅足之意。取為我者,僅足於為我而已,不及為人也。列子稱其言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是也。

◆ 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〇 放,上聲。墨子,名翟。兼愛,無所不愛也。摩頂,摩突其頂也。放,至也。

◆ 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〇 子莫,魯之賢人也。知楊墨之失中也,故度於二者之閑而執其中。近,近道也。權,稱錘也,所以稱物之輕重而取中也。執中而無權,則膠於一定之中而不知變,是亦執一而已矣。

〇 程子曰:“中字最難識,須是默識心通。且試言一廳,則中央為中;一家,則廳非中而堂為中;一國,則堂非中而國之中為中,推此類可見矣。”

  又曰:“中不可執也,識得則事事物物皆有自然之中,不待安排,安排著則不中矣。”

◆ 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〇 惡、為,皆去聲。賊,害也。為我害仁,兼愛害義,執中者害于時中,皆舉一而廢百者也。此章言道之所貴者中,中之所貴者權。

〇 楊氏曰:“禹稷三過其門而不入,苟不當其可,則與墨子無異。顏子在陋巷,不改其樂,苟不當其可,則與楊氏無異。子莫執為我兼愛之中 而無權,鄉鄰有鬥而不知閉戶,同室有鬥而不知救之,是亦猶執一耳,故孟子以為賊道。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以其有權也;不然,則是亦楊墨而已矣。”

 

【27】

 

◆ 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

〇 口腹為饑渴所害,故於飲食不暇擇,而失其正味;人心為貧賤所害,故于富貴不暇擇,而失其正理。

◆ 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〇 人能不以貧賤之故而動其心,則過人遠矣。

 

【28】

 

◆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〇 介,有分辨之意。柳下惠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不怨,阨窮不憫,直道事人,至於三黜,是其介也。此章言柳下惠和而不流,與孔子論夷齊不念舊惡意正相類,皆聖賢微顯闡幽之意也。

 

【29】

 

◆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〇 辟,讀作譬。軔,音刃,與仞同。八尺為仞。言鑿井雖深,然未及泉而止,猶為自棄其井也。

〇 呂侍講曰:“仁不如堯,孝不如舜,學不如孔子,終未入于聖人之域,終未至於天道,未免為半塗而廢、自棄前功也。”

 

【30】

 

◆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〇 堯舜天性渾全,不假脩習。湯武脩身體道,以複其性。五霸則假借仁義之名,以求濟其貪欲之私耳。

◆ 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〇 惡,平聲。歸,還也。有,實有也。言竊其名以終身,而不自知其非真有。或曰:“蓋歎世人莫覺其偽者。”亦通。舊說,久假不歸,即為真有,則誤矣。尹氏曰:“性之者,與道一也;身之者,履之也,及其成功則一也。五霸則假之而已,是以功烈如彼其卑也。”

 

【31】

 

◆ 公孫丑曰:“伊尹曰:‘予不狎於不順。’放太甲於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

〇 子不狎於不順,《太甲》篇文。狎,習見也。不順,言太甲所為,不順義理也。餘見前篇。

◆ 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

〇 與,平聲。

◆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〇 伊尹之志,公天下以為心而無一毫之私者也。

 

【32】

 

◆ 公孫丑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

〇 餐,七丹反。《詩·魏風·伐檀》之篇。素,空也。無功而食祿,謂之素餐,此與告陳相、彭更之意同。

 

【33】

 

◆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

〇 墊,丁念反。墊,齊王之子也。上則公卿大夫,下則農工商賈,皆有所事;而士居其閑,獨無所事,故王子問之也。

◆ 孟子曰:“尚志。”

〇 尚,高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士旣未得行公、卿、大夫之道,又不當為農、工、商、賈之業,則高尚其志而已。

◆ 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〇 惡,平聲。非仁非義之事,雖小不為;而所居所由,無不在於仁義,此士所以尚其志也。大人,謂公、卿、大夫。言士雖未得大人之位,而其志如此,則大人之事體用已全。若小人之事,則固非所當為也。

 

【34】

 

◆ 孟子曰:“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〇 舍,音舍。食,音嗣。仲子,陳仲子也。言仲子設若非義而與之齊國,必不肯受。齊人皆信其賢,然此但小廉耳。其辟兄離母,不食君祿,無人道之大倫,罪莫大焉。豈可以小廉信其大節,而遂以為賢哉?

 

【35】

 

◆ 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

〇 桃應,孟子弟子也。其意以為舜雖愛父,而不可以私害公;皋陶雖執法,而不可以刑天子之父。故設此問,以觀聖賢用心之所極,非以為真有此事也。

◆ 孟子曰:“執之而已矣。”

〇 言皋陶之心,知有法而已,不知有天子之父也。

◆ “然則舜不禁與?”

〇 與,平聲。桃應問也。

◆ 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〇 夫,音扶。惡,平聲。言皋陶之法,有所傳受,非所敢私,雖天子之命亦不得而廢之也。

◆ “然則舜如之何?”

〇 桃應問也。

◆ 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

〇 蹝,音徙。欣,與欣同。樂,音洛。蹝,草履也。遵,循也。言舜之心。知有父而已,不知有天下也。孟子嘗言舜視天下猶草芥,而惟順于 父母可以解憂,與此意互相發。此章言為士者,但知有法,而不知天子父之為尊;為子者,但知有父,而不知天下之為大。蓋其所以為心者,莫非天理之極,人倫之 至。學者察此而有得焉,則不待較計論量,而天下無難處之事矣。

 

【36】

 

◆ 孟子自范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歎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

〇 夫,音扶。與,平聲。范,齊邑。居,謂所處之位。養,奉養也。言人之居處,所系甚大,王子亦人子耳,特以所居不同,故所養不同而其氣體有異也。

◆ 孟子曰:

〇 張鄒皆雲羨文也。

◆ “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

〇 廣居,見前篇。

〇 尹氏曰:“睟然見於面,盎于背,居天下之廣居者然也。”

◆ 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

〇 呼,去聲。垤澤,宋城門名也。孟子又引此事為證。

 

【37】

 

◆ 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

〇 食,音嗣。畜,許六反。交,接也。畜,養也。獸,謂犬馬之屬。

◆ 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

〇 將,猶奉也。《詩》曰:“承筐是將。”

〇 程子曰:“恭敬雖因威儀幣帛而後發見,然幣之未將時,已有此恭敬之心,非因幣帛而後有也。”

◆ 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〇 此言當時諸侯之待賢者,特以幣帛為恭敬,而無其實也。拘,留也。

 

【38】

 

◆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〇 人之有形有色,無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謂天性也。踐,如踐言之踐。蓋眾人有是形,而不能盡其理,故無以踐其形;惟聖人有是形,而又能盡其理,然後可以踐其形而無歉也。

〇 程子曰:“此言聖人盡得人道而能充其形也。蓋人得天地之正氣而生,與萬物不同。旣為人,須盡得人理,然後稱其名。眾人有之而不知,賢人踐之而未盡,能充其形,惟聖人也。”

〇 楊氏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物者,形色也。則者,性也。各盡其則,則可以踐形矣。”

 

【39】

 

◆ 齊宣王欲短喪。公孫醜曰:“為期之喪,猶愈於已乎?”

〇 已,猶止也。

◆ 孟子曰:“是猶或紾其兄之臂,子謂之姑徐徐云爾,亦教之孝弟而已矣。”

〇 紾,之忍反。紾,戾也。教之以孝弟之道,則彼當自知兄之不可戾,而喪之不可短矣。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懷,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所謂教之以孝弟者如此。蓋示之以至情之不能已者,非強之也。

◆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為之請數月之喪。公孫醜曰:“若此者,何如也?”

〇 為,去聲。

〇 陳氏曰:“王子所生之母死,厭於嫡母而不敢終喪。其傅為請于王,欲使得行數月之喪也。時又適有此事,醜問如此者,是非何如?”

〇 按:《儀禮》:“公子為其母練冠、麻衣、縓緣,旣葬除之。”疑當時此禮已廢,或旣葬而未忍即除,故請之也。

◆ 曰:“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雖加一日愈於已,謂夫莫之禁而弗為者也。

〇 夫,音扶。言王子欲終喪而不可得,其傅為請,雖止得加一日,猶勝不加。我前所譏,乃謂夫莫之禁而自不為者耳。此章言三年通喪,天經地義,不容私意有所短長。示之至情,則不肖者有以企而及之矣。

 

【40】

 

◆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〇 下文五者,蓋因人品高下,或相去遠近先後之不同。

◆ 有如時雨化之者,

〇 時雨,及時之雨也。草木之生,播種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時而雨之,則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猶是也,若孔子之于顏曾是已。

◆ 有成德者,有達財者,

〇 財,與材同。此各因其所長而教之者也。成德,如孔子之于冉閔;達財,如孔子之於由賜。

◆ 有答問者,

〇 就所問而答之,若孔孟之于樊遲、萬章也。

◆ 有私淑艾者。

〇 艾,音乂。私,竊也。淑,善也。艾,治也。人或不能及門受業,但聞君子之道于人,而竊以善治其身,是亦君子教誨之所及,若孔孟之于陳亢、夷之是也。孟子亦曰:“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〇 聖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

 

【41】

 

◆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〇 幾,音機。

◆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

〇 為,去聲。彀,古候反。率,音律。彀率,彎弓之限也。言教人者,皆有不可易之法,不容自貶以殉學者之不能也。

◆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〇 引,引弓也。發,發矢也。躍如,如踴躍而出也。因上文彀率,而言君子教人,但授以學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如射者之引弓而不發 矢,然其所不告者,已如踴躍而見於前矣。中者,無過不及之謂。中道而立,言其非難非易。能者從之,言學者當自勉也。此章言道有定體,教有成法;卑不可抗, 高不可貶;語不能顯,默不能藏。

 

【42】

 

◆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〇 殉,如殉葬之殉,以死隨物之名也。身出則道在必行,道屈則身在必退,以死相從而不離也。

◆ 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〇 以道從人,妾婦之道。

 

【43】

 

◆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〇 更,平聲。

〇 趙氏曰:“滕更,滕君之弟,來學者也。”

◆ 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 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〇 長,上聲。趙氏曰:“二,謂挾貴、挾賢也。”

〇 尹氏曰:“有所挾,則受道之心不專,所以不答也。”此言君子雖誨人不倦,又惡夫意之不誠者。

 

【44】

 

◆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于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

〇 已,止也。不可止,謂所不得不為者也。所厚,所當厚者也。此言不及者之弊。

◆ 其進銳者,其退速。”

〇 進銳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三者之弊,理勢必然,雖過不及之不同,然卒同歸於廢弛。

 

【45】

 

◆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〇 物,謂禽獸草木。愛,謂取之有時,用之有節。

〇 程子曰:“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於民則可,於物則不可。統而言之則皆仁,分而言之則有序。”

〇 楊氏曰:“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無差等,所謂理一而分殊者也。”

〇 尹氏曰:“何以有是差等?一本故也,無偽也。”

 

【46】

 

◆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

〇 知者之知,並去聲。知者固無不知,然常以所當務者為急,則事無不治,而其為知也大矣;仁者固無不愛,然常急於親賢,則恩無不洽,而其為仁也博矣。

◆ 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〇 飯,扶晚反。歠,昌悅反。三年之喪,服之重者也。緦麻三月,小功五月,服之輕者也。察,致詳也。放飯,大飯。流歠,長歠,不敬之大者也。齒決,齧斷幹肉,不敬之小者也。問,講求之意。此章言君子之于道,識其全體,則心不狹;知所先後,則事有序。

〇 豐氏曰:“智不急於先務,雖遍知人之所知、遍能人之所能,徒弊精神,而無益於天下之治矣。仁不急於親賢,雖有仁民愛物之心,小人在位,無由下達,聰明日蔽於上,而惡政日加於下,此孟子所謂不知務也。

 

 

