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

 
 
 
黃金雨
FvfSanSimonNLEX9227 01.JPG
 
保護狀況
未予評估IUCN 3.1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亞綱: 薔薇亞綱 Rosidae
(未分級) I類真薔薇分支 eurosids I
目: 豆目 Fabales
科: 豆科 Fabaceae
亞科: 蘇木亞科 Cæsalpinioideae
族: 決明族 Cassieae
屬: 決明屬 Cassia
種: C. fistula
二名法
Cassia fistula
L.
異名[1]
  • Bactyrilobium fistula Willd.
  • Cassia bonplandiana DC.
  • Cassia excelsa Kunth
  • Cassia fistuloides Collad.
  • Cassia rhombifolia Roxb.
  • Cathartocarpus excelsus G.Don
  • Cathartocarpus fistula Pers.
  • Cathartocarpus fistuloides (Collad.) G.Don
  • Cathartocarpus rhombifolius G.Don

阿勃勒學名Cassia fistula、golden shower tree),又稱為黃金雨金鍊花波斯皂莢婆羅門皂莢長果子樹牛角樹豬腸豆等。阿勃勒之名可能來自於另一花與其類似,而易於混淆之植物金鍊花之音譯。是一種蘇木亞科的植物。原產於南亞南部,從巴基斯坦南部往東直到印度緬甸,往南直到斯里蘭卡。分布在緬甸斯里蘭卡印度台灣以及中國的南部、西南部等地,生長於海拔1,000公尺的地區。

種植及用途[編輯]

阿勃勒是一種中型樹,樹身可長至10至20米高,而且生長迅速。阿勃勒是一種落葉樹半常綠樹,葉長15到60厘米,偶數羽狀複葉,每片樹葉有4到8對小葉片,每片長約7到21厘米、闊約4到9厘米,小葉對生,葉面平滑,全緣。花長在約20到40厘米長的下垂狀腋生總狀花序。花的直徑約4到7厘米,花瓣5枚離生,大小略等,雄蕊10枚,花絲黃色彎成勾狀,其中有3枚特長、4枚中等而另3枚較短為不孕性。花落後結出長棍棒狀不開裂莢果,長約30到60厘米,1.5到2.5厘米闊,需時一年才成熟,顏色由綠轉黑褐,每室有一種子,呈扁圓形有褐色光澤,果肉是瀝青狀黑色黏質,有一股刺鼻的氣味。種子有說味甜可食用,亦有說有毒,有輕瀉作用,古埃及人用此來作瀉藥用。樹皮含單寧,可作紅色染料

阿勃勒一般可作景觀樹或行道樹之用,廣泛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種植。花期在5月,初夏滿樹金黃色花,花序隨風搖曳、花瓣隨風而如雨落,所以又名「黃金雨」。為喜溫樹種,以砂質壤土最佳,排水、日照需良好,有凍害地區不能生長。繁殖可用扦插或播種法。

阿勃勒是泰國國花,當地稱為「Dok Khuen」,其黃色的花瓣象徵泰國皇室。而2006年在「清邁農業研究中心」(Roy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即以黃金雨命名稱為「佛曆2549年世界崇頌叻差弗花苑博覽會」(Royal Flora Ratchaphruek 2549),「叻差弗」(Ratchaphruek)是「Dok Khuen」的別名,而「佛曆2549年」即西元2006年,「崇頌」即泰王蒲美蓬,是泰王登基60週年慶典之一。

阿勃勒亦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省花」,當地稱為「kanikkonna」,是當地新年(Vishu)典禮用的花卉。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呂赫若

 
 
呂赫若
呂赫若.jpg
出生 呂石堆
1914年8月25日
Flag of Japan (1870–1999).svg 日治臺灣臺中廳葫蘆墩支廳潭仔墘區
逝世 1951年(37歲)
臺灣 臺灣臺北縣石碇鄉(今新北市石碇區)
筆名 呂赫若
國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 台中師範學校畢業
體裁 小說
代表作 《牛車》

呂赫若(1914年8月25日-1951年),本名呂石堆,筆名呂赫若,生於日治台灣臺中廳葫蘆墩支廳潭仔墘區(今台中市潭子區),曾祖父原居桃園龍潭,後遷居台中。呂為活躍於台灣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的小說家,亦是台灣共產黨黨員,有台灣第一才子之稱。呂石堆之所以用呂赫若為筆名,是擷取他所敬佩的兩位左翼作家--朝鮮作家張赫宙(장혁주)與中國作家郭沫若。他各取其中一字組合而成。

 

 

生平[編輯]

呂赫若出身地主家庭,因此接受新式教育與新式思想,在1934年台中師範學校(今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畢業後,出任新竹州峨嵋公學校(今峨嵋國小)訓導(日本舊制教員職階)。1935年任臺中州營盤公學校(今南投縣營盤國小)訓導,1938年任臺中州潭子公學校(今臺中市潭子國小)訓導。於1935年發表第一篇日文小說「牛車」而成為文壇矚目對象,被譽為「文學天才」。也是第一位作品被介紹到中國大陸的作家之一。

1939年呂赫若前往東京學習聲樂,並參加東寶劇團,演出歌劇「詩人與農夫」。1942年回到台灣並且加入張文環的《台灣文學》擔任編輯,後擔任興南新聞記者。呂赫若在戲劇、音樂與文學方面也頗有造詣,而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不過他還是­最鍾情於文學的創作;二戰結束之後,呂赫若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擔任台中分團籌備處股長,但不久後便出任《人民導報記者,挖掘戰後台灣政治經濟的黑暗面。

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呂赫若轉向社會主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除主編中共地下黨機關刊物《光明報》之外,並且開設由中共地下黨員直接領導的大安印刷廠,印製社會主義刊物與宣傳品;1949年呂赫若出任北一女中音樂教師,8月爆發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光明報》創辦人、基隆中學校長、中共地下黨員鍾浩東及同校相關人士陸續遭到逮捕判刑,涉及本案的台灣大學相關師生也被逮捕,而參與《光明報》編輯工作的呂赫若也因此開始逃亡,不久之後前往臺北縣石碇鄉鹿窟等基地活動,史稱「鹿窟基地案」。之後在1951年於鹿窟基地死亡,確切日期與死亡原因不明,其遺孀蘇玉蘭表示有人說呂是被毒蛇咬死,但也有人說是同伴怕呂赫若出來自首而搶先槍殺呂,之後鹿窟基地遭國民政府圍剿,呂赫若的屍體一直未被找到。[1] 根據張炎憲鹿窟事件調查研究書中的李石城訪問記錄, 李石城表示呂赫若是1950年農曆5月23日遭蛇吻而過世 ,由其姊夫蘇金英與陳春慶共同埋葬。 [2]

