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餅[編輯]

 
 
 
一份小份的太陽餅(黑糖口味)

太陽餅,是一種甜餡薄餅,一般內餡是麥芽糖,源起於台灣台中市點心,為中臺灣的名產之一。太陽餅名稱並未註冊商標,以致後來同業的店家皆可使用此名。

太陽餅的形狀近似圓形,早期製作的比較大,一般食用前多會均分成四塊,近年來則有較小的太陽餅出現,以方便拿取食用。其包裝外盒也頗具特色,最早是由台南畫家顏水龍所設計的向日葵圖案構成。

內餡麥芽糖相當甜,多半為直接食用配濃茶之茶點,餅皮酥而易碎,食用時容易掉落餅屑,故有不少人會置餅於碗內,沖泡熱開水,呈樣食用。

 


由來
[編輯] 

最初是台中人的地方小茶點,經過多次改良後成為太陽餅。

  • 20世紀初在今台中市神岡區社口裡一帶林家崑派的麥芽餅,後來由崑派魏清海加以變化,而成為現在的太陽餅。原本並沒有專屬名稱,後來因在「太陽堂」打出名氣,才經太陽堂創辦人林紹崧命名為太陽餅。
  • 也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形似日本國旗才被如此稱呼。
  • 太陽餅的形狀渾圓,中間蓋有紅色的店記,形似太陽,數十年前不知誰取名為太陽餅,就此流傳下來。紅色做店記,充滿著傳統糕餅的古意。

原本只是地方上的名產,因適逢縱貫鐵路通行之便,藉由車上販售將知名度傳到全國,進而成為全國性的名產。

同源店舖[編輯]

 
顏水龍,台中市太陽堂餅店向日葵馬賽克壁畫,1966年

著名老店:

  • 太陽堂餅店
1906年,由林紹崧林何秀眉夫婦創辦,傳到第二代林義博接手。第一代老闆欣賞魏清海(阿明師)研發的新型麥芽餅而聘請為製餅師父,並替這種麥芽餅命名為太陽餅,乃為餅名的起源與打響知名度的推手。
1953年,林紹崧於台中市自由路二段23號創辦太陽堂本店,店內有顏水龍的著名作品《向日葵》,該店的裝潢與包裝均為顏水龍設計,甚至太陽餅口味也曾經給予建議。此店營業近六十年,直到2012年5月12日[1]
2012年8月4日,在林義博同意下,由前台中市議員莊乃慧與原店師傅取得商標,在三民路一段與民生路口(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民生校區旁)重新開張[2][3]。8月14日,林義博因肺癌病逝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4]
2012年9月16日,重新開張的太陽堂餅店出現股東糾紛,匆匆結束3星期的營業,又搬遷至中區自由路二段51號宏信大藥局旁,並更名新太陽堂餅店

另外還有下列幾間:

  • 太陽堂老店:一九五四年開業,由雷家三兄所打造的太陽堂並註冊商標,但跟太陽堂或創造者並無直接關聯。
  • 阿明師老店:魏清海的義子林祺海和三子魏建三(阿郎師)創辦,標榜的是「發明者」的傳承;曾經在太陽堂老店25號當過學徒。
  • 魏清海太陽餅老店:魏建三之子魏郁奇創辦,標榜的是「發明者」的直系傳承。
  • 元明商店:魏清海最早曾服務的店家經財團向後代收購後重開的新店,標榜的是最早開始販賣這種「酥餅」店家的傳承。
  • 九個太陽:由多家太陽餅業者合資設立,店名意喻「后羿射下的九個太陽」和「店內有九名師傅」。

關聯社會事件[編輯]

「太陽餅」學運[編輯]

2014年3月23日晚間,在行政院副秘書長蕭家淇任內發生323佔領行政院事件,3月24日清晨警方強制驅離完成後,行政院人員開始整理被破壞的內部空間並評估毀損情形。當日蕭進入辦公室檢視毀損情形後,表示:「桌上的太陽餅被吃掉了,屏東的蛋糕被吃了,冰箱的飲料被喝了,還有抽屜裡頭的零錢也被偷了。」經過初步清查,有陳列在院內的藝術品被破壞,原本要送給同仁的3大箱太陽餅被搬走1箱,此外辦公室1名員工放在抽屜的1000元現金也被偷[5][6]。事後支持佔領行政院的民眾發動合購3000顆太陽餅寄到行政院[7],蕭家淇表示感謝,但不會接受,並呼籲寄給弱勢團體。太陽餅遭到拒收退回後,部分送給在立法院前靜坐的學生和民眾。[8]此事件意外帶動台中太陽餅業績,使太陽餅業者感謝蕭家淇帶動生意。[9]

食品安全事件[編輯]

  • 2014年9月5日,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強冠公司收購自「屏東郭烈成工廠」所回收榨過的廢油和餿水油,以33%劣質油混合67%豬油,出廠成「全統香豬油」油品,多家知名下游廠商皆中標使用強冠公司黑心油品[10]
  • 2014年9月7日,根據台中市衛生局調查,位於台中市東山路太陽堂食品公司坦承,於3~8月從忠興食油行進貨509桶「全統香豬油」餿水油,至今已賣出8000多盒、約12萬個「問題」太陽餅[11][12][13][1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制式化如何解釋

簡單的說,「制」的意思就是一種標準,它可以是法律規章或條文規範,用來明文約定、束縛特定對象,不容許這些對象自由自在想怎樣就怎樣,沒有自作主張的空間。

 

制式」就是把上述這套標準實際當做基準來遵奉,「制式化」就是進一步把這種規格或模式標準化,因為如此一來執行就很方便,放諸四海皆標準。

 

舉例來說,一個國家的軍隊當中,對於軍人服裝常常都有「制式化」的規定,因為這樣管理起來比較方便,統一、整齊的軍人服裝儀容也可以展現軍紀威嚴以及精神抖擻。

 

另外,在台灣仍有戒嚴的年代,學生髮型有髮禁,那也是一種「制式化」的規定,例如耳下三公分等等,違反這個規定就要被記過。

 

在「制式化」的前提下,原創性是不被鼓勵也不被容許的。如同有髮禁的年代不能染髮,不然就肯定被抓。

 

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事物則是「制式化」的,例如某些公家機關要填寫的各種表格、認證文件、公證文件、申請書等等。

 

某些私人企業也提供一些「制式化」服務設施,例如請消費者填寫申請信用卡的申請表格等等,都是事先印好的統一格式文件。有了「制式化」,處理流程就可以加速很多,對商家與消費者來說都可受益。

 

還有像奇x網站也是,寫信去客服中心,常常也都是接到他們千篇一律的「制式化」回函。Orz

 

「制式化」有時候也用來形容乏善可陳、無新鮮感。例如一對戀人的互動關係如果已經流於「制式化」,顯然已經沒有熱戀時期的火苗了,變得滿無聊的。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令侃

 
 
孔令侃
政治人物
20世紀
性別
出生 1916年12月10日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上海
逝世 1992年8月1日
 美國紐約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 白蘭花
親屬 父 孔祥熙
母 宋靄齡
學歷
上海聖約翰大學
哈佛大學
 
經歷
財政部特務秘書
中央信託局職員
中央信託局常務理事
蔣宋美齡秘書
揚子建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人
移居美國
代表作
揚子建業

孔令侃(1916年12月10日-1992年8月1日)是孔祥熙宋靄齡的長子。

年表[編輯]

  • 1916年12月10日孔令侃出生。
  • 1933年,孔令侃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
  • 1936年大學畢業後,任財政部特務秘書,隨後進入新成立的中央信託局
  • 1937年日軍佔領上海後,中央信託局撤往香港,孔令侃任常務理事,主持業務。
  • 1939年,港英當局查獲其秘密設立的電台,將其逐出香港。於是孔令侃前往美國哈佛大學留學,途中在馬尼拉盛升頤的前妻結婚。
  • 1943年蔣宋美齡到美國訪問,孔令侃擔任秘書。抗戰結束後,孔令侃回到上海創辦揚子建業股份有限公司
  • 1948年,國共內戰後期,中國出現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政府進行金圓券改革,蔣經國到上海督導經濟管制,以鐵腕手段抑制物價,查封孔令侃的揚子公司,由於蔣宋美齡的干預,受到挫敗。此後,孔令侃將資金轉移到海外,本人定居美國。宋美齡到美國後,住在孔令侃在曼哈頓上東城為她購買的公寓內。
  • 1992年,孔令侃在紐約去世,年76歲,無後嗣。

 

 

 

 

 

 

 

 

 

 

 

 

宋嘉澍家族














韓鴻翼

























































































韓政準

宋嘉澍
(韓教準)

倪桂珍

韓致準




































































































宋靄齡

孔祥熙

宋慶齡

孫中山

宋子文

張樂怡

宋美齡

蔣中正

宋子良

宋子安

胡其瑛














創辦揚子公司。

孔令侃簡介

孔令侃 孔令侃

孔令侃生於1916年 12月10日。1933年,孔令侃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1936年大學畢業後,任財政部特務秘書,隨後進入新成立的中央信託局。1937年日軍佔領上海後,中央信託局撤往香港,孔令侃任常務理事,主持業務。1939年,港英當局查獲其秘密設立的電台,將其逐出香港。於是孔令侃前往美國哈佛大學留學,途中在馬尼拉與盛升頤前妻結婚。1943年蔣宋美齡到美國訪問,孔令侃擔任秘書。抗戰結束後,孔令侃回到上海創辦揚子公司。1948年,國共內戰後期,中國出現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政府進行金圓券改革,蔣經國到上海督導經濟管制,以鐵腕手段抑制物價,查封孔令侃的揚子公司,由於蔣宋美齡的干預,受到挫敗。此後,孔令侃將資金轉移到海外,本人定居美國。宋美齡到美國後,住在孔令侃在曼哈頓上東城為她購買的公寓內。1992年,孔令侃在紐約去世,年76歲,無後嗣。

孔令侃人物經歷

佟大為飾演佟大為飾演

1933年9月,上海聖約翰大學開學。新生們歡天喜地地走進大學宿捨不久,便發現在二樓靠東頭有一間空房。不久,這間空房裡住進了一個相貌平平的男孩兒,灰布大褂,圓口布鞋,和大多數新生一樣。

一個新生住了一個單間,消息像長了翅膀立刻飛遍了校園。要知道,別說新生就是四年級學生也都是兩三個人一間宿舍,只有老師才可能一人住一間屋子。一個新生怎麼可能住單間呢。不久,謎底揭穿了,原來這個看上去其貌不揚的男孩兒,是財政部長孔祥熙的大公子--孔令侃。

孔令侃生於1916年12月10日,是孔家的大公子,在家排行老二。

後來人們漸漸發現,不僅僅是住單間,孔令侃比任何學生都享有特權。他想幹什麼就乾什麼,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學校的規章制度、校紀校規對他都如一紙空文,連美國校長都敬畏他三分。

如學校規定學生在校讀書期間必須住校,不得在校外留宿。孔令侃當時剛學會跳交誼舞,舞癮極大。每天晚上都出去跳舞,還常拉著一些漂亮的女同學一塊去,一跳就跳到深夜。學校每晚11點關門,孔令侃就從牆上跳進去,有時干脆就在外面過夜。他有的是錢,想到什麼旅館住就在什麼旅館住。開始還有同學反映,看到校方對此裝聾作啞,也就沒人管了。

一到星期天早上8點,必定有兩輛轎車開到校門口接孔令侃回家。一輛孔令侃自己開,一輛上坐著幾個“保嫖”。學校的學生和一般教職員工都在大灶吃飯,校方官員和一些教授吃小灶。為了照顧孔令侃,校方特別允許他吃小灶。可只幾天,孔令侃就受不了。從小花天酒地的孔令侃覺得小灶的飯菜實在難以下嚥,就和宋藹齡講學校伙食不好,叫家裡到賓館訂飯送到學校裡。於是,只要孔令侃一個電話,到時就有人用車專為他送飯送菜,風雨無阻。

存在決定意識,環境改造人,孔令侃從小就受驕寵。但孔祥熙、宋藹齡對孩子管束得還比較緊。而到了大學,就可以天天不回家看老子的臉色,周圍又全是阿諛奉承溜鬚拍馬,孔令侃越發唯我獨尊,飛揚拔扈,把誰都不放在眼裡。到了大學二年級,他把宿舍裡原來的舊家具換了個遍,重新佈置購買了轉椅、沙發、彈簧床,地上鋪上了地毯,牆上掛上了壁畫,並配備了電唱機收音機等,伊然像一個高級酒店 ​​的客房。

孔令侃雖是個執絝子弟,但也頗有點野心,這可能是從爸媽那裡繼承而來。在聖約翰讀書時,他組織了一個學生團體起名“南尖社”。把那些成天在他四周左右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同學“團結”起來,以便形成自己的勢力和網絡。從這一點上講,孔令侃比之孔祥熙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據說為這個團體取名時孔令侃還頗費了一翻腦筋,他不學無術,自然想不出什麼好名字來。而他的左右提出的名字,也沒一個讓他滿意。就在這時,孔祥熙第一次出訪歐美歸來,給他帶回了有關希特勒德國納粹的消息。孔令侃對希特勒組織的納粹黨很感興趣。於是,他就別出心裁地用德語Nazis(納粹在上海話中與“南尖”極相似)的譯音做為這個團體的名字,“南尖”之名由此而來。

南尖社成立初期,並沒有多少成員。除了那些想抱住孔府大腿的小人外,就是孔府裡的一些閒雜人員。但自從孔令侃大學畢業,在政府裡任職後,南尖社就迅速擴大了。究其原因也很簡單,很多人不論經商做官,都要走孔府的關係。而孔令侃就是孔府的“繼承人”,谁愿意為加入一個不疼不癢的“南尖社”,而得罪孔大少爺呢?!

“南尖社”只是孔令侃自己鼓搗的玩意兒,使孔令侃真正走進政界和商界的當然不是“南尖社”,而是孔祥熙。

宋家三姐妹,只有宋藹齡有兩男兩女,而孔令侃就是宋家三姐妹最早的子嗣。宋美齡、宋慶齡包括蔣介石都時不常地恭維幾句。所以孔令侃大學一畢業,就當了南京政府的“特務秘書”。這個職位原本沒有,是專為他而設,也不好評什麼級,實際上的權力卻大得很。孔祥熙為了“鍛煉”孔令侃,常拿一些公文讓他審閱,並教他批改公文。後來孔祥熙覺得這樣還不行,孔令侃在政界要這樣混下去還很難較快發展。就又和宋藹齡商量,出了一個主意--在上海孔府成立了一個辦事處,就叫孔府辦事處,由孔令侃負責。

孔令侃即刻把自己在大學一些要好的和“南尖社”的一些好友邀到辦事處,組成了一套辦事機構,孔令侃當主任。孔祥熙又派了一個自己多年的親信王梁甫當副主任。下設機要、秘書、財務、總務4個組。

就這麼折騰了一陣子,孔祥熙覺得孔令侃積累了一些政治經驗,就想讓其進入商界。孔令侃也對成天看公文、寫文件、上傳下達極為厭倦。碰巧,這時國民黨政府決定成立中央信託局,由財政部領導,辦理一切由國家指定或和國家有密切關係的信託業務。財政部還準備一次投給其啟動資金100萬元。中央信託局成立時,孔祥熙任理事長,張嘉璈以中央銀行副總裁的身份兼任局長。不久,張嘉璈被擠出金融局,孔祥熙就有意讓孔令侃頂這個肥缺。

可那時,孔令侃剛剛20歲,一下子當局長顯然還不行。於是孔祥熙就想找個歲數大、老實聽話的人當個傀儡局長,而讓孔令侃掌握實權,他在幕後操縱。財政部的人和金融圈子裡的人都知道孔祥熙的這種意圖,結果有點本事的不願意來,想來的孔祥熙又看不上。要說也是,說是讓你當局長,上有孔祥熙、下有孔令侃,有好事是人家的,出了麻煩就得往自己身上攬,誰幹吶?!