【《孟子集註•盡心上》】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敝帚千金
注音︰ ㄅ|ˋ ㄓㄡˇ ㄑ|ㄢ ㄐ|ㄣ
漢語拼音︰ bì zhǒu qiān jīn
釋義︰ 猶「敝帚自珍」。見「敝帚自珍」條。
01.《東觀漢記.卷一.光武帝紀》:「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源)
02.清.陳大章〈送胡卜子南歸〉詩:「空說高臺收駿骨,祇應敝帚享千金。」
書證 01.《古儷府.卷九》引唐.李善〈道注文選表〉:「伏惟陛下經緯成德,文思垂風。孰可撮壤崇山,道涓宗海。臣蓬衡蕞品,樗散陋姿。……故勉十舍之勞,寄三餘之暇,弋釣書部,願言註輯。殺青甫就,輕用上聞。敝帚自珍,緘石知繆。敢有塵於廣內,庶無遺於小說。」
02.宋.陳著〈次韻戴帥初除夕并寄弟觀〉詩二首之二:「敝帚自珍從眾笑,破皮非怪亦多嗔。柴門一任風開閉,靜看爭春車馬塵。」
03.宋.石敏若〈賀劉太師啟〉:「伏念某結約無奇,間關少予。病樗何用?亦參萬國之春,敝帚自珍,孰辨千金之享!」
04.明.婁堅〈祭沈廷望文〉:「敝帚自珎(珍),荊璞未剖而侵;尋以俱衰,惜所遭之不偶。」
語義說明 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所擁有,故非常珍視。
使用類別 用在「情感深厚」的表述上。
例  句 01 文章總是自己的好,敝帚自珍,人之常情。
02 這枝舊鋼筆跟我幾十年了,敝帚自珍,就是捨不得丟。
03 請原諒我沒按照您的意見改動文章,就算是敝帚自珍吧!
04 我知道這壺不值錢,但是敝帚自珍,我就是捨不得把它丟棄。
05 這件東西對旁人來說不值錢,但他可是敝帚自珍,視為無價之寶。
06 這件骨董雖不值錢,但既是傳家之寶,你就敝帚自珍好好保存吧!
07 大家都有兒時的一些小玩意兒,時日雖久,但敝帚自珍,視如珍寶。
08 雖然人們敝帚自珍,偏愛自己的作品,但欣賞別人的作品也不錯啊!
辨識 近義: 敝屣自珍
反義: 視若草芥,棄如敝屣
辨似:
敝,音ㄅㄧˋ。破舊的意思。不可寫作「蔽」。
參考詞語︰ 敝帚千金
注音︰ ㄅ|ˋ ㄓㄡˇ ㄑ|ㄢ ㄐ|ㄣ
漢語拼音︰ bì zhǒu qiān jīn
釋義︰ 猶「敝帚自珍」。見「敝帚自珍」條。
01.《東觀漢記.卷一.光武帝紀》:「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源)
02.清.陳大章〈送胡卜子南歸〉詩:「空說高臺收駿骨,祇應敝帚享千金。」 
參考詞語︰ 弊帚千金
注音︰ ㄅ|ˋ ㄓㄡˇ ㄑ|ㄢ ㄐ|ㄣ
漢語拼音︰ bì zhǒu qiān jīn
釋義︰ 猶「敝帚自珍」。見「敝帚自珍」條。
01.三國魏.文帝〈典論論文〉:「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參考詞語︰ 享帚自珍
注音︰ ㄒ|ㄤˇ ㄓㄡˇ ㄗˋ ㄓㄣ
漢語拼音︰ xiǎng zhǒu zì zhēn
釋義︰ 猶「敝帚自珍」。見「敝帚自珍」條。
01.唐.李善〈上文選注表〉:「殺青甫就,輕用上聞,享帚自珍,緘石知謬。」
02.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一四.法式善之謙下》:「文人結習,享帚自珍,一集成書,如膺九錫,亟願海內之我知。」 
參考詞語︰ 千金敝帚
注音︰ ㄑ|ㄢ ㄐ|ㄣ ㄅ|ˋ ㄓㄡˇ
漢語拼音︰ qiān jīn bì zhǒu
釋義︰ 猶「敝帚自珍」。見「敝帚自珍」條。
01.宋.蘇軾〈次韻秦觀秀才見贈秦與孫莘老李公甚熟將入京應舉〉詩:「千金敝帚那堪換,我亦淹留豈長算。」
02.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一三.史書佔畢引》:「因念昔之好事,有什襲碔砆,千金敝帚者,而竊慨余之有類乎是也,輒稍銓擇,離為四篇。」 
參考詞語︰ 弊帚自珍
注音︰ ㄅ|ˋ ㄓㄡˇ ㄗˋ ㄓㄣ
漢語拼音︰ bì zhǒu zì zhēn
釋義︰ 即「敝帚自珍」。見「敝帚自珍」條。
01.宋.陸游〈八十三吟〉:「枯桐已爨寧求識,弊帚當捐卻自珍。」
02.宋.陸游〈初夏幽居〉詩四首之二:「寒龜不食猶能壽,弊帚何施亦自珍。」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炷香的時間︰一香的時間約半個小時,不過古代以一香來代表兩個小時,也就是一個時辰。

【炷】ㄓㄨˋ

〔柱〕ㄓㄨˋ

 
○ 一炷香
╳ 一柱香
「炷」是計算線香的單位,形近於「柱」;「柱」有水柱、花柱、梁柱等意思
。所以「一炷香」當用「炷」而非「柱」。

『一柱香』還是『一炷香』?

除夕燒頭香,即上第一炷香,據說能給人帶來好運。

  『柱』,本義是支撐房屋的柱子。段玉裁說:『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引申泛指一般的柱狀物,如『頂梁柱』『擎天柱』『偷梁換柱』等。也指彈撥樂器上的系弦木,如『膠柱鼓瑟』,李商隱《錦瑟》詩中有:『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炷』的本字是『主』,意思為燈心。《玉篇》:『炷,燈主也。』借指燈、燭。引申指可以燃燒的柱狀物。再借用作量詞,用于點燃的線香,如唐代許 渾《秋夕宴李侍御宅》:『燭換三條燼,香銷十炷灰。』表示時間長短的說法,有一句俗語,叫『一炷香工夫』,諺語有『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

  可見,『柱』和『炷』兩今字的功用不一樣,互不通用。關鍵的一點是,『炷』字從火,用于指燃燒的東西;用作量詞時,專門用來計量線香的數量。『一炷香』是不可以寫成『一柱香』的。


一頓飯的時間︰一般而言吃頓飯的時間平均二十分鐘到三十分鐘。

一盞茶的時間︰喝一杯茶的時間,一般人喝一杯茶需多久的時間呢?最快三秒鐘,慢一點的兩三分鐘。一盞茶比喻使用的時間極短。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三酸甘油酯呢?三酸甘油酯與膽固醇一樣,都是人體中的脂質。脂質是人體的能量來源之一。脂質不能溶解於水,在血液中要先與蛋白質結合,形成可溶性的脂蛋白,再輸送到各器官組織。
  血清中三酸甘油酯的來源有二,一部份由腸道吸收食物中的脂肪,經過消化吸收後,與蛋白質結合而以乳糜微粒(chylomicron)的形式進入血液循環,再由肝臟、脂肪組織及末梢組織攝取,這一部份稱之為外源性三酸甘油酯;另一部份則經由肝臟合成而釋放入血液,這一部份稱之為內源性三酸甘油酯。
  當抽血檢查得結果血中三酸甘油酯過高時,首先要確定的是檢查結果是否可靠。是否有空腹十二小時以上才抽血?最近有沒有接受藥物治療?有沒有什麼相關疾病引起?造成三酸甘油酯過高的原因可分為兩類,一為原發性三酸甘油酯過高症,主要是家族遺傳;另一為續發性三酸甘油酯過高症,原因大致可分為代謝性(如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肝醣貯藏疾病)、內分泌相關性(如高胰島素血症、女性荷爾蒙或甲狀腺素異常)、飲食影響(如酒精、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疾病狀態(如腎衰竭、腎病症候群)、藥物(如利尿劑、乙型阻斷劑、皮質類固醇、女性荷爾蒙治療)等等。
  三酸甘油酯過高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從以前到現在一直有爭論,但根據 最近的一項大型研究(Framingham研究)顯示,女性如果有三酸甘油酯過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有增加罹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不僅如此,三酸甘油酯過高,造成血液過於粘稠,也容易造成急性胰臟發炎
  究竟血液中三酸甘油酯多少才算過高呢?一般而言,小於200mg/dl為正常,200-400mg/dl則為輕度偏高,400-1000mg/dl為偏高,而1000mg/dl以上則為極度偏高。
治療方法包括飲食治療及藥物治療:
1.飲食治療—在開始以藥物治療高脂血症前,應先實行飲食控制及生活型態改變(如多運動、戒菸等)三至六個月。飲食方面注意少吃醣分、碳水化合物、脂肪過高的食物、限制飲酒,及維持理想體重。
2.藥物治療—藥物包括纖維酸衍生物(fibric acid derivatives)、膽酸結合劑(bile acid sequestrates)及菸鹼酸(nicotinic acid)等。服用這一類藥物需要遵照醫師指示服藥,醫師將會視個別臨床狀況,決定合適的藥物。
  目前全民健保對於三酸甘油酯過高症的治療原則如下:三酸甘油酯大於200mg/dl且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大於5,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於35mg/dl之下,如果病患有心血管疾病,得以藥物治療同時飲食控制;如果病患無心血管疾病,則先飲食控制3至6個月;如果飲食控制無效,得以藥物治療。接受藥物治療後,需定期檢查血脂濃度。如果血中三酸甘油酯高於1000mg/dl,因有罹患急性胰臟炎危險者,得使用降血脂藥物。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麻將是誰發明的?

麻將牌也稱 “麻雀”或“雀牌”。據傳,麻將牌是明代一個叫萬秉迢的人受《水滸》中一百單八將的啟發而發明的。一日,萬秉迢在閱讀施耐庵的《水滸》之後,被書中的108位好漢所折服。他想:如果做一副娛樂工具作為紀念該多好。於是,他經過幾天的精心設計,終於研製出了我們現在所玩的108張麻將牌。他將麻將牌設計為108張,暗喻著《水滸》中的108條好漢。牌中的九索指“九紋龍”史進,二索指“雙鞭”呼延灼,一餅喻黑旋風李逵等。這108位好漢,因為分別來自四面八方,於是牌中有東、南、西、北各4張。而梁山泊聚義的群雄有貧有富,出身不同,因此設中、發、白。發代表發財之家,白表示是白丁、貧者,中寓意的是中產人家。麻將分為萬、筒(北方稱餅)、索(北方稱條),即發明人萬秉(餅)迢(條)的諧音。


也有人認為麻將牌源於古代的打馬格錢,還有人認為麻將是由古代葉子戲、宣和牌、馬吊牌演變而來。在民間流傳最廣的麻將牌的來源,是鄭和率船隊下西洋時發明的。


從明永樂三年(1405年)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1433年),三保太監鄭和曾先後七次奉旨率船隊出使西洋。由於船隊在大海上航行時間太長,鄭和怕水手們覺得無聊,就以紙牌、牙牌、牌九等為基礎,以100多塊小木片為牌子,設計了一種竹牌遊戲。那時的船隻靠風帆行駛,船上人最關心的是刮什麼風,因此麻將牌裡最先有了東、南、西、北風四張牌。船上撐起的帆要用繩索,靠岸時要用繩索,大風來了,甲板上的貨物要用網索,連水手們的睡鋪也用吊網索,於是麻將中又有了1至9索(條)的牌名。在海上航行,淡水必不可少,所以當時船上有很多裝著淡水的竹筒,排列成一行行地放在船艙。這樣,牌中就有了1至9筒。 9張萬字牌則是源於每次出海前,朝廷都要按照級別撥給1至9萬串銅錢,以供船員上岸後購買生活用品……然後,又受“大中華耀兵異域”的口號啟發,刻了紅色的“中”,又根據一年四季刻了春夏秋冬四個花牌,最後有一張牌不知道刻什麼好,就不刻任何東西,這張牌就成了“白板” ……

由來一

麻將本名應是「抹將」,抹的是水滸傳的108個好漢。相傳元末明初有個名叫萬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好漢,欲將水滸傳的故事讓達官貴人也知水滸故事,進而愛民護民遂發明麻將,將水滸英雄融入這個遊戲中。

麻將以108張為基數,分別隱喻108條好漢。如牌中九條喻為「九條龍」史進,二條喻為「雙鞭」呼延灼,一餅喻為「黑旋風」李逵。之所以分為萬、餅、條三類,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諧音。每類從一到九各有四張牌,剛好108張。 108條又是從四面八方匯聚梁山,所以加上東、西、南、北、中午個方為各掭四張牌計20張。這些好漢有富貴貧窮各階層,所以再加上「發」、「白」隱喻富有及窮白,加上八張牌,整副牌共計136張。