身後的手稿及書籍因家人對政治肅殺的恐懼而悉數掩埋於家前的荔枝園,僅有一本日記(記錄昭和17-19年)因為詳實紀錄了子女的出生年月日而保留傳世。

呂赫若的作品以反對封建與家庭的病態為主要創作對象,但是呂赫若小說中的女性題材也是比較特殊的。其中《暴風雨的故事》、《婚約奇談》、《女人心》等作品,特別能反映時代、描繪出當時女性與殖民地人民受壓迫的悲哀。

作品在戰後的出版[編輯]

目前為止(2011/10/01),已知的有:

  • 張恆豪/編,《呂赫若集》,前衛出版社,1991年。
  • 林至潔/譯,《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小說全集》,聯合文學,1995年。
  • 呂赫若/著,《呂赫若日記》,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
  • 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INK印刻出版,2006年。
  • 呂赫若/著、江彬如/圖,《月光光:光復以前》,遠流出版社,2006年。
  • 河原功/監修,《清秋》,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1年。
  • 呂赫若的作品被收錄在日本ゆまに書房出版的《台灣小說集》。

相關研究[編輯]

博碩士論文[編輯]

使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到2011年10月3日為止,以呂赫若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有:

  • 陳黎珍,〈呂赫若的研究〉,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81/碩士。
  •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84/碩士。
  • 王建國,〈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87/碩士。
  • 張嘉元,〈呂赫若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系/91/碩士。
  • 張譯文,〈呂赫若小說之社會思想與女性意識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91/碩士。
  • 陳姿妃,〈呂赫若小說中女性宿命觀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93/碩士。
  • 陳素蕙,〈知識份子文學批判的休閒意涵—以日治後期的呂赫若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4/碩士。
  • 蔡伶琴,〈呂赫若文學の研究 ──家族関係を中心として──〉,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95/碩士。
  • 施侞妏,〈韓國與台灣農民小說之比較研究-李無影與呂赫若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研究所/96/碩士。
  • 凌正峰,〈呂赫若農民小說的左翼立場〉,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97/碩士。
  • 吳欣怡,〈敘史傳統與家國圖像︰以呂赫若、鍾肇政、李喬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98/碩士。
  • 童袖瑜,〈生命的奮鬥:呂赫若小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98/碩士。
  • 葉宜婷,〈日治時期中、短篇小說中神道與臺灣風俗信仰的書寫研究(1937-1945)〉,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99/碩士。
  • 沈丹莉,〈呂赫若小說的民俗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99/碩士。
  • 蔡念純,〈日本統治期的台灣文學―呂赫若和坂口零子的比較研究〉,長榮大學/應用日語學系碩士班/99/碩士。

單篇論文[編輯]

  • 柳書琴,〈再剝〈石榴〉:決戰時期呂赫若小說的創作母題(1942~1945)〉,收錄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 10‧呂赫若》裡。[3]

相關作品[編輯]

電視劇[編輯]

  • 台灣時代劇《台北歌手》,樓一安導演,2018年。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寒衣節由來與習undefined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為其送寒衣。它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1寒衣節的由來

1,因先秦的迎冬禮儀脫胎而成

據“禮記·月令”記,農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並撫卹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麼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

2,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曆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穀收穫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嚐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

3,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範杞良。後來,杞良被抓去修築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築城牆裡。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於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屍骨。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裡,秦始皇垂涎其美貌,欲納為妃。孟姜女不畏強暴,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由於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曆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

2寒衣節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 - 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這時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這一天,人們紛紛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先人懷念,而最好的方式,還是能夠在這天,能夠懷著恭敬心,誦上幾部“地藏經”或念誦地藏菩薩聖號,以此功德回向給過世的家人,就能使先人得到地藏菩薩的超拔,離苦得樂。再暖的衣服,不如地藏菩薩溫暖的大手托起!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至二十四節氣

日期和時間(協調世界時
開始 結束
辛巳 2001-12-21 19:21 2002-01-05 12:43
壬午 2002-12-22 01:14 2003-01-05 18:27
癸未 2003-12-22 07:03 2004-01-06 00:18
甲申 2004-12-21 12:41 2005-01-05 06:03
乙酉 2005-12-21 18:34 2006-01-05 11:46
丙戌 2006-12-22 00:22 2007-01-05 17:40
丁亥 2007-12-22 06:07 2008-01-05 23:24
戊子 2008-12-21 12:03 2009-01-05 05:14
己丑 2009-12-21 17:46 2010-01-05 11:08
庚寅 2010-12-21 23:38 2011-01-05 16:54
辛卯 2011-12-22 05:30 2012-01-05 22:43
壬辰 2012-12-21 11:11 2013-01-05 04:33
癸巳 2013-12-21 17:11 2014-01-05 10:24
甲午 2014-12-21 23:03 2015-01-05 16:20
乙未 2015-12-22 04:47 2016-01-05 22:08
丙申 2016-12-21 10:44 2017-01-05 03:55
丁酉 2017-12-22 16:27 2018-01-05 09:48

數據來源:噴氣推進實驗室線上曆書系統

冬至英文: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又稱冬節賀冬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曆12月21日到12月23日這三日之間,農曆則在十一月十五日前後共30天內的某一天。

 

解釋[編輯]

天文地理[編輯]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射線 sun rays,地軸 earth axis,北極圈 arctic circle,北迴歸線 tropic of cancer,赤道 equator,南迴歸線 tropic of capricorn,南極圈 antarctic of circle。

此日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北極圈呈永夜狀態,南極圈呈極晝狀態,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時數日漸增長,正午太陽高度也日漸升高,日影逐漸縮短。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少,所以在短時間內氣溫繼續降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夏曆/農曆)。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可見冬至又代表著一年之末,又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冠於冬至,因此冬至所在之農曆十一月又稱為「建子之月」。[1]

物候[編輯]

  • 蚯蚓結:六陰寒極之時,蚯蚓交相結而如繩也。
  • 麋角解:[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一同;[糜]形大,澤獸也,屬陰,角支向後,與水牛一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陽生,糜感陽氣而角解矣,是夏至陽之極,冬至陰之極也。
  • 水泉動:水者,天一之陽所生,陽生而動,今一陽初生,故云耳。