找來找去沒有合適的人,孔祥熙又不敢讓孔令侃幹,最後就把皮球踢給了蔣介石。還是蔣介石老謀深算,他沒用孔家勢力範圍裡的人,而是任命了一個蔣介石的同鄉,叫葉琢堂的人當了局長。這個葉琢堂是個明白人,知道縣官不如現管,到了中央信託局後,第一件事就是去孔府拜見孔祥熙和宋藹齡。不久,抗戰爆發,中央信託局由上海撤到武漢,又由武漢撤到香港。到香港後,葉琢堂任命孔令侃為常務理事,主管中央信託局的業務和人事大權。那時孔令侃不過二十四五歲,卻成了中央信託局的太上皇,大事小事都要管,於是葉琢堂倒真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局長。

輕易到手的巨大權力使孔令侃更加狂妄自大。除了 ​​少數個別人,如蔣介石、宋子文杜月笙、葉琢堂外,他把誰都不放在眼裡,對一些曾支持蔣介石上台的江浙一帶的財閥,直呼其名一點不留情面。當時的交通銀行董事長胡筆江,曾發牢騷說,這位孔大少爺給我打電話,就像訓孫子一樣,一點禮貌都不講。要知道,我和孔祥熙是同輩份的人吶。

孔令侃倚仗自己的特殊身份,到處橫行霸道。抗戰爆發前,他有兩部車子,尾號都很怪,是一連3個7。他經常駕車在上海和南京的大街上橫衝直撞,警察後來都知道這個號碼,所以任其違犯交通規則,無人敢問敢管。據說還有一次財政部正在辦公,忽然從秘書辦公室里傳出槍聲,大家驚恐萬分,以為發生了意外事件或來了土匪刺客。後來才知道,孔令侃的抽屜裡常年的放著兩把左輪手槍,那天他突然心血來潮,說要和人比槍法,便從抽屜裡掏出手槍,打辦公室天花板上的燈泡。

孔宋兩家有矛盾,孔令侃對宋子文也一點不客氣。他最崇拜蔣介石,而對宋子文則沒放在眼裡。小時候,宋子文常來看他,給他買些玩具、糖果,他還能叫聲舅。長大了,他反而不叫了。他稱宋子文為“TV”,即宋子文英文名的縮寫。幸虧那時沒有電視(電視的英文縮寫TV),不然要鬧出更大的笑話。有一次孔令侃聽說美國市場猪鬃緊俏,就趕快叫人去收購猪鬃,準備運到美國發一筆橫財。不料幾天后手下的人報告,說猪鬃收購困難。孔令侃一了解,原來宋子文也得到了這個消息,正派人四處收購。他馬上打電話給宋子文,讓其讓出一塊地盤,讓讓他這個外甥,還說好處大家佔、有錢你我分之類的話。

宋子文一直就看不慣孔令侃那股橫不講理的勁。自從孔令侃踏入政界商界後,除了必要的應酬,從不和他說話。這次收購猪鬃一事,自然不會相讓,就回電話搪塞說,猪鬃收購一事他並不清楚,如查明和孔家有衝突之處,自會妥善處理。

孔令侃見宋子文不買帳,就直接驅車來到宋子文的辦公室,和宋大吵了一頓,並佈置手下的人到貴州雲南等地收購,如遇到宋子文公司的人作對,就砸車綁人,然後一切由他負責。

後來,宋子文找到孔祥熙,二人商討後最後劃定了勢力範圍。四川、廣西由宋子文收購,雲南、貴州由孔令侃收購,才算避免了一場拳鬥。

孔家有個習慣,每天晚上要搓麻。孔祥熙不愛玩麻將,主要是宋藹齡,還有幾個是孔家的好友。如清末官僚資本家盛宣懷的兒子盛升頤夫婦、中央銀行副總裁陳行夫婦和稅務局長樊光夫婦等,其中屬盛升頤夫婦來得最勤。盛升頤的妻子雖已年近40,但保養得極好,看上去就像30歲左右一樣,而且性格外向,極善辭令。只要她一來,滿屋子就听她一個人在說話,而且她生得標致,皮膚極白,人稱“白蘭花”。

孔令侃和“白蘭花”可謂“一見鍾情”。儘管他們年齡相差十幾歲。盛升頤常來打牌搓麻,孔令侃就和“白蘭花”藉口散步出去約會。開始還只是摟摟抱抱,不久便上了床。孔令侃是個色鬼。以前,只要是漂亮的女孩,他總要想辦法弄到手,到後來玩膩了,就覺得女孩子沒勁,還是結過婚的女人更有魅力,就專門和有夫之婦約會。在和“白蘭花”之前,他曾經看上宋子文妻子張樂。冶的妹妹,鬼混了幾次之後便提出要結婚。當即孔祥熙、宋藹齡和宋子文、張樂恰聽後都大吃一驚,覺得這絕對荒唐。孔祥熙、宋藹齡夫婦專門找孔令侃,就這件事和他談,並列舉了種種不妥的理由,說明這件婚事的不合理性。孔令侃聽後說:“娘舅怕什麼,討了他的小姨子,我和他(宋子文)不就平起平坐了。”當時,弄得孔祥熙和宋藹齡哭笑不得。但在他們的強烈反對下,孔令侃的計劃終於未成。另一方面,張樂恰的妹妹當初就不情願,後見孔宋兩家都真的反對,也就大著膽子拒絕了。實際變成了孔令侃剃頭挑子一頭熱乎。好在孔令侃也多變,很快他對那位“小姨子”失去了興趣,又開始向別的女孩發動進攻。

可以說,“白蘭花”是孔令侃遇到的所有女人中,最令他銷魂。最令他動心的一個。她特別能理解(或者說操縱)孔令侃,知道怎樣逢迎。她比孔令侃大十幾歲,有著多年的生活閱歷和交際經驗,經常能為孔令侃出謀劃策,並在孔令侃最需要幫助時,出現在他面前。

“白蘭花”屬於那種交際型的女人,她也清楚的知道和孔令侃的相遇,可能是她一生中的最後一次機會。否則,就可能永遠呆在盛升頤那死氣沉沉的家中。孔令侃年輕英俊,充滿了活力,而且前途無量。和孔令侃相比,盛升頤像是一具披著一層華麗外衣的殭屍。因此,她使出渾身解數,百般嫵媚,贏得了孔令侃對她的好感和信任。

一天,盛升頤又攜“白蘭花”到孔家打牌,中途盛升頤覺得身體不適先回去了,說好了打完牌由孔家送“白蘭花”回家。午夜兩點,宋藹齡覺得有些乏,便招呼收桌。吃過幾道廣東小點心後,幾位牌友紛紛起身告辭,孔令侃主動提出要送“白蘭花”回家。

孔令侃將車開到了自己的一幢別墅前,二人便進屋洗浴上床甜蜜一番。爾後,“白蘭花”不知為何流下淚來。一時令孔令侃迷惑不解。他將心上人摟在懷中,一邊為她擦淚,一面說:“美人,為什麼要流淚?”

“白蘭花”說,盛升頤已聽到了些風言風語,近日來對她橫眉冷對。今天要不是宋藹齡打電話來,他是絕不肯帶她來的,而且來之前還說,要是發現她有什麼不軌,決不放過。

孔令侃聽後笑到:“我以為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有我在你怕什麼,那個老傢伙要敢對你非禮,看我不砸扁了他!”

白蘭花說:“我知道你對我是一片真心,可我畢竟是盛的妻子。這事要公開了出去對你我影響都不好,不如就此了斷了吧。”

“不!”孔令侃說,“我決不會讓你離開我。我想好了,我要你和他離婚,我要娶你。”

“白蘭花”一聽心裡像吃了蜜似的,她要的就是這句話。

“你和我結婚,你媽媽宋藹齡會同意嗎?”

“我的事他們管不著。”

“我怕…”

也許就是從那一刻起,孔令侃下定了要娶“白蘭花”的決心,上一次要娶“小姨子”未成的創傷,開始在他腦海中浮現……這一次,他一定要實現自己的目標。

說是這樣說,但一想到孔祥熙冷冰冰的面孔和宋藹齡的心計,孔令侃還是有些擔心。畢竟,他翅膀未硬、羽翼未滿,離開老爹老娘還不能闖天下。通過張樂恰妹妹的事,他也明白了孔祥熙、宋藹齡的意圖,是想讓他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名門閨秀。當時也確有不少熱心人給他介紹,他出人交際場所也認識了不少漂亮女孩。可說實在的,他覺得那些女孩子大都有一股子令他討厭的做作,而那些不大做作且能大膽向他表示“愛情”的又都浮淺粗俗。他已隱約感到孔祥熙和宋藹齡不可能同意這樁婚事,況且,“白蘭花”還沒有離婚。而要想讓“白蘭花”離婚,自己首先就要做出承諾。

孔令侃和“白蘭花”秘密約會同居的事終於暴露了。那是一天晚上,“白蘭花”對盛升頤謊稱去戲院看戲。盛升頤派人暗自跟踪,終於發現了她被一輛黑色轎車接進了一幢洋樓裡。不久,在國民黨上層的家庭裡,孔令侃和“白蘭花”的事就成了熱門話題,盛升頤也和“白蘭花”攤了牌。“白蘭花”哭著去找孔令侃,不料孔令侃正在家中受到孔祥熙的訓斥。

孔令侃也有個怪脾氣,想要的東西一定要弄到,想辦的事一定要辦成。那時,武漢已被日軍佔領,孔祥熙隨國民黨政府一起去了重慶。孔令侃則被派到香港,做為中央信託局(該局當時設在香港)的代行理事長替孔祥照行使職權。孔令侃到了香港以後,辦了一個刊物《財政評論》,辦了一份報紙《星報》,利用這一報一刊為孔家歌功頌德。為了能及時和重慶聯繫,孔令侃違反港英當局的規定,在《財政評論》辦公樓裡秘密地設立了一部電台。不料這部電台被港英當局查獲,而孔令侃卻利用這一事件和他心上的美人“白蘭花”成婚,因禍得福。

當時港英當局允許重慶政府在港設立的電台有兩個:一個是中央銀行的電台,設在羅湖深圳邊界;一個是戴笠軍統在西環海島上軍火庫內設的。其它一些駐港機構要想開展無線通訊業務都要到交通銀行公開設立的中國電報局辦理。孔令侃覺得那 ​​樣做不方便,特別是他想獨立地蒐集整理一些有價值的軍事、經濟情報及花邊新聞,直接發給孔祥熙和宋藹齡,這就必須設自己的電台。

孔令侃設立秘密電台用密碼向重慶發報的情況被日本在香港的特務發現了,這些特務多次截獲了孔令侃的電報,在拿到了確鑿的證據後,開始向港英當局施加壓力,要求他們查辦。

一天上午,港英當局出動警察突然包圍了《財政評論》辦公大樓。不到一小時,就將孔令侃私設的電台、密碼及有關資料起獲,並帶走了幾名工作人員。孔令侃當時就在樓上,也束手無措,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手下的人被英國人帶走。

更糟的是,第二天香港的幾家報紙幾乎同時報導了這一消息,說是破獲了一個間諜情報電台,這一下孔令侃真有點跳進黃河洗也洗不清了。他想說自己不是間諜情報電台,人家反問他,不是間諜情報,為什麼偷偷摸摸?為什麼不到公開營業的中國電報局去發電報?

孔令侃自知理虧,在香港這個地方,又沒人買他的帳,他真有了落魄之感。於是,他舍出血本,向經辦這件案子的港方人員大量行賄,又委託律師辦理罰款交保手續。

港英當局查來查去,也覺得難以處理。一是《財政評論》是國民黨政府的中央信託局辦的,案子涉及到中國政府;二是該刊物的主要負責人孔令侃是孔祥熙的兒子。於是,港英當局就把該案的全部案捲和證詞都移交給了中國駐香港的外交代表,並表示可以不追究法律責任;但孔令侃明知故犯,不能原諒,希望中國政府將其調回。

消息傳到了重慶,蔣介石指示要孔令侃回重慶,當面說清在香港發生的一切。宋藹齡怕孔令侃一回來會成為眾矢之的,一旦威信掃地就很難再爬起來。就說通了宋美齡,讓孔令侃去美國留學。

這時孔令侃突然想起了“白蘭花”,就給“白蘭花”發電報,讓她速來香港。

“白蘭花”自然心領神會,立即從重慶坐車到昆明,又從昆明轉道去了香港。

1939年秋的一個早晨,一艘美國公司的客輪在香港起錨了。在頭等艙的房間裡,孔令侃和“白蘭花”相對而坐。茶几的花瓶上插著一束鮮豔的鬱金香,空氣中飄浮著溫馨與甜蜜。

幾天后,船行至馬尼拉,孔令侃突然對同行的幾個隨從說,他要在馬尼拉與“白蘭花”結婚。孔令侃的這一舉動令他的隨從大吃一驚,他們都知道孔祥熙和宋藹齡是堅決反對這一婚事的,他們原以為孔令侃叫“白蘭花”來,只是為旅途枯燥解悶。

馬尼拉港,孔令侃打電報給宋藹齡,通報了他的婚事。他早想好了,來個先斬後奏,生米煮成熟飯,同意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反正我們名正言順地在一起了。

為了把婚禮辦得像點樣,他還事先託在馬尼拉的朋友幫他在一個旅館租了個房間(船在馬尼拉停了兩天),並請了一個牧師做他們的證婚人。

宋藹齡在重慶接到孔令侃的電報後,立刻打電話給孔祥熙,孔祥熙的臉色當時就變了,嘴裡嚷到:“孽種,這個孽種!”宋藹齡在電話裡說:“光罵有什麼用,得趕快想個辦法。”孔祥熙說:“叫他立刻回香港,美國的事不辦了。”

還是宋藹齡沉得住氣,她立刻通過關係弄清了孔令侃在馬尼拉的地址,然後發了一封措辭懇切的電報。大意是讓孔令侃冷靜下來,認真對待婚姻大事,並再次明確表示不同意這門婚事。

無奈這封電報發出後猶如石沉大海,沒有一點回音。就在孔祥熙、宋藹齡焦急地等著馬尼拉電報的時候,孔令侃和“白蘭花”已在旅館如期舉行了婚禮。

孔令侃去美國是被迫的。這是他一生中極少遇到的情況,因為有“白蘭花”,他才答應了這個要求。否則他是一定要回重慶的,看看那些“正人君子”能把他怎麼樣。

孔令侃和“白蘭花”漂洋過海,一路上花紅柳綠,到了美國也根本沒心思讀書。無奈宋藹齡發了脾氣,拿不到哈佛大學的碩士文憑就別回來見我。孔令侃只好硬著頭皮去讀書,在“白蘭花”問題上已經弄得老爹老娘很沒面子,這學習的事說什麼也得順從。

家人照片家人照片

可此時的孔令侃哪有心思坐下來讀書呢,在教室坐了兩天,就比坐了兩年還難受。晚上他逛夜總會,早上就起不來,懵懵懂懂地趕到教室,老師的話一句也聽不見,滿腦子裡還是在宇宙燈下大幅度搖擺扭動的紅男綠女,這時“白蘭花”給孔令侃出了個主意,說你真不想讀也沒關係,以孔家的勢力和影響,找個替身應該說是毫無問題的。孔令侃一拍大腿說,是啊,這一層我怎麼沒想到呢。於是,他想起了吳方智。