後來又加上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另有一種民間趣話,打麻將用四方桌既是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張牌,因為一季有十三個星期。四季合五十二週,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贏了時的那一張,代表一年最後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
年。這也是另一種趣話。
由來二
麻將起源於護糧倉麻將牌起源江蘇太倉,這是蘇州雜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結論。
太倉在古時是皇家糧倉,倉內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運」。糧倉既設,雀患便生。
守倉兵丁以捕雀取樂,倉官變鼓勵為獎勵,發給竹製籌牌記數酬勞。這籌牌上刻有字,可用來作遊戲的工具;這牌子又是賞錢,有證券價值,於是便可以用來作輸贏。
這種遊戲流傳下來,演變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將。其玩法,術語等都與捕捉麻雀有關。
譬如筒、索、萬。筒的圖案是火槍的象形符號(截面圖)。幾筒表示幾具火槍。索即束,是細束捆串起來的鳥雀,所以一索圖案的是鳥,二索上像竹節,表示鳥雀的腳,官吏驗收時以鳥足計數,兵丁將鳥雀集合成「束」。萬,即賞錢。另外,東、西、南、北為風向,土槍無力,發射時要考慮風?。中,即打中,故塗紅色。白,即白板,打空槍之謂。發,即得賞發財。 「碰」,
即「砰」,槍聲。成牌之「胡」,實為「鶻」;屬鷹的一種,有高強的捕鳥本領,有了鶻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勝皆曰「鶻」。除此,麻將中的「吃」,槓」
等術語幾乎都要與捕捉麻雀聯繫起來。

那麼,麻雀牌又怎麼叫作「麻將牌」呢?原來太倉方言的「鳥雀」就叫作「麻將」,「打鳥」或者「打麻雀」統稱「打麻將」,故麻雀牌也叫「麻將牌」。
由來三
我國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楊大年著的「麻將經」。其中的內容和現今的麻將差不多。麻將發展到了清朝,沒有「一鳥」(一索),並且七個字是「公」、「侯」、「將」、「相」、「文」、「武」、「百」,清廷懷疑這七字和反清復明有關,於是下令禁
之。到了道光年間,秀才陳實門坐他哥的船四處遊歷,船上的船員無聊聚賭,陳實門日日觀之,於是起了改進賭具的念頭,船行時風向時常改變,於是他把公侯將相改成東南西北風,當時船在各處交易的貨幣制度是,十筒相當於一索,十索相當於一萬。其中「筒」即是中間
有洞的銅幣,索就是把一堆銅幣串起。於是他將這些用在麻將上,但一索和二索極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養的鳥,靈機一動將一索改成「鳥」。麻將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這三字要改成什麼呢?陳實門為此傷透了腦筋。有一次船員在下棋時用砲將軍對方,說道「吾
炮百發百中也」。陳實門聽了就將文武百取百發百中之中發百改為中發白替之,這就是我們今日的麻將了。
麻將是誰發明的?

這是一個問了很久的問題,眾說紛紜,難定一是,而據李長慶先生考證,麻將是鄭和發明的,是說言之鑿鑿,言之有理,不妨奉作談資,以鬻讀者。
鄭和,明代云南昆陽人,世稱三保太監。公元1405年——1433年二十八年間,先後七次奉旨率船隊出使西洋,行程十萬餘里,最遠到達東非,即現在的索馬甲、肯尼亞,史稱“鄭和七下西洋”。那時,率大規模的般隊遠航,就人力、財力、物力而論,非皇家而不能為也。鄭和實乃中國海上國際貿易的“祖師爺”。
發明都是應需要而產生的。
那時航海,船無動力,全憑風力。無風或風不順,只得停泊。出一次海,難免累月經年,水手們枯燥無聊,難以度日,於是鄭和就設計了一種叫“竹牌”的遊戲,以此打發水手們的休閒時光。 “竹牌”的設計皆與航海有關。
既然行船靠風,風就成了出海者最關心的事情,於是竹牌就以“東、南、西、北”風為始。老式麻將是很看重“風” 的,定座位是要用四風來“扳莊”。一風一圈,四圈打完,又得重“扳”。一般四圈為限,取其四面來風吉祥之意。
有了風就要行船,行船摸的第一件物甚、乃至整個航行中必不可缺、張帆、落帆、解錨、系錨等用得最多的是繩索,所以竹牌就中有一至九條“索子”。大的繩子或鏈條稱為“索子”,故有纜之稱。今人多稱“條子”。是直觀的形象叫法,已失去本意。
海上航行必不可少的是淡水,當時取用方便的盛具是木桶與竹筒,常在船艙內排列或懸掛成行,於是牌中就有一至九“筒”。
出海是官派,主勞力出海了,妻兒老小昨辦?況且到了海外,不可丟了“大明威儀”的格,水手們上岸後總得幾個錢使,供喝酒、吃飯、購物之用,於是皇家按級別發給一至九萬銅錢,作安家、差旅之費用,牌中也就有了“萬”字。
需要說明的是,“條筒萬”中的1—9,並非實物的確數。而是為了遊戲需要設計的。
皇家做大生意,水手們手中有錢,不妨採購點異域之奇物,做點小生意。購物時選“中”了,就能“發財”,不“中”就可能洗“白”,於是又有了“中、發、白”三張牌。
那時儘管有了農曆,可記日期,但出海者關心的是季節,於是又添了“春、夏、秋、冬”四張花牌。
“麻將”之名,從何而來,無可考證。筆者不妨臆說,主牌中的“條、筒、萬”,剛好是108張,正好與膾炙人口《水滸》中的108“將”的數目相符,可能產生了“將”字之念,加上東南西北風,春夏秋冬,中發白等麻雜雜的“將”,桌上環列為方陣,因此稱為“麻將”。 “麻將”者,密密麻麻之諸將也。這比“竹牌、紙牌”、”骨牌”等以材質取名要有韻味得多。如以材質取名,當代就應叫“塑料牌”了。當初之所以以竹製牌,蓋因船上竹木較多,以竹牌製作較易。
“麻將”發明於明代,清代時在沿海流行。民國時期供上流富有人家享用,其後進入尋常人家,同時傳至東南亞。目前,日本、韓國均盛行,乃至通都大邑皆闢有麻將館,大的可供數百人同時娛樂。近悉已傳至南非,全球的華人界自不必論了。據悉,美國人的麻將,條、筒、萬不變,只是將東、南、西、北風改為四方位的四個大城市而已。
過去,這打麻將視為賭博,亦嘗禁過。但去年有關部門宣布麻將作為競技項目,亦算正了名。麻壇將士可堂而皇之登上大雅之堂。老翁老嫗皆可上陣,一博技藝,該項目肯定擁有全球最多的“運動員”。倘頃巢而出,真洋洋大觀也,任何一個項目都將深愧費如。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15 Sat 2014 11:12
  • 置頂 麻将

麻将[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MahjongSetup.JPG
麻将

麻将牌局
玩家数目 2-4
适用年龄 4岁及以上
准备时间 2至5分钟
游戏时间 依不同情形而定
运气成分 是
所需技巧 策略、观察、记忆
麻将
中文名称
繁体 麻將、麻雀
简体 麻将、麻雀
日文名称
日文汉字 麻雀
假名 マージャン
罗马字 maajan
韩文名称
谚文 마작
韩文汉字 麻雀
文观部式 machak
马赖式 majak
越南文名称 (?)
国语字 mạt chược
越文汉字 麻雀


宁波天一阁麻将博物馆藏古代麻将
麻雀、麻将、马将或蔴雀是一种源自中国的策略游戏。游戏参与者以四人居多,但也有二人、三人等变种(在日本、韩国较为常见)。麻将在各地的规则(尤其是计分方法)有很大不同,但基本目标都是通过一系列置换和取舍规则拼出某个特定组合的牌型,并阻止对手达成相同目的。游戏侧重技巧、策略运用和计算,但也涉及相当多的运气成份。比起扑克,麻将的组合方式更为变化多端,需要通过复杂的概率分析才能预测结果。但麻将需要记忆的规则和牌型也比一般扑克牌戏要多得多。在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华人社区中,麻将常被当做娱乐或赌博手段。
麻将的牌张,各地大同小异,但多与广东麻将相同,或为其子集。广东麻将是迄今仍流传的华人玩法之中,历史最悠久者,其牌张分三类。第一类为序数牌(见附图),分“筒子/饼”、“索子/条”、“万子/万”三门,每门有序数从一至九的牌各四张(三门共108只)。第二类是字牌,包括“东、南、西、北”四款“风牌”及“中、發、白”三款“三元牌”,每款四张(七款共28张)。第三类是花牌,有“梅、兰、菊、竹、春、夏、秋、冬”八只。故全副麻将共计有144张。古代麻将有骨制、竹制或象牙制,现代麻将则多以塑胶制成。
一副麻将除了牌张,还有骰子及其他道具,例如日本麻将有“点棒”,广东麻将就有一件称为“庄”的塑胶道具,用来识别庄家与显示“圈风”。

历史[编辑]

序数牌(各四张)叶子牌张演变史
筒子/饼

索子/条

万子/万

字牌(各四张)
风牌/四喜牌

箭牌/三元牌

花牌(各一张)

序数牌(各四张)
筒子/饼

索子/条

万子/万

字牌(各四张)
风牌/四喜牌

箭牌/三元牌

花牌(各一张)

一般人以为麻将是很古老的游戏,但文献中首则麻将牌具记录,要到1875年才出现,所描述的乃美国外交官吉罗福转赠给博物馆的藏品;首度有文献将此游戏名字记为“麻雀”,更迟至1894年(后详)。史上第一本麻将谱《绘图麻雀牌谱》[1]的作者沈一帆指“麻雀之始……不过三十余年”。该牌谱成书于1914年,亦即作者认为麻将始于1880年前后。清末曾于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任教的许指严于《十叶野闻》(1917)亦说,在北京,麻将于光绪末叶,甲午战争结束(即1894年)后才逐渐流行,至1900年大盛[2],与前述的几个年份相近。徐珂的《清稗类钞》(1916)[3]同样指麻将于光绪、宣统年间才盛行,不过他说麻将由太平军发明,时间比起上述首则麻将牌具记录早了起码十年,但仍属十九世纪后半。由此种种,可推测麻将始于晚清,是相当近代的游戏。
麻将的发源地,有宁波与闽粤二说。沈一帆(1914)[1]指“麻雀之始,始于宁波,不过三十余年,继及苏浙两省,渐达北京”,而徐珂《清稗类钞》(1916)[3]一处说“始于浙之宁波,其后不胫而走,遂遍南北”,另一处却谓“粤寇起事,军中用以赌酒,……行之未几,流入宁波,不久而遂普及矣”。杜亚泉《博史》(1933, p.35)[4]认为麻将“先流行于闽粤濒海各地及海舶间。清光绪初年,由宁波江厦延及津沪商埠”,而杨荫深《中国游艺研究》[5](1946, p.99)就认同他的说法。史上首部英语麻将谱的作者 Joseph Babcock (1920, p.110)[6] 认为“麻将可能源自宁波,尽管亦有人指福建才是起源地”。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及游戏研究者史都华·库林 (1895a, p.140)[7]并无讨论过麻将的起源地,但他引述另一著名的游戏收集者务谨顺爵士,谓当时的麻将游戏(书中称为“中发”"Chung fat")仅限于江浙一带,故其所述较吻合宁波起源论。然而吉罗福麻将牌源自福州,记录时间又比任何其他麻将牌来得早,故此又比较符合闽粤起源论。至今,麻将的实际发源地,依然未有定论。
至于麻将的发祥地,一般(例如上述多数作者)都同意是宁波。宁波(明州)在古代是和日本通商的重要口岸,而宁波话“麻雀”与“麻将”同音(然而太仓话亦如此),以及日本保留“麻雀”作书面称呼,读音却是 majan,均可见宁波的影响。
麻将之形成,可从游戏名称、牌张与玩法三方面分述。其名称与牌张,公认源自古代“马吊”纸牌,但论玩法,马吊是类似现代“打天九”般以大击小的游戏[8],绝非像麻将般斗快凑成组合。若说麻将的玩法源自马吊,应属谬误[注 1] ,也容易令人混淆。例如在香港,受到 TVB 的古装剧集影响,“麻将古称马吊”一说十分流行,以至人们误以为古代马吊的玩法与现代麻将大同小异。中国大陆亦有报章[9]将相传[3]由宋儒杨大年所著的《马吊经》误为《麻将经》,以为当时已有麻将游戏。
名称之沿革[编辑]