《卜壬日》條引《清臺占法》曰:「冬至後一日得壬,炎旱千里;二日得壬,小旱;三日得壬,平常;四日得壬,五穀豐熟;五日得壬,小水;六日得壬,大水;七日得壬,河決;八日得壬,海翻;九日得壬,禾麥大熟;十日得壬,五穀不成。」[2]

五行[編輯]

在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日照多而白晝長是為陽,因此冬至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乃陽氣開始逐漸旺盛之始。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爲冬至「一陽生」。復卦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此日象徵太陽死亡,種植全面停止。

習俗[編輯]

特性與稱呼[編輯]

冬至日該日,北半球黑夜最長而白天最短,故又稱「長至」或「短至」(夜長至,或稱日短至),因此亦有「長至節」、「短至節」等節日。冬至日的前夜則稱為「冬至夜」。[3]

陰陽五行學說歸納冬至有「一陽生」之象,由此冬至日也稱為「一陽節」。曹植《冬至獻襪頌表》記載:「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物昭甦」。又大概關係到所謂「陽氣起」、「一陽至」,加上諸多拜賀之舉而令冬至增添「喜」意,因此冬至又得「喜冬」、「賀冬」、「秤冬」之稱,也就有著「賀冬節」此一節日。

冬至日是數九寒天的第一天,俗諺「冬至交九」,從冬至日開始即進入「數九天」,以九天為一九,九九八十一天後遂寒冬過去,稱為九九數盡,民間因而有「九九消寒圖」記錄數九過程。而古時冬至節氣是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亦是之計算起迄點。因冬至節以往是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日,應節習俗繁多,且民眾會大肆飲食慶祝,所以又俗稱「亞歲」、「肥冬」,在民間也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冬至大似年」、「大冬如大年」、「冬肥年瘦」/「肥冬瘦年」的俗諺,意指冬至的禮俗隆重如同新年年節,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是曰「冬至節亞賽年節」);「冬肥年瘦」則指而在春節時各種飲食已消耗不少,「肥」不如冬至。[3]到了代,冬至由原本大於春節,發展成冬至與歲首(春節)並重。[2]

冬至節亦會舉行敬老尊師的儀式節令,分別稱為「履長節」和「豆腐節」。《歲時廣記》卷三十八《如元旦》條轉引《泗人月令》載:「冬至之日,薦黍糕,先薦玄冥以及祖禰,其進酒尊老及謁賀君師、耆老一如元旦。」[3][2]

鄂倫春族視冬至為「開始落雪的季節」(即冬季,鄂倫春語)的其中一關鍵日。[4]雲南獨龍族則在冬至左右準備其年節(獨龍語卡爾江哇卡雀哇德里哇)。[5]

斯堪的那維亞北歐部份地區,冬至節稱為耶魯節東歐地區則稱冬至節為「Koleda」。[6][7]

此外,作為時令與節日,冬至在各地稱法不同,還有「冬至節」、「小新正」、「如正」、「交冬」、「消寒節」、「小年」 、「除夜」即「冬除」(冬至日前一夜)、「守冬」等稱謂。冬至亦代表舊的一年快過。』

氣象測量[編輯]

中華民國時期《雄縣新誌》所述,傳統華夏民眾會在冬至日豎立八尺表木以測驗來年水旱。代亦有「晷進則水,晷退則旱」此一標準判斷水旱。[8]

另華夏民眾會在冬至日觀察日出日落的雲氣變化,以雨晴預知判斷春節天氣之好壞。浙江農諺云:「晴冬至爛年邊,邋遢冬至晴過年。」表示冬至不下雨雪,春節時就要下雨雪而弄得道路濕滑泥濘;反之亦然。[8][3]

至於確定冬至日的方法,則是透過豎立表木測量至日中午時分長度,華夏民眾則稱該表木為「華表」:

  • 北回歸線或以北而言,日影往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北最短者為夏至;
  • 北回歸線赤道之間而言,日影往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南最長者為夏至;
  • 南回歸線赤道之間而言,日影往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北最長者為夏至;
  • 南回歸線或以南而言,日影往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南最短者為夏至。

慶祝方式[編輯]

傳統上冬至半月是喜慶氣氛濃重的節期,更是其中蘊含最豐富、最多不同節俗的節日,且最具繼承力。慶祝方式多樣,包括但不限於祭祀(祭天、祭地、祭神祭祖)、賀禮(拜賀、送寒衣)、飲食、文藝(數九)等。

《周禮.春官》云:「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祇物魅。」古時華夏民眾按照天圓地方的原則,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澤祭地。[8]

《夢粱錄》卷六也提及:「十一月仲冬,正當小雪、大雪氣候。大扯杭都風俗,舉行典禮,四方則之為師,最是冬至歲節,士庶所重,如饋送節儀,及舉杯相慶,祭享宗禮,加於常節……此日宰臣以下,行朝賀禮。士夫庶人,互相為慶。太廟行薦黍之典,朝廷命宰執祀於圜丘。官放公私僦金三日。東駕詣攢官朝享。」[9]

朝廷與官民[編輯]

早在代,冬至就有國家祀典。《周禮.春官》提及:「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冬至節則是在代開始成為通行節日,並在往後衍生出越來越多節俗,排場與風光也漸甚。甚至會有不少文人因此大獻頌詩,例如代有一賀君作品《獨斷》則提到:「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3]

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東漢王朝對待冬至的情況:「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由此可知從漢代起冬至是國定假日。而歷代帝王亦會以冬至為盛大的國事大典,南郊祭天(取太陽要從冬至後從南回歸線「回歸」),北郊祭地,朝會群臣與鄰國使節等。《史記.封禪書》提及:「冬至日,禮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可見當時人們視「長日」當作喜福。[3][8]

河北《懷安縣誌》提及:「冬至日,縉紳拜闕,士人拜師長,子孫拜祖父,曰賀冬。」,當中「拜闕」就是指到皇宮中朝拜君主,赴拜闕者有本國臣僚,亦有外國使節。南北朝時代沈約《宋書》則記載了:「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朝賀,因小會,其儀禮亞於歲朝。」並有獻之儀,表示迎福踐長。曹植《冬至獻襪頌表》記載:「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物昭甦……並獻紋履七緉,襪若干副。」[3][2]

王朝以後,時任朝廷也開始在冬至當日舉行朝會,其盛大僅次於元日(元旦)。朝會典禮中有一儀式為朝賀禮,皇帝在當中要接受各國與周邊民族的使臣、以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賀。[1]