吳方智原是中央信託局在香港的一個職員。廣東汕頭人,大學畢業,英語講得極為流利,腦子也很靈光。因和孔令侃年齡相仿,平時還能和孔令侃說上活。

孔令侃立即發電報到香港,叫他速來美國。吳方智見到孔令侃的電報,自然不敢怠慢,立即乘船來到美國。到了以後才知道孔令侃要他來是為了當替身。

孔令侃按事前和“白蘭花”商量好的辦法,讓吳方智用孔令侃的名宇在哈佛大學繳費註冊,攻讀碩士學位,並對吳許願說,這次拿到學位,幫了孔令侃的忙,將來一定重用。

吳方智出身貧寒,能為孔令侃這樣的大少爺效力也心甘情願。於是他寒窗苦讀,發奮忘憂;加上聰穎的天賦,只用了兩年時間,就拿到了哈佛大學經濟學碩士的學位文憑。但文憑上的名字卻寫著孔令侃,當孔令侃把文憑捎回重慶時,孔祥熙和宋藹齡還著實高興了一陣子,以為這個搗蛋的兒子改邪歸正了。

“拿到”文憑後,孔令侃怕吳方智久居美國會帶來麻煩,就讓他回到了香港,並給了他一筆酬勞。抗戰勝利後。孔令侃將吳方智提升為中央信託局購料處副經理。當時,一些知情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地下碩士。

孔令侃在美國期間,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時期。在太平洋戰場,美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並在中途島、瓜島等戰役中重創日軍,從海上完成了對日本本土的包圍。蘇聯則進行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首次取得了一次殲滅德軍精銳30萬人的重大勝利,從此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面。在北非,蒙哥馬利領導的英美聯軍重創隆美爾的德國坦克部隊,並一舉攻占了意大利的門戶西西里島,這一切都表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指日可待。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孔令侃利用孔宋兩家的努力在美四處活動八方串聯,爭搶美國各大公司在中國產品的經銷權,為在抗戰勝利後取代日本在華地位的美國商人鋪平道路,也為自己將來大發橫財奠定了基礎。

1945年,宋美齡訪美,孔令侃擔任了宋美齡訪美代表團的秘書長。孔令侃利用這個機會,同美國著名大公司進行洽談,並取得了很多大公司在華經銷其產品的合同,為其回國建立揚子公司創造了條件。一年前,他的老爹--執掌國民政府金融大權的孔祥熙因群起而攻之,被蔣介石解除了職務,孔令侃從政的階梯失去了支撐。他本來還雄心勃勃想殺進政府為孔祥熙挽回面子,但宋藹齡勸他,官場污濁,仕途險惡,伴君如伴虎,不如趁現在年輕乾一點實業。於是孔令侃回國後,利用孔家的財產和影響,利用自己在美國多年建立的關係,在抗戰勝利不久開辦了一家揚子公司。

揚子公司由孔令侃獨資經營,實際上背後卻有孔宋兩大家族的背景。這事說起來叫人難以理解,孔宋兩家的矛盾由來已久,怎麼會在揚子公司上又利益一致呢?其實不然,孔祥熙被撤職後,宋子文接替了孔的位置,就像10年前孔祥熙接替宋子文一樣*年又掉了個個兒。二人自然是水火不相容。關鍵是宋美齡。她一生不能生育,蔣經國、蔣緯國已漸漸長大成人,她急需在下一代中找幾個侄輩的來與之抗衡。宋氏一門幾個兄弟,都是晚婚而且兒女稀少,只有孔家人丁興旺,而其中孔令侃又是她最喜歡的一個。因此宋美齡對孔令侃“情有獨鍾”,並極力培養他來與蔣經國蔣緯國抗衡。

而且,當時宋藹齡對宋美齡的影響也起了一定作用。到美國定居前,她曾專程拜訪宋美齡,姐妹倆相對垂淚,心潮難平。臨了宋藹齡拜託宋美齡,多多關照自己留在大陸的兒子,當下宋美齡自然應允。

正是由於有了這種種背景,孔令侃的揚子公司才能在短短的時間裡崛起,大賺其錢,成為上海灘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

孔令侃做生意,既有從老爹孔祥熙那裡繼承過來的手腕,又有自己的“發明創造”:如炒外幣美金當年就是孔祥熙的拿手好戲,可輪到孔令侃手裡。他玩起來也一點不比他老爹差。

抗戰後,外匯由中央銀行統一管理經營,外匯價格由官方規定。當時1 美元法幣 1.2萬元。但不久黑市漲到1美元換法幣4萬元。孔令侃一看這裡頭有油水可賺,就想盡辦法套購官價外匯美元。他通過宋美齡,一次就搞到幾百萬美元。他還將2輛進口高級轎車送給中國銀行外匯部主任,外匯部主任就源源不斷的將平價美元賣給孔令侃。靠著這近千萬美元的外匯,孔令侃在美元市場上進行炒做並大發了一筆。不過,孔令侃賺錢最多的,還是走私和汽車生意。二戰期間,美英等國全力以赴進行戰爭,民用轎車生產都停業了一個時期,於是二戰結束後便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為了保障供應,美英等國組織了汽車聯合會的壟斷組織,規定了汽車銷售的兩種價格,即組織成員可買到平價車,而非組織成員則要到市場上去買高價車。孔令侃發現了這一差價,立即在汽車生意上動開了腦筋。他翻開 ​​了所有關係單位中曾經和揚子公司、中央信託局有過業務往來的通訊名錄,終於找到了利威汽車公司。

利威汽車公司是在香港註冊的一家英國企業,是美英汽車壟斷組織的成員,在上海經營汽車已有100多年曆史。為了能達到打人汽車壟斷組織,搞到平價轎車的目的,孔令侃用130萬美金將利威汽車公司95%的股權買下。孔令侃買通了利威的老闆後,卻沒有到香港去變更股權登記。所以從表面上看,利威還是英國的一家公司。

孔令侃這樣做是有目的。這既不暴露他的真實身份,使一些競爭對手弄不清他的真實意圖,又可以在表面上保持利威英國企業的性質,必要時又可以得到英國法律的保護。於是,利威公司成為孔令侃在商戰中的一件“秘密武器”。

孔令侃在操縱控制了利威公司後,很快通過其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關係,購進了一批美英生產的新型轎車。要使這批汽車在黑市上賣出好價錢,當時孔令侃也頗動了一番腦筋。

美國法律明文規定:凡是新車,其銷售都不能超過一定的最高限價,舊車可不受限制。美國法律又規定,只要車裡放有貓或狗,就說明這輛車已不是新車而是舊車了,價格也不再限制。

孔令侃發現了這個破綻後,就去買了些和狗,放進購買的新車裡,然後以高出新車最高限價幾千美金銷售。當時美國的汽車市場是供不應求,儘管孔令侃的價格較高、購車者仍十分踴躍。由於車裡有了貓或狗,官方又不能說這是新是舊(實際上就是新車),孔令侃就靠這種手段大賺了一筆。

另外,英、美汽車廠還有一種規定,凡是從中國去英美的人,不分國籍,只要與利威公司簽有合同,事先由利威公司以電報形式向汽車生產廠家預約,這個人到達紐約倫敦後,可以憑合同按優惠價格購得汽車1輛。這種辦法被英美商人稱為“本上供應”法。孔令侃在這上面也大做手腳。他派人了解即將到歐美定居的人員情況,然後選擇對象,許諾說誰能與利威公司簽訂假的“本土供應”合同,就可以得到一筆好處費。很多出國人員到美英並不想立即買車或買新車,但一筆可觀的好處費使他們成為孔令侃的馴服工具。於是他們行前先簽合約,到美國後則由揚子公司駐紐約分公司的負責人“伴同”一起憑假合同取車。當時去美國的人很多,孔令侃就通過這種手段,源源不斷地得到了價格優惠的汽車,然後再轉手倒賣。

孔令侃的精明狡詐,可以說有時令孔祥熙也望塵莫及。這一點從他的用人也可略見一斑。

當時,揚子公司恐怕是設官職最多的公司。這一點不僅令孔祥熙、宋藹齡不解,連孔令侃的朋友和公司裡的一些同事也頗為奇怪。公司除孔令侃當總經理外,共設有副總經理30餘人,其中多為洋人。如英、美軍官各1人,英國勳爵1人,美國華爾街代理1人,買辦若干人。此外財政部、軍政部官員若干人,最令人不解的是還有3名德國納粹戰俘在公司任職。

抗戰勝利時,美軍向國民黨政府移交了一批納粹戰俘,國民黨政府選擇後準備留下幾個有背景、有學歷的為中國所用。孔令侃知道後,立即和有關部門聯繫,從中挖來了3人。當時有人不理解問他,你弄來那些德國佬幹什麼?他們是戰敗國,有​​功夫多和美國人聯繫聯繫才好。

孔令侃不聽,不僅要來了3個德國戰俘,還委以重任,使那些德國人十分感激孔令侃。孔令侃看的沒錯,德國雖然戰敗,但德國的技術、文化和巨大的工業潛力是不可忽視的。果然沒過多久,德國的工業開始復蘇,中國對德國的貿易也開始復蘇。孔令侃利用這3個德國人回德國,很快和德國搞顏料的壟斷資本家掛上了鉤,而當時中國的顏料市場幾乎是空白。不久大批的德國顏料進入中國市場,揚子公司又趁機發了一筆財。

1948年8月,蔣家王朝行將崩潰前夕,國民黨政府又進行了所謂的“幣制改革”,即廢除法幣起用金圓券。金圓券剛發行的兩個月裡,國民黨統治區的物價出現了暫時的穩定,但很快便出現了和法幣同樣的命運。由於國民黨政權的腐敗,由於在軍事上的失利,金圓券的發行量越來越大,國民黨統治區的物價便像錢塘江的潮水,不可抑制地飛漲起來,於是想靠“幣制改革”挽救國民黨經濟危機的計劃破產了。作為金融中心的上海反應最為激烈。資本家一看金圓券貶值如同脫僵的野馬,紛紛囤積物資。孔令侃的揚子公司更看出這又是一次發財暴富的良機,便利用資金雄厚的優勢,用外彙在美國購進大批日用品。運到上海後,以黑市美鈔價拋售,再以官價購運美貨在上海囤積,轉手之間便獲利數十倍甚至上百倍。他們還自備了一艘6000噸的輪船,來往上海武漢之間。大量收購糧食和土特產囤積起來,準備高價銷售。於是在上海就出現了中國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怪現象。一隊隊市民揣著一疊疊嶄新的金圓券,就是買不著需要的東西。糧店大都關門,百貨店和副食店的貨架上空空蕩盪,人們瞪著發綠的眼睛四處張望。而那些官吏豪門們,卻依舊花天酒地,等著物價進一步上漲就可坐收厚利。

消息傳到南京,蔣介石急了。近幾個月來,國民黨軍隊在軍事上節節失利,不僅毫無進攻能力,反而被分割包圍在幾個大中城市不敢輕易出擊。蔣介石的脾氣也隨著南京夏季的氣溫不斷升高而火氣越來越大。聽說上海又有人利用幣制改革囤積居奇,鬧得物價飛漲,人心惶惶,他怎能不火頂腦門兒。

蔣介石把電話打到淞滬警備司令兼上海市警察局長宣鐵吾家裡,告訴他要立即進行干預,動員全部警力查辦投機商,堅決平抑物價。

宣鐵吾不敢怠慢,立即親自佈置調查,結果卻令他大吃一驚。凡是在上海能囤積居奇的,個個都是大腕,人人都有後台。而鬧得最歡的,就是青幫頭子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和揚子公司總經理--孔祥熙的兒子孔令侃。

宣鐵吾左思右想,幾天吃不香睡不著。如果不執行蔣介石的命令,烏紗難保。如果執行了又勢必得罪杜月笙和孔令侃。乾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年頭他誰也得罪不起。於是他以身體欠佳為由,向蔣介石寫了個辭職報告,請求免去警備司令兼警察局長之職。

蔣介石一看報告就知道宣鐵吾在耍滑頭。可現在,誰能搬動那些大官呢?於是他想到了蔣經國。

蔣經國被叫來了。蔣介石坐在藤椅上微聞雙目,像一尊泥菩薩。蔣經國以為蔣介石是為軍事上的失利而悶悶不樂,就說:“爸爸,你讓我去試試。給我20個師,20個坦克團,由我親自指揮。”蔣介石一听就煩,又誇什麼海口,什麼20個師、20個坦克團,你知道裝備這些部隊要多少錢。現在的軍費開支已超過20萬億法幣,而全年財政收入還不足20萬億。他緩了口氣對蔣經國說:“前線的事你就別管了,你馬上到上海去一趟,那裡已經亂了套。

蔣經國知道了上海的情況後,覺得責任重大,心裡也沒多少底。於是他在去上海前給國防部保密局長毛人風打了個電話。毛人鳳便命令上海警備司令部的稽查大隊改為經濟檢查大隊,受蔣經國直接指揮。

此時,蔣介石也電告宣鐵吾辭職不准,已派蔣經國去上海,共同執行查處任務。

蔣經國手中有了尚方寶劍,便來到上海,在外灘的中央銀行三樓安營扎寨。旋即蔣經國向上海金融和商界明確宣布,他這次來,是奉蔣介石之命來整頓經濟秩序,平抑物價並查辦投機商的。他不打蒼蠅,專打老虎。

最初,杜維屏和孔令侃並沒把蔣經國放在眼裡,像這樣的陣式他們見得多了不過喊幾句口號、開幾個會,最好抓幾個小蘿蔔頭應付應付輿論。所以他們拒絕檢查並繼續在黑市上投機。

可此時蔣經國也不是軟柿子。他回國多年,一直沒主管過什麼正經事,這次受命於危難之中,他必以“國家”利益為重,不徇私情。況且,他也清楚地知道,這次如果不抓幾個大頭,哄抬物價和投機倒把之風是斷然不能煞住的。於是蔣經國掄圓了板斧,向“老虎”的頭上砍去。

當下查有財政部秘書陶啟明因洩露經濟機密,大搞股票投機,人贓俱在;上海警備區經濟科長張業區利用職權,敲榨勒索;行政院長孫科的經濟人、大富商王春哲囤積居奇,明知故犯。這3個案子報到蔣經國那裡,蔣經國大筆一揮:“殺!”

開了殺戒後,蔣經國發現杜維屏等還沒有主動交待的表示,便在一天傍晚突然查封了他最大的一個倉庫。經查發現裡面堆滿了政府明令禁止囤積的物品。

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被捕了。消息像長了翅膀飛遍了上海灘,連孔令侃聽了頭皮都直發麻,莫非這個俄羅斯兒子(孔令侃稱蔣經國為俄羅斯兒子)真敢太歲爺上動土?