现今这个游戏有“麻雀”及“麻将”两个主要称呼,但旧日还有“马将”一名。一般相信三个名字皆从“马吊”这个游戏名字而来,但是实际演变过程,三个名字孰先孰后,就人言人殊。下表为部份主张:
作者 主张 细节
徐珂《清稗类钞》(1916)[3] 马吊→麻雀 “麻雀,马吊之音之转也。吴人呼禽类如刁,去声读,不知何义,则麻雀之为马吊,已确而有征矣。”
胡适《漫游的感想‧麻将》(1927) 马吊→麻雀→麻将 “马吊三人对一人,故名“马吊脚”,省称‘马吊’;‘麻将’为‘麻雀’的音变,‘麻雀’为‘马脚’的音变。”【维基百科注:清代汪师韩《谈书录》认为马吊乃马掉脚的简称[10]。此外,“脚、将”二字在宁波话及一些语言中为同音或近音。】
瞿兑之《杶庐所闻录》(1935)[11] 马吊→马将→麻雀 “麻雀当为马将之讹,马将又源于马吊。”
杨荫深《中国游艺研究》(1946, p.97)[5] 马吊→马将→麻雀 “马将牌今亦称雀牌。其称为马将,盖由马吊牌转变而来,又加将牌【维基百科注:即东南西北四牌】,故名。”
然而根据文字记录,“麻雀”应为游戏的本称,“麻将”出现得较晚,“马将”最迟出现。
文献中以“麻雀”为牌戏名称,首见于清末狭邪小说《海上花列传》(1894)[12]。俟后许多晚清至民初的小说或杂记也同样见此称呼,例如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中,《官场现形记》[13]、《孽海花》[14]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5]均如此,只有《老残游记》并无提过麻将游戏。其他文学例子还有《负曝闲谈》[16]、《廿载繁华梦》[17]、《秋星阁笔记》[18]、《九尾狐》[19]、《九尾龟》[20]、《近世社会龌龊史》[21]、《清稗类钞》[3]、《十叶野闻》[2]等等。史上首两部麻将牌谱《绘图麻雀牌谱》(1914)[1]与《麻雀大观》(1919)[22],以及众多民初麻将牌谱,亦以“麻雀”为游戏名称。
“麻将”一词出现得稍晚,暂时首见于黄世仲所著小说《宦海升沉录》(1909)[23]。由于黄世仲在《廿载繁华梦》中使用的是“麻雀”一词,当时民间可能已在交替使用两个游戏名称。清末民初使用“麻将”一词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例子有《梼杌萃编》[24]及胡适《漫游的感想.麻将》等等。
“马将”这个称谓最迟出现,暂首见于鲁迅的《高老夫子》(1924-25)[25]。尽管杜亚泉的《博史》(1933, p.34)[4] 及杨荫深的《中国游艺研究》(1946, p.97)[5] 这两本研究中国游戏的重要著作都称麻将为马将牌,但马将此称在文学作品当中较少见,主要是鲁迅的著作[26][27],还有零星书籍,例如马叙伦《石屋续沈》[28]。
现今在中国大陆及台湾(国语的使用上),人们多用“麻将”这个称谓,而在广东、香港、日本、韩国、台湾(使用台语时),则一贯沿用“麻雀”这个本称。有鉴于“麻雀”原是雀鸟名称,有些香港麻雀馆将游戏名称写成“蔴雀”,以便区分。
牌张之沿革[编辑]

麻将的牌张,一般公认来自马吊牌,例如见徐珂(1916)[3]、瞿兑之(1935)[11]、杜亚泉(1933, p.35)[4]或杨荫深(1946, p.97)[5],然而其中演变,夹杂了不少细节。

明代叶子[编辑]吐鲁番发现的1400年纸牌,外观与后世香港的“东莞牌”类似,图片出自Joseph Needham所著《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5, Part 1, Paper and Printing》,1986年台北敦煌书局出版


吐鲁番发现的1400年纸牌,外观与后世香港的“东莞牌”类似,图片出自Joseph Needham所著《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5, Part 1, Paper and Printing》,1986年台北敦煌书局出版
所谓“马吊牌”,只是清人及近人的称谓,明时尚无此称呼。明人于游戏与牌具之间,划分得比较清楚。“马吊”只是当时一种牌戏的名字,牌具本身,通称为“叶子”,亦叫“昆山牌”、“蜡牌”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称为马吊,用叶子玩的各种牌戏(包括马吊游戏)则统称为叶子戏。
马吊所用叶子有四十种花色。严格来说,此四十色叶子并非麻将牌的始祖,原因是它首度有记载之前一世纪,陆容 (1466年-1494年)已于《菽园杂记》[29]描述一种牌式相近,但只得三十八色的叶子。陆容并无解释这种初期叶子有什么玩法,其他明代作家亦无提过任何异于四十色的叶子牌,所以明代所谓“叶子”,一般都是指四十色那种。
马吊游戏及其所用叶子,首载于明代万历年间潘之恒所著的《叶子谱》。虽然徐珂(1916)[3]指宋代已有马吊,但无论牌制抑或玩法,只有明、清两代的马吊才留下牌谱。据《叶子谱》所述,明代马吊所用叶子共四十花色,每种花色一张,分“十、万、索、钱”(“十”即十万贯,而一索即一百文钱)四门:
明代四十色叶子(后世俗称为马吊)
— 由小至大 →


门 二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十 九
十 百
万 千
万 尊





门 一
万 二
万 三
万 四
万 五
万 六
万 七
万 八
万 尊





门 一
索 二
索 三
索 四
索 五
索 六
索 七
索 八
索 尊




门 九
钱 八
钱 七
钱 六
钱 五
钱 四
钱 三




钱 二
钱 一
钱 半

钱 尊



以上万、索、钱三门,即日后麻将的万、索(条)、筒(饼),不过各门的牌张与麻将的序数牌仍有点出入。上述每门最大的牌均冠以“尊”字,麻将则无此称。明代叶子牌以文钱中间有空洞,而取其意头,以一文钱都没有的空没文为尊,这点亦令文钱门各牌的大小顺序与其他三门相反,跟后世其他纸牌大异。千万别称千兵,后世又称老千,空没文别称齾客,后世又称为空汤、空汤瓶、空堂或空文,而半文钱则别称枝花,后世又称为半枝花或半齾。有研究者认为这三张牌即日后麻将的“中、发、白”(后详)。叶子牌的十、万两门均印有《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其中二十人的图像,例如尊万万贯是宋江,千万贯是武松等等;索、钱两门则印有铜钱或一串串铜钱的图案,这些后来也成为某些麻将起源传说的内容。陆容所述的三十八色叶子,并无空没文与半文钱两张牌,但十、万两门同样绘有水浒人形。
以叶子牌来玩的明代牌戏,有文献记载的,包括马吊、看虎与扯章(又作“扯张”,分扯三章与扯五章两种变化)三种。根据《叶子谱》描述,它们都是以大击小的斗牌游戏,跟麻将这种凑牌游戏截然不同。马吊游戏尽用四十张牌,看虎与扯章则去掉十字门,只留“千万”,共用三十只牌。
清初至清中叶三十色纸牌[编辑]
明代的四十色叶子,到清代开始改称为“马吊牌”[30],而纸牌的发展,亦分裂为两股。其中一股仍保留明代叶子的四门,至晚清演变成一类由三十八至四十色不等,称为 Lut Chi (Culin 1895a, pp.135-140)[7] 或“百子牌”的纸牌,及后再化为现今的客家六虎牌。另一股大致上只留叶子三门,共三十色。麻将牌及现今绝大部份中国纸牌,均是这一股的分支。这类三十色叶子并无特别统称,有些作者以“纸牌”[31]来专称它们,而不包括四十色的马吊牌,但亦有作者将马吊牌纳入“纸牌”类别[32]。
明末清初至嘉庆年间各种三十色纸牌戏,有较多叙述的包括“游湖”、“混江”、“默和”、“碰和”及“十湖”五种。
混江与游湖二词,可见于《大清律例》[33]、康熙年间王士祯所著的《分甘余话》[30]以及乾隆年间李斗《扬州画舫录》[34]与汪师韩《谈书录》[10]。清人对牌具与游戏的分野相当笼统,用语又不统一,有时很难确定一个术语所指的是究竟一副牌具、一种牌制、一种游戏,抑或一整个游戏类别。上述文献中,除了《谈书录》较明确地以游湖来统称各种用三十色叶子玩的牌戏之外,其他均对混江与游湖两者的用法相当含糊,且各有出入。笼统地说,游湖乃用三十色叶子来玩的牌戏统称,包括斗牌游戏及凑牌游戏,而且有时可用多副牌合并来玩;混江只包括用三十色叶子玩的凑牌游戏,而且只用一副牌。
默和、碰和(又称“碰壶”)与十湖的意思比较清楚。它们分别是三种不同的凑牌游戏的名称。前二者可见于乾隆年间由金学诗所撰《牧猪闲话》,其中“碰和”一词到了晚清大为流行,但意义亦变得非常广泛,鲜有指涉原来的碰和牌。“十湖”又称“十壶”,《扬州画舫录》与后来的晚清小说《镜花缘》(1819)[35]、《风月梦》(1883)[36]、《绘芳录》(1894)[37]均有简略叙述。
连雅堂在1925年写的《麻将考原》认为花将牌是麻雀的前身之一,因为两者都有花牌。而花将牌的花将的“天、地、人、和”,成了麻将的“东、南、西、北”[38][39]。

从上述各文献,可知清代的三十色纸牌,已具有麻将牌具的部份特征:
各主流牌戏的牌张均只得三门。游湖、混江、默和、碰和及十湖,都是去掉马吊的十字一门,只留三门,与麻将相同。尽管明代看虎与扯章也一样,但明代文献并无记载两者的流行程度。相比之下,清代牌戏多数用的都是三十色纸牌,《牧猪闲话》更称此三十色纸牌“疑始于明之末造,而盛行于今世。虽乡僻处,无地不有;非甚谨愿者,无人不晓。”
开始有“条、饼”两种称呼。《牧猪闲话》保留马吊“索、钱”两门称呼;《镜花缘》仍称索子为“索”,但改称文钱门为“饼”;后来晚清小说《风月梦》就称两门为条、饼。姑勿论称呼为何,纸牌的万、索/条、文钱/饼三门,与“麻雀”的万、索/条、筒/饼相若。
三门牌张的序数,开始统一为从一至九。明代看虎或扯章去掉十字门之后(但留下千万一牌),余下三门的牌张数目并不均等(万、索两门各九,文钱门十一只)。然而,据《牧猪闲话》所述,默和与碰和的三十花色当中,三门牌张皆自一至九,与现代麻将相若,而余下三只为特别牌,称为“幺头”,后来演变成现代麻将的三元牌(下详)。《牧猪闲话》并无详细解释幺头的用法,只提及玩家可以视各幺头的序数为“一”,亦即它们是一种特殊的百搭牌。
同一花色开始有复数牌张。明代叶子戏,每款花色只得一只,但清代开始则有将多副三十色纸牌拼成一具的做法,例如乾隆年间的游湖及默和均用两副牌,碰和则用四或五副。至于十湖,乃将四副三十色纸牌拼成一具,每款花色四只,与现代麻将相同。
十湖牌除了合并四副三十色纸牌,还加上“褔、禄、寿、财、喜”五只特别牌(合计125张牌),《扬州画舫录》称它们为“五星”。有些怀疑是初期的麻将牌(后详),亦以五星的部份牌张取名。
晚清“千万纸牌”[编辑]
前述各种三十色纸牌戏当中,碰和牌所用的三十色体制,一直沿用至晚清。据 Chatto (1848, pp.57-59)[40] 记载,当时人称这样的一副牌具为“千万纸牌”(Tseen-wan-che-pae),而三只幺头则称为“千万、白花、红花”。俟后的西方文献,例如务谨顺(1895)[41]或 Culin (1895a[7], 1924[42]),亦多从此称。按史都华·库林(1924)叙述,三只幺头仍为特殊百搭牌,但用法视牌戏而异。史都华·库林亦指白花即枝花,而红花即空汤/空没文。然而各地对三幺头的称呼也出现了差异,例如胡适(1928, p.31)[43]记载,有江西纸牌称三牌为“千万、枝花、全无”,而湖北人时称“全无”为“空文”,与马吊相同。姑勿论称谓,胡适认为这三只牌就是麻将三元牌的先祖,其中“全无”即后来的白板。
“千万纸牌”三十花色
万 一
万 二
万 三
万 四
万 五
万 六
万 七
万 八
万 九