王朝以後,皇帝更專門制定冬至節大朝會的儀衛兵仗,俗稱「掛冬仗」,宮城內外遍布排列井然有序的步騎兵甲,同時懸掛旌旗、擊鼓、奏樂。而入朝官員則必須穿著制服覲見皇帝,比照祭祀大禮。[1]

兩代則在北京南郊天壇祭天。清代皇帝祭天儀式每年都有,祈求天帝保佑、國泰民安,並已發展到極為繁瑣、複雜、隆重:期間皇帝必須穿祭服、請牌神,太常寺官奏請行禮,典儀官唱讚「燔柴迎帝神」;更在東南煪柴爐升火,西南方懸望燈,樂隊齊鳴。[9]

代《帝京歲時紀勝》亦提及:「長至南郊大祀,次日百官進表慶賀,為國大典。」[3]

官府亦會在冬至期間允許開放賭場供民聚自由出入。[1]

各地[編輯]

冬至是昔時各家庭團聚慶賀的節日,不僅家庭成員間相互飲「節酒」和吃佳節美食慶祝,更會走訪親友居所慶賀送禮和祭奠祖先與神明,其中河北《柏鄉縣志》就有提及:「是日士民祭始祖墓」。而民眾也會準備一套新衣服以求在冬至體面應節,哪怕是節衣縮食儲錢甚至問親友借貸也得購買新衣服。而冬至亦有時值一陽初至「扶陽」的信仰意義及相應習俗,取陽氣於冬至既小又弱故需扶助使其健旺,例如「擁爐會飲」、吃圓形食品等,雖則扶陽觀念的習俗在20世紀開始式微。[3][1]

古時[編輯]

早在代,民間已有著年終祭祀「清祀」的習俗,祭祖妣兼祭百神。而早在代,每年農曆十月,民間都會有年終「大蠟」(其中「蠟」解作「合祭」之意),祭一切神祇鬼靈;後於代正式採用農曆時將大蠟禮儀移到農曆十二月。這反映著傳統華夏人民善祭的一面──認為眾生皆由眾神靈庇護,且延續著祖先的歷史。[8]

《東京夢華錄》卷十就記載了宋都開封城每逢冬至節到處洋溢的節日氣氛:「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祝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1]此外開封特別普遍流行「守冬」習俗,乃趁冬至一陽復始之時人如能與大自然息息相應就會獲得新的生命力,表示兒孫添歲、老人延壽。同時因正值冬天及農務閒期,中國北方多在冬至前後有冰上,雪上遊戲,例如堆雪獅、雪人雪山雪燈、打滑澾、打雪仗、溜冰、爬犁等,另外還盛行冬獵並攜帶獵物串親訪友,同時盛行閭里饋贈家慶瑞雪豐年。[9]

《清嘉錄》亦有一首詩描述送禮:「冬至家家講物儀,近來送去費心機。胸前盡收渾閒事,原物多時卻再歸。」[1]

光緒八年刻本河北《懷來縣誌》:「冬至,拜節,或以羊、酒相饋送,謂之肥冬。」指肥冬乃指冬至正當糧入倉、豬已宰、酒正釀之時節,飲食豐饒,各家各戶皆酒肉飄香之餘亦會饋送酒肉予親朋戚友。[3]

《中華全國風俗誌.江蘇儀證》:「十一月冬至節,從火,祀家廟、福祠、灶經,拜父母尊長,設家宴,親戚相賀,與元旦一例。諺雲『大冬如大年』,即吳中『肥冬瘦年』之說也。」可見南北朝時冬至,民眾更有拜父、拜母之禮。[3][2]

冬至與春節同樣有「拜冬」、「賀冬」等習俗尊師敬老。東漢崔寔《四民月令》提到:「(冬至)進酒淆,及謁賀君師耆老,如正旦。」

冬至的飲食文化與規模更是豐富非常。

北方[編輯]

北方的冬至飲食習俗:

  • 有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麵」,認為冬天寒冷而人體耗熱量多故應該多吃有營養的食品補充熱量。因此有冬至日有吃餃子餛飩的習俗:吃餛飩寓意破陰釋陽,表達冬至的新舊交接宇宙混沌狀態,更意味親自開闢世界;而吃餃子又俗稱「安耳朵」(擠餃形似耳朵),民間習俗認為冬至日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也不利農事收穫;另一說吃餃子防為紀念藥王張仲景。而餃子餛飩和包子等更會是家庭成員團聚圍桌而食,稱為「蒸冬」。 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四川、山東棗莊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9][3]
    • 南宋陳元靚在《歲時廣記》提及:「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3]
    • 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提及:「享先則以餛飩。」;[3]
    • 清代乾隆年間記載著一段歲時民俗:「冬至、祀先祖,食餛飩,取陰陽胚胎,包孕渾涵。」;[8]
    • 河北《柏鄉縣誌》則提到:「冬至日,作餛飩為食,取開於」,混沌初分,人食之可益聰明。」[3]
  • 傳說在漢朝的醫聖張仲景體念家鄉鄉民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在冬至那天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藥材包在皮中,作成耳朵的樣子,給鄉民們治病補身,這個藥方的名字叫作「祛寒嬌耳湯」,嬌耳就是餃兒。
  • 據最早在《荊楚歲時記》記載之風俗,陝西一些地方在冬至會食用紅豆,認為可以驅疫鬼以避疫與卜壬日,該疫鬼相傳乃共工之子在冬至日死亡後的化身。傳統華夏人民一直以紅豆赤豆桃木等有避災袪疫的「神物」來陪件節時,更有「剪草成馬,撒豆成兵」一說,屏山先生《至日詩》亦有描述:「豆糜厭勝憐荊俗,雲物書祥憶魯台」;隨後此習俗與冬臘節令的臘八粥融合,遂民間記憶傳襲出現了模糊。[8][2]
  • 「擁爐會飲」:爐火與酒都屬暖,圍爐溫酒,團聚共飲,既扶陽又賀節。[3]
  • 北方少數漢族朝鮮族人還會吃狗肉,認為是大補食品。[9]
  • 北方滿族旗人在冬至時既祭天又祭祖:到了冬至晚上,家庭會在庭院內舖桌、擺供桌,掛「天地禡兒」,殺祭祀;同時祭祀祖兒,在院內立祖先竿子,其中竿頂為葫蘆狀,下有「刁斗」。參與祭典之親朋事後更獲分得祭祀用過的肉(稱為「白肉」)享用,是為「吃白肉」;而豬腸和豬尿則丟在刁斗上任雀鳥進食。[8][9]
  • 北方冬至前後亦是舊地主討債的時期,窮苦人往往外出討飯,各地社倉實行賑濟。民眾也喜歡掃雪煮茶,認為有助健身。[9]
南方[編輯]
 