當時孔令侃的確想錯了,他自稱太歲爺是過分了。國民黨的江山是姓蔣而不姓孔,蔣經國是蔣介石的大公子,若按過去皇帝的規矩,蔣經國就是皇太子。你孔令侃不過是皇親國戚,見了皇太子也得請安。

果然,蔣經國在逮捕了杜維屏後,立即在浦東大樓召集所有巨商開會。那些平日里橫行霸市、趾高氣揚的大亨們都乖乖地來到會場,連青幫頭子杜月笙都親自到會,當然杜月笙也是來者不善。

蔣經國開這個會的目的很清楚,殺雞嚇猴,殺了三個,抓了一個大頭。誰敢不聽我的命令,他們就是榜樣。當即到場的巨商們無不臉色鐵青,額頭冒汗,紛紛表態擁護南京的禁令,要為幣制改革出力,做遵紀守法的良民。蔣經國不禁暗自得意,以為大功告成。不料半路上殺出了程咬金。就在蔣經國要宣布散會的時候,杜月笙站了起來,輕輕地咳嗽了兩聲。

蔣經國預感到不妙,抓了杜維屏,就是給杜月笙看的,但他杜月笙又怎麼樣,犯了法我一樣抓。

就听杜月笙說道:“我不是來為兒子求情的,他做了錯事,違犯國家的規定,是我管教的不好,我一是讓他把違法囤積的物資。交出去。二是將他交給蔣先生法辦。但我想說一句,既然蔣先生以國法為重,執法如山,就應該一視同仁。據我了解,在上海灘囤積居奇的不止我兒子一家,揚子公司也有不少,蔣先生為何不到他們那裡查查……”

蔣經國心裡直冒涼氣,他早就听說孔令侃的揚子公司,但也不願意一下子把孔令侃得罪。查了杜維屏,就是給孔令侃提個警告,叫他主動交待。不料杜月笙當眾將了他一軍,看來孔令侃是不能不查了。

蔣經國當場對杜月笙說:“揚子公司我當然要查,這次不管是誰,觸犯了國家法律,我都不會放過。”

杜月笙冷笑了一聲連說:“好,好!那我敬候佳音。”說罷兩袖一甩,走出了會場。

當天晚上,蔣經國率領經濟檢查大隊直撲揚子公司的幾個倉庫,當場查獲揚子公司囤積的違法物資兩萬多噸。蔣經國一咬牙說了句:“封!”就把這兩萬多噸的物資全部封存,倉庫負責人也給扣了起來。

再說孔令侃,聽說倉庫被封的消息後,知道蔣經國是鐵了心跟他幹,再找他說也沒用。當即他就乘飛機到南京去找宋美齡。宋美齡歷來對蔣經國沒有好感,聽說他在上海亂抓亂殺氣就不打一處來。孔令侃又以要公佈宋美齡在美國的財產相威脅,宋美齡終於答應讓蔣經國住手。

此時蔣介石正在北平督戰,宋美齡急邀蔣介石回來,說上海現在亂了套,到處亂抓亂殺,都搞到了她宋美齡的頭上。蔣介石一聽,也顧不上北平和東北的戰事,急急地乘飛機回到南京。

蔣介石回來之前,宋美齡已到了上海。她找到蔣經國,勸他不要對揚子公司下手,說那樣會從根本上影響國民黨政權的聲譽,給反對的人找到藉口。

蔣經國不服,說蔣介石派他來上海整頓上海秩序。現在是小官看大官,百姓看上頭。如果欺軟怕硬,怎麼能服人呢?

就在蔣經國和宋美齡爭執不下時,蔣介石回到了南京。不久就在南京宣布:揚子公司一案撤銷,上海的經濟管制結束。

據說當時蔣經國在見蔣介石後垂頭喪氣地走出來,自言自語地說:“我只有先在家裡盡孝,而後對國盡忠了。”

一場轟轟烈烈的“打虎”運動,就這樣有頭無尾、草草收場了。而那孔家的大少爺孔令侃守在上海,依舊我行我素,橫行霸道。

孔令侃相關信息

建國大業中的孔令侃
在電影《建國大業》中佟大為扮演孔令侃。
















































































孔令儀

孔令侃

孔令偉

孔令傑

宋瓊頤

宋曼頤

宋瑞頤








宋伯熊


宋仲虎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崇禧[編輯]

 
 

白崇禧
Minister1.jpg
任期
1946年5月31日-1948年5月31日
前任 首任
繼任 何應欽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 1893年3月18日
 大清廣西省桂林府
逝世 1966年12月1日(73歲)
 中華民國台灣省臺北市
籍貫 廣西臨桂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 馬佩璋
子女 白先勇
專業 軍人
信仰 伊斯蘭教
軍事背景
效忠  中華民國
服役 Republic of China Army Flag.svg 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時間 1916年-1966年
軍銜 一級上將
獲獎 青天白日勳章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回教名烏默爾(Omar),中國廣西臨桂縣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有「小諸葛」之稱。屬國民黨「新桂系」,地位僅次於李宗仁。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路合作無間。二人最初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手驅逐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中正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屢有勝果。

戰後,白崇禧擔任國防部長;然而,國民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國東北的戰果,局勢對國府愈趨不利,桂系最終亦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共產黨統治中國大陸後,白崇禧前往台灣,於1966年在台北病逝。

 


生平
[編輯] 

身世[編輯]

白崇禧篤信伊斯蘭教。民國時期,他捐款興建了多所清真寺、發展伊斯蘭教育,在政治和經濟上給予中國穆斯林許多方便。另一方面,據其子白先勇的回憶,白崇禧對於不合實宜的教規,例如:女性不得受教育、女性戴面紗等,極為反對[1]

1907年,白崇禧考入廣西陸軍小學,後因病退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當時在廣西省立初級師範讀書的白崇禧,加入廣西學生軍,開赴湖北,隨後進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1916年,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之後,白崇禧在廣西陸軍第一師任營長。

1921年,白崇禧代表黃紹竑廣州孫文,要求參加革命。孫文任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黃、白二人與李宗仁合作,於1924年分別打敗舊桂系軍閥-陸榮廷沈鴻英。在統一廣西的過程中,白崇禧充分表現出謀略和軍事能力,被稱為「半個小諸葛」。同年,白偕李宗仁加入國民黨;李、白、黃三人的合作,使廣西納入國民政府控制之下,三人亦成了國民黨內桂系的骨幹。

北伐及抗戰前期[編輯]

 
白崇禧(右)與蔣介石(左),攝於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白崇禧任國民革命軍副參謀總長。1927年初,白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從江西攻取浙江。1927年4月,白崇禧任淞滬衛戍司令,配合蔣中正在上海清黨。同年1月、3月、8月和10月的多次戰役中,白崇禧戰勝孫傳芳

1928年,自北伐成功至1937年抗戰爆發前的十年之間,桂系多次以軍事和蔣介石對抗。1929年3月,桂系先在蔣桂戰爭中,敗於蔣中正,白崇禧被迫逃往越南。同年11月,李、白、黃返廣西,聯同張發奎進攻廣東。1930年,李、白又在中原大戰中,出兵支持馮玉祥閻錫山反對蔣中正。

1931年9月,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黨內各派系謀求妥協,桂系亦跟南京議和。1932年4月,李宗仁出任廣西綏靖主任,白崇禧任副主任,和省主席黃旭初成廣西新三巨頭。自此至抗戰爆發的五年內,桂系一方面「自衛、自給、自足」及「寓供兵團、寓將於學、寓徵於募」,透過創立學校、改革稅收、清鄉建設廣西;另一方面在軍事上,則對蔣介石堵截紅軍的要求陽奉陰違。

1936年5月,李、白聯合廣東陳濟棠,以「抗日救國軍」名義反蔣。由於廣東軍隊被蔣中正收買,陳濟棠被迫下台;至8月,李、白宣佈與蔣中正和解,支持由蔣中正領導抗日。

抗戰期間[編輯]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白崇禧出任國軍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

八年抗戰期間,白崇禧和李宗仁指揮各場大小戰役。

1938年,李、白指揮台兒莊會戰,取得在抗戰中的正面戰場首次大勝。6月,白崇禧指揮武漢會戰

1940年2月,白崇禧指揮桂南會戰,在崑崙關戰役兩度重挫日軍。

1944年10月底,2萬名桂軍及廣西民團在缺乏重兵器支援苦境下,在豫湘桂會戰中的桂柳會戰,單憑輕兵器擊斃1萬6千名來犯日軍,締造日軍侵華作戰,平均單日最高戰亡兵數,但此說法很可能是網路謠言,豫湘桂會戰中日軍遭遇的最激烈抵抗發生在衡陽,而桂林在日軍發起攻擊後三天即告陷落,整個桂柳會戰日軍傷亡也只有1萬3千人左右。

國共內戰[編輯]

1946年,國共再次開戰。6月,白崇禧到中國東北督戰,指揮國軍第二次四平戰役中擊敗林彪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白主張乘勝追擊,一舉殲滅林彪所部中共軍,但由於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連續三次給蔣中正發電,並以斷絕美援相威脅,迫蔣中正停止在東北的軍事行動;同時,前方國軍總指揮-杜聿明向南京請示,蔣遂電令杜『暫緩追擊』。此舉使林彪殘部得以喘息,導致東北大局逆轉。

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國民黨方面派兵至臺灣鎮壓。3月11日,國民政府特令國防部長白崇禧來台。[2]上午,白在南京接見台灣省旅居上海代表。[2]3月17日,白崇禧及蔣經國於中午搭機抵達台北。[2]白抵台後即發表第一號佈告,昭示中央處理台灣事件之基本原則。[2]巡按臺灣,會見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等人,並向民眾廣播,聲明政府軍事行動已暫告一段落,將以和平寬大的方針處理此事。3月20日,白再發表談話,慰外省籍公務人員不要因曾受到生命財產損害而灰心喪志,須知極大多數台胞仍極愛國。[3]期間,白崇禧嚴禁官兵報復,親自阻止軍隊濫殺無辜,要求一切以公開審判為原則,拯救了不少臺灣士紳,如瑞芳礦業李建興兄弟等。白崇禧報告中,嚴批陳儀,建議處分柯遠芬,嘉獎彭孟緝[4]

1947年11月,白崇禧兼任九江指揮部主任,負責圍剿大別山中原野戰軍

1948年5月,李宗仁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一個月後,白崇禧離國防部長職,改任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可能當局覺得劉峙難任艱鉅,故於淮海戰役前夕,鑒於劉伯承和陳毅兩股即將合流,徐州和華中剿匪總司令部所屬兵力,應該統一運用。[5]乃打算在蚌埠設立一個國防部指揮部,由白崇禧負責主持,統一指揮華中及徐州兩個剿匪總司令部之軍事。[5]白認為有不克服之困難,也沒有統一指揮之權力,不肯接受。[5]

1948年10月初,白崇禧親到駐馬店,在第十二兵團部召開作戰會議,第三兵團司令官張淦、第五綏靖區信陽)司令官張軫、第十二兵團司令官黃維、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官胡璉、第八十五軍軍長吳紹周楊伯濤覃道善等軍長以上高級將領均參加。[6]何應欽在徵得白崇禧同意後,即於10月23日派郭汝瑰專機向蔣介石建議,蔣自東北會戰開始,即偕杜聿明、周至柔郭懺羅澤闓等穿梭飛行於北平、瀋陽之間,親自指揮作戰,郭汝瑰抵北平之日,即長春失守之時。[7]10月30日,蔣介石聆悉廖耀湘兵團在西進途中進入預先佈置之口袋。蔣聞訊飛返南京。[7]是日下午4時,白崇禧應召從漢口飛南京,5時參加國防部召開軍事會議,聽取羅澤闓關於東北會議從錦州失守到大虎山廖耀湘全軍覆滅之報告。[7]

1948年11月27日,白崇禧接到蔣之「手啟」電,要白氏轉知所屬第十四兵團司令宋希濂,偕新任第十三綏靖區司令王凌雲到南京一行。[8]宋希濂率部此時駐鄂西一帶,奉命後即偕同王凌雲於11月30日到漢口,並隨即去三元里總部謁白崇禧,報告鄂西方面情況。[8]他們辭出時,白崇禧要宋希濂單獨留下,對他介紹當時軍事形勢。[8]

1948年12月1日上午12時,宋希濂偕同王凌雲飛抵南京,即去黃埔官邸謁見蔣。[9]辭出時,宋希濂讓王凌雲先走,把白崇禧在漢口對他所說一一匯報給蔣。[9]12月8日,蔣致電白崇禧,命令白崇禧以最快方法將所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調往南京,增援守備兵力,然而受拒。[10]年底,國軍徐蚌會戰中失利,蔣中正嫡系中央軍幾乎損失殆盡,蔣中正數度令白出援,白皆推拖,蔣中正憤擲電話筒、掀桌,痛罵粗話。白崇禧則反駁「按兵不動」的指控,指出華中轄區奉命調往增援徐州部隊包括:黃維第十二兵團所屬之第十八軍(胡璉)、第八十五軍(吳紹周)、第十四軍(熊綬春)、第十軍(覃道善)及整編第二師(師長何竹本),第二十軍(楊幹才)、第二十八軍(李良榮),都是華中最精銳之部隊,黃維兵團半路被攔,幾乎全部被消滅[11]

1948年12月24日、12月30日白電呈蔣中正,主張「與共黨謀和」[12]。12月24日,白發出「亥敬電」:

「民心代表軍心,民意猶如士氣,默察近日民心離散,士氣消沉,遂使軍事失利,主力兵團損失殆盡,倘無喘息整補之機會,則無論如何犧牲,亦無救於各個之崩潰。言念及此,憂心如焚!崇禧辱承知遇,垂二十餘年,當茲危急存亡之秋,不能再有片刻猶豫之時。倘知而不言,或言而不盡,對國家不忠,對民族不孝。故敢不避斧鉞,披肝瀝膽,上瀆鈞聽,並貢芻蕘:一、相機將真正謀和誠意轉知美國,請美、英、蘇出面調處,共同斡旋和平;二、由民意機關向對方呼籲和平,恢復和平談判;三、雙方軍隊應在原地停止軍事行動,聽候和平解決。

以上所陳,伏乞鑒核察納,並望乘京、滬、平、津尚在吾人掌握之中,迅作對內對外和談佈置,爭取時間,若待兵臨長江,威脅首都,屆時再言和談,已失去對等資格,噬臍莫及矣。」[13]

12月30日,「白再發通電主和」[14]

1949年1月13日,白崇禧在漢口,「強迫中央銀行將運往廣州之銀元中途截回」[15]。1月21日,蔣被迫下野,由李宗仁接任代總統。3月9日,袁守謙主任帶白崇禧求見蔣之函件到「溪口[16]。4月,國共和談,白崇禧極力反對接受和談結果,且策劃在湖南的軍事防禦計劃,惟因湖南省主席陳明仁降共而失敗。10月7日,白崇禧所部全部,「已向廣西撤退」[17]。至12月,白崇禧華中剿總所轄60萬國軍,陸續被渡長江後的共軍消滅,僅有18萬部隊抵達海南島。11月20日,白啣李宗仁命飛重慶,下午晉見蔣,報告李已於是日「上午飛往香港[18]。11月21日,蔣約白崇禧談話,表示決不於此時「復行視事」,為恐李在海外丟醜,必須李本人尅日回重慶,面定對內對外大計,「然後未始不可出國」[19]。但必須由行政院長代行總統職權,「以符憲法規定」[19]解放軍於12月14日佔領中越邊境鎮南關,切斷桂系軍隊退入越南之後路。桂系本身20萬兵力,含李、白起家的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八軍等,最後僅存2萬餘人由軍長張湘澤帶領退入越南,其餘全部在廣西戰役中,於湖南、廣西等地被林彪第四野戰軍迂迴包抄殲滅。

台灣時期[編輯]

1949年12月3日,白崇禧乘飛機去海南島。12月11日,陳良被派到海口白崇禧,補發白崇禧軍費;陸軍副總司令羅奇亦銜命敦促白崇禧去台灣,「共商善後」[20]。蔣請白去台北組閣。

李宗仁曾警告白『桂系到台灣無用武之地』。12月30日,白崇禧按原定計劃「從海口飛台北」[21]後,僅獲聘為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委及「中國回教協會理事長」等職[22][23]

1962年12月4日,白崇禧的妻子馬佩璋病逝。不久,其子白先勇赴美念書。爾後,白崇禧在1966年12月2日因心臟病發於台北逝世。[24][25]《紐約時報》訃文稱白崇禧是國民黨裏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26]

家族[編輯]

白崇禧娶妻馬佩璋,兩人共有10名子女,其中排第五者為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曾著《台北人》短篇小說集,亦為其父立傳《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和《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以描述1946年四平會戰的始末。

香港著名傳媒人、現任灣仔區議會議員白韻琴為白崇禧姪女。

遺蹟[編輯]

台灣[編輯]

  • 白崇禧與夫人及部份子女,身後合葬於今臺北市信義區六張犁的回教公墓白榕蔭堂墓園,墓園為台灣少見的伊斯蘭式建築,2013年被北市府指定為古蹟[27]
  • 臺南市延平郡王祠「忠肝義膽」牌坊,係原開山神社鳥居改建。