条 一
索 二
索 三
索 四
索 五
索 六
索 七
索 八
索 九

饼 一
饼 二
饼 三
饼 四
饼 五
饼 六
饼 七
饼 八
饼 九

幺头:千万、白花、红花
西方人对晚清牌戏牌式的记录,以史都华·库林(1895a, pp.135-140)[7] 一书最为详尽。它详细叙述了清末英国驻华使官务谨顺爵士于中国各地搜罗的多种以马吊花色为本的纸牌牌式,其中除了一副称为“lut chi”的牌具(即现今“客家六虎牌”的前身),其余十七种均沿用千万纸牌的体制。这十七种牌具当中,大部份都是合并两副或四副千万纸牌而成,或再加上十湖牌的五星各一张。然而也有例外,例如有一副北京纸牌就有六种百搭牌花色“时迁、王道、晁盖、青蛇、白蛇、许仙”,介乎现今天津“旗牌”与浙江“传统纸牌”之间;有一副安徽纸牌,为五副千万纸牌并成,再加两款百搭(财、喜)各五张;又有一副汉口纸牌,由四副千万纸牌并成,但去掉三元牌,亦无五星;还有一副南京纸牌的五星,并非取名“福禄寿财喜”,而是“仁义礼智信”。就算是一般情形,即使牌式相同,但牌具名称、三元牌各牌名称、牌面设计、牌张大小等等,不一而足,差异亦有大有小。
初期麻将牌[编辑]
尽管麻将游戏称为“麻雀”,要1894年才有记录,但从1875年起,已有类似名字及麻将牌具的记载。初期的麻将牌并无统一牌式,字牌与花牌之间可以有颇大差异,有些牌张似与十湖牌五星有关,又有些完全不见于其他纸牌或麻将牌。有花牌的麻将称为“花马”,无花牌与三元牌的称为“清马”[44]。
吉罗福的麻将牌(1875年或以前,一副148只,另一副141只以上)。现知首则麻将牌张记录,来自美国人吉罗福 (George B. Glover) 的藏品。吉罗福是五口通商以后的美国驻华官员。他于1875年12月31日将十九种从中国带来的游戏用具赠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45],其中他给第十七种的注解为 Dominoes for playing "Snatching the House-Sparrow," 148 pieces,其中 "Snatching the House-Sparrow" 这个称呼与早期麻将耍乐称为“‘叉’麻雀”[3]一事吻合。根据库林_1895b)[46]后来叙述,吉罗福还将另一副牌式相近的牌具捐赠给美国长岛历史学会博物馆,而两副牌都是吉罗福任职美国驻福州领事时所购。暂时未发现有官方文献记载吉罗福曾任此职。由于有些旧文献将各种领事(总领事、署理总领事、领事、署理领事或副领事)一概称为“领事”,而且若同一地区有多名领事共事,可能只记录官阶或署任官阶最高的领事姓名,因此吉罗福曾任福州领事一事,验证有困难。然而,官方文献记载吉罗福曾于1872年4月至1873年10月担任福州海关税务司,而暂时亦无其他吉罗福驻留福州的记录,所以两副牌有可能是他于这段期间内购得。按库林(1895b)[46] 叙述,第二副牌的三门序数牌与现代麻将相同,但其余牌张为“东、南、西、北、中”各四只、“东王、南王、西王、北王、中王、天王、地王、人王、和王”及“春、夏、秋、冬”各一,共141只,另外还有额外数张(文章一处指两张,另一处指八张)空白牌,但库林并无说明它们是当白板用还是当备用。
务谨顺的麻将牌(1890年,140只)。务谨顺爵士 (Sir William Henry Wilkinson) 于一篇未曾出版的1890年笔记[47]内,记录了他拥有一副称为“中发”的牌具。按 Culin (1895a, p.140)[7]所载,务谨顺这副牌乃购自宁波,并注解“中发”(Chung Fa) 的意思为 "hit and go"。这副牌的牌张基本上为现代麻将的子集,但无花牌,而且白板有八只。
库林的麻将牌(1909年,143只)。史都华·库林 (1924)[42]记录了一副他于1909年从上海购入,“多多少少相当接近(后来的)麻将牌”(a set more or less closely approximating majong) 的牌具。从文章及其附图所见,此麻将牌比现代麻将缺了白版,但多了三张称为“文、武、摠”的牌,而八只花牌名为“梅、兰、菊、竹、琴、棋、书、画”。
日本千叶“麻雀博物馆”[48]亦有以下麻将牌:
公侯将相牌(年份不详,152只)。序数牌同现代麻将,但七只字牌变为“公侯将相龙凤白”,而且花牌有“梅兰菊竹、渔樵耕读、连中三元、指月高升”十六只。
Babcock 初期输入牌(1922年,144只)。麻将游戏流行中国以后,美国人 Joseph Babcock 将麻将牌输入美国,后来在美国量产。博物馆收藏的这副牌基本上与现代麻将相同,但七只字牌为“东南西北龙凤白”。
游龙戏凤牌(1920年代,144只)。序数牌同现代麻将,但七只字牌为“游龙戏凤演剧白”,而八只花牌为“名伶表演、古今趣史”。
福禄寿牌(年份不详,144只)。基本上同现代麻将,但八只花牌为“六郎挂帅、宗保招亲”。
该馆还有一副升官牌(年份不详,新华社电视有一节目[49]指为清代制品),它包含一个“庄”、四只圆形棋“酒、色、财、气”,及200只牌张:
一至九级、一至九品、一至九功,各四只(共108只),
“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太师、太傅、太保”各四只(共28只),
“福禄寿喜、元亨利贞”各一(共8只),
“仁义礼智勇、公侯伯子男”各一(共10只),
花牌“楠杞梗梓、渔樵耕读、虎豹象狮、鲤〔鳝鰋鲦〕、麟凤龟龙、稻梁黍稷、琴棋书画、笙管箫笛”(共32只,方括号〔〕内的字体未能完全识别),
白板(共14只)。
这副牌的子集可对应现代麻将牌(第一类对应序数牌,第二类对应字牌,而花牌中的“渔樵耕读、琴棋书画”亦为前述一些麻将牌的花牌),但正如千叶麻将博物馆指出,这副牌明显有升官图的渊源,而且亦不知这副升官牌的玩法与麻将有多大出入。“福禄寿喜”四牌与十湖牌五星有无关连,也是未知。

本条目存在如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中立性有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自2011年1月起标示本模板。
需要精通或熟悉本主题的专家参与编辑。自2011年1月起标示本模板。
需要校对,以确保文法、用词、语气、格式、标点等使用恰当。自2011年1月起标示本模板。


约1930年代的麻将花牌,可知牌张名称仍未统一,‘打鼓骂曹’出自京剧剧目,原始来源为三国演义,‘水战芦花’出处不明,但三国演义有《芦花荡》,即诸葛亮三气周瑜


越南麻将的百搭牌
除了实际藏品记录,亦有作家记述麻将牌式之演变。
据徐珂于《清稗类钞》(1916)所述,他当时的麻将牌,只有136只,并无花牌,而且三元牌“中发白”的名称与“龙凤白”并存,而最初的麻将牌乃自马吊牌演变而来,本来只得108只(即只有序数牌),后来太平军起事,“军中用以赌酒,增入饼化、索化、万化、天化、王化、东南西北化,盖本伪封号也”。
1934年加拿大《大汉公报》报道[50]报道,辛亥革命之前,麻将其中四只花牌曾名为“樵渔耕读”;革命之后,则一度改为“五族共和”;至中华民国废除五色旗,又改为“礼义廉耻”。
马叙伦《石屋续沈》(1949)[28]忆述,以前麻将牌只有一百零八张,四风牌为后来所加,初名为“公侯将相”,后改为“东南西北”。三元牌本来只有“龙凤”或“中发”,白板只是供损失牌张时备用,后来才成为字牌。花牌最迟出现,且名目繁多,有“财神爷”、“猫食老鼠”,但不知他所谓“财神爷”到底是一只牌还是三只牌。据他所述,花牌既可作百搭用,亦可增加翻数。
以上所述的各副麻将牌,即使撇除牌张名称上的小分别(例如“东南西北”与“中发白”曾经名为“公侯将相”与“龙凤白”),各副牌的牌式无论是彼此之间,抑或与现代麻将比较,都有明显差异,可见麻将牌从1870至1910年代,尚在成形阶段。相比之下,1920年代的两副麻将牌,牌式已等价于现代麻将。
相比晚清纸牌,麻将牌除了在牌式与物料上有变化,三门序数牌的名称也归于统一。根据大量清末民初的小说叙述,万字门仍称“万”,但索字门则回复马吊牌所用的“索”,放弃了后起的“条”,而文钱或饼门则改称为“筒”,鲜有例外,不过现今中国大陆一些地方仍使用晚清纸牌的三门称呼。“筒子”据徐珂所说,乃指铜钱中间的洞,而“索”则指穿起铜钱的索,不过这可能只是穿凿附会,“饼”其实也可解释成“铜”(铜钱)的口误。
现代麻将牌[编辑]
现代麻将成形以后,牌式再无多大变化,大半若非与广东麻将的144张牌相同,就是去掉花牌,只用序数牌与字牌共136张(例如日本麻将),然而亦有少数例外,诸如:
成都麻将只用108只序数牌。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区域的麻将就在广东麻将之上加上“猫、鼠、鸡、蜈蚣”四只功能较花牌广泛的“动物牌”,合计148只。
越南麻将在序数牌和字牌之上加入十六只有条件限制的百搭牌,全副共152只。这十六张牌之中,八只名为“花、元、喜、合、饼、索、万、总”,另外八只则无名或名为“一皇、二皇、三皇、四皇、一后、二后、三后、四后”。
序数牌与字牌的花色设计,各地也大同小异,唯一较具地域特色的例外,是“一索”。最早期的麻将已经以雀鸟作“一索”图案,不过现今各地所用图案不尽相同,例如广东麻将采用的是麻雀(雀鸟)本身,而日本麻将则多用孔雀,还有一些地区以花草替代雀鸟。麻将牌的尺寸亦因地而异。广东麻将每只大约高3.75厘米、阔2.8厘米、厚2.25厘米,因广东玩法为“十三张麻将”(即开局时闲家各取十三张牌),牌张数少,大尺寸较为方便。与之相比,台湾的十六张麻将较细小,日本麻将更小。
玩法之沿革[编辑]