新加坡興化人在冬至時製作湯圓

南方的冬至飲食習俗,某些地方有冬至日吃湯糰粉糍粑等甜食的習俗:

  • 冬至日會食用以製成的圓形食品,即「湯團」、「團子」、「團圓子」(在中國北方稱為「丸子」),取圓形象徵天與陽,寓意年終團聚。湯團有餡料者用作祭祖,無餡料者用作祀神。沿海地區人民更往往把湯團造成紅色白色以寓意陰陽交泰。冬至吃過湯團也象徵著年長一歲。除了暢快飲食,民間亦有「曬冬米」習俗,水洗白米後在冬至日的陽光下曝曬,留給日後有病者煮食用。[8][10]
  • 有諺語「若要富,冬至吃塊熱豆腐。」南方民眾流行趁冬至時值農事換年之交的前夕夜吃豆腐進補,同時選種,稱為「豆腐節」。[9]
  • 江浙一帶在冬至吃湯糰外,還要吃桂花酒釀,並祭祖
  • 蘇州習俗,冬至日家庭成員團聚吃團圓飯,如有家人出門也會留一套懸念,其中飯前祭祝祖先,飯菜有全、全大青魚、紅燜蹄膀等。此外還有飲冬至酒的習俗,酒水以酒和糖製作,一般是僅冬至面世的桂花冬釀酒,老少皆宜。[9]
  • 福建福州一帶及馬祖地區則在冬至吃類似湯圓的一種食品。𥻵[11]
  • 此外還有吃長線麵的習俗,喻意長壽及盼望冬至後每天白日長度逐漸加長而大地盡早回春。《夢梁錄》卷六則提及「一陽後日晷漸長,比孟月則添一線之功」。[1]
  • 冬至節時掃墓叫「過冬紙」。在閩南莆仙地區的一些地方有此風俗,藉此表示子孫與先祖的靈魂共存。
  • 江南也流行一種飲食占卜遊戲,以湯圓象徵人,通過占卜方式祈求生育[9]
    • 在竹篩放入米圓,每次取出兩個,最後如剩下1個米圓則認為必定會生男孩,如剩下2個米圓則認為必定會生女孩。
    • 烤以糯米製作的冬節圓,如湯圓脹而不裂則認為宜生男孩,如湯圓脹而裂則認為是生女之兆。

臺澎金馬地區[編輯]

祭祖祠

冬至,臺灣古稱「冬節」(臺灣話Tang-Tseh客家話Dung24 Jied2閩東馬祖話tøyŋ ʒai[12]閩東福州話tøyk1 tsaik7)。民間首重祭祖,分為家中奉祀的祖先公媽,與各地宗親祖厝、宗廟所舉行的隆重莊嚴的三獻禮,稱為「祭祖祠」或「進祖」。禮成後則設宴款待,臺灣稱為「食祖」、金門稱為「食頭」、澎湖稱為「食冬」。冬節時,主婦會在清早便開始「浮圓仔」、「炊菜包」,拜完神佛後,便開始祭拜祖先。祭畢後,全家團圓著,食用冬節圓、菜包,寓意添一歲。祭拜神佛準備全副牲禮(號稱謝平安)、四果、冬節圓和菜包,拜祖先則準備剖開的牲醴、米飯、十二碗、五味碗、四果、冬節圓、雞母狗仔、菜包等。

為了賀節與酬神,人們會在下元與冬節期間,請戲班演出「冬節戲」,臺灣日治時期的冬節戲多為「亂彈戲」,臺灣戰後時期則多為「歌仔戲」。舊時官廳府衙亦會在冬節亦要設筵慶賀。金門是典型的宗族社會,因此冬至祭祖在金門是隆重的大事,各地宗親氏族會舉行隆重的三獻禮與食頭儀式。所謂的「頭」,分為男子新婚的「新婚頭」、家中有子成婚的「老大頭」、男子年滿十六歲的「成丁頭」。推舉任官職、學位或聲望的人士擔任主祭,陪祭則由爐主擔任。另外除了冬節圓外,金門人亦會在冬至食「拭餅」(即潤餅)[13]

冬節圓
 
湯圓

在臺灣,冬至的湯圓被稱為「冬節圓」(臺灣話tang-tseh-înn客家話Dung-Jied-Rhan[註 1])或「圓仔」。圓仔有分甜鹹、大小之分。用於祭祀的兩色的小圓仔與如雞蛋大小般的「圓仔母」兩色各六。圓仔母通常包花生餡或芝麻餡及糖料[14]。冬節前夕,全家人一齊將糯米糰搓挲成大大小小的圓粒,稱為「公孫父子圓」。人們在祭祀完畢後,一起食用,稱為「添歲」。小孩會將「圓仔丁」黏糊於門扉、窗戶、車窗、桌、櫃、畜欄、牲窩、水井或器物等處,犒勞窗牖神家具神等守護神一年辛勞,稱為「餉耗」。糊黏圓仔丁在傳統習俗中亦有祈求「出好丁」之意,為祈禱新婦生子之寓意(古時指是男子)。待圓仔丁乾燥後可以藉由圓仔的膨脹或塌陷來預卜生育之兆,給孩子們食用,亦有保佑發育健康,添新歲 [註 2] [註 3]。古代流傳著食用冬節圓需每匙兩粒,若未婚者最後一匙必為奇數 ,若已婚者最後一匙必為偶數。舊時臺灣尚賭,賭客食用時亦預卜最後一匙剩雙數為贏兆、單數為輸兆[15]

搓丸

馬祖冬至時令,會搓製糯米作成的粉團(糍粑),為「搓丸」[16],也稱「搓糍」(tshɔ si)。「」,馬祖當地也寫作「𥻵」。

牛生日

在台灣民間故事中,相傳冬節是臺灣牛的生日[17]。古時人們會迎接牛仔回家慶祝。人們會在番薯內挖洞,填入冬節圓一齊飼牛,以犒勞臺灣牛一年農作的辛勞。或在牛的額、角、脊背、尾巴黏上湯圓,希望牠和主人一樣添福增壽。另外,把冬節圓黏在果樹上,並把果樹劃破一點樹皮,澆沃上圓仔,亦在祈年豐收、碩果纍纍。有些村莊,還會在門環上插榕枝竹葉,以祈求家戶運勢像榕樹一樣茂盛健壯,像竹子一樣節節高升,此外榕樹也有辟邪的作用[18]