中國大陸[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討袁之役

  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脅選正式大總統,解散國會,進而實行帝制,民國法統為之斷絕。    國父組織中華革命黨於日本東京,分遣同志返國,從事討袁工作。
 
  民國四年十二月五日,陳其美、先總統蔣公、吳忠信等,在上海進行討袁計畫,命革命同志一面占領駐泊上海之肇和艦,一面進攻警察局、電話局等機關。因袁軍大集,加以肇和艦被應瑞、通濟艦偷襲,機器損毀,因而失敗。
 
  十二月二十五日,護國軍起義於雲南,分兵三路,由蔡鍔統第一軍攻四川,李烈鈞統第二軍攻廣西,唐繼堯統第三軍鎮雲南,遣徐進率先遺隊攻貴州。
 
  貴州護軍使劉顯世,本唐繼堯舊部,素不滿意於袁世凱,乃於民國五年一月二十七日宣布獨立。廣西將軍陸榮廷繼之,於三月十五日宣布獨立。北洋掌握實力將領段祺瑞、馮國璋等亦不滿意袁世凱之所為,採取觀望態度。袁氏原定五年元旦登極之計畫,乃告延期。三月二十二日,正式宣布取消帝制。護國軍則以袁氏退位為條件,不達目的,決不終止。四月六日,廣東獨立。四月十一日,浙江獨立。五月十六日,陝西獨立。五月二十二日,四川獨立。五月二十七日,湖南獨立。居正所領導之中華革命軍東北軍,亦控制山東膠濟鐵路沿線。
 
  獨立各省為政令統一起見,於五月八日,組織軍務院於廣東肇慶,推選唐繼堯、劉顯世、陸榮廷、龍濟光、呂公望、岑春煊、梁啟超、蔡鍔、李烈鈞、陳炳焜、戴勘、羅佩金等為撫軍,並互推唐繼堯為撫軍長,岑春煊為撫軍副長,梁啟超為政務委員長。其組織分子,為革命黨人與舊日進步黨人之混合。
 
  各省討袁軍紛起後,江蘇將軍馮國璋欲效袁世凱辛亥革命期間之故技,乘機操縱南北,一面與護國軍默契,表示中立;一面發起南京會議,邀請獨立、未獨立各省代表與會,討論袁氏去留問題。因獨立各省拒絕參加,討論經旬,無結果而散。袁氏以眾叛親離,於六月六日晨三時斃命,而袁氏退位問題遂無形解決。六月七日,副總統黎元洪就職於北京,全國復歸於統一。(李守孔)
 

二次革命[編輯]

 
 

1913年二次革命,即「討袁之役」,又稱「癸丑之役」、「贛寧之役」。[1]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繼辛亥革命後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的武裝鬥爭。[1]二次革命最早出現在北洋政府文獻中是1912年11月26日袁世凱發佈的《嚴懲倡言二次革命黨徒通令》,1913年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選舉前後,孫中山親信控制的江西、上海、廣東等地爆發武裝革命,企圖脫離中央政府獨立。中國國民黨稱二次革命的原因是善後大借款及宋教仁被刺案,這些說法亦遭人質疑。1913年6月,《大公報》轉述《大陸報》的文章《中央政府與國民黨之問題》稱,宋案與借款案只是引線,國民黨早就處心積慮欲推倒中央政府,取而代之。即便沒有兩案發生,國民黨的計謀也早晚會發作[2]。又《劍橋中華民國史》稱宋教仁曾在大選獲勝後的演說中攻擊袁政府及其政策,並認真考慮過趕袁世凱下台,但孫中山卻支持袁世凱[3]。劍橋中華民國史也認為袁世凱在面對國民黨大選勝利威脅他的地位後準備發動與國民黨的戰鬥[4]。二次革命最後以中央政府北洋軍擊潰孫文勢力告終。傳統意義上革命是對專制制度或文化的顛覆,而孫文挑起的這場戰爭是否屬於革命的範疇,學界亦有頗多非議。

  

背景[編輯]

1912年2月,隆裕太后詔袁世凱組建臨時共和政府,同盟會南北和談之際,早於隆裕太后的詔書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方獨立各省最終選舉袁世凱為臨時總統。1913年2月,中國首次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舉行國會選舉。由同盟會為骨幹組成的國民黨獲得議席最多,預備由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上海滬寧車站遇刺,兩天後去世。[5] 兇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獲,學者張耀傑在其著作中稱宋案的直接兇手武士英,在租界西捕房安然無恙,剛轉進陳其美老部隊改編的軍營中,還未仔細審訊,就離奇死亡。[6]史學界一般認為袁世凱是暗殺主謀的可能性較大[7][8]。還有觀點認為宋教仁案的真正兇手是陳其美[9][10],近代也有律師在專欄提及,孫文的嫌疑最重[11]江蘇都督程德全民政長應德閎在收到租界會審公堂移交的證據後,把犯罪嫌疑人應桂馨和國務總理兼內務總長趙秉鈞、內務部秘書洪述祖之間來往的秘密電報和函件的要點以「通電」的形式向海內外公布,迫使趙秉鈞不得不發出公開電報為自己辯解。上海地方檢察廳也公開傳訊在位的國務總理趙秉鈞。趙氏拒絕到上海應訊,但迫於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袁世凱批准他辭去總理,由段祺瑞代理。

時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裁的孫中山於事發後立即中斷在日本的訪問,返回中國,於上海開會,主張以武力討伐袁世凱。但國民黨內意見不一,部分領導人(如黃興)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壞臨時約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爭。

4月26日,袁世凱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約,本次借款總額為2500萬英鎊,借款年息5厘,借款總期限47年;而此次債券會以9折向外出售,並扣除6%作為傭金,預計淨收入2100萬英鎊。此次借款指定用途為扣除償還到期的庚子賠款和各種外債,另外也用於政府遣散各省多餘軍隊,以及抵充政府行政運轉費用外,剩下的760萬英鎊。到期後歸還本息應為6789萬英鎊。此次借款用中國鹽稅、海關稅及直隸、山東、河南、江蘇四省所指定的中央政府稅項為擔保,鹽區的鹽納稅到帳後,要由中國人經理和外國人經歷一起協商後會同簽字後才可放行[12]。國民黨人稱袁意在擴張北洋軍隊,而借款未經現任國會批准屬非法。5月初,國民黨員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電反對貸款。黎元洪居中斡旋,希望化解北京及國民黨之爭。

5月初,李純第六師自保定南調武漢,另調精銳從海道向上海增援。[13]:1226月9日,袁以「大總統令」,把江西都督李烈鈞免職,由駐節武昌之副總統黎元洪暫代。[13]:122李烈鈞因專制殘毒、違法殃民、恣睢暴戾等罪名被袁世凱免職,令其到北京聽候酌用[來源請求],又有華南師範大學等的論文稱李列鈞在江西一帶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整頓財政、選派留學生出國、並捉捕了彭木香等匪徒[14][15]6月13日,廣東總督胡漢民被任命為西藏宣撫使,胡漢民廣東都督職位由陳炯明代替。[13]:1226月30日,安徽都督柏文蔚相繼被免,同時黎元洪在武漢亦大捕地下黨。[13]:122在九江要塞司令陳廷訓的請求下,7月3號袁世凱派北洋軍第六師李純部進入江西[16]

經過[編輯]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7月12日,被免職的李烈鈞在孫中山指示下,從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舊部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正式宣佈江西獨立,並發表電告討袁。7月15日,黃興抵達南京,組織討袁,宣布江蘇獨立。推舉江蘇都督程德全為南軍司令,但程棄職,逃遁上海。

7月17日,安徽柏文蔚宣布安徽獨立。7月18日,上海陳其美宣佈獨立。7月18日,陳炯明響應孫中山號召宣布廣東獨立[17]。7月19日,福建孫道仁許崇智通電宣布福建獨立。7月20日,浙江都督朱瑞宣布中立。

7月22日,江蘇討袁軍在徐州地區與馮國璋北洋第二軍和張勳武衛前軍會戰失利,退回南京。7月22日至28日,上海討袁軍五次發動進江南製造局,有海軍協助的北洋軍成功擊退對手[18]。指揮部被上海租界當局解散[來源請求]。7月25日,湖南譚延闓宣布湖南獨立。

7月28日,黃興看到大局無望,遂離寧出走,討袁軍全局動搖。8月4日,四川熊克武在重慶宣布四川獨立。雲南都督蔡鍔遵從袁世凱命令,率軍入川,鎮壓重慶熊克武起義。8月9日, 孫道仁通電宣布取消福建獨立。

8月11日,何海鳴率南京第八師部分下級軍官及士兵重新舉旗討袁,宣布恢復獨立,2000多名士兵們與北洋軍展開血戰。8月13日,擁袁的濟軍龍濟光部攻佔廣州。8月13日,湖南譚延闓通電取消「獨立」。

8月18日,北洋軍李純部攻克南昌。8月28日,倪嗣沖率兵進駐安慶。9月1日,張勳武衛前軍攻克南京。各地宣佈取消獨立。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被通輯,相繼逃亡日本。9月11日,熊克武放棄重慶,解散部隊,化名逃亡。9月12日滇軍入重慶。二次革命宣告失敗。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再次亡命海外,重建秘密會黨中華革命黨

影響和評價[編輯]

國民黨聲稱袁世凱不顧普遍的民意和國會反對,與五國銀行團簽訂喪權辱國的善後大借款,擴充軍備為自己消滅南方同盟會力量做準備,是嚴重的違憲行為。[19]當時很多地方的官員,商會以及團體都發出了反對動武的電文,有輿論指出這是革命黨人與袁世凱之間的爭權奪利。[20]

另外,有文章提出孫中山曾在1912年8月公開聲明贊成借款。當年8月,孫中山應袁世凱之邀抵京共商國是。在京期間,孫袁兩人切磋借債問題,孫中山談借款問題時稱:「目下財政極端困難,勢不能不借外債,以濟眉急,唯不可借多,致啟政府侈肆之心。」[21]善後大借款被國民黨稱為喪權辱國。又有文章提出,武昌起義之後,孫中山在回國前,就曾經找過美、英、日等列強商洽借款事宜,但列強並不看好孫中山的政治資本而加以婉拒[22]

學者袁偉時等人稱孫文不顧廣泛民意和國民黨內黃興等人遵循法律解決的意見,發動所謂「二次革命」,使剛剛具有公開、合法性的政黨政治隨著暴力革命的發生而毀於一旦。於是,學者將國民黨冠以惡諡「暴民專制」。當時一批學者指出,這是國民黨的「自殺之政策」造成的。[23][24]

騰訊歷史頻道主編諶旭彬發文認為,百年之後的今天,否定「二次革命」這股思潮,已經成了思想界、媒體界乃至一般歷史思索者們的一種潮流,這是相當可悲的事情。諶旭彬認為袁世凱本人不是民主主義者,不相信政黨政治,而是投機政客。不是大奸大惡也不是什麼值得肯定、值得紀念的人物。袁世凱本人所在北洋派系沒有派人參與議會選舉,而是送錢和政治承諾拉攏孫中山、黃興等政治人物公開發表宣言擁護自己。又在宋教仁帶領國民黨贏得國會大選並準備組閣後,袁世凱對吳景濂稱:「你說宋教仁擁護中央,何反覆乃爾!」。並且袁世凱不同意先立憲法候選總統,並聯合18省都督壓制國會先選總統後立憲法。當選總統後既不到國會就職,也不發表演講。 而後在1913年10月16日袁世凱發言要求強化總統權力擺脫約法束縛,這段發言諶旭彬認為袁世凱是一個不願意權力受到憲法制約的大總統,這和專制皇帝沒什麼區別。而後在二次革命戰爭結束後,袁世凱發出命令要求解散國民黨,並解除該黨在議會中全部議員議席,對於這一點諶旭彬也認為這是袁世凱集權之舉,不合程序也不符合情理,理由是大多數在北京的國民黨議員並沒有隨激進領袖們南下進行武裝暴動,並且國會經此一舉立即癱瘓。而後在1914年5月1日正式廢止臨時約法,改為袁世凱制定增強總統權力的《中華民國約法》。又諶旭彬認為孫中山是一個開明專制支持者,在1906年出版的《革命方略》中提到「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個階段構想,所以辛亥革命後支持袁世凱,又因為這點在宋教仁案後孫中山不相信議會和法院,而選擇暴力[25]

《劍橋中國民國史》認為有多項證據顯示宋教仁是袁世凱派人暗殺[26],而宋教仁被殺一事導致孫中山認為必須武力打倒袁世凱。《劍橋華民國史》並且認為二次革命原因根本原因是,國會是否有權力改組政府(這個問題因為國民黨1913年初選舉獲勝而浮現),以及國民黨認為北京應該對各省究竟應該擁有多大的權力。

經濟學人》2012年12月12日發表文章《宋教仁之歌》(The song of Song)評論稱,宋教仁在生命最後歲月里到處演講評擊獨裁併且承諾會限制總統的權力,他的政治對手之一的梁啟超認為宋教仁使用了欺騙手段在政治選舉競爭中。該文章又稱有證據表明袁世凱暗殺了他的主要政治對手。《經濟學人》又反問如果宋教仁沒有被殺,還有二次革命嗎?[27]

歷史學家唐德剛認為,孫中山是個現代政治家,但卻是如此輕視法治。袁世凱是個老官僚不動聲色的調兵遣將也就什麼奇怪了[28]

曾經歷北洋政府時期的記者和歷史學者陶菊隱認為,袁世凱和國民黨早就不能跟共存,而在二次革命之前袁世凱派遣第一軍和第二軍南下以剷除對手,國民黨人在諸省首長被免職以及北洋軍南下後發起暴動對抗袁世凱行動[29]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其美[編輯]

 
 
陳其美
陳其美
政治人物
20世紀
別名 陳英士
性別
出生 1878年1月17日
 大清浙江省烏程縣
逝世 1916年5月18日(38歲)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上海法租界薩坡賽路14號
國籍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東京警監學校、東斌軍事學堂
 
經歷
當舖學徒
會計
中國同盟會會員
同盟會中部總會庶務部長
滬軍都督
上海討袁軍總司令
中華革命黨上海總部長官
中華革命軍東南軍司令長官
代表作
肇和艦起義
 
陳其美戎裝像

陳其美(1878年1月17日-1916年5月18日),英士浙江吳興人。中華民國早期政治人物,青幫代表人物,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文的左右股肱,後遭暗殺身亡。弟陳其采,字藹士。兄陳其業,字勤士。陳其業有兩子,陳果夫陳立夫,二人由陳其美引介於蔣中正,與蔣中正關係密切,後來兄弟俱成為國民黨內大員,主管黨務,被廣稱為CC系。陳其美與蔣中正關係密切,為蔣中正結義之兄,將蔣中正引薦於孫文。孫中山高度讚揚陳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

  

生平[編輯]

陳其美少時家貧(一說原為湖州富商之家,13歲喪父後家道中落),15歲時輟學,到當地的一家當舖當學徒,供應其長兄及三弟就學之資。

1902年,陳其美三弟從日本回中國,講述日本富強的情況,陳其美受啟發,決定不事當舖終生。

1903年,陳其美隻身到上海,以任會計為生,同時結識各方人物。

1906年,陳其美赴日本留學,入東京警監學校,認識孫文,加入中國同盟會;並在當地認識蔣中正,二人後來更結拜為異姓兄弟。

1908年,陳其美回中國,在上海、杭州等地加入青幫,聯絡會黨支持革命。

1911年,陳其美任同盟會中部總會庶務部長。10月,武昌起義爆發,陳其美滬軍攻入浙江杭州。時清兵多為革命黨支持者,遂不攻而下,11月5日即控制市區,11月6日抵抗結束。後在上海獲舉為滬軍都督。