研究者一般都同意,麻将乃从清代的默和牌及碰和牌(此碰和不同天九牌之碰和)演变而来[4][5]。纵使这两种牌戏均以三十马吊花色作牌张,其玩法(《中国赌博史》[51]一书有详细描述)却与明代马吊大相迳庭,具有现代麻将的特色。例如它们均以凑合牌组为目标,而“碰”这个术语又源自碰和牌。另外,默和牌也奠下了四名玩家的制度。马吊虽以四人为限,但牌例本身并不以四人为标准;默和则刚刚相反,它必须有四位玩家,并另有一人负责发牌的角色。
有关默和及碰和的描述,首见于清乾隆年间金学诗所撰的《牧猪闲话》。金学诗指这类纸牌戏“疑始于明之末造”,所以勉强要说的话,古代麻将应始自明末清初。然而,无论是牌张抑或玩法,默和与碰和仍与现代麻将有不少差异。由于缺乏文献记录,而仅有的文献又记载得不够详细,从默和与碰和到麻将之间的发展,以下只作概述。
在已知的文献之中,并不见默和牌于清中叶以后出现。“碰和”一词一直沿用到民初,然而其意思不断变化。《牧猪闲话》所述的碰和,是一种牌戏,但约莫同时代的《扬州画舫录》[34],则把碰和(书中称碰壶)视为一大类的牌戏,十湖(书中称十壶)即为其一。据《扬》书所述,十湖有四名玩家,他们会轮流让一人休息,称为“作梦”,然而此制度以至十湖牌的五星均不见于《牧》书中的碰和牌。清末民初的小说,更有以“碰和”来分别称呼打麻将、天九之碰和,以及玩其他牌戏的例子,其中《九尾狐》第二回[52]曰“搬定坐位,碰的是一百零五张老和,不比目下都是麻将,连黄河阵也不懂,不要说八经三梦的老和。可见一样赌钱,也有一时的风气。”由于《牧》、《扬》二书并无提过“黄河阵”或“八经三梦”此两术语,可见清初的碰和牌与麻将之间,也许还有其他称为“碰和”的牌戏。
十湖牌与麻将及一些现代纸牌戏均有相当渊源。清代小说中,打十湖牌的情节并不多,《镜花缘》[35]与《绘芳录》[37]细节较多,但仍甚为简略。然而,从字里行间,可知十湖牌是凑牌游戏,有“湖”数的概念。麻将所谓“胡牌”或“食糊”的“胡/糊”字,就是“湖”字之讹。现代牌戏之中,与十湖牌有清楚渊源的,包括内蒙地区同样称为“十湖”的牌戏、“南通长牌”与“东莞牌”。内蒙十湖不但有清代十湖“作梦”的制度,其部份术语亦见于《镜花缘》及《绘芳录》当中情节。南通长牌的玩法则与现代麻将非常相似,《扬州画舫录》与《绘芳录》曾提及一个十湖牌色目“飘湖”,它也是南通长牌的术语,对应于麻将的“对对湖”,但不知于清代十湖牌中是否同样意思。由于内蒙十湖或南通长牌的历史不详,到底它们是麻将的前身,抑或与麻将同样继承了清代十湖的精粹,甚至先有麻将的玩法,才发展出今日的规则,都是未知。
清初有“游湖”一词,而现今的“南通长牌”与“东莞牌”,仍俗称“游湖”。“游湖”一词,于《分甘余话》中是游戏,于《大清律例》中是牌具,于《谈书录》中是使用三十色马吊牌张的牌戏之统称(因此明代看虎与扯章这两种斗牌游戏,也归类为游湖),其用法相当笼统,不过南通长牌与东莞牌皆属凑牌游戏。东莞牌的玩法[53]其实不及南通长牌那么接近麻将,然而文献中,它与麻将却有最直接关系。
据务谨顺(1895)[41]及 Culin (1924)[42]两文所述,当时有一种游戏,名字称为“看虎”(Khanhoo),与明代看虎同名,其所用牌具则称为“棍牌”(kun p'ai,Culin 注释为 stick cards)或“麻雀”(务谨顺文中译音为 ma chioh,Culin 则译作 má tséuk,两者注释均为 "hempen birds")。此棍牌除了百搭牌的牌数可能是二、五或六只以外,基本牌式与十湖牌相同(即四副千万纸牌加上数张百搭牌),Culin 一文附图更显示此棍牌的牌面设计与东莞牌几乎一模一样。至于这种看虎的玩法,是凑牌游戏,而非明代看虎的斗牌法。两种看虎的合法牌组并不尽同,但也有共通部份,例如二万、二索加上八饼,明代看虎称之为“穷”,而 Culin 所述的凑牌看虎也有此牌组,只没有注明名目。此牌组亦见于《绘芳录》的十湖牌情节,小说中称为“帮子”,不过小说情节中似乎有“加注”(小说中称为“加一级看”)的玩法,而这并不见于凑牌看虎。当代十湖牌每位闲家获发三十张牌,亦与凑牌看虎的十五张不同(但两者所用牌具,均包含四副千万纸牌)。Culin 文中称各合法牌组为“眼”(ngán, "eyes"),尽管较麻将中的“眼”(又称“雀头”)广义,但可见这种看虎与麻将的关连。事实上,Culin 称此看虎为麻将的直接前身 (immediate source of ma-jong),不过此凑牌看虎的玩法,又与现代东莞牌不同。
传说[编辑]

麻将的成形过程,研究者尽管知其大概,但确实起源仍不清楚。这方面,民间传说倒有不少。迄今并无确凿证据支持任何一项传说,有些传说细节更明显与事实不符。然而,即使一项传说沙石杂陈,仍可能包含一些真实细节,或反映麻将发展史当中的某些面貌。
太平军说[编辑]
徐珂于《清稗类钞》[3]之中指“麻雀”乃吴语“马吊”的变音,而从马吊牌张演变成麻将雏形,乃“粤寇起事,军中用以赌酒,增入饼化、索化、万化、天化、王化、东南西北化,盖本伪封号也。行之未几,流入宁波,不久而遂普及矣。”徐珂所述,与吉罗福麻将牌的牌式不谋而合,也是现知唯一反映了吉罗福麻将牌特色的独立叙述。然而,《中国赌博史》[51](p.272)一书指出,太平天国曾多次发布赌禁,但当中只提及骨牌与骰子,没有禁止打麻将的资料,因此麻将由太平军创制或改良一说,依然存疑。
“施-陈-张”说[编辑]
此说初见于美国记者 John Benjamin Powell 所撰文章 Mah Chang: The Game and Its History[54] (1923)。文章大致上说,相传马吊由一名施姓渔民于三千年前发明,有一百零八只牌张。由于打马吊令渔民忘却晕船浪之苦,于是它就流行起来。到清代,一位驻宁波将军陈鱼门,为怕士兵于清晨时份打盹,令土匪有机可乘,劫去粮饷,于是效法施姓渔民的故事,将马吊分给守卫玩耍,谁知收效平平,故此陈鱼门尝试加入“东南西北中发白”七只新牌,令马吊牌扩充为一副有一百三十六只的麻将牌,而夜班守卫亦从此不再昏睡。后来一名译音为 Chang Shiu-Mo 的宁波渔民将麻将牌再行改革,加入“春夏秋冬梅兰菊竹”八只花牌,更令这种天朝玩意的威力无远弗届,风靡海外。
上述传说当中,除了陈鱼门(1817-1878)真有其人,其余细节均暂无实据。除了 Powell,暂时亦无发现任何清末或民初作家提过陈鱼门与麻将有关。“施-陈-张”其后亦演化为不同版本,流传各报刊之间,例如 1940 年纽约《富顿爱国者报》[55] 就只叙述了传说中有关施姓渔民的部份,而 1924 年新加坡《海峡时报》一篇报道[56]则转载了一个据说由一位 Mr R. B. Newington 从他的中国朋友听来,然后刊登于上海某报章的故事。此故事的文风与 Powell 的文章迥异,但情节大同小异,唯一较显著的例外,是 Newington 的故事当中,Chang Shiu-Mo 乃宁波商家而非渔民。
打马说[编辑]
1974年加拿大《快报》一个专栏[57]指,当时民间有传说,谓麻将源自唐代博戏打马,由于打马“有马有将”,所以麻将牌就承袭了“马将”之名。
此打马说其实是双重误会。首先,本来的传说应该是“马吊源自打马”,可见于清代金学诗《牧猪闲话》;其次,正如该专栏作者或清人金学诗[58]指出,马吊与打马根本是两回事。
一行说[编辑]
相传麻将乃唐代一行禅师发明。原本的传说,见于《渑水燕谈录》(约 1097 年)卷九:“唐太宗问一行世数,禅师制叶子格进之。叶子,言‘二十世李’也。”它描写的其实是一行和尚发明叶子格戏的故事。然而唐时所谓叶子格戏,并非如后世般指马吊[10],而马吊又非麻将,因此“一行发明麻将”一说,实在经过双重扭曲。
孔子说[编辑]


麻将由孔子发明,而三元牌的中、發、白分别代表仁爱、真诚和孝心,或忠、孝、义。此说较多见于英文文献[59][60]。此说出处不详。尽管晚清确有纸牌称十湖牌五星为“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但早期文字记录中,将孔子与麻将扯上关系的,只有 L.L. Harr 撰写的麻将说明书 (1923)[61],而且 Harr 只说麻将源自公元前 472 年,约莫是孔子的年代,最初称为“百灵”,是吴王供妃嫔耍乐用的游戏,却没有说麻将由孔子发明。清代以前的文献中,也没有叙述过任何类似麻将的游戏。
射箭说[编辑]
麻将牌的箭牌本与箭术有关。红中表示箭靶(古代射箭,靶上常用一个红色的中字);“發”并非指发财,而是发箭;白板则表示射失。可是随着麻将的演变,原来的箭术含义消失了,只剩下牌的种类仍叫“箭牌”。此说来源不明,但它显出了早期有些麻将牌称为“中发”("hit and go",见前述务谨顺的麻将牌) 的事实。
三元说[编辑]
此说指麻将牌之中的“中、发、白”,与人们对升官发财的愿望有关。中就是中举(中解元、中会元、中状元,合称中三元) ,发即发财,白即做官清白。此说不见于旧籍,只见于当代书刊,例如《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2001)[62]。
万秉迢说[编辑]
麻将本名“抹将”,抹的是水浒传的一百零八将。相传元末明初有名为“万秉迢”者,非常推崇施耐庵笔下的梁山豪杰,于是以一百零八张数字牌隐喻各名好汉,例如以九条比喻“九条龙”史进,二条比喻“双鞭”呼延灼,一饼比喻“黑旋风”李逵等等。万、饼、条三门的名字,则取自其本人姓名的谐音(另有版本说发明者本身名为“万饼条”)。由于一百零八将来自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是故又按此五个方位各添四张牌。又由于各人出身不外贫民或富绅,因而再添象征贫的“白”及象征富的“发”。此说不见于旧文献,只见于当代书籍,例如《推不倒的长城》(1993)[63] 或《中国近代赌博史》(2005)[64] 等等,其细节亦不符史实——元末明初尚未有任何近似于麻将的游戏,而且纸牌的文钱、索子两门,要到清代才别称“饼、条”。
此说突出了一些马吊纸牌与晚清纸牌的特色。如前述,许多马吊牌与千万纸牌只有十、万两门才印有水浒人像,但根据 Chatto (1848, p.59)[40]所述,当时还有一些称为“千万人牌”(Tseen-wan-jin-pae)的牌具,牌式与千万纸牌相同,但所有牌张均印有水浒传人物名字。Culin (1924)[42]也提到,当时在中国称为“麻雀”的棍牌,于美国华埠其实称为“将军牌”。尽管棍牌牌张中只得万字门印有人像或人名,当地华人仍称一百零八只序数牌为“三十六天将七十二地煞”。
陈鱼门说[编辑]
自从 Powell 提出“施-陈-张”说之后,“麻将由陈鱼门发明/改良”一说就变得流行起来,至今亦成为流传最广的传说,并演化成多种形式。
《快报》陈鱼门说[编辑]
前述《快报》专栏[57]提到,当时民间亦有传说,谓麻将始于明万历年间,到清代而盛。七张字牌本为“公、候、将、相、文、武、百”,但后来一名“以航海为业的舟山人陈鱼门”,因为行船重风向,故将“公候将相”改为“东南西北”,再后来为了避提政治,就连“文武百”也改成“中發白”。
由前述各早期麻将牌记录,可见四风牌确曾名为“公候将相”,Culin 的麻将牌也有“文、武、摠”三牌,与传说相近。然而初期麻将牌的白板,并不像现今的白板般刻上长方框,而是名副其实的空白牌,与“白板由‘百’”演变而成不吻合。历史上的陈鱼门亦非以航海为业,而是朝廷三品大员。
中央电视台陈鱼门说[编辑]
2008 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英语电视节目[65],提出一项陈鱼门说的“证据”,说曾任英国驻宁波领事的夏福礼 (Frederick E.B. Harvey),在日记中提过陈鱼门教他打麻将。然而该节目只叙述了故事情节,没有拍摄夏福礼日记真迹。由于节目指日本千叶“麻雀博物馆”的创办人野口恭一郎,于 2001 年访问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内的“麻将起源地陈列馆”时,亦携同该日记,因此美国作家 Tom Sloper 曾联同英、法、日的三位麻将研究者向千叶麻雀博物馆索取日记副本[66],可是后者表示无此馆藏。
天一阁陈鱼门说[编辑]
众多陈鱼门说当中,以天一阁“麻将起源地陈列馆”所宣传的流传最广。暂时该馆并未展示任何支持陈鱼门说的证据,但是网上有关麻将起源的中文文章,大多参考该馆宣传品而写成。该馆主张的陈鱼门说,主要内容为陈鱼门于同治三年(1864年)将纸牌改为骨制麻将牌,其中“老千、红花、白花”改为“中、发、白”(与胡适主张“红花/全无”变为白板不同),并赋名“箭牌”,又增加四风牌,令牌张扩充为136只。此外还有其他丰富细节,例如由陈鱼门直接传授麻将知识的,除了夏褔礼之外,还有哈佛大学的第一位华人教授戈鲲化,而戈鲲化后来又将麻将引入美国等等。根据中国内地《人民网》对此馆报道[67],馆方表示“‘索’象征船的缆索和鱼网;‘饼’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最为敏感的风等等”。此说忽略了“索、万”两门最少自明代马吊已有的牌,是出自对钱币的描述,与航海无关,可是这些资料问题,无损该馆宣传品的影响力。
护粮说[编辑]
根据苏州文学杂志社编辑谷新臆测,麻将本为江苏太仓“护粮牌”。话说太仓曾有皇家粮仓,为防雀患,所以要打鸟。太仓人将鸟念作 jiang,因此麻雀(鸟类)就叫 ma jiang。在麻将游戏之中打一筒、打二筒等等,就是譬喻放枪赶鸟;东南西北四只牌则譬喻风向;“中”指打中;“发”指打得多,长官有奖,所以发财;“白”指打不著;索子则譬喻死鸟的脚,而萬就代表赏金金额等等。谷新曾于一篇文章及前述的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65]之中发表这些臆测,不过他在节目中强调,此纯为个人猜测,而节目亦表示此臆测暂无实据。
麻将术语[编辑]