雞母狗仔

「雞母狗仔」是臺灣人為了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用生粿搓捏成等造型的供品。待雞母狗仔形塑後,再染到「圓仔糟」(造湯圓的原料)施以顏色,蒸熟後用與其他牲醴供品一同用以祭祀,稱為「祭冬」。除了一般的牲畜外,雞母狗仔的造型亦包含鯉魚、金瓜、鳳凰、龍柱或水族等饒富趣味的吉祥物。

祭拜完後,小孩便會拿雞母狗仔來「相鬥」,若一方頭斷,便要將其身體一併送給對方[19]。台灣俗語云:「補冬補喙空 」,冬至為陰陽氣交與人體陰陽氣交的時機,作為燉煮「十全」、「八珍」或米粿等食品等食補是養生的好時機,而現代社會的燒酒雞薑母鴨羊肉爐亦受歡迎。

土地契約

古時臺灣人有關土地、田地的租佃、買賣與抵押,都會先在八月十五期間預談或預繳款,而冬節時訂立契約正式履行。由於時序冬至時,農作物都已收成,兩方產權較清楚之故。因此不論買賣、續約、抵當、終止或新舊佃戶更換,皆會在冬節進行[20]

公眾假期[編輯]

在當代各大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或地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乃唯一設冬至日為全民公眾假期之地區。而中華民國政府所轄的金門縣為了盛大的祭祖儀式,亦實行公假制度,但臺灣本島澎湖馬祖並不放假[21]

各地諺語[編輯]

  • 「冬至進補,春天打
  • 江南:「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意思是冬至如果是晴天,春節通常要下雨,反之亦然。
  • 上海川沙:「冬至菜花大麥
  • 廣東:「冬至一家團聚吃晚飯,飯前或飯後吃甜湯圓」,代表一家團圓。「乾冬濕年」指冬天不下雨,春節一定下雨。
  • 香港:「冬唔(不)凍,過年凍」(若冬至天氣不冷,則過農曆年時天氣便會冷,剛好相反)。
  • 香港:「冬在初,冷唔多;冬在中,冷死蔥;冬在尾,賣咗黃牛來置被。」(指冬至在農曆月初,該年天氣通常會較溫暖,冬至在月中則該年冬天較冷,冬至在農曆月底,該年冬天則會相當嚴寒)
  • 福建:「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
  • 臺灣:「冬節佇月頭,愛冷佇年兜;冬節佇月尾,愛冷佇正月;冬節佇月中,無雪亦無霜」
  • 臺灣:「冬節在頭,凍死老牛;冬節在中,單衣過冬;冬節在尾,二月凍雪」
  • 臺灣:「乾冬節,澹過年」、「冬節澹,做孝男」、「冬節大如年」
  • 臺灣:「冬節紅、過年茫」、「冬節烏,過年酥」、「冬節不過不寒,夏至不過不熱」
  • 臺灣:「冬節透腳日,做田人拼攏劊直」
  • 臺灣:「冬節圓仔食落加一歲」
  • 馬祖:「搓丸自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有老媽(老婆),依弟單身哥(單身);搓丸自搓搓,年年節節高,大人添福壽,囝仔歲數多」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22 Fri 2017 09:25
  • 置頂 肉桂

肉桂

 
 
 
肉桂
《科勒藥用植物》(1897), Cinnamomum cassia
科勒藥用植物》(1897),
Cinnamomum cassia
科學分類
域: 真核域 Eukarya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樟目 Laurales
科: 樟科 Lauraceae
屬: 樟屬 Cinnamomum
種: 肉桂 C. cassia
二名法
Cinnamomum cassia
Nees
異名

Cinnamomum aromaticum Nees

肉桂學名Cinnamomum cassia),又稱作官桂桂心簡桂玉桂牡桂,為樟科常綠喬木臺灣分布於海拔0~1800公尺,而海拔500~1000公尺尤其適合。

 

 

特徵[編輯]

高達10米以上,樹皮灰褐色,樹皮厚可達13毫米,具強烈辛辣芳香味。葉互生或近對生;長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8-20厘米,寬3-5.5厘米;頂端急尖,葉基寬楔形;全緣,具離基三出脈。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徑5毫米,花被裂片橢圓形,長3毫米。果橢圓形,長10毫米,徑7-8毫米,熟時紫黑色。

用途[編輯]

 
樹皮
 
肉桂油

植物各部,如其樹皮、枝、葉、果、花梗都可提取芳香油或肉桂油,用於食品、飲料、香菸及醫藥,但常用作香料、化妝品、日用品的香精。樹皮出油率為2.15%,桂枝出油率為0.35%,桂葉出油率為0.39%,桂子(幼果)出油率為2.04%。

肉桂原產中國大陸,分布於廣西廣東福建雲南等低緯度中低海拔山區,其中尤以廣西最多。台灣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等地亦有分布。肉桂大多為人工栽培,且以種子繁殖為主,這樣可使其後代保持親本的特性,以獲得枝下較高的樹幹,有利於剝取桂皮,因此在生產上很少用無性繁殖方法培育苗木種植。多於秋季剝取,刮去栓皮、陰乾。因剝取部位及品質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種規格,常見的有企邊桂、板桂、油板桂、桂通等。生用。

用於提振居家或辦公室內的氣味,是很好的空氣清淨劑,也有抗菌功效。

能減緩輕腹瀉及反胃的情形,緩和充血狀況,幫助末梢循環。可使身體溫暖以及增強消化作用,特別是在脂質代謝的方面,還能抵抗黴菌感染。對糖尿病、減重、酵母菌感染以及子宮出血等有效。

中醫學[編輯]

肉桂各部位又可分別用於醫藥,樹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桂皮,為中國傳統名貴中藥材,也作調味品,有驅風健胃、活血祛瘀、散寒止痛之效;補五臟之其中四臟:心臟肝臟脾臟腎臟;樹枝則能發汗驅風,通經脈,詳見桂枝條目。[來源請求]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麥卡托投影法

 
 

麥卡托投影法是一種圓柱形地圖投影法。在以此投影法繪製的地圖上,經緯線於任何位置皆垂直相交,使世界地圖可以繪製在一個長方形上,但高緯度地區南北向的緯線會放大許多,而使面積失真。由於可顯示任兩點間的正確方位,航海用途的海圖、航路圖大都以此方式繪製

 

簡介/麥卡托投影法編輯

 