1912年,與曾經得罪孫文的光復會首領陶成章爭執,獲得孫的許可,陳派蔣中正與王竹卿,於1月14日刺殺陶於上海廣慈醫院[1]3月,被任命為唐紹儀內閣工商總長,未就任。因議員發難,指責其「盤踞滬上,擁兵自雄,軍政府應撤不撤,梗國家之統一」,7月31日辭去都督[2]

1913年,二次革命時,陳其美任上海討袁軍總司令。7月23日,按照事先計劃,陳宣佈上海獨立。[3]二次革命事敗後赴日本,支持孫文另組中華革命黨,被推為中華革命黨總務部部長。

1915年,袁世凱意在稱帝,陳其美再回中國反袁,10月29日,陳其美主持中華革命黨上海總部,兼中華革命軍東南軍司令長官。11月10日,陳其美派人刺殺上海鎮守使鄭汝成外白渡橋,12月5日,策動上海軍隊反袁肇和艦起義失敗。當夜,霞飛路漁陽里5號總機關部被法租界巡捕房搜查,丁仁傑等多人被捕。陳其美向孫中山推薦蔣介石做自己接班人。[4]

1916年5月18日,陳其美在寄宿的上海法租界薩坡賽路14號(後改名英士路,1950年改淡水路至今)日本僑民山田純三郎的寓所被殺手槍殺,一般相信是由袁世凱指使[5],由張宗昌密令陳的隨員所為。靈堂設白爾部路新民里(重慶南路35弄,今拆)蔣中正寓所。

1917年5月12日,在上海打鐵浜蘇州集議公所為陳其美舉行國葬,上萬人送行。孫中山、唐紹儀章太炎等主祭。次日歸葬浙江湖州。中華民國郵政發行的烈士像普通郵票中就有陳英士,圖案採用陳就任滬軍都督時的戎裝照。蔣中正逝世之前,陳在中國國民黨大員的葬禮等級上,聲勢規格和墳墓規模僅次於孫中山一人。

1938年,蔣中正為紀念陳的功績,組建浙江省立戰時大學,後改名為英士大學。1949年,因政治原因被分拆到浙江大學浙江農業大學以及上海復旦大學等校。

1966年,獨立一等功績韓國:總統勳章

小傳說[編輯]

陳其美人稱其有「四捷」:口齒、主意、行動、手段。性格豪邁俠氣,做事勇敢果斷。

臺灣戒嚴時代的國民小學國語課本曾有一課〈陳英士先生小的時候〉課文,描述陳其美孩提時即為同齡朋友中的領袖人物。某日嬉戲時,一個小孩玩火不慎,轉眼間身上已多處著火,週遭的孩子們皆嚇得不知所措。此時唯獨陳其美當機立斷,衝上前去一把抱住,拚命在地上打滾,終於火滅救了同伴。此傳說雖不知真假,但多少反映出其個人特質。

被陳其美暗殺的人[編輯]

根據孫文同盟會的盟友,章炳麟(又稱章太炎)1909年在「南洋總匯新報」發表的「章炳麟宣布孫文罪狀書」,陶成章指責孫文收取鉅額革命募款,卻中飽私囊,而得罪了孫文。1912年陶成章在上海法租界天主教廣慈醫院住院,陳指使蔣介石在廣慈醫院內,將陶成章刺殺而死。[6]鄭汝成陶駿保、皆被陳其美暗殺。另外,宋教仁案,在當時亦有陳其美涉入的說法。

紀念地[編輯]

陳英士墓位於浙江湖州南郊峴山東麓,墓上的石碑坊匾額有孫中山手書「成仁取義」四大字;右側為蔣中正題詞「精神不死」,左側是林森題的「浩氣長存」。兩旁石柱對聯,分別有于右任蔡元培所題。于右任題詞:「春嘗秋禘生民淚,山色湖光烈士墳」,蔡元培的題詞是:軼事足證,可補遊俠貨殖兩傳;前賢不讓,詢是魯連子房一流」。目前陳英士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9年國民政府杭州西湖的湖濱三公園建立了陳英士銅像,1960年代因政治原因被拆除。因陳其美對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有功,海內外的英士大學校友們為了紀念陳英士的革命精神,籌集資金重塑其銅像,陳英士銅像於2005年4月再次屹立在杭州西湖畔。百餘名白髮蒼蒼的前英士大學校友冒雨出席了揭幕禮。

1930年11月,在上海南市老西門以北民國路(今人民路)、方浜路口,興建高達27米的陳英士紀念塔,以紀念1911年辛亥革命中陳英士光復上海的功績[7]。1949年以後拆除。

台灣宜蘭縣大同鄉泰雅族部落繃繃社(Bonbon,芃芃、梵梵),戰後初期國民黨政府為紀念陳英士,改名英士村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俱樂部

 
 

中央俱樂部組織Central Club,簡稱CC)是中國國民黨主要派系,也有人認為CC的領導是陳立夫陳果夫兄弟都姓陳(Chen),所以簡稱CC。[1]

成因[編輯]

陳果夫陳立夫,人稱二陳,是蔣介石的結義兄長陳其美之姪子,憑此關係,1928年2月,蔣介石任命陳立夫代理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由二陳著手組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在八年抗戰爆發前夕它的頂峰期間,CC派已有上萬成員,成為四大家族之一,民間有所謂「蔣家天下陳家,宋家姐妹孔家財」之說,陳果夫被譽為「國民黨之教父」。

消亡[編輯]

否定CC的人則認為,黨同伐異,大陸失守,CC派難辭其咎。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時,李宗仁白崇禧桂系集團已徹底崩潰,CC派的利用價值已經降低,加上蔣中正決定培植蔣經國,於是決定削藩。蔣中正召見陳立夫,問他對「國民黨改造」有何想法,陳立夫說:大陸失敗,黨、政、軍三方面都應有人出面承擔責任,黨的方面由他和陳果夫承擔,因此他們兄弟不宜參加黨的改造。蔣中正默默不語。蔣中正下令免去陳果夫中央財務委員會主任職務,裁撤中央合作金庫中國農民銀行,削去了CC的經濟權力。

不久陳誠以坐擁軍權而攻陳,陳誠曾說:「把陳立夫送上火燒島」,陳果夫久病在床,陳立夫以參加「道德重整會議」的名義,自願放逐流亡美國紐澤西州湖林城外養,直至陳誠死後才被蔣中正召回臺灣。

陳果夫[編輯]

 
 
陳果夫
人物陳果夫.jpg
 中國國民黨組織部部長
任期
1928年3月-1939年8月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 [1892年10月27日]
 大清浙江烏程縣
逝世 1951年8月25日(58歲)
臺灣 臺灣台北市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 南京陸軍第四學校
經歷
  • 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副院長年任
  • 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
  • 中華民國江蘇省政府主席
  • 中華民國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
  • 中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主任
  • 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
 
國立政治大學之果夫樓即為紀念陳果夫先生而命名。

陳果夫(1892年10月27日-1951年8月25日),名祖燾,字果夫浙江吳興東林澤河裡人。民國時期政治人物,是國民黨內右派。陳果夫及其弟陳立夫蔣介石關係密切,在大陸時期為蔣所倚重,負責國民黨內組織及黨務,有「二陳」、「CC系」之稱。

 


生平
[編輯] 

陳果夫的叔父陳其美辛亥革命元勳,與蔣介石曾為結拜兄弟。陳果夫年輕時於浙江陸軍小學畢業,受陳其美影響,加入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及討袁。1920年,在上海經營証券物品交易所,股東有蔣介石等國民黨人,曾獲利頗豐。所得利潤部分用作支持孫中山革命。

1924年,蔣介石主持黃埔軍校籌建,陳果夫在上海代其處理軍用品採購、人才招攬等工作。1926年陳到廣州,當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監察委員,並任中央組織部代部長。1927年4月初,與國民黨內右派吳敬恆張靜江等提出彈劾共產黨案,為之後的清黨準備。1928年,蔣介石復出,陳果夫任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副院長。實質負責國民黨內組織,整理黨務及進行清黨。除重新審查登記國民黨員,並開始設立調查組織,即後來專門負責反共之「中統」。1929年任中央執委,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成立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二陳掌管國民黨黨務機構,至使當時有「蔣家天下陳家黨」之稱。1932年,陳果夫為「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1933年,兼任江蘇省政府主席,負責整治江蘇及淮河水利。導淮工程後因抗戰而停頓。抗戰勝利後,陳任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

陳果夫自辛亥革命時已染有肺結核病,經常咯血住院,抗戰其間多次施手術。戰後開始退出政壇,1948年12月,遷居台中休養。1951年8月25日因肺病於台北病逝。陳果夫無子嗣,陳立夫過繼其長子陳澤安給陳果夫。

  • 主要獎項

獨立一等功績韓國:韓國章(1966)

評價[編輯]

胡適在陳果夫去世後,在日記中表示,陳果夫一生忠於國家,忠於國民黨,堅決反對中共,因此一直受到中共有計畫的毀謗。[1]

軼聞[編輯]

  • 陳果夫力扶中醫,於1931年在南京成立「中央國醫館」並任理事長,各地設分支館,有效地保存了當時在社會輿論上式微的中醫學。
  • 1933年陳果夫任江蘇省主席時,特請兒時好友、癮君子徐儷江出任全省禁煙局長,促其現身說法,以利禁煙。
  • 陳果夫而立之前即患當時不治之症肺結核,但他善於養病,起居有序、精神鎮靜,就當時醫療條件,陳氏通過養生多活了約二十年。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前任:
顧祝同
江蘇省政府主席
1933年10月 - 1937年11月
繼任:
顧祝同

 

陳立夫[編輯]

 
 
陳立夫
Chen Lifu 01.jpg
中華民國政治人士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出生 1900年8月21日(清光緒26年7月27日)
 大清浙江吳興
逝世 2001年2月8日(100歲)
臺灣 臺灣台中市北區中醫大附醫
配偶 孫祿卿
親屬 父:陳其業
叔:陳其美
兄:陳果夫
子女 陳澤安陳澤寧陳澤容陳澤寵
學歷
經歷
  •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
    (1925年9月)
  •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主任。
    (1928年)
  • 國民政府戰地政務委員會委員
    (1928年4月27日-1928年6月30日)
  • (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8年2月1日-1931年)
  • 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
    (1929年)
  • (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委員
    (1929年1月7日-1931年)
  • (國民政府)考選委員會委員
    (1929年2月-1932年12月15日)
  •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
    (1931年)
  • (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
    (1933年10月12日-1947年)
  • 國民政府委員
    (1933年10月5日-1938年3月5日)
  • (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
    (1938年1月1日-1944年11月20日)
  • (國民政府)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
    (1939年)
  • 國立編譯館館長
    (1942年1月-1944年2月)
  • 正中書局董事長
    (1944年)
  • 立法院副院長
    (1948年6月18日-1948年12月22日)
  • 中央日報董事長
    (1947年-1950年)
  • 行政院政務委員
    (1948年12月22日-1949年3月21日)
  • 行政院政務委員
    (1949年6月12日-1950年3月10日)
  •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1950年-2001年)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編譯委員會總編輯
    (1967年-2001年2月8日)
  •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理事長
    (1967年-2001年2月8日)
  • 總統府資政
    (1969年-1996年5月19日)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
    (1970年-1991年)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西醫合作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
    (1967年-2001年2月8日)
  • 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
    (1972年-2001年2月8日)
  • 財團法人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1989年-2001年2月8日)

陳立夫(1900年8月21日-2001年2月8日,英語Li-Fu Chen),名祖燕,字立夫浙江吳興縣東林澤河裡(現屬湖州吳興區東林鎮)人,1924年,獲美國匹茲堡大學採礦學碩士學位。父陳其業,字勤士,兄陳祖燾,字果夫。其二叔陳英士陳其美)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中山的左右股肱,陳其美蔣中正關係密切,為蔣中正結義之兄,將蔣中正引薦於孫中山,而蔣提拔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蔣陳兩家可以說是沒有陳其美就沒有蔣中正,沒有蔣中正也沒有陳氏二兄弟的相互提拔的關係。陳立夫另外曾化名李融清辜君明

生平[編輯]

早年生活[編輯]

陳果夫及陳立夫是中國國民黨重要人物。兄弟倆早年入私塾,師為若臣。1917年,陳立夫在上海以第5名的成績考入天津北洋大學學工礦,畢業後又赴美留學。1924年,他取得美國匹茲堡大學冶礦碩士,在史克蘭敦當了8個月的實習礦工後回國。就在他準備接受中興煤礦公司聘請、任采礦工程師時,於美國匹茲堡大學留學歸國並已決定赴美工作的陳立夫向蔣介石辭行,大哥陳果夫轉來蔣的兩份電報,蔣表示希望陳立夫能到廣州協助自己。陳立夫志向本不在政治,但因陳果夫的勸說以及與蔣的叔輩關系,還是去了廣州。陳立夫後來在回憶錄里講,原以為只是幫忙一段時間,便馬上再回去投身采礦。但在北伐前夕,當時蔣中正廣羅人才留用了陳立夫,陳從此踏入政壇,沒成為一名工程師,棄工從政。

27歲即出任蔣中正的機要秘書,深得信任。29歲任中央黨部秘書長,是國民黨史上最年輕的中央黨部秘書長,負責人事及組織工作。1931年,31歲的陳立夫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組織部是國民黨黨內安全特務機構。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下面有三個組:第一組組長是徐恩曾,第二組組長是戴笠,第三組組長為丁默邨。後來一組、二組分別發展壯大成中統局軍統局丁默邨的三組被撤銷。在國民黨內,陳果夫和陳立夫的派系被稱為「二陳」或者CC系。CC系雖被稱為二陳的私人系統,實際上所指的是當時的中央人士所聚集的Central Club。二陳掌管國民黨黨務機構,時稱「蔣家天下陳家黨」。而在所謂民國四大家族中,只有陳家與蔣宋孔三家沒有姻親關係。

陳立夫在中國醫學的維護與轉型,也扮演重要角色。1920年代,中國鼠疫瘧疾等傳染病肆虐,中醫遭到西醫藥物壓制,被汪精衛為首的官員強硬取締。陳立夫和其兄長陳果夫挺身而出,與胡漢民等學者在1930年召開「國醫館籌備大會」,要「以科學方法整理中醫學術」,陳立夫被推為理事長,後來這一天,也成為國醫節,當時中醫已要被廢除,可以說中醫是由二陳出面所拯救留下的。

1937年4月,蔣經國到南京拜訪陳立夫。蔣經國抱怨蔣介石還沒見他。陳立夫說:「你現在還是共產黨員,而且還寫信罵他,你必須先寫信給他,向他報告,你已經不是共產黨員,希望加入國民黨。」[1]

國府教長任內[編輯]

1938年,陳立夫38歲任教育部長,正是抗戰最艱辛時刻,陳立夫堅持教育是百年大計,當時喊出「戰時如平時」口號,陳任部長後的首要工作,便是主持了大學內遷,遷得最遠的便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南開大學,初遷長沙,合設長沙臨時大學,再遷蒙自昆明,改稱西南聯大,西南聯大後來也創造了中國教育史的一個奇蹟。陳立夫任部長時期另外實施「貸金」政策,由國家借錢給學生念書,成立了「貸金」,也就是現在的助學貸款來幫助學生唸書及出國留學,造就許多現代對國家有成就之學者。諾貝爾獎金得主楊振寧李政道二位就是其中受惠者。另外大學全國統一招生制度、全國各級教育、師範教育培訓制度和教師退休金制度以及教師節等,也都是他在任教育部部長時創立的。