经过多年演变,各地不止有不同的麻将玩法,对共通的规则或行为,也冠以不同名称,不过当中不少仍是明、清年代用语。以下列出各地玩家对部份术语的名称,及这些称谓的来源。
打麻将[编辑]
从徐珂的《清稗类钞》(1916)[3],可知麻将耍乐最早是称为“‘叉’麻将”。根据1950年代以前的报章,当时除了“叉”,还有“打”与“拍”两种叫法。“叉麻将”直至1970年代,仍见于报刊,“打麻将”则无疑是现今最流行的叫法。至于“拍麻将”,仍存于闽南语中[68]。今日还有“搓麻将”这种叫法,不知始于何时,亦不知是否“叉麻将”之音变(上海话“搓”和“叉”同音)。
庄家(庄)[编辑]
“庄家”本是“桩家”,是明代马吊已有的用语,例如见冯梦龙《马吊脚例》。
圈[编辑]
“圈”字顾名思义,就是庄家又轮了一圈的意思。此语可见于《海上花列传》(1894)[12]及以后多部晚清小说,例如《负曝闲谈》(1903-04)[16]。
放炮[编辑]
出冲(粤港澳/大陆吴语地区)/放枪(台湾)/放炮(大陆)
“出冲”之中“冲”字的传统中文写法应为“衝”,于论牌艺的古籍中又或作从冫的“冲”,但今人多误写为水部的“沖”。“冲”于明代《马吊脚例》中其实解玩家所下的注码(明代马吊玩法是斗牌,不是麻将的凑牌,故有下注之举),但演变至现代的“出冲”,或近音的“放枪/铳”,则变成带“输掉注码”的含意。
至于“放砲”一语,最早见于清末小说《九尾龟》(1910)[20]的“开大炮”。
生张、熟张[编辑]
“生张”指未被打出或只打出过一只的牌张,此语早于清嘉庆年间小说《蜃楼志》(1804)[69]已出现,不过小说叙述的并非麻将游戏,而是麻将的其中一种前身,称为“斗混江”的纸牌戏。该小说亦称台上比较多见的牌为“热张”,与后来见于清末小说《九尾龟》(1910)[20],而且为现代人沿用的术语“熟张”不同。
和牌[编辑]
和牌(大陆)/胡牌(台湾、大陆)/食糊(粤港澳)
当麻将玩家将牌凑成了一定的组合,获得胜利,就称为“和牌”。“和”字可追溯至“默和牌”及“碰和牌”,但由于天九也有所谓“游和”及“碰和”的玩法,而天九牌张又可追溯至宋代的“宣和牌”,因此“和牌”这个术语,也许从清代以前已经沿用。
“和牌”于清代又称为“湖牌”。李汝珍《镜花缘》 (1818) 第七十四回[35]里面打花湖(一种天九牌戏)与十湖(一种类似麻将的纸牌戏)的情节,就有“湖”了某些牌以及出现“诈湖”的情节。“虎、和、湖”三个近音字,其实从清初开始,就一直在中国牌戏或牌具的名称中独立或交替使用,例如看虎、斗虎、打四虎、六虎、花湖、十湖、游湖、十五湖、花和、默和、碰和、游和等等。“和牌”之所以称为“湖牌”,也许也是音变的缘故。今人说“胡牌”、“食糊”或“诈糊/胡”,有可能是“湖”这个术语的本字失传的结果。
自摸[编辑]
“自摸”指和牌所用的那一只牌是赢家自己摸回来,而非其他玩家打出。见晚清小说《负曝闲谈》 (1903-04)[16]。
听牌[编辑]
听张(中国大陆吴地)/听牌定口(台湾及中国大陆地区)/叫糊(粤港澳)
此术语指玩家只差一只牌即可胜出。“听牌”出处不详(南方大部分地区"听"字发音与"定"字发音相近),“叫糊”则显然是为了对应“食糊”而来。由于各地规则不同,和牌的种类和方法亦有出入,但一般而言,通过改变分组方法,一副牌可听的牌张可以多于一只。以广东麻将为例,若玩家手上有十三张牌:

那么以下任何一只也可和牌:

听牌牌数在广东麻将、香港麻将等多以“扉”字作为量词,以上例的情况便会被称为“六扉”。此出处未明,但麻将牌型“九莲宝灯”(可听的牌有九种,即谓“九扉”)在英语中称为“9 Gates to Heaven”[70],当中的“Gates(门)”可能就是取自“扉”的意思(“扉”字在古时有“扇门”的意思)。
碰[编辑]
“碰”出自“碰和牌”,指一副三只同样的牌张。留意在“碰和牌”中,它指的是牌组本身,而不是组成牌组这个行为,所以即使牌组的第三只牌是玩家自己摸回来而不是别人打出,一样叫做“碰”,与现代的用法稍有不同。例如: 而碰之后还有拿到同样的第4张,则可以往上加变成“杠”。但是要注意,如果有别人听同样的牌就视同放枪,而形成“抢杠胡”(1台)。
吃[编辑]
吃牌(台湾及中国大陆)/上牌(粤港澳)
“上”本是一种与麻将相似的天九牌游戏“同棋”的发牌方式。根据杨荫深《中国游艺研究》(1946, p.85)[5]记载,同棋的开局方式与打麻将相近,各玩家都是先洗牌,然后在自己面前砌起十多幢牌,不过同棋的玩家还会在别处(例如台中央)放置二十张“垃圾牌”。发牌的时候,先由庄家的对家掷三颗骰。若掷出 6, 10, 14, 18,就由庄家拿垃圾牌,下家拿庄家所砌的牌,对家拿下家牌,上家拿对家牌,各拿二十张。这种取牌方式就称为“上”,若掷得其他点数,则用另外的开牌方式。
“吃牌”的出处不详,但杨荫深在书中论及麻将一节 (p.99) 也是用此语。由于粤人称和牌为“食糊”,所以“吃牌”这个词语最容易引起混淆。
吃牌的时候,理论上是不可以吃上加所打出的牌,而吃到的牌必须是放在中间。例如假设吃到,那么有以下几种吃牌方式:
方法 图示
1 (以一条、二条吃三条)
2 (以二条、四条吃三条)
3 (以四条、五条吃三条)
翻(番)[编辑]
抬(中国大陆吴地)/翻(其余地方)

多数麻将玩法计算筹码时,都是以某个基数乘上二的某个幂次方来计算。这个幂,就称为翻。例如“三翻”就是二的三次方,即八倍。这里“翻”字很明显是用来表达自乘多少次的意思,不过今人多将它误写为无意义的“番”。“翻”这个术语,可见于晚清小说《负曝闲谈》 (1903-04)[16]。
底[编辑]
此语早见于《官场现形记》(1903)[13]及《负曝闲谈》 (1903-04)[16]。清末民初的麻将玩家约战的时候,会以一“底”几多钱来说明预期的最大输赢总数,例如一百元一底,就是预期胜负最多在一百元上下。可是这个底数其实无大意义,原因是实际决定输赢的,是各人胜出牌局之翻数,以及总共打几多圈。即使商定一底一百元,总输赢超出此数的情况亦常见,不过这个术语仍然沿用至今。
流程[编辑]

洗牌:把牌全反扣过来,使牌面朝下。玩家双手搓动牌,使牌均匀而无序地运动,称为“洗牌”。
码牌:洗均匀之后,每人码36张牌,两张牌上下摞在一起为一墩,各自为18墩,并码成牌墙摆在自己门前,四人牌墙左右相接成“四方城”(部分玩家会抽起花牌,每边牌墙只有17墩,共136张牌)
掷骰与开牌:
采用两次掷骰。掷骰者必须一手持三颗骰子(香港麻将为两颗),从牌桌中央上空10—20厘米高度掷出。
庄家首先掷骰,掷得的点数,既是开牌的基数、也是确定第二位掷骰者的点数。庄家掷点、以庄家为第一位,按逆时针方向顺序,庄为东,占数为5、9(、13、17)点;庄下家为南,占6、10(、14、18)点;庄对家为西,占3、7、11(、15)点;庄上家为北,占4、8、12(、16)点。根据庄家掷骰的点数,再由占点数者第二次掷骰。
第二掷骰者掷点后,两次掷骰的点数之和作为开牌点数。开牌前,庄家应及时收回骰子。
注:香港麻将中仅掷一次,开首局时先掷出点数决定对应之庄家,再由该庄家数自己牌墙中数牌,下同。
开牌:在第二次掷骰者所码的牌墙处,从右向左依次数到并保留与开牌点数相同的那一墩,再抓下顺着的两墩牌。例如掷到5点,应由自己牌墙(因为5代表东位)从右到左数起5墩牌,并抓下第6及7墩的牌。掷到18点则直接抓上家的首两墩牌,牌的顺时针方向。
此后的局中则顺着由庄家掷骰,跟上同。
下家按牌的顺时针方向抓取,直至每个人抓3次共12张牌,此时由庄家先抓上层一张牌,隔一墩再抓上层一张牌,称为跳牌,其他人依次各抓一张。庄家共有14张牌,其他人各有13张牌。
理牌、审牌、补花:分类整理手中的牌,整齐排列,审视牌势。如手中有花牌,首先由庄家补花,即是从牌墙的尾端取牌,取牌数与花牌数一致。如补上花牌可继续补,再由南家、西家、北家依次补,然后庄家打出第一张牌。
行牌:行牌即是打牌进行过程。由庄家打出第一张牌开始,此过程包括抓牌、出牌、吃牌、碰牌、开杠(明杠、暗杠)、补直至和牌或荒牌。
各种玩法[编辑]

中华地区麻将
国标麻将
台湾麻将/港式台湾麻将
香港麻将
广东麻将
北京麻将
上海麻将
海宁麻将
成都麻将
天津麻将
太原立四麻将
江南麻将
杭州麻将
福建麻将
福州麻将
南京麻将
合肥麻将
武汉麻将
长沙麻将
中华地区以外麻将
日本麻将
美国麻将
越南麻将
菲律宾麻将
衍生产品[编辑]

玩法除了以上说明之外,还有:
啤牌麻将
象棋麻将 等等
电脑游戏[编辑]

近年有许多麻将的电脑游戏及电子游戏出品,让人可以与电脑对战或透过网上与人对战。这类游戏以日本麻将居多,中文地区则多为网络麻将游戏。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appy Corner,在台灣則被常稱之為阿魯巴(Aluba,發音類似荷蘭王國海外屬地的阿魯巴島,Aruba)或是上樹,是一種在東亞地區男性學生之間很受歡迎、用來虐待或開玩笑的團體遊戲。

「玩法」多名同學把一名男生抬起,然後以硬物來玩弄其下體,臨包括在柱上磨擦。在香港,這些行為通常稱為「con人」和「被人con」,台灣則為「阿」與「被阿」。也有把二人的下體互相撞擊,稱為「X-con」。在學生宿舍,當一名男宿生生日,happy corner會是其中一種慶祝方式,另加唱歌贈興,歌詞改編自英文的生日歌,歌詞為重覆「Happy corner to you」四次。