   麥卡托投影法,又稱 墨卡托投影法、 正軸等角圓柱投影,是一種等角的圓柱形地圖投影法。本投影法得名於杰拉杜斯·麥卡托,法蘭提斯出身的 地理學家、地圖學家。他於 1569年發表長202厘米、寬124厘米以此方式繪製的世界地圖。在以此投影法繪製的地圖上,  緯線於任何位置皆垂直相交,使 世界地圖可以繪製在一個 長方形上。由於可顯示任兩點間的正確方位,航海用途的 海圖、航路圖大都以此方式繪製。在該投影中線型比例尺在圖中任意一點周圍都保持不變,從而可以保持大陸輪廓投影后的角度和形狀不變(即 等角);但麥卡托投影會使面積產生變形,高緯度地區南北向的緯線會放大許多,極點的比例甚至達到了無窮大,而使面積失真。

歷史/麥卡托投影法編輯

 

  940年宋朝發明其方法,由於戰爭發明者名稱未詳。直到後來才由歐洲人再次發揚。1569年一位法蘭提斯的地理學家、地圖學家——杰拉杜斯·麥卡托,發明了一種特別的圓柱投影法(亦稱麥卡托投影法),這種方法是將地球儀投影在圓柱筒上,再攤開成為平面地圖的方法,地球儀與圓柱接觸的地方是一個大圓,通常是赤道。這種地圖投影法所投影出來的地圖,呈現長方形的圖廓,地圖可以顯示全部的經線,經線和緯線也都和地球儀上的一樣,保持互相垂直。因此對遠程的航行很有幫助,現在的航海圖大多還是用此種投影法繪製而成的。但麥卡托投影會使面積產生變形,高緯度地區南北向的緯線會放大許多,極點的比例甚至達到了無窮大,而使面積失真。

特色/麥卡托投影法編輯

 

  麥卡托投影(mercator`sprojection)麥卡托投影是一種數學投影,其特色有: 
  (1)經緯線為平行與垂直正交,任何緯線都與赤道等長。 
  (2)正形,但不等積,高緯面積放大,到兩極則為無窮大,故此投影只涵蓋至南北緯80度。 
  (3)適用於航海圖及赤道附近的國家。

應用/麥卡托投影法編輯

 

  Google map採用的就是麥卡托投影, 並且投影涵蓋至南北緯85度。

麥卡托投影法

 
 
麥卡托世界地圖(1569年)
 
以麥卡托投影法呈現的世界地圖。

麥卡托投影法(Mercator projection),又稱麥卡托投影法正軸等角圓柱投影,是一種等角的圓柱形地圖投影法。本投影法得名於傑拉杜斯·麥卡托法蘭提斯出身的地理學家地圖學家。他於1569年發表長202公分、寬124公分以此方式繪製的世界地圖。在以此投影法繪製的地圖上,緯線於任何位置皆垂直相交,使世界地圖可以繪製在一個長方形上。由於可顯示任兩點間的正確方位,航海用途的海圖航路圖大都以此方式繪製。在該投影中線型比例尺在圖中任意一點周圍都保持不變,從而可以保持大陸輪廓投影後的角度和形狀不變(即等角);但麥卡托投影會使面積產生變形,極點的比例甚至達到了無窮大。

 

數學計算[編輯]

 
地圖上縱向方位(圖中的橫軸)和緯度(圖中的縱軸)的關係。

下列公式定義在使用麥卡托投影的地圖中,從緯線φ經線λ(其中λ0是地圖的中央經線)如何推導為坐標系中的坐標xy

這是古德曼函數的逆推導:

這是古德曼函數:

比例尺與緯度φ正割成比例,越趨向極地φ = ±90°)面積變形越大。此外,由公式可知,極點處的y值為正負無窮大。

公式推導[編輯]

麥卡托投影是一種等角投影。

假設地球為正球形。(實際上並非為正球形,而是有扁率的,但製作小比例尺地圖時誤差可忽略不計。若需更精確,可插入等角緯線。)我們需要將經緯度坐標(λφ)轉換為笛卡爾坐標(xy),求以赤道為基準的切柱面投影(即x = λ),並保持形狀不變,故:

從 x = λ 可知

給出

因此,yφ的唯一函數,且可得到,由積分表

在地圖中φ = 0得到y = 0,所以取C = 0.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客家娘酒雞

品一口客家娘酒,甜甜的醉在心頭,再嘗一口娘酒雞,清甜的娘酒將家養土雞的鮮美激發得淋漓盡致,這就是客家人對遠道而來的客人奉上的一道美味。
材料
食材:土雞1只(約800克),客家娘酒500毫升,香蔥1棵,老薑50克,調料:鹽1茶匙(5克),油2湯匙(30ml)中,高湯250毫升
做法
土雞洗淨,清除內臟和表面雜毛,用斬骨刀剁成4厘米見方的小塊,香蔥切段。老薑拍破備用。
大火加熱炒鍋中的油至5成熱,放入香蔥段,老薑和雞塊快速翻炒,將雞塊表面煸成金黃色並微微發幹。
在鍋中加入400毫升娘酒和高湯,大火煮開後調成小火加蓋煲煮25分鐘。
最後加入剩餘部分的娘酒,調成中火開蓋再煮5分鐘,上桌前調入鹽即可。
小訣竅
走進客家村寨,總能見到一兩家娘酒作坊,門口堆放著整整齊齊的酒壇,遠遠地就能嗅到空氣中瀰漫的甜甜的酒香。客家娘酒由糯米釀造,顏色呈粉紅色或米黃色,入口清甜,所以在不知不覺中一杯接一杯的“豪飲”,人也在不知不覺中迷醉

「客家娘酒雞」的圖片搜尋結果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米飯版~客家金黃菜包

材料
做法
  1. step11

    将红萝卜削皮刨丝加适量的水,打得动即可,打成泥秤好140g

  2. step22

    将红萝卜泥、橄榄油、糯米粉放入面包机启动打面团程序

  3. step33

    将米饭200g、水200g放入果菜汁机里打细打匀

  4. step44

    将打好的米浆,倒入锅子小火加热,边搅动防止烧焦,用手摸微烫即可

  5. step55

    趁热将加热的米浆倒入面包机里,用软刮刀帮忙压下米团搅拌均匀约10-15分成团即可,在面包机里觉得太黏可加些少许中筋粉,取出米团时有点黏手,可手沾中筋粉,洒些在桌面上揉至不黏手。