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陳立夫還做過一件當時看來似乎不急卻影響綿遠的事。為了獎勵外國青年研究中國的語文歷史文化,增進對中國的瞭解,1944年,中國在英國牛津倫敦美國哈佛耶魯芝加哥哥倫比亞印度加爾各答等十來所大學,共設立了50個名額的獎學金,每年每個名額提供1500美金,凡是在這些大學肄業的非中國學生選學中國語言歷史政治經濟地理等學科一年以上,有相當成績者都可申請。以後又擴大到英國劍橋、美國史丹佛等多所名牌大學。這一獎學金專案延續到1948年度國民黨將要潰敗前夕。享受過這一獎學金的學生中,出現了不少漢學家,其中如耶魯大學的名教授吳克 (Prof. Richard L. Wallker)、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副校長的狄百瑞 (Prof.W.T.Debary) 等。1947年,陳立夫當上了《時代Time雜誌一期的封面人物。

1948年後[編輯]

1948年陳立夫曾受命到美國為杜威助選,結果杜威落選,而國民黨亦因而開罪上臺之杜魯門。另任中央政校代校長,後又擔任國大代表、立法院副院長及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資政等職,可說歷任所有黨政要職,陳立夫還成了《時代TIME雜誌1947年5月26日號一期的封面人物。

1949年中華民國搬遷台灣後,蔣中正為整頓在台勢力,並受到陳誠掌握軍權逼迫,蔣介石面臨黨內空前的壓力。蔣介石、孫科、陳果夫三個人曾在一起商量,誰來承擔丟了大陸的責任?陳果夫和陳立夫說,如果有機會重回大陸,軍事重於政治,那麼一定要保蔣介石,這個責任就由陳家來擔。於是,1950年7月26日,蔣介石宣布由他指定的中央改造委員和中央評議委員名單,陳果夫只得了個中央評議委員的虛銜,陳立夫則完全被排除在外。

陳立夫為鞏固蔣介石政權自願離開政壇,1950年8月,陳立夫以參加道德重整會議的名義,帶全家離開台灣出國,定居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個小鎮,開始了遠離政治的生活,以經營農場養雞、賣皮蛋、粽子等食品為生。1951年,陳果夫在臺灣去世。當時蔣介石給陳立夫一封信,告之已處理陳果夫的喪事,暗示陳立夫不要回臺灣。1961年,陳立夫第一次獲準回來探望他病重的父親,陳立夫因為人氣太旺,回臺灣的時候來機場接他的人爆滿。為了避免猜忌,陳立夫並未久留就回了美國。陳在美養雞時間曾多次受蔣介石邀任職務,其中包括聯合國代表,日本大使,考試院院長,西班牙大使,希臘大使,以及巡迴大使,但陳立夫均未接受。

外傳蔣介石因怪罪陳立夫而要求陳離開台灣。但在兩蔣遺留的書信中發現蔣經國與陳立夫當時經常書信來往,信中常提起蔣介石蔣經國對陳立夫在美生活的關心,蔣介石並從他人得知陳在美養雞生活非常艱苦,曾多次託俞國華匯錢給陳幫助渡過幾次生活上的難關,但陳是否有接受幫助便不得而知,其中蔣介石曾多次透過蔣經國希望陳立夫返台但都遭婉拒。直至陳誠死後蔣介石招陳立夫返台陳才接受回到台灣定居,因此蔣介石與陳立夫不合之說不攻自破。[2]

晚年生活[編輯]

晚年受招回臺灣後陳立夫多次婉拒蔣介石提出之政治職務,最後只接受蔣介石所授之總統府資政,但總是以總統府資政的身分襄助文化復興運動。陳在大陸時已大力提倡中華文化,回台後更專注於文化上的工作,在蔣介石授命下於臺中市中國醫藥學院擔任董事長,將中國醫藥學院提昇到現今的規模並成立中國醫藥學院附屬醫院,尤其對中醫的保存以及貢獻功不可沒。1982年12月1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

「陳立夫則以父親拒絕離粵據為己功六十八年立夫為此說時兒即已發表『沉思於慈湖之畔』一文以事實予以澄清」[3]

1983年1月24日,宋美齡函電蔣經國:

「沉思於慈湖之畔一冊見書內答復立夫對父親之說法非常適當甚慰」[4]

90歲那年,以一生寫書法募款所得成立財團法人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用以鼓勵國內外從事中醫藥及文化學術高深之研究及推廣,在當時中醫不被相信以及被打壓的情況下極力推崇中醫,因此有"中醫保鑣"的稱號,對中華文化以及儒家思想也有極大貢獻。雖返華後主動退出政壇,但因是國民黨元老並對中華文化貢獻許多,仍非常受兩岸政治人物、學者及中醫界人士尊敬。寫有《陳立夫講唯生論》、《四書道貫》、《成敗之鑑》、《我怎樣活到一百歲》、《孟子之政治思想》、《孟子之倫理道德思想》、《人理學》、《寒風集》、《八年來的回憶》、《我的信仰和希望》、《中醫科學理論基礎之發現,及中醫合作之必然性》、《國父道德言論類輯》與《中華醫藥專輯》,並主編《孔子學說對世界之影響》、《中華文化概述》、《易學應用之研究》三輯,及主持譯印英人李約瑟所著《中國之科技與文明》等書。

陳立夫對兩岸和平共處以及希望兩岸統一也做過許多努力與建議。他在自傳《成敗之鑒》中提到「我與趙耀東同志、連同中央評議委員32人,提案以中國文化建立兩岸之共信,並以一百億元與中共共同開始建設國父實業計畫之一部分。藉以建立互信,進而達致兩岸之和平統一,此案通過中央評議會議,此一構想有勝於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號召,中共方面有趙紫陽政之反應贊成,但吾政府方面,似怕中共之乏誠意,未有進行」,盡管海內外各方面反應極佳,此案仍不免胎死腹中,殊為可惜。「

另外在中國國民黨第十五屆中央評議委員第四次會議上,陳立夫與梁肅戎聯署提交《國共第三次合作,共議和平統一案》,提出三點具體建議:第一,由連戰率團訪問大陸,與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進行高峰會議,發表聲明,共同反對臺獨,朝向統一的道路前進;第二,加強國共兩黨間的合作,組成國家統一委員會,在兩岸互設辦事處,進行政治、經貿、文化、體育等各項交流活動;第三,在最短期間內積極推動三通,增進兩岸人民感情,減少敵意,為兩岸和平統一奠定基礎。此提議除設置國統會外,其餘未經當時政府採納,但現今中華民國政府都朝著這些方向進行,可見陳立夫的遠見和影響力。

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掌管國民黨黨務機構,至使當時有「蔣家天下陳家黨」之稱。雖被中國共產黨宣傳為民國四大家族之一,現經多方研究學者證明二陳主管黨務而未見以公謀私斂財的證據,並未娶多妻亦無花名在外,在中國近代高層官員中被公認個人品行修養良好,也被肯定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各種層面中影響力極深的兩兄弟。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曾讚許陳立夫說:「陳立夫是一位值得被尊敬的敵人。」

陳立夫於2001年2月8日晚8時50分左右在醫院的加護病房過世,走過跨越3世紀的人生,享壽101歲。

 
晚年的陳立夫

中華民國政府通過總統頒布褒揚令給予褒揚,褒揚令原文為:

總統府前資政、私立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陳立夫,襟期閎遠,性行謙沖。幼承庭訓,飽讀經史。及長志懷奇節,精研工礦,榮獲美國匹茨堡大學碩士學位。學成遄歸,膺任黃埔軍校校長先總統 蔣公機要秘書,參與東征、北伐各役,發明密碼編譯製作,設立短波無線電臺,啟用新知,決勝千里;敉平動盪,卓著勳績。抗日軍興,洊膺教育部部長,制定戰時教育綱領,撫輯流亡學生,為國育才,成效斐然。行憲伊始,先後出任立法院副院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資政等職,讜論嘉謨,益宏靖獻。公餘治學勤奮,著作等身,尤以「四書道貫」一書,窮理致義,善導群生;宏揚儒學,蜚聲寰宇。晚歲獲聘私立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闡揚中華醫藥精髓,倡導中西醫藥一體,發隱抉微,中外同欽。期頤上壽,人瑞國珍。茲聞溘逝,愴悼殊深,應予明令褒揚,以示政府篤念耆賢之至意。

總   統 陳水扁

行政院院長 張俊雄

陳立夫養生保健之道[編輯]

陳立夫是近代歷史上有名的人瑞,他的高壽來自自創的一套特殊養生之道-四十八字養生真訣:

養身在動,養心在靜;
飲食有節,起居有時;
物熟始食,水沸始飲;
多食果菜,少食肉類;
頭部宜冷,足部宜暖;
知足常樂,無求常安。

因此,高齡的陳立夫至過世前仍耳聰目明,健步如飛,童顏鶴髮,精神矍鑠;也是他給人最深、最動人的印象。同時他更鼓勵國人以穴位按摩法健身;散步、自我按摩、洗澡,都能促進新陳代謝、血液流暢,關節靈活。陳立夫每天清晨五點半起床,起床後第一件事是先沐浴再用早餐,然後在院子裡散步五百到一千步,數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陳立夫的自我按摩健身法,就是在沐浴時,從頭頂到腳心,全身各處,水沖到那裡,就用兩手心在此部位按摩一百下。每次需時約四十分鐘。他解釋說:這是利用水的溫熱力量以及皮膚的摩擦促進週身血液循環暢通。傳陳立夫晚年悟得一幅對聯:合情合理合勢做成大事 輕名輕利輕權修得長生

家庭[編輯]

陳立夫與孫祿卿結為夫妻,育三子一女,孫祿卿早年畢業於上海美專,為國畫大師劉海粟弟子。陳立夫與孫祿卿都是浙江湖州人,是指腹為婚的。13歲那年訂婚,直到23歲陳立夫出國前才第一次見過面。雖然是老式婚姻,但感情很好,共同生活了65年。陳立夫自己總結的婚姻經驗是「愛其所同,敬其所異」。

陳澤安,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農學系,赴美深造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是植物病理學家。

陳澤寧,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陳澤容,16歲時就赴美學音樂,現在美國定居。

陳澤寵,畢業於美國普度大學航空工程系學士,普度大學MBA和工業設計系的雙科碩士。(已歿)

陳立夫子女中唯一留在台灣的只有最小的兒子陳澤寵一家,其他人都在美國定居。

陳立夫三子陳澤寵,曾接手擔任財團法人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2005年8月赴北京旅遊,因感冒不適到北京中日友好醫院檢查,卻被建議切除肝腫瘤,手術中大量出血,術後病情惡化,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卻無積極處理,轉至武警總醫院緊急換肝後仍告不治,享年六十四歲[1]。其妻林穎曾為此,提出非常多的證據有關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嚴重失責並試圖隱瞞事實,據此提醒中國醫療水準讓人堪憂。[5]

陳澤寵長子陳紹誠近來被台灣媒體報導注目而又引起一般民眾對陳家歷史背景的好奇。

其他[編輯]

中國醫藥學院事件:對於外界質疑的中國醫藥學院校產糾紛,陳立夫三子陳澤寵說,學校並沒有校產之爭。陳澤寵透露陳立夫的遺願是希望中國醫藥學院成為國立的綜合大學。

紫砂壺事件:陳立夫三子陳澤寵媳林穎曾代表陳立夫的子女,於2005年8月對北京中拍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將拍賣之120件「陳立夫舊藏紫砂壺」一事發表聲明,稱陳立夫一生從沒有收藏過紫砂壺,關於「所拍紫砂壺系陳立夫當年所有」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

林穎曾向媒體展示了居住美國的陳立夫次子陳澤寧的親筆信函說明,這封信中寫到:「澤寵弟、穎曾妹:近日讀新聞之『陳立夫珍藏紫砂壺將在京拍賣』大感錯愕。此事決非事實,有害父親生前的清名。我們都知道父親一生不是個有收藏嗜好的人,難得有幾件有價值的藝術品,他一向都讓母親和我們兄弟們知道,我們既然都不知道這些紫砂壺,那就決不可能是事實。茲請弟妹查清此次消息的來源,作充分的了解和適當處理,以免讓此事有傷於父親的清名。」[2]

北京中拍國際拍賣公司於2005年8月14日以人民幣七百八十萬元起拍價「陳立夫舊藏紫砂壺」120件,但由於紫砂壺是否為陳立夫珍藏有爭議,這批拍品因無人競投而流拍。

履歷[編輯]

  • 1922年 畢業於北洋大學採礦系。
  • 1925年 獲美國匹茲堡大學採礦學碩士學位。
  • 1925年9月回國,任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隨侍蔣介石
  • 1928年4月27日-1928年6月30日 任(國民政府)戰地政務委員會委員。
  • 1928年2月1日-1931年 任(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
  • 1928年 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主任。
  • 1929年 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時年29歲,是國民黨歷史上最年輕的秘書長。
  • 1929年1月7日-1931年 任導淮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
  • 1929年2月-1932年12月15日 任考選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
  • 1931年 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
  • 1933年10月5日-1938年3月5日 任國民政府委員
  • 1933年10月12日-1947年 任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
  • 1934年 任國民政府土地委員會主任委員。
  • 1938年1月1日-1944年11月20日 任教育部部長(國民政府)
  • 1939年 任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
  • 1944年 任正中書局董事長
  • 1947年-1950年 任中央日報董事長
  • 1948年6月18日-1948年12月22日 任立法院副院長
  • 1948年12月22日-1949年3月21日 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 1949年 隨中華民國政府去臺灣
  • 1949年6月12日-1950年3月10日 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 1950年-2001年 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 1951年 赴美國定居。
  • 1967-2001年 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西醫合作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
  • 1967年-2001年2月8日 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編譯委員會總編輯
  • 1966年 賀蔣介石八十大壽,首次返台
  • 1967年-2001年2月8日 任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理事長
  • 1969年-1996年5月19日 任總統府資政
  • 1969年 於臺灣定居,歷任總統府資政、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孔孟學會理事長等職。
  • 1970年-1991年 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
  • 1972年-2001年2月8日 任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
  • 1989年 創立財團法人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任董事長
  • 2000年10月 因肺炎住進醫院、併發心肌梗塞
  • 2001年2月8日晚近九時 在台中市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逝世。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硬陶

硬陶亦稱印紋硬陶。古代陶器的一種。硬陶在長江以南和東南沿海地區出土數量較多,是承襲當地軟陶發展起來的。

編輯摘要
 
 

 

硬陶- 硬陶 

       在中國陶瓷史上,硬陶是一個特殊的品種。時間上,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即已燒造,晚於普通陶器而早於原始瓷器;

地域上,南方地區出土量很大而北方發現較少;成分上,硬陶較普通粘土細膩而堅硬卻比原始瓷器含雜質較多,燒成溫度也較普通陶器高而未達燒結程度。南方地區發現的硬陶多與原始瓷器一起燒造,胎質也較為接近,所以可以認為二者是姊妹產品。

 

      硬陶器在春秋時是質量上乘的盛貯器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統稱為“印紋硬陶”。考古發掘顯示,商周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化學組成分析,有的已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紋硬陶所用原料為一般黏土,含鐵量較高,胎色較深,而多呈紫褐、紅褐、黃褐和灰褐色。印紋硬陶堅固耐用,絕大多數是貯盛器。商周時期幾何形印紋硬陶主要盛行於南方的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地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北方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也有少量發現。

 

 

硬陶- 印紋硬陶罐 

中文名稱:印紋硬陶罐
英文名稱: Stamped ornamentation pottery jar 
印紋硬陶

     在中國陶瓷史上,硬陶是一個特殊的品種。時間上,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即已燒造,晚於普通陶器而早於原始瓷器;地域上,南方地區出土量很大而北方發現較少;成分上,硬陶較普通粘土細膩而堅硬卻比原始瓷器含雜質較多,燒成溫度也較普通陶器高而未達燒結程度。南方地區發現的硬陶多與原始瓷器一起燒造,胎質也較為接近,所以可以認為二者是姊妹產品。硬陶器在春秋時是質量上乘的盛貯器。