在台灣,學生玩阿魯巴時,通常都會把被罰者的下體撞往樹幹或任何柱狀事物,或以圍繞摩擦的方式戲弄受害者。通常,玩此遊戲的目的往往並非真的要製造被玩弄者肉體上的疼痛或傷害,而是一種群體意識的發揮(集中眾人的力量對付團體中唱反調或說錯話的搗蛋者),用來教訓受害者(以開玩笑的態度),或單純只是一種欺負弱小的娛樂。

在廣東,這種遊戲被稱為磨柱,主要是把被罰者的下體撞往牆角,然後磨擦。很多時候太過激烈的玩法會磨穿甚至磨損褲子,且磨柱側重於磨,而不是撞。

名稱由來在此種遊戲在不同地區幾種不同的名稱中,「Happy Corner」的起源是比較沒有爭議,它單純是源自生日快樂歌《Happy Birthday》的一種變體,但關於台灣所使用的稱呼「阿魯巴」,起源則有點曲折。

在早期,台灣的年輕學子間就曾見過零星的類似遊戲出現,但當時此遊戲並沒有比較明確的命名,只有像是「撞條仔」(台語,撞柱子的意思)之類的俗稱,或是根據遊戲時使用的對象工具而有像是上樹、上柱、上窗、上飲水機或乃至於上某人之類的稱呼。後來在解嚴前後,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的學生在玩這個遊戲時,用台灣話群呼:「乎死(台語中發音類似「四」)啦!」當時因為該群學生中有一位剛得知阿拉伯文的「四」讀作「阿魯巴」(arba'atun)遂呼之,登時一呼百應,乃成該群學生後來遊戲時的代號隱語。此種用法其後逐漸傳開,乃成「阿魯巴」一辭的主要意含。

而在差不多同時,學生間流傳一個笑話:「有兩個探險家誤闖一個滿住食人族土著的島嶼被抓,該族的族長審問兩名被俘的闖入者,要求他們在處死與「用橡皮筋彈老二(陰莖的俗稱)」之間作一抉擇。第一名受害者心想世間應當沒有任何事比一死還糟糕,因此選擇了「用橡皮筋彈老二」。第一名受害者被彈的叫苦連天,第二名受害者看到這樣的慘狀,要求希望能一死以求解脫,卻不料土著們唯一一種處死刑的方法,竟是用橡皮筋彈老二彈到死。」由於這笑話與阿魯巴遊戲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漸漸地被合而為一而用阿魯巴來替換橡皮筋行刑之說,並流傳開來。而也因為笑話中有提到「島嶼」這件事再加上發音相近,因此很自然而然地被與加勒比海島嶼阿魯巴(荷蘭屬)聯想在一起,反而將原本源自阿拉伯數字的緣由給遺忘。

但是,遠在地球彼端的加勒比海島嶼阿魯巴上,並不真的存在有食人民族與類似的行刑方式。事實上,大部分台灣的學子普遍沒聽說過阿魯巴這地名的存在,對於這名稱的認知也僅止於這種不雅的遊戲而已,因此當人們聽到阿魯巴島時,往往會誤以為是虛構的玩笑事物,是個亟需闢謠的錯誤認知。

Happy corner文化產生的問題 Happy corner文化在1990年代在香港的大專界非常流行,特別是作為迎新營的重要活動。更可怕的,是有小部份人把這種遊戲用到兩個不太熟悉的異性同學身上,類似模擬性交。有學生因為拒絕參與有關行為,而被學長批評為「不合作」、「態度惡劣」。有學生因為抵擋不住朋輩的壓力而屈就,造成心理上的創傷。而這個年代的大學生,在性方面亦異常開放。有人指正是因為這種 happy corner 文化做成的。因此,這種活動受到一些人士的批評,據說會影響其性能力。亦曾有人在報章撰文來批判這種文化。

由於這個遊戲危險又含性暗示,2005年1月台灣教育部發文給各級學校,要求禁止學生玩阿魯巴。此外國防部早在2004年年初就已下令禁止於軍中玩阿魯巴。

(此文章引用自Ryoo_Liu)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鲁巴[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介绍中美洲岛屿阿鲁巴;关于另一种同名恶作剧游戏,请参见锯人。
阿鲁巴Flag of Aruba.svgFile:Coat of arms of Aruba.svg
Aruba(英语)

阿鲁巴国旗 阿鲁巴国徽
国家格言:Semper pro grediens
(拉丁文:永远前进)
国歌:《阿鲁巴,我们的国家》
(Aruba Dushi Tera)

自然地理(实际管辖区)
面积
国土面积:193平方公里
首都 奥腊涅斯塔德
最大城市 奥腊涅斯塔德
时区 UTC-4
人民生活
人口
以下资讯是以2006年估计
总人口:103,484人
人口密度:571/km2
官方语言 荷兰语、柏彼曼多语
官方文字 荷兰文、柏彼曼多语
家用电源
电压:127 V
插座:A、B、F
频率:60 Hz
政治文化
政治体制 荷兰王国构成国
国家领袖
国家元首(国王):威廉-亚历山大
政府首脑(首相):尼耳森·奥都贝
经济实力
货币单位 阿鲁巴弗罗林(AWG)
其他资料
国际域名缩写 .aw
国际电话区号 +297
阿鲁巴(Aruba)是一个位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岛屿,位于南美洲国家委内瑞拉北方的委内瑞拉湾外海,仅距离巴拉瓜纳半岛约25公里。阿鲁巴目前是荷兰王国的一个构成国,其与荷兰之间的关系类似一种联邦(Commonwealth)体制。由于气候干燥,常见热带植物数量不多,岛上的景象与一般人对加勒比海所抱持的既有印象大异其趣。
Aruba in its region.svg
历史[编辑]

主条目:阿鲁巴历史
属于阿拉瓦克部族分支的卡奎提欧(Caquetios)印地安人是阿鲁巴岛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以回溯到公元1,000年前后,而1499年时踏上此岛的西班牙探险家阿隆索·德·奥赫达(Alonso de Ojeda)则咸信是第一位来到此地的欧洲人。
1636年阿鲁巴被并入荷兰,并且在荷兰人的统治下持续了约两百年,直到1805年时荷兰因为拿破仑战争的影响而逐渐失去对阿鲁巴岛的控制,而由英国接管,但又在1816年时交还荷兰。
从殖民时代开始阿鲁巴岛的主要经济历经了三个阶段的改变,19世纪时的淘金热在1924年时因为油田的发现与炼油厂的建立而被取代,1990年代以后岛上的旅游业逐渐兴起,而成为该岛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原属荷属安地列斯群岛一部份、也是诸岛中最富裕的阿鲁巴岛,在1983年3月一场由荷兰、荷属安地列斯中央政府与包括阿鲁巴在内所有荷属安地列斯岛屿政府共同出席的会议中,决议获得升格为荷兰王国内一个独立的自治国(Autonomous country)的资格。1986年1月1日起阿鲁巴正式自荷属安地列斯脱离,从此以后整个荷兰王国变成是由荷兰、荷属安地列斯与阿鲁巴三个个体组成。虽然阿鲁巴完全独立成为一个单一国家的工作原本已被排入议程,并且预计在1996年时独立,但却因为居民的反对,经过荷兰政府、阿鲁巴与荷属安地列斯三方沟通后,在1994年时叫停。荷兰政府主要关心的是该岛的安全议题并且担心它会变成中南美洲生产的毒品外运的转运地,而阿鲁巴政府则担心独立将会造成失业率的提升与经济上的不稳定。
政治[编辑]首府橘城一景

主条目:阿鲁巴政治
阿鲁巴是荷兰王国内的一个独立体(Status aparte)或自治国(Autonomous country),拥有完整的内部事务自治权,只有国防、外交,国籍法与最高司法权是由荷兰政府(Rijksregering)负责。1986年时颁布宪法 (Staatsregeling),赋予当地人民权力自行选出一位首相,领导一八人编制的内阁,而总督则是由阿鲁巴内阁提议,之后由荷兰君主派任,任期六年。首相的选举是由民选的21人议会间接选出,无论是正副首相或议员,其任期最多四年。
地理[编辑]

主条目:阿鲁巴地理
阿鲁巴是一个地形平坦、完全没有河流的石灰岩岛屿,以其四周环绕的白色沙滩著名。由于终年受到来自大西洋的贸易风吹拂,虽然地处热带地区,阿鲁巴却能保持终年摄氏27度的稳定气候,有利观光发展。岛上可以遍览全岛的最高点,哈马诺塔山(Mount Jamanota),离海平面也仅有188米。比较起贫瘠的东岸,西岸的植被与人口都显得富庶许多。
由于是个独立的自治区,阿鲁巴底下并没有更小的次行政区划分,但与在它东方紧邻的波内赫与古拉索三座岛屿经常被合称为“ABC岛屿”。波内赫与古拉索原为荷属安地列斯群岛:前者现为荷兰特别行政区,与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合称为“BES岛屿”;后者现与阿鲁巴一样成为自治国。
气候[编辑]
主条目:阿鲁巴气候
阿鲁巴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吸引游客至阿鲁巴旅游;依柯本气候分类法,阿鲁巴则属半干旱气候,但并不如其他半干旱地区炎热。受大西洋的信风影响,阿鲁巴气温在28 °C (82 °F)上下小幅波动,年降雨量可超过400 mm (16 in)。
显示▼奥腊涅斯塔德气候平均数据
经济[编辑]

主条目:阿鲁巴经济
阿鲁巴约有一半的国民生产毛额是来自旅游业或相关产业,多数的观光客来自美洲他国,其中又以美国游客占大多数。除此之外炼油工业与海运仍然贡献了阿鲁巴不少的收入,而农业与生产业的比重则是微乎其微。迄今为止荷兰每年仍会挹注相当程度的开发援助金给阿鲁巴,而近年来海外商业服务的发展也是值得关注的财源。
阿鲁巴岛过去最重要的经济来源,炼油厂,在1985年时曾一度关闭,但又在1993年后恢复运作,现在是岛上唯一有代表性的工业生产,也提供不少的外贸收入与工作机会。
在升格为荷兰王国的自治体之前,阿鲁巴原本是采用荷属安的列斯盾(Antilliaanse gulden, ANG)。但在1986年成为荷兰王国内的自治国家之后,阿鲁巴成立了自己的中央银行,并且发行新的货币单位,阿鲁巴弗罗林(Aruban Florin,其国际货币代号仍称为AWG,当地则使用Afl作符号)。阿鲁巴弗罗林采取与美元锁定汇率的方式运作,每一美元可以兑换1.79阿鲁巴弗罗林,自启用以来,此汇率未曾变动过。常年的高通货膨胀是阿鲁巴经济上的隐忧,但该岛仅有1%的超低失业率比较起周围的加勒比海国家,仍然是难得一见。
人口[编辑]

 

首府橘城一景
主条目:阿鲁巴人口
阿鲁巴境内人口有很高的比例属于非洲裔,主要是在17到19世纪间被强迫移民到此地作为奴隶的非洲人后代,但他们也经常会与当地原住民的印地安人混血。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欧洲人与亚洲人的后裔。
语言上,基于其原本是荷兰殖民地的背景,阿鲁巴是以荷兰文作为官方语言,所有的官方文件都是以荷兰文记述流通。但当地居民的母语却是一种称为柏彼曼多语(Papiamento)的克里奥混语方言,包含有葡萄牙文、西班牙文、英文、荷兰文、阿拉瓦印地安语乃至于非洲语等的语言要素,主要流行于ABC岛屿上。除此之外,为了与国际环境与周遭大部分使用西班牙文的国家接轨,英文与西班牙文在阿鲁巴也有不少人在使用,并且被列入官方制定的教育课程中。
宗教上,约有八成的阿鲁巴人信奉天主教。
文化与观光[编辑]

阿鲁巴复杂的族群混合,意味着文化上也是多元的,除了母国荷兰的影响外,许多其他欧洲国家乃至于非洲的文化,也可以在这里看到。近年来由于大量的美国观光客来此度假(约占每年为数70万的旅客里六成人数),带来了美式文化的影响。但也有人担忧扩张过度的观光客数量将会造成岛上的冲击,因此开始讨论限制旅客人数的措施。
阿鲁巴岛西岸的棕榈滩(Palm Beach)是岛上主要的观光客集中地,以长达10公里的连续白色沙滩与海边的度假屋著名,又有蓝绿色海岸(Turquoise Coast)的美名。
位在首府奥拉涅斯塔德近郊的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国际机场拥有多条飞往美国东岸主要城市的国际航线,是前往阿鲁巴最便利的方式。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