  6. step66

    馅料干萝卜丝泡水洗净挤干水分切细,生萝卜削皮刨丝搓揉挤干水分,干鱿鱼泡软切细、虾米泡水切细,将鱿鱼虾米青葱爆香加入猪绞肉炒熟,加入红葱酥干湿萝卜丝炒匀调味放凉备用。

  7. step77

    将揉好的米团,搓长条分割70g一个揉圆,全部分割好用塑胶袋盖住,以免干燥硬化

  8. step88

    手上沾油抹匀,取一个米团搓圆压扁,捏出一个小凹状

  9. step99

    舖上炒好的馅料

  10. step1010

    收拢包合收口朝下,双手搓揉成圆橄榄型

  11. step1111

    在表面上捏出一条凸出的长脊,底下垫月桃叶、香蕉叶、粽叶、柚子叶、馒头纸都可

  12. step1212

    将包好的菜包,排列在蒸笼里,放上电锅,锅内放1.6杯水,按下开关蒸至10分时开一次盖,盖上蒸至18分再开一次盖,盖上蒸至跳起即可

  13. step1313

    蒸好打开取出放凉即有软Q的金黄菜包喔!

文章標籤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歷山大·馮·洪保德

Alexander von Humboldt
亞歷山大·馮·洪保德
Stieler, Joseph Karl - Alexander von Humboldt - 1843.jpg
亞歷山大·馮·洪保德的肖像,由Joseph Stieler於1843年所作
出生 September 14, 1769
普魯士柏林
逝世 1859年5月6日(89歲)
普魯士布蘭登堡省柏林
國籍  普魯士王國
研究領域 地質學
知名於 生物地理學
宇宙》(洪保德)(1845年)
受影響於 弗里德里希·謝林
影響於 查爾斯·達爾文
著名獎項 科普利獎章(1852年)
簽名
 
亞歷山大·馮·洪保德

弗里德里希·威廉·海因里希·亞歷山大·馮·洪保德(德語:Friedrich Wilhelm Heinrich 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著名的德國自然科學家、自然地理學家,近代氣候學植物地理學地球物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涉獵科目很廣,特別是生物學地質學

他被譽為現代地理學的金字塔和現代地理學之父。還是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

 

 

 

生平[編輯]

亞歷山大·馮·洪保德出生於普魯士首都柏林,他是威廉·馮·洪保德的弟弟;年輕時曾於耶拿哥廷根法蘭克福,1799年至1804年間曾前往南美洲旅行探險,就當地自然環境包括火山海洋植物礦產氣候水文等各方面都進行科學研究與分析,並在當地發現許多新物種;後曾於美國中亞進行科學考察,著有《中部亞洲》。

其考察成果和據此所作的概括對科學理論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並有30卷《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刊行於世。

 
洪保德的美洲考察路線

亞歷山大·馮·洪保德享有諸多美譽,如「哥倫布第二」、「科學王子」和「新亞里士多德」(法國發行的巴黎科學院紀念幣上語句)。他也是眾多學會的成員,曾在利奧波德尼斯赫-卡羅琳森(德語leopoldinisch-karolinischen)自然科學家學會、普魯士科學院、巴伐利亞科學院任職。

晚年所寫的5卷《宇宙》(德語Kosmos,原著用法文寫成)是他描述地球自然地理的著作。

其對地理學和生物學有巨大貢獻。如他認為自然界為一巨大的整體,各種自然現象相互聯繫,並依其內部力量不斷運動發展;亦常從直接觀察的事實出發,運用比較法,揭示自然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同時,他開創了許多地理學界的重要概念,如等溫線、等壓線、地形剖面圖、海拔溫度梯度、洋流、植被的水平與垂直分布、氣候帶分布、溫度垂直遞減率、大陸東西岸溫度差異、大陸性與海洋氣候、地形對氣候形成的作用等,並探討氣候同動植物的水平分異和垂直分異的關係;此外,他也發現地磁強度從極地向赤道遞減的規律,火山分布與地下裂隙的關係等。

紀念[編輯]

以洪保德命名的物種[編輯]

  • Spheniscus humboldti洪保德企鵝(漢波德企鵝
  • Lilium humboldtii洪保德百合
  • Phragmipedium humboldtii洪保德蘭
  • Quercus humboldtii南美柞樹
  • Conepatus humboldtii洪保德豬鼻臭鼬
  • Annona humboldtii 新熱帶灌木
  • Annona humboldtiana新熱帶樹或灌木
  • Utricularia Humboldtii一種陸生狸藻(食蟲植物)
  • Geranium humboldtii洪保德天竺葵

以洪保德命名的地理名詞[編輯]

以洪保德命名的基金[編輯]

同時代的人的評價[編輯]

  • 威廉·馮·洪保德:"亞歷山大註定要結合思想和實踐,否則就會一直保持對未知的求知慾一直到老年。他的深入,他敏銳的頭腦和他的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是一種罕見的組合。" –"Alexander is destined to combine ideas and follow chains of thoughts which would otherwise have remained unknown for ages. His depth, his sharp mind and his incredible speed are a rare combination." [來源請求]

相關小說[編輯]

  • 《Die Vermessung der Welt》-Daniel Kehlmann
    • 《測量世界》丹尼爾·克爾曼,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 《丈量世界》作者:丹尼爾.凱曼,譯者:闕旭玲,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28日,ISBN:9789861247953
    • 描寫兩位德國人-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馮·洪保德與數學家高斯在18與19世紀之交,各自以自己的方法去測量這個世界。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佟佳氏「佟佳氏」的圖片搜尋結果

 
 
 
 

佟佳氏滿語ᡨᡠᠩᡤᡳᠶᠠ
ᡥᠠᠯᠠ
轉寫Tunggiya hala),是中國清朝的滿族八大姓之一。參見「佟姓」。有專家根據滿族錫伯族中的佟氏家族史認為佟姓是通古斯語族的固有姓氏。

 

 

簡介[編輯]

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佟佳氏「按巴篤里札爾固齊與本旗雅爾滸地方達爾漢侍衛扈爾漢、正籃旗加哈地方渾托和、鑲黃旗漢軍旗佟佳地方佟養正、正紅旗長白山地方尼堪洪科等同族。」又「巴虎特克慎生七子。長曰屯圖墨圖,次曰達爾漢圖墨圖,三曰顏圖墨圖,四曰揚嘉圖墨圖,五曰坦圖墨圖,六曰額赫禮圖墨圖,七曰嘎爾漢圖墨圖」。[1] 「佟佳本系地名,固以寫姓。其氏族甚繁散處於馬察、雅爾湖、加哈及各地方。」[2]

著名人物[編輯]

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