      這件硬陶罐於河南省固始縣侯古堆大墓出土,具備了硬陶的主要特徵。因胎料中含鐵量高而呈青褐色,因燒結火候高而表面形成一層光澤,猶如瓷器之釉;由於採用泥條盤築並拍打而成形,表面多有凹窩……這些特徵,在同時期的普通陶器上較少看到。尤其是器表的細密紋飾,更成為其獨特的裝飾。這是由於製作時匠人一手在器內撐托,一手持表面有紋的拍子在器表輕輕拍打,從而將紋飾留遍了器身。這件陶罐外表所飾是細小的方格紋,是硬陶器常見的裝飾紋樣。由於硬陶表面多有印上的紋飾,所以常稱為印紋硬陶。

 

硬陶- 勾吳夫人的"哀榮" 

      侯古堆大墓的主人季子是北方人,隨葬的物品多是從北方娘家帶來的,而這件硬陶罐頗具南方風格。也許是她的夫家為表哀思而將南方特產為她隨葬的,也可能是未嫁時曾有人將這件當時尚屬稀罕的東西貢奉給宋景公,宋景公又轉而為其妹陪嫁的。無論如何,季子生前死後都已夠風光的了。其墓中所出器物達數百件,銅鼎就有九件,已是" 冒大不韙 "的天子之禮了。單有這些意猶未盡,她的夫家又組織了十七個活人為她殉葬。


 

硬陶- 圖片 


Image

硬陶硬陶圖冊

 規格:口徑7.7厘米高9.8厘米
出處:走進珍寶世界:中國古代飲食具
年代:春秋
類型
質地類型:陶器
功用類型:飲食具
欄目關鍵詞:吃出來的等級—夏商周時期貯藏具飲食具
收藏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題詞或關鍵詞:罐
輔助分類項:飲食具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窯[編輯]

 
 

越窯唐朝五代越州(今浙江紹興,寧波)的瓷窯。因此得名為「越窯」。越窯燒制的青瓷器在唐代很出名。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寫道:「碗,越州為上。其瓷類玉、類冰。」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主要分布在浙江上虞、慈溪一帶,不僅生產民間用瓷,而且早在唐代就設置貢窯,宋時「置官監窯」,燒制高檔的宮廷用瓷,其產品在唐代晚期開始大量外銷,在亞非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發現過越窯青瓷,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傑出貢獻。其中上林湖越窯遺址於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世紀30年代,陳萬里曾考察越窯遺址。50年代後,文物部門多次對越窯遺址進行了踏勘。1990年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對上林湖庫區及周圍諸如白洋湖、上嶴湖、杜湖、古銀錠湖等窯址群進行了專題調查,對其中的荷花芯窯址、寺龍口窯址、低嶺頭窯址進行了發掘。越窯青瓷開創於東漢,歷晉、南朝,到唐、五代、宋時得到蓬勃發展,北宋中晚期經歷了從鼎盛到衰落的過程,南宋初,又進入一個短暫的繁榮期。

可以說,越窯開創以來,一直成為南方青瓷的傑出代表,是中國陶瓷史上最為奪目的一朵奇葩。


 

祕色瓷[編輯]

晚唐、五代時最上品的越窯千峰翠色青瓷專門作為貢品,臣民不得用,因此稱為「祕色」。五代國王王審知曾派徐寅貢祕色瓷,徐寅作詩:《貢余祕色瓷器》:「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中山竹葉醅初發,多病那堪中十分?」

趙彥衡雲麓漫鈔》說越窯祕色瓷艾色,又引詩人陸龜蒙《進越器詩》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霄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遺杯」。

1987年4月3日,法門寺真身寶塔的地宮被打開,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包括十三件祕色瓷器現存法門寺博物館。

各朝代越窯青瓷的特徵[編輯]

從東漢、三國到西晉,越窯的中心窯場在上虞的曹娥江流域,共發現窯址100餘處,另在慈溪、餘姚、鄞縣、寧波、紹興等地均有零星分布。產品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有罐、罍、壺、鍾、洗、碗、虎子、燈等,也有許多明器出現,特別是穀倉,成了這一時期的標誌性器物。

東晉、南朝時期,越窯遺址數量發現不多,相對處於一個低落階段,上虞曹娥江中游自西晉以後窯址劇減;而在慈溪古銀錠湖一帶,則有了進一步發展;另在蕭山、餘姚、鄞縣、奉化等地有零星分布。這一時期的產品主要有碗、盤、缽、罐、盤口壺、雞首壺、硯等,西晉時期流行的明器基本不見。

唐、五代時期,越窯的中心窯場從上虞曹娥江流域轉移到慈溪的上林湖一帶,窯址數量激增,遍布除浙北和浙南以外的所有地區,在胎釉配方、造型裝飾、窯具和燒制方面均有重大改進,制瓷工藝顯著提高,且在九世紀上半葉創製和使用了匣缽,特別是細質匣缽釉封接技術的出現,有效地保證了瓷器燒成時的還原氣氛和防止落渣的發生,使瓷器的質量明顯提高,祕色瓷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名牌產品。器形有花口碗、葵口盤、海棠杯、荷葉形盞托、執壺、粉盒、瓷枕、水盂等,其修坯之精細、釉面之瑩潤、造型之端莊、燒成之優良,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勝的時代風尚。

北宋,是越窯蓬勃發展時期,除慈溪上林湖這個中心以外,在鄞縣東錢湖、上虞窯寺前、黃岩沙埠形成了另3個分中心。此時的越窯以異彩紛呈的刻劃花為標誌,青瓷手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碗、盤、托、壺、罐等器物胎骨細薄,並運用單線劃花、鏤孔透雕、淺浮雕、刻劃與篦紋相接合等裝飾技法,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豐富的藝術個性。特別是北宋早期的劃花技術,把唐代金銀器紋樣引用到瓷器上,線條流暢,技法嫻熟,布局細密,圖樣簡潔清麗,以自然風物和民間喜聞樂見的內容為創作題材,如鸚鵡對鳴、蝴蝶相向、雙鳳穿枝、龜伏荷心、鳥棲花叢、兒童嬉戲,無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到北宋中晚期,雖引進了刻花技術,但品種逐漸單調,製作漸趨粗糙,有許多碗類採用明火疊燒。另在上林湖窯址調查中,有多件刻「官」、「官樣」銘遺物出土。

南宋時,越窯遺址主要分布在慈溪市古銀錠湖周圍,數量較少。在窯址中,除傳統越窯青瓷以外,又發現了官窯型的月白、天青釉瓷器,折腹盤、蘭草紋和牡丹紋是這一時期器物的主要特徵。官窯型器物的釉面滋潤而含蓄,呈半失透狀,器類有觚、爐、盤、玉壺春瓶、花盆、鳥食罐等,這些產品應是供器或宮廷用器,其胎質釉色、器物造型,燒成方式及儀態風神均與越窯瓷器傳統風格大相徑庭,卻與北方的汝官窯製品頗為接近,這種現象的出現並非偶然,應該與南宋早期修內司在此征燒宮廷用瓷有關,新出現了用支釘支燒方法。寺龍口窯址南宋地層中,有陰刻「官」銘匣缽出土。

東漢越窯五管瓶 
西晉越窯穀倉 
唐越窯燈盞 
北宋越窯刻花盞托 
南宋越窯「甲申殿」款盤底片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沈從文

 

10424

 
 
沈從文與張兆和

沈從文晚年在美國

 

沈從文專頁

 

簡介     沈從文(1902-1988), 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煥,荒僻神秘的湘西鳳凰縣,有苗漢土家族的血統。14歲高小畢業後入伍,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後,他于1923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開始用“休芸芸”這一筆名進行創作。至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丑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范圍。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兩性關系的描寫較淺,文學的純淨度也差些。30年代後,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後來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于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 (宇慧根據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整理撰寫)   【“文學視界”撰寫、編輯整理】

 

沈從文專輯

連結到文學視界


代表作
中篇小說:邊城

 

線上作品閱讀
中長篇小說 一個女劇員的生活 冬的空間 阿麗思中國游記 長河 神巫之愛

短篇小說

蕭蕭 丈夫 王嫂  

《鴨子》集

往事 夜漁 玫瑰與九妹 臘八粥
  代狗 船上 佔領 槐化鎮  
《蜜柑》集 蜜柑 獵野豬的故事 初八那日 草繩
《老實人》集 老實人 船上岸上 連長 我的鄰
  一個婦人的日記 在私塾      
《入伍後》集 入伍後 我的小學教育 嵐生同嵐生太太 松子君 記陸
  傳事兵 爐邊 屠桌邊    
《雨後》 柏子 雨後 第一次作男人的那個人 有學問的人 某夫婦
《十四夜間》 山鬼 或人的家庭 十四夜間    
《好管閑事的人》 嘍羅 或人的太太 煥乎先生 好管閑事的人 卒伍
  爹爹        
  我的教育 第四    
《龍朱》 龍朱 參軍 媚金·豹子·與那羊 闕名故事 說故事人的故事
《石子船》 石子船 一日的故事 道師與道場
  還鄉 後記      
散文 大山里的人生(集) 看虹錄      
詩歌 無題        
相關資料 沈從文傳略 小說家的筆折斷以後 一九九五年九月上海讀《沈從文文集》隨想/王曉明* 沉默無言”的暗影──讀沈從文的《黔小景》/王曉明*  

 

 

 

沈從文[編輯]

 
 {{{name}}}
沈從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1978年-1988年
性別
原名 沈岳煥
筆名 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
崇文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出生 1902年12月28日
 大清湖南省鳳凰縣
逝世 1988年5月10日(85歲)
 中國北京市
職業 文學家小說家散文家考古學
語言 漢語
配偶 張兆和 (1933年9月9日結婚-1988年5月10日寡居)
親屬 祖父: 沈宏富(1837年-1868年)
岳父: 張吉友
大姨子: 張元和張允和
小姨子: 張充和
襟兄弟: 顧傳玠周有光傅漢思
研究領域 文學考古學
學歷

北京大學旁聽生

經歷

吳淞中國公學任教
國立青島大學任教
國立山東大學文學院講師
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代表作

邊城
長河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煥,生於中國湖南省鳳凰縣。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小說家散文家考古學專家。

 

 

 

生平[編輯]

祖父沈宏富為漢族,生身祖母劉氏為苗族,母親黃素英為土家族[1],沈從文本為漢族,早年亦以漢族人自居,晚年時為家庭利益選擇了苗族。[2][3][4]

1917年高小畢業後,進入陳渠珍湘西護國聯軍部隊辦理雜事,後任陳渠珍書記。陳藏書甚多,沈受益匪淺[5]。1922年在陳的支持下,沈離開湘西去北京發展。1923年進入北京大學旁聽,同時練習寫作。

1924年開始發表作品,並結識郁達夫徐志摩林宰平等人。

1925年發表第一篇小說《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個創作文集《鴨子》。同年底,沈從文在上海與胡也頻等自籌資金,創辦《人間》、《紅黑》雜誌,終因資金不足而停刊。

沈從文20年代起蜚聲文壇,與詩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雜文家魯迅齊名。沈以其小說創作著稱。而後,他改執教鞭,1928年到1930年任教於上海中國公學,兼任《大公報》、《益事報》等文藝副刊主編;後曾先後在輔仁大學國立青島大學(現中國海洋大學魚山主校區)、武漢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

1948年受到郭沫若等的批判,1948年12月31日宣佈封筆[6],中止文學創作,轉入歷史文物研究,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服飾。

1949年以後,沈從文沒有進行過小說創作。他的書在三十多年間僅出版過一次。

1950年到1978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1978年到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期間遇上文化大革命。軍管會的軍代表指著他工作室裡的圖書資料說:「我幫你消毒,燒掉,你服不服?」「沒有什麼不服,」沈從文回答,「要燒就燒。」於是包括明代刊本《今古小說》在內的幾書架珍貴書籍被搬到院子全都燒毀。

1979年,沈從文被第四次文代會中提起,沈從文說:「那都是些過時了的東西,不必再提它……我只不過是個出土文物。」[7]

1980年,沈從文應邀訪美。

1985年,一名女記者問道沈從文在文化大革命中打掃女廁所的經歷,沈從文抱著她的肩膀,號啕大哭,驚呆了周圍的人。[7]

1988年5月10日,沈從文因心臟病猝發在家中病逝,享年86歲,臨終遺言:「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好說的。」[8]

逸事[編輯]

  • 沈從文只有小學學歷。西南聯大要提升沈從文為教授時,劉文典一直看不起搞新文學創作的人。一次,在西南聯大的教務會議上,他提出質疑:「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該拿400塊錢,我該拿40塊錢,朱自清該拿4塊錢,可我不會給沈從文4毛錢。沈從文要是教授,那我是什麼?」清華外文系出身的查良錚說:「沈從文這樣的人來聯大來教書,就是楊振聲這樣沒有眼光的人引薦的。」[9] 美籍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則對「沈從文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評點沈的《靜》時他說,「三十年代的中國作家,再沒有別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內,寫出一篇如此有象徵意味如此感情豐富的小說來。」
  • 在中國公學教書時,沈從文愛上他的女學生張兆和,寫了不少的情書追求她,並引發校長胡適的同情,施以援手。最後,據說因沈從文的情書「寫得太好了」,張兆和終於同意嫁給沈從文。

關於諾獎[編輯]

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審委員馬悅然高行健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在《明報月刊》中表示,1987、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最後候選名單之中,沈從文入選了,而且馬悅然認為沈從文是1988年中最有機會獲獎的候選人。1988年,馬悅然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瑞典大使館文化處詢問沈從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人。」其實,沈從文剛剛離世數月。[10]文化界流傳,1988年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已經決定文學獎得獎者是沈從文,但因為諾貝爾獎只會頒授給在世的人,雖然經過馬悅然屢次勸說破例頒發給沈從文,馬悅然使出渾身解數還是無效,最後哭著離開了會場,因此沈從文與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失之交臂。[11]日後曾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的佩爾·韋斯特伯格在2012年回憶稱,他在加入瑞典學院前,知道沈從文「非常非常接近獲獎,但是他不幸去世了。」[12]

評價[編輯]

瑞典漢學家、諾貝爾獎終審評委馬悅然評價沈從文說:「要是說中國作家得獎,沈從文頭一個就是,五四運動以來的中國作家就是他,頭一個可以獲獎的。你不同意我的看法嗎?雖然沈從文到1950年代就不寫作了,他1949年放棄寫作之後,埋頭於文物研究,1949年到1978年在歷史博物館當講解員,1978年到1987年在研究所做研究工作。我覺得他寫的那部《中國歷代服飾研究》是一部非常有刺激性的長篇小說,最精彩的一部長篇小說。沈從文沒有文學家的自負清高,因為他是一個土包子,一個鄉巴佬,他懂得下層人民的疾苦,懂得歷史上人民生活的疾苦,所以他會寫《邊城》、《長河》那樣偉大的小說。他即使不寫小說,寫服飾研究也很出色,你可能沒讀過他的《中國歷代服飾研究》,非常漂亮,很多專門做服飾考古的學者沒有人能寫出他那樣出色的書。在中國,要得諾貝爾文學獎,除了沈從文,有誰能得呢?」[10]

主要著作[編輯]

小說集[編輯]

  • 《蜜柑》
  • 《雨後及其他》
  • 《神巫之愛》
  • 《龍朱》
  • 《旅店及其他》
  • 《石子船》
  • 《虎雛》
  • 《阿黑小史》
  • 《月下小景》
  • 《八駿圖》
  • 《如蕤集》
  • 《從文小說習作選》
  • 《新與舊》
  • 《主婦集》
  • 《春燈集》
  • 《黑鳳集》
  • 《蕭蕭》
  • 《阿麗思中國遊記》
  • 邊城
  • 長河

散文集[編輯]

學術著作[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